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理論為何? @ 小豬頭也想飛上天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社會工作中的系統理論概念來自於von Bertalanffy(1971)的一般系統理論,他是一種生物學理論。

假定所有的有機體都是系統,由所附屬的超系統(super-systems)中的次系統( ... 小豬頭也想飛上天歐嗨喲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0907052359系統理論為何??社會大學系統理論為何?   壹、前言系統與生態理論是在社會工作中經常被運用的理論。

系統間的互動是系統與生態理論兩者所強調,不再只重視個體,而且也注重個體與環境互動的影響,是以「人在情境中」的介入觀點出發。

因此,系統與生態理論有別於一般強調個人內在動力的理論,而鉅視的觀點來協助個體的問題,而這也是兩者理論被廣泛運用的理由。

以下先概述兩種理論的基本概念,再做分析比較,內容如下:貳、系統理論與生態理論概述一、系統理論(一)歷史起源  Mancoske(1981)指出社會學中的系統理論最重要的起源是來自HerbertSpencer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社會工作系統理論分為兩類,分別為一般系統理論及生態系統理論。

Hearn(1958,1969)最早將系統理論應用在社會工作中,其後Siporin(1975)、Germain和Gitterman(1980)所發展的生態系統理論亦在美國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社會工作中的系統理論概念來自於vonBertalanffy(1971)的一般系統理論,他是一種生物學理論。

假定所有的有機體都是系統,由所附屬的超系統(super-systems)中的次系統(sub-systems)所組成。

系統理論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一般系統理論,另一種是生態系統理論。

Hanson(1995)提出系統理論價值是“wholes“而不是像其他理論視為人類或社會行為的部份。

(二)知識理論1.系統理論是對心理動力論的反動之下所發展的理論之一。

社會學是主要在處理社工中社會的部份。

在專業上走向整合。

Hanson(1995)以“whole“觀點應用在社工中。

Pincus&Minahan(1974)&Goldstein描述他們的理論是分別整合與統一的。

2.系統理論是主要的模型,他提供一個了解家庭可以影響成員或成員受家庭影響的方式。

這可幫助在團體中做人際關係分析也有助於在居家照顧上的運作。

3.系統理論不同的是非將社會組織或社會政策排除在外,而是能就現有的社會狀況接受與分析。

系統理論並不忽略人類行為發展的層面,只是在架構上有更廣泛的使用。

其廣度就是能運用其他理論。

4.系統理論是在維持整體的穩定。

一般傳統理論中,心理動力論讓我們可了解人類情緒、互動及與外在世界的內在反應。

而系統理論提供一個脈絡,讓人了解公私互動、工作者與機構的多種改變。

所以我們關心其人際互動與社會關係,因此,可將行為模式與社會關係分離使用也可結合運用。

(三)基本假設1.假設所有之有機體系都是獨立自主的,一個系統之內部結構會顯露出兩種不同的趨勢,一種是「集中化」,即假如系統內某一部份特別重要,這一部份就會屬於發號施令的領導地位,其他部份自然要以領導部份為中心從事活動,這也就是集中化結構。

另一種結構趨勢與集中化相反的是「分散化」現象,在此情形下,系統內部的次系統,可以自主地單獨完成其功能。

第一個基本假設是建立在開放系統之獨立性上。

2.第二個基本假設是,認為一個系統是會自律的(self-regulation)。

自律有兩個意義,一個指的是,在系統內個個部份會整合而成為一個整體。

另一個是指系統內若有不良因素存在,則此系統會朝著更完好之方向努力,使不良因素減除其影響力,最後,再達到一個完美與整合的系統。

(四)基本概念1.系統的主要概念如下:系統是有界限的實體,界限中生理與心理能量的交互作用更甚於越界的交流。

封閉系統是指系統沒有越界的互動交流。

開放系統是指能量能越界互動,是可滲透的。

系統的運作與改變方式可由以下概念加以了解,其運作過程如圖一:輸入(input):能量能透過界限送進系統的過程。

運作(throughput):系統內的能量如何被應用。

輸出(output):能量的效應透過系統的界限釋出。

回饋環(feedbackloops):輸出影響環境,並引起資訊與能量傳輸至系統。

混亂(entropy): 系統有使用自我能量運作的趨勢,但若不從界限外得到輸入,缺乏能量交流,則能量消耗完了,系統就會趨於混亂而死亡。

2.一個系統的狀態可以由五個特質界定:(1)穩定狀態(steadystate):指系統本身如何靠接收外界輸入和利用輸出以   維持系統正常運作。

(2)內在穩定性(homoeostasis)或均衡(equilibrium):在接收輸入,加以作用而 產生變化的情形下,系統仍維持其基本本質的能力。

(3)分化(differentiation):及系統經歷時間後,包含了更多不同組成,發展成    更複雜狀態的概念。

(4)非等加性(non-summativity):即整體會大於部份相加後總和。

(5)相互作用(reciprocity):系統中有一部分改變,這改變會和其他部份也跟著 改變。

相互作用的結果使系統呈現出相等(equifinality)(可用不同的方 法達到相同的結果)和多種分歧(multifinality)的結果(因系統中部份不 同方式互動,而使相似的環境導致不同的結果)。

(五)介入過程系統理論運用在社會工作中的,工作者須將焦點放在案主的系統上,Pincus&Minahan(1973)界定社會工作的四個基本系統如表一:系統 變遷媒介系統社會工作者與其所屬的組織。

案主系統人、團體、家庭、社區等變遷媒介系統共同努力的求助者。

案主是指同意接受協助與同意的參與者;潛在案主是社工者試著協助的對象。

標的系統變遷媒介系統為達到目標所要改變的人。

案主、標的系統可能相同亦可能不同。

行動系統變遷媒介系統為達到目標而共同合作的人。

案主、標的和行動系統可能相同亦可能不同。

工作者在介入過程中,與案主的關係可能有下例幾種:1.有共享目標的合作關係。

2.須達成共識的議價關係。

3.目標相左的衝突關係   (六)社會工作運用系統理論常被運用在家庭系統中,家庭系統理論認為每個家庭都是「一個完整體」(whole),以其獨特的結構、規則和目標來運作;每個家庭也都是一個系統(system),由一群互異與互賴的分子組成,依著每個家庭的動力歷程來面對種種難題,以維持家庭的平衡(彭懷真,1994;翁慧圓,1995)。

家庭系統將家庭有關的部分,組合成為一個系統,包括幾個重要概念:家庭成員、成員角色、權力分配、互動關係、家庭規則、家庭與外在環境互動…等。

在家庭系統中,任何一個要素的改變,都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另一個要素與其之關係,同時也影響整個家庭的運作與平衡狀態。

為了紓解家庭不平衡所帶來的緊張與壓力,家庭會做某些改變來達成系統的再平衡(翁慧圓,1995)。

在家庭系統包含四各主要次系統,分別為夫妻次系統、親子次系統、手足次系統與最小的次系統-個人(Turner,1996)。

夫妻是家庭系統最基本的次系統,夫妻關係的改變或失功能,不僅將造成家庭結構的改變,也會連帶影響整個家庭。

夫妻之間的改變,無論是離婚、分居、遺棄、或死亡,所帶來的衝突、緊張、壓力,將造成家庭體系的不穩定(翁慧圓,1995)。

家庭系統也是一個有規則管理的系統。

家庭規則是家庭系統的價值呈現,每個家庭成員都必須學習什麼是被允許和期待的,同時也是建構和維持家庭關係的公式(Turner,1996)。

家庭規則通常包括描述性與指示性兩種型態。

指示性的規則是:指導成員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在健全和開放的家庭中,規則的建立有助於維持家庭的次序與穩定,同時也允許規則在變動的環境中改變。

相反的,封閉的家庭系統,不僅家庭關係結構僵化,在管教子女的規則與溝通的運作,也顯得固著和缺乏彈性(翁慧圓,1995)。

另外,Atherton將系統理論運用在居家照顧系統上,他的焦點是系統性的思考,關心人在其他的社會情境中而非個人。

因為在居家照顧中,所接觸的是外在世界包括服務團隊及居住的人,和居家單位相繫。

系統的界限(boundary)有助於限定複雜特別的議題或在居家的關係及案主的網絡。

工作者運用回饋環(feedbackloops)有助於創造案主環境時,確認不同因素的互動。

居家照顧是回到大家住在一起。

居家是指自我管理系統(self-regulating)。

這有安全益處,但需要有規定。

工作者在居家中常著重在控制事件而不是增加他們有效地生活技能。

因此他們建立規範,避免不必要的事件發生。

系統理論也有助於在居家中人們的溝通,能解釋在情境中及介入上仍存在的問題。

這避免工作的複雜性,去處理過去複雜的問題因素。

二、生態理論(一)歷史背景生態理論深受了生態學、進化生物學、動物學、人類學、自我心理學、壓力管理、完形學派、角色理論、人本心理學、一般系統理論、權力關係動力論等理論的影響。

為了有效解決人們各方面的問題,而結合創造了許多方法,形成生態理論。

Rappaport曾說:「生態觀點貴在其特別注重人們與其社會、物理環境之間的關係。

它隱含一種概念,就是沒有所謂不適當的人或不適當的環境,而只能說,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上有相對性的和諧與不和諧」。

生態的觀點對人們所處的環境提供了一個完整的視野,因此也涵括許多不同的處遇方法。

(二)知識基礎生態學理論(EcologicalTheory)又稱為生態區位學理論,其源自於生態學的一種理論架構,是一個關於組織體與環境關係的科學,它將人們和環境視為各自單一卻又相互作用的系統,在這個系統內它們彼此不斷影響,著重於個人與外在環境的交互影響(Germain,1999)。

生態學理論所強調的是整體性(holistic)和人與環境之間的交流關係,特別強調人在情境中和當前(here-and-now)現實狀況考量的實施原則。

Bronfenbrenner(1979)的生態學理論,描述社會環境如何對個人產生影響。

他強調生態觀的探討重點在於多重環境對人類行為與發展的影響,而將環境依人的空間與社會距離,分成一層套一層的數種系統,如圖二所示:個體被置於最中間層,而環繞他的是一層層愈來愈大的體系,從內到外分別為微系統、中間系統、外系統與鉅系統,以下詳細說明其概念:1.微系統(microsystem)微系統是指個體可直接接觸,對其有直接影響的系統。

例如自出生起及很密切的家庭以及之後的學校、同儕關係。

2.中間系統(mesosystem)中間系統所指的是各微系統之間的互動關係,當兩個或數個微系統在價值觀念產生衝突時,通常會造成個體適應問題。

3.外系統(exosystem)外系統是由個體的外圍體制所構成,包括工作場所、社區組織與服務、家族親戚、大眾傳播媒體、法律服務等,個體居於其中,雖非扮演主導的角色,但此系統卻間接影響個體的適應。

4.鉅系統(macrosystem)鉅系統包含廣泛層面的意識型態、文化等,鉅系統為個體設立了行為標準,大致政策法令之制定,小至日常生活的態度言行,其背後都隱含這社會或個人的意識型態。

圖二生態圖(修改自Bronfenbrenner,1979;郭靜晃,1997)生態系統中有兩個重要概念,就是對生態各體系間所產生的相互交流及達到適應。

各體系間的相互交流(transaction),即一個人與其環境形成的單位中,不斷的會有人與環境間互換交流發生,每一次的交流累積,使得人與環境得以互相模塑,互為改變或相互影響。

所謂適應(adaptedness),是指人與環境之間各交流的情形,均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也就是說,個體與物理環境中的時間、空間等面向、社會環境中的組織、政治經濟結構等等,皆能正面地支持或提昇其成長、發展、生理及情緒地滿足感。

生態中的每一個系統都試圖在交互關係中達到適應,其間某一單位所承受的要求(壓力源、緊張關係)就靠另一單位的能耐(資源、因應行為)予以滿足,而產生一種功能的「平衡」作用。

也就是適應有賴於每一個系統介面-包括個人、家庭、社區、社會-均能達到「契合」(fit)的狀態(闕漢中譯,1999)。

(三)基本假設1.人與環境、他人互動的能力是天生的。

2.在環境中,遺傳及其他生物因素會以不同的方式呈現。

3.人-環境是一整體性系統。

4.良好的適應是透過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而達成。

5.個人對環境的主觀認知是發展的關鍵。

6.人們必須在自然的狀態下被了解。

7.人格是人與環境互動的產物。

8.良好的改變可以由生活經驗中產生。

9.必須由生活空間的整體性來了解生活的需要。

10.工作者必須預備好干預案主生活空間的每一部份。

(四)中心概念生態系統注重案主的生活問題,經由對案主的直接服務及環境干預,使案主(個人、家庭、社區…)能與環境達到良好的適應。

生態觀點在實務工作中的重要是在評估與介入中能考量多層面因素。

生態系統觀點也是一種動力的方法,因為他整合不同經驗基礎的理論,包括社會工作、心理學及人類學。

Germain(1973),Hartman(1976)andSiporin(1980)是生態模式到實務概念及發展的核心人物。

這些理論學者提供策略,讓實務工作者從微視至鉅視的介入去做改變,不只是心理治療,也包括倡導、政策、與計畫行動。

有效的生態模式包括以下幾項要素:1.人是受多元及互動因素所影響。

2.強調成長、發展及達到目標。

3.健康取向是著重全人而不是個人病症。

工作者運用生態觀點時,扮演六個主要的角色,這幾種角色有助於不同的層面如個人、家庭、團體及社區:1.評論者(conferee):在討論會中提出意見,這個角色是指工作者能用直接的行動幫助案主解決問題。

2.使能者(enabler):這個角色著重在行動,在工作者建構、安排及改變事件、互動及環境因素去協助及增強系統功能。

3.中介者(broker):這是社會工作者傳統的角色,連結消費者與社會支持及服務。

4.協調者(mediator):這個角色的行動是在社會工作者客觀的協調不同的意見及結合參與者一起行動。

5.倡導者(advocate):當資源或服務不足或不存時,工作者能去獲取資源或服務。

6.監護者(guardian):工作者在案主缺乏能力保護自己時,工作者扮演社會控制或保護案主的角色(五)介入過程Mentte,SullivanandDeJong(1990)提出以下幾個步驟,將有助於工作者使用生態架構在預估及處遇問題上:1.問題預估(problemassessment):初期階段,工作者必須決定介入問題的生態系統-個人、團體、社區或社會,及有效介入的可能。

生態的預估包括兩項重要的項目:(1)確認案主生態系統不一致的來源及在案主的生活中發現案主的重要他人,有助改善良好適應的來源。

(2)預估何種服務與處遇有助案主達成處遇目標。

生態系統的預估過程有三個主要概念:(1)轉換(transaction):轉換是一項很複雜的過程,工作者可能使用到傳統的預估方法,運用行為觀察、案主日記及標準化測量等方式來了解情境。

(2)行為建立(behavioralsetting):行為的建立是很自然的現象,在社會環境中時間與空間下自然產生。

行為的建立影響個人的功能,包括非行為因素,如時間、空間及物體;標準行為的互動模式如工作場合的同事互動;行為與非行為因素的關係。

(3)生態系統(ecosystem):生態系統的預估包括個人、家庭及整個社區,每一個人的生態系統都是動態的,影響個人適應情形。

工作者可運用EcoScan及SocialSupportNetworkAnalysis來預估案主的生態系統。

EcoScan可讓確認的問題在執行過程中更清了解;SocialSupportNetworkAnalysis著重案主生態系統中重要的支持資源。

2.形成介入策略(formulationofinterventionstrategy):工作者必須發展介入策略,能緩和現有的問題。

介入的基礎是對案主整體性的了解,使用多元的技巧如危機介入、職業訓練及行為修正來改變問題。

3.完成(implementation):工作者著手介入策略完成的重點,是前幾個階段的範圍。

工作者必須收集資料,在實行階段的部份去預估對案主改變或其生態系統轉換中介入的有效性。

4.評估(evaluation):工作者必須評估介入策略的有效性。

有效的介入可回答以下幾個問題:目標是否達成?介入花費了些什麼?介入過程中所產生的非預期結果是什麼?什麼是介入過程中造程結果改變最有效的要素?5.終結(closure):最後一個階段是總結工作者社會工作處遇過程。

介入有效性範圍的決定和介入未達成目標的程度,工作者須建議案主在這些階段,幫助案主因應仍待解決的問題。

在結束時,工作者須帶領案主回顧過去所完成的部份及學習面對未來。

生態的處遇是由心理學家Plas’s(1981)的社區工作轉換而來,強調案主的微視至鉅視系統及人與環境的轉換,處遇模式如下:1.進入系統(enteringthesystem):目的是(1)預估案主生活所有重要的關係。

(2)進入案主的世界確定重點。

在預估案主的關係時,工作者必須著重案主生活中轉換的不同次系統。

工作者可以從這些系統中獲取重要的資訊,而形成社會工作介入過程。

工作者必須確認進入案主世界的重點,這可使案主甚至他的家庭或其他次系統,透過介入而有轉變的機會。

當處理個案問題時,須了解案主世界中不同的次系統,工作者必須開始去了解造成案主不一致的來源和案主目前生態系統中的優勢有哪些。

2.描繪生態(mappingtheecology):當工作者進入案主的世界,工作者開始進行描繪生態的過程。

在這個階段,系統理論有助於分析案主的社會環境。

社會工作者分析案主社會環境中不同的次系統,來了解案主所面臨問題中的人與事件。

次系統可廣泛的分為兩類,一種是人,另一種是事件。

事件包括考慮一般案主的內在世界,增強他的積極或消極的感受與行為。

這些事件透過從案主的生態系統中不同次系統的互動而呈現。

這些事件包括案主與家人的互動內容和案主在社區中與他人的互動。

經由檢視案主社會環境的事件而取得資訊,是一個重要的過程。

在案主的社會環境中,要確認案主的重要他人與事件,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來取得,包括在案主的生態系統中結構性的訪談案主及重要的人。

許多的臨床工具有助於預估案主目前所呈現的問題,如社會圖也是一種繪製案主的社會生態有用的工具。

Hartman’s(1976)家庭塑造技巧可以有用的描繪家庭的基本問題。

3.評估生態(assessingtheecology):當工作者繪製生態後,這些訊息的蒐集可以作為說明。

在預估階段,工作者尋搜尋案主生態系統中的基本問題及主要範圍的優勢。

這個階段重要的面向是描在案主生活中的關係及一再發生(reoccuring)的事件。

一再發生的事件是案主生態系統中需要注意的。

例如,個人總是發生相同的事情時,就需要是注意現在案主的問題是什麼?在案主的社會環境中,什麼是重要的事件及關鍵的人物?這些訊息可讓工作者了解這些關係對案主的重要程度。

這些人與事,提醒工作者注意案主的生態系統維持與改變的影響。

工作者的預估階段,藉由分析案主的生態系統,可發現重要的人支持正向行為的情境及負向感受與行動。

當社會工作者預估案主的優缺點及影響的關係時,工作者說明在案主生態系統中的案主資料及重要他人。

4.創造改變遠景(creatingavisionofchange):當工作者在介入過程中進入此階段,就開始了解預估其利益及生態的描繪。

介入過程中這個階段,包括案主生態系統中所有可以有效影響改變的人。

透過這個過程,工作者著重增強案主需要改變的社會功能。

工作者著重所需要的改變,這是工作者進入案主生態系統及建立現有生態優勢中所強調的。

特別是,重要的人及案主同意介入的方法。

下一步驟是重要的行動計畫。

5.協調與溝通(coordinatingandcommunicating):在介入過程中,工作者在案主生態系統的溝通與協調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許多轉變的努力一方面是案主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他人,一方面是社會工作者提供支持與協助持續改變的努力,如電訪、家訪、和其他支持的協助等。

案主的生態系統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所以工作者必須能開放可能性,經由介入的努力可以修正及再預估。

6.再預估(reassessing):如果處遇的效果不如預期可再預估。

透過傳統面談在生態系統中的案主與他人的預估方法,可完成大部分的預估。

如果介入過程是成功的,工作者可以與案主及案主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他人提前結束工作。

7.評估(evaluating):再預估的階段著重於成果,在最後的階段-評估,著重於評估整個處遇過程。

社會工作者可以透過與案主及處遇過程中的關係人經由非正式會談整合資料,或透過結構性的問卷來評估。

整個介入過程的評估,有助於幫助工作者未來個案中改善生態系統取向(ecosystem-oriented)的預估介入(assessment-intervention)的處遇方法。

以生態觀點介入或預估時,可使用的工具包括行為量表、自我陳述單、結構式訪談、及觀察規則系統。

行為量表是參照其他人的行為做比較。

結構式的訪談是有標準的問題及反應,對案主的社會功能可提供大量的訊息,讓工作者有機會澄清問題及獲取更多詳細的問題資料。

觀察規則系統是在自然與結構的社會環境中,觀察記錄行為維持的次數。

使用的工具可分為個人、家庭、環境等三方面。

個人層面的工具主要在預估個人、孩童與父母的社會功能,如行為問題清單(BehaviorProblemChecklist;Quay,1977)、兒童行為清單(ChildBehaviorChecklist;Achenbach&Edelbrock,1979)等;家庭層面的工具著重預估家庭功能及婚姻關係,如長期照顧供應態度(AttitudetowardtheProvisionofLong-TermCare;Klein,1992)、父母權威量表(ParentalAuthorityQuestionnaire;Buri,1991)等。

環境層面著重鉅視面的分析,特別是了解案主的生態系統,包括多重問題清單(MultiproblemScreeningInventory;Hudson,1990)、社會支持行為量表(SocialSupportBehaviorsScale;Vaux,Riedel,&Stewart,1987)等。

預估工具有助於了解從系統的觀點預估案主的社會功能案主的社會功能。

工具的使用可幫助工作者了解處遇計畫改善程度。

(六)社會工作運用生態系統的觀點被廣泛的運用在許多領域,就社會工作的運用上,以傳統的社會工作三大方法,個案、團體、社區的運用,將其運用原則與內容說明如下:應用在社會工作中的處遇原則,應注意以下幾點:(于婷/Xuite日誌/回應(2)/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我的相簿 dogi531's新文章2013.09.01緣分不能免強2013.08.252013.08.24畢業典禮後序應用行為分析(初評)感謝走入你我的新(修)一位老師的真心話走入你我的心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dogi531'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關鍵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