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丁— Google 藝術與文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白丁在中國古代指「沒有功名、沒有官職或文盲的平民」,如《隋書李敏傳》:「謂公主曰:『李敏何官?』 首頁探索附近簡介成就系列作品主題實驗藝術家媒材藝術流派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地點關於查看活動記錄提供意見隱私權&服務條款首頁探索玩遊戲附近收藏登入載入中…白丁在中國古代指「沒有功名、沒有官職或文盲的平民」,如《隋書李敏傳》:「謂公主曰:『李敏何官?』對曰『一白丁耳。

』」劉禹錫《陋室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也指「隸屬軍隊指揮而沒有軍籍的民間壯丁」。

他們身著樸素白色上衣因此稱之為白丁。

從朝鮮王朝開始「白丁」便是沒有自由之人。

七般公賤指的是官婢、妓生、吏族、驛卒、獄卒、犯罪逃亡者,八般私賤則指巫女、皮革鞋製品的工匠、使令、僧侶、賣藝之人、男寺黨、舉史以及白丁。

1423年開始、朝鮮世宗為了緩和對屠夫的差別待遇將他們稱為「白丁」,地位較高的是良民。

這樣子的階級差別意識之下,漸漸地「白丁」一詞便成中下階層的代名詞。

一部分白丁來自圖們江以南的女真人與契丹人,另一部分是政治犯。

他們生活在都市與村莊以外邊鄙地區,以數十戶至數百戶聚居。

他們本來只可從事屠宰業者、肉販與柳器匠,後來規制放鬆,充當官家的劊子手,甚至從事農業。

但最多還是與屠牛有關的工作。

因為他們沒戶籍,可免於官府的徵稅和徭役,反而成為朝鮮時代後期可有資本蓄積的階級。

顯示節錄內容顯示較多內容維基百科使用Google進行翻譯Google應用程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