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情】《細物警探》用細節打掩護的魔鬼[好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又是個偵探迷,可以看影帝們演偵探片可是機會難得,所以抱著超級期待的心開始看。
但一方面我也有點擔心,因為偵探片雖然案情可能有百百種,結局卻經常 ...
關閉廣告
Hazel大小視
跳到主文
電影與書與墨鏡,和雙眼有關的一切,都如此美好
部落格全站分類:視聽娛樂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Mar01Mon202118:33
【影情】《細物警探》用細節打掩護的魔鬼[好雷]
當初會挑這部電影,是衝著三大影帝的名頭,加上預告片濃濃的美國90年代復古風。
我又是個偵探迷,可以看影帝們演偵探片可是機會難得,所以抱著超級期待的心開始看。
但一方面我也有點擔心,因為偵探片雖然案情可能有百百種,結局卻經常陷於窠臼,如果請來丹佐華盛頓卻只落得一個平凡無奇的收尾,也是會蠻惆悵的。
這部片的開頭會讓你有種步調極緩慢的感覺(而我是愛看《破案神探Mindhunter》的人,居然都微微想嘆氣),老警察迪克的皺眉,警官吉姆的微微戲謔,鏡頭花了好長的時間專注在這兩個人的細微神情變化。
影片的氛圍因此塑造出一種寧靜感:明明是兇殺案,但你看不到CSI何瑞修破案過程的帥氣,也沒有人骨拼圖裡安潔莉娜裘莉的機敏,更多的是看著照片、物證、兇案現場後陷入死胡同的喃喃低語。
這不是一部普通的偵探片,偵探片只是它的殼,導演和這一眾華麗卡司要講的,其實是人心。
90年代在辦案來講是個有點尷尬的年代,他們已經有比較科學的工具,但卻又不到足夠科學。
例如他們已經可以比對指紋和齒痕,也可以精確快速的查找車牌和嫌犯身分,但街上卻沒有監視器可查找,也沒有DNA比對技術。
法庭上開始對物證有嚴謹的要求,但警員辦案時大部分仍然要依靠人力盯點和動腦推理。
故事中的案件就是在這個不上不下的時空背景下展開。
案件看起來是個連環殺手幹的,對象是良家婦女,殺戮受法極為血腥,老是搞得鮮血四濺。
雷米馬利克飾演年輕有為的警官吉姆,外表光鮮,有點意氣風發,經常代表警局上電視,卻被這個案子搞得暈頭轉向。
丹佐華盛頓飾演一個位階普通的巡警迪克,實際上是吉姆警官的前任,號稱沒有破不了的案,卻因為過度執著於辦案,還有其他說不清道不明的問題搞到心臟衰弱、妻離子散,只好請調鄉下做個小巡警。
迪克因為細故被指派到吉姆的警局辦事,被陷入僵局的吉姆當作救命稻草一樣抓來幫忙。
兩個風格迥異的警察,從裝束和姿勢就能明顯的看出來
迪克這個角色出場就是個苦大仇深的樣子,和丹佐華盛頓過去很多角色一樣。
他一出場臉上就寫著「我不只這樣」,所以觀眾很快就會開始好奇「那到底是怎樣」。
原來他也有自己的心魔,五年前也遭遇一樁連環殺人案,和吉姆的案子相同的是受害者都是女性,微有不同的是她們都是妓女。
案子沒破,迪克仍然在不停追尋答案,更開始懷疑吉姆的案子裡兇手就是同一人。
在吉姆跟迪克請益的時候,這位資深警察說了一句厚重的「精髓」:細節,細節才是最重要的。
Thelittlethings.在職場打滾過的人多半都聽過一句話:「魔鬼藏在細節裡」,全世界的主管似乎都把這個名言奉為圭臬,所以全世界的勞工大概都逃不了被細節折磨過的窘境。
注重細節的狄克,為了抓出那個吉姆的或許也是自己的兇手,用私人假期追蹤案件,秉持「細物」精神,自己找到了很多蛛絲馬跡,更循線挖出最可能的嫌疑犯:傑瑞德雷托飾演的艾伯特。
傑瑞德雷托演的這個角色極其古怪極其討人厭。
他本來就是一個很會演社會邊緣人或極端性格角色的演員,早在《銀翼殺手2049》(我的最愛)當中,他就證明了自己掌握心理扭曲類型角色的力量。
他演的這個艾伯特更是讓人渾身不舒服:油膩又嬉皮的外表、奇異的歪斜的走路步伐、大局在握的洋洋得意、對兇案血淋淋物證的興奮和滿足、將法律當作玩物的惱人嘴臉。
他激怒了原本就有情緒問題的迪克,更把冷靜、專業的菁英型警官吉姆激得內心躁動。
傑瑞德雷托從一出場就充滿令人不適的神祕感,臉上幾乎只差寫了有罪
但這仍然不是一部傳統的偵探片,演員的演技都是絕佳,但導演絕對不是要講他們的鬥智鬥法。
艾伯特再討厭,導演都不是要把他塑造成《破案神探》裡面那種高智商連環罪犯的典型。
迪克的「細物」辦案法,看起來的確是很高明的。
他發現了可以一覽兇案現場無疑的對面公寓,發現了兇手在屍體旁開過Party,死者的冰箱找過電工來修,還發現了兇手偏好的牛奶和啤酒品牌。
靠著各種「細物」,他雖然不是FBI,但做出了頗為精細的兇手側寫:年輕男性,開著好車,可能有超過2輛以上,應該是死者自願讓他進門。
根據這些要素,他開始為嫌犯縮小範圍,並立刻「精準」的定格在艾伯特身上。
這部電影證明,不只罪犯會玩弄警察,無聊份子也會
艾伯特到底是不是兇手?在影片進行到三分之二的地方,我們幾乎已經完全可以肯定就是他了。
觀眾這麼想,吉姆這麼想,迪克更是這麼想。
於是兩位警察致力於讓艾伯特吐口,明知艾伯特享受著案情,但吉姆卻忍不住上鉤,幾乎是動用私刑的方式,獨自踏上艾伯特引導他找尋最後一名失蹤受害人的地方。
電影演到艾伯特口不擇言的時候,我幾乎立刻想起布萊德彼特在《火線追緝令》裡的劇情。
但電影結束後細細品味,這兩部電影在本質上卻有巨大的不同。
《火線追緝令》要講的是人的情緒,情緒控制不當的時候力量是會超越正義和原則,導致不可改變的後果。
但本片卻充滿了一種細思極恐:艾伯特到底是不是罪有應得?如果他無罪,那這又算什麼?
迪克的激憤,艾柏特的玩弄,在在升高吉姆的不客觀
吉姆絕對是一個好人。
他有一個美好的家庭,愛妻子愛女兒;他認真工作,想破案想到幾乎魔怔,就是希望能為被害人找出兇手不致冤死;他受過全面的警察教育,明白法庭對物證的要求;他充滿熱情,即使有單身女性失蹤多日,他仍充滿希望能找回來。
看上去吉姆是多麼有原則、多麼專業的一個人。
可是他對兇手的判定真的是正確的嗎?
吉姆認定了艾伯特是兇手,依憑的線索是那麼的有說服力,但仔細推敲,卻又發現都是那麼的經不起推敲:現場的殘缺指紋,有11處與他吻合──但規定要求至少12甚至18處,而且實驗室小胖證明不同人的指紋有部分雷同本就是很可能的;迪克翻他垃圾桶找出他咬過的披薩,對比死者身上咬痕的尺寸大致吻合──但法醫明明也說很難確定,因為披薩的邊緣痕跡根本很模糊;艾伯特被尋回的車,有一個足夠放屍體的超大車廂──但裡面沒有任何物證痕跡,而且他實際上有報失;逃脫的受害女性指證歷歷──但那是因為她在警局時不小心看見艾伯特上了手銬的樣子,留下了他有罪的潛在成見;艾伯特觀看兇案血腥照片,居然勃起了──但那又證明什麼?看見裸女照片勃起,難道就是性侵犯?;艾伯特有兩台車,其中一台是閃亮的好車,里程還很高,符合迪克的側寫──這更先入為主了。
這些線索、「細物」每一樣都有五十、五十的可能性,顯示艾伯特是或不是兇手,但身在案情中的兩個警察,卻選擇了專注在「可能」的那一半上。
俗話說見樹不見林,「魔鬼藏在細節裡」在此處出現了反向的符合意義:當你只專注盯著細節瞧,豈能看見不遠處的魔鬼正在招手?
吉姆原本是清醒的。
當聯合辦案剛剛開始,迪克堅稱兩大案的兇手是同一人,吉姆講了一句客觀的實話:殺妓女和良家婦女的兇手不會是同一種類型的,他們的作案心態完全不一樣。
可是迪克聽了嗎?他沒有,因為他必須找到這個凶手,讓自己原諒自己。
他的態度讓吉姆也越陷越深,當警察局長嚴厲地說出一個關鍵線索:艾伯特以前曾經自首過兇案,卻只是來鬧的,他只是刑案粉絲而已;吉姆已經不相信這個現實了,他不願相信自己是錯的,也不願去看那些「細物」的另一面。
艾伯特舉止怪異,究竟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兇手挑釁,還是單純的天生討人厭?吉姆一口咬定是前者。
艾伯特挑明自己明明無罪,但情緒、壓力、想當天使的渴望,讓吉姆徹底拒絕相信
迪克對吉姆造成的影響變化非常微妙。
當吉姆第一次審訊一個露鳥犯,對方神情當中洩漏著心虛的態度。
迪克讓吉姆說出一個女性的名字,露鳥犯極度恐懼、哭泣的否認,更加深了他有罪的印象。
過了不久,露鳥犯自殺了,吉姆大概跟觀眾一樣,隱隱認為,他畏罪自殺。
結果呢?那位女性,根本就是狄克追兇過程的誤殺。
露鳥犯只是太過恐懼,僅因小小的猥褻罪,可能要背上殺人兇案,他一如大部分猥褻犯罪的怯懦,無法承受這樣的高壓,乾脆一死解脫。
迪克是有病的。
前半部電影表現出的執著,在最後他回憶自己誤擊受害者的畫面可以看出,他的精神狀況極為不穩。
為了「贖罪」,他把自己的罪行硬推到無辜的嫌犯身上,只求自己內心的解脫。
這是正義嗎?我想絕對不是。
為了讓吉姆這個「好人」可以從自己有過的負罪感裡逃脫,他造假了失蹤受害人的髮夾,這是善解人意嗎?我不知道。
迪克對屍體的喃喃自語,原來追求的不是追兇,而是可以繼續自我欺騙
導演運用一種「以管窺天」的塑形手法帶動觀眾的視角,因為我們一直站在吉姆這邊,所以我們也在一起被誤導。
仔細想想,其實導演也安排了一些「反細物」:片頭遭追殺的金髮女孩,尾隨她的車是一台黑頭車,但艾柏特的車一台是金龜綠,一台是米白色,黑頭車完全沒被鏡頭帶到過;追殺者的車廂載滿作案工具,可是艾柏特家和報失車輛上都沒有;迪克和艾伯特鬥車的那段,因為艾伯特挑釁停靠在屍體被發現的出口旁,而媒體並沒有披露──但迪克去闖空門搜查的時候,艾伯特家有警用無線電,本來就可以聽到和本案相關的內部消息;失蹤者蓉達的遺體始終沒被發現,甚至無法確定她是否遇害或者遇害手法。
當然這些也並不代表艾伯特就一定是無罪的,但這些東西和狄肯的發現都具有一樣的特質:一體兩面,模稜兩可。
電影的結尾,由FBI接手時給出嫌犯側寫,比迪克更精確:白人男性,25~40歲,開著好車,可能有兩台以上,經常換工作,以便隨時轉移陣地,對凶殺案很有研究。
這些聽起來活脫脫就是艾伯特吧?但不要忽略,FBI同樣敘述:兇手高智商,且具備良好社交手腕。
艾伯特這個超級邊緣人,哪裡看起來像有社交能力的樣子?一直到這個節骨眼,導演都還是繼續利用這種似是而非的敘述,讓觀眾繼續懷疑艾伯特並沒有被錯殺。
艾伯特是否為兇手,也並不是本片最重要的。
獵殺怪物的人,是否也會變成怪物?打著正義之旗,即有權行惡嗎?法律給予偵查人員設下的證物限制,看似迂腐,難道不是因為真的有其必要性?電影的反高潮結局,就像潑了一桶冷水一樣,給了我們一個深深的省思。
然而吉姆學到了教訓嗎?沒有,因為那個偽紅髮夾,讓他輕易就放過自己,也輕易就繼續信奉所謂的「正義」。
是細心還是鑽牛角尖?是堅持還是執著?人類的特質好與壞,往往就在這一線之隔。
以善之名行必要之惡,往往是人通往罪惡的開端。
導演沒有給出案件的結局,但對於人性,他已經做出了最直白的解答。
綜合推薦指數:8/10(不落俗套的偽偵探片)
演員可看性:9/10(丹佐四平八穩,另兩位影帝驚人)
劇情結構:8/10(反高潮結局直擊人性)
劇情刺激:6/10(步調緩慢,著重氛圍)
文章標籤
細物警探
丹佐華盛頓
雷米馬利克
傑瑞德雷托
懸疑電影
偵探電影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Hazel
Hazel大小視
Hazel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電影評論個人分類:影情分享此分類上一篇:【影情】《今際之國的闖關者S1》現代青年的魔幻奇遇記[好雷]
此分類下一篇:【影情】《咒》恐怖之外的滿頭問號[普雷]
上一篇:【影情】《今際之國的闖關者S1》現代青年的魔幻奇遇記[好雷]
下一篇:【影情】《咒》恐怖之外的滿頭問號[普雷]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站方公告
[公告]2022/09/02相簿、部落格功能維護公告[公告]2022/08/22、08/23應用市集部分功能維護公告[公告]痞客邦APP全新服務上線-美食優惠券
活動快報
痞客邦來吧!旅遊趣
【痞客邦來吧!旅遊趣】需要網友們一起來分享你部...
看更多活動好康
我的好友
熱門文章
文章分類
浮視繪(4)書評(7)銀幕大吐槽(4)影情分享(28)墨鏡時尚(0)
最新文章
最新留言
動態訂閱
文章精選
文章精選
2022三月(1)
2021三月(1)
2021一月(2)
2020十二月(1)
2020十一月(4)
2020十月(4)
2020九月(3)
2020八月(2)
2020七月(1)
2020六月(3)
2020五月(2)
2020四月(2)
2020三月(4)
2019九月(1)
2019八月(3)
2019七月(2)
2019六月(3)
2019五月(4)
所有文章列表
文章搜尋
新聞交換(RSS)
誰來我家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QRCode
POWEREDBY
(登入)
{{article.user_name}}
{{article.timestamp*1000|date:'MMM.dd.y.hh.mm'}}
{{article.title}}
{{article.content}}
我要留言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PIXNET
Facebook
Yahoo!
Google
MSN
{{guestName}}
(登出)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
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最多顯示6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標題(最多顯示9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內容(最多140個中文字元)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
送出留言
延伸文章資訊
- 1《细物警探》:反高潮结局的惊人逆转|狄克 - 网易
导演约翰李汉考克深入警探的心理层面,藉由可能成为破案关键。 但同时也可能会让人崩溃的“小细节”作为《细物警探》整部电影的核心,让这部 ...
- 2【電影抓重點】超反轉懸疑驚悚片《細物警探》:丹佐華盛頓
《細物警探》(The Little Things),由奧斯卡影帝《火線救援》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007:生死交戰》雷米馬利克(Rami Malek), ...
- 3細物警探The Little Things》~~別強當天使(試析嫌疑犯與惡的 ...
- 4【影評】《細物警探》懸疑感十足,反高潮結局的驚人逆轉!
《細物警探》英文片名取為《The Little Things》,為的就是希望利用警察辦案要隨時留意周遭所有「小細節」,深怕出現任何一點遺漏就可能讓犯人逃脫的狀態 ...
- 5《細物警探》結局解析:案中有案,兇手是誰? - 愛德華FUN電影
《細物警探》結局,破案了嗎?這部懸疑驚悚的犯罪劇情片,節奏有點慢,故事的進展在刻畫調查連環謀殺案,相當重視「細節」,原因是主角丹佐華盛頓飾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