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 我是個內向的人: 面對人際關係, 隱藏的是不安的自己 - 誠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其實, 我是個內向的人: 面對人際關係, 隱藏的是不安的自己:把外向當成是普世價值,強迫所有人都必須假裝外向,是一種社會暴力。
曾經暢銷380萬冊以上的「話題作家」南 ...
誠品線上
中文出版
心理勵志
大眾心理學
其實,我是個內向的人:面對人際關係,隱藏的是不安的自己
사실내성적인사람입니다
作者
南仁淑
出版社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其實,我是個內向的人:面對人際關係,隱藏的是不安的自己:把外向當成是普世價值,強迫所有人都必須假裝外向,是一種社會暴力。
曾經暢銷380萬冊以上的「話題作家」南仁淑
相關類別
職場溝通
職場人際關係
職場學習
職場人生
派對人生
人際關係溝通
學習溝通
人生學習
職場個性
人際關係學習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把外向當成是普世價值,強迫所有人都必須假裝外向,是一種社會暴力。
曾經暢銷380萬冊以上的「話題作家」南仁淑,坦承自己的內心常常是「邊緣人」的狀態;她可以站在有上百位讀者的演講台侃侃而談,但其實私底下在有四個人以上的聚會就坐立難安;她參加西式派對好像如臨大敵,完全陷入「人生茫然狀況」排行前五名,她看起來似乎是「外向」的人,錯了,她長期在「內向」的個性裡學習認清自己,接受自己。
很多人在人際關係中似乎安裝雷達或無線藍牙,一遇到「陌生」「尷尬」「不安」就會準備逃離……大部分的人在職場上,假裝活潑開朗,但結果反而累得半死,很快就沒電,更多的人處在外向與內向的曖昧區塊,迷失自己原來的個性,隨波逐流很痛苦。
本書透過作者自身的經驗,幫助你釐清自己真正的性格。
不用否定天生具備的敏感,害羞表達,總是自導自演的內心戲;也不用特別強調,能言善道是累積人際關係唯一的鑰匙;更不需要羨慕眾星拱月的光鮮亮麗,你有自己行走的速度,做事的節奏,溝通的方法,也許緩慢了一點,也許笨了一點,也許孤單了一點,但是最後你會發現,這樣的自己最自由自在,這樣的自己最幸福。
●很快就沒電,充電又很慢,內向的人真實的心聲──我要是哭了,那就不要管我→謝絕過度的安慰吃飯的時候不要太照顧我→謝絕過度的貼心我喜歡安靜的美髮沙龍→謝絕讓人疲憊的對話我不喜歡尷尬的派對→謝絕勉強的邀約我自己一個人玩得很開心→謝絕不必要的擔心不拿個性當藉口,不必去麻煩別人,安靜且自由,過我自己的生活。
本書特色:你是個內向的人嗎?先來做個測驗。
●可以自己一個人面對最開心或最幸福的時刻。
●決定好旅行行程會很開心,但一方面也會有壓力。
●就算一個禮拜不出門、不跟人見面,也相信自己不會覺得無聊。
●外務結束後如果有剩餘時間,比起去找附近的朋友,更喜歡自己在咖啡廳休息。
●失戀或是遇到被背叛之類的事情時,大大傷心完後會想自己一個人待著。
●太多人的聚會會覺得很累,喜歡一對一的見面。
●聊天的時候如果對方說的話很有趣,那靜靜聆聽也沒關係,不覺得自己一定要說話。
●經常會後悔自己說的話,而且會記得很久。
●自己一個人待在房間裡的時間最幸福。
●如果對方因為不得已的原因而取消約會,不僅不會不開心,甚至會覺得很高興。
●但也不是討厭這次的聚會,如果真的赴約了還是會很開心。
●經常會受緊張性頭痛所苦。
●不喜歡惹事,但如果不把已經發生的事情好好結束,就會自己給自己壓力。
符合10項以上,就是典型的內向者。
符合7到9項則是有內向者的傾向。
符合4到6項則是介於內外向中間。
低於3項則是外向者。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暢銷作家黃大米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南仁淑南仁淑著作在韓國與中國等地,銷售超過380萬冊的暢銷作家,以《20幾歲決定女人一生》掀起一股新的風潮,在20、30歲女性之間獲得壓倒性的支持與廣大的迴響。
此外也出版了《女人的一生始於自尊心》《改變人生的結婚課程》《我依然被自己所吸引》《20幾歲決定男人的一生》《不管怎樣,還是需要男人》《女人,靠畫畫變幸福》等作品,以真誠的文字,大膽地提供最實際的建議,是受到讀者喜愛的「女性的人生導師」。
在《其實,我是個內向的人》一書中,她寫出了自己過去隱藏在強悍文字背後的內向個性。
坦率地道出過去這段時間,總是給人「成熟穩重」印象的她,因為內向的個性所經歷的感受。
讓大家了解到,內向者可以藉著對自己的理解與認識,主動規劃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有隻兔子有隻兔子/阿珍2012年以「有隻兔子」圖文專頁起家instagram:tooooozitw陳品芳陳品芳政大韓文系畢業,於台韓兩地職場打滾過後看破紅塵,終於決定當一個專職其實是阿宅的譯者。
喜歡看韓國電影、聽韓樂,十分享受宅在家趕稿邊掛網打遊戲的時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025序關於坦承我很內向Chapter1以一個內向者的身分生活030我是個內向的人?外向的人?034我沉默寡言嗎?040嗶─按下社會化按鈕046安靜的外向者,吵鬧的內向者050好羨慕外向的人056內向的人都很「熱情」嗎?062內向者的天敵,惹人愛但很壞的外向者066那個敏感的人是內向的人嗎?Chapter2嗶─轉換為社會化模式中074外向者普遍存在於這個世界嗎?078要來參加西式派對?084聚會,四個人就是極限088與人來往,數量不多但想深入交往094喀噠,社會化開關壞掉了100我真的想成功嗎?105內向者的野心Chapter3讓原本的我做原本的我116跟貓很合得來的原因121晚餐沒有約會的原因125偏好殘酷犯罪片的原因130為什麼失戀的配角總要出國?134轟動的好消息對內向者的影響138我的生活看起來很無聊嗎?144請不要太顧慮我148我要是哭,希望大家都不要管我152我是沉默的美髮沙龍常客158關於躺到床上就能睡著的生活Chapter4只要一步就夠了166不能在房間裡解決所有的事情嗎?172宅女的條件178就像選擇無線吸塵器一樣182想想優點,也想想缺點187那點小事,我也想「乾脆」說出口191真希望我也是個爽快的人198我喜歡自己一個人,這樣可以結婚嗎?204我會這樣處理憂鬱感210後記關於那些不曾表露的、消極的、緩慢的態度
商品規格
書名/
其實,我是個內向的人:面對人際關係,隱藏的是不安的自己
作者/
南仁淑
簡介/
其實,我是個內向的人:面對人際關係,隱藏的是不安的自己:把外向當成是普世價值,強迫所有人都必須假裝外向,是一種社會暴力。
曾經暢銷380萬冊以上的「話題作家」南仁淑
出版社/
知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9789861795836
ISBN10/
9861795839
EAN/
9789861795836
誠品26碼/
2681841816005
裝訂/
平裝
頁數/
216
語言/
中文繁體
級別/
無
開數/
25K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把外向當成是普世價值,強迫所有人都必須假裝外向,是一種社會暴力
試閱文字
內文:―我是個內向的人?外向的人?―如果我說我正在寫跟內向有關的文章,大多數的人第一個反應都是:「我也是個內向的人!」絕大多數有八成的人都會說自己內向,從某個角度來看這應該很正常,但還是有一些不管怎麼看都很外向的人也會說這種話。
這種會在人多的聚會上刷存在感、說幾個笑話,大膽上傳「自拍」到社群平台上,希望吸引大家注意的人,我覺得應該是外向。
但還是有很多外向的人,不會去做這麼引人注目的行為,或是做了這些行為,但實際上卻很內向的人也不在少數。
基本上,人在群眾面前就是會覺得緊張、害怕。
但熟悉這些事情、可以泰然自若地面對這種環境的人,很容易誤會自己不是個內向的人。
比起認定擅長跟他人相處的人就一定很外向,我覺得想成是善於在他人面前展現個人的才能,好像比較接近事實。
我的朋友中有人很會說話,每說一句話就能讓現場笑到翻過去。
這樣一來,受到他人注目、回應那樣的期待,讓大家笑個不停就成了他的習慣。
但他本人其實很內向,會刻意避開人多的場合,總是希望獨自度過休閒時光。
要站在群眾面前的演藝人員當中,也有許多這類型的人,但公開活動也不代表他們就是假裝外向。
做了之前在網路上看到的內外向測驗,結果是「中等程度的外向」。
其中大多數的問題,都是「喜歡跟人見面嗎?擅長在許多人面前說話嗎?」等這類以自己的標準來判定的問題。
我本來還在想居然有這種測驗,做了之後才發現這份測驗只適用高中以下的人,其他網站也同樣有這份測驗,可是只建議十四歲以下適用。
所以換句話說,我們只會讓尚未社會化的孩子,以他們個人的氣質來測出個人的行為模式。
如果不是把內向與外向當成「行為」,而是當成一種「氣質」的話,那就可以當成是了解一個人的工具。
這裡我想再給一個提示,當你不知道自己屬於哪一類型的時候,可以試著回想一下小學時的模樣。
小時候我們是靠著天生的氣質生活,隨著社會化漸漸地變成與他人相似的模樣。
據說內向者與外向者的多巴胺受體有差異。
多巴胺是與幸福、快樂、興奮有關的荷爾蒙,會因為新的刺激而分泌。
外向者對多巴胺帶來的神經性興奮比較遲鈍,所以不會因為促使多巴胺分泌的外在刺激而承受壓力,反而會覺得沒有刺激的無聊環境很痛苦。
相反地,像我這樣的內向者,則是會因為在放鬆的環境下讓人感到喜悅,也就是會因為乙醯膽鹼的分泌而感到幸福。
所以比起人群、新的刺激或經歷,反而更喜歡自己一個人獨處。
對這些人來說,休息不是跟朋友喝酒聊天,而是躺在自家的沙發上看電視或滑手機。
這種個性是天生的,無法靠訓練改變。
隨著面對外界刺激的態度不同,可以將個性分為內外向,但其實無論是哪一種氣質,都沒有這麼明確的劃分。
有些人的氣質非常極端,有些人則處在無論說是內向還是外向,都有點曖昧的中間地帶。
如果無法知道自己究竟是內向還是外向,那你或許是處在中間地帶的人。
就像世界上有很多種人一樣,我們的氣質光譜也非常廣。
小時候,我常被父母責備說要改改這個不大方的個性,這讓我一直很委屈。
現在依然有許多人將天生的氣質當成是需要矯正的對象,我覺得這很可惜。
用「行為」來檢測是內向還是外向的檢查只適用於青少年,就表示離開青少年期之後,內向的人也會具備一定程度的社會化。
但我在想,我們一定要讓這些依循天生個人氣質成長的孩子,變成擁有同一種性格的人嗎?比起我們究竟在光譜上的哪個位置,我想更重要的應該是接受我們自己的狀態吧。
―我沉默寡言嗎?―曾經有一次跟幾個朋友碰面,當場在約下次見面的時間,但我卻說自己那天有演講的行程,結果有人做出非常古怪的表情。
「妳有辦法演講嗎?」不必特別解釋,我好像也可以明白他話中的含意。
私下話不多的妳,可以在很多人面前演講?這真的有可能嗎?我想他大概是想接著說這句話。
不過聽完他說的話之後,我在想他會這樣懷疑也是情有可原,因為依照我的分類,他是「喜歡說話的人」。
我跟人碰面、聊天的時候,說話的量會隨著對象而改變。
如果跟想聽我說話的人見面,我就會多說點話;如果跟想要說話的人見面,我就會盡可能不開口。
因為面對喜歡說話的人,一方面是因為不管我說什麼,對方都不會認真聽,所以也覺得沒必要說話,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跟他們這樣的人說話很辛苦。
比起吸收他人提供的資訊,這些人更在乎的是自己要說些什麼,所以對他們說自己的事情,就像是硬要把東西塞進一個已經爆滿的袋子裡一樣,每說一句話都讓人很煎熬。
跟這樣的人見面,我通常都是丟問題給他們,或是回答他們對我提出的問題。
因為不被歡迎,所以我也不會一直說話,但也不會嘗試打斷他們,這樣兩個人才會都對那次的見面感到滿意。
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對方所說的話就必須要有聽的價值,這段關係才能維持下去。
聽到我要演講而感到訝異的朋友,就是屬於這個類型的人。
跟他見面時話很少的我,不知不覺間自然被貼上「可以對話但是不太會說話」的標籤。
大家通常認為內向的人不愛說話,但無論個性怎樣,其實沒有人不愛說話。
只要是人,大家都會想把內心話說出來,有分享自己擁有的資訊或意見的欲望。
但內向者對聆聽自己說話的人的反應比較敏銳,如果對方看起來對自己的話不滿意,他們實在沒有自信能夠一笑置之。
說實話,誰能對別人的反應完全無感?今天晚上就試著進到酒館,去聽聽隔壁桌的對話吧。
一定會有很多喝了酒話匣子大開的人,不管對方有沒有在聽,都還是忘我地繼續說下去。
尤其是平常不太和人對話的中年男性,到了酒席間,就會做出一直對著空氣自說自話的行徑。
不過其實世界上有很多就算清醒,還是可以不在乎對方的反應、繼續自說自話的人。
內向者會因對方的反應倍感壓力,所以他們會感受這些情緒,不表現出自己想要說話的欲望。
他們只會對可能會給自己正面反應的熟悉對象,傾吐自己的心聲。
看到這些人跟相處起來較自在的對象見面,話匣子大開的樣子,會大吃一驚也是很正常的事。
內向的人其實只是選擇性地愛聊天,我會開始寫文章,或許因為這是一種最不會讓人感覺疲憊的說話型態也說不定。
有時候會因為他人的反應而放心,話一下子多了起來,但又在某一瞬間感受到對方有點負面的訊號,清醒過來之後感到後悔。
為什麼我要說這種廢話?是不是說太多自己的事了?在他眼中我應該是個很奇怪的人吧?曾經有一段時間,這些情緒會在我呆坐上地鐵時、躺在床上入睡之前,隨時從某個角落爬出來折磨我。
那些覺得不應該把這些話說出口的想法,會不斷在腦海重複播放(老實說,現在還是會有些話像這樣在腦海中重複播放)。
有時候後遺症會持續好幾天,這樣一來就會變成除非在不管怎麼說都沒關係的人面前,否則話就會越來越少。
因為要一直看對方的反應說話,所以覺得很累,自己一個人的時候還會被那些幻影所折磨,這樣的聊天內容對內向者來說其實是一種傷害。
於是便自然開始避免與人見面。
我認為,不硬逼自己去面對尷尬的事情,也是一種成熟的態度。
但如果安於天生的個性,太過追求舒適平凡的日常生活,感覺好像反而會錯過真正舒適的生活條件。
仔細想想,那些能夠讓我放心說話的關係,一開始好像都是從尷尬的關係開始發展。
承受那一點點的尷尬不適,進而發展出來的關係,其實可以幫助我確認自己正在過著一段不錯的生活。
如果不喜歡這種冒險,只想依賴現在的舒適關係,反而更容易失望,失去這段關係的時候,則會有被孤立的感覺,而無論再怎麼內向的人,都不喜歡被孤立。
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一點一點地投資自己貧乏的能量,培養出幾段自在的關係。
偶爾在跟他們見面,天南地北隨便亂聊之後,反而會讓獨處的時光變得更加珍貴。
在聊天與沉默之間保持平衡,是我要繼續以一個內向者身分活下去所不能放棄的美德。
―嗶—按下社會化開關―因為工作和人見面,偶爾會有一些模糊的感覺。
像是發現對方原本是個內向的人,但現在切換成外向模式。
發現對方很努力。
雖然與別人的互動越少越讓內向者感到自在,但不管再怎麼內向的人,都不可能過著不與他人互動的生活,這點從我們經常把工作跟「社會生活」畫上等號就可以略知一二。
仔細想想,為了討生活所賺來的這些錢,有很大一部分其實都是與他人來往、互動換取而來的代價。
即便可以盡情地過著內向的生活,也不見得完全是好事。
我覺得最舒服的姿勢就是躺在床上,但如果因為身體不舒服而只能成天躺在床上的話,就會知道即便是一個身體健康的人,也無法在床上連續躺好幾個小時。
整天躺在床上會腰痠背痛,只要是活著的動物,都會因為長時間維持同一個狀態而不舒服。
還有,感受這種事情一直都是相對的,所以要在舒適的狀態下,才有辦法知道這種狀態是舒適的。
而無法整天窩在家裡足不出戶的決定性原因,就是人類是最具代表性的群居動物。
進化心理學家解釋,消耗人體大量熱量的大腦,之所以能夠發展至此,就是因為高度的社會生活。
其實如果想獨自在大自然中生存下來,尖銳的牙齒或強健的肌力,比能夠解開微積分的智力重要。
所以我們的基因,都被設計成可以從「關係」中獲得幸福的結構。
也因此無論再怎麼喜歡獨處,或即使只能跟少數比較親近的人來往,還是必須要稍微跳脫自己的本性。
那些能讓人感到活著是有價值的事物,大多都屬於這個領域。
超級內向的我,在幾個情況下,會打開意識當中的開關,我稱之為「社會化開關」。
像是對方比我更內向,或是我必須主導對話的時候,再不然就是必須出席公開場合的時候。
此外,還有很多必須要表現得外向的場合。
無論對方本來的個性如何,外向的態度比較可能讓對方感到自在舒適。
與人交往時所表現的外向,並非是本性的表現,而是基於一種禮貌與貼心。
總之,打開開關之後,我就會變成另外一個人。
不太會覺得緊張,不會刻意逼自己笑,對話也會自然地延續下去不中斷。
年輕時絕對辦不到的事情(先跟陌生人搭話,或是先跟相處起來有點尷尬的人聯絡),在這個狀態下也都能完成。
不光是我,內向者在大多數需要外向的場合,也都會打開這個開關。
有些人的社會化開關可能運作得很好,身邊的人甚至會誤以為他就是一個外向的人。
像我這樣的人,即使身邊有人也會視情況解除社會化的狀態,但有一部分的內向者就是必須完全獨處時,才能把開關關掉,變回最原始的樣子。
在外面的世界維持「外向模式ON」的狀態,回到家之後關掉開關的我,就會變成一灘爛泥。
即使那天是跟不錯的人共度美好的時光,還是會筋疲力盡,其實應該說越愉快就越會這樣。
我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就像按下了「兩倍速」按鈕的掃地機器人一樣,雖然會快速轉動,但也很快沒電。
遇到這種日子,就連在家我也不太會跟家人說話,會像死掉一樣整個人躺著休息。
只需要做自己的事情時,下午我還可以做其他的工作,但要是跟別人見面,就會累到完全沒辦法再去管工作的事。
從這點來看,把社會化的開關打開,好像確實會消耗更多能量。
是因為這樣嗎?我總覺得上班族常有的聚餐、下班之後的業務聯繫等等,其實是一種暴力,因為這些都是會讓社會化開關過載的事情。
以前只要注意到有內向者開啟社會化開關,我都會覺得他們很可憐,但現在反而會經常想恭喜這些人,可以自由開啟或關閉這個模式,這是必須不斷鼓起勇氣違背本性,才能夠獲得的獎盃。
回想起來,我大多都是在開啟社會化開關的狀態下,才接觸得到好人好事;在關閉的狀態下會浮現、發酵的想法,都要在開啟的狀態下才能夠真正實現。
長大之後能夠掌握這個開關,真的是一件好事,但也希望像我這樣的人,可以不要太過遠離真正的自己。
超級內向的我,在只有幾個朋友的聚會上雖然可以非常融入,但如果中途突然失去動力,就會毫不猶豫地離開現場。
「她就是不會留到最後。
」雖然這麼做就得承受這類的批評,但我不會去在乎這類的發言,我認為這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法,我必須努力學習讓自己習慣。
偶爾會有不知道自己已經耗盡電力,還一直流連忘返的時候,那是因為我不想讓大家知道我打開社會化開關的事情。
之所以害怕讓人知道這件事,反而不是覺得不好意思,而是會害怕跟我相處讓他們感到有壓力。
畢竟換個立場思考,跟我在一起的這些人,要是知道我回家會自己一個人痛苦很久,心裡應該也不會覺得很舒服吧。
如果我的朋友讀到這篇文章,在他們開始避免跟我聯絡之前,我想要先說:就是有值得我承擔這一切的價值,所以我才會跟你們見面。
―安靜的外向者,吵鬧的內向者―每次拐過人生的轉角時,都會遇到選擇的岔路。
小到逢年過節的連假要不要出去旅行,大到要不要換工作,甚至是要不要跟正在交往的對象結婚等等。
知道自己的個性,代表的是在面臨這些選擇的瞬間,我們多了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
雖然我是因為想要寫文章,所以才開始當一個劇作家,但我越來越覺得比起團隊合作,我似乎更適合一個人工作。
獨自工作的喜悅,很值得用讓演員與導演將我的創作,以具體方式呈現出來的迷人魅力來交換。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每當我面臨人生課題時,都會先衡量自己能否承擔,然後才做決定。
因為知道,內向的我只能將有限的能量,分配給特定的事情。
但有些人只是討厭在大眾面前說話、討厭跟陌生人說話,就認為自己是內向者。
其實外向者的個性也很多元,並不一定會展現出典型的外向特質。
可能是覺得表現得太外向會給自己帶來損失,所以習慣小心翼翼,或是體力不好所以才總是窩在家裡。
也因此,很多外向者其實被誤會為內向者。
意外地,面對大眾的態度其實和內外向沒有太大的關聯。
站在舞台上,看起來無所畏懼的演藝人員,在直接與人面對面時,也經常會展現出無法好好說話的一面,所以我們實在很難以此為討論標準。
或許我們應該把這些人,當成是具備藝術天分、展現出內向特質,但卻不得不打開社會化開關,站到舞台上去的藝術家才對。
開朗、吵鬧的人是外向者,陰沉、安靜的人是內向者的這種認知,其實是種誤會。
受到態度與習慣影響的表達方式,是人配合環境或需求所做出的選擇,我覺得這樣才是比較正確的想法。
如果世界上有人完全不怕生,很能夠跟新朋友互動但同時又能安靜、沉穩的話,那就會有喜歡獨處、善於思考,卻又能夠同時在與他人見面時變得吵鬧、善於社交的。
偶爾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人依靠他的位階或是權力,毫無顧忌地展現自己最真實的個性。
好幾個人聚在一起的時候,位階最高、最沒顧忌的那個人,會以完全未經修飾、最輕鬆自在的態度展現個人的內外向特質。
不需要如履薄冰地擔心被人認為不懂人情世故,也不需要為了硬是搭腔而開口,更不需要因為擔心被人討厭,而把想說的話吞進肚子裡。
我們的個性,其實就像是漸層色相表,沒有明確的界線,同一個人可能同時是「比較社會化的內向者」跟「有點消極的外向者」。
而表達個性的方式也非常多元,實在無法只用一種特質來完全涵蓋。
自己究竟屬於哪種特質,不該用常見的刻板印象當標準,而應該問問自己的心才對。
試閱文字
自序:關於坦承我很內向「我是個內向的人。
」當我說出這句話,朋友驚訝地看著我,在短暫的沉默之後,朋友說:「你不要去外面跟別人說這種話。
」我說自己很內向這件事情,對他來說好像很不可思議。
他之所以會這樣,或許是因為我在人很多的地方,並不會保持沉默或是怕生,我甚至可以在數百名聽眾面前演講,在電視台的攝影機前面侃侃而談。
但如果因為這樣認為我很外向,那誤會可就大了,因為對我來說,「內向」的定義並非如此。
一個人內向還是外向,並不是用善不善於表達來區分。
內向的人是在物質上、情緒上都很敏感的人。
所以外界的細微變化,都可能會刺激到內向的人。
光是簡單的外出與輕鬆的互動,就會讓人覺得很疲倦。
舉例來說,就像是開著無線網路或藍牙功能的手機一樣,即使不連上網路或其他裝置,也還是會接收到其他的訊號,很快耗盡電力。
所以這樣的人,反而需要更多的充電時間。
有時候內向者也能像我一樣,選擇以讓自己順利放電的人生態度來面對生活。
因為認為這是一件有價值的事,所以才會與人來往、不抗拒新的體驗。
但這只是暫時偏離生活常軌而已,並不是我們真正的個性。
跟這個世界交流的時間雖然很愉快,但最讓人開心的還是獨處的時光。
身為一個內向的人,我在社會化之前常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無法很快與他人打成一片,在人際關係中總是被邊緣化,對自己感到很失望,也擔心未來的人生該怎麼辦。
但後來我接受這樣的自己,一點一點地鼓起勇氣,嘗試一步步跨出天生的個性為我畫的範圍。
就這樣,我也開始過得很好。
要在這個社會繼續生活下去,卻沒辦法熟練地向別人、向外界伸手,這樣的個性過去確實讓我感到很不自在。
老實說,如果有機會重新投胎,我還是希望自己可以外向一點。
不過內向的人也有一些優勢,便於我們達成自己的目的。
如果說人的一生,最有意義的事情是幸福,那從結果來看,內向的人確實沒有什麼損失。
內向者所能找到的幸福,比一般的幸福更深入、更隱密。
了解到這不是內外向誰好誰壞的問題,並且以正確的態度看待自己,才有可能獲得這樣的幸福。
如果你也是個內向者,那應該多少會對我接下來要說的故事有些共鳴,但應該也會有無法理解的部分。
內向者其實有很多不同的面相,當發現到過去自己與別人都不了解的一面時,就能徹底改變曾經連自己都覺得自己傻的人生。
希望內向的人能夠接受自己天生的個性,活得更自由、更幸福。
活動
-6/15暖身慶|圖書滿$618折$60
【買書送米】圖書滿千贈米一包(海外訂單恕不參加)
延伸文章資訊
- 1其實,我是個內向的人:面對人際關係,隱藏的是不安的自己
把外向當成是普世價值,強迫所有人都必須假裝外向,是一種社會暴力。 曾經暢銷380萬冊以上的「話題作家」南仁淑,坦承自己的內心常常是「邊緣人」的狀態;
- 2其實,我是個內向的人:面對人際關係 - Readmoo
《其實,我是個內向的人》電子書- 把外向當成是普世價值,強迫所有人都必須假裝外向,是一種社會暴力。曾經暢銷380萬冊以上的「話題作家」南仁淑, ...
- 3閱讀筆記《其實,我是個內向的人》 -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其實,我是個內向的人》 ☆長大後,我學會一個技能。面對社交場合時,打開內心的開關,獨處時,才能把開關關掉,變回原始的樣子。
- 4生活心理測驗:在別人眼中,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 女人迷
- 5其實,我是個內向的人: 面對人際關係,隱藏的是不安的自己 ...
其實,我是個內向的人: 面對人際關係,隱藏的是不安的自己(Traditional Chinese Edition) - Kindle edition by 南仁淑. Download it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