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L: SELECT * FROM this ORDER BY _id_ ASC || 科技部科技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藻類就像植物一樣利用陽光吸收二氧化碳來生活,而其中也會產生油。

目前全球能源危機以及環保問題日益嚴重,培養藻類正好可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

SheetHub Search Login data.gov.tw 科技部科技大觀園演講廳 本站大部份資料在2016年後就未更新,若資料內無明確標示資料時間,請預設該資料為過時資料並斟酌使用,謝謝 詳細資料 資料瀏覽 SQL 索引 下載 CSV Excel JSON ArrayJSON SELECT*FROMthisORDERBY_id_ASC RUN (計算時間:0.012秒,共找到740筆資料,顯示第301到400筆) 可用欄位參考 講者姓名 服務機構 演講時間 演講題目 摘要 連結網址 講者姓名 服務機構 演講時間 演講題目 摘要 連結網址 趙丰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 2009-03-20 你我生活在太空時代 電影<明天過後>雖然只是好萊塢製片中的劇情,但是提醒人們環境變遷的惡果。

如全球暖化現象、聖嬰現象、颱風、洪旱、乾旱、臭氧洞等等,反應出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我們的地球正在不斷地變遷;而人類為能了解並監測這些氣候變遷現象進入了太空時代,剛滿五十年,但我們生活在太空時代卻不自知。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通訊、氣象監測外,目前人類對於環境變遷現象的種種知識幾乎都來自太空科技下的觀測及研究。

例如:全球增溫、冰層融化、海平面上升、植物分布、臭氧層,以及各種自然災害及永續的問題,牽動了全人類的生存。

誰能說影響層面不大?最新研究甚至顯示透過太空監測有預知海嘯發生的可能性。

本次講座邀請中央大學地科院趙丰院長主講,面對現今各種關注的氣候變遷議題,趙丰教授認為今後從太空觀測地球環境的變化將更顯重要。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22.htm 楊玲玲 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講座教授 2009-03-15 健康減重與快樂塑身 過去我們會覺得胖就是一種福相,但是肥胖所伴隨的慢性病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我們稱為代謝性的疾病。

現在大多數人對於減重觀念可能不甚正確,實際上非常多的減重方法雖然讓你減重了,可是相對的就有許多副作用、併發症就會產生,健康的減重就是靠自我照顧的方式,但是自我照顧的方式是什麼呢?正確的減重觀念到底是什麼?需要注意哪些事情呢?其實就是從吃開始,那我們要怎麼去吃?單看BMI值就可以看出健康與否嗎?本次講座由台北醫學大學楊玲玲教授告訴我們怎麼從飲食控制體重,以最簡單的吃法達成健康的減重效果,以及各種健康值的意義,歡迎您一起來檢視自己的健康。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23.htm 簡聖芬 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2009-03-01 建築的理性創意與感性創造 每天我們都在不同的建築空間中活動與流轉,但你是否體會到建築對於我們個人、家庭、社區,乃至都市的機能、環境等等層面的影響與重要性。

建築需要融合似乎是兩極化的理性與感性,也因此成就了建築豐富多采的內涵。

本次講座邀請成功大學簡聖芬教授,主講建築設計,並與您一起來欣賞多采多姿的建築風貌,以及建築的理性與感性,歡迎您一起來參與。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24.htm 吳文騰 成功大學工學院院長 2009-02-22 永續能源–微藻產油 藻類大約有數萬種,而微藻就像微生物一樣,其中有許多微藻的含油量很高。

藻類就像植物一樣利用陽光吸收二氧化碳來生活,而其中也會產生油。

目前全球能源危機以及環保問題日益嚴重,培養藻類正好可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

以微藻產量的一半估算,1公頃約有上百公噸,相當於20倍的產油量。

由於微藻是植物,1公噸的產油量相當於吸收了2公噸的二氧化碳。

以產油量來說,它比目前產油量最高的棕櫚油還要高,也因為所產的油多,所以吸收的二氧化碳也相對增高。

本次講座由國立成功大學吳文騰院長為我們講解什麼是微藻,如何利用並將這溫室效應氣體降低。

歡迎您一起來參與關心我們的環境。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25.htm 鄭明修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 2008-12-28 臺灣海洋生態環境變遷與永續之道 臺灣四面臨海,我們的生活、生計與生命離不開海洋。

但是臺灣的海洋生態保育卻落後陸地生態保育30年,海洋承接所有陸地的污染物,但因為人們看不見,所以不懂得要去保護。

海水、魚類、珊瑚等等生物與生態正遭受污染與破壞,臺灣的海洋生態還有那些變化與危機?如何進行保育呢?本次講座邀請致力於海洋生態研究與保育的中央研究院多樣性生物研究中心鄭明修副主任主講。

鄭副主任曾在《自然》(<i>Nature</i>)期刊上發表有關龜山島硫磺怪方蟹(或稱烏龜怪方蟹)食性生態的論文,深受世界矚目,並在海洋生態研究與保育方面具有豐富實務經驗,歡迎您一起來探討海洋生態的課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26.htm 林一平 交通大學資訊學院院長教授 2008-12-26 漫談電話科技犯罪 近年來,全球高科技犯罪率持續攀升,主要是由於電腦及相關電子設備的使用性日漸普及,再加上網際網路的互聯性及電子商務的普遍性日益提高。

不肖人士偽裝親人被綁架、電信公司催繳、營利機構中獎通知、稅務單位退稅等等荒謬乖誕的詐騙案件已然成為茶餘飯後的笑料,但是這些手法在高科技的加持下,卻如同病毒般不斷演化並提升抗藥性。

聰明的你是否認為自己決不可能落入騙局呢?本次講座邀請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學院院長林一平教授主講,歡迎各位一同剖析電話科技犯罪,並在千奇百怪的犯罪手法中汲取通訊知識,用這把智慧的刀刃斬斷怙惡韁繩。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27.htm 賴惠玲 政治大學英國語言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2008-12-21 面對瀕臨死亡的語言我們能做些什麼?—以客語為例 《語言的死亡》一書提到過去一世紀,世界上平均每個月就有兩種語言死亡。

台灣許多族群的語言也正面臨語言死亡的威脅。

然而,語言的消失究竟會有什麼影響呢?其實,人類語言的多元,正如生態的多樣化有助於人類的生存一樣,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表徵,不同語言會有不同的語法結構,並表達其獨有的文化意涵,而且常常是另一種語言無法表達的。

此外,不同語言之間更會因為互相接觸而產生豐富有趣的現象。

語言為什麼會消失?全世界的人只講同一種語言好嗎?本次講座由政治大學賴惠玲特聘教授與您一起來探討這個重要的課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28.htm 林富士 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 2008-12-20 道教的醫學系統 偶爾就會從媒體上看到民眾因為誤信符咒具有療效而延誤治療的新聞,難道道教對醫療的看法真的這麼欠缺理性嗎?在目前的台灣社會中,我們看到許多宗教團體介入醫院的經營,看到民眾生病時求神也求醫的行為模式,也看到各種「養生」功法的風行。

這種現象並不是現代才開始出現,同時反映出一種根深蒂固、源遠流長的文化習性。

例如金爐煉丹煉出了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也創造了中國傳統社會特有的道教醫理;從修身道士到救世良醫,從煉丹養生到治病救疾,從調和陰陽的房中術到長生不老、羽化升仙的追求,道教醫學看似神秘,卻是中國人疾病觀與身體觀的重要根源。

面對這樣的社會現象,林富士教授將由他多年鑽研道教醫學體系的瞭解,為您剖析道教究竟如何看待疾病、治療疾病。

<br/>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29.htm 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2008-12-06 腦與行為的關係 十七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兒主張「我思故我在」,認為「我」的存在必定獨立於肉體,是主觀的心靈、是思維的產物。

然而,從現代的腦神經科學研究來說,他的「心物二元論」卻是錯誤的。

思考不獨立於肉體存在,腦作用與行為舉止也不可分割。

當大腦產生病變時,人的心智隨之改變,行為也就不一樣了。

大腦會不停的因為外界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內在神經連結。

因為這種可塑性,使得我們的腦部無時無刻進行著領土爭奪戰。

如果身體某個功能停止運作了,那麼它原本所占有的腦領域就會被其他功能搶走,這就是「用進廢退」的大腦結構。

正因為大腦可以因為需求而改變神經迴路,這種「可塑性」就是教育的意義。

請見洪蘭教授如何能將腦科學研究應用於教育,使「教」、「學」配合大腦的發展而事半功倍?這位全省走透透的「傳『教』士」將為您揭露!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30.htm 宋燕輝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2008-12-14 南海島嶼主權爭議與臺灣藍色國土的開發與保護 台灣四面環海,海洋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是台灣生存與發展的重要關鍵,但南海主權爭議一直是懸而未決的狀態。

二十世紀中期以前,我國一直聲稱擁有南海的主權,而且沒有引起過其他國家的爭議。

但自從南海勘探具有海底石油及天然氣資源以後,環繞南海各國都宣稱對南海諸島或其中一部分擁有主權,此爭議已被視為亞洲最具潛在危險性的衝突點之一。

本次講座邀請在國際海洋法、國家海洋政策等專長領域,且具有雙碩士、雙博士學位的中央研究院宋燕輝研究員主講,歡迎您一起來探索這個重要的課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31.htm 紀凱容 中興大學生物物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2008-12-05 當生命與物理共舞–簡介生物力學 雖然科學被劃分成物理學、生物學、化學&hellip;等種種不同的領域,但是生物相關的研究當中難道就沒有物理學的應用嗎?利用物理學能讓我們對生物有哪些更深入的瞭解呢?此次演講邀請中興大學生物物理所紀凱容教授主講,紀教授將簡介生物力學,一般來說有兩種,一為應用物理工具來解決生物學的問題,另一為發掘生物系統的物理內涵。

雖然兩者之間並不互相衝突,但前者主導問題所在的是生物學家,而後者則必然是物理學家,無論在何種尺度下,生命所呈現的複雜及多樣性是令人驚嘆的。

歡迎大家能隨著紀凱容老師的介紹,一窺生物物理學的奧妙。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32.htm 劉源俊 東吳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2008-11-28 左右對稱知多少? 您曾注意到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左右不對稱的事物嗎?您知道天地間、物理界、化學界、生物界許多現象左右不對稱,但是究其原理則又是左右對稱的?為什麼?您知道諾貝爾獎得主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楊振寧與吳健雄在研究左右對稱上的重大貢獻嗎?如果有「遠星人」,如何與他們辨明左右呢?尋求對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

然而,不對稱才是自然的常態、宇宙的本質。

在人類左右對稱的外表下,為什麼心臟位在胸腔左側?為什麼左腦與右腦的差異這麼大?為什麼人體是由左旋胺基酸與右旋糖類所構成?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是右撇子,而大多數鸚鵡卻都是左撇子?為什麼歐洲語文的書寫是由左至右,而阿拉伯語系卻恰好相反?本次講座邀請在科學教育耕耘四十餘年的劉源俊教授主講,他將用超過180張的精彩圖片與說明,從日常生活極為平凡的事物,掀開現象界裡的魔鏡遮罩。

您將會驚訝地發現,鏡子裡的您不只是鏡像,在這個看似簡單的現象中,其實蘊含著大道理。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33.htm 汪中和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2008-11-21 全球暖化與海平面上升對臺灣的衝擊 受到全球氣候暖化的影響,世界各地都遭受氣候異常造成的經濟損失。

有許多地區甚至因此從適於居住的家園變成水鄉澤國,或是瀕臨崩落的山崖。

但是全球暖化的現在在我們身邊,造成了哪些改變呢?氣候變遷從長期和短期的氣象資料看來,對台灣又有什麼衝擊?本次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地科所汪中和研究員主講,汪研究員將以長期氣象資訊,配合深入淺出的講解,介紹這個令人不敢面對的現況。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34.htm 李家同 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2008-11-16 我們要成為強國 要如何定義一個國家是強國還是弱國,大多人都是由客觀的實質條件來作為一個標準,例如在軍事方面,一個國家是不是能夠只靠自己的力量來防衛,武器是不是需要依賴國際進口,在經濟方面,人口、國民生產毛額的多寡、工業發達程度、國內市場規模以及我們的研發能力、依賴外國資本程度&hellip;等,都是可以列為參考的指標,就科技方面,如何評估一個國家的科技水準,李家同教授說:「是不是能夠由會不會製造某種產品來看,亦或者是由產值來看。

在全世界富裕的國家當中,沒有一個不是工業發達的國家。

」歡迎您來深入了解李家同教授對於強國的觀點以及如何提升自我能力以提升國家的競爭力。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35.htm 柯永澤 海洋大學船舶系統工程學系教授 2008-11-14 利用海洋進行二氧化碳減量的可能性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人類製造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物被視為罪魁禍首。

除了設法減少今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之外,有沒有可能更積極的用人為方法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減少?本次講座邀請國立海洋大學船舶系統工程學系柯永澤教授主講,柯教授將從海洋科技研究的觀點,提出兩種可能的作法。

想知道科學家們如何試著挽救全球暖化嗎?歡迎參與這場演講,一起動動腦。

<br/>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36.htm 方力行 正俢科技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系講座教授 2008-11-14 當神祕變得更莫測–全球變遷下的海洋新知 海洋,孕育萬物的搖籃。

我們對她極度依賴,我們與她比鄰而居。

然而,面對這片湛藍,我們又有多少瞭解呢?全世界有四分之三的大城市倚靠海洋生存,有60%的人口居住在海岸線100公里以內。

如果我們把這張海洋生活地圖拉到三維角度來看,人類日常的活動範圍僅有200公尺,為海底平均深度(3795公尺)的百分之五。

與太空探險動輒數十甚至數百光年的距離相較,我們對海洋的瞭解竟只是皮毛!台灣的陸地面積僅有全世界的千分之三,但因位於全球海洋生物最多的金三角區,海洋生物種類高達全球的十分之一。

但近來由於過度漁撈(過漁)、棲地破壞,曾經豐沛的資源已面臨危機。

身為這個海島的居民,坐擁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是否該為海洋保育付出更多心力?本次講座邀請享譽國際的知名海洋生物學者方力行教授主講,從知識、文化及生命角度,探討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海洋課題。

擁有三十多年的潛水經驗,方力行看過了海中無數美景,也看到了空前浩劫。

他說:「就因為我知道她昔日有多美,所以知道她為什麼需要保護。

」坐落於屏東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在方力行的理念堅持之下,將台灣鄰近的海洋生態做了最生動的展示,更將台灣海洋之美推向國際舞台。

這一次,除了揭開海洋的神祕面紗,我們更要學習如何與她互利共生,並且身體力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37.htm 朱敬一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 2012-06-02 期待人文與理工的平衡–中央大學在臺五十週年校慶演講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以「期待人文與理工的平衡」為題發表專題演講。

他說,民主與科學的改革,自五四運動開始,約有七十年歷史,在富國強兵的期待下,政府投入大量理工建設,但理工講求分工綿密,可能造成與社會的離心力,與人形成疏離。

人文的培養乃是對人的了解,進而了解整理群體,理工科技與人文兩者間有其互補關係。

<br/> <br/> 他的觀察,中央大學是近十五年當中,全國進步最大的大學,在天文、地球科學、數位學習和光電等領域,找到了關鍵的著力點;在科系的分布上,已達到理工與人文平衡的客觀條件,未來很有發展潛力,期待中央大學下一個五十年榮景。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38.htm 趙丰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 2008-11-02 龍的傳奇–風中去來 神聖、神通、神靈、又神祕的龍。

中國人每個人都認得龍;可是,也可以說,中國人似乎沒有人真認識龍。

龍,究竟是什麼?是如何起源的?為何中國文化處處可見以龍為名的詞彙,甚至宣稱自己的民族血脈為龍的傳人?這是個古老的問題,因為兩三千年前老祖先們就已對龍的來歷茫然了。

打從母親懷「龍胎」到日薄西山入「龍穴」,我們就沒離開過這個看似圖騰文化的歷史洪流。

不論是世襲的「龍位」,經歷大大小小考試脫穎而出的「龍頭」,贏得丈母娘歡心的「乘龍快婿」,廉明剛正、奉公守法的「再世龍圖」,貴為稀世珍寶的「龍肝鳳髓」,或年節時分掛在嘴邊討吉祥的「龍鳳呈祥」,在在顯示了中國人以龍馬精神勉勵後進,期許將來龍騰虎躍的文化內涵。

然而,龍的傳奇也是個新時代的問題,因為新時代的科學知識,正為我們提供新的思維和解讀。

至今最具象化的龍大概就是留下化石痕跡的恐龍了,但是中國人崇拜的恐怕不是這群齜牙咧嘴的大型爬蟲類;掌管雲雨、呼風喚雨的神官─龍王,倒是更加貼近龍在人們心目中會飛的形象。

本次講座邀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趙丰院長從人文觀點出發,以最直觀的大自然現象探討「來龍去脈」;內容精彩可期,絕對值得您體驗「龍戰於野,其血玄黃」的知識大會師。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39.htm 周延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前)館長 2008-10-26 毒蛾性費洛蒙與生物多樣性 你知道蟑螂也有同性戀嗎?你能像蛾一樣聞到四公尺外的味道嗎?你可想過為何工蟻會全心服侍蟻后?這些行為都與性費洛蒙有關。

但什麼是賀洛蒙呢?費洛蒙原來是昆蟲不同個體互相交換信息的一些自己合成的有機化合物,因為功能不同,所以有疆界、標示食物來源、防衛、聚集與性費洛蒙之分。

性費洛蒙則是兩性動物在求偶時,一種性別釋放出來的化合物,此物可以引誘異性於數里之外(蛾類),以達到交配的目的。

而昆蟲性費洛蒙的研究又與人類人明有什麼關係呢?本次講座邀請在昆蟲研究領域極具盛名的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周延鑫館長主講,歡迎您一起來探索這個有趣的課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40.htm 劉克襄 生態作家 2008-10-25 遇見臺灣的珍稀動物 台灣有著多樣面貌的生物資源,但在經濟開發工業化的過程中,許多物種因為我們的疏忽而逐漸消失了。

劉克襄舉例:北太平洋體型最大的海鳥─短尾信天翁,曾是台灣離島重要的夏候鳥,壽命可達四十歲。

每到秋天,牠們會回到彭佳嶼孵育下一代,春天以後便飛離島嶼,在大洋漂泊覓食。

從台灣離島消失多年的短尾信天翁,一直是劉克襄自然保育的那道「缺口」。

深切期盼有一天,牠們能重回故鄉,繁衍下一代。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41.htm 王道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2008-10-17 高齡社會的挑戰 綜觀全球趨勢,衰退的出生率及死亡率均指出了「人口高齡化」的現象。

隨著醫療衛生的進步,人類的平均壽命已從一次戰前的40歲延長一倍,二次戰後嬰兒潮中的新生兒如今已經邁入耳順之齡。

然而,「壽命延長」並不單指出老年人口比例增加之事實,其背後交錯的是更為複雜的社會面向。

從鉅觀角度來看,伴隨出現的還有婚姻、家庭結構與勞動年齡的改變,以及對於終身教育和老年醫療照顧的重視。

從微觀角度而言,個體生命的延長可能廣闊了生活的觸角、可能增加了追求夢想的機會、可能讓人生旅途不再限於線性發展,而有了更多道路走訪探索。

但也有另一種可能:疾病纏身、貧困孤寂&hellip;。

本次講座邀請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王道還主講,探討高齡社會必須面對的兩個問題:老人的健康照護,以及婚姻制度受到的衝擊。

王研究員將回顧高齡社會的成因,指出現代醫學與生物醫學研究不足以應付因老化而引起的健康問題。

另一方面,學者發現,老人的健康與人際關係密切相關,特別是婚姻狀況。

然而,婚姻制度在二十世紀已經動搖,在可預見的未來經得起「長壽」帶來的新挑戰嗎?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42.htm 孫維新 臺灣大學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 2008-10-05 人類的新家園?–簡介火星探索近年來的發展 火星在夜空中看起來是血紅色的,所以在西方,人們以羅馬神話中的戰神瑪爾斯(或希臘神話對應的阿瑞斯)來命名它。

在中國古代,因為它熒熒如火,且位置、亮度時常變動,故稱「熒惑」。

火星對於人類有一種特殊的吸引力,因為它是太陽系中最近似地球的天體之一。

自1960年代開始,已經有超過30枚探測器到達過火星,對於火星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到目前為止,火星也是除了地球以外人類了解最多的行星。

將來人類若對外星殖民,由於火星的友善條件,它很可能是我們的首選地點。

有些人認為火星的環境可以被改造成類似地球的樣子,而這個過程稱為地球化。

想進一步瞭解近年來火星探測的發展嗎?本次講座邀請國立臺灣大學孫維新教授主講,歡迎您一起來探索這個有趣的課題。

<br/> <br/>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43.htm 魏國彥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所)教授 2009-03-06 冰芯啟示錄:鑑古知今想未來 藉由針對古氣候所作研究,我們知道地球氣候變化是具有多重時間尺度。

或以億年為單位,或以萬年為單位,甚至是千年、百年、十年或一年不等。

一般而言,時間尺度越長,溫度的變化幅度也越大。

歷史氣候資料顯示氣候變化可以是十分緩慢也可瞬變(abruptchange),其複雜程度不言可喻。

也因為其複雜程度,雖然經過許多科學家窮一生之力研究氣候變遷,人類至今仍無法窺其全貌。

掌握未來是每一個人的夢想,準確的預測天氣及氣候則是科學家們追求的最高境界。

如果我們能夠瞭解過去,是否意味著我們就有預測未來的能力?未來是否就是過去已知事件的組合?「以古」或許可以「鑑今」,但是否可以知未來?本次講座邀請臺灣大學地質所魏國彥教授主講,歡迎您一同來鑑古知今想未來。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44.htm 謝仁俊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兼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2008-10-03 透視人腦的奧祕:生老病死之腦、心與意識 身處在有「腦世紀」之稱的二十一世紀,腦科學家為了一探大腦究竟,進而療癒腦功能受損及異常所引發的疾病,紛紛埋頭於各項研究中。

以腦科學研究範疇的憂鬱症為例,「美國醫學會期刊」估計:美國每年因為憂鬱症造成的社會損失高達4兆美元,職場上因憂鬱症而失去勞動力的損失更高達為23兆美元。

由此足見腦科學研究在現今社會的重要性。

因此,愈來愈多的科學家跨領域合作,為的就是替受此疾病桎梏的人類解開枷鎖。

<br/> <br/> 本次講座邀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謝仁俊教授主講。

他曾率領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團隊與本校電機系研究團隊,共同開發視覺腦波操控系統的智慧型多功能病床。

這項研究讓全身癱瘓而意志清醒的病人可不藉言語,便能以眼神與意識操控電動床。

隨著腦造影技術的發展,腦科學家更能掌握「心─腦─身」三方面連鎖反應。

歡迎您一同見證「腦」造影圖像,聆聽謝教授述說一個個「心」情故事,用嶄新的思維轉「身」迎接美麗境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45.htm 杜武俊 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 2008-09-26 小黑蚊的生態習性與防治 中部地區有著得天獨厚的好天氣,相當適合戶外活動進行。

但各個郊野山林甚至於都會區的公園,處處難免小黑蚊的危害。

每到夏天,這些小黑蚊就成了中南部民眾揮之不去的惡夢。

而牠雖然被稱為小黑蚊,但牠其實並不是蚊蟲,而是另一種會吸血的昆蟲,臺灣蛺蠓。

<br/> <br/> 臺灣鋏(蛺)蠓的體長只有1.4毫米,得用電子顯微鏡才能把牠看個仔細。

除了觸角和口器呈深褐色之外,頭部、胸部、腹部都是黑壓壓的的。

雌蟲的體型較大,也是突襲人類的元兇。

吸飽了血的雌蟲,二到三天之後就可以產卵,繁殖力超強。

想知道科學家怎樣探索小黑蚊的生態習性,進而提出可能的防治之道嗎?本次講座邀請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杜武俊教授主講,歡迎來與小黑蚊研究者杜武俊教授面對面,一起探索小黑蚊防治的話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46.htm 林良恭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2008-09-19 臺灣高山山脈環境對動物基因交流的影響 達爾文提出的演化論當中,地理區隔是造成物種基因分化的原因。

在台灣的地理環境裡,中央山脈造成的東西兩岸區隔,造就了怎樣的物種演變呢?本次講座邀請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林良恭教授主講,演講中將介紹他所進行的高山生態調查在演化觀點的意義。

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一起來窺看在台灣進行中的物種演化。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47.htm 廖本全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教授 2008-06-28 福爾摩沙的美麗與哀愁 依生界、生物、生命、生活多樣性的思維來看,任何一片所謂「自然」的地土生界(包含地方社會網絡與文化系統),絕對都是天地宇宙創古溯今無可取代的唯一價值和典範。

作為接受命土誨育而成就自我的生界一員,皆應竭心盡力為捍衛自然典範與自然價值而努力。

因此,有誰願意拋棄天造地設的自然典範?又有誰可以同意摧毀自然完整的生態系,而意圖創造一個人類自我中心的、虛偽自然的圖騰典範?本次講座邀請北大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廖本全副教授主講,提出從各種角度提出見解,歡迎大家一同來正視我們的環境問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48.htm 楊鏡堂 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學系教授 2008-05-25 動力科技的仿生秀–蓮花、飛鳥、蝴蝶、游魚與機械 蓮花滴水不沾、魚兒恣意悠游、鳥兒振翅高飛,聰明的你有聯想到什麼嗎?還是覺得這些很平凡無奇呢。

大自然每天都給我們許許多多的暗示,突然間我們靈光一閃的發現這存在大太陽底下許久的新鮮事。

如何向自然學習?如何正當的剽竊自然的想法而合法為自己所用?準備好無窮的想像力、敏銳的觀察力,一邊聽著台大機械系楊鏡堂教授的風趣的解說,一邊體會觀察大自然現象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面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49.htm 阮國棟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技監兼科技發展組顧問室主任 2008-05-24 票選臺灣十大環境優先議題 本次講座邀請在環保署任職二十年,也在工研院任職十四年,實際參與臺灣環保問題及世界環保科技趨勢三十年以上經驗的阮國棟博士,與青年學生及社會賢達對話,這場豐富的心靈盛宴,內容涵蓋許多面向:檢視新內閣永續發展政策與國際主流價值的契合程度。

臺灣地區最急迫的永續議題在哪裡?我國永續發展指標與「永續西雅圖」作法之比較,您會發現很有趣也很嚴肅的問題。

並告訴大家國際上可能的解決方法。

阮國棟博士將提供2008年最新的國際權威資料,說明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時程。

主題很嚴肅,但我們用輕鬆的態度去面對及討論,看看國內問題,也關心國際趨勢,想想過去及現在問題,也關心未來走勢。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50.htm 施聖洋 中央大學機械工程學系 2008-05-23 人類未來五十年的首要問題:能源?環境?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以《不願面對的真相》紀錄片揭櫫全球氣候變遷的嚴重性─消失的物種、變調的南北極、退卻的冰川、冰河和忝不知危機的人們,真實的畫面無不怵目驚心。

在科技高度的發展之下,人類一方面解決了前一個世代懸而未決的問題,一方面也留給後一個世代坐如針氈的未來。

全球化的現象克服了地形與距離的限制,使分化趨向一致。

然而,在共榮圈的願景下卻同時造成了不可遏抑的後果。

從人力到獸力,水力到火力,燃煤到石油,原子能到再生能源,文明的進展與人類懂得藉力使力息息相關。

<br/> <br/> 新能源的開發是每一個過度時期的重要課題,如今更是人類修補自然環境運轉失序的女媧石。

但是,女媧補天的工程卻因國家發展程度不同而異。

人類不僅需要環境共識,更應積極汲取成功經驗,共創綠色智慧。

本次講座邀請中央大學機械系施聖洋教授主講,同時是教育部顧問室「綠色科技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的主持人。

擁有「鐵人教授」美稱的施聖洋教授,不但以健跑力行環保概念,更力推綠色科技。

歡迎您一同關注能源與環境問題,共同為人為活動與環境間的和諧,進而達到永續發展而努力。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51.htm 陳鎮東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海洋地質及化學研究所教授 2008-05-17 全球變遷 全球變遷的含意是指我們的生存環境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而產生造成普遍性的改變。

在地表的環境中大氣層的質量最小,所以受到的衝擊最大,溫室氣體的增加、臭氧層的破壞等問題,已使全球環境變遷成為國際注意的焦點。

大氣的改變會造成氣候的變遷,再進一步就可能造成生態及環境的破壞。

台灣地狹人稠,在高度經濟發展之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國人的環保意識也日益高漲。

台灣的環境問題受到全球性氣候變遷的影響可能更惡加化。

我國以出口為主要的經濟活動,在國際環保公約的約束下,亦可能受到極大的限制。

本次講座邀請中山大學海洋地質所陳鎮東教授主講,與我們探討全球變遷的問題以及影響的層面。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52.htm 曾志朗 中央研究院院士/語言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2008-05-09 科學人「講古論今」:語言的生與死 青春期的孩子最常聽到的一句話,莫過於「與其注意頭皮上的毛髮,不如多充實頭皮下的東西。

」這個東西,正是我們所熟知的大腦。

由於認知神經科學的進展,日新月異的腦造影技術提供科學家更多大腦處理訊息的研究資料。

於是頭皮下的東西便愈來愈具體,對於腦所建構的世界縮影也愈來愈清晰,科學家甚至可以從腦的演化一窺語言的發展史。

從30萬年前語言便有了生命,歷經洞穴圖像、儀式與溝通的基模,文字終於在8千年前以獨一無二之姿矗立在人類歷史中。

從語言起始迄今,一方面由簡而繁的過程使語言規則化,而後精緻化;另一方面為了讓知識普及,溝通方便又由繁而簡。

<br/> <br/> 網路世界無遠弗屆,語言隨著文字的快速傳播,產生了大量的複製行為。

凡事講求效率的訴求,造成許多英文式的中文,中文式的英文,和一股吹遍世界各地的極簡風。

這是語言發展的危機還是契機?本次講座邀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曾志朗校長主講,以科學的角度訴說語言的起承轉合。

從一「口」羊、一「只」戒指、一「盅」酒、一「輪」明月醞釀語言的美麗與哀愁,一「抹」微笑,一「湖」春心,莞爾講古論今。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53.htm 林守德 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2008-04-27 電腦也可以是發明家 過去人們對於電腦的印象往往只是一台冷冰冰的機器,而且只能夠根據我們給它的指令進行運算,沒有自己的想法,更別說是會思考及發明。

但有天你很難想像,目前許多我們視為絕症的疾病,幾年過後人們可能可以不再為其所苦,但發現解藥不是某個人,而僅僅是一台電腦,原因在於電腦的快速進步,與科技的日新月異,電腦將不再只是我們工作、玩遊戲的一部機器,未來電腦更是引導我們科技發展,知識進步的重要發明家,人類發展至今仍無法解決的問題,將因為電腦技術的突破,迎刃而解。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54.htm 朱樹勳 亞東紀念醫院院長 2008-04-25 乾坤大挪移之吸「心」大法 台大醫院在2008年2月創下心臟病人「摘心」16天後成功「換心」的世界紀錄。

16天來,病人「無心」與家人「焦心」的漫長等待,讓人思考:除了「人心」捐贈以外,心臟移植手術是否還有其他的「心」選擇?臺灣每年每百萬人口器官捐贈人數僅4人,相較於每年有100多人苦苦等待換心,「人心」根本不夠。

因此,除了現行利用人工心臟拖延換心時間之外,研發安全的「異種」心臟移植科技,迫在眉睫。

本次講座邀請亞東醫院院長朱樹勳與振興醫院心臟醫學中心主任魏崢兩位國內心臟移植手術權威,以《乾坤大挪移之吸「心」大法》為題,回顧人類心臟移植技術的歷史,並且展望未來「心」的發展。

<br/> <br/> 附記:本次演講講者為<spanclass="st">朱樹勳院長及魏崢主任兩人,而由朱樹勳院長主講。

</span><br/> <br/>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55.htm 陳啟祥 健亞生物科技產品研究部專案經理/台大醫學院兼任副教授 2008-04-11 神農之顯微鏡–生技藥品面面觀 全球肥胖人口預估近10億,人與肥胖似乎是一場永無休止的戰爭,醫藥界近年來致力於減重的相關研究越來越多,如何讓人吃了會變瘦、不產生副作用的「靈丹妙藥」,也是生物技術製藥界高度重視並展開研發的課題。

國內生技界與國衛院合作積極研發更有效、副作用更低的CB1減肥新藥,預計3年後可進入臨床;或許有一天,胖子只要像吃維他命一樣,每天吞一顆藥丸,就能恢復身材窈窕,輕鬆告別肥胖的困擾。

本次講座邀請健亞生物科技產品研究部專案經理、台大醫學院兼任副教授陳啟祥博士以「神農之顯微鏡─生技藥品面面觀」為題,深入解析市售各種減肥保健食品及藥品的真相。

<br/> <br/> 附記:本次演講講員為陳啟祥副教授及蔡淑真總經理,由陳啟祥副教授主講。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56.htm 翁政義 佛光大學校長 2008-04-06 科技與人文 愛因斯坦說:『專家只不過是訓練有素的狗。

』意思是讓學生獲得對各種價值的理解和感受是很重要的,他必須能真切地感受到美麗與道德的良善,否則他的專業知識只是使他更像一隻受過良好訓練的狗,而不是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人文和科技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何在教學當中讓專業知識和其他人文素養跟基本知識可以兼顧是很重要的。

本次講座邀請在產、官、學、研(前台機公司董事長、成大校長、國科會主委、工研院董事長)都有經驗豐富的佛光大學翁政義校長來深入剖析教育體制和科技跟人文之間的關係,講述如何在每個學習階段都有不停的創意、講述如何使專業跟其他知識可以一同提升,不再使自己成為習慣的奴隸。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57.htm 楊鏡堂 清華大學奈米工程與微系統研究所教授 2008-03-29 能源與環境科技之研發與展望 當全球暖化帶來氣候變遷的災難,從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再次撼動我們的眼睛;目前「環境」所造成的衝擊與「能源」的議題同等重要。

分析能源的蘊藏量,平均大約不到一百年的使用量,其實全球63億人口裡,真正使用能源的也只佔37億人,但是竭澤而漁的結果,與所得成45度正比的能源售價,只會不斷的飆漲,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GlobalWarming(全球暖化)與GlobalWarning(全球警訊),人類面臨的環境變遷與能源危機,促使我們帶動國際的研發趨勢,探討長程能源與環境的解決對策。

本次講座邀請清華大學奈米工程與微系統研究所楊鏡堂教授主講。

楊教授利用他準備六個多月的一百多頁簡報,與系統化且詳盡的七個演講大綱:氣候變遷、能源蘊藏量、國際研發趨勢、台灣面臨之能環契機、台灣能環科技布局、淺談再生能源科技及結語暨展望,詳盡地說明講解臺灣面臨的能源與環境議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58.htm 李旺龍 成功大學奈米科技暨微系統工程研究所教授 2011-03-11 你所不知道的早知道 「早知道用功一點,就不會不及格。

」「早知道小心一點,就不會出這種事。

」人們每天開口閉口說著「早知道」,通常是希望時間能夠倒流,只可惜時間不會回頭。

不過,另外還有一個「早知道」,就是天天在我們身邊、習以為常卻常常受到我們忽視的「自然」。

人是習慣的生物,習慣周遭事物的存在及演化,而我們每天又有很多事要煩要忙,往往無暇注意周遭隨時給我們很多暗示的自然。

其實自然時時刻刻展現她豐富的演化成果,直到我們突然間驚鴻一瞥、靈光一閃,才終於注意到這大太陽底下存在許久的新鮮事。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59.htm 王玉麟 中央研究院原子及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2011-04-22 用奈米光子晶體幫您聽細菌的聲音 所謂的光子晶體就是週期性的介電質分布的結構,可以區分為一維﹑二維和三維。

就功能性而言以一維和二維的光子晶體應用的最廣。

一維的光子晶體就是所謂的薄膜。

有抗反射膜。

全反射模。

二維的應用就非常多。

可分為波導元件,分光元件及干涉儀。

而三維光子晶體最為多樣且複雜,最簡單的三維光子晶體可以想像成許多的奈米尺寸的結構,緊密而有週期地堆積,就如同自然界中的蛋白石一樣,是由週期性的二氧化矽沉積而成,其反射光顏色會隨著各種角度而變化。

而我們也發現在孔雀蛤也有著光子晶體結構,它的結構波長大約是可見光的二分之一左右。

在生物界中,也不乏光子晶體的蹤影。

以花間飛舞的蝴蝶為例,其翅膀上的斑斕色彩,其實是鱗粉上排列整齊的次微米結構,選擇性反射日光的結果。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62.htm 陳錦地 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2012-11-09 從傳統染藝到時尚光電 人類最早的染料取材自大自然的植物、動物、礦物,在合成染料的方法出現之前,人類想在布匹、皮革、紙張甚至食物上染色時,只能想辦法從自然借調。

然而天然染料普遍存在吸附力不足的問題,導致加工漂染程序的繁複,且天然染料難免會夾帶著原料本身的「特質」,例如草菁味、腥味、重金屬味等等。

因此大自然縱使萬紫千紅,能拿來萃取使用而又不沾染的植物色素或天然色素卻不多。

<br/> <br/> 直到1856年,一場無心插柳的美麗錯誤,讓威廉.柏金製造出全世界第一個人工合成色素,化學技術的漸趨成熟,帶動整個染料科學的高速發展,此後人類社會的色彩不再只有指甲花的橙紅,也不再只有孔雀石的草綠,甚至還創造出自然界從來不曾出現過的顏色。

本場講座裡,陳老師將從色彩學談起,演繹染料在傳統工藝與現代光電科技上的應用,介紹食用色素在現代人類生活的應用,以及染料的用途延伸到電器、電腦、手機...等科技產品,創造現代人們的繽紛生活以及所帶來的影響。

<br/> <br/>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63.htm 陳恒安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系主任 2012-12-09 達爾文革命?達爾文革命!達爾文革命。

好奇、訝異、麻痺,是我們面對新觀點所出現的反應模式,達爾文這個名字應該已經屬於認知麻痺的那種概念。

在中學的生物課本中,大家所熟悉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雖然演化看不見,不過這理論仍是當代生命科學的基礎。

然而,我們是否還有任何可能親近達爾文?親近科學知識?本屆第六場演講(2012年12月09日)由成功大學歷史系陳恒安主任帶領我們,藉由科學史重新認識達爾文,並且介紹他所掀起的知識與世界觀革命。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64.htm MartinChalfie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系教授 2012-05-25 綠色螢光蛋白:點亮生命 <divstyle="text-align:center"> <b>GFP:LightingUpLife</b><br/> 綠色螢光蛋白:點亮生命<br/> <br/> <b>MartinChalfie</b><br/> DepartmentofBiologicalSciences<br/> ColumbiaUniversity<br/> NewYork,NY10027&nbsp;</div> <div> &nbsp;</div> ThegreatAmericanbaseballplayerYogiBerraoncesaid,&ldquo;Youcanobservealotbywatching.&rdquo;&nbsp;Unfortunately,beforetheearly1990sobservationsinthebiologicalscienceswereusuallydoneondeadspecimensthatwerespeciallypreparedandpermeabilizedtoallowentryofreagentstostaincellcomponents.&nbsp;Thesemethodsallowedaglimpseofwhatcellsweredoing,butitgaveanecessarilystaticviewoflife,justasnapshotintime.&nbsp;Green&nbsp;fluorescentprotein(GFP)andotherfluorescentproteinsrevolutionizedthebiologicalsciencesbecausetheseproteinsallowedscientiststolookattheinnerworkingsoflivingcells.&nbsp;GFPcanbeusedtotellwheregenesareturnedon,whereproteinsarelocatedwithintissues,andhowcellactivitieschangeovertime.&nbsp;Onceacellcanbeseen,itcanbestudiedandmanipulated.&nbsp;Iwillprovidesomeexamplesofhowhavingadynamicviewoflifeopensupnewandexcitingavenuesofresearch.&nbsp;ThediscoveryanddevelopmentofGFPalsoprovideaveryniceexampleofhowscientificprogressisoftenmade:&nbsp;throughaccidentaldiscoveries,thewillingnesstoignorepreviousassumptionsandtakechances,andthecombinedeffortsofmanypeople.ThestoryofGFPalsoshowstheimportanceofbasicresearchonnon-traditionalorganisms.<br/>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65.htm MartinChalfie Dept.ofBiologicalSciences,ColumbiaU.,NY,USA 2012-05-25 GFP:LightingUpLife <divstyle="text-align:center"> <spanstyle="font-size:14px">GFP:LightingUpLife</span><br/> <br/> <b>MartinChalfie</b><br/> DepartmentofBiologicalSciences<br/> ColumbiaUniversity<br/> NewYork,NY10027</div> <br/> ThegreatAmericanbaseballplayerYogiBerraoncesaid,&ldquo;Youcanobservealotbywatching.&rdquo;&nbsp;Unfortunately,beforetheearly1990sobservationsinthebiologicalscienceswereusuallydoneondeadspecimensthatwerespeciallypreparedandpermeabilizedtoallowentryofreagentstostaincellcomponents.&nbsp;Thesemethodsallowedaglimpseofwhatcellsweredoing,butitgaveanecessarilystaticviewoflife,justasnapshotintime.&nbsp;Green&nbsp;fluorescentprotein(GFP)andotherfluorescentproteinsrevolutionizedthebiologicalsciencesbecausetheseproteinsallowedscientiststolookattheinnerworkingsoflivingcells.&nbsp;GFPcanbeusedtotellwheregenesareturnedon,whereproteinsarelocatedwithintissues,andhowcellactivitieschangeovertime.&nbsp;Onceacellcanbeseen,itcanbestudiedandmanipulated.&nbsp;Iwillprovidesomeexamplesofhowhavingadynamicviewoflifeopensupnewandexcitingavenuesofresearch.&nbsp;ThediscoveryanddevelopmentofGFPalsoprovideaveryniceexampleofhowscientificprogressisoftenmade:&nbsp;throughaccidentaldiscoveries,thewillingnesstoignorepreviousassumptionsandtakechances,andthecombinedeffortsofmanypeople.ThestoryofGFPalsoshowstheimportanceofbasicresearchonnon-traditionalorganisms. <div> &nbsp;</div>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65.htm 花亦芬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所)教授 2012-09-26 西方近現代思想與藝術文化的原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 瑞士史家雅各‧布克哈特(JacobBurckhardt,1818-1897)最重要的史學名著《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一本嘗試之作》(DieKulturderRenaissance:einVersuch,第一版1860年,第二版1869年)是歐洲文藝復興真正的奠基之作,也是開啟西方文化史研究寬闊視野最重要的史學名著。

雖然本書出版至今已近一百五十年,仍是進入歐洲文化史與文藝復興史堂奧最經典的鉅作。

<br/> <br/> 布克哈特史著之所以能跨越時代限制,具有歷久彌新之價值,主因在於他透過歷史研究對「人性」、「政治」、「文化創造」與「宗教信仰」之間的關係充滿省思與關懷。

他也藉著寫作本書與他所處的時代積極進行對話,希望在十九世紀下半葉歐洲國族意識高漲、軍國主義強勢抬頭與科學主義日益宰制人文學發展的喧騰時刻,重新思考知識份子與文化菁英在亂世之中應該努力扮演的角色。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66.htm 馬國鳳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系暨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 2008-03-21 「921」祕密檔案–臺灣車籠埔斷層鑽探計畫 臺中豐原的埤豐橋因921大地震而一夕斷裂,橋下的大甲溪河床也因地震造成垂直錯動,隆起9公尺,使平緩的河流變成瀑布。

此一創下世界紀錄的畫面,因展現出大自然力量,被美國高中地球科學課本選為封面照片,更做為呈現地震災害的具體證據。

921大地震至今將近10年,它對臺灣居民造成的生理與心理創傷,以及對經濟建設災害及影響多已復元。

但在國際地震學界,921地震創下許多紀錄成為研究地震成因的絕佳教材,相關研究逐漸產生成果。

本次講座邀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馬國鳳,以「921秘密檔案-臺灣車籠埔斷層鑽探計畫」為題,說明這個國際地震研究計畫的意義與初步成果。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67.htm 黃煥彰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 2008-03-15 自然啟示錄 蒙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一個國家的人民素養,去看看河流就知道了。

京都的鴨川,河邊設啤酒屋,孩子與狗在河裡玩水嬉戲,但是現在臺灣的河流都生病了,沒有人敢在河裡玩水嬉戲了,問題到底出在哪裡?黃煥彰教授自謙強調不是生物專家,但是尊重生物多樣性,延續臺灣的特有生物,不正是愛臺灣的真正表現嗎?每一世代的任務,不就是讓生命永續嗎?看著黃教授眼睛泛著淚光,我們知道這個「自然啟示錄」,關係著未來我們生存的環境。

本次講座邀請中華醫事科大護理系黃煥彰副教授提醒我們關心這個議題,政府與民間協力同心來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68.htm 吳茂昆 中央研究院院士/物理研究所所長 2008-03-09 創新科技研發的挑戰 科技研發一直是國家進步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了新的科學技術就可以產生新的產業,有了領導全球的產業也就可以領導全球經濟發展,由此可見科技發展的重要,而科技的產生除了深厚的基本知識外就是創新的構想了。

本次講座邀請吳茂昆院士與大家分享一些創新科技的研發,吳院士在基礎科學的傑出表現以及主持很多國家型計畫,對我國科技的發展可以說是瞭若執掌並且如數家珍,對於國家的科技走向、競爭力和面臨到的一些困難與狀況也有一些經驗與心得,對科學學習、科技與產業走向發展有興趣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69.htm 陳文屏 中央大學物理學系暨天文研究所教授 2008-03-08 開展宇宙新視野 「宇宙現在一百三十多億年,太陽系有四十六億年,而類似人類的生物也只發生在三百萬年前;星星也有生、老、病、死-源於塵土、歸於塵土!」從陳教授的簡報大綱:「發現新世界-太陽系家族的人口普查與太陽系以外的行星系統」,一直到「宇宙新面貌-上下古今的來龍去脈與未知的宇宙力量!」作為開場,「放眼望去,一半是天;天地輪遞,一半是夜。

」浩瀚的宇宙,大自然沒有分學科,大自然充滿了答案,但問題是甚麼?本次講座邀請國立中央大學天文所陳文屏教授生動活潑的肢體語言以及深入淺出的演講內容,讓我們繼續開展宇宙新視野!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70.htm 葉永烜 中央大學物理學系暨天文研究所教授 2008-03-07 行星探測–尋找太空生物 2008年3月12日,美國卡西尼號(Cassini)太空軌道船將再次貼近飛越土星的衛星恩塞勒德斯(Enceladus),在離恩塞勒德斯表面僅50公里處,觀測到衛星南端噴出的冰氣噴射。

天文學家推測,這是人類在太陽系內,最有可能找到其他生命存在的星球。

「它害怕,它孤單,它從300萬光年以外的星球來到地球!」史蒂芬.史匹伯的電影《E.T.》1982年問世以來,人類從未停止對外星生物的想像。

為了增進民眾對外星生命以及生命生成條件的了解,本次講座邀請中央大學葉永烜副校長,暢談人類尋找太空生物的計畫。

葉永烜是天文物理學家,也是歐、美合作的「卡西尼」土星探測計畫提案人。

天文學家何以「嗅」出生命的跡象?葉永烜指出,「水」是最重要的生命泉源。

再者,「甲烷」也是主要線索,有些天文學家推測它與「氮」之間的光化學反應,所產生的大量碳氫化合物與亞硝酸鹽,可做為微生物的食物來源。

此外,二氧化碳與氨如果再加上光輻射或電漿作用,也可能孕育生命必需的有機分子。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71.htm 牟中原 台灣大學化學系系主任 2008-03-02 聯合縮小軍:奈米醫學的夢想與實際 所謂奈米科學指的就是十億分之一公尺的範圍內所發生的物理現象,奈米的世界看似離我們很遙遠,實際上卻與我們息息相關,就拿我們的身體來說,每個部位甚至每個器官都是由無數的奈米結構所組成,但在我們可見的尺寸範圍,要了解這些奈米結構似乎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如何將電影「聯合縮小軍」的情節真實的應用在臨床醫學上,又或者如何應用奈米科技來深入探索我們的身體,進而為人類解決多年來我們解決不了的疾病,這些問題都將藉由牟中原教授專業且獨特的觀點,在本次演講中一一為各位解說。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72.htm 李家維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教授 2008-02-22 全球生物物種大普查–滅絕與復育 由挪威興建、位於北極圈內的「世界末日種子庫」於2008年2月完工啟用,這個種子庫主要功能,是保存全球因各種威脅而有消失之虞作物種子。

但在全球氣候變遷肆虐下,無數動植物物種都面臨生存、甚至滅絕危機,全球物種普查因此成為生物學家最迫切任務。

受到全球暖化影響,全球各地水災、風災、雪災等天然災害的數量與頻率節節攀升,對生物生存形成極大威脅,日前澎湖出現百年來最嚴重的寒害,造成172種海域魚類橫屍遍野,其中不乏稀有魚種的滅絕。

本次講座邀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李家維教授主講,李教授指出,除了魚類,其實台灣寶島還有數以千或萬計不知名、尚未被發現的特有物種,正以極快速度消失中,成為另一場生態浩劫。

長期研究生物多樣性的李教授,對台灣生物的豐富程度相當自豪。

他指出,植物是生命的基礎,台灣擁有4,100種原生植物,其中至少有1,000種是僅生長於台灣的特有種。

但目前卻有許多特有種正處於嚴重瀕臨滅絕狀態,如花蓮山區的厚葉龍膽剩不到100株,台北的烏來鳳尾蕨剩不到50株,屏東的武威山茶更僅有2個成株,尚有不少物種多年來未有採集紀錄,不知是否仍然存在。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73.htm 劉家瑄 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 2007-12-30 冰晶甲烷–能源生態與環境 現代人是能源的階下囚,不論家電、傳輸、交通&hellip;人類各種活動無一倖免。

面臨全球能源危機,你該如何是好?節約能源固然重要,發掘、創造新能源才是解決之道!冰晶甲烷(或稱甲烷冰,可燃冰)是什麼?如何形成?每天盯著浮動油價的臺灣人民,你不能不知!臺灣西南海域發現至少可供應臺灣六十年天然氣用量的冰晶甲烷蘊藏量,臺灣是否能由目前高度依賴進口能源轉型為自主能源供給?有何展望與期待?本次講座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劉家瑄教授為我們一一說明。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74.htm 白果能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2007-12-28 追瘤計畫–偵搜與追殺流竄轉移之癌細胞的新科技 自1982年起,癌症即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

儘管近年來醫學有傲人的進步,但部分癌症例如肺癌的療效仍令人非常失望,因為許多肺癌病患在就診時,已屬於晚期。

由於癌症的診斷與療效評估,主要依賴不十分靈敏的影像法,如X光或電腦斷層掃瞄。

癌腫瘤被測到之時通常癌細胞已轉移,而癌細胞轉移一直都是威脅癌症病患存活的主要因素。

人體內的免疫系統有許多機制與免疫細胞可以去除外來或損壞的細胞,然而癌細胞有許多巧妙的偽裝與武器可以逃脫免疫細胞的追殺並且四處流竄。

經由人類基因體計畫的完成,不僅解開人類的基因密碼同時也產生許多新科技。

本演講將講述如何利用這些新科技來辨識癌細胞的偽裝,如何以抗癌藥物精準地殲滅癌細胞而避免傷及無辜的正常細胞。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75.htm 黃煌煇 成功大學副校長 2007-12-23 認識詭異奇妙的海洋 內太空─「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地,卻沒有人了解它的秘密。

海底的奧秘,深深地吸引你我的好奇心。

目前海底探測最深也只有一萬一千公尺,對於外太空而言,這根本是九牛一毛。

人們也是因為不清楚海洋、不認識海洋習性,而對它避而遠之。

臺灣雖然四面臨海,人們卻從小被教育要遠離海邊。

其實那只是因為海洋常識、知識並沒有被傳遞出去。

如何知道有漩渦,不該下水?遇到海流,將你推向外海,該怎麼辦?本次講座邀請國立成功大學黃煌煇副校長主講,演講中將會以舉例說明,使你了解海洋現象、常識以及特色。

清楚海洋的習性,使你不再畏懼它,進而去欣賞海洋生態的美。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76.htm 陳明堂 成功大學太空天文與電漿科學所教授/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員 2007-12-21 追星計畫–談夏威夷夜空下的天文觀測 天文研究是在廣闊無垠的天空中,穿梭星空隧道,尋找宇宙起源,探索星體的演化,思考生命的成因,以及預想這一切的未來歸宿。

天文學者的工作,似乎就是比一般科學家多了幾分神祕浪漫色彩。

更何況是還可外派到全球知名的渡假勝地─夏威夷─觀星,更會讓人羨慕不已。

夏威夷群島除了陽光、沙灘、衝浪戲水的人潮,還擁有兩座海拔超過4,000公尺的火山,山頂高度夠高,可避開雲層和水氣干擾,加上一年超過300天的晴朗天氣,成為天文觀測的最佳據點。

<br/> <br/> 目前全世界計有13個國家在這裡設置天文望遠鏡及觀測站,我國也是其中一員。

這一次「追星展望」演講主要描述台灣天文科學家的「追星過程」。

他們如何在短短的15年內,從無到有,在夏威夷的火山上建立起我們的天文台。

希望藉此以提供聽眾一個天文學家們的工作縮影,以及科學研究的歷程。

<br/> <br/>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77.htm 黃國華 交通大學奈米科技研究所所長 2007-12-16 奈米粒子,毒藥?還是良藥? 日常生活中肉眼觸及的,都有奈米粒子。

各大廠商也都打著奈米的口號想在這波錢潮中大撈一筆。

但是,冠上奈米兩字就真的表示有其神奇的效用嗎?奈米粒子真能化腐朽為神奇,為日常生活帶來便利、為廠商帶來無限商機嗎?想對奈米這兩字有更加的瞭解,想知道奈米粒子對於人類究竟是良藥、還是毒藥?歡迎進入奈米粒子的微觀世界,在這裡你將會發現到平凡無奇的東西在奈米粒子技術下,尚存在著不為人知的繽紛世界。

準備好你的放大鏡了嗎?請隨著國內奈米生物大師的腳步,共同朝著這未知的領域探索。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78.htm 李文雄 中央研究院院士/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 2007-12-15 基因體學、遺傳工程與能源 傳統的基因研究是在找出造成基因疾病的基因缺陷。

李文雄院士做的是倒過來的基因研究:先把基因的染色體排好,然後作實驗以測定染色體演化後對基因特性的影響。

但是基因的染色體排列組合有成千上萬,李院士運用數學方法(矩陣,Matrix)來處理這龐大的數據。

這種新方法可以建立基因定性網絡,瞭解蛋白質之間的互動關係,以達到私人化的醫療手段。

李院士表示,他的專業就是生物資訊學,即利用資訊學的工具和技術來研究生物學,這工具包括統計數學,電腦及軟件的設計。

<br/> <br/> 李院士於2003年提出「分子時鐘」的研究方法,加速揭開人類基因的秘密,因而榮獲基因和演化領域的國際最高殊榮「巴仁獎」,成為國際巴仁基金會成立以來第三位於該領域獲獎者,更是華人第一位。

本次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李文雄院士與大家一同來分享他的研究。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79.htm 吳俊傑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2007-12-14 追風故事–探索綺麗的颱風異想世界 從2003年起,臺灣有一個由國科會(科技部前身)與中央氣象局共同支持的重點研究-追風計畫,每當颱風可能侵襲或影響臺灣周邊時,一組科學團隊成員便搭乘向漢翔公司租用的噴射機,裝載著最新的科學儀器,飛到颱風上方約13公里高空,釋放大氣偵測探空儀(學名為「投落送」)。

這些投落送在張開的拖曳傘協助下,以每秒五公尺的速度緩緩降落,量測關鍵的大氣風場、溫度及濕度資料,並立即透過無線電訊號及衛星通訊系統,將資訊傳送到飛機上、中央氣象局及世界各國氣象單位之電腦系統中,以便進行即時的颱風分析及電腦模式預測。

另外也透過此策略性觀測,探索颱風的動力與可預報度理論。

這項具挑戰性且由台灣科學家所主導完成的先驅研究成果受到國際矚目,並已在國際學術及預報研究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br/> <br/> 到底什麼是追風計畫?要怎麼追颱風?為什麼要追風?這個聽起來像是個追求刺激探險活動的計畫背後,擔負的其實是很重要的科學使命。

追風的意義何在?追風的成果與展望如何?追風團隊的內心深處在思考些什麼?其幕後有什麼精彩花絮?我們將透過此演講與有興趣的朋友分享追風研究故事的點滴心得。

<br/> <br/> 吳俊傑教授指出,在整個亞洲地區,臺灣的追風計畫不但廣受其他國家注目,日本也已經決定在後年跟進﹔吳俊傑說:『那日本已經決定,由於我們的成功,他們要在2008年跟進。

會非常棒的是,將來除了我們在追風外,日本也在追風﹔甚至一個颱風在靠近臺灣的時候,由臺灣去追,等到颱風往上移的時候,就由日本去追,那個資料會更連續。

』<br/> <br/> 吳俊傑還指出,美國財力雄厚,可以針對大西洋所有的熱帶氣旋進行觀測﹔而臺灣只是一個研究計畫,經費有限,一年只能飛7到8次。

如果日本跟進,所獲得的觀測資料,對國際颱風觀測,會有更大的影響。

展望未來,吳俊傑表示,希望能夠有機會說服政府,使用更好的飛機飛到颱風裡﹔如果可以順利執行的話,臺灣追風計畫的科學成就會更上一層樓﹔吳俊傑說:『以後人家要知道颱風的中心有多強,只有我們量得到,以我們的地理位置剛好可以去量。

』&nbsp;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80.htm 賴明詔 成功大學校長 2007-12-09 禽流感及SARS會再來嗎? 病毒在大部份人們的印象中,似乎是非常可怕的東西,它不僅會引起像感冒之類的疾病,甚至是SARS與禽流感都是病毒所造成的,但或許大家所不知道的是,病毒其實對於我們研究各種生物的生命現象有著極大的幫助。

在本次的演講邀請有「冠狀病毒之父」美稱的國立成功大學賴明詔校長,他將為各位精闢的解說病毒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生命體,並且病毒是如何引發人們與其他生物的許多疾病,對於這些疾病人們又有何因應之道。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81.htm 周昌弘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兼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 2007-12-08 芒草生態及生質能源潛力之研究 近年來,先進的科學大國對種源、基因及物種多樣性的研究與保存不遺餘力,其目的就是要使全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能存活下來,以進一步提供人類的福祉。

生物的多樣化也提供生命及自然界複雜的交互作用:譬如,相生、相剋、競爭、共生、寄生及附生等。

越複雜的交互作用,使生態系更趨穩定,人類依賴此穩定的生態系才得永續。

環境保護及自然保育就是為保障「生物多樣性」所必要的措施。

因此,在人類社會的各行各業都必須重視及落實「生物多樣性」的觀念。

本次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周昌弘院士與大家分享「生物多樣性」及「永續發展」兩大議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82.htm 郭博昭 陽明大學腦科研究所教授 2007-12-07 追夢計畫–談資訊工程在睡眠醫學的應用 生理醫學與資訊工程原本是完全不同的領域。

生理醫學所專注的是心跳、血壓、呼吸等各類的生理訊號與其蘊含的意義,而資訊工程所擅長的是資料的收集、分析、與輸出等技術。

傳統上生理訊號都是藉由研究人員的眼跟手進行分析與判讀,由於各類電腦軟硬體的持續普及,今日之生理訊號分析已完全數位化,並藉由資訊工程提供之技術進行分析。

在分析的過程中又能夠持續不斷導入新的演算法,而這些演算方法又緣自於新的數學和物理學理論,生理醫學與資訊工程於是成為緊密的盟友,共同提供給吾人更細緻而正確的身體資訊。

<br/> <br/> 睡眠研究是一種集各種生理訊號大成之整合型研究。

郭博昭教授與實驗團隊從2000年投入睡眠研究,從開發測量儀器的過程、開發分析軟體與演算法到各種實驗數據結果,將在本次演講中與大家分享。

睡眠醫學是臨床醫學之重大挑戰,藉由不斷增長之硬體與軟體技術,對睡眠的了解可以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

對於奧妙的人體功能,也因醫學資訊的進展而更加的理解。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83.htm 陳佩燁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2011-11-11 狂牛危機–你在怕什麼 狂牛症是一種因錯誤摺疊的普立昂蛋白而引起的神經退化症,這類疾病出現在好幾種哺乳類動物身上,例如羊搔癢症,人類的庫賈氏症等,統稱為普利昂病。

與其他神經退化症不同的,普利昂病屬傳染病,且不限於同種哺乳類動物而可跨種傳染。

八零至九零年代在英國爆發的狂牛症,目前認為是牛先被羊搔癢症感染,再因肉骨飼料的廣泛使用而在牛群中大規模流行,但造成人心惶惶的原因,是狂牛症開始跨物種傳染到貓和人。

英國政府全面撲殺了超過三十個月大及高傳染群病源區之牛隻約五百萬頭,狂牛危機才終於告一段落。

只有瞭解這個疾病,我們才不會有無謂的恐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84.htm 李遠哲 中央研究院院士/前院長 2007-09-01 能源的使用與臺灣社會的發展 我們擁有的是一個資源與能源、陸地、海洋與大氣都有限的地球,我們面對的是充滿巨大困難與挑戰的世界。

困難與挑戰,正是無限生機與希望的所在。

我們所需要的,是大刀闊斧的從事各種改革與努力,以及教育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認真的面對人類必須共同解決的重大課題。

溫室效應持續擴大,就是因為人類製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靠森林、珊瑚礁自然機制,已無法全數消除,所以大氣中溫室氣體才會一直增加,地球氣候跟著改變。

本講座第一場演講邀請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院士主講,他的精闢演講將能給我們帶來更深刻的省思和行動。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85.htm 林茂文 臺灣中油公司副總經理 2007-09-22 淺談石油事業 21世紀人類紛爭的開端為石油,石油雖然是一種資源,但卻被人用來當作報復的武器,它成為左右世界各國制定能源策略的指標。

專家預測2030年石油的需求量將是目前的兩倍,確保石油穩定供應,已成為各國當前重要的課題。

另一方面,不斷上升的石油需求量,導致環境污染問題嚴重,亦需積極面對這種後果。

石油工業堪稱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工業,它可能是唯一牽涉到世界每一個國家的一種國際性行業。

石油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命脈,它對於經濟、政治、軍事和人民生活的影響極大。

油價一旦出現波動,勢必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各行各業和我們每一個人,如何以更好的解決方法,及研發創新來因應屆臨的挑戰。

本次講座邀請台灣中油副總經理林茂文先生主講,透過他的專業來讓我們認識「石油」。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86.htm 吳世章 益通光能公司董事長 2007-09-29 環保與綠色能源產業 吳世章先生因環保理念介入電動機車研發,又成立益通光能,從事綠色科技太陽能電池研發。

益通光能的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高達17%,超出業界標準的15%,2004年,港商里昂證券將全球200家太陽能廠商進行一項投資價值的「超級比一比」,益通是台灣唯一入榜的太陽能電池廠。

皇天不負苦心人,吳先生也沒料到當年苦撐的投資,如今竟大放異彩。

有感於環境保護之重要,吳先生將「綠色動力之研發與推廣」作為個人之志業與集團之宗旨。

本次講座邀請吳世章先生與大家分享他的綠色企業成功經驗。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87.htm 蕭介夫 中興大學校長 2007-10-20 永續生物能源大未來 能源在人類經濟活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能源不僅是工業發展的重要推手,更是維繫日常食衣住行育樂的重要支柱。

目前世界上的能源主要依賴化石能源,隨著世界石油需求量大增而蘊藏量急劇降低,能源危機的問題愈來愈嚴峻,發展可永續利用之再生能源將是確保人類可以永續生存的唯一的道路。

目前亟需解決的是以現代化生物技術生產最佳的生質物,並發展高效率的能源轉換平台,研發最佳生質物、結合新生物催化技術進行高效率無污染的方式進行工業化量產生質能;未來我們將有自主、乾淨、安全且生生不息的生物能源。

本次講座邀請中興大學蕭介夫校長與大家分享未來能源展望。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88.htm 林俊義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所長 2007-11-24 打造綠色油田–生質能源之開發 我們一般利用來當作能源的就是石油,石油是從地底下挖出來的,總會有耗盡的一天。

但若利用生物所產生的物質,來當作能源,即能不虞匱乏。

農業是生生不息的,當石油沒有了,就是農業發展的時候。

「生質能源」的研發,主要由農試所農藝組負責,今年度已經有初步的成果。

現在每公升的生質物柴油要40幾元,價格雖然偏高,但生質柴油,可以和一般的柴油混合使用,使用時車子也不會產生黑煙,不會產生二氧化碳,而且都是香味。

使用這樣的能源,不僅環保,也不會有能源耗盡的問題。

本次講座邀請農委會農試所林俊義所長主講,深入淺出闡述他「打造綠色油田─生質能源之開發」的願景,歡迎一同來聆聽他精闢的演說。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89.htm 許瑞榮 成功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2007-10-26 上窮碧落追閃電–從太空觀測高空大氣短暫發光現象 高空大氣中的短暫發光現象包括有:由雲層對地面閃電所引發的紅色精靈(sprite)與淘氣精靈(elve),以及從雲層頂端向上放電的藍色噴流(bluejet)與巨大噴流(giganticjet)。

自從1989年發現紅色精靈之後,科學家也在1994年與1995年分別發現了藍色噴流與淘氣精靈。

<br/> <br/> 1998年,臺灣也開始了高空大氣短暫發光現象的研究。

那是由當時的成大理學院院長(也就是現今的中央大學校長)李羅權院士主導,在成大物理系組一個「紅色精靈團隊」執行福爾摩沙二號衛星的科學計畫「高空大氣閃電影像儀」。

這是全世界第一個從太空中長期觀測「紅色精靈」的計畫,其主要目的是探討這些高空大氣短暫發光現象的全球分布情形、動態演歷,及對地球環境的影響。

<br/> <br/> 2004年5月20日福衛二號成功發射升空後,高空大氣閃電影像儀正式進入衛星觀測階段,截自2007年6月底為止,已記錄了一千多筆紅色精靈、五千多個淘氣精靈事件、以及數百例的藍色噴流和十幾例的巨大噴流事件。

<br/> <br/> 許瑞榮教授在這個演講中將對「高空大氣閃電影像儀」這個計畫的緣起、現況、研究成果,和未來的發展作一個深入淺出的介紹。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90.htm 宋開泰 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工程學系教授 2007-10-19 追酷計畫–談機器人與人之互動技術 近幾年來,智慧型機器人的研發受到廣泛重視,國內外各研究機構展開許多研發計畫,頗有未來新興產業之態勢。

新一代以人為中心之機器人將具有服務及娛樂的功能,逐漸走入家庭與社會,成為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

此種機器人一項主要之特色在於其能與人互動,一方面能偵測環境與人之狀態,能主動提供服務,另一方面也要能與人自然互動,能讓人類容易使用。

<br/> <br/> 在本演講中,首先將簡介機器人智慧型互動之研究現況,接著將介紹在實驗室研製之機器人透過影像聲音及雷射測距資訊之智慧型互動設計與測試結果。

演講之主要內容將著重於機器人之智慧型互動系統設計,包括機器人運動、人臉偵測、影像互動追蹤及整合聲源辨識之導航控制等自主式行為。

演講中將搭配以Video展示實驗結果,並探討待解決之問題與未來發展方向。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91.htm 鄭榮和 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2007-10-12 追日計畫–文明的危機與夢想無限 人類文明正面臨巨大的挑戰-遠比過去任何時代或文明面臨的挑戰更為艱鉅。

除非我們能夠找到一個方法讓我們可以不依賴化石燃料而活著,否則我們所知道的現代文明將會在這個世紀的某個時候結束。

人類毫無節制地燃燒化石燃料所可能帶來的可怕後果: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

但是還有另一個更為立即且嚴重,而大多數人仍不願面對的真相,就是「油荒時代即將來臨」!二十世紀所有的奇蹟,無一不是取自豐富且低廉的石化能源。

日常生活當中,不論是食衣住行育樂等所有的活動都離開不了能源。

令人擔心的是,大多數鎮日汲汲營生的地球居民,對此窘境所知甚少。

<br/> <br/> 在這樣的認知之下,台灣大學機械系FORMOSUN團隊從2000年起積極投入替代能源之研發,希望藉著腳踏實地的精神,理論與實務兼顧地為能源短缺與潔淨能源的議題而貢獻心力並形塑未來。

這個演講除了談一群勇敢、有抱負熱情的學生們如何歷經五年多的披荊斬棘,在非常有限的資源下,從研究、設計、到實際製作,完成三部太陽能車,並分別在2003年與2005年前往澳洲參加世界太陽能挑戰賽,獲得不錯成績的故事之外,也淺談未來的研發方向。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92.htm 趙丰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 2007-10-05 追龍任務–從地球科學追尋龍的起源 中國人似乎每個人都知道龍是什麼;可是,也可以說,中國人沒有一個人真知道龍是什麼。

中國龍源于遠古史前,但經過數千年的神化和附會,它的起源久已失傳。

龍,究竟是什麼?是如何起源的?近世有許多莫衷一是的理論,但是在今天這知識爆炸的年代,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對我們所處的生存環境、以至對過去歷史的了解,諸多方面都遠遠超越了我們的前輩。

我們在科學探討上,不再迷信過去的權威、囿於過去的定見。

在這個追尋龍源的問題上,除了對中國歷史和華夏文明的了解體認外,希望基於地球自然環境的現代科學知識,提供一個新的試答。

不論提出的假設與結論是什麼,是否經得起最後的驗證,龍與龍捲風的關聯性為何,都已是次要;重要的是在於提出新的思維、站在新的視角,廣蒐資料,分析、研判,得出推論、結論,並繼續深入。

這是科學的進程,也是科學工作的挑戰和樂趣所在。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93.htm 李遠哲 中央研究院院士/前院長 2007-06-08 該是覺醒的時候了!–談能源、環境,與人類的未來 台灣人耗費的能量,是生存所需的60倍,若我們的發展方式,還是循歐美國家20世紀老路,地球資源根本不夠用;現在大家都該致力節約能源,各國合力研發新能源,否則地球將自取滅亡!人類在100多萬年前誕生,在人類歷史中,食衣住行幾乎都靠太陽;過去依靠太陽的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那時使用的能量或產生的廢棄物,對地球生態幾乎不造成影響,地球好像無窮大;但200多年前的工業革命,帶來巨變,科學家把化學能和熱能轉為機械能,驅動機械、取代動物和人類的體力勞動,不但生產力增加,改善了人類的物質生活條件,也造成人口急遽增加。

<br/> <br/> 工業革命帶來最根本的影響是,人類社會對能源需求愈來愈大,太陽給的不夠用,於是人類開始挖掘埋在地底幾億年留下來的化石燃料,生活就脫離了大自然和陽光,太陽變成討厭的東西。

不論要解決能源或其他問題,都要學會從全人類的角度思考與行動,因為當今問題是全人類共同的問題;但人類現在還是以主權國家為單位在經濟競爭,所以「全球化只走了一半」,經濟、汙染走很快,政治方面國與國的界線還是很明顯,只是「半全球化」的世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94.htm 劉小如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2007-06-01 何處是兒家?–談環境變遷與動物的生存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可能造成物種滅絕,但動物會動,為什麼還是會受到威脅?人類可以做什麼,來減緩環境惡化?動物為在不同環境謀生,特化出特殊的身體結構、生理、行為,提高在特定環境的效率;但有利就有弊,因為會減少對環境適應的彈性,去其他地方就找不到適合的條件、食物。

換句話說,動物生存有很多條件、限制,絕不是「動物會動,所以換個地方就可以存活」。

<br/> <br/> 全球暖化會對動物生存造成怎樣影響?英國學者發現,全球溫度升高1℃,會使許多樹木提早5到7天發葉芽,青蛙產卵時間提早2到3周,這樣改變生殖條件,可能影響生殖成功率,也會影響生態系其他物種。

物種分布也會向南、北極或高海拔地區移動,原本只在菲律賓、東南亞活動的熱帶蝴蝶,也被發現在台灣出現、甚至定居。

台灣的物種因此重新洗牌,高海拔物種可能因寒冷區減少而滅絕,低海拔地區也可能因海平面上升、平地面積減少,而使人與生物搶地更嚴重。

節約能源要從生活做起,台灣家庭生活和運輸排放的二氧化碳占總排放量40%,這是民眾可以減少的,另外也應儘量利用本地產品,減少運輸。

資源回收也很重要,很多材料回收所節省的能源,遠超過焚化所產生的能源。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95.htm 郭城孟 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 2007-05-25 臺灣的前世今生–從環境變遷的角度談臺灣的生態與文化特性 台灣本島大約是在200萬到400萬年前,才因造山運動抬升到海面上,但台灣高山上的針葉林,卻是2億年前就出現的古老植物,還有一大堆特有種,為什麼會這樣?台灣是「詭異之島」,因為高山上有2億年前北方大陸塊的針葉林,低海拔地區卻有南方大陸塊的闊葉裸子植物如羅漢松;照理說台灣很年輕,只有2百萬到4百萬歲,不應該有古老的生物,理論上不應有針葉林,但台灣卻有。

台灣有三個特性,第一是「又老又年輕」,就是地質年輕,卻蘊含豐富的古老物種;第二是「又多又少」,瞬間暴雨可以一天下完非洲東部草原一整年的雨量,但因地形陡峭,可利用水很少;第三是「又大又小」,就是面積雖小,「單位面積生物種數」卻在世界名列前茅。

所以台灣是很多「兩種極端」同時出現的島嶼。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96.htm 李家維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教授 2007-05-18 打造新的諾亞方舟–為熱帶植物建個庇護所 熱帶雨林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但現在地球上的熱帶雨林,卻以每年10個台灣的面積快速消失;人類使物種滅絕,當然也應負起保存物種的責任。

全國首座熱帶植物保種中心─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目前已網羅四千六百個國內外熱帶植物物種,目標十年內活體保存一萬五千種,廿年後有三萬多種植物在園內生長,成為全世界主要植物保種中心之一。

與一般兼負遊憩功能的植物園不同,這也是全球首座專門以熱帶植物為對象的保種研究基地。

至本世紀末,全球卅萬種熱帶植物將有三分之二遭到滅絕,植物喪失多樣性。

熱帶植物不像溫帶植物可用乾燥或脫水保存,最好在原棲地保種,但因熱帶雨林被大量砍伐,「異地保種」是目前可行方式。

這艘植物界的「諾亞方舟」,讓台泥辜家和李家維教授,都圓了多年的夢。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97.htm 戴昌鳳 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 2007-05-11 何去何從?從氣候變遷看海洋生物的未來 海洋是生命之母,但人為破壞、氣候變遷,已對海洋生物造成嚴重威脅;到底海洋生物的未來如何?人類可以做些什麼,來和海洋生物和諧共存?地球能適合生物生存,是因為有海洋調節氣候;所以海洋性氣候城市不論日溫、年溫,變化都比較小,最適合人類居住。

二氧化碳看不到、摸不到,但它的增加卻影響全球。

生物演化能否適應環境變遷,而所謂「適應」的意思是,耐溫的留下來、不耐溫的死掉,所以下一代基因庫已改變。

珊瑚礁被稱為「海裡的熱帶雨林」,海溫升高會造成珊瑚白化、死亡,因為珊瑚的大部分能量來自共生藻,暖化會使共生藻離開;人類已知珊瑚白化與聖嬰現象海溫升高有關,1998年的強烈聖嬰現象,造成全世界很多海域的珊瑚白化。

若人類努力減少排放二氧化碳,2100年全球海溫將升高1.1到2.9℃,若繼續排放,將升高2.4到6.4℃;若暖化繼續,墾丁的珊瑚在2050年就可能面臨生存危機。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98.htm 許晃雄 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2007-05-04 與氣候一起飆舞–熱情探戈?還是狂亂獨舞? 近一百多年來,全球氣溫快速上升,但全球暖化真的是因為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造成的嗎?抑或只是自然循環的結果?人類真的需要花大錢、抑止經濟成長,來預防「可能」的災害嗎?近年各地氣候異常,這些真的都是全球暖化惹的禍嗎?事實上,科學界對這些氣候異變的了解,仍存在許多問號。

無論真正原因為何,工業革命後全球氣溫上升很快是事實,而且愈後期上升愈快。

全球暖化真的是人類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嗎?科學家用電腦模擬過去100多年的氣溫變化,發現若不加入人為因素,過去30年氣溫不會劇烈上升,這代表全球暖化「極可能」是人類排放溫室氣體的結果。

<br/> <br/> 人類到底該不該對這些可能發生的事,採取預警行動?人為全球暖化造成氣候變遷與衝擊,已不是科學、環境問題,而是政治、法律、經濟、價值觀的問題,是牽涉到風險評估與管理的問題;全球暖化就像人類的中年危機,不見得是壞事,也可能是轉機。

現在很多地方都在開發替代能源,荷蘭人更積極研發「在水上生活」的技術,環境議題以前是成本、浪費,現在變成可以賺錢的商機;台灣的應對方式,應該從個人教育、研究、政策著手,其中政策最有效,卻也最難做,但一定要知道,控制氣候變遷的投資,將小於氣候變遷造成的損失。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199.htm 陳文屏 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暨物理學系教授 2007-04-27 槍林彈雨中的地球–談天體撞擊的危機 月球上滿布隕石坑,地球比月球更大、重力更強、理應吸引更多隕石撞擊的地球,為何反而沒有太多隕石坑?會不會哪一天掉一顆巨大隕石下來,毀滅全人類?人類有無對策?<br/> <br/> 太空中的雲氣包括氣體與灰塵,雲氣收縮時,中央溫度升高,點燃核反應,靠這種核反應撐住向內收縮的萬有引力,就形成「穩定」的太陽。

一開始所有星雲、星塵都繞著太陽轉,但是木星形成後,它附近的小行星就「不知該聽誰的」,於是有些被拋出去,多半都回不來,只有少數會被太陽的萬有引力抓回來,就形成了彗星。

那些不成形的材料,充滿太空中,使地球面對「槍林彈雨」,最好的證據,就是月球表面滿布的隕石坑。

<br/> <br/> 太陽系中小行星數量一共有多少個?平均每晚有上億個天體掉進地球大氣;直徑50公尺的小行星平均每100年會撞擊一次,這種大小已足以毀掉臺灣;約2,000個直徑超過1公里的天體,與地球軌道交錯,一旦天體撞地球,全球人口可能會死掉1/4。

人類該如何應付?發現威脅時,又該怎麼解厄?<br/> <br/> 本次講座由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陳文屏主講「槍林彈雨中的地球:談天體撞擊中的危機」將為您解答天體的危機問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00.htm 魏國彥 臺灣大學地質學系教授 2007-04-20 誰幹掉了臺灣的古象與犀牛?古代獵人?還是「古全球變遷」? 過去百萬年有超過一半時間水面比現在下降70公尺,使「台灣陸橋」露出海面,動物可自由來往兩岸。

在臺灣曾經發掘出臺灣猛獁象和早坂中國犀的化石,這些大型哺乳動物,當年怎樣渡海來到臺灣?又為何後來會滅絕?研究人員1971年在臺南左鎮首度發現犀牛化石,左鎮後來又陸續發掘出劍齒象、臺灣猛獁象、梅花鹿、臺灣四不像鹿、野豬、虎等化石。

封神榜中姜子牙騎的「四不像」確實存在,是頭像鹿、尾巴像驢、蹄像牛、背像駱駝的「駝鹿」,不過漢朝以後野外就沒有了。

澎湖漁民拖網捕魚時,也常撈到大型化石,包括古菱齒象、鹿、麂、四不像、水牛、野豬、棕熊、鬣狗、虎、貉、鯨及晚期智人等,估計距今約兩萬到三萬年物種。

這些動物如何從亞洲大陸跨海而來?本次講座由臺灣大學地質系教授魏國彥主講「誰幹掉了臺灣的古象與犀牛?獵人?還是古全球變遷?」將為您解開謎底。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01.htm 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2006-03-17 教養的迷思–腦、認知與教育 逼孩子補習、學才藝、熬夜念書,對孩子好嗎?最新的腦科學研究發現,引導孩子主動學習才有效果,讓孩子多接觸各種事物,和同年齡玩伴一起遊戲,是最好的學習方式,而且會培養人際關係與領袖魅力。

孩子學習一定要「主動學習」才有用,家長應設法把學習動機引出來,孩子自己會去做很多事。

睡眠也是學習的重要步驟,睡眠時腦中會分泌重要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濃度與記憶有很大關係,生長激素除會讓小孩子長大外,也會修補大人的身體細胞損傷,因此「該睡就要睡」。

研究發現睡飽覺醒來後是心智警覺的高峰,若不睡覺,頭懸梁、錐刺股都沒用,因為讀的東西沒進入大腦變成長期記憶。

<br/> <br/> 還有一項對學習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廣泛閱讀,「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孩子聽別人講話,就會跟著講,但沒人教他閱讀,他就是文盲,一定要從小培養閱讀習慣,才能打開人類知識的大門。

男女生的教養方法也應該不一樣,男女天生就不一樣,兩性平等不是去做對方的工作,應該是做自己擅長的工作,但有同樣機會和薪水。

本次演講由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主講,從專業的角度告訴家長如何教育孩子。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02.htm 李家維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 2010-09-26 瀕危的生物界–全球拯救行動 近50年來,全球的人口數增加了一倍,卻也加速消耗了生物界的資源,動、植物開始產生了「失衡」的現象,這種現象會造成植物的滅絕、動物的滅亡,最後人類也是無法繼續生存下去的。

所以現在我們正面臨著重大的考驗!今天,我們就請李家維教授來跟我們談談如何及時的拯救生物界?並如何拯救自己?<br/> <br/> 本場演講由科學人總編輯李家維教授為您帶來精彩內容,包含近來各界關切的環境變遷問題、地球的動盪、探索已久的生命奧妙、生物技術用在新能源的開發、科技與醫學的結合、老年照護的橘色科技、生物多樣性及保育、昆蟲研究及行動科學實驗室等主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03.htm 許政賢 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暨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 2010-03-07 理性的詩篇–科學家的人文故事 許多科學家的重要發現或發明背後,常常有一個耐人尋味又有趣的故事,例如阿基米德在浴缸發現浮力原理;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的重力實驗;牛頓因為掉落的蘋果發現重力;富蘭克林的風箏與閃電;瓦特因為壺蓋的啟示發明蒸汽機,開啟人類的現代文明。

古今中外還有多少科技與人文的聯動關係,還有多少科學家饒富興味的人文故事呢?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04.htm 王道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2008-11-23 人的腦子是做什麼用的? 所謂「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強調人類與動物的差別在於道德修養。

而從生理解剖來看,人類的腦部構造跟其他哺乳動物還真的沒有甚麼太大的不同。

腦除了掌控基本生理功能之外,現在的科學家們發現腦也主司溝通、思考等功能。

有趣的是在演化的過程中,人類的大腦是如何從基本生理功能的控管,擴展到各種更複雜的思考能力呢?人類之所以異於禽獸是因為腦功能有所差異的關係嗎?本次講座邀請在科普書籍翻譯、人類學等領域極具盛名的中央研究院王道還助理研究員主講,歡迎您一起來探索這個有趣的課題。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05.htm 連金發 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2008-02-24 語言本能的魅力:知難言易–從「不錯吃」談起 老闆,今天的麵吃起來「不錯吃」。

媽,明天我想吃雞腿「便當」。

哇,你真是這方面的「達人」。

「不錯吃」、「便當」、「達人」&hellip;等這些一般人日常生活常掛在嘴邊的話,說起來容易,聽起來也不難,但你真正瞭解其背後代表的意思與道理嗎?語言,其實與其他自然現象相同,都是有其背後的道理的。

一般人往往只會說,但真正瞭解其背後的道理與所代表的意義卻是少之又少。

有些話我們只會講,但卻無法跟別人解釋其內含的意思。

本次講座邀請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連金發教授主講,怕講出來的話對方聽不懂嗎?怕說錯話搞砸重要事情嗎?歡迎一同來體驗這一趟語言的知性之旅!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06.htm 蘇以文 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2007-11-11 『解剖』語言–談隱喻與思維 人的一生將不斷地學習、嘗試、使用、欣賞語言。

早在嬰兒呱呱落地時,就被教導著叫「媽媽」&hellip;『語言』、幼稚園學習注音ㄅㄆㄇ&hellip;『語言』、小學閱讀文章學習句法&hellip;『語言』、中學解剖並欣賞文章&hellip;『語言』,再接下來的日子裡,您將永遠永遠的依賴著它。

或許人與人的溝通、表達、傳遞就是靠『語言』。

但是語言真是如此可靠嗎?那麼蜚中蜚語是從哪來?一句語有幾種含意、隱喻?是否常有意在言外呢?或是有意無意的傷害到別人?語言學將以科學的方法,來進行統計、分析、解剖並解讀文學,這將會是您前所未見的觀點。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07.htm 廖思善 中興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2007-09-30 豹紋與碎形 自然界有很多漂亮的圖案,彎彎曲曲的海岸線,天上變化無形的雲朵,動物身上漂亮的斑紋。

但是彎彎曲曲的海岸線真的就沒有規則可循嗎?雲朵的變化真的是無常的嗎?想知道斑馬的和瓢蟲的斑點背後的數學意義嗎?這些看似沒有規則的形狀其實是有規則可循的!歡迎進入碎形的天地,在這看似無形但是有形的世界中尋找出自然的規則,在沒有規則的圖形和現象中找尋規則。

也可以藉由碎形來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圖案和音樂,讓我們經由國內碎形大師的帶領下進入碎形的世界,了解碎形維度的應用吧!您將會對週遭的環境會有更深的體會和了解。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08.htm 魏耀揮 馬偕醫學院校長 2009-11-20 生物時鐘能夠走慢一點嗎?–探究老化的本質 老化是動物或人體逐漸喪失器官的正常功能,導致容易罹患疾病,而終至死亡的過程。

自古以來就有不少人不斷探究老化的原因及抗衰老的祕訣。

這些理論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成基因決定論和錯誤累積論;屬前者的假說倡言老化是生物不可避免的宿命,這派學者認為,老化是一個命定及不可逆轉的過程,而控制這個過程的訊息或基因在生命誕生之時就已載明在每一個體的DNA中了。

另一派支持錯誤累積論的學者主張生物體在老化過程中發生了質和量的變化,他們倡言老化是生物體內的生化分子損傷不斷累積的結果。

這一派學者認為生物在成長的過程中,體細胞不斷累積內源性和外源性破壞因子對組織器官的傷害;當組織細胞內的損傷累積至一定程度並嚴重影響維持其生命的各種基本功能時,組織器官衰竭導致個體的死亡。

<br/> <br/> 有學者指出21世紀最嚴重的兩個問題,一個是「全球暖化」,另一個就是「人口老化」,老化是人體逐漸喪失器官的正常功能,導致易罹患疾病,終至死亡的過程;而老化和人體細胞中的粒線體又存有奧妙關係,從粒線體就能探究老化的本質。

<br/> <br/> <b>粒線體=人體細胞發電機</b><br/> <br/> 「粒線體等於是人體細胞的發電機!」研究粒線體長達32年的馬偕醫學院校長魏耀揮說,粒線體就像細胞的能量工廠,過去10餘年來的研究發現粒線體在老化過程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它就像個「生物時鐘」,如果轉得太快,造成細胞氧化損傷、組織器官功能失常,會加速老化及一些退化性疾病的到來。

<br/> <br/> 魏耀揮表示,動物的壽命跟體內細胞的代謝速率有很密切關係,代謝速率與老化呈相反的關係。

「粒線體是哺乳類動物細胞的能量代謝中樞」,細胞代謝任何養分都有它一定的邏輯與細膩的調控,如代謝得太快就好像車子開太快,經常加到最高速限,車子很快就會報銷。

<br/> <br/> 魏耀揮補充,粒線體不只合成ATP也是細胞製造活性氧分子的主要場所。

他形容,ATP就有如「能量貨幣」,提供細胞執行各種生理活動所需的能量;但活性氧分子卻會攻擊粒線體DNA、脂質及蛋白質,比較生物學研究也發現,細胞粒線體產生過氧化氫的速率與動物壽命的長短呈負相關。

<br/> <br/> 近幾年來的研究也發現,老化組織細胞中的部份粒線體有功能缺陷,這種粒線體不但ATP合成的效率低落,也製造過多的氧自由基,會造成組織細胞氧化損傷、機能衰退,人因此逐漸「老化」。

魏耀揮說,人體的粒線體少則一兩個,多則1000多個,「經常運動的人,其肌肉組織細胞含有較多粒線體」。

<br/> <br/> <b>小孩健康壽命媽媽貢獻大</b><br/> <br/> 魏耀揮指出,粒線體裡面也有DNA,是圓形、裸露的(沒有蛋白質保護),很容易遭受氧自由基的攻擊,如果有一點差錯,就會產生不良後果。

又因粒線體由母系遺傳,媽媽對小孩的健康及壽命長短之貢獻比爸爸還大,粒線體DNA的品質和數量會影響細胞產生ATP的效率,也間接影響其產生活性氧分子的速率。

<br/> <br/> 他說,若自由基沒有被有效清除,一天一天累積,就好像車子老了,即使踩著油門,也跑不快、廢氣一堆,老化遭受損傷的粒線體,也不可避免隨著歲月累積,留下老化的痕跡,如果能好好維護,粒線體也能保持「光鮮亮麗」。

<br/> <br/> 此外,人類老化組織常發現許多粒線體DNA斷損及點突變,尤其在心、肝、肺、腦和骨骼肌肉都有此現象。

年紀越大的人,粒線體DNA斷損及突變的比率愈高,甚至連呼吸功能,也是隨著年齡增加而顯著下降,這也是為什麼老了以後,運動不宜太激烈;老年人不能跑百米,肌肉爆發力也沒有了。

<br/> <br/> 魏耀揮也舉陽明大學的動物實驗為例,例如,基因剔除鼠缺少Cisd2基因時,小鼠出生兩周就出現粒線體缺陷,4到8周出現早衰,包括神經肌肉退化、視茫茫、髮蒼蒼、骨質疏鬆及皮膚鬆弛,這比正常野生鼠突然老了兩倍。

<br/> <br/> <b>粒線體開始鬆散老化之始</b><br/> <br/> 他指出,不管是粒線體DNA突變鼠提早老化,或是突變鼠產生毛髮脫落、脊柱彎曲等現象,都與人類老化的觀察類似。

值得一提的是,公鼠比雌鼠更早老化死亡,推測這與雌性激素的濃度也許有關。

<br/> <br/> 因此,老從哪裡開始?當粒線體結構開始鬆散、異常,也就是增加細胞的凋亡,肌肉細胞開始病變、骨質疏鬆等現象產生,這就是「老化」的開始。

<br/> <br/> 魏耀揮分析,粒線體扮演啟動細胞能量的重要角色,但它不是忠心的僕人,隨著氧化損傷,它也會像個不定時炸彈,不但沒做好工作,反讓細胞凋亡,「就像個傳統八卦,有陰陽兩面,正面產生好的ATP,負面產生自由基,正常生理狀況下必須保持平衡。

」<br/> <br/> 但抗老最好的秘訣是什麼?魏耀揮說,長期的研究證實,「節食可以延長壽命」,降低食物攝取量至平常的60-70%,可延長哺乳類動物大約35%的壽命,這也是為何長期鼓勵民眾「吃七分飽」的原因。

<br/> <br/> 此外,很多病都跟粒線體異常有關,魏耀揮建議,生活上不要體力衝得太猛或心理壓力太大,「學會調適心情」,晚上就該好好休息,「愛惜身體一定要有恆心」。

<br/> <br/> 【2009-11-23/聯合報/D2版/展望】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09.htm GuidoTonelli 義大利Pisa大學教授/CMS實驗2010~2011發言人 2012-12-17 發現希格斯粒子:在大強子對撞機回溯宇宙的起源 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是一個正在日内瓦歐洲粒子物理中心(CERN)運行中的巨大科學儀器。

這個粒子加速器的目的是爲了尋找當代幾個最重要物理問題的答案:質量之源、宇宙中星系&shy;藉以凝結的黑暗物質(Darkmatter)的特性、基本作用力的統一等。

解答這些問題可能讓我們對物質及宇宙起源透視的更深。

我們將介紹LHC探索之旅的現況,特別是最近發現的希格斯粒子。

<br/> <br/> 希格斯粒子是一個不穩定的粒子,僅存活極短的一段時間,但它在粒子物理並宇宙的形成扮演重要角色。

這個粒子可以看作一個充斥全宇宙每個角落的一個無形的「場」的體現,賦予&shy;每一種基本粒子一個特定的質量。

因著這個機制,宇宙從早期的渾沌,在某一個特定的時刻,開始互相吸引,叢聚成原子、氣體、銀河、行星,以及人類。

<br/> <br/> 我們將介紹導致這一歷史性發現的主要過程,並簡要探討這個發現對更深入認識自然的可能啓示。

<br/> <br/> <b>誌謝:<spanstyle="color:#696969">本場演講感謝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CASE)授權轉載</span></b><br/> <br/>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10.htm GuidoTonelli professorofGeneralPhysics,UniversityofPisa,ITALY/CERNVisitingScientist 2012-12-17 CERN'sdiscoveryoftheHiggsBoson:BacktotheOriginoftheUniverse TheLargeHadronCollider(LHC)isagiganticscientificinstrumentcurrentlyinoperationatCERN(Geneva).Itisaparticleacceleratordesignedtolookforasolutiontosomeofthemostimportantopenquestionsofmodernphysics:theoriginofmass,thenatureofdarkmatterthatkeepstogethergalaxiesintheuniverse,theissueoftheunificationofthefundamentalinteractions.Theanswertosomeofthesequestionscouldchangeindepthourcurrentvisionofmatterandoftheoriginoftheuniverse.TheactualstatusofthestudiesatLHCwillbepresentedwithaspecialattentiontotherecentdiscoveryoftheHiggsboson.<br/> <br/> TheHiggsbosonisanunstableparticle,livingforonlythetiniestfractionofasecondbutitplaysamajorroleinparticlephysicsandinshapingthecosmos.Theparticlecanbeseenasamanifestationofaninvisiblefieldthatfillseverycornerofouruniverseassigningadistinctivemasstoeachelementaryparticle.Asaconsequenceofthemechanism,thechaoticingredientsoftheearlyuniverse,atacertainmoment,startedeventuallytoattractoneanotherandclumpintoatoms,gas,galaxies,planetsandpeople.<br/> <br/> We&#39;llpresentthemajorstepsthatledtothishistoricaldiscoveryanddiscussbrieflyitspossibleimplicationsforadeeperunderstandingofnature.<br/> <br/> <b>Acknowledgement</b><br/> <br/> Forthelecturebeingsharedonthissite,weowegratitudesforpermissiongivenbytheCenterfortheAdvancementof&nbsp;ScienceEducation(CASE)atNationalTaiwanUniversity.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10.htm 張首晟 美國史丹福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2012-09-03 從沙粒看世界 本演講透過簡單的數量與單位分析讓聽眾了解複雜的世界形成機制。

利用少數幾個自然界&shy;的基本常數,可輕鬆的估計出宇宙尺寸與宇宙存在時間,原子的尺寸,聖母峰的高度,水黽&shy;的大小與海嘯的速度。

也藉由這些例證,探討基本科學原理和宇宙真理一致性的美與和諧。

&shy;進而甚至發現科學跟詩歌期時事追求同樣的自然和諧:科學利用簡單方程式描述複雜的世界&shy;的成因,而詩歌則用簡單語言傳頌複雜的感情的組合。

<br/> <br/> 【Toseeaworldinagrainofsandandaheaveninawildflower;Holdinfinityinthepalmofyourhandandeternityinanhour.~byWilliamBlake】<br/> <br/> <b>誌謝:<spanstyle="color:#696969">本場演講感謝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CASE)授權轉載</span></b>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11.htm 陳培菱 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2007-05-27 奈米仿生物質 太陽有多遠?生命起於何處?星體、生物甚至於奈米下的運動方式為何?基礎科學的本質似乎距離現實相當遙遠,源自對宇宙的好奇,當初看似遙遠的太空科技今日卻已成為日常不可或缺的應用科學。

解決微弱訊號的通訊技術,造就行動通訊生活;資料運算促進個人電腦發展;面臨的能源難題更為燃料電池技術先驅。

不同應用面開發的基礎科學轉為日常應用的過程,或許更值得密切注意。

生物吸附黏著現象,歸因於肉眼無法看見的微結構,類似壁虎的小小膠布竟能撐起一到兩百克的重量;蓮花效應衍生的人造奈米結構結合生物晶片,又將有何出乎意料的發展;奈米世界中細胞般的微型檢測機器人能否實現?從渴望飛翔到如今人類能走出地球,進入太空,學習自然並創造自然達不到的境界,方為仿生學的最大意義。

本次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陳培菱副研究員主講,歡迎您一同來體驗這奇妙的科學之旅。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12.htm 方力行 中山大學海洋資源學系(所)教授/正修科技大學講座教授 2007-05-13 臺灣海洋環境與生物的多樣性及變遷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億萬年來,海洋就像母親般孕育出無數的生命,臺灣四面環海造就了豐富的海洋資源,珊瑚、漁業等,這些都是臺灣引以為傲的資源。

但曾幾何時,因人們的自私與破壞,海水不再蔚藍,珊瑚不再美麗,生態系統失衡,臺灣引以為傲的海洋逐漸淪為被利用工具!海洋不單單只是個生命體,更是個藝術品,她呈現了生命的美麗與高超本領,但在自然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的今天,海洋正一點一點的失去原本屬於她的美麗。

<br/> <br/> 海洋保育工作要有更積極的作為,也要有更準確的科學方向,找出更新的取代、解決的方法,才能給臺灣以及後代子孫留下一個更好的海洋環境。

本次講座邀請曾經擔任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現為正修科技大學講座教授的方力行教授主講,帶領我們認識台灣海洋環境及其生物多樣性與生態變化,一同關心我們我生活的環境。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13.htm 黃國俊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副執行長 2007-05-06 Web2.0與創新資訊應用 隨著網路科技的成熟,加上現代人對網路依賴性的提高,網路已成為大眾獲取資訊的主要來源。

「Web2.0」在網路上無疑已成為最熱門的新名詞,但實際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Web2.0」究竟是什麼呢?它代表的是一個新網路資訊?還是另一波網路泡沫化的趨勢呢?在全球資訊化的時代,所影響的層面是全方位的。

在科技不斷提升下,到處都看得到資訊工具,而數位化的資訊,不僅能有效性的被傳遞,更給人類生活帶來便利性及多樣化。

「Web2.0」讓社群網路更能隨時隨地與對方分享自己在生活上的各種經驗,而數位資訊的方便性,正是「Web2.0」時代的需求。

本次講座邀請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黃國俊副執行長主講,歡迎您一同來認識「Web2.0」。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14.htm 陳政宏 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 2007-04-29 仿生減阻與推進 仿生科技是近幾年開始的研究新潮流,各種仿生的產品與機構已經漸漸被研發,但人類製造出的產品有時卻受限於機構與科技,無法與自然界的生物完全雷同。

自然界生物有著各種不同的運動方式,海中的霸王-鯊魚,不僅靠表皮提高推進的效率,更能因此減低阻力,而鯨豚類,則又是用另一種方式去減低阻力;在空中飛翔的鳥禽,是如何去達到減阻及推進的效果?昆蟲又是如何利用其特殊構造,去取得較優良的操控性?本次講座邀請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陳政宏副教授主講,他以有趣與實用的觀點,來切入這次演講題目,探討仿生減阻與推進的關聯。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15.htm 劉佩玲 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所長 2007-04-22 你所不知道的力學 談到『力學』,一般人都會去想到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若是讀過機械相關領域的人則會說機械力學、流體力學、熱力學&hellip;等。

你可知道『力學』的涵蓋層面不單單只是上述所提到的那些?你可知道它對醫學界也有一定的貢獻?『力學』跟我們生活大小事都緊密的結合著、牽連著。

馬達只有應用在一般大小的機械上嗎?體內所流動的血液,其血壓高低、流動方式及流動速度&hellip;等,是力學;一到夏秋時節就會出現的颱風,為什麼中心的颱風眼是無風的?是力學;出入的家門,其開與關,是力學;出門溜狗,用來拉住狗兒的項圈跟繩子,也是力學;就連你眨個眼,也都還是力學。

<br/> <br/> 本次講座特別邀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劉佩玲所長主講,告訴我們究竟『力學』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如此神通廣大,五花八門,無微不至?在我們生活上還有哪些是力學的應用呢?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16.htm 林仁輝 成功大學奈米科技暨微系統工程研究所所長/機械工程學系教授 2007-04-08 奈米科學與工程運用之媒介–多尺度力學 您知道什麼叫混沌嗎?什麼又叫做碎形?您知道一度二度三度空間,那有沒有1.235维的空間呢?天空的雲、森林中的樹貌以及雪花的結構都是碎形!您知道把蒼蠅、螞蟻等小尺度昆蟲打昏從二樓丟下它是不會怎麼樣的,可是大尺度人類及動物從二樓掉下一樓就會受傷!人類習慣用自己熟悉的尺度來思考問題;化妝品廣告詞「再靠近我一點」,太靠近了看得一清二楚,我們看起來覺得光滑的桌面在螞蟻細菌的感覺是坑坑谷谷的;蒼蠅的複眼讓你不容易抓到它,你的動作在它看來是慢動作的格放;不同空間或是時間尺度有不同的法則來規範,然而不同的法則之間卻又具有那若隱若現的規律。

<br/> <br/> 本次講座邀請同時擔任國立成功大學奈米科技暨微系統工程研究所所長及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的林仁輝教授主講,從多尺度力學將為您解答這背後的若隱若現規律,讓您了解碎形幾何及碎形維數(或稱碎形維度)、奈米科技、微機電系統以及我們熟悉的環境之間存在著哪些共通性及獨特性。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17.htm 張炎輝 成功大學材料工程學系教授 2007-03-11 微小世界是如何運作的–微機電系統 在這個凡事講求微小化、小就是美的時代裡,微機電系統迅速竄起,成為產業的當紅炸子雞,舉凡電、光、醫療、機械、物理、化學以及目前頗為熱門的『仿生技術』皆可看見微機電的身影。

您對醫療器材觀念還停留在傳統技術上嗎?或是還在為大型機器該何去何從而煩惱呢?你可知道兒時玩的玩具機器人已不再是肉眼所能看到的大小嗎?我們生活其實充斥著許多微小世界的東西,只是您曾注意到它嗎?本次講座邀請國立成功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張炎輝教授主講,透過張教授的介紹讓您更認識微小世界的美!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18.htm 王文竹 淡江大學化學系教授 2013-02-24 能導電會發光的塑膠 本屆第七場演講(2013年02月24日)由淡江大學化學系王文竹教授介紹「能導電會發光的塑膠」。

在過去經驗中,我們認為塑膠不會導電被用來當作絕緣體,包覆電纜內的銅線。

由於ㄧ個美麗的錯誤,結果開啟了導電塑膠研究的大門,發現塑膠經過適當的改質後,可以製造成具有導電性。

由於導電塑膠產品輕便又具柔軟性,在經過特殊的設計也可以讓導電塑膠發光,因此努力的研究不可或缺,但也要開放的心胸去細查每ㄧ種可能的變化,這該是科學進步的不二法門。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19.htm 梁雲霞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2013-03-13 教與學:學校教育的目標與重建《一個稱為學校的地方》 《一個稱為學校的地方》一書是美國學者約翰‧古德拉教授著名代表作之一,內容係根據大規模的調查研究&ndash;「學校教育研究」計畫所得的資料,檢視與反思美國中小學教育的現況與改進之路。

古德拉認為當代對於學校的批評,缺乏重建學校所需的診斷,他認為期望改進學校之前,應先了解學校&ndash;學校的目標、教與學的實際、教師和學生。

<br/> <br/> 該書在1985年榮獲美國教育研究學會的傑出著作獎,以及KappaDeltaPi的年度傑出著作獎;並於1999年獲選為「20世紀經典書籍」。

2004年本書出版20週年紀念本,該書先前處理的議題,仍是當代教育反覆出現的重要主軸。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20.htm 吳鄭重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2013-03-06 美國都市生活經驗的啟發《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以城市生理學的角度出發,指出城市的規劃與重建,首重了解城市神秘和複雜的運作方式,以及城市人的真實生活。

書的第一部分從許多真實案例中歸納出街道鄰里在都市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聚焦一個普遍性原則,就是城市需要一個非常複雜、細緻、多樣化的土地利用形態,在經濟和社會各方面不時相互支持。

這也是作者的論述核心。

第三部分對住宅、交通、設計、規劃提出建議,並討論城市在處理組織複雜性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br/> <br/> 書中最後強調,必須將城市看待成一個具有複雜秩序的有機體,以生命科學的社會工程來處理都市計畫的複雜問題,那樣才有可能賦予城市生命和活力。

這是偉大城市的基本條件,也是最高境界。

否則,只對城市的外觀進行規劃,而不思索城市有哪些與生俱來的功能秩序,是註定失敗的。

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Lectures/C/0/50/3/221.htm «Previous 1 2 3 4 5 6 »Next API Blog About GitHub FBGroups GoogleGroups Contact ©2022SheetHub.com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