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之勇”與"婦人之仁":《史記》文字後的命運預言和現實投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史記》記載韓信在策拜登壇時譏諷項羽"匹夫之勇"、"婦人之仁",成為歷代對項羽的經典評價之一,卻暗含了韓信自身悲劇結局的命運預言,王船山在《讀通 ...
您現在的位置:欣欣網>文化“匹夫之勇”與"婦人之仁":《史記》文字後的命運預言和現實投射2020-04-2113:11:06文化《史記》記載韓信在策拜登壇時譏諷項羽"匹夫之勇"、"婦人之仁",成為歷代對項羽的經典評價之一,卻暗含了韓信自身悲劇結局的命運預言,王船山在《讀通鑑論》中斥責司馬遷"挾私謗史",其背後隱含著諸多的現實投射。
這篇文章就想跟大家談談《史記》文字後的命運預言和現實投射。
一、"策拜登壇"時期韓信的命運預言《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述了韓信拜將後,在劉邦面前歷數項羽之失:"項王喑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
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韓信作為投誠漢營的楚軍中郎將,依然懷才不遇而再次逃跑,被蕭何於月下追回,再受漢王劉邦"策拜登壇"之禮遇,春風得意之極,深深地譏諷和嘲笑了老東家項羽的"匹夫之勇"和"婦人之仁",篤信項羽雖是"力能扛鼎"的"萬人敵","霸天下而臣諸侯",但天下所歸註定不是他。
其言辭之生動,舉例之精當,教無數後生傾心歎服,不愧是太史公手筆。
太史公發憤著書,素來喜歡在文字中傾注自己洶湧澎湃的熾熱情感,以至引來船山先生譏"司馬遷挾私以成史,班固譏其不忠,亦允矣"。
然而,韓信拜將後的這番話,當真是太史公借韓信之口發表的議論嗎?"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太史公憐之;"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
"太史公亦深責之。
聯絡到太史公對淮陰侯"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的"太史公曰",不難看出項韓兩人在"自矜功伐"方面的相通性,近乎形成了一個微妙的映象結構,且皆為太史公所諷笑。
韓信渾然不覺,建功立業的心像炭火般的紅,欲焰跳躍在眼中,野心吐納在呼吸裡。
而船山先生於《讀通鑑論》信手拈來,僅僅從"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一句,便可看出韓信的性情、才能與格局,令人豁然開朗,茅塞頓通。
"孫吳韓白,用兵之聖也。
"韓信的軍事才能歷代備受讚揚,這點毋庸置疑,可與先秦名將孫子、吳起和白起同臺競技,相提並論,個個都是牛人。
"功高無二,略不世出",然而韓信雖然承蒙蕭何盛讚"國士無雙",卻始終只適合當一名"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傑出將領,並不具備"與聞天下之略"的大局觀,惜哉他總是不滿足,這鑄就了將星隕落長樂宮鍾室的悲劇收場。
二、韓信、項羽的合理失敗船山先生何故言之?很簡單,"挾市心以市主,主且窺見其心,貨已仇而有餘怨。
"韓信無疑是個聰明人,他在登壇時說出那番話一定有他的用意,或許是想借打壓項王以諂媚討好漢王,卻也懷著深深的私心,帶著點兒暗示、要挾與洗腦的意味。
韓信希望覓得封侯,世襲罔替,所以言辭裡把一切視作買賣,販賣自己的軍事才能,好換取爵位的尊榮,卻不知封爵並非君主拿來收買天下人心的工具,不是菜市場上的大白菜任你挑挑揀揀,還能三斤大甩賣。
"且爵賞亦豈必其足榮哉?榮以其難得而已。
"物以稀為貴,如果君王只懂得把爵位論斤賣,想拿它收買人心,那么爵位肯定會快速地貶值,變得一錢不值,這屬於最基礎的經濟學常識。
漢高祖劉邦也曾"侈於封",大肆封賞有功之臣,卻叛亂不斷,亦為身後七國之亂埋下禍根。
當然,韓信也許真心地認可"爵賞珍稀"這個道理,他是那么驕傲,自不會覺得自家當與"庸才"同臺並舉,甚至深深為此而感到羞恥(詳見《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羞與絳、灌等列"、"'生乃與噲等為伍!'")。
但君王不會這么想,臣就是臣,為人臣子的才能重要性遠不如忠誠這一美好德行,即便劉邦會因為韓信確實絕倫的軍事天資高看他,重用他,抬舉他並列為"漢初三傑",卻不會縱容他的野心和叛逆。
於是齊王信變為楚王信,楚王信淪為淮陰侯,封爵一捋再捋,江河日下,直至武士揮開刀斧,夷信三族。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韓信懷著這樣的思想無可厚非,他本是天縱英才的貧家子,生就了才情和壯心,忍得了胯下之辱,學不會謙卑之心。
先秦兩漢是一個龍蛇輩出的風雲時代,禮崩樂壞,青牛西行,麒麟死,春秋絕,諸子百家,戰國七雄,祖龍掃六合,失其鹿,豪傑蜂起,中國的黃金時代緩緩落幕,土德之黃旗取代了玄鳥黑旗在華夏飄揚。
裂土封侯的背後,是草莽布衣搖身變為勞心者,嶄新的門閥士大夫階級從此崛起。
不論是文才還是武藝,鮮活、熱烈的黃金時代歡迎任何有心冒險者前來挖掘黃金,追逐神鹿,蔑視戰爭的艱辛,舉著功勳索取爵賞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在那個劇變的時代既不新鮮也不詭異,畢竟,不是人人都具有張子房"願從赤松子遊"的智慧,也就不是每個人都能得以善終,並且能讓君王終生懷念的。
一切的結局都已經寫好,一切的破敗都早露端倪,"雲夢之俘,未央之斬,伏於請王齊之日,而幾動於登壇之數語。
"這世間沒有一蹴而就、一步登天的成就,也沒有一瞬間的大廈坍圮。
聖人見微而知萌。
君王心機似海深沉,他的殺意在韓信登壇的寥寥數語中已然潛伏,等待著借題發揮的合適時機。
對於項羽之失的揣摩推斷,常常"勞心"的文臣自然比隸屬廣義上"勞力"的武將更為恰當合理。
陳平說:"項王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項羽並非不識得英才奇士,他本身就是不世出的英雄,英雄最容易鑑別英雄同類了。
他只是任人唯親。
王船山批之:"瑣瑣姻亞,踞朊仕,持大權,而士惡得不蔽?"諸項和妻之昆弟們憑藉裙帶關係位高權重,有真才實學的人才卻受到矇蔽,明珠蒙塵,得不到項王重用。
項羽做出這樣的取捨,自然也有他的無奈和理由。
項羽是三番五次的叛臣,殺懷王,斬宋義,鴆義帝,故而,同樣恐懼著英武聰慧的手下們背叛自己、將自己殺死,惶惶不可終日,只敢信任自己的兄弟姻親,實則亦是愚信。
惜哉兄弟項伯與劉邦約為兒女親家,"追而迫之剄"的呂馬童也是老熟人,而追隨他到生命最後一刻的將士當中,沒有一個是兄弟姻親,"兄弟姻亞不與焉["。
項羽縱有千種、萬種理由,哪怕這些理由都是合理的,其失敗歸根結底是"德不配位",所以蘇洵嘆之"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
大局觀對於君主極為重要,也稱為雄才大略,這才是明主氣象。
"德不配位,必有禍殃。
"項羽的才德和格局不足以守住天下,所以莫大的勇武和功勳都不能逆轉乾坤,橫生的桀驁野心反而加速了他的滅亡。
他和韓信一樣"自矜功伐",是不可"與聞天下之略"的武將。
然而世人是渴望英雄的,任何時代都需要英雄。
哪怕他們原本看起來並沒有英雄的典型臉譜,文人雅士的豐富想象力卻能塑造出來,把他們打磨成一尊又一尊顯貴的神像。
"八尺將軍千里騅,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盡無施處,路到烏江君自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傳奇瑰麗的英雄人生總是詩家文人的絕佳素材,項羽雖然是逐鹿中原的失敗者,卻在文藝中永生,韓信亦然。
三、從王夫之《讀通鑑論》看《史記》的現實意義太史公身受宮刑,方發憤著書,對於喜怒無常的帝王心性,感觸想必極為深刻,揣摩亦是極為精微。
況且他寫過那么多的帝王君主,絕不可能不知曉這點帝王心術,卻從來不肯在《史記》中明言,有心師法孔夫子的春秋筆法。
帝王術只合縱橫家師徒於暗室密話,不傳於第三人之口耳。
徒留讀者埋首草蛇灰線,憑藉犀利的眼神從中洞見那些深微的隱言,於洶湧的時代暗潮裡覓得歷史女神的側像真面。
司馬溫公不然,煌煌鉅著二百九十四卷《資治通鑑》寫盡風雲,雖然不刻意彰明,卻也不諱言。
船山先生則歷經韃虜入侵、血洗中原的國破之痛,乃是明朝遺民。
他久經世事滄桑,閱歷豐富,愛憎分明,筆鋒極其辛辣,敢於說出被太史公埋藏在如椽的春秋大筆之下的晦澀玄機。
他固然譏諷太史公"挾私以成史",自己的感悟卻同樣抱著鮮明的感情色彩,並且帶有深深的現實投射,倒是果真如克羅齊所言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了。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所有的歷史片段都會成為作者用以表達當下態度的材料,因而也具備著歷代不同的現實意義。
王船山在《讀通鑑論》對應文段的最後提出了總結:不疚於天,則天無不祐;不愧於人,則人皆可馭。
正義以行乎坦道,而居天下之廣居;無所偏黨,而賞罰可以致慎而無所徇;得失之幾,在此而不在彼,明矣。
不然,舍親賢,行誘餌,賤名器,以徇遊士貪夫之競躁,固項羽之所不屑為者也。
王船山亦嘲諷稱"司馬遷之史謗史也,無所不謗也。
"他抨擊太史公《史記》為"謗史"實是為漢武帝的"虛倉廥以振民"、"徙荒民於邊疆"等行為做辯護,其心態值得玩味,同樣需要和明朝社會現實進行對照,卻不是有意針對。
船山先生重視"正義",提倡"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鄙棄結黨營私的蠅營狗苟。
黨錮之禍,肇始於有漢一朝,乃是歷代執政者的心頭大忌,而朋黨古已有之。
不論唐宋元明,都非亡於外患邊釁,中華只會亡於自身內患,而王船山正痛心於此。
"夫明之亡,亡於門戶;門戶始於朋黨;朋黨始於講學。
"東林黨爭是縮影,東林黨人雖自恃清高氣節,卻能踐行亡國滅種之事,乃是他們看重個人聲名超過國家利益,爭意氣而不爭是非的自然結果。
一一看過廷杖、大禮議、伏闕爭"大禮",這些"知直不知曲"的君子追逐名聲如"遊士貪夫",實非國士所為哉。
這等人物縱然道德高潔,也只適合著書立說,和秦末漢初的項羽、韓信等武將只適合領兵打仗一樣,都不是成熟的政治家。
他們不會有太高的政績,也許甚至還會學魏晉玄學清談的諸公那般鄙視世俗,故對黎民蒼生、家國社稷沒有實際的裨益,加上天災和藩鎮禍亂,即便崇禎帝被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附體,恐怕也難為這無米之炊。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不論太史公是"挾私"還是"謗史",其"一家之言"乃是太史公自證。
《史記》作為一部精彩絕倫的歷史鉅著,不論歷經千秋歲月,仍舊時讀時新,在每個時代都具有相當的現實意義。
自序言之三:蛻變命運的九字訣神話中的后羿射日,現實中后羿族爭權,神話和正史相差如此之大青少年時代的文學創作回顧暨《塵封雜集》之前言與後記血與火之歌,文字傳播背後的故事,你不知道的歷史真相黎鳴:文化決定歷史和命運典故:曹魏文帝曹丕甄夫人——身前身後的史實和傳說國學經典《禮記》第七十五講射義/燕義:射者,仁之道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探析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內容與實質聖人的使命和未來世界的預言應制詩,宋代官家和文人之間的文字遊戲,如何體現文人地位的提升老人言:記人之善,忘人之過俄羅斯文豪契訶夫68句名言,莎士比亞之後第一人Copyright©2020欣欣網NO.1jasve.com商務合作:xingwa#jasve.com(傳送郵件請將#替換成@)
延伸文章資訊
- 1婦人之仁 - 華人百科
釋義:仁:仁慈。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用法:偏正式;作賓語;指不識大體.中文名稱婦人之仁拼音fù rén zhī rén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用法作賓語.
- 2匹夫之勇,婦人之仁 - 中文百科全書
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匹夫之勇,婦人之仁”,諺語,意思是指不用智謀,單憑平常男子的勇敢、女子的仁愛不能取勝。出處《孟子·梁惠王下》:“彼惡敢當我哉!
- 3婦人之仁是什麼意思,婦人之仁的解釋,造句,成語故事,英文翻譯
仕:仁慈。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柔,不識大體。 [婦人之仁]成語出處. 西漢 ...
- 4夏林:「婦人之仁,匹夫之勇」 | 大紀元
也有評論說他過於殘酷,動輒屠城,失盡民心。 但我覺得韓信對項羽的的評價最為貼切:「婦人之仁,匹夫之勇」。比如項羽在鴻門宴上,該殺劉邦 ...
- 5《歡喜心》個性決定命運 - 人間福報
對付的方法是逞匹夫之勇的報復,「燒得痛快、殺個精光」是項羽殘暴莽撞的做事 ... 殷勤有禮,但是部下立有大功,卻吝惜給予相當的報酬,他所表現的只是婦人之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