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書單】聖惡女三部曲之女孩不壞男人不愛—吉莉安.弗琳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弗琳(Gillian Flynn)《利器》(Sharp Objects)、《暗處》(Dark Places)與《控制》(Gone Girl). 292. 紀昭君 跳到主文 喜歡世界暢銷小說的捧油們歡迎您~ 部落格全站分類:圖文創作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Jul23Thu201518:36 【推薦書單】聖惡女三部曲之女孩不壞男人不愛—吉莉安.弗琳(GillianFlynn)《利器》(SharpObjects)、《暗處》(DarkPlaces)與《控制》(GoneGirl)         【推薦書單】聖惡女三部曲之女孩不壞男人不愛—吉莉安.弗琳(GillianFlynn)《利器》(SharpObjects)、《暗處》(DarkPlaces)與《控制》(GoneGirl)   以《控制》(GoneGirl)聞名全球的吉莉安.弗琳(GillianFlynn),筆下那位消失的「壞女孩」,美貌風趣富裕事業成功,卻俱足讓人恨得牙癢癢,又「愛恨摻雜」的恐怖特質,然而這樣迷人的女孩風範,在她初試啼聲的《利器》(SharpObjects)與《暗處》(DarkPlaces)裡,早現端倪。

  處女作《利器》以「代理性孟喬森氏症候群」(MunchausenSyndromebyProxy),或稱代理性佯病症為寫作主軸,是吉莉安.弗琳現今三本創作中,唯一未使用男女視角與時間交叉逼進的作品。

故事講述菜鳥美記者卡蜜兒,奉老闆之命,被迫從五光十色的芝加哥,回歸鳥不生蛋的老巢—密蘇里州風谷鎮,以取得故鄉連續女童謀殺案的箇中秘辛。

  在一貫都市VS.鄉村的變奏曲裡,主角「少小離家老大回」、「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恐慌,不只是因女童被殘虐謀殺然後被拔光牙齒的慘況,更因家庭裡深埋的陰影處處。

13歲在各式病痛中早夭的妹妹,與如今囂張跋扈、略帶陰森的異父繼妹,身影交相錯落。

外表光鮮亮麗平易近人的母親,面對她時卻僅有無盡的冷漠與強迫吞食不明藥丸/藥劑的作為,使她於不由自主以自殘刀割的方式,刻字於身體皮膚,以追索她薄弱與存在感。

  孟喬森氏症候群(Munchausensyndrome)名稱源自德國孟喬森伯爵(FreiherrvonMünchhausen),大抵是以豐富的幻想力寫出冒險旅程或以真假難辨佯病功夫二說聞名的人物,以借指此症狀中,「患者偽裝或蓄意引發自身病痛以博取同情或控制他人」;代理性孟喬森氏症候群進一步由「兒童父母(照顧者),杜撰、蓄意引發被照顧者各式病狀,熱衷於反覆性無效的醫療過程遠勝孩子真實身心健康的關注」的病態行為,簡稱MBP。

  因施虐者對各類醫學知識熟稔於心,與受虐者又常為「母子」倫理親情的照料關係,致使佯病症狀真假難辨,醫護人員往往在其多方求醫卻未見結果的狀態下起疑才會遭人揭發。

此種施虐者病因乃因童年受到主要照顧者的嚴重傷害或忽略,在成年過後,必須藉由與醫生在醫療程序的互動,滿足內心潛在對父母的渴求,因醫生向來被視為照顧者與權威的象徵。

  《利器》圍繞著代理性孟喬森氏症候群(母)與受虐引發強迫式自殘(女)的病態母女關係進行敘說,一線到底,而此怪異母親,已隱隱然藏有《控制》愛咪「故作姿態」(形象與真實內裡差距甚大)的雛型。

在芝加哥與密蘇里州風谷鎮的都市鄉村變奏曲,藉由成長記憶與周遭熟悉人事物的互動裡,拼湊出駭人/害人而不可置信的恐怖真相,撥弄出母女施虐與受虐的變異悲歌。

  而次作《暗處》,則講述「堪薩斯瘋狂殺人事件」過後20年,被控訴為殺人兇手的兄長,緘默地蹲著苦牢,毫不抵抗。

而一向靠著同情與救濟過活的小妹,眼看邁入30大關,救援與同情將在「輕熟敗犬」形象下斷炊的她,開始以販售命案相關物件維生。

而以高價聘她追溯往事與相關當事人對談的奇怪團體,將成為保證經濟無虞的最後稻草。

然而當年以7歲之齡,控訴親哥哥為兇手的小妹,追索過程裡,卻反而淪為有心人士虎視眈眈的獻祭羔羊,到底真相如何....   《暗處》與《利器》最顯而易見的差別,便是由單一心理病狀一貫到底,轉為男女主角(一窮二白、謀殺倖存的天家小兄妹)的雙線並述。

以命案過後20年,坐苦牢的兄長,事發當日行程與童年記憶的穿插(過去),對比小妹麗比缺錢困窘開始接觸相關當事人、抽絲剝繭的過程(現在),今昔交叉推進。

已有《控制》男孩女孩三部曲,事發當日、過往記憶追索與回歸之後的佈局結構。

  特別是在童年記憶或主角過往經驗上,配合其獨有時空背景,呈現出「當時社會流行物件、語言與現象」,如《暗處》血腥獻祭、衣著服飾、農場興衰、為窮苦邊緣人取得保險的神秘職業。

《控制》男女約會場景、流行活動與食物、建築、影視作品等,這種紮實的「時代感」也使其作品突出於一般「以現在式調查案件輔以過往成長歷程的心理驚悚類」,行文讀來不僅懷舊,歷歷在目的時代風情更顯說服力。

  而在人物群像的心理轉折上更是細膩無比,由《利器》代理性孟喬森氏症候群與強迫性自殘、《暗處》貧賤百事哀的破門窮戶慘狀,孕育出以受害者形象尋求救濟卻不思自立更生的倖存女兒。

《控制》中兩性婚姻經營的「諜對諜」大作戰。

將人性,特別是女性的「惡」與「美」揮撒的淋漓盡致。

  《控制》不須多說,之前已多次介紹,於結婚紀念日失蹤的美麗妻子,日記裡卻詳述了城市女孩與鄉下男孩由戀愛、婚姻而至生變的變奏曲,深怕為丈夫所害的恐懼與案發現場的血跡證物等,都將矛頭指向缺錢劈腿有車頭燈爆乳小三的丈夫,但層層翻轉後,才知道這精心的佈局不過是情人間的報復與控制。

故而綜合吉莉安.弗琳至今的創作特點,可分列如下:   (1)鄉村對比都市的變奏曲(2)強烈心理變異的細膩描寫,特別是女性、親子相關(3)男女主角並述,以栩栩如生時代風情,交叉逼近真相(《利器》無)(4)美妙光鮮亮麗卻又暗藏恐怖特質的女子形象(5)操弄媒體的推理小說   這大抵也突破了過往「惡女」較為單一化的形象定義。

往常「惡女」常是特立獨行的女子,如蜷川實花《惡女花魁》極具個性與魅力的名妓清葉,蜷川實花《惡女羅曼死》裡奮力衝撞的莉莉子,或由受害轉加害的,如東野圭吾《白夜行》西本雪穗,被母親用作戀童變態的玩物作為增補收入,而使她開啟弒母與靠身體上位的人生。

另外則是單純使壞的大反派如以前中視《中視劇場》的《太陽花》系列中的惡女群。

  另外還有桐野夏生《異常》,女角失去父親而以從事相同職業為志向,但她一直深陷父親病而難以解脫,最後走向白日上班夜晚賣身的妓女之路,或櫻庭一樹《我的男人》與父親亂倫的女兒。

但若論要像吉莉安.弗琳這種,狡猾算計與美好迷人特質並俱,乍見黑暗卻合理的作為,簡直叫人拍案叫好,也突破過往「惡女」,相較為單一化或邪惡化泯滅良性之描繪更具說服力。

  這也讓人聯想到兒童心理學大師愛麗絲‧米勒(AliceMiller),她曾指出孩子在無法理解溫柔哺育的母親,竟也會有恐怖形象出現時(如大吼大叫恐嚇遺棄),便會於記憶中理想化父母作為替代。

父母因養育哺育的良善,成為單一理想化的對象,但受創或受虐的記憶被修改而深存於身體之中,若未能突破面對父母「道德規範」理想化的制約,身體便會不斷生病以作抗議。

而兒童因尚須父母養育而做出妥協,若情形嚴重達受虐程度,這方面也類同於受虐人質為求調合被脅持的不安恐懼,以認同歹徒「同一陣線」的作法去消弭內在驚惶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syndrome)   其實在生活裡,我們也常常面臨將形象單一化的偏見視角,正如之前沸沸揚揚的塵爆案,前發言人唐美娜因講出「全省的捐款給我收回」等金錢至上言論,而遭眾人圍剿。

為她挺身而出的朋友形容她為「熱情善良近乎傻,總把歡笑帶給別人」,卻反遭酸民湧入質疑—如此熱切為友的人怎會講出嗜錢如命的白目話語,而且還在慘案正在協調處理的最緊急的時刻?於是「住帝寶、喝紅酒、開趴踢」的流言開始傳出,似乎這樣她的惡才得以為惡,好人則無惡的可能。

這種針對好人不可能為惡的偏見迷失存在已久,有興趣者可參考瑪札琳.貝納基,安東尼.格林華德(MahzarinR.Banaji,AnthonyG.Greenwald)《好人怎麼會幹壞事?:我們不願面對的隱性偏見》(Blindspot:HiddenBiasesofGoodPeople),或是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Haidt)或《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TheRighteousMind:whygoodpeoplearedividedbypoliticsandreligion)。

這些都是講述將「好人」在偏見迷思下單一形象化而造就的結果。

        若論與吉莉安.弗琳筆下惡女較為相關,則有上野千鶴子《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厭女症(Misogyny),本指憎惡、仇視女性,心理或行為上表示對女性化、女性傾向或特質等表達蔑視厭惡等。

上野千鶴子在此書以生活上會遭遇到的性別相關議題,如恐同、戀童、家暴、剩男剩女、大男人主義者,配合春宮畫淵源、日本皇室與女校文化與文學藝術上的創作及作家為例,論述日常中厭女現象與各式效應。

(原來渡邊淳一是個愛上酒店的色情狂...)   令人驚訝的是,「厭女」現象並存於男女之中,男性的厭女存在幻想中的形象,往往是純潔聖女與極度淫蕩賤人兩種與現實差距甚大的想像。

若以喬瑟夫.坎伯(JosephCampbell)神話學釋之,則為母神角色(母親情人與姊妹)依職能分化為生殖女神(淫蕩、啟蒙性)、聖潔女神(純潔不食人間煙火)等。

  但生活上,男性厭女則並不完全等同同性戀者,而是將女子視為發洩器具或不需給予尊重之階級差別。

如一個愛妻疼子的丈夫,卻可能於外虐打妓女或不予承認其身份與後代,那是因為其心中自有判別需尊重疼愛與可任意對待的差別。

女性厭女則好發於母女關係的變質,大抵是精神心理學上,遭閹割的陽具欣羨情結。

女兒以生下兒子作為擁有陽具的反擊,兒子則以迎娶與母親特質類似的女子為妻,作為平反幼時母親歸屬父親,作為競爭對手卻明顯稚弱的窘境。

  從吉莉安.弗琳對闇黑人性恍若「庖丁解牛」般地細膩拆解,不禁讓讀者暗自揣想她「如花般地」童年,究竟遭遇過什麼樣的創傷痛苦,才能寫出這樣森冷的人性陰影。

然而據她所言,她的童年並無「過人之處」。

或許真的值得一提的是,她並無一般女孩對偏好扮演「天真善良」小公主類或「乖女孩」類感興趣。

正確來說,她並不能滿足於「乖」的這種特質。

玩得遊戲如「抓螞蟻餵蜘蛛」或「扮演邪惡看護」與手足追逐等,都與「刻板印象中的女孩特質」大相逕庭。

  事實上,她關注女性特質內,於女性口述歷史裡較常為人所忽略的早熟心機或權力競逐。

也致力於開發對比於男性,專屬於女性「性」或「暴力」的獨特語言。

特別是女性交友或母女關係間的雌性情誼,常存有著讓人惶懼不安或變異的病態互動,可是像是觀看存在盲點般,女性通常沒辦法或者試圖忽略、不去直視這種實際存在的黑暗角落。

她的處女作《利器》,便是根源於「想要書寫女性暴力」的心情而下筆。

故而她表示說:「黑暗面是很重要的,應該要像培育令人發毛的黑蘭花一樣去灌溉黑暗面。

《利器》是我獻給讀者的一束詭異小花。

」(抖)   結論,心理學上的蔑視或厭惡,許多都源自於內心的恐懼。

所以「厭女」一詞,就我解讀來看,是兼有「厭惡」與「恐懼」的心態,但至於恐懼或厭惡的對象,是否具有光明特質,則非必要條件。

但吉莉安.弗琳筆下的女性,以惡女的本質搭配美麗聰慧且迷人樣貌,黑暗卻又合理地耀眼,簡直叫人驚慌而手足無措了。

看來壞壞總裁與霸道男子的時代已成過去,如今可是「聖惡女光環下的壞女孩」當道了!!   代理性孟喬森氏症候群真實案例的話, 可參考茱莉.葛雷格(Julie Gregory)《媽媽有病-代理性佯病症真實案例》(Sickened:The Memoir of a Munchausen by Proxy Childhood)。

作者本身從小便飽受母親逼迫她佯病而四處求醫進行各式治療的瘋狂所苦。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26355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literaturer101 紀昭君 literaturer101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不設分類上一篇:【推薦書單】知言《正義‧逆位》2015/07/21即將上市 下一篇:【關於霸凌】瑪麗法蘭絲.伊里戈揚(Marie-FranceHirigoyen)《冷暴力》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站方公告 [公告]2022年度農曆春節期間服務公告[公告]MIB廣告分潤計劃、PIXwallet錢包帳戶條款異動通知[公告]2021年度農曆春節期間服務公告 活動快報 填問卷送超商購物金 你是Dyson的愛用者嗎?填寫Dyson電器配件問卷,即可... 看更多活動好康 我的好友 熱門文章 文章分類 未分類文章(141) 最新文章 最新留言 動態訂閱 文章精選 文章精選 2019五月(2) 2019四月(1) 2019二月(2) 2018十一月(1) 2018八月(1) 2017七月(1) 2016六月(4) 2016五月(1) 2016四月(3) 2015十一月(4) 2015十月(2) 2015九月(7) 2015八月(17) 2015七月(3) 2015六月(8) 2015五月(7) 2015四月(10) 2015三月(9) 2015二月(18) 2015一月(40) 所有文章列表 文章搜尋 新聞交換(RSS) 誰來我家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QRCode POWEREDBY (登入)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