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時間感的科學與哲學 - 關鍵評論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因此柏格森便以所謂「綿延(durée)」的概念,來理解這樣的時間,而人們在生活中就是如此地在感知時間的【註5】。

無獨有偶,在十九世紀末現代心理學濫觴 ... 集團資訊關於我們集團介紹我們的團隊旗下媒體關鍵評論網everylittled.INSIDE運動視界Cool3c電影神搜未來大人物歐搜哇旗下節目多元服務Ad2Taketla拿票趣關鍵議題研究中心Cr.EDShareParty達思智能科技與我們合作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異業合作原創內容暨內容媒體業者合作加入我們新聞中心 2017/05/31,科學意識物Consciousness意識物Consciousness,一個跨領域的科學寫作平台,並嘗試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與傳遞資訊。

我們致力於創造科學與社會的連結,並提供給讀者一個以心身問題為中軸所發散出的,接連起哲學、科學、藝術、性/別以及其他社會學科的網脈。

我們相信在更為寬廣的世界觀下,科學知識的歷史爬梳與論證審視,乃至社會議題的評斷與思辯價值的取捨,便皆得以自然地展開與擴延──意識與物質構成社會。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意識物Consciousness(ft.TEDxNationalTaiwanUniversity)主筆:李文雅、陳庭榕、劉柏岑資料呈現:胡中翰、劉子寧「過去、現在、未來的區分只不過是幻象而已,雖然這的確是很頑強的幻象。

」——愛因斯坦【註1】即使在本質上,時間有可能被物理學家認為是不存在的,但談到時間,我們又大多會同意人們其實可以主觀地感覺到現在、未來和過去,那這個關於時間的幻象究竟從何而來? 時間是關於變化的財富,在時鐘的打油詩裡,時間卻只有變化而沒有財富啟蒙時代著名的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時間是作為所有現象的先驗條件(prioricondition),就像數學作為先驗的科學,數學上的真假是不依賴於我們所經驗的世界的:三角形的內角和必定等於一百八十度,不管世界如何改變這個真理也不會改變,因為它是「先驗」——先於經驗的【註2】。

而既然是先於外在經驗的,而使經驗得以可能的條件,時間在本質上便不會如同一天二十四小時這樣的規定或規律,它既不是形狀,也不是位置或者所謂的分秒,而是一種「內在感覺(innersense)」的形式。

jewishstudies.washington.edu康德肖像也因為屬於內在感覺的時間沒有任何具體的東西可以描述,所以我們總會想像出一條直線來比喻心中的時間。

這樣的數線顯示了時間具有一個維度,並具有連續而無限延伸的性質,而這條線上的每一個點則具有前後的關係【註3】。

因此我們所謂的過去,便是某一個參考點之前的其他時點,時間便就這樣被我們用類似空間的概念描述了出來。

但法國哲學家柏格森(HenriBergson)卻認為康德對時間的看法並沒有把握到時間真實的樣貌:用空間來類比時間,會讓時間在我們心中變得均質而固定,但時間實際上卻是隨著我們直接地感覺而富含變化的。

因此對柏格森來說,所謂的時間其實分成兩種:一種是自然科學上的時間,這樣的時間是可以被空間化的,也就是類似於用數線的方式切割成一格一格的時間,從而我們可以用幾格(多少單位)來描述過了多久。

然而柏格森認為這樣的時間就變成空間的其中一軸,性質就如同我們所說的寬度、深度或高度等,而由於心理的狀態是沒有辦法計數或切割的,這樣空間化的時間便漸遠於我們的內心了。

所以柏格森認為如果以空間來類比時間,實際上就是消除了時間的本質【註4】。

www.worksheetfun.com透過數線表示空間化的時間而被我們的內心所直接感知的便是另外一種時間,正如我們會感覺到「鬧鐘上的十分鐘」、「陪長輩看無聊連續劇的十分鐘」和「追連載漫畫的十分鐘」是不同的。

鬧鐘上我們觀察到的是時間的客觀度量,並且由單位(分鐘)構成,但真實的時間卻可能會因為我們的主觀認知而有所差異:「跟長輩看無聊連續劇的十分鐘」讓我們覺得過得很慢,「追最新連載漫畫的十分鐘」卻讓我們覺得時間過得飛快。

因此柏格森便以所謂「綿延(durée)」的概念,來理解這樣的時間,而人們在生活中就是如此地在感知時間的【註5】。

無獨有偶,在十九世紀末現代心理學濫觴之際,心理學家同樣也曾對時間的感知——「時間知覺」(timeperception)【註6】感到相當地有興趣。

被尊稱為美國心理學之父的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在其經典之作《心理學原理》(ThePrincipleofPsychology),便曾提出自己對時間知覺的看法。

詹姆斯提到,「過去的時間」(timepast)乃是人們注意力及記憶運作的結果,而「現在的時間」(timepresent)便是建立在我們對於時間的感知上。

圖片來源:www.infocobuild.com威廉・詹姆斯與《心理學原理》那時間知覺確切來說又是什麼呢?想要對這個問題有所瞭解,我們勢必得要先到胡塞爾(EdmundHusserl)那兒拜訪一趟。

回到時間本身被譽為近代最偉大哲學家之一的胡塞爾,首先開啟了現象學運動。

現象學(phenomenology)是一個探討一切現象背後原則或規律的學門,而這裡所指的現象,基本上即是外在事物所給予我們的經驗。

胡塞爾在現象學中便展開了對於時間的討論,而時間的概念在這裡則被分作三個層次【註7】:客體時間(objectivetime)——外在世界中各個事物的順序,具有公共性,也能夠被測量、被描述。

例如我花了「兩分鐘」才看完這本書,或「昨天」下完雨之後氣溫就開始往下掉了。

主體時間(subjectivetime)——又稱為內在時間(internaltime),經驗或心理動作(mentalacts)的持續和先後,不具公共性而無法被測量。

在現象學中意識總是關於某事某物的意識,每一個意識動作(actofconsciousness)也都是朝向著某一事物的。

譬如當你說你昨天「看」到一隻「貓」的時候,「看」就是意識動作,「貓」則是其對象。

而這個「對於」某事、「朝向」某物的性質即是現象學所談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註8】。

這裡的意向與我們一般所謂的意圖並不相同:一個人覺得肚子餓,他的意識便會「朝向」餓這個感覺,因此意向指的便是這個「朝向」的關係,而不是他因為覺得餓而會「意圖」想要吃飽的「意圖」。

所以主體時間代表的便是意識動作的順序,如此內在時間的存在則總是透過「記憶」彰顯,因為唯有這樣的先後存在,我們才會有著記憶中「過去」所有的經驗或發生的意識動作。

圖片來源:意識物客體時間是外在事物的順序,主體時間則是內在動作的先後。

內在時間意識(consiocusnessofinternaltime)——對於能夠意識到內在時間的覺知。

主體時間(內在時間)的觀念能夠解決時間感的問題嗎?也許並不盡然,主體時間與客體時間同樣都是順序,而無法解釋我們是怎麼經驗這個順序的。

所以胡塞爾便以內在時間意識作為時間問題的最終解:內在時間意識使得我們得以意識到內在時間的存在。

因此時間知覺的概念,便是立基於內在時間意識朝向內在時間的意向性之上。

123»全文閱讀不想分頁?試試看我們的新服務猜你喜歡最新發展:【參與式前瞻】浮動的時間觀:為什麼談到未來時,大多數人仍都想著現在?11月前Tags:神經科學現象學胡塞爾心理學康德功能性磁振造影意識時間時鐘More...成為會員,在關鍵評論網暢所欲言成為會員成為會員港府讓外國人入境,放寬防疫限制不等待大陸1則觀點昔日加害者,今日受害者?轉型正義敵不過根深蒂固的傲慢1則觀點Let'sswitchtoCantonese——在外國遇上會廣東話的人1則觀點「翁達瑞」被法院起底,資深記者談網路「匿名評論」與記者「實名制」1則觀點俄烏戰爭讓阿根廷啟動40年來最大天然氣管線建設,完工後預計夠用200年1則觀點「家教限女」、「數理科目限男」背後的性別刻板印象1則觀點法國總統自2007年以來無人成功連任,本次大選會以「勒龐驚奇」收場嗎?1則觀點英國積極抗俄的背後動機,是打算搶占「新冷戰時代」歐洲領袖位置1則觀點現在的學生可怕到極點?從「台中一中音樂老師事件」看現今教學現場1則觀點港懲教軟硬兼施「去激化」反修例囚犯1則觀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