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提琴(義大利語:violoncello;英語:cello)是一種弓弦樂器,為提琴家族(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樂器之一,除可擔當獨奏外,在室內樂、弦樂團和管弦樂團中也 ... 大提琴 樂器 語言 監視 編輯 大提琴(義大利語:violoncello;英語:cello)是一種弓弦樂器,為提琴家族(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樂器之一,除可擔當獨奏外,在室內樂、弦樂團和管弦樂團中也負責低音弦樂的部份。

大提琴大提琴的正面與側面弦樂器H-S分類321.322-71(複合弦鳴樂器,以弓擦弦發聲。

)起源約1660年音域 相關樂器 提琴家族(小提琴、中提琴) 維奧爾家族(包括低音大提琴)著名演奏家 大提琴家列表大提琴 演奏中的大提琴家。

大提琴演奏者在巴洛克時期是坐著且兩腳夾著琴的兩邊演奏,後來改良增加琴腳支撐琴體。

但仍有少部分國家的演奏家是夾琴呈幾乎水平的姿態演奏。

[1]其最常見的演奏方式是持弓擦過琴上的弦(拉弦)[2],但有時也會撥弦或敲弦。

大提琴每條弦之間的音程相差完全五度。

4根琴弦由高音至低音稱為1弦至4弦,音高分別為A3、D3、G2和C2[1]。

大提琴譜通常使用低音譜號記譜[1];而演奏較高音域時會使用次中音譜號或高音譜號。

[3]大提琴有時候會在國樂團作為低音樂器以取代低胡,後有人發明琶琴、拉阮、革胡等低音樂器,但效果未如大提琴。

目次 1簡述 2歷史 2.1近代 2.1.1管弦樂團 2.1.2中樂團 3著名曲目 4著名演奏家 5參考來源 6參見 7外部連結 簡述編輯 大提琴以完全五度定弦,從C2開始(中間C下雙八度),其次是G2、D3,最高弦是A3。

這四條弦與中提琴的定弦相同,只是下降了八度。

[3]與小提琴、中提琴不同(但與低音提琴相似)的是,大提琴具有擱在地板上的支架[琴腳],以支持樂器的重量。

大提琴與歐洲古典音樂密不可分,並被描述為「最接近人聲的樂器」。

[4][5][6]大提琴是樂團弦樂部分的標準配備,也是弦樂四重奏的低音伴奏(儘管許多作曲家也讓它演奏主旋律)。

現代,演奏者會為了仿止樂器移位,所以會使用止滑帶。

歷史編輯  大提琴手 大提琴發源於十六世紀,由義大利人安德雷亞·阿馬蒂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把大提琴。

初期大提琴的體積過於龐大,難以彈奏快速音群,因而不受歡迎;直到18世紀初,義大利製琴師史特拉底瓦里縮小並統一了大提琴的規格,改良演奏上的困難,因此而沿用至今。

[6]隨著18、19世紀的不斷改良,19世紀到21世紀,大提琴已經可以獨奏,並有著許多出名的獨奏曲。

[6] 近代編輯 管弦樂團編輯 大提琴是標準交響樂團編制的一部分,一個樂團通常有八至十二個大提琴演奏者。

大提琴一般坐在舞台左前方(觀眾右側)[1],與第一小提琴聲部相對。

大提琴首席是此聲部的領導,負責確認演奏者的弓法及演奏,並通常擔當樂曲中獨奏的部分。

首席總是坐在最靠近觀眾的位置。

大提琴是管弦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有交響作品幾乎都涉及大提琴,並有許多作品需要大提琴來獨奏。

大部分時間,大提琴負責低音和聲伴奏,以豐富音樂效果。

有時大提琴會演奏一小段主旋律,隨後恢復伴奏的身分。

[1] 國樂團編輯 由於國樂中低音樂器甚是缺乏,國樂團遂引進大提琴作為低音弦樂聲部來取代低胡。

[7]後有人發明拉阮、革胡等低音樂器,但效果未如大提琴。

[7] 著名曲目編輯 歷代作曲家們為大提琴寫了大量的協奏曲和奏鳴曲,最早的重要作品可回溯至巴洛克時期,由約翰·巴赫所著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2][6],此外韋瓦第的協奏、吉米尼亞尼的奏鳴曲亦時常被提及。

又,做為數字低音一途使用時,則有卡契尼、史特羅齊與賈給等人的作品可為代表。

最後,在演奏教程方面,弗朗西斯柯·蘇普里亞尼(FrancescoSupriani)所著之《演奏大提琴之原則:12首觸技曲》(Principijdaimparareasuonareilvioloncelloecon12Toccateasolo)則是最早的例子之一[8]。

在接下來的古典樂派時期,以約瑟夫·海頓的兩首協奏曲(C大調(英語:CelloConcertoNo.1(Haydn))、D大調)為代表,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所作的5首大提琴與古鋼琴的奏鳴曲亦是一枝獨秀。

[6]貝多芬的奏鳴曲跨越了其作曲生涯中的3個重要時期,足可一窺他的創作軌跡,以及其寫作手法的轉變。

其次,埃馬努埃爾·巴赫以及博凱里尼的協奏曲作品也值得注意。

進入浪漫樂派時期,包括舒曼(英語:CelloConcerto(Schumann))、德沃夏克、聖桑等人的大型協奏曲作品,以及布拉姆斯的兩首奏鳴曲以及雙重協奏曲(英語:DoubleConcerto(Brahms))等等,共同構成了大提琴文獻中至為精彩的一頁。

二十世紀初的代表作品則有愛德華·埃爾加的協奏曲[6]、阿希爾-克勞德·德布西的奏鳴曲(英語:CelloSonata(Debussy))、埃塞爾·史密斯的奏鳴曲,以及柯達伊·佐爾丹和保羅·欣德米特的無伴奏奏鳴曲等等。

隨著主流的審美觀漸漸推移至現代主義,著眼於大提琴豐富的可應用性,加之現代音樂獨奏者(如謝格孚黎德·波姆(英語:SiegfriedPalm)、羅斯特羅波維奇等人)陸續地委託、鼓舞作曲家進行創作,20世紀中、後期的作曲家尤其致力於大提琴作品的寫作,普羅高菲夫、蕭士塔高維奇、布里頓、利蓋蒂、盧托斯瓦夫斯基和杜替耶等人皆屬此列。

在當代流行音樂方面,大提琴自七〇年代起便被使用在迪斯可舞曲當中。

現今,在搖滾樂、嘻哈和R&B的演出現場,也可以看到大提琴演奏者的身影[9]。

著名演奏家編輯 引述自英國「古典音樂電台」(ClassicFM)報導〈16位音樂史上的著名大提琴家〉:博凱里尼、塞爾韋(法語:Adrien-FrançoisServais)、卡薩爾斯、富尼耶(法語:PierreFournier(violoncelliste))、顧特曼、伊瑟利斯(英語:StevenIsserlis)、J.L.韋伯、馬友友、麥斯基、波佩爾、杜·普蕾、羅斯特羅波維奇、H.席夫、史塔克、托特里耶,以及新生代的艾莉莎‧魏勒絲坦(英語:AlisaWeilerstein)[10]。

其他受到樂界一致肯定的著名大提琴家還有:費爾曼、夏弗朗、畢爾斯瑪(荷蘭語:AnnerBijlsma)、皮亞季戈爾斯基、達維多夫、哈瑞爾、堤剛(日語:堤剛)、鄭明和(韓語:정명화)、王健、楊文信(德語:Wen-SinnYang)、G.卡普頌等人。

更多資訊:Category:大提琴家 參考來源編輯 ^1.01.11.21.31.4大提琴.ntcu.edu.tw.[2017-07-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9).  ^2.02.1怡君.【樂器巡禮】大提琴的發展和歷史.大紀元.2006-03-03[2017-07-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3).  ^3.03.1弓絃樂器家族.[2017-07-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6).  ^InstrumentsoftheOrchestra-Cello.[2017-07-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2).  ^LeylaMamedova;IsinMetin;NuranEkici;MuradHuseyinov;GularaHuseyinova;MehmetKanter.AnUltrastructuralStudyontheEffectsofDifferentMusicalTimbresontheSkeletalMuscleCells.AsianJournalofCellBiology.2007,2(2):43–49[2016-10-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7).  ^6.06.16.26.36.46.5大提琴(Cello).愛樂充電站.愛樂電台.[2017-07-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1).  ^7.07.1為什麼國樂之中會有大提琴呢?.2016-08-12[2017-07-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6).  ^ValerieWalden.OneHundredYearsofVioloncello.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4.  ^Rihannafeat.NeYo-Umbrella&hatethatiloveyouliveamericanmusicawards2007.YouTube.2015-12-25[2021-11-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9).  ^Thesearethe16greatestcellistsofalltime.ClassicFM.2016.11.15(updated2019.10.24)[2020-05-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2)(英語). 請檢查|date=中的日期值(幫助) 參見編輯  音樂主題 小提琴 中提琴 低音提琴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大提琴TheInternetCelloSocie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nonlinecommunityofcellists;includesseveralforums. cellist.n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ninternationalregisterofprofessionalcellists,teachers,andstudents.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大提琴&oldid=73489327」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