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勇、鐘曉毅-->梁羽生傳奇-->從容的武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而梁羽生的筆下的俠客,卻著重于一個“忠”字。

表面上看來,他寫的是忠君,是一种落后于時代的封建意識,其實他所提倡的是忠于國家、民族,并非忠于君主個人。

他筆下的君 ... 后一頁 前一頁回目錄 從容的武功   虛實相間,有跡可尋,是梁羽生武功的特征。

  一般的武俠小說著重的是懲惡揚善,除暴安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著重的是正義感。

  而梁羽生的筆下的俠客,卻著重于一個“忠”字。

  表面上看來,他寫的是忠君,是一种落后于時代的封建意識,其實他所提倡的是忠于國家、民族,并非忠于君主個人。

  他筆下的君恰恰是不顧國家和民族利益,只顧個人權力的歷史罪人,如他在《萍蹤俠影錄》中所描述的那樣。

  朱元璋以叫化子出身,得天下于馬上,并能驅异族出塞,不失為一代英豪。

只是稱帝南都后,“苟安畏難,不為徹底之謀,而惟求永世之術,以八股愚民,以戮功為事,遂令國內無可用之兵,盈廷皆坐談之士,于是而有瓦刺之禍,終成土木之辱,蹈宋之覆轍,而重演元首為浮囚之恥劇。

幸以于忠肅公之忠俠奮發,力排遷都及乞和之議,得保全民族之安全,而不致為南宋之續。

乃英宗朱祁鎮圖一己之私,忘救己之恩,毒害于公,而复寵宦豎,斥武俠,積弱所致,遂有滿清之禍。

”(文公直)   《萍蹤俠影錄》正是一部述往思來之作。

不僅以某個歷史事件為背景去描述武俠故事,還充分体現了作者的民族使命感。

聯想到作者是在香港這塊殖民地上寫作他的歷史武俠小說的,誰能夠不心生感慨?   滿清之禍后,凌未風所面對的就不是“自己的皇帝”了。

相對于張丹楓,凌未風更為痛苦,但卻少了委屈,因為他很容易就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張丹楓卻要經受“欲不為,卻不得不為”的煎熬。

  凌未風的“易為”,其實是梁羽生的“放松”。

所以,在《七劍下天山》中,他敢把“滿族韃子的皇帝”描繪成那個凶狠模樣:   閻中天慢慢走過去,兩手在老和尚脅下一架,老和尚抬起頭來,忽見他滿眼紅絲,滿面殺气,大吃一惊,喝道:“你干什么?”順治到底是做過皇帝,雖然做了和尚,余威猶在。

閻中天給他一喝,兩手猛然一松,全身似患了發冷病一般,抖個不止,老和尚失了倚靠,一跤跌落床下。

康熙急顫聲厲叱道:“你,你,你還不好好服侍父皇?”閻中天定了定神,一彎腰將老和尚挾起,閉住眼睛,用力一挾,只听得老和尚慘叫一聲:“玄燁,你好!”清代的開國君主,竟然不死在仇人劍下而死在儿子手上。

                   (第三回)   納蘭容若泫然欲泣,啞聲說道:“我陪皇上在南書房讀書,內監來報,說是三公主自縊死,皇上面色青白,‘哼’了一聲冷笑著道:‘活該’我嚇得暈了,想哭哭不出來!皇上忽然說道:‘你知道三丫頭和外里有什么勾結?’我莫名其妙,心又悲痛,說不出話,只是搖了搖頭。

皇上道:‘這丫頭好大膽,偷了我的朱果金符,我只道她想做太平公主呢!’太平公主是唐朝女皇帝武則天的女儿,曾勾結外臣,搶奪皇兄的權柄。

皇上引太平公主的故事,大約是以為三妹妹偷他的朱果金符,一定包藏有搶奪朝政的野心,他又哪里知道其中有這樣复雜的事?大抵做皇帝的人,凡事都會猜疑,以至想得完全不近情理。

                   (第十八回)   現在當然是提民族大團結好了,可在《七劍下天山》的朝代,對于廣大的漢族人民來說,“滿清韃子”是侵占了他們大好河山的外族。

明朝不一定好,但那畢竟自己的國土,是由与自己“同聲同气”的皇帝來管理。

“抗清”也不一定是為了“复明”,但不把外族逐出關去,那卻是英雄俠客們的至大恥辱,他們一生都在為之奮斗。

  梁羽生當然是以尊重民意為佳,尤其是尊重當時人民的歷史的意愿為第一要務。

所以,盡管康熙不算是最坏的皇帝,很多書還說他“英膽神武”或是“文武雙修”,在位時把個清朝管理得還算似模似樣。

但梁羽生還是把他的丑惡一一寫出來,甚至不惜添油加醋,如他的五台山殺父就不是正史所述。

  這是梁羽生專門設計的噱頭。

因為不少人說,金庸和古龍在刻畫人物描述事件時,筆墨很是汪洋恣肆。

酣暢淋漓,讀他們的作品,常使人不由自主地陷入情感的漩渦,覺得只有如此才讀著過癮,才讀得痛快。

梁羽生的就稍為顯得溫和。

  當然,“火”与“溫”都是相對的,是在一定條件下比較而言的,并沒有絕對的界限,只要在一定的限度內能相對保持适當得中,就不為過。

如把張旭的狂草与歐陽詢的正楷比較,就感到張旭顯得火,反過來同樣可以說歐陽詢顯得溫。

在繪畫、音樂、舞蹈等各個藝術部門都有類似的情況,這是藝術領域的普遍現象。

  其實,張旭并不火,歐陽詢也不溫,乃是各有各的特色,各得其真,惟其這樣,藝術才能給人以多彩的審美享受。

  梁羽生比較“中國”倒是真的。

他筆下的人物形象大都极為鮮明,絕無模糊之弊,若有出格,梁羽生肯定會夫子自道,如凌未風、金世遺等。

這讓我們直覺到他是否善于運用程式化技巧?尤其是戲曲角色分行當的程式化方法,即在動筆之先已把生、旦、淨、末、丑的大格局基本安排妥當。

  因為有了這种程式化的分行當方法,在戲劇方面來說,是方便編導在安排情節時,對全劇角色的布局有一個整体的認識,便于通盤考慮,使全劇每個角色形象都顯得非常鮮明。

一般認為,分行當的方法是把角色類型化,往往使角色的個性被共性淹沒,容易造成千人一面。

這种看法并非全無根据,但正如張贛生所說的:也不是必然如此,譬如許仙和白蛇、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一生一旦,既有相對穩定的共性,又不妨礙個性的鮮明,這就要看作者運用行當的技巧如何。

  《萍蹤俠影錄》中,梁羽生的程式化運用最為成功,其他人物如走馬燈一樣,依然奪不去張丹楓与云蕾的主導地位。

無論是家國大事,還是儿女私情,錯綜复雜中依然沒有掩蓋主要人物的一板一眼。

張丹楓身上有著梁羽生心目中的理想俠客的所有共性,但又不失為“這一個”的個性特征,故而讓讀者讀來仍是興味盎然。

  《七劍下天山》人物眾多,有舊的“七劍”也有新的“七劍”;有最高的統治者,也有最低的平民;有皇宮、有相府,也有蠻區、有大漠;……各色人等,穿梭其中,但各自的個性,數筆并寫,我們依然能分出“生、旦、淨。

末、丑”。

  在類型化中求得多樣化,在共性中求得個性,梁羽生的程式化風格,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畢竟他開了新派武俠小說先河,而且他的這些作品,又在一定的程度上為我們提供了繼承中國小說傳統的成功范例。

  從有小說起,中國文學的程式化便顯而易見,讀三言二拍,就能品味出中國小說藝術的這一特色。

  到了清末明初,西方的小說藝術逐漸傳入中華,到了五四運動前后,遂形成了聲勢浩大的新文藝浪潮,似乎中國傳統的小說藝術已不能适應描述變動頻仍、跌宕多姿的生活,應該讓位于西方的現代小說藝術了。

但這多是猜測罷了,事實上是,中國傳統的小說藝術不但可以繼續領風騷,且顯示出了它不可替代的長處,諸如程式化与寫意的關系,寫意的獨特感染力等等,到今天依然是魅力不減的話題。

  盡管是刀光劍影,拳來腳往的武俠小說,梁羽生在傳統的承繼方面仍然算是盡心盡力的,他的較好的作品,在這些方面都有充分的表現,時不時讓我們感慨傳統藝術的生命力的強勁。

  要說“溫”,倒是在武術描寫方面,梁羽生顯得溫和与實在。

  中國的武術,已有久遠的歷史了。

演變到后來,不僅僅是古代實用的戰斗技術,還成了中國人審美的對象。

最早的有鴻門宴上的項庄舞劍、宮庭里的公孫大娘劍器舞,后來更演化出武術中半真半假、無實用价值的花拳繡腿。

甚至連動作的名稱也被詩意化了,都是好听的名堂,諸如什么“燕子穿云”,“飛鳥投林”、“丹鳳朝陽”、“白鶴亮翅”、“蜻蜒點水”等等,給人以充分的想象。

  充斥在武俠小說中的,自然也是這些名稱好听、惹人聯想的“武術”,因為正常的武技描寫既是吃力不討好,用好听易記的名稱去形諸文字,相對的比較容易,且更能渲染气氛。

更何況武俠小說作家多為不懂武術之人?   這無异是一條捷徑。

  但讀者也是糊弄不得的,据說梁羽生就曾弄得很尷尬。

  剛開始寫武俠小說時,他對武術大概是一竅不通的,但又想更吸引讀者,便“知難而上”。

別的尚可,有兩段是寫太极劍和判官筆的,讓他撓破了頭皮也想不出應該怎么去形容,最后還是投机取巧,翻開前輩武俠小說作家白羽的作品,找到相關的資料,稍稍改動了几字,便照抄過來。

誰知錯中更出錯,白羽本身也是不懂武術的,他是幸運地找到了一個懂得技擊的朋友和他合作。

也合該梁羽生“當災”,他抄白羽的那兩段,讓人看出來了,而他“自作聰明”改動的那几個字,恰恰又改得不對,讓懂武術的讀者明晒了一番。

  除此之外,梁羽生也曾往神怪一途瀟洒了一回,什么冰魄神彈、修羅陽煞功等等,在他的作品中曾大行其道。

這些“乜乜神功”玄玄妙妙,虛而又虛,讓許多讀者不以為然。

  古龍在這方面就很“精”,他對人的描寫与重視遠遠超過武功本身,創造了不寫之寫一路的功夫。

就是一般不寫人物打斗的具体招式和套路,卻是“例不虛發”,如小李飛刀的飛刀,如西門吹雪的劍,誰都不知道他們是何時動手,怎樣動手的,只見到敵人的咽喉上已插上了一把飛刀,或者是西門吹雪已在吹干他劍上的血。

  所以古龍比較“西方”。

  按梁羽生的性情,他是不會走古龍“不寫之寫”的路子的。

鬧過笑話之后,他所做的是:更花心思去想一些新鮮的武技描寫,而不是避實就虛。

光是使劍,《七劍下天山》里就有很多精彩的描寫。

先看年輕的一輩在試招:   ……兩人越斗越快,桂仲明舞到沉醉淋漓之際,騰蛟寶劍,隨意由之,忽疾忽徐,一舉手一投足,便覺劍光繚繞,有風颯然。

易蘭珠衣袂飄飄,隨著桂仲明的劍鋒滴溜溜的轉,無論桂仲明的劍招如何怪异,她總能拿捏時候,不差毫發,擋在頭里。

不知不覺之間,桂仲明的達摩劍法快將用完,還是剛剛打成平手。

易蘭珠嬌叱一聲,劍招忽緊,身如星丸跳擲,一口短劍徊環飛舞,霍霍迫來,桂仲明……心念一動,把昨晚冥思默索的心得,全用出來,不按達摩劍法次序,隨意拆散開來,加上五禽劍中原有的精妙招數,創成了獨具一格的上乘劍法,帶守帶攻,把易蘭珠擋住,又是斗了個半斤八兩,銖兩悉敵。

一口長劍,一口短劍,如玉龍夭矯,半空相斗。

韓志邦在旁邊看來,只見万點銀星從劍端飛舞而出,又像万朵梨花,從空撒下,遍体籠罩,哪里還分得那個是桂仲明,哪個是易蘭珠,余勢所及,周圍的白草黃沙,都隨風顫動飛揚,草上的積雪,也給震得紛紛飛舞,盤旋天空,雪花劍花滿空交織,幻成奇彩。

到了后來,連兩人頭上繽紛飛舞的是劍花?是雪花?也分辨不出了。

剛叫得一聲“好”字,忽听得‘噹噹’兩聲,火花亂射,倏的兩道白光迎面射來,韓志邦一矮身時,已是風定聲寂。

桂仲明和易蘭珠斂手站在自己的面前。

笑嘻嘻道:“我們斗得忘形,嚇著了韓叔叔了。

”   這一段寫得多么活靈活現,尤其是因為寫年輕的朋友是在練劍比招,心气同一,并不是敵對的性命相拼,中國武術的審美价值脫穎而出,讓讀者感到是在觀賞一場舞蹈,跟韓志邦一樣,常常感到了其中的動態之美。

  而且,這一段還是虛寫,雖無一招一式是實拳實掌的,已同樣使人感到緊張。

  因為中國武術除了具体的招式外,還講究訣要,這些口訣常常是從各种招式中抽象出最基本的法式。

据說名聞遐邇的“少林拳”就有打法“二十四字訣”:“扳、喚、攪、撂、移、身、閃、站、有、無、虛、實、勁、擎、懈、綻、呼、吸、動、靜、迎、風、轉、換。

”太极拳也有“棚履擠按”“沾連黏隨”的“打法歌訣”。

八卦掌的“十二字訣”則是“浪、鑽、爭、裹(手),起、落、擺。

扣(腿),擰、旋、走、運(身)。

”其他各門各派也有類似的決要,不胜枚舉。

  若真的目睹由這些訣要所打出的拳術或器械套路,其實不一定好看,反而是形諸文字,有一定的藝術夸張,才不容易使人气悶。

  再來看看這一段,即使是真正你死我活的格斗,梁羽生也不失寫實与寫意的曼妙結合:   這時易蘭珠已知道敵我雙方优劣所在……一柄短劍使得出神入化,以劍法的精妙抵消功力的不足,楚昭南無法震飛她的寶劍,追得咬牙苦守。

易蘭珠劍招越展越快,攻如雷庭疾發,宁如江海凝光,揮洒自如,真如行云流水,恰到好處……楚昭南如何抵擋得了?心內暗想:三十六著,走為上著!游龍劍猛然一沖,明是進攻,實是走勢!易蘭珠突然一聲清吒,短劍一旋,疾的倒卷上去,劍風震蕩中,楚昭南一聲大叫,連人帶劍,向上一拔,竄起兩丈多高,“云里翻身”,真似燕子一般,向前直掠出去。

易蘭珠把身一躬,也象駑箭般飛射而來,如影隨形,緊接扑到,劍掌齊飛。

楚昭南武功著實高強,雖受挫敗,仍能反擊,身未著地,已是反手一劍,將易蘭珠短劍蕩開,但雖然如此,右脅仍被易蘭珠掌風掃中,易蘭珠這掌是借著楚昭南去勢,向前“順手推舟”一送,和太极拳中的“借力打力”,有异曲同工之妙。

楚昭南身不由己,騰云駕霧般的直飛出去,竟然叭的一聲,摔倒地上。

幸他功力深厚,跌下時候,四肢用力向上一提,“金蟬戲浪”直跳起來,易蘭珠摟頭一劍,又給他一劍格開。

易蘭珠給他連擋兩劍,鋒刀相交,卻并不感到如前吃力,劍光飄瞥中,只見楚昭南襟上鮮血點點,原來他的右肩已被刺傷,左手也給斬去兩指,易蘭珠自己卻還未知道。

  也許是梁羽生寫武俠小說,是源于一場不甚精彩的比武,當時,誰也不知道新派武俠小說應該是怎么寫的,但梁羽生總認為,即使是紙上談兵,也應一筆一筆慢慢道來。

所以,他還未有一种自覺的意識和藝術追求:將武功描寫与人物個性相結合,把武功提升到一定的文化哲學內涵的高度。

這要等到金庸才切實做到了。

  而梁羽生在武術上的貢獻,主要是在這兩大方面:   第一,他沒有渲染暴力,過分推崇武功的決定性力量。

武俠小說中動不動就“廢話少說,咱們手底下見真章”的描寫,梁羽生很少拿過來用。

雖然也寫到一些人物恃強凌弱,但這种人物在他的作品最后肯定沒有好下場,如《云海玉弓緣》中的孟神通和厲胜男的悲慘下場就很能表明他的態度与立場。

  第二,奠定了新派武俠小說的武功技擊的基礎,即使有時由“武”寫到了“舞”,但細數起來,他的作品寫出了數以百計的武術門派的功夫及其套路。

就外功、輕功、暗器等几大門類,或實或虛,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觀察力和想象力,較好地把握了武術在武俠小說中的恰當作用,拓展了寬闊的藝術空間。

  “通武術,工文章”,固然是“天賜良緣”,這樣的幸運只有很少作家才擁有。

只工文章,不通武術,其武俠小說依然使成千上万人著迷,這是否更“高張”?   梁羽生的知音遍及海內外,而且并非庸俗小市民,他是否也會為自己驕傲?   我們不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是他“有把聲震屋宇的宏亮嗓子”,喜歡“用泛黃的指頭夾著裊裊的尼古丁”。

  一個不像俠客的“俠客”。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后一頁 前一頁回目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