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行動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台灣陸路交通建設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none. 指導教授: 張勝彥. 指導教授(外文):, none.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中央大學.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78.128.221.219)您好!臺灣時間:2021/11/2708:50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林文龍研究生(外文):Wen-LongLin論文名稱:日治時期台灣陸路交通建設之研究指導教授:張勝彥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學門:人文學門學類:歷史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畢業學年度:93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02中文關鍵詞:日治時期、陸路交通、道路相關次數:
被引用:21點閱:1677評分:下載:315書目收藏:7
凡交通的意義,指「凡減少或排除因地域隔離而發生之困難者」之謂。
析言之,有廣狹三義:最廣義,指人類相互關係之現象;廣義,指人類間經濟貨財之相互關係;狹義,則指人類貨物、居住、書信之移動。
惟俗稱交通,則通常係指狹義者而言,故所謂交通,實包括陸地鐵路汽車運輸、水上運輸、空中運輸及郵政、電信。
18世紀蒸汽機的使用,開啟了新的交通革命,鐵路的發展成了解決日益嚴重交通需求不足的利器,又因蒸汽機的發展,於19世紀末開啟了道路上新交通工具革命的契機,汽車的發達更帶動陸上運輸的蓬勃發展,1900年以後陸上交通之利器,全賴鐵路、道路之建設。
台灣在日治之前,因受台灣本身地形、水系、氣候等自然環境的影響,再者受清朝官府對於台灣陸上交通建設的不積極,使得陸上交通並不發達。
在日治以前,台灣各區域之間的交通主要還是在於水運。
隨著1896年日本統治台灣開始,日本為了加強台灣的控制與殖民地的開發,開始大量的開道築路,並開始於1899年改良清末劉銘傳所建的鐵路,在1908年完成了基隆至高雄間的南北縱貫鐵路。
隨著陸上交通建設的改善、對外航運逐漸集中於基隆與高雄兩地、自然環境造成港口的淤積等影響,台灣各地之間的往來已經被鐵路、輕便軌道與公路所取代。
不過在1912年以後台灣出現了一個新型的交通工具,它是一種與鐵路車輛都用內燃機所發動的車輛,然而它不必靠著鐵道行使,而且比輕便軌道與傳統的牛車更便利與快速。
它的出現逐漸取代了輕便軌道與傳統牛車,並威脅到了台灣的鐵路,它就是今天台灣到處可見的汽車,在當時稱為自動車。
對日治時期台灣研究方面,在鐵路方面的相關研究,因為許多人的投入,使得對於清代與日治時期鐵路發展的癥結脈絡這方面的了解有了很大進步,不可否認的,台灣在鐵路建設完備之後,的確使得台灣內陸發展有了極大的影響,並逐步取代了以往南北之間藉由水運,說是台灣的交通革命也不為過,不過對筆者而言,看著現今台灣汽車的盛行,並超越了鐵路的盛況,實可言台灣另一個交通革命,然而這個新型的交通工具,其發展實奠基於日治時期。
第一章緒論…………………………………………………1第二章台灣日治前之陸上交通……………………………….8第一節台灣地理環境…………………………………..8第二節清領時期陸上交通……………………………..11第三章日治時期陸上交通建設……………………………..22第一節日治時期的重要道路建設……………………..22第二節日治時期鐵路建設……………………………..48第四章環島鐵公路交通網的形成…………………………..66第一節台灣汽車的興起………………………………..66第二節日治後期台灣陸上交通網的形成……………..79第五章結論…………………………………………………...92參考文獻書目………………………………………………….97
凡交通的意義,指「凡減少或排除因地域隔離而發生之困難者」之謂。
析言之,有廣狹三義:最廣義,指人類相互關係之現象;廣義,指人類間經濟貨財之相互關係;狹義,則指人類貨物、居住、書信之移動。
惟俗稱交通,則通常係指狹義者而言,故所謂交通,實包括陸地鐵路汽車運輸、水上運輸、空中運輸及郵政、電信。
18世紀蒸汽機的使用,開啟了新的交通革命,鐵路的發展成了解決日益嚴重交通需求不足的利器,又因蒸汽機的發展,於19世紀末開啟了道路上新交通工具革命的契機,汽車的發達更帶動陸上運輸的蓬勃發展,1900年以後陸上交通之利器,全賴鐵路、道路之建設。
台灣在日治之前,因受台灣本身地形、水系、氣候等自然環境的影響,再者受清朝官府對於台灣陸上交通建設的不積極,使得陸上交通並不發達。
在日治以前,台灣各區域之間的交通主要還是在於水運。
隨著1896年日本統治台灣開始,日本為了加強台灣的控制與殖民地的開發,開始大量的開道築路,並開始於1899年改良清末劉銘傳所建的鐵路,在1908年完成了基隆至高雄間的南北縱貫鐵路。
隨著陸上交通建設的改善、對外航運逐漸集中於基隆與高雄兩地、自然環境造成港口的淤積等影響,台灣各地之間的往來已經被鐵路、輕便軌道與公路所取代。
不過在1912年以後台灣出現了一個新型的交通工具,它是一種與鐵路車輛都用內燃機所發動的車輛,然而它不必靠著鐵道行使,而且比輕便軌道與傳統的牛車更便利與快速。
它的出現逐漸取代了輕便軌道與傳統牛車,並威脅到了台灣的鐵路,它就是今天台灣到處可見的汽車,在當時稱為自動車。
對日治時期台灣研究方面,在鐵路方面的相關研究,因為許多人的投入,使得對於清代與日治時期鐵路發展的癥結脈絡這方面的了解有了很大進步,不可否認的,台灣在鐵路建設完備之後,的確使得台灣內陸發展有了極大的影響,並逐步取代了以往南北之間藉由水運,說是台灣的交通革命也不為過,不過對筆者而言,看著現今台灣汽車的盛行,並超越了鐵路的盛況,實可言台灣另一個交通革命,然而這個新型的交通工具,其發展實奠基於日治時期。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2.
北客南遷高雄地區的開發與義民爺信仰之研究
3.
日治時期大甲地區帽蓆產業的產銷特色
4.
由地圖分析日治時期台灣車站地區空間之變遷-以台中及台南車站為例
5.
日治時期女性圖像分析─以《臺灣婦人界》為例
6.
「修」台灣「學」日本:日治時期台灣修學旅行之研究
7.
台南市中西區空間演變與都市空間特色之研究
8.
終戰前北臺灣轉運河港之研究-以桃園縣龍潭鄉三坑仔為例
9.
新竹市都市空間體系的建構與擴展
10.
愛河流域的景觀形塑與變遷
11.
日治時期臺灣的納涼會─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主之探討(1902-1940)
12.
穿梭在國家凝視下的日常生活實踐—日治時期至1970年台灣機車的歷史研究
13.
山海之道-花東聯絡公路之發展(1874~1982)
14.
台灣對新知識的吸收—以《台灣府城教會報》(1885-1942)為探討中心
15.
日治時期臺灣國有鐵道機關庫之研究
1.
[29]陳政雄,“超精密奈米加工技術之進展、應用與未來趨勢”,機械月刊,1991年8月。
1.
日治前期臺灣縱貫鐵路之研究(1895-1920)
2.
近代台灣縱貫鐵路與貨物運輸之研究(1887-1935)
3.
殖民統治之基礎工程──日治時期臺灣道路事業之研究(1895-1945)
4.
日治中期臺灣國有鐵路之研究(1910~1936)
5.
日治時期臺灣國有鐵道機關庫之研究
6.
日治時期桃園輕鐵的經營與發展,1903-1945
7.
日治時期鐵路交通建設對新營、鹽水社會經濟發展之影響
8.
日據初期臺灣糖業與交通運輸關係探究(1896-1918年)
9.
日治時代苗栗地區的鐵路建設與區域發展
10.
由地圖分析日治時期台灣車站地區空間之變遷-以台中及台南車站為例
11.
日治時期臺灣「特別輸出入港」之研究
12.
近代臺灣港口市鎮之發展:清末至日據時期
13.
清代竹塹地區的交通
14.
日治時期臺灣的納涼會─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主之探討(1902-1940)
15.
「修」台灣「學」日本:日治時期台灣修學旅行之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延伸文章資訊
- 1台灣日治時期 - 维基百科
交通建設
- 2日治初期台灣現代交通建設與產業發展(1895-1908)
本文還擬在結論稍微論述在. 清末幾無基礎的煤炭業與水產業,如何因現代交通工具的出現得以在日治時期獲. 得全面發展的契機。 還有必要指出的是,日本殖民者在台灣所進行的 ...
- 3日治時期交通建設對台影響作者
而本研究也會藉由跟民國63 年由蔣經國所規劃的十大建設與日治時的交通建設互. 相比較。 貳○正文:. 一、日治時期的鐵路建設. (一)最初日本殖民政府建設鐵路的目的:.
- 4左極樂,右地獄:日治時期臺灣「左側通行」 規則之推行*
- 5日治時期臺灣道路改良事業之展開(1926-1936) - 國史館
藉由本文的探討,理解日本殖民統治的基礎工程政策及其實施成果,並闡. 明道路改良事業在道路發展史及交通史上的意涵。 貳、道路改良之背景. 總督府於1920年代後期推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