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讓這些罪犯產生錯覺:他們可透過暴力行為名留青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以艾弗蘭.薩爾迪瓦(Efren Saldivar)為例,身為所謂「死亡天使」型殺手的他,在一九九○年代初期於加州擔任呼吸科治療師期間,奪走了高達兩百條住院病人 ... 電子書 分享書 閱讀最前線 犢創 mooPub Togglenavigation 首頁 閱讀 閱讀好好玩 書單 閱讀意見 好書秒讀 雜誌精選 活動訊息 排行榜 專欄 不定時專欄 陳夏民用功讀世界 譚光磊灰鷹巢城 閱樂書店書沙龍 楊勝博上街讀小說 瞿欣怡的小貓之流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 歷史檔案 elek之真是個顯而易見的圈套 施寄青的當頭棒喝 黃子欽的設計嘴,泡 葉佳怡讀字作夢 陳柏青之大人的廚房 三大叔的樂活相談室 維斯塔愛看書 鄭宗弦少年小說創作經驗談 寺島言之掰不停的那一刻鐘 裴凡強的人我生活 老貓出版偵查課 周浩正的編輯畢旅 GENE思書軒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 閱讀夏LaLa 果子離群索書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 冬陽一直推 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 故事工廠的戲裡戲外 法律白話文運動 吳曉樂:有時流離 說書SpeakingofBooks 陳培瑜睡醒活在繪本裡 評書青鳥 外邊世界 每月專題 世界就是我們 張耀升之黑是最溫暖的顏色 伊格言之虛構的萬物論 陳栢青之壞品味 專訪/記錄 專訪 活動記錄 產業 華文市場 國際風向 讀犢看出版 更新 犢叔扭扭 版本紀錄 聯絡我們 訂閱閱讀最前線 讀者投稿 活動合作 讀者遞麥 Readmoo電子書 Thefollowingtwotabschangecontentbelow.作者最新文章 Readmoo編輯團隊 閱讀最前線編輯群。

Readmoo編輯團隊的最新文章(more...) 我對「新住民」這個詞彙的了解是從小學開始-2022-07-05 疼痛是她的天氣預報,烈火般的藝術奇才芙烈達.卡蘿-2022-07-05 來自精神病的國度,初入職場時請先放棄兼顧工作與休閒-2022-07-05 文/克里斯.莫漢迪;譯/鄭煥昇 關於針對性的暴力行為,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包括實施者往往會採取特定的行為或思考序列。

這樣的認識,有助於我們早期發現、早期阻止暴力的遂行,也有助於專家去區分出哪些是只會出一張嘴嚷嚷的紙老虎,哪些是真正具有危險性的狩獵者。

「洩漏天機」在這些暴力犯的反應模式中,是最顯而易見的一種,因此也是我們在推廣「看到了,就要說」(seesomething,saysomething)的觀念時,一個重要的基礎。

準暴力犯很常會把他們的計畫洩漏給親友,或將之發布在社群媒體平台上,而這創造出的時間窗口正可供我們參透他們瘋狂的念頭,進而未雨綢繆地阻斷他們的邪惡行動。

若遇到有人事物讓你覺得不舒服、覺得惶恐或是擔心有不好的事情要發生了,請你用手機截圖或以任何一種辦法做成紀錄,然後立刻報警。

萬一,第一時間接受你通報的窗口好像搞不清楚狀況,請你再接再厲找第二個人報案。

也許是你大驚小怪了,但就怕你是對的,而你又沒有追下去,那也許就會導致不可挽回的悲劇。

你會忍不下心大義滅親,通報自己好像已經失控的至親嗎?你會覺得不論自己選擇怎麼做,不好的結果都已經注定了嗎?某種程度上,你一旦有這種想法,就代表你關心的人需要外力介入來避免他或她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

沒有哪兩個暴力犯是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每個人都對他們自詡為正義的怒氣有著不同的託辭與理由,但話說回來,至少有三條共同的絲線可以將這些罪犯串聯起來:權力、恐懼、成名的渴望(即便是惡名)。

說得更直白一點,這些人的共通點是:對全能的渴望、失控地想要向人灌輸或施加恐懼的慾望,還有無論如何都想要自己的事蹟被人記住的心情。

在這些人的心裡,他們就像佈道者一般站在講壇上,而整個世界都在聆聽他們震懾人心的演講。

然而,真相是,隨著社群媒體的普及,加上網路能夠瞬間吸引粉絲注意而讓人爆紅的魅力,很多人會覺得自己不光是在心裡對人佈道,而是真正在對現實中的人傳道。

許多犯罪者自認他們的訴求必須要大聲告訴世界,也必須被世人所認可,如果說他們內在的自戀─極端的自私與自我中心─是一團火焰,那社群媒體就是把火搧大的扇子。

他們會因此覺得取走自己該擁有的東西天經地義,索討該報的冤仇也是剛好而已。

現代科技讓他們可以留下虛擬宣言、自拍照片、臉書貼文、YouTube影片、各種為他們的暴力之道留下的資訊足跡,供社會大眾永世憑弔。

這種在世上無法抹滅的印記,會讓罪犯感覺彷彿他們已經名留青史。

現實裡的他們惡名昭彰,但他們要嘛不能、要嘛不情願去明辨什麼是美名、什麼又是惡名。

還有些時候,他們並不在乎那是惡名或美名,只要出名他們就滿意了。

很久以前,在許多自殺成功的案例裡,我們就已觀察到了一種認知侷限(亦稱隧道視覺),認為人生的問題除了一死了之以外無法解決。

殺人傾向的個案與自殺傾向的個案其實有很多共通處,事實上這兩個族群往往有一定程度的重疊。

取走一條性命,不論是取走自己或別人的性命,都同樣代表生命的消逝。

在許多大規模槍擊案中,槍手最後的一槍都是給了自己。

對於人生種種無解的煩惱與困難,死亡是在他們心中根深蒂固的答案,而這也讓他們可以把心思專注在罪行執行的技術層面上。

許多犯下這些罪行的人,都是從自我憎恨與自毀的想望展開這段黑色旅程,然後他們會得出一個結論,就是那些「逼他們走到這一步」的人要先為此付出代價。

話說到底,惡意殺害其他人類也是自我毀滅的一種變形,不是嗎? 對許多人而言,殺人可以讓人感覺自己掌握一種無上的權力,而在光榮之火中沉沒,則更能放大他們從對無辜群眾發動終極攻擊中得到的滿足感。

有些最窮兇惡極的連續殺人犯會認為,他們之所以犯下這些罪行,是受到某種更高權威的召喚,或是出於某種所謂「悲天憫人」的行為準則。

以艾弗蘭.薩爾迪瓦(EfrenSaldivar)為例,身為所謂「死亡天使」型殺手的他,在一九九○年代初期於加州擔任呼吸科治療師期間,奪走了高達兩百條住院病人的性命。

由此他也被認為是美國當代最「多產」的連續殺人犯。

我很仔細地對薩爾迪瓦進行過訪談,所以我可以很篤定地告訴各位:他的行為一點也不悲天憫人,而他也沒有真正謹守他拿來當成犯罪動機的行為準則。

他之所以下毒手,只是因為每多殺一個人,那種想要控制他人生死的飢渴就愈發讓他欲罷不能。

幻覺纏身的人,會在虛擬的社群媒體上找到一個小天地,滋養他們錯亂的誤解與內心各種密謀的計畫。

同溫層的成員會認證並慫恿這些跟蹤狂的癡心妄想,用團體的迷思去替這些罪犯壯膽。

各式各樣的變態表現,包括令人匪夷所思的食人行為與其他各種獸行,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支援的聲音。

網路空間與社群媒體就像一張變態的溫床,醞釀著以往會在大氣中自然分解的異端想法;脫離現實、居心叵測,且懷著滿腔憤恨不滿的個體,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今有了一個基地可以激化他們的想法,只要進了這個溫暖的基地,他們就可以摀住耳朵,不去接受親友或心理衛生專業人士的當面糾正。

一路走來,我以鑑識心理學家的身分,協助回應了一些亟需解答的問題:嫌犯為何行凶?這樁犯行是否與心理疾病有關?這個人有什麼毛病?他或她的精神狀態正常嗎?他們是瘋子嗎?有沒有易於理解的緣由,可以在他們遭到定罪之後主張從輕量刑?在校園裡大開殺戒的未成年者,應不應該比照成年人受審?連續殺人犯如此摧殘這個社會,背後是什麼樣的動機在驅使他們? 這些問題都很難回答,但追尋答案的過程卻讓人很有成就感。

本文介紹:《從邪念到暴行:跟蹤騷擾、人質挾持、校園槍擊、無差別殺人,鑑識心理學家的當代犯罪診斷書》。

本書作者/克里斯.莫漢迪;譯者/鄭煥昇;出版社/臉譜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病態人格心理學》 《小心,魔鬼就在你身邊》   克里斯.莫漢迪呼吸治療師幻覺從邪念到暴行恐懼成名暴力行為校園槍擊權力殺人宣言無差別殺人認知侷限跟蹤鄭煥昇鑑識心理學家隧道視覺騷擾 ←【一週E書】有時設計牛仔褲,有時啟發相對論 「我真的應該不行了……」食指破皮的丈夫說道。

→ 您可能還想看... 社群的力量《從大溪繞境到跨國婚姻──台灣社群的互信與合作探微》 212月,2014 老師苦笑說,社團時間大部分不必做什麼,就是睡覺而已 1410月,2021 閒聊其實不簡單,在怕生的人看來,尷尬沒有上限 267月,2021 「這事沒法接,查不出來是我們無能,可真查出來恐怕連命都不保。

」 137月,2020 Copyright©2020群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加入粉絲團,天天帶給你有趣的閱讀新聞 Readmoo電子書店 加入Line好友 訂閱電子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