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傳體:定義,舉例 - 中文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體裁的形式上看,紀傳體是本紀、世家、列傳、書志、史表、載記和史論等的綜合。

本紀,基本上是編年體,兼述帝王本人事跡。

有帝王之實而無帝王之名者,如項羽、呂 ... 紀傳體 紀傳體,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特殊情形的人物稱“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以表格排列歷史大事稱“表”)的方式記敘史實。

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以前的史書多以編年體記述),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記》體例,以紀傳體編纂而成。

而日本的《大日本史》也是以紀傳體寫成的。

我國傳統史書的一種體裁,以人物傳記為中心敘述史實。

紀是帝王本紀,列在全書前面,傳是其他人物的列傳,始於漢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基本介紹 中文名:紀傳體特點:大量人物傳記分類:史書編纂體例用途:東亞史書漢語讀音:jìzhuàntǐ 定義,舉例, 定義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的史書體例。

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

紀傳體史書的突出特點是以大量人物傳記為中心內容,是記言、記事的進一步結合,能夠更好地表現人物的性格。

紀傳體史書從體裁的形式上看,紀傳體是本紀、世家、列傳、書志、史表、載記和史論等的綜合。

本紀,基本上是編年體,兼述帝王本人事跡。

有帝王之實而無帝王之名者,如項羽、呂雉,亦可列入本紀(見司馬遷《史記》)。

世家,主要是記載諸侯和貴族的歷史。

世家之取名就是因為“王侯開國,子孫世襲”,也就是諸侯爵位封邑世代相傳,故名世家。

列傳,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傳記。

書志,是關於典章制度和有關自然、社會各方面的歷史。

表,有世表、年表、月表、世系表、人表等多種名稱,是用來表示錯綜複雜的社會歷史情況和無法一一寫入列傳的眾多人物。

載記,記載不屬於正統王朝的割據政權的事跡。

唐修《晉書》,初列“載記”三十卷,專門記述匈奴、鮮卑、羯、氐、羌等胡族政權即十六國時期的歷史,在前人基礎上,集中記載中原割據的始末,賦予這些少數民族政權適當的歷史地位。

雖然“載記”形式脫胎於前人,但在紀傳體正史體例上,《晉書·載記》仍算一個創造,因為它是採用世家之體而用載記之名,成為與本紀、列傳並列的一種形式。

史論,包括卷首序和卷後論,大量的是關於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論,或交代所敘內容的由來與宗旨,而於本紀後論特注重於政治上得失成敗、盛衰興亡的評論,尤能反映史家的歷史見解。

優秀的紀傳體史書把這些形式綜合起來,在一部史書里互相配合,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

舉例我國最早的紀傳體史書,也是我國最優秀的一部史書,是西漢司馬遷編纂的《史記》。

《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寫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漢武帝太初年間結束,上下三千年,總計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別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

本紀以歷代帝王為中心,表為大事年表,書記禮制、官制及經濟制度等,世家、列傳記各諸侯國以及武帝以前的各類重要歷史人物,少數民族,鄰近國家的史實,其中世家與列傳就占了一百篇。

司馬遷為了寫完這一巨著,費時二十餘年,多次跋涉全國各地考察古蹟民俗,傾盡畢生心血。

《史記》的古史資料價值特別高,有許多記載成為今人研究古史的珍貴文獻資料;《史記》的史實分析和評價也比較客觀,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科學性,例如肯定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進步作用,用「世家」體裁為之作傳,這是古代史家中所罕見的。

《史記》既是不朽的史書,又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善用白描手法刻劃人物形象,魯迅甚至把《史記》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但《史記》只寫到漢武帝為止,故漢代續補《史記》者叢出,其中以班固撰的《漢書》最為後世推崇,它是一部敘述了西漢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紀傳體斷代史。

自《漢書》著成後,以紀、表、志、傳為主要形式,以斷代為史的史書體例,便成為後世修「正史」的標準形式。

中國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書,都依照《史記》體例,以紀傳體編纂而成。

二十四史還附志、表等作為附錄。

朝鮮、日本的一些史書也是以紀傳體寫成的。

但紀傳體也有其弊端,即「一事而復見數篇,賓主莫辨」,分頭敘述人物,歷史事件則被分記到人物傳之中,產生重複矛盾的缺陷。

到南宋,始出現了克服編年、紀傳二體缺陷而綜合其優點的紀事本末體。

所謂二十五史,都是紀傳體。

我國的史籍浩如煙海,其中最著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當首推二十四史。

可是,我們有時候說二十四史,有時候說二十五史,還有說二十一史的時候,倒底有多少“史”呢?原來,無論是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都是對官修的歷代史書的總稱。

明朝時,人們把《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明史》行世,人們就把它與“二十一史”合稱“二十二史”。

此後,人們又把《舊唐書》併入其中,合稱“二十三史”。

史書中有一個很有名也很有價值的《舊五代史》,已經散失了。

在乾隆年間,學者們主要依據《永樂大典》,又把《舊五代史》輯錄整理成書,經乾隆皇帝欽定,與“二十三史”合稱“二十四史”,成為過去傳統史學領域中的“正史”。

這樣,我們所熟悉的二十四史就正式形成了。

到了民國,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脫稿,民國十年(1921年)大總統徐世昌以《新元史》為「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

但很多人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

或者,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二十六史」。

相關詞條 紀傳體紀傳體,東亞史書的一種形式,以為人物立傳記(皇帝的傳記稱“紀”,一般人的稱“傳”,特殊情形的人物稱“載記”,記載制度、風俗、經濟等稱“志”,以表格排列歷史...史記(司馬遷著紀傳體歷史著作)《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紀傳紀傳,漢語辭彙,指紀傳體史書中的本紀與列傳或指紀傳體史書體裁。

......紀傳,漢語辭彙,指紀傳體史書中的本紀與列傳或指紀傳體史書體裁。

中文名紀傳拼音jì...通志(南宋鄭樵著紀傳體中國通史)《通志》南宋鄭樵著紀傳體中國通史,當今稱其為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中國通史,但中國傳統史學將其歸入典章制度的政書,列為三通之一。

也有將其列入百科全書類的。

...史書體例史書體例,主要有六種:(1)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2)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3)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編年體它與編年體、紀傳體,合稱為古代三大史體。

紀事本末體裁,每事一題,為一專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時間先後加以集中敘述。

兼有編年體和紀傳體的優點,詳於記事,方便閱讀...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於《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

...斷代史東漢班固作《漢書》,首創其例。

此後大部分紀傳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史書都屬斷代史性質之史書。

[1]斷代史舉例編輯如:《漢書》、《宋史》、《明史》。

《...體例如《史記》、《漢書》等,西漢史學家司馬遷首創紀傳體史書之後,我國古代的“二十五史”都是這種體例。

《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記敘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漢書《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由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後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史書紀傳體:紀傳體史書創始於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它以人物傳記為中心,用“本紀”敘述帝王;用“世家”記敘王侯封國和特殊人物;用“表”統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書...紀事本末體將重要史事分別列目,獨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順序編寫,可補編年、紀傳體之不足。

繼其之後有明陳邦瞻的《宋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清谷應泰的《明史...後漢書《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

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後漢書》中分十紀、八十...編年體通史1與紀傳體的區別2與斷代史的區別3代表▪《資治通鑑》編年體通史與紀傳體的區別編輯(1)編年體是按年月日先後順序來記述史實的史書體裁,如《左...正史正史是指以紀傳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為編撰體例的史書。

代表史書有紀二十四史。

其他紀傳體體裁的史書也可稱為正史。

早期我國史書如《春秋》等都為編年體史書,後... 熱門詞條 阿里巴巴集團 孟克 傷心太平洋 什麼值得買 中華英雄 電影海報 我吃西紅柿 Curse 火鍋 木棉道 焦糖色素 兒童聖經故事 怪獸島 魔鬼 心中的小星星 迎曦大飯店 痛仰樂隊 美濃老街 惜之 許瑞雲 紫微斗數 李廷鎮 紀國棟 秀逗泰山 硫酸銨 風色幻想Online 十三行博物館 殘念 紀傳體@中文百科全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