慚愧祖師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靈光寺寺名的由來 慚愧祖師 慚愧祖師開基寺廟靈光寺,靈光寺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雁洋鎮陰那村陰那山五指峰西麓半山海拔約500米處,面積有6000多平方米。

是廣東四大名剎之一。

該寺原名聖壽寺,相傳為唐代懿宗鹹通年間高僧潘了拳慚愧祖師.(福建省延平府沙縣人)創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相傳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廣東監察御史梅鼎捐錢擴建,易名“靈光寺”,並親書“靈光寺”三字嵌刻在山門殿上牌匾。

慚愧祖師在台灣福建多地方的形象與陰那山祖廟的形象迥異。

陰那山祖廟的慚愧祖師像只有一尊,是僧人打扮,而其他地方寺廟(包括廣東梅州)大地方都是頭戴王冠,著文武裝,跣足,手持七星劍。

人物概述慚愧祖師乃唐代福建沙縣人,俗姓潘,名了拳,佛教高僧,出生於唐元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817年4月15日),一個男嬰在沙縣一個小山村貧苦農民的家庭潘姓人家誕生,這個男嬰一生下來就左手握拳,不能伸開,其母認為是不詳徵兆,便取名為“拳”。

三年後,一個衣衫襤褸的托缽和尚來到門前,其父母慷慨布施,和尚說:“阿彌陀佛,聽說貴宅小孩生而曲拳,你帶出來我看看”。

其父母趕快帶出小孩,這小孩見了和尚就笑起來了,和尚在小孩左拳上寫一個“了”字,真怪,這拳頭就慢慢張開伸直了,其父母連聲道謝。

和尚撫著小孩的頭說:“這小孩就叫了拳吧,你與我佛有緣,17年後再與你相見。

”說完,飄然而去,遂更名“了拳”。

沙縣淘金山上的千古名剎錠光禪院和佛教聖地佛光洞,是唐代高僧慚愧祖師潘了拳出家、悟道的地方,這裡至今還留傳著穿山浮木、救舟顯靈等神奇故事。

唐鹹通七年九月二十五日(866年10月3日),潘了拳在聖壽寺(今靈光寺)圓寂,終年49歲。

少時出家為僧,雲遊四方,其17歲長途跋涉徒步來到廣東梅州大埔,來到“萬福寺”。

後在粵東梅州地陰那山(蔭林可能為“陰那”在閩南語中音近所造成的音誤)建道場;廣教弟子,在陰那山一帶共修持32年,成為一代名僧祖師。

將圓寂時,認為一世未能廣度眾生,心覺慚愧,故令弟子在自身的靈骨塔寫上“慚愧”兩字,因稱“慚愧祖師,為大陸佛教和台灣道教或台灣民間信仰的神明之一,又稱蔭林山祖師。

生平事跡潘了拳從小喜歡到佛寺看拜佛念經,平日只吃齋素,不吃葷腥,12歲時,父母相繼辭世。

孤苦伶仃的潘了拳,只好依靠叔父過日子,誰知嬸娘是個自私狹隘的人,潘了拳備受虐待,砍柴割草落秧蒔田放牛割草,每天起早摸黑地幹活,但他卻把這種磨難看做是修煉的好機會,每天仍堅持戒葷坐禪。

過了十七歲那年,潘了拳雲遊四方,爬山涉水來到了廣東梅州市大埔縣黃沙鄉車上村,村裡有個姓游的寡婦招待了他,潘了拳認她為義母,就在游家住下來,二人相依為命。

潘了拳在田中耕作、山上牧牛,閒暇時趺坐參禪。

村中有個赤蕨嶺,潘了拳與小夥伴常常在嶺上一邊放牛,一邊玩耍,潘了拳拿竹子在牛羊吃草的地方劃一個圈子,牛羊就無法跑出這個圈子,小夥伴便安心玩耍捉迷藏。

潘了拳常在赤蕨嶺一塊大石上打坐參禪,有一次他在石上靜坐入定後,忽覺心明眼亮,渾身是勁,就用指甲在石頭上寫下“大生石頭”四字,宛如刻刀所鑿,至今筆畫清晰。

這是潘了拳留下的第一個靈跡。

清朝饒希鎮《大生石贊》詩,詩云:“生生太極渾無極,大大無生衍大生。

亦生亦大空涵大,非大非生色映生。

廣大資生藏卷石,始生元大炯禪心。

即心即石頭應點,何石何心畫自橫。

”詩中蘊含禪機。

後人在此建一“靈覺寺”以紀念潘了拳。

慚愧祖師不久,游母去世,潘了拳在游氏繼母逝世後,安葬了義母。

決定離開赤蕨嶺繼續雲遊四方,於是來到神泉市(即今大埔縣茶陽鎮)磜崗上,因城北伏虎山有清泉湧出,疑為神賜,相傳潘了拳曾在此卓錫取泉。

今天,千年古鎮茶陽仍保留有“神泉街”(即大平路神前街)和“清泉寺”,寺門楹聯:清愛旃檀蔭;泉留卓錫名。

記述了潘了拳為民取泉的故事。

潘了拳離開神泉市後,渡過汀江來到今大埔縣青溪鎮柟樹坑,結草為庵,並認該村袁氏四婆太為姐姐,施善行德,苦行修練,住了三年之久。

後人在潘了拳修練的地方,柟樹坑坑尾山上興建“高源寺”,明朝擴建為“高磜寺”,至今已有千年歷史,相傳寺中慚愧祖師佛像的肚中藏有潘了拳的指骨(此佛像在文革已被破毀)。

該寺原來遠近聞名,香火鼎盛。

潘了拳施展本領,站在蘆葦上渡過汀江,進入了坪沙的楠木坑,這座山坑樹木茂密,溪澗迴環,鳥鳴魚躍,真是洞天福地。

發現了山背梅州境內的景色也一樣迷人,也是興建寺院的好地方,於是又在那結茅為庵,用“慚愧”之說廣種福田,布道傳法。

村中袁姓人家誠心向佛,安排一個淨室讓潘了拳居住,讓其靜心修行。

有一日,潘了拳看見主人桌上有一盤煎魚,便倒入溪中,魚全部復活,至今山溪中生活著尾巴赤色的魚,當地人稱這種魚為“尾上焦”。

慚愧祖師為緬懷祖師的功德,元朝時將此庵擴建為“聖壽寺”,明朝時改為“靈光寺”,後經幾次重修,規模越來越大,特別是潘了拳當年種植的兩棵柏樹,名為陰陽樹一生一死、一枯一榮。

生者枝繁葉茂,傲然挺立;死者高度相當,乾大枝壯,枯死而不腐不朽一千多年了,至今一生一死,蔚為奇觀,成為廣東四大名寺之一。

沙縣淘金山相傳從前有人在此淘金而得其名,又雲昔曾屯軍,故又名“屯軍山”。

另外,因其貌似西嶽華山,亦有“華山”之稱。

淘金山山體由淺層酸性侵入岩類的花崗斑岩所組成,為海拔450米左右的丘陵。

山多奇石,兀立在叢林之中,其中三迭岩、金龜石、將軍坡、岩尾等頗具特色。

淘金山位於城關西郊約3公里處,海拔501米,總面積6平方公里。

景點始建於宋代,元、明兩代形成規模,因此,這裡的人文景觀非常豐富,宋朝宰相李綱、大理學家羅從彥、農民起義軍首領鄧茂七等都在這裡留下了足跡,共有摩崖石刻30多處。

景區林木茂盛,有千年鐵樹群、宋桂花樹、梅花六角丹、紫竹等200多種樹種,呈現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群落結構。

長38米、寬10米、高11米的定光臥佛為目前全國最大的石雕臥佛,臥佛後面的山群有一尊約4公里長的山體綠色大臥佛,山與佛渾然一體。

千古名剎定光禪院位於景區東邊,佛光洞是慚愧祖師悟道之地,古剎名山,奇石珍樹,是您休閒、朝聖的絕佳選擇。

千年鐵樹和以天然巨石雕造而成的38米定光佛臥像。

淘金山的巨型精雕臥佛和野生鐵樹群,並稱“雙絕”。

慚愧典故潘了拳從閩入粵,是想找一個山水勝地建立道場,但總是機緣不合。

一天,他登上山頂四面眺望,只見陰那山五指峰煙雲縹緲,山峰像五個手指伸向虛空,與自己張拳伸指時的模樣相似。

從此與心相契,他決定一步步向這個目的地走去。

他首先從坪沙來到與陰那山一河之隔的滸梓樹村,在一個姓黃的人家做工。

這家的主人一心向善,他帶潘了拳去拜見一位神僧,神僧問主人:“施主遠道而來,有何見教?”主人說:“我想找個兒子繼承家業。

”神僧說:“阿彌陀佛,佛在你家,何勞遠求。

”主人會意,不覺喜形於色。

潘了拳見神僧似曾相識,正想動問,神僧卻緩步而來,手捂其頭頂,念偈語云:“子若渴時逢梅熟。

”潘了拳似有領悟。

潘了拳來到江邊,江中有幾塊石頭,排列狀似蓮花,他跳上石頭,蓮花石就載他渡過河去。

清朝廣東學使徐花農有聯云:“靈跡此間存,石上蓮花江山葦;禪機何處是,天邊明月嶺邊雲。

”“石渡蓮花”成了當地一景。

在五指峰東面的陰那坑,潘了拳寄住在一戶劉姓的窮人家裡,這家有母親、姐姐和弟弟、弟媳四人。

潘了拳恰與做弟弟的同齡,便稱做母親的為“庚母”。

原來,這家人的父親因為飲水困難在屋邊挖了一口井,被財主以“損壞全村龍脈”之罪捉入牢房,折磨至死。

潘了拳聽庚母提起這事,十分氣慣,立即把禪杖在庚父開井處一頓,井頃刻即成,泉水噴涌而出。

財主聽見,又來干涉,但井已成,泉又大,知道潘了拳和尚“卓錫成泉”的靈異,便不敢聲張了,反而叩拜潘了拳為“神僧”。

明朝時,村人在此建了一座“寶玄寺”以紀念潘了拳仙跡。

“寶玄寺”寺中有井,井中有石龜,寺前有潘了拳當年種植的柏樹。

寺中還有清朝范玉墀聯,曰:“閩嶠打包來,想當年牛能畫,鯽能蘇,望五峰勝景非遙,石渡蓮花經此地;井泉隨錫涌,至今日驢亦空,龜亦杳,惟十笏精廬依舊,門前柏樹問何年。

”潘了拳一有空閒,即登山涉水,踏看山川的來龍去脈,發現五指峰後有一高麓,翠巒環繞,清溪奔流,中央盆地平坦,正是建道場的好地方。

寺院擇了一個吉日開工,潘了拳親自主持,做工的都是稈人(稻草人),它們燒灰伐木,運石清基,砌磚壘牆,無繩墨之差,有匠師之巧。

潘了拳要求義姐每天送來兩籮米飯,義姐送飯,總是帶著一條狗,狗比人快,潘了拳見狗來了,知道義姐就要來送飯了,事先把稈人藏起來,義姐來到,看見工地空無一人,奇怪地問:“工人哪裡去了?”潘了拳騙她說:“他們做累了,都休息去了。

”過了幾天,庚母叫懷孕的媳婦去送飯,媳婦不帶狗,悄悄走來,潘了拳猝不及防,被破法,全部“泥水師傅”變成稻草從牆上紛紛墜下來。

“阿彌陀佛。

!”潘了拳長嘆一聲,“機緣不就,奈何。

”潘了拳想起了神僧念過的偈語:“子若渴時逢梅熟。

”便問當地人山上有無梅林,鄉人說:“此山的西面“梅子洞”,山上有一大片梅林。

”又問:“梅子何時成熟?”鄉人說:“盛夏時節。

”潘了拳有所悟,目前已近盛夏,他決定暫不告知任何人,悄悄前往。

庚母聽說義子潘了拳已經啟程,心裡著急,趕快拿起一壺布驚茶追趕前來,一路高喊著“兒啊,你慢點走,喝足茶水再走吧!”潘了拳已下到谷底,聽見庚母的呼喊,抬頭看見庚母頭上銀髮飄灑,心中十分感動,便高聲應道:“母親啊,兒行甚急,請恕我不告而別之罪,你把茶水倒進溪水,兒照樣可以喝到。

”庚母聽了把茶倒進山溪,溪水頓時變成茶褐色,形成“茶泉”。

潘了拳翻過幾座山嶺,來到蓬辣坑,已一身汗水,便在一口小塘邊洗腳洗淨草鞋,塘水本來是混濁的,經他一番攪動,立即清澈,游魚歷歷可數。

後人將這口塘稱為“仙人洗腳塘”。

潘了拳來到南福村,村里正在進行“安龍轉火”的祭祖典禮,八音齊奏,三牲羅列,潘了拳向他們討水喝,一個調皮的後生把一個小鍋端來,裡面有滲和著肉湯的開水,看和尚怎么喝,和尚折了一根蘆葦,放在鍋中,這口鍋中肉湯和水頓時分成兩份。

潘了拳把水喝完就走。

大家方知潘了拳是不凡之人,紛紛叩首謝罪。

後人在此建一座“靈山寺”,寺是有碑記載“隔鼎烹茗”的故事,寺門有聯云:“靈蹤留隔鼎,山靜永安禪”。

潘了拳肩挎布袋,手持禪杖,來到陰那洞(陰那坑的古稱)。

山中飛出許多五色繽紛的雀,含著梅果,來迎接潘了拳和尚,這雀就是此山特產“五色雀”。

這裡古樹參天,飛泉匝地,瑤草廳花,珍禽異獸,真是洞天福地,靈鷲仙山。

左有香爐峰,右有白虎峰,兩峰擁抱,氣勢雄偉,後面是五峰如指,排列儼如翠屏。

潘了拳和尚歷盡艱苦,終於找到理想的地方來結廬弘法。

這陰那山是粵東名山,景致清幽,有宋朝蔡蒙吉詩云:“宮闕天懸絕勝奇,況臨泉石畫中窺。

五峰青翠冠攢玉,兩水周回練拂漪。

魚鳥若能明正聽,猿猴一似發菩提。

沉沉鐘鼓僧閒寂,客亦忘言自得之。

”還有明朝翁萬達詩云:“結顧峰頭雲霧稠,三生檀越舊同流。

空巢獨吊存烏鵲,露地何人守白牛。

聲斷磬邊難納岫,光回殿閣月窺樓。

五更歸夢青巔上,強執金吾初拜侯。

”潘了拳先在其地搭起木屋,安頓下來,一邊打坐參禪,一邊了解本地風土人情。

他開荒種糧,砍柴伐薪,自食其力。

陰那洞得村民,聽說從遠方來了一個高僧,都來看望,並帶來薯芋雜糧,山茶野菜。

在此期間,潘了拳和尚曾到潮州開元寺掛單,與韓愈之侄子韓湘子結識,韓湘子在潮州架設橋樑(即湘子橋),尚缺三塊大石料,潘了拳答應回陰那山削下三塊大石,於次日五更前送到潮州架橋。

當夜,潘了拳和尚念動真言,把三塊大石變成三隻大羊,請來十八羅漢協助,預計五更前可趕到潮州,他們趕著石羊經過雁洋大坪村口時,羅漢口渴了,潘了拳挖土為池,清泉湧出,遺址就是現在的“仙水塘”。

不料趕石的聲響驚動了山神土地,馬上報告嘉應州(今梅州)城隍爺,這城隍爺是個獨霸一方的地頭蛇,他惱羞成怒地大罵:“小小和尚,不把本神放在眼裡,前時開山築寺不呈報,大齋佛事又不向本神納貢。

陰那山一木一石,皆是本神轄下之物,便是玉帝如來佛要也不得擅自動用,他韓湘子在潮州造橋關我屁事,臭和尚不敬本城隍,卻去巴結別人,真是豈有此理!”眾山神土地見潘了拳寺院香火鼎盛,而土壇社廟卻被人冷落,早就懷恨在心,今見頂頭上司發怒,便火上加油,說:“我們要出面制止這個荒唐事,休得讓他小看了我們。

”當夜,潘了拳和十八羅漢飲水後趕著石羊,到雁洋水石蔡下的時候,忽然一聲雞啼,接著四面的雞也跟著啼叫起來。

天好像快要亮了。

潘了拳眼看石羊趕不到潮州,於是辭退羅漢,丟下石羊。

至今雁洋高澗下轉彎處,尚可看到三塊石疊在一起,叫做“三坎石”。

潘了拳懊喪地回到山寺,方聽漏鍾才報四更,欲待重來,卻是時間已過,只好就此作罷。

鬆口(今梅縣區松口鎮)碼頭上,有許多木排,準備運往潮州,木材商馬老闆帶著7歲的兒子坐著小艇船往來監工,其子貪看江中鯉魚,不慎跌落水。

馬老闆手足無措,大呼救命,這時,岸邊有一個和尚跳下江中,潛入江底把他的兒子救出水來。

馬老闆走上岸來向和尚道謝。

“師傅是何方聖僧”?和尚說:“貧僧是陰那山寺了拳和尚。

”馬老闆說:“我自願布施80根大杉木給貴寺,我派人送去。

”潘了拳說:“承蒙布施,不必搬運,你把木排從河裡放下去,我自有道理。

”翌日,當木排放流而下,到達塔下潭時,木排突然散開,80根杉木全部沉下潭底。

陰那山上,潘了拳正吩咐手下門徒到一個井中搬運木材,只見井口中突然冒出一根杉木,小和尚趕快拖起,每拖起一根,又冒出一根,全部拖起一算,總計80根木材,一根也不少,每根木材都蓋有“鬆口司”官稅印。

有了木材,山寺重建成較好的寺院。

“但其教不續於傳燈,派不繫於諸祖”,潘了拳在山中住了30年,每當講經說法,大家都聽不明白,潘了拳嘆了一口氣,吟詩道:“行腳腰包廿載游,一天花墜雨成秋。

指禪未覺羞拳了,頑石因何不點頭。

”他想到從前佛祖都能弘演法經,自度而且度人,我無法度人,心中實為慚愧。

一天,他召集徒眾,說:“我圓寂歸西後,你們要恪守清規戒律,七日後,將吾骸骨葬於塔中,並號為‘慚愧’。

”接著念偈語云:“49年,無系無牽。

而今撒手歸空去,萬里雲開月在天。

”說完端坐而逝,此時是唐懿宗鹹通七年(866年)九月二十五日。

明朝程鄉(今梅州市梅縣區人)熊端蒙在靈光寺題了一副楹聯,這楹聯總結了慚愧祖師潘了拳一生的功績,聯云:“生閩地,化粵地,金身從萬劫中,離色色空,入慧慧定,慚愧實不慚愧;溯唐朝,迄明朝,佛法經千載後,禳災災息,祈福福臨,祖師真是祖師。

”元朝皇慶一年(1312年),僧無濟將庵改建為“聖壽寺”。

明朝粵東監察御史梅鼎巡視梅江,在蓬辣灘舟船遇險,在即將傾復之際,見雲中飛下黃袍神人相救。

梅詢問鄉人,此附近有何神靈?鄉人說距此十里陰那山有聖壽寺,其中供奉著開山慚愧祖師。

梅進寺參拜,見慚愧祖師塑像與雲中黃袍神人相同,遂拜謝祖師救命之恩,立即就捐金命寺僧德堅重修,並改名“靈光寺”。

後經幾次重修,規模越來越大,寺中古建築藻井(俗稱:鳳梨頂)精巧華麗,寺門聳立慚愧祖師種下的三株柏樹,兩生一死,死樹不朽,與生樹齊高,蔚為奇觀,門聯云:“陰那開山第一祖,靈光古剎不二門。

”大殿有許多歷代名人題聯,其中一聯云:“化身如月在天,光被十方,前緣結想三生石;望道若梅止渴,香敬一瓣,妙悟參五指峰。

”明朝時,村人在此建了一座“寶玄寺”以紀念潘了拳仙跡。

“寶玄寺”寺中有井,井中有石龜,寺前有潘了拳當年種植的柏樹。

寺中還有清朝范玉墀聯,曰:“閩嶠打包來,想當年牛能畫,鯽能蘇,望五峰勝景非遙,石渡蓮花經此地;井泉隨錫涌,至今日驢亦空,龜亦杳,惟十笏精廬依舊,門前柏樹問何年。

”如今,陰那山已成梅州的綜合性旅遊區,一條公路直上五指峰,每天都有閩粵贛等等全國各地人前來觀光,還有各方佛教徒前來朝拜,靈光寺成為廣東省四大名寺之一。

靈光寺寺名的由來相傳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七月,粵東監察御史梅鼎,出巡視察,由潮安乘船到梅州,經過鬆口蓬辣灘時,忽遇狂風暴雨,船將復沒。

這時,船上的梅御史和隨從們膽戰心驚,擠成一團。

就在這危急之時,忽然一聲巨響,隨即風停雨止。

這時只見一位和尚登船而來。

他手揮佛塵,合掌閉目,盤腿坐在船中,口中念念有詞。

霎時,船中的水盡退,風平浪靜,化險為夷。

靈光寺一天,梅御史來到陰那山聖壽寺進香,見佛殿中供著一尊木雕佛像,與船中所遇救命恩人一模一樣,十分驚異,向寺僧一打聽,才知他是聖壽寺的開山祖潘了拳,生平軼事極多,49歲坐化成佛,稱為漸愧祖師。

梅御史聽後,即撥出白銀千兩,擴建修寺。

五年後,工程竣工。

梅御史念慚愧祖師威靈廣大,便將“聖壽寺”改名為“靈光寺”。

靈光寺有“三絕”。

其一絕是:寺前草坪有兩棵柏樹一生一死。

生者高30多米,枝繁葉茂,傲然挺立;死者高度相當,乾大枝壯,枯死而不腐不朽。

這就是稱為“廣東寶樹”的“生死柏”。

此柏樹是建“聖壽寺”之前潘了拳親手種的,樹齡達一千六百年以上,那株枯樹也死了近四百年,卻與生的那株幾乎同樣高大,前幾年,珠江電影製片廠曾拍過一部電影《生死樹》,就是以這兩株樹為背景。

其二絕是,寺里最壯觀的主殿大雄寶殿,經常香菸鼎盛,但不管任何情況下,都沒有香菸薰人,是什麼原因呢?傳說是因為殿頂的藻井所起的作用,把煙味“吃”掉了。

這個藻井,是用1000多塊精製的長方木構成的螺鏇形藻井,俗稱為鳳梨頂,結構巧妙奇特,是寺廟建築藝術的傑作。

在我國,這樣的鳳梨頂僅有兩處,另一個是北京天壇的方形藻井。

這個菠羅頂妙就妙在它會把大殿內的香菸及時吸到殿頂迅速排出,而不會使殿內遊人被煙嗆著。

其三絕是大雄寶殿後面山上綠樹繁蔭,但大殿屋頂上卻沒有一片樹葉,這究竟是什麼原因?至今仍是個謎。

妙傳靈光寺“外國看教堂,中國看寺廟”,來到美麗的世界客都中國梅州,就要參觀遊覽下千年古剎靈光寺。

在這裡,富有很多的神奇故事和美妙的傳說。

首先,要從它的名字開始講起,靈光寺它座落於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陰那山腰約海拔500米處。

最初是一位唐代高僧潘了拳來這裡開山建茅寮,圓寂後於唐朝鹹通二年(公元861年),由村人建立寺院,初名為“聖壽寺”,至今已有1140多年的歷史。

而在明洪武18年(1385年),粵東監察御史梅鼎捐錢擴建,更名為靈光寺。

那么為什麼要改名呢?這裡有一段傳說。

相傳明洪武十三年七月,粵東監察御史梅鼎出巡視察,由潮安乘船到梅州,經過鬆口蓬辣灘時,忽遇狂風暴雨,河水迅猛上漲,木船隨風漂蕩,江水湧入船艙,船夫舉篙失靈,船將復沒。

這時,船上的梅御史和隨從們,膽戰心驚,擠成一團。

就在這危急之時,忽然一聲巨響,隨即風停雨止。

這時只見一位和尚,登船而來。

他手揮拂塵,合掌閉目,盤腿坐在船中,口中念念有詞。

霎時,船中的水盡退,風平浪靜,化險為夷。

一天,梅御史來到陰那山聖壽寺進香,見佛殿中央供著一尊木雕佛像,與船中所遇救命恩人一模一樣,十分驚異。

向寺僧一打聽,才知他是聖壽寺的開山祖潘了拳,生平軼事極多,四十九歲坐化成佛,稱為慚愧祖師。

梅御史聽後,即撥出白銀千兩,擴建修寺,五年後工程竣工。

梅御史念慚愧祖師威靈光大,便將"聖壽寺"改名為"靈光寺。

人稱粵東群山之祖陰那山除了這個傳說以外,還有“生死樹”、“茶泉”、"五色雀"、"無篤石螺"、"片生熟魚"等美妙傳說。

陰那山總面積682公頃,位於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珍稀動植物。

保護區內已知維管束植物814種,其中用材植物67種、藥用植物401種,動物100多種。

其中列入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12種,如雲豹、蟒蛇、穿山甲、蘇門羚、白鷳、大靈貓、桫欏、白桂木、穗花杉、巴戟、秀麗錐等。

陰那山是粵東第一名山,有眾多旅遊景點,如玉皇頂觀日出、五指峰觀雲海、五指峰、茶泉等。

人稱粵東群山之祖,陰那山秀甲潮梅,名播閩粵,與羅浮、南華鼎峙齊名,並稱“粵東三勝”。

其山巔五峰並聚,稱五指峰,海撥1297米,登高望日出,若雲龍吐珠;縱目遠眺,可望潮州、汀州和梅州,詩人有"五指峰巔極目舒,白雲深處望三州"的詠嘆。

陰那四面皆山,山勢雄邁,泉石清奇,石石有景,美不勝收陰那山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300餘里。

陰陰那山位於廣東省梅縣雁洋鎮那山風景區範圍6.6平方公里。

山頂五峰並列,海拔均超千米,故有"白雲深處望三州(梅州、潮州、汀州)之說。

陰那山突起於梅江河谷平原之上,山勢雄奇,峰巒疊翠,冬季山頂有積雪。

具有"神山、群峰、奇石、翠瀑、浮雲"的特色。

從半山腰上的靈光寺沿山登6750級石階可到海拔1297米的最高峰——玉皇頂。

歷代名人墨客遊覽此處,留下許多詩詞墨寶。

生死樹在靈光寺門前有兩株古柏,一生一死,都有三人合抱那么大,高達七丈左右,已經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

奇怪的是,生樹與死樹,經過千百年,仍保持同樣高大。

這裡也有一段傳說:慚愧祖師相傳一年夏天,潘了拳百里外買回兩株柏樹苗,因為天氣炎熱,回到寺里,柏樹苗已經曬死了一株。

他不願把枯樹苗丟掉,同樣栽下。

栽樹時,他念道:“樹苗,樹苗,快長快高,生死同種,生死同高。

”說得也奇,死樹苗果然長了起來,可就是有枝無葉,枯而不倒,和生的同樣高大,挺立在寺前。

茶泉從靈光寺右側進去約0.5公里的地方,山谷中有條小溪,長年流出清徹的溪水,清涼可愛。

但是,每當春雨連綿,久雨之後,泉水變赤,類似茶色,人們稱茶泉山谷叫茶坑。

傳說潘了拳當年來到陰那山,上山伐木結茅修煉。

他姐姐同情弟弟孤身一人,尋找而來並住下,照顧潘了拳的起居生活。

慚愧祖師潘了拳除了修行苦練外,還經常上山打柴。

有一日,潘了拳在山谷里砍柴,姐姐看見天氣炎熱,便泡好了一大壺赤湯山茶,送到山上給弟弟解渴。

當她來到山上,看見樹木繁茂,荊棘遍山,只聽得斧鋸之聲和相聞呼喚之聲,,卻看不到弟弟的身影,於是叫弟弟上來喝茶。

可是在山谷深處,不容易上來,就叫姐姐把茶水從山上倒下去。

他合拳閉目,嘴裡似乎叨念著什麼,結果,一條茶泉流到他面前,隨即彎下身去,兩手捧起茶水痛飲起來,從此,茶流之處成了一條水溝,並長流不止,至今仍同茶水一樣的顏色。

又據傳,清明前後,雨水特別多,待茶坑流出茶泉時,天更將放晴了,故又有茶泉報晴之說。

色雀慚愧祖師冬春季節間,靈光寺門前的柏樹上,常有成群結隊飛來啄食蟲的小鳥,大小如燕,體態輕盈,毛聲分紅、黃、青、白、紫五色,人們稱此種鳥為"五色雀"。

又稱"靈鳥"。

傳說這種鳥生長在福建潘了拳的家鄉,潘了拳來到陰那山開山結茅修行以後,威望極高,很多人崇拜他,似有靈感的五色雀也從福建老家飛到這裡為他作伴。

每年冬天五色雀都會飛來拜謁慚愧祖師,當遠方客人來到寺里進香時,它們就到客人上空飛翔,表示歡迎;冬春過後,又飛去無蹤。

這種現象一直沿到今天。

又傳說,靈鳥在古柏上,寺前寺後飛鳴時,次日天將下雨,故有靈鳥報雨之謂。

1965年6月,全國人大黨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偕夫人於立群旅梅,在為梅州地區成立的題詩中,曾寫了這樣的詩句:靈禽聞有翎五彩,文物由來第一流。

這裡說的靈禽,指五色雀。

詩中引以讚美梅州山靈鍾毓,蔚為文物。

無篤石螺慚愧祖師無篤石螺系生長在陰那山小溪中的一種石螺,形態和普通石螺一樣,只是尾部少了一截,有如人們將螺敲去螺的尾部後下鍋煮食的石螺相似。

傳說當年潘了拳在庵中修行,適有十方善信來寺進香,拾得溪中石螺作為佐菜。

他們把螺敲去尾部後,正要下鍋之際,被潘了拳發現,步前正言說"信佛人要戒殺生"。

善信遵聽奉勸,便將石螺放回溪中,繁衍至今。

從此,無篤螺成陰那山的一種富有特色的水生物。

(註:"無篤"是客家方言,意即沒有尾巴。

)片生熟魚片生熟魚是生長在陰那山的溪中,魚身兩面,一面呈白色,和普通的魚一樣;另一面則為赤色,儼如經過鍋里煮熟後的色澤一般。

故人稱此魚為"片生熟魚"。

傳說當年在庵做工的人,從溪中捕到鮮魚,正在廚下煎煮,適為潘了拳發現,了拳和尚認為殺生有犯僧戒,即勸工人將鍋里正在煮著的魚鏟起放回溪中,而已煎煮一面的鮮魚居然起死回生,相傳繁殖,可惜這種半邊白半邊赤的小魚在陰那山小溪中很難見到了。

(註:片生熟,是客家方言,意即"半生半熟"。

)坐化椅在靈光寺內,還現存著一張1000多年前的藤椅。

據考研,此藤椅系由一條山藤自然造型而成。

因歷時長久,不斷修補,椅身已布滿了近千枚鐵釘,樣子十分蒼古。

據傳說潘了拳49歲坐化時,就是坐在這張藤椅上。

現在已用玻璃櫥保護起來,存於靈光寺內,作為珍貴文物保存。

木龍迎客梅州靈光寺祖師寶殿的殿頂四角,有四條雕刻木龍。

相傳很久以前,一個夏日的中午,寺里的和尚忽然發現四條木龍不見了,到了傍晚,木龍又回到原處。

第二天又是如此。

第三天中午,那和尚躲在房裡,窺視殿頂,想看個究竟。

果然那木龍慢慢地離開原位,偷偷地向西去。

和尚隨即跟蹤而去,走到二里遠的深潭處,只見四條木龍在那裡桌球桌球地游泳。

那和尚不聲不響地回到寺里,想到了一個降龍之計:打制了四個銅鈴,分別系在四條木龍的脖子上,第二天中午,木龍又要動身,銅鈴便“鈴鈴”地發出響聲,木龍頓時膽顫心驚,再也不敢偷去游泳了。

幾天后,木龍脖子下的銅鈴又響了起來,那和尚以為木龍又想偷去游泳,便從房裡出來看個究竟。

只見左方角的木龍未動,只是鈴聲作響,其它三個銅鈴啞然無聲。

接著,一群善男信女從左方走進寺來。

客人一到,銅鈴便不響了。

右方的銅鈴作響時,右方便有一群客人走進寺廟。

慚愧祖師傳說木龍被繫上銅鈴之後,改邪歸正,將功補過,以銅鈴作為迎客的信號,故有木龍迎客之說。

潘了拳與靈光寺的傳奇故事梅州靈光寺原名聖壽寺,始建於唐懿宗鹹通年間(公元867年),到明代修建後更名靈光寺,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是廣東四大名寺之一。

它位於梅州市梅縣區東南方,雁洋陰那山五指峰西麓,離梅州城約50公里。

聖壽寺的開山祖師潘了拳,出生於福建沙縣貧苦農民的家庭。

十七歲時出家為僧,離開福建,外出雲遊,來到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黃沙鄉車上村,見一姓游的老婦,孤苦零丁,了拳心發慈悲認游婦為母,悉心奉養,相依為命。

過後不久,義母去世,了拳在悲痛之餘,為之造墓安葬。

並下決心,再度出遊訪勝。

他見梅州市大埔縣北面山川秀麗。

了拳歷盡艱辛,爬山越嶺,走過神泉市(今大埔縣茶陽鎮)來到坪沙楠樹村,只見這裡古木參天,蟬鳴鳥唱,羊腸小道,峰迴路轉,是個洞天福地,了拳住到一位袁某家中,一面修行,一面為楠樹坑民眾辦事,與袁家一個長他兩歲的女孩結為姐弟,不知不覺已過三年。

了拳腦際又復發了以往的念頭,還得尋訪名山,結廬修行。

一日,他登到芒洲山頂,西望梅州陰那山五指峰,有如他當年拳伸五指,加之聳峙天外,森林茂密,千峰環繞,碧水縈迴,便決心到五指峰下,結廬修行。

姐姐見其修行心切,與之一道攀藤附葛,斬棘披荊,來到五指峰東麓結庵。

不料天機泄露,結庵未成。

於是便轉到五指峰西麓,左有香爐峰,右有白虎山的桃源洞口,即現在的靈光寺所在地,開設道場,起名“聖壽寺”。

當時的陰那山,又稱陰那峒,山高谷深,荒無人煙,座上猿猴作伴,出入麋鹿為侶。

潘了拳姐弟兩人來到這裡開山結廬,艱苦創業。

仙人見他誠心修行,顯靈相助,化作村婦,助其解決各種困難。

潘了拳劈山結庵,姐姐在家做飯,送到工地給他吃。

每日不管做多少飯,了拳盡數吃完。

姐姐憐弟弟勞動辛苦,天天增加飯食,有一日竟增至一斗米乾飯,了拳照樣吃得精光。

姐姐覺得其中必有蹊蹺。

第二天送飯時,將每天隨行走在前面的黃狗關在家裡,自己逕直來到結庵的工地,眾多幫助結庵的仙人,立即化身遁去,有兩個來不及遁去的,化作稻草人。

據說這兩個稻草人經受了長年日月精華的薰陶,幾百年後仍然屹立牆頭不變。

又一日,了拳上山伐木,姐姐為他送茶,但是,山高林密,只聽得斧鋸之聲,卻看不到人影。

了拳從遠處傳聲叫姐姐將茶傾入山谷之中,他便可以喝到,姐姐果將茶傾入山坑之中,遂成茶坑。

至今該坑仍流出茶色的清泉。

茶坑的地名就由此而來,地點在梅州陰那管理地區的茶山賴屋附近。

潘了拳在陰那山結庵的訊息傳出之後,遠近的善男信女都來拜佛,香火日趨旺盛。

了拳遂在雁洋村請來一位姓李的農民來庵內幫工,李某隨後在陰那坑定居下來,繁衍後代,綿延至今。

為了生活需要,了拳和尚又造了一條獨木船,駕船往返於今梅州市梅縣區雁洋、丙村、鬆口之間,出入買賣。

而今那條船已成化石,保存在陰那山水簾石溪中,船上還留下潘了拳的腳印,和當年插過船篙的孔眼。

了拳和尚誠心拜佛,長年吃素。

一天庵內做工的人,從溪中捕到鮮魚,正在廚下煎煮。

了拳和尚偶進廚房看見,連忙將鍋中的魚鏟起,仍舊放入溪中,並且對工人說,出家人不要殺生,今後我們不要再煎魚吃了。

這些被煎過的魚放回溪中,居然起死回生,繁殖後代。

而今陰那山溪中仍有一種半邊赤半邊白的小魚,後人稱它“火燒鯽”。

過了不久,做工的人慾在廚下煮石螺吃,螺已去篤,準備下鍋,又被了拳和尚撞見,亦被制止,照樣將石螺放回溪中。

現在陰那山小溪中,仍有一種無篤石螺,不少遠方遊客,特到溪中撿看無篤螺,無不咄咄稱奇。

靈光寺左側溪邊,有一巨石,露出地面約30平方米左右,叫“大歇石”,據說當年了拳和尚常坐石上,看泉悟道。

後來李二何刻一大歇石詩於石上,詩云:古木蔭中說涅槃,點頭爾亦解參禪。

山僧發盡無巾網,兀坐苔磯看石泉。

光陰荏苒,寒署催人。

時間久了,了拳和尚在陰那山修行的事,傳回原鄉。

鄉人每年冬天,都要結伴前來參見了拳和尚,而且世代相傳,綿延久遠。

每年冬春之間,還有一種鳥叫“五色雀”,成群結隊飛到靈光寺附近的林木中,大小如燕,體態輕盈,顏色分為藍、綠、紅、黃、紫五種,特別喜歡在古柏上飛鳴雀躍,啄食昆蟲,人們稱之為“靈鳥”。

傳說這種鳥是潘了拳從家鄉帶來的,了拳和尚圓寂之後,直到如今,靈鳥照樣每年來靈光寺一趟,拜謁慚愧祖師。

潘了拳在聖壽寺修行20多年,為當地人民祈福禳災,香火甚旺。

了拳為人謙虛,認為自己不能弘揚佛法,自度度人,心中實為內疚,自號“慚愧”。

四十九歲坐化之後,人們尊他為“慚愧祖師”,遺下一偈云:四十九年,無系無牽。

今朝撤手歸空去,萬里雲開月在天。

潘了拳傳到下一代時,將茅庵改為磚瓦建築,他的門徒欲刻師傅的像,承受香火。

但其生平未留下有畫相,雖然聘得高手匠人,亦無從下手。

據說一天中午,匠人在似睡非睡之中,見一老僧來到面前,對他說,你欲刻祖師的像,看看我就可以了。

匠人正欲多看老僧幾眼,忽起一陣清風,老僧不見了。

匠人驚醒過來,隨即拿起刻刀,回憶夢中所見老僧相貌,一刀一刀地刻了下來,寺中老和尚見了,說果然活像祖師。

此後,慚愧祖師便在聖壽寺登殿,受善男信女膜拜,承受人間香火。

相傳到了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6年),粵東監察御史梅鼎出巡,來到鬆口(今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於梅江的蓬辣灘中遇上大風浪,舟將翻復,幸得慚愧祖師顯靈搭救,梅鼎御史感祖師救命之恩,遂捐金擴寺,命官督造,殿蓋鳳梨頂。

擴建告成,易名為“靈光寺”,現在寺門門楣上石匾所刻“靈光寺”三個字,乃是當年梅鼎御史親筆所書。

原“聖壽寺”石刻寺名牌,移在離靈光寺一箭之地的“祖殿”大門上。

慚愧祖師靈感顯赫、救濟驅邪、有求必應,醫好不計其數的神奇怪病,萬民信仰,平日香火不斷,每年農曆的十一月初六例祭時,台灣、澳門、香港、馬來西亞等世界各地信徒莫不虔誠禮拜。

慚愧祖師為人謙虛,他一塵不染,萬念皆空,後人有聯贊他:生閩地,化粵地,金身從萬劫中,離色色空,入慧慧定,慚愧實不慚愧;溯唐朝,迄明朝,佛法經千載後,禳災災息,祈福福臨,祖師真是祖師。

其他寺廟供奉的慚愧祖師神像這些傳說,千百年來,歷久不衰,流傳至今,值得人們品味欣賞與研究。

第一節慚愧祖師公之源脈南靖“羅山寺”座落於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南坑鎮新羅村大坪頂“羅山”之上,海撥高約500米,占地面積將近3000平方米。

羅山寺距縣城車程約23公里。

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名錄中之半月樓就在羅山腳下;名錄中之翠林樓在新羅村境內。

南靖羅山寺重建於2006年,寺內供奉著慚愧祖師公、廣應聖王和伽藍大王。

南靖羅山寺慚愧祖師公香火起源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陰那山靈光寺,一般每隔三年或五年進香一次。

相傳南靖羅山寺慚愧祖師公俗名“潘覺”,大約出生於公元827年,是廣東梅州陰那山慚愧祖師爺潘了拳之養子。

據傳潘覺的養父潘了拳出生時,左手抱拳不張,其父潘德彰取名為拳,後有僧撫之,且書“了”字於掌中,五指遂一伸張,便取名“了拳”,小名阿了。

了拳12歲時父母相繼去世,跟叔父過日子,16歲到崇聖庵出家,17歲離開家鄉,雲遊四方。

路過廣東省潮州府大埔縣(今屬梅州市大埔縣)黃河鄉車上村,認村里游姓寡婦為義母,過後不久,游氏病逝,了拳決定於農曆二月初六再度出遊。

剛出家門,見一個小孩雙手攥拳,坐在地上啼哭不已,因天生怪疾,雙手攥拳不張,被父母拋棄,十分可憐。

了拳心發慈悲,連聲念:“阿彌陀佛”,小孩雙手手指竟然慢慢舒展,了拳頓悟幼時聖僧啟迪“了拳”之兆意,便收其為養子,取名為“覺”。

故把農曆二月初六定為潘覺的生日。

潘覺從此隨養父了拳雲遊四方,修行悟道,同時參悟佛學、天文地理及醫學。

後來雲遊經過神泉市(今大埔縣茶陽鎮)坪沙楠樹村,村中一戶姓袁人家誠心向佛,便安排一個清閒之處,讓他們父子靜心修行。

潘覺一邊跟養父修行,一邊隨袁家習武,父子兩人為當地百姓祈福禳災,功德無量。

袁家見潘覺小小年紀,頗富佛性,殊為聰慧,長大後必定有所作為,便求了拳大師讓他們收潘覺為袁家義子。

三年後,了拳決定前往梅州陰那山結茅修行,恐潘覺跟在身邊受苦,便留其居住袁家,一人獨自前往梅州陰那山結茅修行。

自從潘了拳離開袁家,潘覺更加刻苦修行悟道,尊從養父潘了拳的教誨,竭力奉行“以三皈依克己修身,以五戒十善淨化心靈,廣修四攝六度以利人度生”之禪則。

如有不解之處,便前往梅州陰那山請教養父潘了拳。

潘覺七歲那年,村中出現瘟疫,一天潘覺在灶旁細讀醫書,尋求破解瘟疫之方。

義母過來做飯,見沒柴可燒,要潘覺上山撿柴,此時潘覺剛對瘟疫的治療研究出一點頭緒,心想村里很多人危在旦夕,情急之中他不願半途停下。

義母只好自己前去撿柴,出門前隨口留下一言:“你若不願去,把自己腳放進灶中當柴燒”。

不料潘覺真按義母所言,把自己的腳放進灶里,等義母從山上回來,潘覺的腳已燒掉少許。

此時他已頓悟破解瘟疫之方,為了百姓的安危,他不顧腳傷仍出家門為百姓破解瘟疫,由於延誤治療腳傷時機,不幸導致殘疾。

隨後潘覺離開袁家,開始舉著養父法號“慚愧祖師”,雲遊四方,為百姓祈福禳災。

由於佛法靈驗,有求必應,自此“慚愧祖師”的名號在百姓中口口相傳,越來越被人們信奉敬拜。

為了得到慚愧祖師公的佑護,人們遷居到哪裡,就把“慚愧祖師公”的香火帶到那裡。

因此“慚愧祖師公”的香火傳遍全國各地(包括台灣地區),故全國各地(包括台灣地區)“慚愧祖師公”的進香之地為:福建漳州南靖羅山寺慚愧祖師公(潘覺);或為廣東梅州陰那山靈光寺慚愧祖師爺(潘覺的養父潘了拳)。

潘覺離開袁家後,當年農曆十一月初六日,潘覺路過廣東大溪時,天普降大雨,山洪爆發,百姓房屋瞬間被沖毀。

潘覺在大水中救出幾個夥伴,最後因體力不支被捲入滔滔洪水之中;此時突然祥雲蓋頂,他的身體在洶湧澎湃的洪水中變成一道金光升騰直上,衝上雲霄,頓時寂化成一尊金身法像。

這年潘覺年方七歲,當地百姓都說潘覺是佛祖降世,祖師化身。

為緬懷他的功德及恩澤,當地百姓便用檀木雕成一尊高一尺八、頭戎王冠、身穿戰袍、雙手抱拳、光著腳的金身法像,並尊稱為“慚愧祖師公”,置於村中廟裡來南靖羅山寺慚愧祖師公香火起源於廣東省梅州陰那山靈光寺,一般每隔三年或五年進香一次。

相傳南靖羅山寺慚愧祖師公俗名“潘覺”,大約出生於公元827年,是廣東陰梅州那山慚愧祖師爺潘了拳之養子。

據傳潘覺的養父潘了拳出生時,左手抱拳不張,其父潘德彰取名為拳,後有僧撫之,且書“了”字於掌中,五指遂一伸張,便取名“了拳”,小名阿了。

了拳12歲時父母相繼去世,跟叔父過日子,16歲到崇聖庵出家,17歲離開家鄉,雲遊四方。

路過廣東省潮州府大埔縣(今屬梅州市大埔縣)黃河鄉車上村,認村里游姓寡婦為義母,過後不久,游氏病逝,了拳決定於農曆二月初六再度出遊。

剛出家門,見一個小孩雙手攥拳,坐在地上啼哭不已,因天生怪疾,雙手攥拳不張,被父母拋棄,十分可憐。

了拳心發慈悲,連聲念:“阿彌陀佛”,小孩雙手手指竟然慢慢舒展,了拳頓悟幼時聖僧啟迪“了拳”之兆意,便收其為養子,取名為“覺”。

故把農曆二月初六定為潘覺的生日。

潘覺從此隨養父游四方,修行悟道,同時參悟佛學、天文地理及醫學。

後來雲遊經過神泉市(今大埔縣茶陽鎮)坪沙楠樹村,村中一戶姓袁人家誠心向佛,便安排一個清閒之處,讓他們父子靜心修行。

潘覺一邊跟養父修行,一邊隨袁家習武,父子兩人為當地百姓祈福禳災,功德無量。

袁家見潘覺小小年紀,頗富佛性,殊為聰慧,長大後必定有所作為,便求了拳大師讓他們收潘覺為袁家義子。

三年後,了拳決定前往梅州陰那山結茅修行,恐潘覺跟在身邊受苦,便留其居住袁家,一人獨自前往梅州陰那山結茅修行。

自從潘了拳離開袁家,潘覺更加刻苦修行悟道,尊從養父潘了拳的教誨,竭力奉行“以三皈依克己修身,以五戒十善淨化心靈,廣修四攝六度以利人度生”之禪則。

如有不解之處,便前往梅州陰那山請教養父潘了拳。

潘覺七歲那年,村中出現瘟疫,一天潘覺在灶旁細讀醫書,尋求破解瘟疫之方。

義母過來做飯,見沒柴可燒,要潘覺上山撿柴,此時潘覺剛對瘟疫的治療研究出一點頭緒,心想村里很多人危在旦夕,情急之中他不願半途停下。

義母只好自己前去撿柴,出門前隨口留下一言:“你若不願去,把自己腳放進灶中當柴燒”。

不料潘覺真按義母所言,把自己的腳放進灶里,等義母從山上回來,潘覺的腳已燒掉少許。

此時他已頓悟破解瘟疫之方,為了百姓的安危,他不顧腳傷仍出家門為百姓破解瘟疫,由於延誤治療腳傷時機,不幸導致殘疾。

隨後潘覺離開袁家,開始舉著養父法號“慚愧祖師”,雲遊四方,為百姓祈福禳災。

由於佛法靈驗,有求必應,自此“慚愧祖師”的名號在百姓中口口相傳,越來越被人們信奉敬拜。

為了得到慚愧祖師公的佑護,人們遷居到哪裡,就把“慚愧祖師公”的香火帶到那裡。

因此“慚愧祖師公”的香火傳遍全國各地(包括台灣地區),故全國各地(包括台灣地區)“慚愧祖師公”的進香之地為:福建漳州南靖羅山寺慚愧祖師公(潘覺);或為廣東梅州陰那山靈光寺慚愧祖師爺(潘覺的養父潘了拳)。

潘覺離開袁家後,當年農曆十一月初六日,潘覺路過廣東大溪時,天普降大雨,山洪爆發,百姓房屋瞬間被沖毀。

潘覺在大水中救出幾個夥伴,最後因體力不支被捲入滔滔洪水之中;此時突然祥雲蓋頂,他的身體在洶湧澎湃的洪水中變成一道金光升騰直上,衝上雲霄,頓時寂化成一尊金身法像。

這年潘覺年方七歲,當地百姓都說潘覺是佛祖降世,祖師化身。

為緬懷他的功德及恩澤,當地百姓便用檀木雕成一尊高一尺八、頭戎王冠、身穿戰袍、雙手抱拳、光著腳的金身法像,並尊稱為“慚愧祖師公”,置於村中廟裡來供奉參拜。

每逢農曆二月初六和十一月初六日,村中百姓便會舉行大型慶典進行祭拜祈福。

供奉參拜。

每逢農曆二月初六和十一月初六日,村中百姓便會舉行大型慶典進行祭拜祈福。

第二節慚愧祖師公金身降靈羅山公元899年廣東省大溪李氏出門經商,為保平安帶著慚愧祖師公金身法像出門。

路過今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南坑鎮新羅村境內之宰牛灣石盤坑時,因天降暴雨,李氏在過河時,不慎將裝有慚愧祖師公金身法像的包袱掉落水中。

慚愧祖師公金身法像隨後漂流到今南坑鎮新羅村大磜,被一村民撿起在家中供奉參拜。

後來慚愧祖師公金身法像到新羅村參加“作醮(jiao)”,因佛緣玄機,不再回大磜,自此在新羅上洋(今新羅下瀏社)安座居下,受百姓敬拜,之後又遷至新羅大坪頂受百姓朝拜。

由此可推斷這是南靖“慚愧祖師公”來自廣東梅州陰那山最早的香火,之後又分香南靖各地、鄰縣平和、永定及其他地區。

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月的更替,同時因為佛緣的玄機以及時機的成熟,人們即在此建造慚愧祖師公廟來供奉參拜,平整廟基時殿內呈現狀似禪台的“天然靈光寶石”台座一處,現在仍然立於寺廟殿內,應驗之前“從平地上浮出一座寺廟的傳說”。

後來,廟宇重修時,慚愧祖師公上轎以轎角授書命名為“羅山寺”。

甲午2014年良辰吉日,慚愧祖師公上轎書寫要求:在羅山寺後山的最高峰處----蝴蝶峰尖頂,塑造一尊“慚愧祖師公”之金身法像。

南靖羅山寺自落成以來,因為慚愧祖師公有“上轎寫字”這一特殊神跡(各地信士只要心誠,心中默念想問之事,“祖師金身法像”便會以寫字方式為您指點迷津,包括看風水、為疑難病者上山採藥;親眼所見之人都感到十分神奇),又由於慚愧祖師公之靈驗及有求必應,霎時聲播四方。

各方信士感恩於慚愧祖師公之惠澤,紛紛前來朝拜祈福,遂香火旺盛綿延,同時香火也分靈各地,惠澤佑護天下蒼生。

第三節【慚愧祖師公香火“分靈”台灣】據《新羅曾氏家譜》記載:南靖新羅曾氏第一世祖萬八郎公,其胸懷大志,高瞻遠矚,不安土而重遷,毅然訓子----即我們新羅的二世祖百五郎公(永興公),於元末明初自永定半徑(今永定縣湖坑鎮六聯村曾屋寨)徙居南靖葛山,之後又分居到我們新羅、高港這裡。

據《新羅曾氏家譜》載道:較早之前,新羅住有羅姓、曾姓、劉姓、邱姓共四姓族群,後來羅姓、邱姓均遷往他鄉。

清嘉慶,道光,鹹豐年間,新羅村曾氏先民有一部分人遷徙台灣。

如:“六十九派十四世“毓(yu)”字輩,世椿公:學濂公之六子,名六副(往台灣),葬在台灣南投牛食水田中;妣張氏,葬在台灣南投內轆莊後楓坑。

傳下二房”。

這些曾姓村民帶去慚愧祖師公的香火,在台灣南投縣開基立業,並修建寺廟供奉慚愧祖師公。

有學者據民間調查統計,台灣供奉慚愧祖師公的地方公廟、部分的民宅公神及私人神壇,初步估計約85處左右,其中南投縣一地占約67座。

每逢祖師公的佛誕日,都舉行隆重慶典儀式,來祈求慚愧祖師公的保佑。

2008年農曆十一月初六日,南靖羅山寺舉行首屆新羅慚愧祖師公民俗文化節,以弘揚慚愧祖師公文化。

成千上萬的信士、香客前來朝拜慚愧祖師公,祈求平安。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台灣慚愧祖師公廟宇就有委託漳州市,南靖縣有關部門尋找慚愧祖師公廟宇。

2010年,南投縣慶福寺宗親曾俊雄(照片中右二)已同南靖羅山寺取得聯繫,並於2012年組團來到羅山寺朝拜慚愧祖師公。

至此,兩岸宗親通過“慚愧祖師公文化”這一紐帶,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通過這一紐帶,使台灣宗親尋根問祖、敬宗、親宗、睦族的心境達到一個新高度;使慚愧祖師公的香火及佑護,遍及寶島台灣更廣的區域,同時促進兩岸慚愧祖師公民俗文化的交流。

第四節【慚愧祖師以轎寫字授之對聯及廟中名聯】(上聯)(下聯)一塵不染何慚愧;萬念皆空真祖師。

新山廟宇出靈氣;羅寺獻瑞龍虎穴。

祖師上轎寫玄機;慚愧畫符鎮四方。

大慈大悲何慚愧;若隱若現真祖師。

祖師轎上乾坤定;慚愧符下鬼神驚。

德道高僧千年尚;佛法無邊萬人頌。

夜夜懷抱祖師眠,朝朝手共慚愧起。

世紀創新人人敬;度量如海事事成。

興來醉倒羅山寺;機息坐忘祖師廟。

祖師慈悲,以舒民悃;慚愧謙稱,可作官箴。

慚愧造景繪山川賜福生民;祖師顯赫開廟宇施恩濟眾慚愧法大無邊龍虎伏;祖師道高有像鬼神驚。

神光有感行善積德納千祥;佛經心印慈悲為懷招百福。

頂外無山,每聞佛殿鐘聲都疑天籟;空中有月,試看寺門柏影可悟禪機。

是色是空,修到處便成正果;不生不滅,後來者同證我聞。

靈跡此間存,石上蓮花江上葦;禪機何處是,天邊明月嶺邊雲。

地僻人閒,長引煙霞為主客;山深市隔,只憑花草記春秋。

佛地有法風自掃,禪門無鎖月常關。

新世紀建靈廟出英才豪傑;羅佳音賜財寶為子孫造福。

金身飛縱萬劫中,離色色空,入慧慧定,慚愧實不慚愧;佛法歷經千載後,禳災災息,祈福福臨,祖師真是祖師。

祖師笑到幾時方合口;慚愧坐來無日不開懷。

念念不離心,要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欲皆空真祖師;佛佛原同道,知佛亦非佛,非佛亦佛,佛法無邊何慚愧。

佛旨幽微,儼如雲掛山頭行到山頭山又遠;禪機浩蕩,恰似月浮水面撥開水面月還沉。

第五節慚愧祖師公之教宗源流禪宗是南朝梁武帝時,南印度菩提達摩傳授禪法及袈裟給慧可而創立的。

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等禪宗五家,加上由臨濟宗分出的黃龍派和楊岐派,合稱為“五家七宗”。

禪宗在唐代有鼎新精神,主張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導化山區。

逐成為中唐以來禪宗主流,迄今猶盛。

希運十一傳義玄禪師創臨濟宗,慚愧祖師公養父潘了拳曾拜希運為師,故慚愧祖師公潘覺深悟禪宗之道。

慚愧祖師公心善緣深、祈福禳災、功德無量,被人們千古傳頌,他還有什麼可以“慚愧”的呢?為什麼取“慚愧祖師”之法號呢?顯而易見,正是因為“上不辜於佛恩、下不負於己靈”是其學佛出發點和立腳點。

而“古人垂訓之至意、弘道輯錄之深心皆可大暢本懷、不至徒設,而世道人心之轉回於茲可以預斷”,這是慚愧祖師公努力躬行的重要內容。

同時據傳,慚愧祖師公認為自己一世所度眾生還不夠廣,所救之人還不夠多,所修之行還不夠深,心覺慚愧,故謙稱自己為“慚愧祖師”。

慚愧祖師功德雖無量,但他還是慚愧自己的禪機太重;慚愧自己有時的慈悲與心軟;慚愧自己未能早一點接觸到博大精深之佛法;慚愧自己的法力太過於渺小。

如此寬廣的胸襟,如此大度謙虛之情懷,著實令世人欽佩。

可見,慚愧祖師公已悟到禪宗之精華所在:“學「禪」,首先要學慚愧,自知慚愧才有禪心;修「淨」,必需修恭敬,對人恭敬才有淨土”。

多么博大謙虛之情懷啊!這是值得各位信士謹記於心、躬行於身之人生信條。

慚愧祖師相關詞條 達摩祖師 菩提達摩是南北朝禪僧,略稱達摩或達磨,據《續高僧傳》記述,南天竺人,屬婆羅門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

北魏時,曾在洛陽、嵩山等地傳授禪教。

... 人物生平   典故   傳聞傳說   遺蹟   影響 達摩祖師[對達摩的尊稱] 菩提達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禪僧,略稱達摩或達磨,意譯為覺法,據《續高僧傳》記述,南印度人,屬剎帝利種姓,通徹大乘佛法,為修習禪定者所推崇。

... 人物生平   典故   傳聞傳說   遺蹟   影響 馬鳴祖師 馬鳴祖師人們尊稱他為「馬鳴菩薩」,他對大乘佛學起了開端的作用。

人物簡介   主要經歷 了拳祖師 簡介了拳祖師是民間信奉的神靈。

在距離梅州市區45公里的雁陽鎮,有“粵東三勝”之一的陰那山。

陰那山山麓坐落著千年古剎——靈光寺。

靈光寺的創始人是潘了拳,又號慚愧祖師。

了拳在每周客家地區是影響極大的神靈... 菩提達摩 人物介紹簡介菩提達摩達摩祖師,原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羅),後改名(菩提達摩),因傳授武藝於少林僧人,故被稱為一代宗師!達摩祖師,主要宣揚(二入四行)禪法,是中國禪宗的始祖,達摩祖師的思想,對中華文化起了很大的影響... 人物介紹   典故   傳聞傳說   遺蹟   影響 達摩大師 人物生平達摩大師達摩祖師,原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羅,後改名菩提...,主要宣揚二入四行禪法,達摩祖師的思想,對中華文化起了很大的影響。

菩提達摩...,成年之後依照習俗更名為達摩多羅,是印度禪宗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尊者... 人物生平   典故   傳聞傳說   遺蹟   影響 章六全 章六全像簡介章六全像被盜前照及普照堂照章公六全祖師,乃世代供奉...陽春村林氏子弟供奉,普照堂也因此得名。

原佛像無拂塵。

章公六全祖師...收藏家。

從時間上來說剛好吻合。

人物簡介世代供奉章公六全祖師的普照... 章六全像簡介   主要事跡   最新進展 潘了拳 人物概述慚愧祖師乃唐代福建沙縣人,俗姓潘,名了拳,佛教高僧,出生於唐元...慚愧祖師潘了拳出家、悟道的地方,這裡至今還留傳著穿山浮木、救舟顯靈等神奇...,成為一代名僧祖師。

將圓寂時,認為一世未能廣度眾生,心覺慚愧,故令弟子在自身... 人物概述   生平事跡 相關搜尋對聯風箏財神慚愧祖師泥塑糖葫蘆剪紙風車城隍廟祭祀涼粉熱門詞條ManilaNimbleQuestPatiencePlayer播放器修真世界優遊冬季旅行凡賽斯可頌甜甜圈外星人奇幻旅程張憲義拜拜拼立得江山美色浩子澳玩命關頭5蘋證券公司財務軟體離別歌駱以軍鳳山天公廟fendersameSnowPeak三國志12不再想念偷星九月天周易愛因斯坦戰國之道校園洪安浪琴減肥法無紡布牛小排玉澤演臺74線這個包公不太行順風號飛鼠褲EsperanzaSurf星盤有機草莓機車保養愛情迴旋梯簡愷樂萌學園3:魔法號令慚愧祖師@百科知識中文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