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元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元素符號 化學元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注意:本頁面含有Unihan新版漢字:「䤭、䥑、鿏、鿔、鿫、鿬、鿭、𨧀、𨭎、𨨏、𨭆、𫟼、𫓧、𫟷、𬬭、𬬻」。

有關字元可能會錯誤顯示,詳見Unicode擴充漢字。

上方:化學元素周期表,下方:一些元素的樣品,從左到右分別是:氫、鋇、銅、鈾、溴及氦   此條目的主題是現代的化學元素。

關於其他領域的元素,請見「元素(消歧義)」。

化學元素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種基本的金屬和非金屬純物質;也是造成物質的基本單位,不能直接用化學方法分解;同一種化學元素是由相同的原子組成,也就是其原子中的原子核具有同樣數量的質子,用一般的化學方法不能使之分解,並且能構成一切物質。

一些常見元素的例子有氫、碳、磷、氧、矽、鐵、硫、鈣和鈉等。

原子序數大於82的元素(即鉛之後的元素)皆沒有穩定的同位素,會進行放射性衰變。

另外,第43和第61號元素(即鎝和鉕)亦沒有穩定的同位素,會進行衰變。

可是,即使是原子序數大於82、沒有穩定原子核的元素,有些仍可能存在於自然界中,如鉍、釷、鈾、鈽等天然放射性核種[1],另外,其餘原子序數小於99(鑀)的放射性元素在自然界中亦都有少量或極微量的存在。

所有化學物質都是由元素組成,即任何物質都包含元素。

隨著人工的核反應,會發現更多的新元素。

1923年,國際原子量委員會作出決定:化學元素是根據原子核電荷的多少對原子進行分類的一種方法,把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稱為一種元素。

[2] 2018年,總共有118種元素被發現,其中地球上有98種(1號的氫至98號的鉲),其餘則是人工合成元素。

目次 1概覽 1.1原子序 1.2質量數 1.3同位素 1.4原子量 1.5化學的純元素及核子物理的的純元素 1.6同素異形體 1.7元素性質 1.7.1一般性質 1.7.2物質狀態 1.7.3熔點及沸點 1.7.4密度 1.7.5晶體結構 1.7.6放射性 1.8週期表 2命名法及符號 2.1元素名稱詞源 2.2元素符號 2.3命名爭議和區域政治 2.4中文命名法 3已發現的118個元素列表 4蘊藏量 5歷史 5.1定義的演變 5.1.1早期的定義 5.1.2化學定義及原子定義 5.2許多元素的發現及認可 5.3近來發現的元素 6參考文獻 7外部連結 8參見 概覽[編輯] 化學元素中最輕的兩個元素分別是氫和氦,都是在宇宙形成的前20分鐘由太初核合成所產生的[3],一開始的質量比率為3:1(原子數比例則為12:1)[4][5],當時也產生了極微量的鋰及鈹。

幾乎其他自然存在的元素都是經由自然的核合成而產生的[6]。

地球上有少量的新元素是由核生成(英語:nucleogenic)反應產生,或是宇宙生成(cosmogenic)反應(例如宇宙射線散裂)所產生。

地球上的新元素也都可能是放射性的衰變產物,衰變過程是一些放射性過程,例如α衰變、β衰變、自發裂變、簇衰變(英語:clusterdecay)等,也有些較少見的衰變過程。

在自然界存在的94種化學元素中,原子序1至82的元素幾乎都至少有一個穩定同位素(只有原子序43的鎝以及原子序61的鉕例外)。

對於某一個同位素,若始終沒有觀測到它的核衰變反應,即視為穩定同位素。

原子序83以後的元素是放射性元素,其所有的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會進行核衰變反應。

其中有些元素,例如原子序83的鉍、原子序90的釷及原子序92的鈾有一個或多個半衰期很長的同位素,因此其目前的同位素有可能是在太陽系形成之前,恆星核合成時產生的重金屬。

鉍-209(英語:bismuth-209)的α衰變半衰期超過1.9×1019年,是目前估期宇宙壽命的十億倍,是自然存在的元素中,半衰期最長的同位素,幾乎可以視為是穩定同位素[7][8]。

超鈾元素(在鈾以後,原子序大於92的元素)其核衰變的半衰期大多較短,因此無法於自然界穩定存在,或者是從太陽系誕生至今早已衰變殆盡,所以都是由人工合成的方法發現的,只有少數超鈾元素在自然界中有痕量的存在(如錼和鈽等)。

到2010年為止,有118有已知的元素(此處的「已知」是對該元素已有部份的資訊,從只知道其部份衰變產物者,到已將此元素從其他元素中分離出來者皆計入。

)[9][10]。

在118個元素中,自然界存在的有94個,而其中有六個在自然界是極微量存在:原子序數43的鎝、原子序數61的鉕、原子序數85的砈、原子序數87的鍅、原子序數93的錼以及原子序數94的鈽。

在宇宙中有偵測到這94種元素的存在,在恆星及超新星的光譜中也不例外,而恆星及超新星的光譜也會偵測到半衰期短的放射性元素。

前94種元素是地球上可偵測到的原始核種(英語:primordialnuclide),可能是太陽系形成時就生成,也可能是天然存在的鈾或釷裂變(或嬗變)產物。

剩下的24個元素現今不存在在地球上,也沒有出現在宇宙光譜中,這些元素都是人工產生的,這些元素都是半衰期很短的放射性元素。

若在地球形成時曾經有這些元素存在,他們幾乎確定已經衰變成其他元素了。

鎝是在1937年以人工的方式製備,曾認為是第一個人工合成,自然界不存在的元素,不過後來發現自然界有極微量的鎝(而且可能在1925年就已經發現自然界存在的鎝)[11]。

其他一些有放射性,但自然界極微量存在的元素發現情形也和鎝類似:先由人工的方式製備,後來才發現也存在在自然界中[12]。

原子序[編輯] 主條目:原子序數 原子序數是一個原子核內質子的數量,也決定元素的性質[13]。

擁有同一原子序數的原子屬於同一化學元素。

原子序數的符號是Z。

例如所有的碳原子的原子核都有六個質子,因此碳的原子序數是6[14]。

碳原子可能會有不同個數的中子,這些就是碳的同位素[15]。

原子核中質子的個數決定了原子核的電荷,因此也決定了原子在電中性時的電子個數。

電子會填入其原子軌域中,決定原子各種的化學性質。

中子的個數對於原子的化學性質影響不大(氫及氘例外)。

例如所有的碳原子因為有六個質子及六個電子,即使其中子可能有六個或是八個,其化學特性幾乎相同。

因此在化學上,是由原子序數來識別一化學元素的特性,而不是用其質量數。

一般原子序數會寫在元素符號的左下方,例如 H 1 {\displaystyle{\ce{_1H}}} 是氫, O 8 {\displaystyle{\ce{_8O}}} 是氧。

但因為一個元素的原子序數是確定的,因此這個值很少會這樣寫出來。

質量數[編輯] 主條目:質量數 質量數是指中性原子的原子核內,質子數量和中子數量的和,質量數的數值都是整數。

如氧-16中性原子的原子核內質子數和中子數皆為8,故其質量數為16。

有時會將質量數和原子序數(Z,質子數)分別標示在元素的左上角及左下角,如 O 8 16 {\displaystyle{\ce{^16_8O}}} 即為質量數為16,原子序數為8的氧原子[16]。

同位素[編輯] 主條目:同位素 同位素是指某種特定化學元素之下的不同種類。

同一種元素下的所有同位素都具有相同的質子數目,但中子數目不同。

這些同位素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中佔有同一個位置,因此得名。

例如氕、氘和氚皆屬於氫元素的同位素,它們的原子核中都有1個質子,但中子數分別為0、1及2,所以它們互為同位素。

其中,氘幾乎比氕重一倍,而氚則幾乎比氕重二倍。

另外,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稱為放射性同位素。

原子量[編輯] 主條目:原子量 質量數是原子中,質子數量和中子數量的和,而單一原子的原子量為表示該原子質量的實數,其單位為原子質量單位(amu或簡稱u)。

一般而言,原子量和質量數會有些差異,不會完全相同,因為每個中子和每個質子的質量不是恰好都是1u,而原子量也會受到電子及核結合能的影響。

例如氯-35的原子量若精確到五位小數,會是34.969u,而氯-37的原子量若精確到五位小數,會是36.966u。

不過原子量以u為單位時的數值,和質量數的誤差會在1%以內。

唯一原子量是整數,和質量數完全相同的元素是碳12,因為依照原子質量單位的定義就是碳12原子在基態時質量的1/12,因此碳12的原子量就是12u。

相對原子量(英語:Relativeatomicmass)以往也稱為原子量,是在特定環境下找到同一元素同位素,以豐度加權後的原子量平均值,再除以原子質量單位(u)所得的值。

數值可能是一個分數,例如氯的相對原子量為35.453,不太接近整數,原因是這個數值是76%的氯35及24%的氯37平均後的結果。

化學的純元素及核子物理的的純元素[編輯] 化學家和核子物理學家對於「純元素」會有不同的定義。

在化學上,純元素是指物質中全部(或是幾乎是全部)的原子都有相同的原子序,或是質子個數相同。

不過在核子物理上,純元素是指物質中只有一種穩定的同位素[17] 例如,銅纜中若99.99%的成份都是有29個質子的銅原子,以化學層面來看,即為有99.99%純度的銅。

不過一般的銅包括了二種同位素,69%的 Cu 63 {\displaystyle{\ce{^63Cu}}} 及31%的 Cu 65 {\displaystyle{\ce{^65Cu}}} ,兩者中子數不同。

相對的,金塊在化學上或是在核子物理都是純元素,因為一般的金只由一種同位素 Au 197 {\displaystyle{\ce{^197Au}}} 組成。

同素異形體[編輯] 主條目:同素異形體 化學上的純元素,其原子之間結合的方式可能不只一種,因此純元素也會存在多種化學結構(英語:chemicalstructure),也就是原子在空間中會有不同的排列方式,這些稱為同素異形體,其性質也有所變化。

例如碳的同素異形體中,鑽石是在每個碳原子的周圍都有以四面體結構互相連接的碳,而石墨是由碳原子組成的六角狀層狀結構,石墨烯只有單一層的石墨,但強度非常高,富勒烯的幾何外形幾近於球體,碳奈米管是由六角形結構組成的細管,但其電氣特性又和其他的同素異形體不同。

元素的一般條件(也稱為參考狀態)是指元素在壓力一巴、指定溫度(一般會是298.15K)下其熱力學穩定度最高的狀態。

在熱化學中,會定義元素在一般條件下的標準莫耳生成焓為零。

例如,碳的一般條件是石墨,因為石墨的結構比其他同素異形體都要穩定。

元素性質[編輯] 有許多種描述性的分類可以應用在元素上,包括考慮其常見的物理及化學性質、在常見條件下的物態、熔點及沸點、密度、固體時的晶體結構以及其來源等。

一般性質[編輯] 有些詞常用來描述元素的一般物理性質及化學性質。

第一種分類方式是將元素分為可以導電的金屬、無法導電的非金屬,以及在金屬和非金屬之間的一些類金屬,其性質介於金屬和非金屬之間,而且多半會有半導體的特性。

在周期表上有更細的元素分類,除了金屬及非金屬的大略分類外,還會有顏色標示一些比較細的分類,例如鹼金屬、鹼土金屬、鹵素、鑭系元素、錒系元素、過渡金屬、貧金屬、類金屬、雙原子非金屬、多原子非金屬及惰性氣體。

在上述系統中,鹼金屬、鹼土金屬、過渡金屬、鑭系元素及錒系元素屬於金屬,而雙原子非金屬、多原子非金屬及惰性氣體屬於非金屬。

有些周期表中不會特殊將鹵素分為一類,會將砈視為是類金屬,其他則分為非金屬。

物質狀態[編輯] 另一種常見的分類是在特定的溫度及壓力(標準狀況)下,利用元素本身的物質狀態是固態、液態或氣態來區分。

大部份的元素在標準狀況下是固態,也有一些是氣態。

在0℃及正常大氣壓力下會是液態的元素只有溴及汞,而銫及鎵在上述條件下是固態,但分別會在28.4℃及29.8℃融化為液態。

熔點及沸點[編輯] 在一大氣壓力下的熔點及沸點(一般會用攝氏溫度表示)也常用來作為元素的分類。

大部份元素的熔點及沸點都已知道,不過有些放射性元素只能非常少量的製備,而且其半衰期短,因此可能還無法量測其熔點或沸點。

因為氦在一大氣壓力下的絕對零度時也是液態,因此依傳統的表示方式,氦只有沸點,沒有熔點。

密度[編輯] 元素在特定溫度及壓力(標準狀況)下的密度常用來作為元素分類的依據。

密度會以g/cm3為其單位。

因為有些元素在標準狀況下為氣態,這些元素的密度會以其氣態下的密度來表示。

若元素有不同密度的同素異形體,一般會一一列出常見的同素異形體及其密度,另一種作法是列出最常見的同素異形體,並標示其密度。

例如碳的同素異形體中,最常見的是無定形碳、石墨及鑽石,其密度分別是1.8–2.1,2.267和3.515g/cm3。

晶體結構[編輯] 主條目:晶體結構 目前為止,已發現的固態元素其晶體結構可分為八種:立方晶系、體心立方晶系,面心立方晶系,六方晶系,單斜晶系,正交晶系,菱形晶系及四方晶系。

有些人工合成的元素因為可分析的原子太少,還無法判斷其晶體結構。

放射性[編輯] 主條目:放射性 放射性是指某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從不穩定的原子核自發地放出射線(如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等)「衰變」形成另一種同位素(衰變產物),這種現象稱為放射性。

衰變時放出的能量稱為衰變能量。

每種元素都有著許多種放射性同位素,若某元素的所有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則我們稱該元素為放射性元素。

原子序為83(鉍)以上的元素都屬於放射性元素,但某些原子序數小於83的元素(如鎝和鉕)也屬於放射性元素[18]。

半衰期越短的放射性同位素越不穩定,放射性也越強。

周期表[編輯] 主條目:元素周期表 本模板:檢視討論編輯 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電子層 0族電子數 周期↓ IA VIIIA(0) 1 1H氫1.008 IIA IIIA IVA VA VIA VIIA 2He氦4.003 K 2 2 3Li鋰6.941 4Be鈹9.012   5B硼10.81 6C碳12.01 7N氮14.01 8O氧16.00 9F氟19.00 10Ne氖20.18 LK 82 3 11Na鈉22.99 12Mg鎂24.30 IIIB IVB VB VIB VIIB VIIIB(VIII) ⏞ {\displaystyle\overbrace{\qquad\qquad\qquad}} IB IIB 13Al鋁26.98 14Si矽28.09 15P磷30.97 16S硫32.04 17Cl氯35.45 18Ar氬39.95 MLK 882 4 19K鉀39.10 20Ca鈣40.08 21Sc鈧44.96 22Ti鈦47.87 23V釩50.94 24Cr鉻52.00 25Mn錳54.94 26Fe鐵55.84 27Co鈷58.93 28Ni鎳58.69 29Cu銅63.55 30Zn鋅65.38 31Ga鎵69.72 32Ge鍺72.63 33As砷74.92 34Se硒78.97 35Br溴79.90 36Kr氪83.80 NMLK 81882 5 37Rb銣85.47 38Sr鍶87.62 39Y釔88.91 40Zr鋯91.22 41Nb鈮92.91 42Mo鉬95.95 43Tc鎝[99] 44Ru釕101.1 45Rh銠102.9 46Pd鈀106.4 47Ag銀107.9 48Cd鎘112.4 49In銦114.8 50Sn錫118.7 51Sb銻121.8 52Te碲127.6 53I碘126.9 54Xe氙131.3 ONMLK 8181882 6 55Cs銫132.9 56Ba鋇137.3 57-71鑭系元素* 72Hf鉿178.5 73Ta鉭180.9 74W鎢183.8 75Re錸186.2 76Os鋨190.2 77Ir銥192.2 78Pt鉑195.1 79Au金197.0 80Hg汞200.6 81Tl鉈204.4 82Pb鉛207.2 83Bi鉍209.0 84Po釙[210] 85At砈[210] 86Rn氡[222] PONMLK 818321882 7 87Fr鍅[223] 88Ra鐳226.0 89-103錒系元素** 104Rf鑪[261] 105Db𨧀[262] 106Sg𨭎[266] 107Bh𨨏[264] 108Hs𨭆[277] 109Mt䥑[268] 110Ds鐽[281] 111Rg錀[272] 112Cn鎶[285] 113Nh鉨[286] 114Fl鈇[289] 115Mc鏌[289] 116Lv鉝[293] 117Ts鿬[294] 118Og鿫[294] QPONMLK 81832321882 6 * 鑭系元素 57La鑭138.9 58Ce鈰140.1 59Pr鐠140.9 60Nd釹144.2 61Pm鉕[145] 62Sm釤150.4 63Eu銪152.0 64Gd釓157.2 65Tb鋱158.9 66Dy鏑162.5 67Ho鈥164.9 68Er鉺167.3 69Tm銩168.9 70Yb鐿173.0 71Lu鎦175.0 7 ** 錒系元素 89Ac錒[227] 90Th釷232.0 91Pa鏷231.0 92U鈾238.0 93Np錼237.0 94Pu鈽[244] 95Am鋂[243] 96Cm鋦[247] 97Bk鉳[247] 98Cf鉲[251] 99Es鑀[252] 100Fm鐨[257] 101Md鍆[258] 102No鍩[259] 103Lr鐒[262] 圖解:  鹼金屬  鹼土金屬  鑭系元素  錒系元素  過渡金屬  主族金屬  類金屬  非金屬  鹵素  惰性氣體  待確認化學特性 在標準狀況下,序號綠色者為氣體;序號藍色者為液體;序號黑色者為固體;序號灰色者為未知相態。

​ 化學元素的性質常會用元素周期表來整理,其中會將元素隨著其原子數的增加,放在不同的元素周期中,而同一族的化學元素會有較近似的物理及化學性質。

目前使用的標準元素表包括到2010年4月10日之前所發現的118個已確認的元素。

早期也有一些科學家用類似周期表的方式表現元素的關係,但一般都將元素周期表視為是俄羅斯化學家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得列夫在1869年的貢獻,門得列夫導入周期表來描述元素中重複的特性驅勢。

隨著時間的演進,元素周期表的佈局也有進行調整,以將新發現的元素加入,並且也發展了新的理論模式來解釋其化學性質。

周期表在化學中的許多領域都很常出現,在針對許多不同形式化學性質的分類、系統化及比較時是非常好用的框架。

周期表也常用在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材料科學、工程學、農業、醫學、營養學、環境衛生(英語:environmentalhealth)及天文學。

周期表中的原則在化學工程中也非常的重要。

命名法及符號[編輯] 主條目:IUPAC元素系統命名法和化學元素名稱詞源列表 元素命名的決定不斷變化,混雜了人類各種語言、文化、及對化學知識的理解[19]。

化學元素的名稱隨著歷史演進有不同來源,有從古代就有名稱的、有採用鍊金術師時代名稱的、有採用神話的、有採用顏色的、有按地理名稱取的、有按元素性質取名的、也有按人名取名的[20]。

在現代慢慢接受發現者有權命名,然而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對於元素命名和符號有最終決定權[21]。

從1947年起IUPAC負起批淮元素名稱的責任,並為每一個元素決定國際通用的單一符號,在此之前有不少元素有多個名字,如元素41鈮的名字在歐洲和美洲間存有爭議150年,至1949IUPAC決定採歐洲使用的名稱[19]。

截至2015年 (2015-Missingrequiredparameter1=month!)[update],IUPAC治理全球化學知識,成為化學元素新發現及命名權的最終裁決法院,創立了國際認可的標準術語,這是在19世紀所明顯沒有的。

在語言參與方面,由於歷史和世界大戰的政治因素,德文曾被數個包括IUPAC的國際科學組織抵制,其後在1929年的IUPAC,德文和義大利文才被授予IUPAC附屬語言的地位[22]。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的說法,元素英文名稱的國際定名是透過IUPAC討論決定的[23],該會化學名詞審定分委員會於1998年召開的無機化學名詞組擴大會議,根據IUPAC對101至109號的元素名稱重新命名,審定對應的中文命名[24]。

IUPAC對101-11號元素重新命名後,兩岸化學專家經研討對中文定名達成一致,截至2014年 (2014-Missingrequiredparameter1=month!)[update]100號之後的化學元素,兩岸名稱是完全一致的[25]。

元素名稱詞源[編輯] 從古代就有名稱的元素共有9個,有7個金屬金、銀、汞、銅、鐵、錫、鉛及2個非金屬碳與硫[26]。

其中汞是古代中最晚發現的,聖經舊約提供了不少關於其他8個元素的資訊、但並未提及汞[20]:72。

鍊金術師時代元素命名採用的是當時眾所周知意義:如砷的取名Arsenic源於希臘語:arsenkikos,取其男性、陽剛之意;鉍Bismuth的取名源於德語:WeisseMasse,取其白色物質、白色金屬之意[20]:72。

採用星體名稱的元素命名有:氦名Helium源於「太陽」的希臘語:Helios、硒名Selenium源於「月亮」的希臘語:Selene、碲名Tellurium源於「地」的拉丁語:Tellus、鈰名Cerium源於小行星穀神星的希臘語:Ceres(1801年發現小行星,1803年發現金屬鈰)[20]:73、鈾(Uranium,英語:Uranus)和錼(Neptunium,英語:Neptune)[27]等等。

採用希臘及北歐等神話的元素命名有:鈾名Uranium取自希臘神話第一位世界統治者烏拉諾斯、釩名Vanadium取自北歐神話的女神瓦納迪斯、錼名Neptunium取自羅馬神話的海神尼普頓、等等[20]:74。

因為部份元素的性質或化學反應有顏色,所以有些元素的命名根源於顏色名:鉻名Chromium源於希臘語:Chroma指顏色、銣名Rubidium源於拉丁語:Rubidus指最暗的紅色、鋯名Zirconium源於波斯語:Zargun‎指帶金色的、等等[20]:74。

採用地名的元素命名有:鈧名Scandium源於斯堪地那維亞、銪名Europium源於歐洲、鈥名Holmium源於斯德哥爾摩、釕名Ruthenium源於羅塞尼亞(指俄羅斯)、鋂名Americium源於美洲、鉲名Californium源於加利福尼亞等等[20]:75。

採用人名來為元素命名的數量較少,可能和瑞典化學家貝采利烏斯反對使用人名的堅定立場,當元素鎢發現時世界在爭論取名應該取wolfram還是tungsten,著名德國礦物學家亞伯拉罕·戈特洛布·維爾納提案以schelium命名來表彰舍勒在氧化鎢的研究成就,貝采利烏斯以兩個理由唐突地拒絕此提案:「這命名從瑞典語的觀點不適當,且我們同胞的不朽成就無需靠此來支撐。

」[28]。

當超鈾元素被人造時,採用人名來為元素命名變得常見:[29] 鋦Curium以居里夫婦(瑪麗·居里和皮埃爾·居里)命名。

鑀Einsteinium以愛因斯坦命名。

鐨Fermium以費米命名。

鍆Mendelevium以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得列夫命名。

鍩Nobelium以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命名。

鐒Lawrencium以迴旋加速器的發明者歐內斯特·勞倫斯命名。

元素符號[編輯] 主條目:元素符號列表 從古代就有名稱的金屬元素和天體相連結而有了符號,如金和太陽、銀和月亮、鐵和火星等等[20]:76。

18世紀化學知識的快速發展使符號的使用更為迫要,有許多提案是採舊案外加額外的幾何圖形。

瑞典化學家貝采利烏斯於1813年發展出一套簡單提案:讓元素名稱的第一個字母作為符號,這元素名稱可能是舊拉丁文、希臘文、或現代名稱,若有多個元素使用同樣的字母,那麼就取第一個及第二個(或著是取第一個及第三個)字母,大小寫方面第一個字母需大寫而第二個字母需小寫[30][31]。

貝采利烏斯所提的新符號系統很快在歐洲和美洲受到採納,新元素的符號大多按此案原則定義,唯有鈮的命名從該元素發現後在美洲及歐洲的爭議不止,現今IUPAC於1949及1960年的決議已將元素41採用niobium和符號Nb[20]:78-9。

元素符號令人滿意的成果是,不管國家語言是什麼,全世界通用一套相同的化學元素符號語言[32]。

和歐美語言系統完全不同的國家如俄羅斯,中國,日本等等,用的也是以拉丁字母書寫的元素符號[33]。

命名爭議和區域政治[編輯] 以歐洲國家成員為主力的IUPAC曾和美國化學代表機構如美國化學會在命名元素106𨭎時發生爭議[34]。

此節以下段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具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2019年1月14日)請協助補充內容以避免偏頗,或討論本文的問題。

在1918年後,國際上元素的英文名稱是通過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討論決定的。

103號元素以前,元素命名沒有產生過爭議。

但是104號以後,西方和蘇聯多次發生命名上的爭議。

1977年IUPAC宣布100號以後的元素名稱,不再使用以人名、國名、地名和機構名等來命名的方法,而採用拉丁文和希臘文混合數字詞頭加詞尾-ium來命名,符號採用三個字母來表示,如104號元素命名為unnilquadium,符號Unq。

但是這種命名方法仍然存在爭議。

到1994年,IUPAC提出恢復原來的命名方式,並在1997年8月27日正式通過,對101-109號元素重新定名。

[35] 中文命名法[編輯] 化學元素中文命名法創始人徐壽(1818年—1884年) 主條目:中文元素命名法 古中國對部分元素有特別名稱,如鐵、金等早已被命名。

1850年代開始,西方化學傳入中國,中國人開始對其他元素命名。

清末時,中國有至少兩套元素命名方法,分別是同文館和徐壽提出[36]。

辛亥革命後,中國開始著手統一和改革元素名稱,如21號元素由鉰改為鈧[37]。

1949年後,兩岸三地對元素的命名有些不同,如95號元素,中國大陸和香港命名為鎇[38],台灣命名為鋂[39]。

IUPAC對101-11號元素重新命名後,兩岸化學專家經研討對中文定名達成一致,截至2014年 (2014-Missingrequiredparameter1=month!)[update]100號之後的兩岸化學元素名稱是完全一致的。

[25] 中國大陸1955年制定的《化學命名原則》包括了102個元素名稱,1980年重新制定後包括了105個元素名稱,1998年中國大陸和台灣共同確定了101-109號元素的名稱。

[35][40] 已發現的118個元素列表[編輯] 化學元素周期表發明者德米特里·門得列夫 以下表格列出已發現的118的元素,其元素名稱可以連結到對應的化學元素條目,表格中還有以下的項目。

原子數、名稱及元素符號都是用來區分各化學元素。

族、周期及分區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關。

物質狀態是元素在標準狀況下的狀態。

存在情形將元素分為三種:自然界存在的穩定化學元素、自然界存在,但沒有穩定同位素的元素,以及人工合成的元素。

說明將元素作一簡單的分類:分為鹼金屬、鹼土金屬、鹵素、鑭系元素、錒系元素、金屬、半金屬、惰性氣體、非金屬及過渡金屬。

化學元素列表 原子序 正體名稱 簡體名稱 符號 族 周期 分區 標準狀況下的狀態 存在情形 說明 1 氫 氢 H 1 1 s 氣體 自然界 非金屬 2 氦 氦 He 18 氣體 自然界 惰性氣體 3 鋰 锂 Li 1 2 s 固體 自然界 鹼金屬 4 鈹 铍 Be 2 固體 自然界 鹼土金屬 5 硼 硼 B 13 p 固體 自然界 半金屬 6 碳 碳 C 14 固體 自然界 非金屬 7 氮 氮 N 15 氣體 自然界 非金屬 8 氧 氧 O 16 氣體 自然界 非金屬 9 氟 氟 F 17 氣體 自然界 鹵素 10 氖 氖 Ne 18 氣體 自然界 惰性氣體 11 鈉 钠 Na 1 3 s 固體 自然界 鹼金屬 12 鎂 镁 Mg 2 固體 自然界 鹼土金屬 13 鋁 铝 Al 13 p 固體 自然界 金屬 14 矽、硅 硅 Si 14 固體 自然界 半金屬 15 磷 磷 P 15 固體 自然界 非金屬 16 硫 硫 S 16 固體 自然界 非金屬 17 氯 氯 Cl 17 氣體 自然界 鹵素 18 氬 氩 Ar 18 氣體 自然界 惰性氣體 19 鉀 钾 K 1 4 s 固體 自然界 鹼金屬 20 鈣 钙 Ca 2 固體 自然界 鹼土金屬 21 鈧 钪 Sc 3 d 固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22 鈦 钛 Ti 4 固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23 釩 钒 V 5 固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24 鉻 铬 Cr 6 固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25 錳 锰 Mn 7 固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26 鐵、鉄 铁 Fe 8 固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27 鈷 钴 Co 9 固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28 鎳 镍 Ni 10 固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29 銅 铜 Cu 11 固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30 鋅 锌 Zn 12 固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31 鎵 镓 Ga 13 p 固體 自然界 金屬 32 鍺 锗 Ge 14 固體 自然界 半金屬 33 砷 砷 As 15 固體 自然界 半金屬 34 硒 硒 Se 16 固體 自然界 非金屬 35 溴 溴 Br 17 液體 自然界 鹵素 36 氪 氪 Kr 18 氣體 自然界 惰性氣體 37 銣 铷 Rb 1 5 s 固體 自然界 鹼金屬 38 鍶 锶 Sr 2 固體 自然界 鹼土金屬 39 釔 钇 Y 3 d 固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40 鋯 锆 Zr 4 固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41 鈮 铌 Nb 5 固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42 鉬 钼 Mo 6 固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43 鎝、鍀 锝 Tc 7 固體 無穩定同位素 過渡金屬 44 釕 钌 Ru 8 固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45 銠 铑 Rh 9 固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46 鈀 钯 Pd 10 固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47 銀 银 Ag 11 固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48 鎘 镉 Cd 12 固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49 銦 铟 In 13 p 固體 自然界 金屬 50 錫 锡 Sn 14 固體 自然界 金屬 51 銻 锑 Sb 15 固體 自然界 半金屬 52 碲 碲 Te 16 固體 自然界 半金屬 53 碘 碘 I 17 固體 自然界 鹵素 54 氙 氙 Xe 18 氣體 自然界 惰性氣體 55 銫 铯 Cs 1 6 s 固體 自然界 鹼金屬 56 鋇 钡 Ba 2 固體 自然界 鹼土金屬 57 鑭 镧 La 3 f 固體 自然界 鑭系元素 58 鈰 铈 Ce 3 固體 自然界 鑭系元素 59 鐠 镨 Pr 3 固體 自然界 鑭系元素 60 釹 钕 Nd 3 固體 自然界 鑭系元素 61 鉕 钷 Pm 3 固體 無穩定同位素 鑭系元素 62 釤 钐 Sm 3 固體 自然界 鑭系元素 63 銪 铕 Eu 3 固體 自然界 鑭系元素 64 釓 钆 Gd 3 固體 自然界 鑭系元素 65 鋱 铽 Tb 3 固體 自然界 鑭系元素 66 鏑 镝 Dy 3 固體 自然界 鑭系元素 67 鈥 钬 Ho 3 固體 自然界 鑭系元素 68 鉺 铒 Er 3 固體 自然界 鑭系元素 69 銩 铥 Tm 3 固體 自然界 鑭系元素 70 鐿 镱 Yb 3 固體 自然界 鑭系元素 71 鎦、鑥 镥 Lu 3 d 固體 自然界 鑭系元素 72 鉿 铪 Hf 4 固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73 鉭 钽 Ta 5 固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74 鎢 钨 W 6 固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75 錸 铼 Re 7 固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76 鋨 锇 Os 8 固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77 銥 铱 Ir 9 固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78 鉑 铂 Pt 10 固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79 金 金 Au 11 固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80 汞 汞 Hg 12 液體 自然界 過渡金屬 81 鉈 铊 Tl 13 p 固體 自然界 金屬 82 鉛 铅 Pb 14 固體 自然界 金屬 83 鉍 铋 Bi 15 固體 自然界 金屬 84 釙 钋 Po 16 固體 無穩定同位素 金屬 85 砈、砹 砹 At 17 固體 無穩定同位素 鹵素 86 氡 氡 Rn 18 氣體 無穩定同位素 惰性氣體 87 鍅、鈁 钫 Fr 1 7 s 固體 無穩定同位素 鹼金屬 88 鐳 镭 Ra 2 固體 無穩定同位素 鹼土金屬 89 錒 锕 Ac 3 f 固體 無穩定同位素 錒系元素 90 釷 钍 Th 3 固體 自然界 錒系元素 91 鏷 镤 Pa 3 固體 無穩定同位素 錒系元素 92 鈾 铀 U 3 固體 自然界 錒系元素 93 錼、鎿 镎 Np 3 固體 無穩定同位素 錒系元素 94 鈽、鈈 钚 Pu 3 固體 自然界 錒系元素 95 鋂、鎇 镅 Am 3 固體 無穩定同位素 錒系元素 96 鋦 锔 Cm 3 固體 無穩定同位素 錒系元素 97 鉳、錇 锫 Bk 3 固體 無穩定同位素 錒系元素 98 鉲、鐦 锎 Cf 3 固體 無穩定同位素 錒系元素 99 鑀、鎄 锿 Es 3 固體 人工合成 錒系元素 100 鐨 镄 Fm 3 固體 人工合成 錒系元素 101 鍆 钔 Md 3 固體 人工合成 錒系元素 102 鍩 锘 No 3 固體 人工合成 錒系元素 103 鐒 铹 Lr 3 d 固體 人工合成 錒系元素 104 鑪、 𬬻 Rf 4 型態不明 人工合成 過渡金屬 105 𨧀、 𬭊 Db 5 型態不明 人工合成 過渡金屬 106 𨭎、䤭 𬭳 Sg 6 型態不明 人工合成 過渡金屬 107 𨨏 𬭛 Bh 7 型態不明 人工合成 過渡金屬 108 𨭆 𬭶 Hs 8 型態不明 人工合成 過渡金屬 109 䥑 鿏 Mt 9 型態不明 人工合成 過渡金屬 110 鐽 𫟼 Ds 10 型態不明 人工合成 過渡金屬 111 錀 𬬭 Rg 11 型態不明 人工合成 過渡金屬 112 鎶 鿔 Cn 12 型態不明 人工合成 過渡金屬 113 鉨 鉨 Nh 13 p 型態不明 人工合成   114 鈇 𫓧 Fl 14 型態不明 人工合成 貧金屬 115 鏌 镆 Mc 15 型態不明 人工合成   116 鉝 𫟷 Lv 16 型態不明 人工合成   117 鿬 鿬 Ts 17 型態不明 人工合成   118 鿫 鿫 Og 18 型態不明 人工合成   蘊藏量[編輯] 主條目:地球的地殼元素豐度列表 蘊藏量即是地球中,所含元素數量,若依質量來排序現時地殼中含量最豐富的元素,前八個分別是氧(46.6%)、矽(27.7%)、鋁(8.1%)、鐵(5.0%)、鈣(3.6%)、鈉(2.8%)、鉀(2.6%)、鎂(2.1%)[41]。

若考慮包括地函及地核的整個地球,含量最豐富的元素,前八個分別是鐵(32.1%)、氧(30.1%)、矽(15.1%)、鎂(13.9%)、硫(2.9%)、鎳(1.8%)、鈣(1.5%)及鋁(1.4%)[42]。

歷史[編輯] 門德列夫1869年提出的周期表 定義的演變[編輯] 化學元素的概念基本上是指無法再進一步分解的物質(嚴格來說,是用化學反應無法再進一步分解的物質),在歷史上分為三個不同階段的定義:早期的定義(類似古希臘時的定義)、化學上的定義及原子的定義。

早期的定義[編輯] 主條目:古典元素 「元素」一詞在公元前360年被希臘哲學家柏拉圖首先使用,在他的語錄《蒂邁歐篇》中,討論了一些有機和無機的物質,這可算是最早期的化學著作。

柏拉圖假設了一些細微的物質有一些特別的幾何結構:正四面體(火)、正八面體(風)、正二十面體(水)、正六面體(土)及正十二面體(宇宙)。

[43] 除此之外,希臘哲學家恩培多克勒在其著作《論自然》(OnNature)中,使用了「根」(希臘文:ῥιζὤματα)一詞。

亞里斯多德在《論天(英語:OntheHeavens)》等著作中構想出五元素說,在柏拉圖的四種元素中再加上以太(精質),亞里斯多德對「元素」的正式定義見於《形上學(英語:Metaphysics(Aristotle))》[44]: “ 元素的意思是指一種內在於事物,而事物最初由之構成,且不能被分解為其他類的東西,例如聲音的元素,就是構成了聲音,而聲音最終分解成它們,它們自身卻不能分解為其他類的聲音。

如果可分的話,只能分為同類的部分,例如,水的部分還是水,音節的部分就不是同一音節了。

人們所說的物體的元素也是這樣,物體最終要分解為這些元素,而這些元素卻不分散為其他的類。

” 建基於以上的理論,在公元790年,阿拉伯化學家賈比爾假設出金屬由兩種元素組成:硫,作為"火石",用以解釋其可燃性,和水銀,用以解釋理想中的金屬性質。

[45]到中世紀時,瑞士醫生及鍊金術士帕拉塞爾蘇斯提出了三元素理論:硫使物質有可燃性,水銀使物質有揮發性和穩定性,而物質使金屬有固體性。

化學定義及原子定義[編輯] 1661年,愛爾蘭自然哲學家羅伯特·波義耳發現不止以往古人認為只有四個古典元素。

1789年出現了第一個現代化的化學元素列表,其中包含33個元素,並有元素的基本資料。

1818年,已發現元素增加至四十多種。

門得列夫於1869年發表的元素周期表中,有66種元素。

直到20世紀初,元素被定義為不能被分解成更簡單的物質。

換句話說,一種化學元素不能轉化成其他化學元素。

1913年,亨利·莫塞萊發現原子中的核電荷是原子的原子序,介定了目前原子的基礎定義。

1919年,有72個已知的元素。

1955年,為了紀念門得列夫,於是把第101種發現的元素命名為鍆。

現今,共發現了118種元素,參見元素周期表。

許多元素的發現及認可[編輯] 參見:化學元素發現年表 有十種物質,人類在史前時代就已熟悉,後來確認是元素:分別是碳、銅、金、鐵、鉛、汞、銀、硫、錫及鋅。

在西元1500年前又發現了其他元素的物質,分別是砷、銻及鉍。

在1750年之前又發現硫、鈷及鉑。

大部份存在在自然界的元素在1900年都已發現,包括: 一些現在在工業上常見的元素,例如鋁、矽、鎳、鉻、鎂及鎢。

許多容易反應的金屬,例如鋰、鈉、鉀及鈣。

氟、氯、溴及碘等鹵素。

氣體,例如氫、氧、氮、氦、氬及氖。

大部份的稀土元素,包括鈰、鑭、釓及釹。

大部份常見的放射性元素,包括鈾、釷、鐳及氡。

在1900年之後發現的元素有: 最後三個自然界存在的穩定元素:鉿、鎦、錸。

鈽,最早是由格倫·西奧多·西博格在1940年合成,但後來發現在自然界有半衰期長的同位素。

三個意外發現,自然界存在的元素(錼、鉕、鎝),一開始都是人工合成,後來發現在自然界的礦石樣品中有痕量的元素。

鈾或是釷的衰變產物(砈、鍅及鏷) 許多合成的超鈾元素,從原子序較小的鋂及鋦開始 近來發現的元素[編輯] 第一個超鈾元素(原子序大於92的元素)錼是在1940年發現。

到2016年1月份為止,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已經認可了118種元素的發現。

112號元素的發現是在2009年認可的,建議取名為鎶(copernicium),元素符號Cn[46],名稱及符號是在2010年2月19日由IUPAC所認可[47]。

目前已合成的最重的元素應該是118號元素Og,在2006年10月9日在俄羅斯杜布納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的核反應器中製備[10]。

117號元素Ts是目前最晚發現的元素,在2009年發現[48]。

IUPAC已在2011年6月正式認可了鈇及鉝二個元素,原子序分別是114及116,並且在2012年5月認可其名稱[49]。

IUPAC在2015年12月認可了第113、115、117及118號元素[50],在2016年6月8日宣布其預計要使用的名稱,這些元素名稱分別是nihonium(113,Nh)、moscovium(115,Mc)、tennessine(117,Ts)及oganesson(118,Og),名稱在2016年11月28日正式獲得認可。

[51] [52]。

2017年1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聯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組織化學、物理學、語言學界專家召開了113號、115號、117號、118號元素中文定名會。

5月9日,中國科學院、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北京聯合召開發布會,向社會發布113號、115號、117號、118號元素中文名稱分別為鉨、鏌、鿬、鿫。

[53][54] 參考文獻[編輯] ^Earnshaw,A.;Greenwood,Norman.ChemistryoftheElements2.Butterworth-Heinemann.1997.ISBN 978-0750633659.  ^教材課程研究所化學元素概念的產生和發展 ^參閱第10頁時間表Oganessian,Yu.Ts.;Utyonkov,V.;Lobanov,Yu.;Abdullin,F.;Polyakov,A.;Sagaidak,R.;Shirokovsky,I.;Tsyganov,Yu.;等.EvidenceforDarkMatter(PDF).PhysicalReviewC.2006,74(4):044602.Bibcode:2006PhRvC..74d4602O.doi:10.1103/PhysRevC.74.044602.  ^lbl.gov.TheUniverseAdventureHydrogenandHelium.LawrenceBerkeleyNationalLaboratoryUnitedStatesDepartmentofEnergy.2005[2017-06-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1).  ^astro.soton.ac.uk.Formationofthelightelements.UniversityofSouthampton.2001-01-03[2017-06-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1).  ^foothill.edu.HowStarsMakeEnergyandNewElements(PDF).FoothillCollege.2006-10-18.  ^Dumé,B.Bismuthbreakshalf-liferecordforalphadecay.Physicsworld.com(Bristol,England:InstituteofPhysics).2003-04-23[2015-07-14].  ^deMarcillac,P.;Coron,N.;Dambier,G.;Leblanc,J.;Moalic,J-P.Experimentaldetectionofalpha-particlesfromtheradioactivedecayofnaturalbismuth.Nature.2003,422(6934):876–8.Bibcode:2003Natur.422..876D.PMID 12712201.doi:10.1038/nature01541.  ^Sanderson,K.Heaviestelementmade–again.NatureNews.2006-10-17.doi:10.1038/news061016-4.  ^10.010.1Schewe,P.;Stein,B.Elements116and118AreDiscovered.PhysicsNewsUpdate.AmericanInstituteofPhysics.2000-10-17[2006-10-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1).  ^UnitedStates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Technetium-99.epa.gov.[2013-02-26].  ^Harvard–SmithsonianCenterforAstrophysics.ORIGINOFHEAVYELEMENTS.cfa.harvard.edu.[2013-02-26].  ^ATOMICNUMBERANDMASSNUMBERS.ndt-ed.org.[2013-02-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2).  ^periodic.lanl.gov.PERIODICTABLEOFELEMENTS:LANLCarbon.LosAlamosNationalLaboratory.  ^KatsuyaYamada.Atomicmass,isotopes,andmassnumber.(PDF).LosAngelesPierceCollege.[2017-02-04].(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4-01-11).  ^ElementalNotationandIsotopes.ScienceHelpOnline.[2008-08-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3).  ^Pureelement.EuropeanNuclearSociety.[2017-05-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3).  ^魏明通.核化學.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191–.ISBN 978-957-11-3632-5.  ^19.019.1ChristopherBrooks.Theperiodictable:howelementsgettheirnames.BBCScience.2013-11-14[2015-05-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6).  ^20.020.120.220.320.420.520.620.720.8PerEnghag.TheElements-Origin,Occurence,DiscoveryAndNames(元素-起源、出现、發現及名稱).EncyclopediaoftheElements:TechnicalData-History-Processing-Applications(元素百科全書:技術資料-歷史-加工-應用).JohnWiley&Sons.2008-01-08:55–78.ISBN 978-3-527-61234-5(英語).  ^EncyclopediaoftheElements:TechnicalData-History-Processing-Applications,2008,page72,"Inmoremoderntimesitbecamegenerallyacceptedthatthediscovererofanelementisalsoentitledtogiveitaname.However,theInternationalUnionofPureandAppliedChemistry,IUPAC,hasthefinaldecisionaboutaneleement'snameandsymbol." ^MichaelD.Gordin.ScientificBabelHowScienceWasDoneBeforeandAfterGlobalEnglish.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15-04-13:178–180.ISBN 978-0-226-00029-9(英語).ConcernoverthedominanceofGerman,especiallywithinchemistry,hadbeensimmeringforsometime....Inalltheseinternationalvenues,Germanwasproscribed,andonly(alongsideItalian)grantedasubsidiarystatusinIUPACin1929.  ^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101—109号元素中文定名.《出版參考》.1998年,(15期).  ^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101—109号元素中文定名.《中國科技期刊研究》.1998年,(03期).本刊訊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化學名詞審定分委員會於1998年1月中旬召開了無機化學名詞組擴大會議,會議根據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1997年8月27日決定對101~109號元素英文名稱重新命名的意見,審定了相應的中文命名。

參加會議的有化學、物理學方面的專家和語言文字方面的工作者,會議在前一個階段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審定了我國101~109號元素的中文名稱。

其定名中使用的漢字已徵得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同意,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批准,1998年7月8日正式公布使用。

  ^25.025.1石定栩;周薦;董琨.基於華語教學的語言文字研究.商務(香港)印書館.2014-06-09:49.ISBN 978-962-07-2863-1(英語).又如101-11號元素,...(IUPAC)對其重新命名之後,兩岸化學專家經過研討,對11個元素的定名達成一致意見。

於是,目前兩岸100號之後的元素名稱是完全一致的。

  ^EncyclopediaoftheElements:TechnicalData-History-Processing-Applications,2008,page72,"Table3.10Elementsknowninantiquity" ^Pershina,V.;Hoffman,D.C.,TheChemistryoftheHeaviestElements,Kaldor,U.;Wilson,Stephen(編),TheoreticalChemistryandPhysicsofHeavyandSuperheavyElements,SpringerScience&BusinessMedia,2003,ISBN 9789048163137,doi:10.1007/978-94-017-0105-1  ^EncyclopediaoftheElements:TechnicalData-History-Processing-Applications,2008,page76,"Personalnamesaresparinglyusedintheetymologyofelementnames.ThisprobablyhassomethingtodowiththefactthatBerzeliusveryfirmlytookadefinitepositionagainsttheuseofpersonalnamesaselementnames.Whenthemetaltungstenwasdiscoveredandthechemicalworlddisputedoverthenameswolframortungsten,thefamousmineralogistA.G.WernerinFreibergproposedthenamescheliuminhonorofScheeleandhisconsiderablepreparatoryworkwith"tungsticoxide".Berzeliusrejectedtheproposalabruptlyfortworeasons:"ThenameisnotsuitablefromtheviewpointoftheSwedishlanguageandtheimmortalityofourcompatriothasnoneedofsuchsupport."AfterthatthenamebecametungsteninEnglandandtheUSA,tungsteneinFranceandwolframinGermany,Swedenandmanyothercountries." ^EncyclopediaoftheElements:TechnicalData-History-Processing-Applications,2008,page76,"Whenthetransuranicelementsweresynthesizedelementnamesderivedfrompersonalnamesbecameusual: -Curium:MarieandPierreCurie. -Einsteinium:AlbertEinstein -Fermium:EnricoFermi -Mendelevium:DmitrijMendelejev -Nobelium:AlfredNobel -Lawrencium:ErnestO.Lawrence,theinventorofthecyclotron" ^ArunSyamal.LivingScienceChemistry9.RatnaSagar.2007:65.ISBN 978-81-8332-192-1(英語).MostoftheuniversallyacceptedsymbolsforelementsatpresentwerefirstintroducedbytheSwedishchemistJJBerzelius(1779—1848).Hesuggestedthatthesymbolsofelementsbemadefromeoneortwolettersofthenameoftheelement.  ^EncyclopediaoftheElements:TechnicalData-History-Processing-Applications,2008,page78,'J.J.Berzeliusin1813formulatedasimple,brilliantproposal:"Letthefirstletterinthenameoftheelementbethesymbol!Ortwolettersfromtheelement'sname.ButselectthelettersfromtheLatinnameoftheelement.Thenitwillbeintelligibleinallcountries".' ^EncyclopediaoftheElements:TechnicalData-History-Processing-Applications,2008,page79,"Itisverysatisfactorythatthesamechemicalsymboliclanguageisusedallovertheworldirrespectiveofthetypeofthenationallanguage." ^EncyclopediaoftheElements:TechnicalData-History-Processing-Applications,2008,page79,"InRussia,China,JapanandothercountrieswithlanguagesystemsquitedifferentfromtheEuropean/Americansystem,allthesamesymbolsareused,expressedwiththeLatinletters." ^科學月刊.343-348.科學月刊雜誌社.July1998:588(中文(繁體))....以元素106命名為「𨭎」(Sg,seaborgium),應該實至名歸。

爭議則純屬區域政治化,及意氣用事之舉。

以歐洲國家成員為主力的國際純粹及應用化學聯盟(IUPAC)的命名委員會,不滿美國代表機構(如美國化學會)的要求,認為美國人獨大專斷,於是故作...  ^35.035.1关于101—109号元素中文定名的说明.科技術語研究.1998,(1):17–18.  ^中文化學名詞的演變(上) ^煎蛋小学堂:新版元素周期表之歌(118个元素顺序版).煎蛋網.2013-05-26[2017-10-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7).  ^漢典鋂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臺灣元素週期表.[2016-01-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31).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101—109号元素的中文名称.科技術語研究.1998,(1):17.  ^Elements,TerrestrialAbundance.www.daviddarling.info.[2007-04-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10).  ^Morgan,J.W.;Anders,E.ChemicalcompositionofEarth,Venus,andMercury.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1980,77(12):6973–6977.Bibcode:1980PNAS...77.6973M.PMC 350422 .PMID 16592930.doi:10.1073/pnas.77.12.6973.  ^Hillar,Marian.TheProblemoftheSoulinAristotle'sDeanima.NASAWMAP.2004[2006-08-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9-09).  ^形上學/[古希臘]亞里斯多德著;苗力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ISBN978-7-300-05116-1. ^Strathern,Paul.(2000).Mendeleyev’sDream–theQuestfortheElements.NewYork:BerkleyBooks. ^IUPACAnnouncesStartoftheNameApprovalProcessfortheElementofAtomicNumber112(PDF).IUPAC.2009-07-20[2009-08-27].  ^IUPAC(InternationalUnionofPureandAppliedChemistry):Element112isNamedCopernicium.IUPAC.2010-02-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24).  ^Greiner,W.Recommendations(PDF).31stmeeting,PACforNuclearPhysics.JointInstituteforNuclearResearch.(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0-04-14).  ^Twoultra-heavyelementsaddedtotheperiodictable.2011-06-06[2016-11-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DiscoveryandAssignmentofElementswithAtomicNumbers113,115,117and11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IUPAC(2015-12-30) ^Elements113,115,117,and118arenowformallynamednihonium(Nh),moscovium(Mc),tennessine(Ts),andoganesson(Og).IUPAC.2016-11-30[2016-11-3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9).  ^IUPACIsNamingTheFourNewElementsNihonium,Moscovium,Tennessine,AndOganesson.IUPAC.2016-06-08[2016-06-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8).  ^全国科技名词委联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召开113号、115号、117号、118号元素中文定名会.2017-02-15[2018-05-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6).  ^中国科学院、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联合发布113号等4个元素中文名称.2017-05-10[2018-05-06].  外部連結[編輯] 臺灣教育部異體字字典附錄-兩岸化學元素用字對照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見[編輯] 化學主題 元素周期表 元素列表 同位素列表 化學元素名稱詞源列表 閱論編 元素周期表   IA1 IIA2 IIIB3 IVB4 VB5 VIB6 VIIB7 VIIIB8 VIIIB9 VIIIB10 IB11 IIB12 IIIA13 IVA14 VA15 VIA16 VIIA17 VIIIA18 1 H   He 2 Li Be   B C N O F Ne 3 Na Mg   Al Si P S Cl Ar 4 K Ca   Sc Ti V Cr Mn Fe Co Ni Cu Zn Ga Ge As Se Br Kr 5 Rb Sr   Y Zr Nb Mo Tc Ru Rh Pd Ag Cd In Sn Sb Te I Xe 6 Cs Ba La Ce Pr Nd Pm Sm Eu Gd Tb Dy Ho Er Tm Yb Lu Hf Ta W Re Os Ir Pt Au Hg Tl Pb Bi Po At Rn 7 Fr Ra Ac Th Pa U Np Pu Am Cm Bk Cf Es Fm Md No Lr Rf Db Sg Bh Hs Mt Ds Rg Cn Nh Fl Mc Lv Ts Og 相關項目化學元素 ·0號元素 ·擴展元素周期表 ·同位素列表 ·地球的地殼元素豐度列表 ·元素列表 閱論編 元素與同位素的穩定度 彩色通用色彩 穩定9個 穩定6個 穩定5個 穩定4個 穩定3個 穩定2個 穩定1個 1億年〜 1萬年〜 10年〜 100日〜 1日〜 1時〜 10分〜 1分〜 10秒〜 1秒〜 不到1秒 幻數   0n 1H   2He 3Li 4Be   5B 6C 7N 8O 9F 10Ne 11Na 12Mg   13Al 14Si 15P 16S 17Cl 18Ar 19K 20Ca   21Sc 22Ti 23V 24Cr 25Mn 26Fe 27Co 28Ni 29Cu 30Zn 31Ga 32Ge 33As 34Se 35Br 36Kr 37Rb 38Sr   39Y 40Zr 41Nb 42Mo 43Tc 44Ru 45Rh 46Pd 47Ag 48Cd 49In 50Sn 51Sb 52Te 53I 54Xe 55Cs 56Ba 57La 58Ce 59Pr 60Nd 61Pm 62Sm 63Eu 64Gd 65Tb 66Dy 67Ho 68Er 69Tm 70Yb 71Lu 72Hf 73Ta 74W 75Re 76Os 77Ir 78Pt 79Au 80Hg 81Tl 82Pb 83Bi 84Po 85At 86Rn 87Fr 88Ra 89Ac 90Th 91Pa 92U 93Np 94Pu 95Am 96Cm 97Bk 98Cf 99Es 100Fm 101Md 102No 103Lr 104Rf 105Db 106Sg 107Bh 108Hs 109Mt 110Ds 111Rg 112Cn 113Nh 114Fl 115Mc 116Lv 117Ts 118Og 穩定9個 穩定6個 穩定5個 穩定4個 穩定3個 穩定2個 穩定1個 1億年〜 1萬年〜 10年〜 100日〜 1日〜 1時〜 10分〜 1分〜 10秒〜 1秒〜 不到1秒 幻數   0n 1H   2He 3Li 4Be   5B 6C 7N 8O 9F 10Ne 11Na 12Mg   13Al 14Si 15P 16S 17Cl 18Ar 19K 20Ca   21Sc 22Ti 23V 24Cr 25Mn 26Fe 27Co 28Ni 29Cu 30Zn 31Ga 32Ge 33As 34Se 35Br 36Kr 37Rb 38Sr   39Y 40Zr 41Nb 42Mo 43Tc 44Ru 45Rh 46Pd 47Ag 48Cd 49In 50Sn 51Sb 52Te 53I 54Xe 55Cs 56Ba 57La 58Ce 59Pr 60Nd 61Pm 62Sm 63Eu 64Gd 65Tb 66Dy 67Ho 68Er 69Tm 70Yb 71Lu 72Hf 73Ta 74W 75Re 76Os 77Ir 78Pt 79Au 80Hg 81Tl 82Pb 83Bi 84Po 85At 86Rn 87Fr 88Ra 89Ac 90Th 91Pa 92U 93Np 94Pu 95Am 96Cm 97Bk 98Cf 99Es 100Fm 101Md 102No 103Lr 104Rf 105Db 106Sg 107Bh 108Hs 109Mt 110Ds 111Rg 112Cn 113Nh 114Fl 115Mc 116Lv 117Ts 118Og 相關項目化學元素 ·元素周期表 ·同位素列表 ·擴展元素周期表 ·地球的地殼元素豐度列表 ·元素列表 規範控制 AAT:300246929 BNF:cb11979075c(data) GND:4009874-6 LCCN:sh85022897 NDL:00562407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化學元素&oldid=68960547」 分類:使用21個以上Unicode擴展漢字的條目化學元素複合粒子隱藏分類:CS1英語來源(en)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使用Unicode擴展漢字的條目含有希臘語的條目含有德語的條目含有拉丁語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波斯語的條目自2019年1月部分地區的觀點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含有明確引用中文的條目含有粵語的條目使用2號參數傳遞Portal模板圖像的頁面包含AA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學院 其他語言 Acèh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Ængliscالعربيةالدارجةمصرىঅসমীয়াAsturian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asaBaliŽemaitėška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Bislamaবাংলা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Mìng-dĕ̤ng-ngṳ̄CebuanoکوردیQırımtatarca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SuomiVõroFøroysktFrançaisFurlanFryskGaeilge贛語KriyòlgwiyannenGàidhligGalegoAvañe'ẽગુજરાતીGaelg客家語/Hak-kâ-ngîHawaiʻi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Արեւմտահայերէ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La.lojban.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TaqbaylitҚазақшаភាសាខ្មែរಕನ್ನಡ한국어कॉशुर/کٲشُرKurdî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LinguaFrancaNovaLimburgsLigureLombardLietuviųLatviešuОлыкмарийMinangkaba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Maltiမြန်မာဘာသာPlattdüütschनेपाली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vialNouormandOccitanଓଡ଼ିଆਪੰਜਾਬੀPapiamentuNorfuk/Pitkern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Tarandíne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संस्कृतम्СахатылаSarduSicilianuScotsسنڌي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Taclḥit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ChiShon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eelterskSunda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తెలుగుТоҷикӣ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Тывадыл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TiếngViệtWest-VlamsVolapükWinarayWolof吴语IsiXhosaייִדישYorùbá文言Bân-lâm-gú粵語IsiZulu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