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Z系統性創新(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發明原理. TRIZ的發明人阿舒勒認為,要解決系統矛盾,可透過前人的發明智慧來尋找,因此他篩選了 ... 直接觀看文章 您還記得下方的流程圖?這是在上一篇文章中所提到,透過TRIZ的矛盾矩陣的應用,我們對於問題的思考可以拆解成如下A~D的四個步驟: 轉換為這樣的思考方式之後,會發現困難的地方其實在於A與D這兩個步驟,A步驟的TRIZ矛盾矩陣(ContradictionMatrix)和39個矛盾參數,我們在上一篇「TRIZ系統性創新(二)」中已經介紹過了,並針對大部份參數作了解釋介紹,繼續在本文中針對D步驟的「發明原理」作介紹。

這些發明原理的內容說明同樣是參考自蕭詠今所翻譯的「TRIZ創新的科技」一書,原作者為IsakBukhman;雖然該書針對四十個發明原理都提出一個範例作說明,希望讓讀者很快瞭解該發明的原理,但由於部份範例太過於難懂及冷門,且往往僅有寥寥數行簡短解釋,在缺乏深入說明的情況下,讓我感覺很多的範例是事後舉證,用已知的發明應用與該發明定理強作連結以印證該發明原理,予人有牽強之感,這點相當的可惜,我認為作者如果要用既有的發明來反證發明原理,應該選擇一些易懂且常見的發明事物,並佐以稍為豐富的說明,不然,也可以用目前的事物,舉出其矛盾所在,並利用該發明原理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利用該發明原理予以改進,這樣才能讓讀者明瞭各個發明原理的真正意義與用法。

因此我在本文中不列出各發明的範例,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自行參考該書。

發明原理 TRIZ的發明人阿舒勒認為,要解決系統矛盾,可透過前人的發明智慧來尋找,因此他篩選了二十萬項專利,從中尋找解決方案和分析產生專利的方法,萃取出四十個普遍性的發明原理,作為解決所有系統矛盾的方法。

下面我們逐一來介紹各個發明原理,你會發現有的明確、有的隱晦、有的易懂、有的難辯,等於是系統給你一個發明原理的提示之後,你還需要將這個發明原理咀嚼吸收後,進行另一層次創意的發想與激盪,才會得到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因此TRIZ並非想像中一種直接且垂手可得的創新產生系統,而是一個協助你拆解、思考問題,並指引你一個大略方向與想法,讓你不致於漫無頭緒找不到目標。

原理一:分割原理(Segmentation) 當TRIZ給我們這樣的發明提示,我們可以考慮或想到: 將物體分成幾個彼此獨立的部份。

將物體分成幾個可組合的部份(便於安裝與拆卸)。

提高物體分割的程度。

原理二:分離原理(Separation/Takingout/Extraction) 從英文字義上,我們可以想像,將物體予以分解、分離或取出的一些動作,這個分解,可能是將某部份不同性質的部位拆解或取出,或者是相同的性質,但拆解分離後有不同的作用。

分離物體中「干擾」的部份或性質。

從物體中分離出「必要」的元件或特性。

原理三:改進局部性質原理(Localquality) 將均質結構物體(或環境),轉變成非均質結構的物體(或環境)。

物體的不同部位可執行不同的功能。

物體的各個部份應置於最適合操作的一種狀態。

原理四:非對稱性原理(Symmetrychange/Asymmetry) 以非對稱性取代對稱性的部份。

假如一物體已經是非對稱性,可考慮進一步加強其非對稱性的程度。

原理五:合併原理(Merging/Consolidation) 合併空間中具相同特性的物體,或合併需要連續操作的相關物體。

將一致或連續性的操作,合併於同一時間作用。

原理六:萬用性原理(Multifunctionality/Universality) 透過某個物體或系統能夠執行數種不同的功能,因此可移除其它功能重複的部份。

原理七:套疊結構原理(Nesteddoll) 一物體放置於另一物體內部,另一物體又被放置在第二件物體內部,以此類推。

一物體通過另一物體的空隙。

原理八:平衡力原理(Weightcompensation) 利用其它可提供升力的物體,以平衡物體的重量。

利用環境產生的空氣動力或液體動力,以平衡物體的重量。

原理九:事先的反向作用原理(Preliminarycounteraction/Preliminaryanti-action) 事先對物體加以反向作用力,以避免事後產生過度或負面的影響。

事先對物體加以應力,把已知後續加工會產生的應力抵消。

原理十:預先行動原理(Preliminaryaction/Doitinadvanced) 事先對物體作部份或全部的行動改變。

事先放置物體,在必要時可從最方便之處立即發揮行動作用。

原理十一:預先防範原理(Beforehandcompensation/Beforehandcushioning) 事先預置緊急防範措施,補救可靠度相當低的物品。

原理十二:等位能原理(Equipotentiality) 這個原理比較讓人看不懂,Equipotentiality在物理學和電子學上是指「等位」及「等電位」,在應用到發明原理時,本書翻譯解釋為「改變工作狀態不需升降物體」,我想可以體會為:不需要改變電位或物理位置的情形下,即可改變其工作狀態。

原理十三:反向操作原理(DoitinReverse/Theotherwayaround) 不用直接的解決方法,而以相反的方式。

(如冷卻法加熱) 使運動的部份或環境靜;使靜止的部份運動。

將物體顛倒放置,或以相反方式操作。

原理十四:球面化原理(Spheroidality/Curatureincreasel) 以彎曲取代直線、以曲面取代平面或以球體取代立方體。

利用滾輪、球形及螺旋。

利用離心力將(某部份)線性運動變為圓周運動。

原理十五:動態化原理(Dynamicparts/Dynamisation) 此原理在書中的說明仍不是非常的明確與客觀,不過最主要的意義在於,將某個部份使其具有某種動態效果以強化其效能或功用。

改變物體或環境的特徵,使某部位操作能達到最佳性能。

分割物體成為可改變相對位置的不同部份。

假如物體固定不動,使用它成為動態的,增加其運動性。

原理十六:部份或過度的動作原理(Partialorexcessiveactions) 假如難以達到100%想要的效果,就做到比理想效果更多或較少;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只需要作到原先的某一程度即可。

原理十七:轉換到另一個維度原理(Dimensionalitychange/Transitionintoanewdimension) 將一物體的運動或放置,由一維變成二維、二維變成三維,以此類推。

利用物體的多層結構。

更改物體的傾斜或豎置。

利用物體表面的另外一面。

將光線投射到物體相鄰的區域或反面。

原理十八:震動原理(Mechanicalvibration) 利用物體的週期性震盪。

如已有震盪存在,則增強物體震盪的頻率。

使用系統物體的共振頻率。

不同的震動方式(如壓電震動取代物體機械震動) 結合超音波震動與電磁場共同使用。

原理十九:週期性作用原理(Periodicaction) 以週期性作用取代連續作用(脈衝法)。

假如本已有週期性作用,則改變其頻率。

利用暫停區間,提供附加的功能。

原理二十:連續有用的作用原理(Continuityofusefulaction) 不間斷持續作用,或是物體的各個組成部份續保持滿載狀態運作。

移除閒置及中間的部份。

原理二十一:快速原理(Rushingthrough/Skipping/Hurrying) 加快或加速某一部份(如有害部份)的操作。

原理二十二:改變有害成為有用原理(Continuityofusefulaction) 利用有害因素(特別是環境方面的有害因素),來達成有利的結果。

將不同有害因素結合,可達到相互抵消的結果。

增強有害因素運作的程度,以達到無害的狀態。

原理二十三:回饋原理(Feedback) 加入回饋機制。

如果已有回饋機制,可試著改變回饋模式。

原理二十四:中介物質原理(Intermediary/Mediator) 使用中介物質來轉移或執行一個動作。

暫時將原來的物體與很容易移除的物質相連接。

原理二十五:自助原理(Self-service) 物體能自我服務,並執行輔助和修補功能。

利用廢棄的物質和能量。

原理二十六:複製原理(Copying) 用簡易且便宜的複製品,取代不適於操作的易損或易碎物體。

用紅外線或紫外線儀器,取代可見光儀器。

用光學圖像取代單件或系統物體,且圖像可放大縮小。

原理二十七:可拋棄原理(Cheapshort0livingobjects/Cheapdisposals) 用便宜的物體,取代貴重的物體(在其它性能上可能需稍作妥協)。

原理二十八:取代機械系統原理(Mechanicalinteractionsubstitution) 用光學、聲學、熱學或味覺系統取代機械系統。

運用電場、磁場及電磁場,和物體進行交互作用。

變換下列場: 1.用運動場取代靜止場 2.用隨著時間變化的場,取代靜止不變的場 3.用結構化的場,取代隨機的場。

運用場和強磁性物質。

原理二十九:氣動或液壓原理(PneumaticsandHydraulics) 用氣體或液體以取代固體的部份。

利用空氣或水產生膨脹。

利用氣體或液體產生緩衝。

原理三十:彈性膜與薄膜原理(Flexibleshellsandthinfilms) 用彈性的薄膜取代普通的結構。

使用(薄)膜將物體和外部環境隔開。

原理三十一:孔隙物質原理(Porousmaterials) 在物體上加孔,或利用有孔的輔助材料。

(插入或覆蓋) 假如物體本來就已經是孔狀,可在孔中填充入活性物質。

原理三十二:改變顏色(Opticalparameterschanges/Changingthecolor) 改變物體或環境的顏色。

改變物體或環境的光線(強弱透明度等) 原理三十三:均質原理(Homogeneity) 意指物體或者和環境產生交互作用的物體由同樣的材料所做成,或者具有相同的材質或特性。

原理三十四:拋棄與再生元件原理(Rejectingandregeneratingparts/Discardingandrecovering) 當作用完成或物體本身已無用處時,部份物體會自動消失,或在操作過程中自動調整。

物體中使用過的零件,可再重複利用或發揮作用。

原理三十五:性質轉變原理(Parameterchanges) 改變系統的物理狀態。

改變濃度或密度。

改變靈活或彈性的程度。

改變溫度或體積。

原理三十六:相變化原理(Phasetransitions) 利用物質的相轉換現象,例如:改變物體質量、釋放或吸收熱量等。

這個原理與三十五感覺相當接近,我認為兩者差異可能在於,「相變化」偏重於外觀或形狀等等可從外在辨識的,可侷限於某個階段或整體。

原理三十七:熱膨脹原理(Thermalexpansion) 改變溫度,利用物體的熱脹冷縮性質。

利用不同材料之間相異的熱膨脹係數。

原理三十八:加速氧化原理(Acceleratedoxidation/Strongoxidants) 與氧或氧化有關的化學變化或過程。

與氧有關的物體、系統或環境等。

原理三十九:惰性環境原理(Inertatmosphere/Inertenvironment) 以惰性物體或環境來取代。

將中性物或添加劑加入物體中(使得原來性質更薄弱或不明顯) 原理四十:複合材料原理(Compositematerials) 以多種的材料或物質來取代原先的單一物質。

Sharethis:TwitterFacebook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文章分頁導航 上一個TRIZ系統性創新(二)下一步從BYOC談到私有雲 發表者:chtseng 檢視「chtseng」的全部文章 Flickr相片 更多相片 追蹤 已追蹤 CH.Tseng 加入其他110位關注者 我要註冊 已經有WordPress.com帳號了?立即登入。

CH.Tseng 自訂 追蹤 已追蹤 註冊 登入 複製短網址 回報此內容 以閱讀器檢視 管理訂閱 收合此列 %d位部落客按了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