《資治通鑑》資鑑法戒的敘事藝術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論文摘要司馬光《資治通鑑》敘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編撰於北宋積貧積弱、內憂外患,因變法而黨爭對立的時代中,其內容除了詳於政治、兵戎之事,以供當道者資鑑法戒之外,也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78.128.221.219)您好!臺灣時間:2022/10/2006:19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施寬文研究生(外文):Kuan-WenShi論文名稱:《資治通鑑》資鑑法戒的敘事藝術論文名稱(外文):TheArtofNarrativeofZizhiTongjianasPoliticalVigilance指導教授:陶玉璞指導教授(外文):Yu-PuTao口試委員:陳昌明、蔡英俊、黃錦樹、李廣健口試委員(外文):Chang-MingChen、Ying-JunCai、Jin-ShuHuang、Guang-JianLi口試日期:2015-06-29學位類別:博士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學門:人文學門學類:中國語文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5畢業學年度:103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306中文關鍵詞:司馬光、通鑑、視角、人物形象、情節模式、敘事時間、敘事藝術外文關鍵詞:SimaGuang、ZizhiTongjian、angle、character’simage、scenemode、narrativetimeperiod、narrativeart相關次數: 被引用:0點閱:1747評分:下載:70書目收藏:0 司馬光《資治通鑑》敘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編撰於北宋積貧積弱、內憂外患,因變法而黨爭對立的時代中,其內容除了詳於政治、兵戎之事,以供當道者資鑑法戒之外,也蘊涵司馬光重視「中正」與「禮」的政治哲學、安養百姓的政治理念,以及在循環史觀中強調人事作為的思想。

司馬光的文學觀念強調實用、反對虛辭藻飾,在「刪削冗長,舉撮機要」的撰史動機與宗旨下,《通鑑》全書行文簡潔、敘事簡要,而且風格如出一手。

司馬光以卓越的史學成就,與司馬遷並稱「史學兩司馬」,《通鑑》亦如《史記》,不僅是史學巨著,也具有文學方面的價值。

本論文參酌了當代敘事理論與中國傳統史家敘事的實際情形,以及諾思羅普.弗萊(NorthropFrye)的人物類型,王靖宇(JohnChing-yuWang)關於《左傳》之君臣分類,和司馬光文章、奏議中對於君臣才德之要求、分等,與福斯特(E.M.Forster)「扁形人物」、「圓形人物」的說法,藉以探討《通鑑》在資鑑法戒方面的敘事成就。

在敘事視角上,司馬光善於運用編輯性全知、客觀戲劇式全知,以達成其敘史的褒貶、資鑑之目的,並巧用客觀戲劇式全知、人物視角與選擇性全知,以使敘事生動有趣。

在君臣類型與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人君類型有「低模仿」、「諷刺型」、「高模仿」,與「從高模仿下降」的不同;人臣類型除了一如人君,另有「從諷刺型上升」者。

在人物的塑造上,因為褒貶法戒之目的,人君多圓形人物,人臣則多扁平人物;其具體形象之塑造,有直接描述者,也有間接者,例如經由言談議論、動作行為、他人評論、表情勾勒和人物對襯,等等。

書中比較生動的人物形象,則常見上述方式之綜合運用。

在資鑑法戒的敘事目的下,《通鑑》的故事情節常見對比的模式,提供給人君鑑戒者有:「師心愎諫╱兼聽從諫」,「暴虐無道╱克己安民」,「蔽賢失人╱知人善任」,「刑賞失法╱賞罰嚴明」與「驕傲狂妄╱敬慎謙己」。

至於供給人臣法戒者則有:「謀私敗政╱公忠體國」,「變節虧義╱殉忠死節」,以及多行不義必有報應的「奸惡餘殃」。

《通鑑》的敘事時間,整體觀之,略遠詳近,時代越晚,敘事速度越緩慢。

司馬光藉由停頓故事時間以議論或描寫,或以場景呈現言談對答,並運用省略與概述調節變化敘事之速度,以彰顯史事中的資鑑重點和意義。

此外,在時序方面,善用順敘、追敘、預敘的方法,除了使事件原委與人物事迹得以清楚、完整,也藉以明因果、示勸懲。

SimaGuang’s“ZizhiTongjian”(ComprehensiveMirrortoAidinGovernment)hasbeennarratedforonethousandthreehundredandsixty-twoyears.ThebookwaswritteninNorthSongDynastywhenthedynastywasweak,theemperorfacedrisksofinternalrevoltandforeigninvasion,andseverepoliticalpartiesconflictsduetochangestopoliticalreform.Thecontentsof“ZizhiTongjian”besidesdetailednarrationsaboutthepoliticsandwarfarealsoemphasizedonSimaGuang’spoliticalphilosophyof“neutralization”and“ritual”,hispoliticalideatocarethecivilians,andhisthinkinginstressingonpersonalaccomplishmentsinthehistoricalviewonrecurrence.SimaGuangstressedonpragmaticliteratureandopposedemptywordsandembellishments.Thus,thewordingofthe“ZizhiTongjian”wasconciseandplain.Hewasgoodateditingandrephrasinghistoricalstoriestomakeconsistentthelanguagestylethroughoutthewholebook.Hewasalsoadeptinimitatethewordingofallthedifferenttypesofcharacters.Withhisoutstandingachievementinhistoriography,SimaGuangandSimaQianareappraisedas“TwoSimaScholarsinHistoriography”.Justlike“Shiji”(theScribe’sRecord),hiswork,the“ZizhiTongjian”,isnotonlyamonumentalworkinhistoriographybutalsohasitsownvalueinChineseliterature.ThisassaycomparedcurrentnarrativetheoriesandtheactualnarrativemethodoftraditionalChinesehistoriographer,aswellasthecharactertypesofNorthropFryeandJohnChing-yuWang’sthinkingofmonarchclassificationinthebookof“ZuoZhuan”,withSimaGuang’sarticlesandmemorialssayingthemonarchandhissubjects’virtuousrequirementsandclassificationandwithE.M.Forster’sstatementof“FlatCharacter”and“RoundCharacter”inordertodiscussthenarrativeachievementof“ZizhiTongjian”inareasbeingvigilantandlearnt.Intheangleofnarration,SimaGuangwasgoodatutilizingeditingomniscienceandobjectivetheatricalomnisciencetoachievehispurposeingivingrecognition,depreciation,andvigilance.Healsousedwellthetechniquesofobjectivetheatricalomniscience,bycharacter’sperspective,andselectiveomnisciencetomakehisnarrationvividandinteresting.Inmakingupmonarchandhissubjectsandcharacters’images,monarchhaddifferenttypesofnarrationincluding“lowimitation”,“irony”,“highimitation”,and“highimitationtolow”.Inmakingupmonarch’ssubjects,besidesthetypesusedtonarratethemonarch,therewasalso“increasinglyirony”type.Inmakingupthecharacters,mostmonarchsweredescribedas“roundcharacter”andthesubjectsweremore“flatcharacter”duetodifferentnarrativepurposes.Asformakingupthespecificimages,therewerebothdirectnarrationandindirectnarration.Forexample,narrationswereusuallydonethroughconversationandtalks,actionsandbehaviors,commentsbyotherpeople,illustrationonbodyorfacialexpressions,andcontrastcharacter.Theabovementionednarrationswereoftenusedincombinationtodescribemorevividcharacterimages.Whilewaswiththepurposetonarratevigilanceandmirroringforreference,storiesgivinginthe“ZizhiTongjian”wereoftenincontractmode.Vigilanceandmirroringforreferenceprovidedtothemonarchincluded“opinionatedandstubborn/Compatibleandadmonitionacceptable”,“brutalandimmoral/subdueselfandobserveproprieties”,“concealingpersonofvirtue/rightmanforrightjob”,“losingjusticeonpunishmentandreward/strictrewardandpunishmentsystem”,and“proudandpretentious/prudentandself-effacing”.Storiesprovidedtothemonarch’ssubjectsincluded“seekingpersonalgainsotoruinthenationalstructure/loyalandfaithfultothecountry”,“turningagainsthisowncountryandjustice/martyredspiritsandbeingabletosacrificeforhiscountry”,and“accumulatingevilsandlateronmustsufferandhaveretribution”.Asforthetimeperiodofthe“ZizhiTongjian”,generallyspeaking,thenarrationwassimplerwhenthetimewasfurther;thenarrationwasmoredetailedandtardythetimewascloser.SimaGuangwouldstopatatimepointtodiscussordescribe,foreshadowscenestopresenttheconversations,andutilizeomissionsandsummariestoadjustthenarrativespeedinordertomanifestimportantpointsandmeaningsinthestories.Besides,intheaspectoftimesequence,hewasgoodatusingorderlynarration,recollection,andpre-narrationtoclearlyandthoroughlynarratethecauseandcharactersinthestoriesandmeanwhilealsoexplicitlyillustratethecauseandeffectandthestory’simplicationforpersuasionsandpunishments.Keywords:SimaGuang,“ZizhiTongjian”,angle,character’simage,scenemode,narrativetimeperiod,narrativeart. 目次致謝辭‥‥‥‥‥‥‥‥‥‥‥‥‥‥‥‥‥‥‥‥‥‥‥‥‥‥I摘要‥‥‥‥‥‥‥‥‥‥‥‥‥‥‥‥‥‥‥‥‥‥‥‥‥‥IIIABSTRACT‥‥‥‥‥‥‥‥‥‥‥‥‥‥‥‥‥‥‥‥‥‥‥V目次‥‥‥‥‥‥‥‥‥‥‥‥‥‥‥‥‥‥‥‥‥‥‥‥‥‥IX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第二節研究現況‥‥‥‥‥‥‥‥‥‥‥‥‥‥‥‥‥‥‥‥‥‥‥4第三節研究範圍與篇章說明‥‥‥‥‥‥‥‥‥‥‥‥‥‥‥‥‥13第二章司馬光與《資治通鑑》的編撰‥‥‥‥‥‥‥‥‥‥‥15第一節司馬光及其時代‥‥‥‥‥‥‥‥‥‥‥‥‥‥‥‥‥‥‥17第二節司馬光的政治思想與《資治通鑑》之編撰‥‥‥‥‥‥‥‥‥29第三節司馬光的文學觀與《資治通鑑》之行文敘事‥‥‥‥‥‥‥‥50第四節小結‥‥‥‥‥‥‥‥‥‥‥‥‥‥‥‥‥‥‥‥‥‥‥‥67第三章視角與褒貶資鑑‥‥‥‥‥‥‥‥‥‥‥‥‥‥‥‥.71第一節視角之意義與早期史書的視角運用‥‥‥‥‥‥‥‥‥‥73第二節《資治通鑑》之敘事視角‥‥‥‥‥‥‥‥‥‥‥‥‥‥‥‥91第三節小結‥‥‥‥‥‥‥‥‥‥‥‥‥‥‥‥‥‥‥‥‥‥‥‥123第四章君臣類型與形象塑造‥‥‥‥‥‥‥‥‥‥‥‥‥‥125第一節君臣之類型‥‥‥‥‥‥‥‥‥‥‥‥‥‥‥‥‥‥‥‥‥127第二節人物形象的塑造‥‥‥‥‥‥‥‥‥‥‥‥‥‥‥‥‥‥‥163第三節小結‥‥‥‥‥‥‥‥‥‥‥‥‥‥‥‥‥‥‥‥‥‥‥‥188第五章供給君臣法戒的情節模式‥‥‥‥‥‥‥‥‥‥‥‥191第一節供給人君資鑑的情節模式‥‥‥‥‥‥‥‥‥‥‥‥‥‥‥195第二節供給人臣法戒的情節模式‥‥‥‥‥‥‥‥‥‥‥‥‥‥‥215第三節小結‥‥‥‥‥‥‥‥‥‥‥‥‥‥‥‥‥‥‥‥‥‥‥‥227第六章敘事時間與資鑑關係‥‥‥‥‥‥‥‥‥‥‥‥‥‥229第一節時距與資鑑‥‥‥‥‥‥‥‥‥‥‥‥‥‥‥‥‥‥‥‥‥229第二節時序與資鑑‥‥‥‥‥‥‥‥‥‥‥‥‥‥‥‥‥‥‥‥‥242第三節小結‥‥‥‥‥‥‥‥‥‥‥‥‥‥‥‥‥‥‥‥‥‥‥‥268第七章結論‥‥‥‥‥‥‥‥‥‥‥‥‥‥‥‥‥‥‥‥‥271參考文獻‥‥‥‥‥‥‥‥‥‥‥‥‥‥‥‥‥‥‥‥‥‥‥‥275一、古籍‥‥‥‥‥‥‥‥‥‥‥‥‥‥‥‥‥‥‥‥‥‥‥‥‥‥‥275二、近人著作‥‥‥‥‥‥‥‥‥‥‥‥‥‥‥‥‥‥‥‥‥‥‥‥‥277三、期刊論文‥‥‥‥‥‥‥‥‥‥‥‥‥‥‥‥‥‥‥‥‥‥‥‥‥280四、學位論文‥‥‥‥‥‥‥‥‥‥‥‥‥‥‥‥‥‥‥‥‥‥‥‥‥281五、敘事學‥‥‥‥‥‥‥‥‥‥‥‥‥‥‥‥‥‥‥‥‥‥‥‥‥‥281六、其他‥‥‥‥‥‥‥‥‥‥‥‥‥‥‥‥‥‥‥‥‥‥‥‥‥‥‥282附錄‥‥‥‥‥‥‥‥‥‥‥‥‥‥‥‥‥‥‥‥‥‥‥‥‥‥285附錄一:人君類型‥‥‥‥‥‥‥‥‥‥‥‥‥‥‥‥‥‥‥‥‥‥‥285附錄二:《資治通鑑》之故事時間與敘述時間‥‥‥‥‥‥‥‥‥‥‥‥287附錄三:《資治通鑑》倒敘用語統計‥‥‥‥‥‥‥‥‥‥‥‥‥‥‥‥290 參考文獻一、古籍經部[周]左丘明著,[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唐]陸淳纂:《春秋啖趙集傳纂例》。

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

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孫星衍撰:《尚書今古文注疏》。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史部[漢]司馬遷著,[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

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

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

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唐]魏徵,令狐德棻撰:《隋書》。

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

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劉知幾著,[清]蒲起龍通釋,王煦華整理:《史通通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

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

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

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歐陽修撰:《新五代史》。

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宋]司馬光編集,[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

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宋]司馬光著,[美]王亦令點校:《稽古錄》。

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7年。

[宋]劉羲仲著:《通鑑問疑》。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

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

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宋]劉恕著:《資治通鑑外紀》。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元]馬端臨著:《文獻通考》。

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明]馬巒,[清]顧棟高撰,馮惠民點校:《司馬光年譜》。

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畢沅撰:《續資治通鑑》。

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清]王鳴盛著,黃曙輝點校:《十七史商榷》。

上海:上海書店,2005年。

[清]趙翼撰,曹光甫校點:《廿二史劄記》。

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清]趙翼撰:《陔餘叢考》。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清]梁玉繩撰:《史記志疑》。

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並附編十三種》。

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楊家駱主編:《宋會要輯本》。

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

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遼史附遼史源流考》。

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子部[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漢]桓譚著,朱謙之校輯:《新輯本桓譚新論》。

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邵雍著,衛紹生校注:《皇極經世書》。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

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

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集部[南朝梁]劉勰著,楊明照校注:《增訂文心雕龍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宋]司馬光撰,[清]陳宏謀輯:《司馬文正公傳家集》。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司馬光撰,李之亮箋注:《司馬溫公集編年箋注》。

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宋]司馬光著,李文澤,霞紹暉校點:《司馬光集》。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

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貴點校:《范仲淹全集》。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

[宋]王安石著:《王臨川全集》。

上海:國學整理社,1935年。

[宋]楊萬里著,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校》。

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宋]高似孫著,左洪濤校注:《高似孫緯略校注》。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

[宋]魏泰撰:《東軒筆錄》。

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葉適著:《葉適集》。

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宋]沈作喆撰:《寓簡》。

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沈括著,胡道靜校注:《新校正夢溪筆談》,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明]胡應麟著:《少室山房筆叢》。

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顧炎武著:《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清]王夫之著:《讀通鑑論》。

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

[清]章學誠撰:《章學誠遺書》。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

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清]錢大昕著:《十駕齋養新錄》。

上海:上海書店,1983年。

[清]杜文瀾輯:《古謠諺》。

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李慈銘著:《越縵堂讀書記》。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二、近人著作章太炎:《國學講演錄.史學略說》。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陳垣:《通鑑胡注表微》,台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

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金毓黻:《中國史學史》。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錢穆:《國史大綱》。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錢穆:《中國史學史名著》。

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錢穆:《中國歷史精神》。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張須著:《通鑑學》。

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79年。

崔萬秋:《通鑑研究》。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瞿蛻園:《通鑑選》。

台北:華聯出版社,1966年。

柴德賡:《資治通鑑介紹》。

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郭紹虞著:《中國文學批評史》。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陳登原編撰:《國史舊聞》。

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

錢鍾書:《管錐編》。

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孫望,常國武主編:《宋代文學史》。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周紹良著:《資治通鑑唐紀勘誤》。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劉乃和,宋衍申主編:《司馬光與資治通鑑》。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杜維運:《中國史學史》。

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

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余英時著:《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

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倉修良主編:《中國史學名著評介》。

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

鄒永賢:《資治通鑑治國思想研究》。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年。

施丁,沈志華主編:《資治通鑒大辭典》。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楊義:《文學地圖與文化還原》。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劉國忠,黃振萍主編:《中國思想史参考資料集:隋唐至清卷》。

北京:清華大學,2004年。

丁琴海:《中國史傳敘事研究》。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

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孫綠怡:《左傳與中國古典小說》。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李昌憲:《司馬光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傅修延:《先秦敘事研究──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

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黃霖,李桂奎:《中國古代小說敘事三維論》。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王錦貴:《司馬光及其資治通鑒》。

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

王德保:《司馬光與資治通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吳光興:《資治通鑑選評》。

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6年。

劉後濱,李曉菊主編:《資治通鑑二十講》。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丁鼎,楊洪權:《神秘的預言──中國古代讖言研究》。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關四平:《三國演義源流研究》。

台北:龍視界出版社,2014年。

李紀祥:《時間.歷史.敘事──史學傳統與歷史理論再思》。

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李劍鳴:《歷史學家的修養和技藝》。

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

張新科:《史記學概論》。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劉寧:《史記敘事學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彭剛:《敘事的轉向──當代西方史學理論的考察》。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新:《西方歷史敘述學》。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張廣智:《西方史學史》。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美]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文論集》。

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9年。

[美]汪榮祖:《史傳通說──中西史學之比較》。

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美]海登.懷特(HaydenWhite)著,陳新譯:《元史學:19世紀歐洲的歷史想像》。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年。

[美]海登.懷特(HaydenWhite)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美]海登.懷特(HaydenWhite)著,董立河譯:《形式的內容:敘事話語與歷史再現》。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三、期刊論文施丁:〈通鑑寫戰爭〉。

《文史哲》1981年第6期。

韓國磐:〈資治通鑑如何記述赤壁之戰〉,《社會科學戰線》1982年4期。

袁伯誠:〈從赤壁之戰看資治通鑑的編纂方法〉。

《西北師院學報》1983年第3期。

宋衍申:〈試探建國以來的資治通鑑研究〉。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5期。

翟如潛:〈論司馬光的「刪削冗長,舉撮機要」〉。

《煙台師院學報》1986年第2期。

陳光崇:〈通鑑引用書目的再檢核〉。

《河北師院學報》1987年2期。

吳懷祺:〈資治通鑑的價值和司馬光的歷史觀〉。

《史學史研究》1988年第2期。

孫國棟:〈評柏楊版資治通鑑〉。

《歷史月刊》1988年第4期、第5期。

雷家宏:〈略談資治通鑒對變法革新的史事述評〉。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2期。

董根洪:〈司馬光溫公易說探析〉。

《周易研究》1996年第1期。

吳承學:〈論謠讖與詩讖〉。

《文學評論》1996年2月。

趙君堯:〈略論通鑑歷史文學之藝術〉。

《職大學報》1999年第3期。

酈波:〈從「太史公曰」到「臣光曰」──略論「二司馬」史論義例之異同〉。

《學海》2001年1期。

關四平:〈從歷史到小說的關鍵一環──論《資治通鑑》在三國題材演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北方論叢》2001年第6期。

紀德君:〈「按鑑」與歷史演義小說文體之生成〉。

《文學遺產》2003年第5期。

陳筱芳:〈中國傳統報應觀與佛教果報觀的差異及文化根源〉。

《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第3期。

宋馥香:〈資治通鑑:編年體史書歷史敘事發展的高峰〉。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2期。

涂秀虹:〈歷史敘事的編碼與布局──資治通鑑對三國歷史的敘述〉。

《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吳曉琴,湯勤福:〈略論通鑑隋紀部分對史源的刪省方式〉。

《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1期(2007年8月)。

彭知輝:〈論資治通鑑的文學特徵〉。

《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

彭知輝:〈論正史與歷史演義小說:以隋唐題材為例〉。

《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

湯勤福、李日升:〈近三十年來大陸地區資治通鑑研究述評(1983—2011)〉。

《史學史研究》2011年第4期。

王子墨:〈論司馬光的文學創作觀念〉。

《江淮論壇》2012年第6期。

四、學位論文陳致宏:《左傳之敘事與歷史解釋》。

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張晶晶:《司馬光哲學研究──以荀學與自然氣本論為進路》。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五、敘事學羅鋼:《敘事學導論》。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譚君強:《敘事學導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胡亞敏:《敘事學》。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申丹、王麗亞:《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張寅德編選:《敘述學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法]熱拉爾.熱奈特(GérardGenette)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以]里蒙—凱南(ShlomithRimmon-Kenan)著,姚錦清、黃虹偉等譯:《敘事虛構作品》。

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荷]米克.巴爾(MiekeBal)著,譯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第二版)。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美]杰拉德.普林斯(GeraldPrince)著,喬國強,李孝悌譯:《敘述學詞典》。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

[美]華萊士.馬丁(WallanceMartin)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美]西摩.查特曼(SeymourChatman)著,徐強譯:《故事與話語──小說和電影的敘事結構》。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以]西蒙.巴埃弗拉特(ShimonBar-Efrat)著,李鋒譯:《聖經的敘事藝術》。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六、其他[明]羅貫中著,[清]毛宗崗批,[清]金聖歎鑑定:《精印三國演義》。

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清]金聖嘆:《金聖嘆全集》。

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年。

[清]紀昀,永瑢主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于敏中,王際華主編:《四庫全書薈要》。

台北:世界書局,1986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叢書集成新編》。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

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

台北:遠流智慧藏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趙一凡,張中載,李德恩主編:《西方文論關鍵詞》。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

王先霈,王又平主編:《文學理論批評術語匯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陳耀南:《古文今讀初編》。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1年。

陳凌:《說服傳播──過程和實踐》。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蘇瑋璇:〈耗費13年,《資治通鑑》韓文版問世〉。

《中國時報》2010年5月29日「藝文新聞」版。

姜鵬:〈以思想史的方式理解《資治通鑒》〉。

《文匯報》2013年8月5日,11版。

[加]諾思羅普.弗萊(NorthropFrye)著,陳慧等譯:《批評的解剖》。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

[英]福斯特(E.M.Forster)著,朱乃長譯:《小說面面觀》。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年。

[法]羅蘭.巴爾特(RolandBarthes)著,李幼蒸譯:《羅蘭.巴爾特文集:符號學歷險》。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左傳》之敘事與歷史解釋 2. 司馬光哲學研究——以荀學與自然氣本論為進路 3. 敦煌史傳變文之敘事藝術研究 4. 《三言》敘事藝術研究   1. 孫國棟:〈評柏楊版資治通鑑〉。

《歷史月刊》1988年第4期、第5期。

2. 孫國棟:〈評柏楊版資治通鑑〉。

《歷史月刊》1988年第4期、第5期。

  1. 司馬光《資治通鑑》之「春秋」書法研究──以中晚唐為例 2. <>的史觀-以北魏為例(西元261-534) 3. 《資治通鑑綱目》與《春秋》筆削 4. 阮元經學的義理進路 5. 司馬光史論研究 6. 不同脈絡中的歷史文本之自動分析 以《資治通鑑》、《冊府元龜》及《正史》為例 7. 金瓶梅研究:物質敘事與世界觀 8. 《御批資治通鑑綱目全書》康熙御批析論 9. 《左傳》之敘事與歷史解釋 10. 《資治通鑑》兵學探源—以《孫子兵法》為主要觀察中心 11. 資治通鑑對中韓學術之影響 12. 孫過庭《書譜》之書論研究 13. 自然觀的演變與實踐—以晉宋時期詩作中山水意識為考察對象 14. 《後漢書》與《三國志》中「漢魏嬗代」敘事研究 15. 唐宋史書的禮治思想-以『通典』與『資治通鑑』為中心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