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戴尔股份有限公司(英語:Dell Inc.)是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朗德罗克之研發、販售及提供電腦及相關產品及服務的企業,由迈克尔·戴尔于1984年创立。
戴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已經列出參考文獻,但是文內引註不足,部分內容的來源仍然不明。
(2018年9月8日)請加上合適的文內引註來改善這篇條目。
戴爾股份有限公司DellInc.自2010年至併購成立DellTechnologies前之商標戴爾公司總部公司類型私人公司[1]ISINUS24703L1036後繼機構DellTechnologiesInc.成立1984年11月4日(德州奧斯汀)創辦人麥可·戴爾代表人物麥可·戴爾(創辦人、董事長兼執行長)總部 美國德州朗德羅克標語口號Thepowertodomore(2007-2010:YoursIsHere,2007年前:PurelyYou)UniquelyYou(澳洲)EasyasDELL(歐洲)業務範圍全球產業科技業產品桌上型電腦伺服器筆記型電腦電腦周邊雲端運算解決方案儲存系統虛擬化營業額616.42億美元(2016)稅後盈餘▼虧損32.52億美元(2016)所有權者戴爾技術[*]員工人數90,400(全球)[2]市值57,000,000,000美元(2021年) 母公司戴爾技術[*]網站www.dell.com
戴爾總部
戴爾OptiPlexGX620桌上型電腦
戴爾股份有限公司(英語:DellInc.)是總部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朗德羅克之研發、販售及提供電腦及相關產品及服務的企業,由麥可·戴爾於1984年創立。
創立之初公司的名稱是PC'sLimited,1987年改為現在的名字。
戴爾以生產、設計、銷售家用以及辦公室電腦而聞名,不過它同時也涉足高階電腦市場,生產與銷售伺服器、資料儲存裝置或網路裝置等。
戴爾的其他產品還包括軟體、印表機及智慧型手機等電腦周邊產品。
當公司逐漸發展到其他非電腦領域後,公司的股東們在2003年股東大會上批准公司從「戴爾電腦」(DellComputer)更名為「戴爾公司」。
戴爾的直接商業模式,即去除中間人,直接向客戶銷售產品,使得公司能夠以更低廉的價格為客戶提供各種產品,並保證送貨上門。
此外戴爾公司也確保戴爾的產品還未生產出來就已經售出,即是先有訂單,之後才按客戶要求組裝電腦。
該公司以創辦人麥可·戴爾命名,這家公司是全球前幾大的科技公司,目前全球員工已經超過九萬六千名。
於2010年,戴爾入選美國《財星》雜誌每年評選的「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行榜的第38名。
《財星》同時也將戴爾列入科技業中全球第五大最受尊崇的公司。
戴爾成長的方式包括了內部營運增長以及非營運增長,意即戴爾在成立之際,有多次令人注目的合併及併購案,包括像是2006年的Alienware及2009年的PerotSystems。
在2009年,戴爾販售產品包括個人電腦、伺服器、資料儲存裝置、網路交換器、軟體及電腦周邊裝置。
戴爾同時也販售HDTV、照相機、印表機、多媒體播放機及由其他廠商所生產的電子產品。
戴爾為人所讚賞的是於供應鏈管理及電子商務的各項創新。
於2012年,《財星》雜誌根據總營收將戴爾列為全美第44大公司以及在德州的第6大公司,同時也是德州第二大非石油公司(僅次於AT&T),也是在奧斯丁地區最大的公司。
目次
1歷史沿革
2產品系列
3生產
4綠色先驅
5技術服務
6企業組織
7行銷手法
8戴爾全球零售市場
9K12教育市場
10競爭概況
11爭議事件
11.1大規模網頁優惠折扣事件
11.2中國戴爾宣傳外掛遊玩事件
12參考資料
13外部連結
歷史沿革[編輯]
戴爾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84年,創辦人麥可·戴爾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就學時創立了PCsLimited這家電腦公司。
宿舍房間成為公司總部,用來銷售以現有組件建置的與IBMPC相容的電腦。
麥可·戴爾相信透過直接出售個人電腦系統給客戶,可以讓PCsLimited更了解客戶的需要及提供最有效的解決方案來滿足客戶需求。
麥可·戴爾從家人獲得約30萬美元資金後,他決定中途輟學,以便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在他羽翼未豐的事業上。
在1985年,公司生產了第一部擁有自己獨特設計的電腦「TurboPC」,售價為795美元。
PCsLimited藉由在國家電腦雜誌推出它的系列廣告並直接向消費者銷售,並提供消費者根據不同方案來讓消費者有更多組裝選擇。
在其公司第一年的營收毛利就超過7300萬美元。
在1988年,公司更名為「戴爾電腦企業」並選擇愛爾蘭為它全球性擴展的第一站。
1988年6月22日,戴爾首次公開發行350萬新股,每股作價8.50美元;在那之後戴爾公司市值從3000萬美元增長至8000萬美元。
在1992年,戴爾公司不但被財富雜誌評為全球500強企業,而且麥可·戴爾成為500強企業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執行長。
在1996年,戴爾開始透過網站銷售電腦,並於2002年,戴爾公司擴大其產品線,包括了電視機,手持裝置,數位音響和印表機。
戴爾最早的購併案,起源自1999年收購ConvergeNetTechnologies。
2003年,公司重新命名為「DellInc.」以識別除了電腦之外的成就。
從2004年到2007年,麥可·戴爾以執行長身分在一旁教導戴爾公司的主要掌權人─KevinRollins。
在此期間,戴爾收購了Alienware公司,並引進了幾個新的產品,包括AMD微處理器。
為了防止跨市場的產品,戴爾繼續經營Alienware公司為一個獨立個體,但仍然是戴爾的全資子公司。
然而,戴爾入門級電腦市場的表現不佳讓麥可·戴爾再度回鍋重掌執行長的兵符。
這位創辦人宣布一個重大的改變活動名為「Dell2.0」,減少人員及多角化公司的產品內容。
戴爾並在2008年1月28日正式收購EqualLogi,以獲得iSCSI儲存市場的一席之地,由於戴爾已經擁有高效率的生產流程,整併EqualLogic的產品讓整個公司的生產成本隨之下降。
在2009年9月21日,戴爾宣布合併PerotSystems(總部設於德州布蘭諾)的意願,這個交易金額據報導為39億美元。
PerotSystem主要提供應用程式發展,系統整合及策略性的諮詢服務,主要營運地點在美國及10個境外國家。
此外,他並提供一系列的委外服務商業流程,包括理賠處理及客服中心營運
在2010年8月16日,戴爾宣布併購資料儲存廠商3PAR。
1984年公司草創時註冊資本為1,000美元,是德克薩斯州法律所規定的最低額度。
但是到2003年6月,戴爾的市值已經達到800億美元,營業額則達到310億美元。
2010年8月13日戴爾在美國推出平板電腦Streak。
2010年8月25日戴爾在美國推出運行GoogleAndroid作業系統的Aero智慧型手機。
Aero並非是戴爾推出的首款智慧型手機。
去年末,戴爾已經開始在中國銷售一款Mini3i智慧型手機。
2012年12月13日戴爾品牌將不會再研發Android智慧型手機。
2013年2月5日戴爾電腦(DELL)宣布下市方案,集團創辦人麥可戴爾及SILVERLAKE基金,斥資249億美元將戴爾併購下市,股東可獲得每股13.75美元現金,外加每股13美分的特別股息。
交易主要通過現金加股票作融資,當中微軟會借出20億美元貸款。
現時持有公司14%股權的麥可·戴爾,在交易完成後會繼續擔任董事長及CEO。
10月30日戴爾以249億美元完成併購下市,在下市後,麥可·戴爾持股比重將提升至75%,並繼續擔任執行長職務。
[3]
2014年7月18日,戴爾稱,該公司現已開始接受比特幣支付。
2015年10月12日,戴爾與其創辦人麥可·戴爾將與MSDPartners(MichaelDell’sinvestmentfirm)和SilverLake私募基金以每股33.15美元,收購數據儲存裝置製造商EMC,包括EMC的股東將獲得每股24.05美元現金和EMC所持有的VMware追蹤股0.111股,計入現金和股票現值,這筆交易的總金額達到670億美元(5226億港元),成美國歷來最大宗科企收購。
2016年3月28日,戴爾以30.5億美元出售旗下IT技術服務部門給日本電信電話(NTT)子公司NTT數據(NTTData)
2016年5月2日戴爾創辦人兼執行長邁克爾·戴爾在EMCWorld大會上宣布,在完成收購EMC後,戴爾公司(DellInc.)將改名為「DellTechnologies」,旗下包含兩個子品牌,其中銷售PC等使用者端的業務稱為Dell,負責企業基礎架構的部門稱為DellEMC。
2016年9月12日戴爾-EMC以16.2億美元出售旗下企業內容部門給加拿大商業軟體開發商OpenText。
2018年7月3日戴爾以239億美元現金加股票收購Vmware追蹤股票(股票代碼為DVMT),並發行約70億美元股票。
新發行的戴爾C級股票將於12月28日正式在紐交所掛牌。
2021年4月15日,據報導,戴爾科技公司將把剩餘的VMware股份分拆給股東,兩家公司將在至少五年內不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繼續營運。
[4]
產品系列[編輯]
戴爾利用不同的市場區隔來替各個產品系列名稱命名。
Inspiron1720筆記型電腦
PowerEdge伺服器系列
學校電腦專案的OptiPlex
適合中小企業/大型企業使用的產品,主要強調較長的產品週期、耐用以及相互配合的服務方案。
這些產品系列包括:
OptiPlex(辦公室桌上型電腦)
Vostro(小型企業桌上型電腦以及筆記型電腦)
n系列(內建Linux或是FreeDOS的桌上型以及筆記型電腦)
Latitude(商用筆記型電腦)
Precision(工作站以及高效能筆記型電腦),[33]
PowerEdge(商用伺服器)
PowerVault(直接附加儲存以及網路連結儲存器)
PowerConnect(網路交換器)
Dell/EMC(儲存區域網路)
EqualLogic(大型企業等級的iSCSISANs)
Force10(網路萬兆交換裝置)
戴爾的家用/消費系列產品,強調價值、效能以及高擴充性。
這些產品系列包括:
Inspiron(超值型入門款桌上型電腦以及筆記型電腦)
Studio(主流級桌上型及筆記型電腦)
XPS(高階桌上型及筆記型電腦)
StudioXPS(高階XPS設計款系統以及高階多媒體運算能力)
G系列遊戲電腦
Alienware(遊戲電腦系列)
Adamo(已停產)
智慧型手機/平板電系列產品:
Streak(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
VenuePro(平板電腦)
戴爾的相關商品包括USB隨身碟,LCD電視,以及印表機;戴爾螢幕包含LCD電視,電漿電視適用於HDTV以及螢幕的投影機。
戴爾的UltraSharp系列是一個高階螢幕產品系列。
戴爾的服務以及支援產品包括DellOnCall(延伸家用支援服務)、DellSupportCenter戴爾支援中心(海外延伸服務支援)、DellBusinessSupport戴爾商業支援(商業的服務合約,用來提供產業即時的技術支援)、DellEverdreamDesktopManagement(「軟體服務」遠端桌面管理)以及YourTechTeam你的技術小組(一個適用於從網路或是電話購買戴爾產品的家用使用者解決方案)。
停產的產品以及系列包括Axim(PDA,2007年4月9日停產),Dimension(家用以及小型企業用桌上型電腦,2007年7月停產),DellDigitalJukebox(MP3player,2006年8月停產),以及DellOmniplex(用來支援伺服器運作以及桌上型功能的桌上型以及塔式電腦)。
生產[編輯]
戴爾很早就開始採用客製化定單服務的生產機制,成為業界的先趨者,按照客戶所需的規格來提供個人用電腦,相較於其他眾多電腦廠商,每季均維持提供大量的訂單給中介廠商。
為了將產品購買與運送之間的延遲時間降到最低,戴爾研發出一套更貼近消費者的產品生產策略,同時也匯入即時服務justintime生產辦法,可將存貨成本降到最低。
低存貨也是戴爾商業模式的另外一個表徵,在這個零組件跌價速度快的行業更是一個重要的考量。
戴爾的生產流程包括組裝、軟體安裝、功能測試(包括燒機-後段測試的過程之一)以及品質管控。
從戴爾的歷史看來,處處都可發現戴爾都是在內部生產桌上型電腦,以及外包筆記型電腦的基本材料然後再拿回公司內部組裝。
然而,公司的策略需開始調整。
在2006年年報上聲明:「戴爾將持續擴展原始設計生產及委外生產的合作關係。
」華爾街日報於2008年9月報導:「戴爾著手進行與電腦廠商的合約,以外包計劃賣掉廠房。
」
戴爾座落於德州奧斯丁(原始地點)的廠區與1999年啟用的田納西州黎巴嫩廠,以北美市場為主,提供桌上型電腦的組裝。
於北卡羅萊納州的溫斯頓-賽倫廠區(啟用於2005年)計劃在2011年1月終止營運,同時位於邁阿密的佛羅里達州Alienware子公司仍維持營運。
戴爾伺服器是從德州奧斯丁生產。
座落於德州奧斯丁的戴爾桌上型電腦廠房於2008年結束營運。
而黎巴嫩廠也於2009年年初結束桌上型電腦生產業務。
最後,也是最主要於美國境內北卡羅來納州的廠區預計在2011年1月終止營運。
於北卡羅來納州廠區主要業務均被移轉至亞洲及墨西哥的簽約合作廠商,雖然戴爾表示僅有些許工作會轉移至其海外廠區。
戴爾在愛爾蘭群島的Limerick廠區的組裝電腦主要供EMEA(歐洲、中東、非洲)市場之用,員工人數近4500人。
於1991年戴爾啟用Limerick廠區且成為愛爾蘭該國第二大外資企業,也是愛爾蘭最大的出口貨品廠商。
於2009年1月8日,戴爾宣佈將於2010年的1月,所有於Limerick生產業務將全數移轉至戴爾於波蘭的Łódź城新廠區。
歐盟官員表示他們將調查這高達5千270萬歐元的援助波蘭政府方案,是否為過去支援愛爾蘭的戴爾出走主因。
1號歐洲生產基地(EMF1,啟用於1990年)以及緊鄰Limerick的部份RaheenIndustrialEstate所組成的3號歐洲生產基地(EMF3)。
2號歐洲生產基地(EMF2,先前由Wang廠區而後被Flextronics佔據於Castletroy)於2002年結束營運。
戴爾後來將所有歐洲生產基地整倂至EMF3(EMF1僅保留辦公室)。
戴爾的Alienware子公司也在愛爾蘭Athlone廠區生產電腦產品。
4號歐洲生產基地(EMF4)建於波蘭的Łódź城也在2007年的秋天正式啟用生產。
戴爾於1995年啟用位於馬來西亞的檳城廠區,而於1999年啟用中國大陸的廈門廠區。
這些廠區主要服務亞洲市場並有95%的戴爾筆記型電腦在此組裝。
戴爾並投資預估為6千萬美元於印度青奈的生產基地,以支援在印度次大陸的戴爾產品銷售。
印度製的產品將會被標記」印度生產」。
於2007年,青奈廠區目標於2007年下半年度生產40萬部桌上型電腦以及計畫在此開始生產筆記型電腦以及其他產品。
戴爾為南美市場所生產的桌上型電腦及PowerEdge伺服器從1999年啟用的EldoradodoSul廠區,轉移至2007啟用的巴西Hortolandia新廠區。
綠色先驅[編輯]
戴爾成為資訊科技產業中最先設定產品回收目標的廠商(於2004年),以及於2006年達成全球消費者回收計畫的新里程碑。
於2007年2月6日,國家回收聯盟(NationalRecyclingCoalition)頒發」RecyclingWorks」獎項給戴爾以表彰其推廣生產者責任的努力。
在2007年7月19日,戴爾宣布超前原先計劃在2009年達到回收2.75億磅電腦裝置的目標。
在2006年,戴爾在全球共回收超過780萬磅(近4萬噸)來自消費者端的電腦裝置,比2005年增加93%,其中有12.4%的裝置是戴爾七年前所販售的。
在2007年6月5日戴爾設下目標,立志成為業界永續綠化的科技廠商。
基於此點,戴爾發表了零碳排放量的創舉,其中包括
逐年減少戴爾碳密度,到2012年僅剩15%
要求主要供應商於每季業務檢視時提供碳排放數據資料
與客戶合作打造「地球上最環保的個人電腦」
擴展公司碳中和計畫-「PlantaTreeforMe」
戴爾於2007年世界環境日倫敦舉辦的圓桌會議宣布「TheRe-Generation」一詞。
「TheRe-Generation」代表的是全球各年齡層「想要讓世界變得不同」的環保人士。
戴爾也提及相關計畫並帶領設定科技產業的環境標準,且於未來能持續保持領導地位。
戴爾於年度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中描述其環境表現,依循GlobalReportingInitiative(GRI)協定。
戴爾在2008年的CSR報告中被GRI評比為「ApplicationLevelB級」。
戴爾透過產品的能源效率進化,致力於減少外在環境衝擊,同時也透過能源效率專案減少其直接營運衝擊。
內部能源效率專案描述,每年可為公司省下超過3百萬美元的能源成本。
戴爾公司內部最大的能源效率節省原因來自於電腦能源管理:透過採用特殊的能源管理軟體於5萬部的電腦網路上,戴爾預期將可節省180萬美元的能源成本。
技術服務[編輯]
根據零組件型式以及購買的支援服務等級,戴爾提供各式技術支援詢問服務。
戴爾將其服務內容分成五個層級提供商用客戶:
基本支援服務,營業時間內提供電話服務支援及隔日工作天現場支援/原廠保固或收取及歸還服務(根據購買合約上的銷售點紀錄)
銀級服務,提供全年無休24小時電話服務,以及在疑難排解電話後的四小時內提供現場支援
金級服務,提供高於銀級服務的額外其他優質服務
白金級服務提供高於金級服務的額外其他優質服務
於特定城市提供兩小時內的現場支援服務。
戴爾的消費者部門提供全年無休24小時電話服務以及線上疑難排解服務,不像其他公司只於營業時間在特定範圍比如美國及加拿大市場的技術服務。
於2008年2月4日,戴爾針對企業發表一款全新的支援服務方案名為ProSupport,提供客戶多項客製化服務選擇以滿足大眾需求。
有別於一般採取通用化服務,戴爾整合多個套裝選擇,以滿足各個範疇的企業客戶,包含中小企業、大型企業客戶、政府單位、教育機構、保健事業及生技產業。
戴爾現在也提供單獨的支援選擇給IT人員以及非IT專業的人員。
戴爾為後者提供」如何操作」的軟體應用程式支援,例如MicrosoftOffice。
戴爾也與眾多第三方軟體廠商合作提供支援服務,對於戴爾認證的IT部門,戴爾提供快速派遣服務,協助勞工及登入危機中心以掌控重大營運中斷、病毒攻擊、或是由自然災害造成的問題。
戴爾擁有多種面向且獨特的支援方案。
舉例而言,電腦採用一種獨特由數字及字母構成的」服務標註」的辨別方式,以及11個位元的Express服務代碼(打入迅速電腦語音查詢系統IVR),讓客戶獲得適當的服務。
代理商同時優化DellConnect(一種基於Citrix/GoToAssist的遠端登入工具,讓技術人員面對有疑難雜症的客戶,可透過戴爾服務的能力進入客戶電腦遠端遙控)。
企業組織[編輯]
麥可·戴爾1984年創立本公司
主要掌管戴爾公司的是九人組成的董事會。
麥可·戴爾是公司的創辦人,服務於董事會。
其他董事會成員包括DonCarty,WilliamGray,JudyLewent,KlausLuft,AlexMandl,MichaelA.Miles以及SamNunn。
股東們會於會議中遴選出九位董事會成員,沒有被選到的董事會成員,必須向董事會提出辭職信,隨後,董事會會決定是否要接受該成員的辭職。
董事會成員通常設立五個委員會,主要負責監管特定議題。
包括處理會計議題、查帳及報告職責的監管委員會(AuditCommittee);負責批准執行長及公司其他員工補償金的補償委員會(Compensationcommittee);財務委員會(FinanceCommittee)則是掌管如提出併購或合併案等相關財務相關事務。
管理暨提名委員會(GovernanceandNominatingCommittee)則掌管包括遴選董事會成員等企業事務;反壟斷遵循委員會(AntitrustComplianceCommittee)是企圖避免公司業務違反反托拉斯法。
戴爾的企業組織架構與管理,不僅僅取決於董事會的決策。
戴爾全球管理委員會會設下策略性的方向。
在美國之外,戴爾擁有區域副總裁掌管各個國家,包括DavidMarmonti管理EMEA地區,StephenJ.Felice掌管亞太及日本區。
到了2007年,其他高階主管還有包括MartinGarvin(全球採購資深副總裁)及SusanE.Sheskey(副總裁暨資訊長)
行銷手法[編輯]
高級電腦XPS系列
戴爾的廣告有多種媒體形態的呈現,包括電視、網路、雜誌、目錄及報紙。
部分戴爾行銷策略包括整年度的持續降價,提供免費的額外產品(如戴爾印表機),以及提供免費的運送服務,都是為了刺激更多的銷售及擊退競爭對手。
在2006年,戴爾削價努力維持19.2%的市佔率。
然而,這同時也砍掉了近半的邊際利潤,讓利潤從8.7%降到4.3%。
為了維持低價策略,戴爾除了透過網路接下最多產品訂單以及透過電話銷售外,更將客戶服務單位從ElSalvador轉移到India。
戴爾於2000年早期製作了一系列熱門的電視及平面廣告,由演員BenCurtis扮演一個愛調皮搗蛋的金髮少年「Steven」,要去協助那些無助的購買電腦者。
每個電視廣告通常都結束於Steven的標語:「Dude,you’regettingaDell!」後續的廣告號召了戴爾總部的實習生,與Curtis這個角色,一起在某支廣告結尾客串演出。
戴爾主打遊戲電腦XPS系列的廣告,以平面的方式出現於2006年九月的「Wired」刊物。
以一句在網路及玩家間流傳的流行語「FTW」作為標語,意思為「ForTheWin」。
然而戴爾很快就結束了這個活動。
在首款第一人稱射擊遊戲「F.E.A.R.ExtractionPoint」,多款搭載此遊戲的桌上型電腦均清楚可見DellXPS型號的標誌,有時候甚至在螢幕上也有戴爾的商標。
2007年,戴爾在美國更換了廣告代理商,從BBDO轉至Mother。
於2007年七月,戴爾發表由Mother製作的全新廣告,主打Inspiron與XPS產品系列。
這個廣告使用FlamingLips與Devo特別為了廣告片「WorkitOut」所改良並重新錄製的音樂。
2007年同期,戴爾也開始使用新的廣告標語「YoursisHere」,意即戴爾提供客製化的電腦以符合客戶需求。
戴爾全球零售市場[編輯]
2008年2月底,戴爾產品開始於大型辦公用品零售店,加拿大的StaplesBusinessDepot裡販售。
於2008年4月,FutureShop以及BestBuy也開始販賣戴爾的產品,包括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印表機及螢幕。
由於有些顧客不喜歡透過電話或網路購買科技產品,戴爾也深入調查位於中歐及俄國城市的零售營運狀況。
在2007年4月,戴爾於Budapest的零售店正式開幕。
於同年十月,戴爾也於莫斯科設立零售店。
英國HMV的旗艦店Trocadero商店,自2007年12月開始販售DellXPS電腦。
2008年1月,英國的DSGi商店集團開始販售戴爾產品(尤其是透過Currys及PCWorld商店)。
同年,大型連鎖超市Tesco在英國各連鎖店中也開始販售戴爾筆記型電腦以及桌上型電腦。
2008年的五月,戴爾與隸屬於ColesGroup的Officeworks達成協定,開始販售部分更新版的Inspiron桌上型電腦及筆記型電腦,打進企業供應鏈。
這些型號與原廠產品型號有些微差異,但幾乎與DellStore販售的相似。
同年11月開始,戴爾就持續透過與同樣隸屬於ColesGroup的HarrisTechnology合作,打進澳洲市場。
同時,戴爾也透過提供折扣給電子零售商,像是知名的削價競爭廠商TheGoodGuys,持續擴展零售通路點,在2008年底,戴爾同意提供一系列包括Studio/XPS系統的桌上型電腦以及筆記型電腦。
於2009年五月,戴爾與由WoolworthsLimited持有的DickSmithElectronics達成協定,將零售點擴展至整個澳洲及紐西蘭四百家DickSmith商店(與Officeworks達成協定的一年後)。
零售商同意銷售多款包括Inspiron及Studio筆記型電腦,及少量的Studio桌上型電腦。
到了2009年,戴爾持續於澳洲的18座購物中心設定展示區;2010年三月份,戴爾宣布結束在澳洲及紐西蘭設定展示中心的計畫。
K12教育市場[編輯]
過去的十年,對於數位教室有許多不同的定義,有些定義相當模糊,例如於教室內使用互動白板及投影機。
其它則有更多詳盡及包含特定內容的定義。
戴爾成為數位教室的領導者已行之有年,並有多種不同版本的數位教室。
最新的定義為:科技能激發多種層次的學習,讓教師及學生的課堂體驗更加深刻。
其它的企業及產品含括了不同的定義。
其中之一提及,數位教室中最重要的是學生、教師以及教學互動。
這樣的觀點強調教學互動的重要性高於僅是產品所帶來的好處。
典型採用於數位教室的技術包括投影機、電腦、音響裝置,學生及時回應系統、影像發佈及網路協定電視(IPTV)。
所有的產品都擁有同一個目標,就是改善學生的學習體驗。
假使應用恰當,多媒體課程(MediaRichCurriculum)將成為教室的核心,遠比技術來得重要。
於當地網路區域的影音發佈需包含幾個重點特色,一個設計合宜的網路及影音發佈裝置。
當提及網路支援影音發佈的問題時,可依循」若網路可支援VoiP(IP電話)的話,就必須要能夠支援影音發佈」的標準規範。
儘管這是一般的陳述,但可以協助教育者設定於教室應用MRC工具於網路的標準。
競爭概況[編輯]
戴爾主要的競爭對手包括蘋果、惠普、宏碁、東芝、索尼、華碩、聯想、IBM、三星及SunMicrosystems。
戴爾及其子公司Alienware亦同時與AVADirect、FalconNorthwest、VoodooPC(HP的子公司)等於市場中競爭。
2006年第二季戴爾全球個人電腦市場市佔率18%~19%,而主要競爭對手HP則約有15%的市佔率。
2006年末,戴爾將個人電腦市場的領導地位讓給了惠普。
Gartner及IDC兩家知名分析機構均預估2006年第三季HP全球出貨量將超過戴爾。
同期間,HP的15%成長率讓戴爾的3.6%成長率相形失色。
同年第四季出貨量拉鋸越趨擴大,Gartner預估戴爾個人電腦出貨量下滑8.9%,相對於惠普則是擁有23.9%的成長率。
於2006年底結算時,戴爾整體個人電腦市場佔有率下滑至13.9%,而惠普則擁有17.4%。
IDC報告指出戴爾失去的伺服器市場比四大競爭者多。
IDC在2006年第四季預估戴爾的伺服器市占率從前一年的9.5%降至8.1%,年遞減率為8.8%,流失的市場主要轉至EMC及IBM。
爭議事件[編輯]
大規模網頁優惠折扣事件[編輯]
戴爾電腦在2009年6月與7月,在台灣版的銷售網站連續發生了非常大規模的網路標價優惠折扣事件,首先是在6月25號晚間9點至26號早晨6點期間發生全站產品折扣七千新台幣的事件,導致湧入4萬3千多筆訂單,訂購將近14萬台平面顯示器,戴爾在長達一星期的磋商後,拒絕消保會至少按價每人出貨一台的建議,僅願意提供一千至三千新台幣左右的不等的折扣券補償[5],然多數消費者表示其折扣券與誠意不足無法接受,而爭議尚未結束之時,又於7月5日凌晨12點至早晨10點之間發生筆記型電腦更換顏色即可多折價四萬多元新台幣的狀況。
[6],再度導致了約近一萬五千筆,共近五萬台筆記型電腦的極大量訂單湧入[7],導致消費者開始質疑戴爾是否有意圖藉機宣傳、惡意騙取消費者個人資料[8]或對於網路銷售的管理十分無能。
消費者因而不滿戴爾公司處置而向法院提告,台北地方法院一審審理判決:[9]戴爾網站上所登錄的定型化契約,屬於「要約引誘」性質,消費者訂購後,戴爾另以電子郵件回覆通知拒絕,戴爾可以不必出貨。
而判決消費者敗訴。
[10]二審審理判決:戴爾網站上有清楚標示型號、原價與折扣後的價格,消費者下單代表雙方對商品的價格已有共識,因此契約成立。
而判決消費者勝訴定讞。
[11]
同時,戴爾台灣區總經理廖仁祥也表示「網路直銷業務佔全球戴爾業務相當大比重,不過在台灣,透過網站採購的中小企業與一般消費者占戴爾營收不大。
」[12]顯示戴爾並不重視台灣零售市場的消費者。
相對於IBM、惠普和日本丸紅等國際大廠錯誤優惠折扣後都照單全收[13],此次戴爾片面取消訂單的做法已涉嫌違反民法153條的誠信原則[原創研究?],也使得台灣消費者對於戴爾品牌失去一定程度的信心。
而另一方面,由網友串連在台南地方法院對戴爾提出的民事訴訟,則是裁定被告荷蘭商戴爾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必須依約出貨。
[14]法官認為戴爾電腦宣稱標錯價再以折價券補償,是犯有「故意」行為和促銷伎倆,判決戴爾需依契約出貨49萬元訂單,但全案仍可上訴。
[15][16][17]
中國戴爾宣傳外掛遊玩事件[編輯]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請按照校對指引,幫助編輯這個條目。
(幫助、討論)
此章節可能過多或不當地使用了受著作權保護的文字、圖片及多媒體檔案。
(2018年9月8日)請仔細閱讀有關媒體檔案合理使用的方針和指引,並協助改正違反規定的使用,然後移除此訊息方塊。
在條目討論頁可能有更多的詳細資訊。
中國戴爾市場部全球副總裁肖三樂(SallyXiao)於2018年4月4日,在位於北京舉辦第八代處理器發表會宣傳新型筆電,告訴各位玩家如果要使用《絕地求生PUBG》外掛,一定要買戴爾筆電才能發揮優異效能,因而引起全世界《絕地求生》玩家相當不滿。
[18][19][20]
報導稱肖三樂表示:「中國玩家使用外掛將會成為世界上最有統治能力的人,舉例來說遊戲可以跑得比其他使用者快速,像是一次炸掉10輛載具等等能力。
如果頂級玩家使用英特爾(Intel)第八代核心效能,將可以執行更多外掛來成功吃雞。
」接著肖三樂也補充說:「這些成功運作大量外掛的頂級玩家,將會歸功於第八代戴爾筆電的強大優異效能。
」
中國戴爾4日下午17點左右對外發佈聲明表示:「上週中國舉辦戴爾新品發佈會上,我們在進行產品和遊戲的關聯展示時,參照了一些不洽當的輔助遊戲畫面做為示範。
這類行為是所有遊戲玩家深惡痛絕的行為,我們深刻了解這是一個不妥的做法。
多年來,戴爾與眾多電競團體保持緊密合作關係,致力於全球遊戲玩家提供更好的電競體驗。
戴爾自始至終主張並堅持電子競技公平競爭,堅決反對玩家將競技優勢中的技巧運用到作弊組態及指令碼中。
我們位傳達不當訊息深表歉意,並在此聲明譴責任何濫用技術力量的不當行為。
」
參考資料[編輯]
^DeLaMerced,MichaelJ.SaleofDellCloses,MovingCompanyIntoPrivateOwnership.TheNewYorkTimes.October29,2013.DealBook[October29,20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DellataGlance-CompanyFacts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12-31.
^戴尔转型:一个“美丽与孤独”的故事.21世紀經濟報導.2014-11-10(中文(中國大陸)). [永久失效連結]
^全球最大电脑厂商:戴尔科技公司DellTechnologies(DELL).mg21.com.2021-08-16[2021-08-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7).
^標錯價事件:戴爾願補償1000-3000元.[2011-01-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14).
^戴爾網站再次「殺更大」筆電降價快4萬.[2011-01-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13).
^戴爾事件消保會不排除與消基會串聯提訴[永久失效連結]
^接二連三烏龍 網友鎖定戴爾A好康[永久失效連結]
^台北簡易庭裁判書98,北消簡,17被告荷蘭商戴爾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永久失效連結]
^DELL電腦網路標錯價消費者提告敗訴(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聯合報,2010年1月22日
^首例女告贏戴爾標錯價仍須出貨.蘋果日報.2010-11-02[2016-05-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2).
^戴爾購物網再凸搥先關再說[永久失效連結]
^消基會:IBM惠普都賠戴爾為何不能?[永久失效連結]
^台灣台南地方法院裁判書98,訴字第1009號[永久失效連結]
^戴爾標錯價 台南地院判網友勝訴[永久失效連結],自由時報,2010年6月6日
^戴爾標錯價31網友告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蘋果日報,2010年6月6日
^成大生領軍挫戴爾3律師(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蘋果日報,2010年6月6日
^竟提倡用外掛玩《絕地求生》!中國戴爾宣傳新產品惹議.[2018-04-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9)(中文(臺灣)).
^宣傳新品適合「開外掛」戴爾中國道歉-新華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北京青年報
^HownormalischeatingatPUBGinChina?Very.,PCPowerPlayMagazine]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戴爾
DellUS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Dell台灣(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Dell香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繁體中文)
Dell中國大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簡體中文)
閱論編戴爾科技
戴爾
戴爾EMC
PivotalSoftware(70%)
VMware
電腦
Alienware
Inspiron
Latitude
OptiPlex
XPS
Precision
已停產電腦
Adamo
Dimension
InspironMini
Studio
Vostro
伺服器
PowerEdge
M1000eblade-system
PowerVault
PowerEdgeVRTX
瘦客戶機
FX100
Wyse
智慧型手機
Streak
VenuePro
Venue
收購
Alienware
EqualLogic
EMCCorporation
PerotSystems
QuestKACE
DellBoomi
OcarinaNetworks
DellCompellent
Force10
SecureWorks
QuestAppAssure
Wyse
SonicWall
其他
PowerConnectswitches
Axim
數位點唱機
顯示器
戴爾支援中心
戴爾鑽石球場
閱論編那斯達克100指數成份股公司(截至2021年12月20日)
蘋果(AAPL)
Airbnb(ABNB)
奧多比(ADBE)
亞德諾(ADI)
安德普翰(ADP)
歐特克(ADSK)
美國電力公司(AEP)
艾利科技(ALGN)
應用材料(AMAT)
超微(AMD)
安進(AMGN)
亞馬遜(AMZN)
Ansys(ANSS)
艾司摩爾(ASML)
動視暴雪(ATVI)
博通(AVGO)
百度(BIDU)
渤健(BIIB)
繽客控股(BKNG)
楷登電子(CDNS)
塞納公司(CERN)
特許通訊(CHTR)
康卡斯特(CMCSA)
好市多(COST)
CrowdStrike(CRWD)
克帕特(英語:Copart)(CPRT)
思科(CSCO)
CSX公司(CSX)
信達思(CTAS)
高知特(CTSH)
Datadog(英語:Datadog)(DDOG)
美元樹(DLTR)
DocuSign(英語:DocuSign)(DOCU)
Dexcom(英語:Dexcom)(DXCM)
藝電(EA)
易貝(EBAY)
愛克斯龍(EXC)
快扣(FAST)
Meta(FB)
費哲(FISV)
Fortinet(英語:Fortinet)(FTNT)
吉利德(GILD)
Alphabet(GOOG)
漢威聯合(HON)
愛德士(IDXX)
宜曼達(ILMN)
英特爾(INTC)
財捷(INTU)
直覺(ISRG)
京東(JD)
KeurigDrPepper(英語:KeurigDrPepper)(KDP)
卡夫亨氏(KHC)
科磊(KLAC)
LucidMotors(LCID)
泛林(LRCX)
露露檸檬(LULU)
萬豪(MAR)
微芯(MCHP)
億滋國際(MDLZ)
美卡多(MELI)
怪物(MNST)
莫德納(MRNA)
美滿電子科技(MRVL)
微軟(MSFT)
MatchGroup(MTCH)
美光(MU)
奈飛(NFLX)
網易(NTES)
輝達(NVDA)
恩智浦(NXPI)
Okta(identitymanagement)(英語:Okta,Inc.)(OKTA)
奧萊利(英語:O'ReillyAutoParts)(ORLY)
派拓網路(PANW)
沛齊(PAYX)
帕卡(PCAR)
拼多多(PDD)
百事(PEP)
PelotonInteractive(英語:PelotonInteractive)(PTON)
貝寶(PYPL)
高通(QCOM)
再生元(REGN)
羅斯(ROST)
星巴克(SBUX)
西雅圖遺傳(英語:SeattleGenetics)(SGEN)
天狼星XM(SIRI)
新思(SNPS)
Splunk(SPLK)
思佳訊(英語:SkyworksSolutions)(SWKS)
Atlassian(TEAM)
T-Mobile美國(TMUS)
特斯拉(TSLA)
德州儀器(TXN)
威瑞斯克(英語:VeriskAnalytics)(VRSK)
威瑞信(VRSN)
福泰(VRTX)
沃爾格林聯合博姿(WBA)
Workday(WDAY)
埃克西爾(英語:XcelEnergy)(XEL)
賽靈思(XLNX)
Zoom(ZM)
Zscaler(英語:Zscaler)(ZS)
註:以股票代號排序。
閱論編全球主要資訊科技公司
最大的資訊科技公司列表
最大的網際網路公司列表
最大的軟體公司列表
全球二十大半導體廠商
消費電子產品行動裝置[1]
蘋果
三星電子
Google
華為
索尼
華碩
宏碁
摩托羅拉移動
小米
LG電子
TCL
步步高系(包括vivo、OPPO以及OnePlus)
中興
魅族
夏普
富可視
Nokia
微軟移動
Micromax
Tecno
個人電腦[2]
聯想
惠普
戴爾
蘋果
宏碁
華碩
微星
技嘉
東芝
三星電子
富士通
華為
組裝代工
鴻海
富智康
廣達
仁寶
緯創
英業達
和碩
偉創力
天弘科技
捷普科技
Sanmina-SCI
冠捷科技
其他
諾基亞
黑莓
日本電氣
影像
佳能
三星
尼康
索尼
徠卡
奧林巴斯
柯尼卡美能達
柯達
京瓷
利盟
理光
精工愛普生
惠普
夏普
東芝
全錄
大立光電
資料儲存硬碟及固態硬碟
威騰電子
新帝
HGST
東芝
鎧俠
希捷科技
三星
英特爾
美光科技
金士頓科技
SK海力士
海康威視
戴爾
易安信
富士通
惠普
IBM
NetApp
甲骨文
華為
諮詢和外包服務
埃森哲
源訊
博思艾倫漢密頓控股公司
CACI
凱捷
CGIGroup
高知特
DXCTechnology
德勤
戴爾
安永
神州數位
富士通
HCLTechnologies
日立
EDS
IBM
英德拉系統
印孚瑟斯
日本電氣
日本電信電話
OrangeBusinessServices
TCS
T-Systems
威普羅
大型電腦大型主機
富士通
IBM
伺服器
IBM
甲骨文
思科
華為
PoS系統
NCR
東芝
網路裝置(英語:Networkequipmentprovider)
亞美亞
思科
愛立信
富士通
惠普
華為
瞻博網路
摩托羅拉系統
日本電氣
諾基亞通信
三星
中興
半導體製造晶片設計
英特爾
三星
高通
美光
SK海力士
東芝
德州儀器
博通
意法半導體
瑞薩
超威
英偉達
華為-海思
聯發科
威盛
飛思卡爾
富士通
索尼LSI設計
索尼半導體
LG
英飛凌
邁威爾
恩智浦
松下
安森美
快捷
LSI公司
紫光集團
安謀控股
瑞昱半導體
矽統科技
晶圓代工
台積電
聯華電子
格羅方德
世界先進(英語:VanguardInternationalSemiconductorCorporation)
中芯國際
力積電
網際網路[3]電子商務
阿里巴巴
Amazon
eBay
BookingHoldings
京東商城
Groupon
Flipkart
樂天
貓途鷹
Expedia
唯品會
攜程旅行網
來贊達
美卡多
搜尋引擎
Google
百度
微軟Bing
雅虎
Naver
Yandex
奇虎360
搜狗
社群網路
Facebook
騰訊
Twitter
領英
新浪微博
VKontakte
色拉布
知乎
抖音
入口網站
網易
Oath(Yahoo!及AOL)
新浪
串流媒體
嗶哩嗶哩
搜狐視頻
Netflix
Disney+
spotify
軟體
微軟
甲骨文
SAP
賽門鐵克
VMware
CA公司
Adobe
蘋果
Google
IBM
惠普
Intuit
趨勢科技
訊連科技
華為
海爾
中興
Salesforce.com
電信業者
前十大[4]
AT&T
威訊
中國移動
日本電信電話
德國電信
T-Mobile
軟銀
沃達豐
美洲電信
中國電信
西班牙電信
其他
Orange
中國聯通
KDDI
英國電信
義大利電信
澳大利亞電信
韓國電信
世紀互聯(英語:CenturyLink)
BCE公司(英語:BCEInc.)
挪威電信
維旺迪
中華電信
荷蘭皇家電信
NTTDOCOMO
Reliance
SprintNextel
特利亞電信
3
新加坡電信
阿聯電信
SK電訊
電訊盈科
電子遊戲
動視暴雪
維爾福
雅達利股份公司
萬代南夢宮娛樂
卡普空
藝電
EpicGames
光榮特庫摩
科樂美
NCsoft
Nexon
任天堂
世嘉
索尼
史克威爾艾尼克斯
Take-TwoInteractive
騰訊
育碧
華納兄弟
資料來源
^TrendForce:2015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12.93億支
^IDC:全球十大PC廠商將有兩家登出市場.2015年11月07日
^2015年全球網際網路公司市值前20強排名
^TheWorld’sBiggestPublicCompanies.Forbes.[2016年6月2日](英語).
收錄標準:年營業收入超過30億美元;特例:組別5(主機)為10億美元,組別11(網際網路)為15億美元,組別13(電信)為200億美元。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戴爾&oldid=69270549」
分類:納斯達克100指數成分股美國電腦公司電腦硬體公司戴爾1984年成立的公司納斯達克已除牌公司香港交易所已除牌公司美國私營公司顯示科技公司隱藏分類:Webarchive模板wayback連結自2018年3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自2019年12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自2019年11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CS1英語來源(en)自2018年9月缺少註腳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使用未知公司信息框參數的頁面自2016年5月有疑似原創研究語句的條目需要校對的頁面自2018年9月帶有不當合理使用內容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Asturian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osanski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LatinaLëtzebuergeschLietuviųLatviešuमैथिलीമലയാളംमराठीBahasaMelayuनेपालीNederlandsNorskbokmålਪੰਜਾਬੀPolski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Сахатыла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ไทยTürkçe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吴语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