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ing Model : 學習曲線診斷模型的偏差和方差,並優化模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假設讀者熟悉scikit-learn 和相關的機器學習理論。
... plt.title('Learning curves for a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fontsize = 18, y = 1.03) ...
GetunlimitedaccessOpeninappHomeNotificationsListsStoriesWritePublishedinAI反斗城LearningModel:學習曲線診斷模型的偏差和方差,並優化模型學習曲線是監督學習算法中診斷模型bias和variance的很好工具。
本文將介紹如何使用scikit-learn和matplotlib來生成學習曲線,以及如何使用學習曲線來診斷模型的bias和variance,引導進一步的優化策略。
在構建機器學習模型的時候,我們希望儘可能地保持最低的誤差。
誤差的兩個主要來源是bias(偏差)和variance(方差)。
如果成功地將這兩者減小了,我們就能構建更加準確的模型。
但是如何診斷bias和variance呢?如果檢測到了這兩者中存在的異常,又該如何處理呢?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使用學習曲線來回答以上兩個問題。
我們會使用實際的數據集來預測電廠的電能輸出。
在預測電廠的電能輸出的時候,會生成學習曲線。
(圖源:Pexels:https://www.pexels.com/photo/black-metal-current-posts-157827/)假設讀者熟悉scikit-learn和相關的機器學習理論。
如果對交叉驗證和監督學習不陌生,那麼閱讀此文是比較合適的。
如果你是機器學習的新手,而且從來沒有嘗試過scikit,你可以在這裏學習一下(https://www.dataquest.io/blog/machine-learning-tutorial/)。
首先我們簡單瞭解一下bias和variance。
bias-variance權衡在監督學習中,我們假設特徵和目標之間是有實際聯繫的,並且要用一個模型來預測這種未知關係。
當假設是正確的時候,確實會存在這樣一個模型,它能夠完美地描述特徵和目標之間的關係f。
事實上,f總是完全未知的,我們使用一個模型f^來估計它(請注意f和f^表達上的略微不同之處)。
我們使用一個確定的訓練集來得到一個確定的模型f^。
如果我們使用了一個不同的訓練集,我們很可能會得到一個不同的f^。
f^隨着我們對訓練集的改變而變化的程度就叫做variance。
爲了估計真正的f,我們會使用線性迴歸或者隨機森林等不同的方法。
以線性迴歸爲例,其假設特徵和目標之間是線性的。
然而,在大多數現實場景中,特徵和目標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遠非簡單的線性關係。
簡化的假設爲模型引入了bias(偏差)。
與實際關係對應的假設越錯誤,bias就會越高,反之亦然。
通常,模型f^在特定測試集上測試的時候會有一些誤差。
bias和variance給模型帶來的額外誤差可以用數學的形式表示出來。
爲了得到較低的誤差,我們需要儘可能將兩者保持在各自的最小值。
然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bias和variance之間存在trade-off(權衡)。
低bias的模型會很好地適應訓練數據。
如果我們改變訓練集,會得到特別不一樣的模型f^。
可以從圖中看到,低bias的方法能夠捕捉到不同訓練數據集中的大部分差異(甚至是在較小的數據集中)。
如果我們改變數據集的時候f^會改變很多,意味着該模型是高variance。
模型的bias越低,它適應數據的能力就越強,同時variance也越高。
所以,bias越低,variance越高。
反過來也說得通:bias越高,variance越低。
一個高variance的模型構建的簡單模型通常是不能很好適應數據集的。
當我們改變數據集的時候,從高bias的算法得到的模型f^通常不會有很大不同。
如果我們改變訓練集的時候f^不會改變太多,那麼variance就比較低,這恰好證明了我們的觀點:bias越高,variance越低。
從數學上分析,我們想要得到低bias和低variance的原因是很明顯的。
如上所述,bias和variance只能增加模型的誤差。
儘管從一個更直覺的角度而言,我們希望低bias來避免構建太簡單的模型。
在大多數情況中,簡單的模型在訓練集上的表現是很糟糕的,並且它極有可能在測試數據上也是同樣糟糕的表現。
類似地,我們希望較低的variance來避免構建一個過於複雜的模型。
這樣的模型幾乎能夠完美的適應訓練集中的所有數據點。
然而,訓練數據通常都包含噪聲,而且它僅僅是更大的數據中的一個小樣本。
過於複雜的模型能夠捕獲這種噪聲。
當在樣本外的數據上測試的時候,性能通常會很差。
這是因爲模型在樣本訓練數據上學習得太極致了。
它對一些東西特別瞭解,但是對於其它一無所知。
在實際中,我們需要接受一個trade-off。
我們不可能同時得到低bias和低variance,所以我們期望得到某種中間結果。
圖源:http://scott.fortmann-roe.com/docs/BiasVariance.html下面我們要生成並解釋學習曲線,同時會對tradeoff有一些直觀瞭解。
學習曲線-基本思想假設我們擁有一些數據,並且將它們分割成訓練集和驗證集。
我們從訓練集中拿一個例子(對,僅用一個樣本)來訓練模型,並用它來估計一個模型。
然後我們在驗證集上衡量這個基於一個訓練樣本的誤差。
在訓練集上的誤差是0,因爲它能夠很容易地適應一個數據點。
然而,在驗證集上的誤差會特別大。
這是因爲,這個模型是在一個樣本上建立的,它幾乎不能夠準確地泛化到之前沒有見過的數據上。
現在我們考慮一下不是1個訓練樣本的情況,我們取10個訓練樣本來重複上述實驗。
然後我們取50個、100個、500個直至使用整個訓練集。
隨着訓練集的改變,誤差得分會或多或少的改變。
因此我們會監控兩個誤差得分:一個針對訓練集,另一個針對驗證集。
如果我們把兩個誤差得分隨着訓練集的改變畫出來,最終我們會得到兩個曲線。
它們被稱爲學習曲線。
簡而言之,學習曲線會展示誤差是如何隨着訓練集的大小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的。
下圖應該能夠幫助你可視化我們到目前爲止描述過的所有過程。
在訓練集這一列你可以看到,我們持續增加訓練集的大小,這讓我們的模型f^發生了輕微的改變。
在第一行中,當n=1(n是訓練集中樣本的數量)的時候,模型能夠完美地適應單個訓練數據點。
然而,同樣的模型在具有20個數據點的驗證集中性能很差。
所以,模型在訓練集中的誤差是0,但是在驗證集中的誤差特別高。
隨着我們增加訓練集的大小,模型不再完美地適應訓練集了。
所以訓練誤差變得更大了。
但是因爲模型在更多的數據上進行了訓練,所以它能夠更好地適應驗證集。
因此,驗證誤差降低了。
要提醒您的是:下面三個實驗中驗證集是一樣的。
如果把每個不同大小的訓練集上的誤差分數畫出來,我們就能夠得到兩組看起來比較相似的學習曲線:學習曲線可以診斷監督學習中的bias和variance。
下面我們探究一下如何進行:數據介紹上述的學習曲線是用於教學目的的理想情況。
在實際中,它們通常看起來很不一樣。
所以,讓我們使用現實的數據來討論。
我們將要構建預測電廠每小時電能輸出的迴歸模型。
我們所用的數據來自於土耳其的研究者PınarTüfekci和HeysemKaya,數據可以在這裏下載到(https://archive.ics.uci.edu/ml/datasets/Combined+Cycle+Power+Plant)。
因爲數據是以.xlsx的形式存儲的,所以我們使用pandas的read_excel()函數來讀取它:importpandasaspdelectricity=pd.read_excel(‘Folds5x2_pp.xlsx’)print(electricity.info())electricity.head(3)RangeIndex:9568entries,0to9567Datacolumns(total5columns):AT9568non-nullfloat64V9568non-nullfloat64AP9568non-nullfloat64RH9568non-nullfloat64PE9568non-nullfloat64dtypes:float64(5)memoryusage:373.8KBNone我們快速解釋一下每一列的名字:PE這一列是目標變量,它描述的是每小時的電能輸出淨值。
其他所有變量都是潛在特徵,每個變量實際上都是每小時的平均值(而不像PE一樣是淨值)。
確定訓練集的大小我們首先確定用來生成學習曲線的訓練集的大小。
最小值是1,最大值是訓練集的樣本總數。
我們的訓練集共有9568個樣本,所以最大值是9568。
然而,我們還沒有設置好驗證集。
我們將會使用80:20的比例來設置訓練集和驗證集,最終我們的訓練集有7654個樣本(80%),驗證集有1914個樣本(20%),用來生成學習曲線的訓練集的最大樣本數就是7654。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用以下6種大小的訓練集:train_sizes=[1,100,500,2000,5000,7654]應該注意,每個特定大小的訓練集都會訓練一個新的模型。
如果你使用了交叉驗證,也就是我們在本文中使用的方法,那麼每個訓練集大小會訓練出k個不同的模型(k是交叉驗證的次數)。
爲了節省代碼的運行時間,將交叉驗證設置到5–10是比較現實的。
scikit-learn中的learning_curve()函數我們將使用scikit-learn中的learning_curve()函數來生成一個迴歸模型的學習曲線。
不需要我們自己設置驗證集,learning_curve()函數會自己完成這個任務。
在下面的代碼中,我們執行了以下幾點:從sklearn中完成需要的import;聲明特徵和目標;使用learning_curve()函數生成需要的數據來繪製學習曲線。
函數會返回一個包含三個元素的元組:訓練集大小、訓練集和驗證集上的誤差得分。
在這個函數內部,我們使用了以下參數:estimator-代表我們估計實際模型時所用的學習算法;X-包含特徵的數據;y-包含目標的數據;train_sizes—所用的特定的訓練集大小;cv-確定交叉驗證分割策略(我們馬上會討論這個內容);scoring-代表所用的誤差指標;我們使用nearestproxy和負MSE,我們隨後必須顛倒一下符號。
fromsklearn.linear_modelimportLinearRegressionfromsklearn.model_selectionimportlearning_curvefeatures=[‘AT’,‘V’,‘AP’,‘RH’]target=‘PE’train_sizes,train_scores,validation_scores=learning_curve(estimator=LinearRegression(),X=electricity[features],y=electricity[target],train_sizes=train_sizes,cv=5,scoring=‘neg_mean_squared_error’)我們已經知道了什麼是train_sizes。
現在讓我們來查看一下learning_curve()函數返回的另外兩個變量:print(‘Trainingscores:nn’,train_scores)print(’n’,‘-’*70)#separatortomaketheoutputeasytoreadprint(‘nValidationscores:nn’,validation_scores)Trainingscores:[[-0.-0.-0.-0.-0.][-19.71230701-18.31492642-18.31492642-18.31492642-18.31492642][-18.14420459-19.63885072-19.63885072-19.63885072-19.63885072][-21.53603444-20.18568787-19.98317419-19.98317419-19.98317419][-20.47708899-19.93364211-20.56091569-20.4150839-20.4150839][-20.98565335-20.63006094-21.04384703-20.63526811-20.52955609]]———————————————————————————————————Validationscores:[[-619.30514723-379.81090366-374.4107861-370.03037109-373.30597982][-21.80224219-23.01103419-20.81350389-22.88459236-23.44955492][-19.96005238-21.2771561-19.75136596-21.4325615-21.89067652][-19.92863783-21.35440062-19.62974239-21.38631648-21.811031][-19.88806264-21.3183303-19.68228562-21.35019525-21.75949097][-19.9046791-21.33448781-19.67831137-21.31935146-21.73778949]]因爲我們指定了6個不同的訓練集大小,你或許期望看到每個誤差得分有6個結果。
然而,我們得到結果是每個誤差得分對應着6行數字,每行有5個誤差得分。
出現這個結果的原因是learning_curve()函數運行了k-fold交叉驗證,其中k的值是通過我們所賦的cv參數指定的。
在我們的實驗中,cv=5,所以會有5次分割。
每次分割都會在特定大小的訓練集上訓練出一個模型。
上面數組中的每一列都代表一次分割,每一行代表一個訓練集大小。
下表給出的訓練誤差有助於您更好地理解這個過程。
爲了畫出學習曲線,對於每個訓練集大小,我們只需要一個誤差得分。
基於這個原因,在下面的代碼中我們會對每一行中的值求平均值,並且顛倒誤差得分的符號(正如前面討論過的一樣):train_scores_mean=-train_scores.mean(axis=1)validation_scores_mean=-validation_scores.mean(axis=1)print(‘Meantrainingscoresnn’,pd.Series(train_scores_mean,index=train_sizes))print(’n’,‘-’*20)#separatorprint(‘nMeanvalidationscoresnn’,pd.Series(validation_scores_mean,index=train_sizes))Meantrainingscores1-0.00000010018.59440350019.339921200020.334249500020.360363765420.764877dtype:float64——————————Meanvalidationscores1423.37263810022.39218650020.862362200020.822026500020.799673765420.794924dtype:float64現在我們已經有了所有的數據了,只需要畫出學習曲線。
然而,在繪製學習曲線之前,我們需要停下來做一個重要的觀察。
也許你已經注意到了,在有些不同大小的訓練集上,誤差得分是相同的。
對於訓練集樣本數爲1的那一行,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意外,(因爲都是0),但是對於其他行呢?除了最後一行,我們有很多相同的值。
例如,第二行中有很多值是和第二列相同的,爲什麼會這樣呢?這是由於沒有對每一份訓練集做隨機化處理形成的。
讓我們在下表的幫助下看看下一個例子。
當我們的訓練集大小是500的時候,前500個樣本被選擇。
對於第一次分割,這500個樣本會從第二塊中選擇。
從第二次分割開始,這500個樣本都將從第一塊中選擇。
因爲我們沒有隨機化訓練集,從第二次分割時,這500個樣本都是一樣的。
這能夠合理解釋前面提到的在500個訓練樣本的訓練集中,從第二次分割開始所有的誤差得分都是一樣的結果。
同樣的推理能夠適用於100個樣本的情況,類似的推理也適用於其他情況。
爲了消除這種現象,我們需要在learning_curve()函數中將shuffle參數設置爲true。
這就能夠將訓練集中的每一次分割的數據索引隨機化。
我們之前沒有做隨機處理的原因是:數據集文檔中已有說明,數據進行了5次隨機化處理,所以這裏沒有必要再做隨機化處理。
我想讓你瞭解這種看起來很奇怪的現象,以免在實踐的過程中困在這個問題上。
最後,我們繪製學習曲線。
學習曲線-高bias和低variance我們使用常規的matplotlib流程來繪製學習曲線:importmatplotlib.pyplotasplt%matplotlibinlineplt.style.use(‘seaborn’)plt.plot(train_sizes,train_scores_mean,label=‘Trainingerror’)plt.plot(train_sizes,validation_scores_mean,label=‘Validationerror’)plt.ylabel(‘MSE’,fontsize=14)plt.xlabel(‘Trainingsetsize’,fontsize=14)plt.title(‘Learningcurvesforalinearregressionmodel’,fontsize=18,y=1.03)plt.legend()plt.ylim(0,40)(0,40)我們可以從這幅圖中提煉出很多信息。
下面我們詳細探討:當訓練集的大小是1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訓練集中的MSE是0。
這是很正常的情況,因爲模型能夠完美地適應一個數據點,在訓練集中的預測結果是完美的。
但是在驗證集上(驗證集有1914個樣本)測試模型的時候,MSE會劇烈增長到423.4。
由於這個值特別大,所以我們將Y軸的區間限制在了0到40。
這讓我們能夠準確地讀到大多數MSE。
因爲一個僅在單個樣本上訓練得到的模型是極其不可能泛化到1914個從未見過的新樣本上的,所以這個結果也在預料之中。
當訓練集樣本數爲100的時候,訓練過程的MSE會急劇增大,而驗證過程的MSE會減小。
這個線性迴歸模型不能完美地預測所有的100個數據點,所以MSE會大於0。
然而,此時訓練集的性能仍然優於驗證集,這是由於在驗證集上估計了更多的數據。
從500個數據點開始,驗證集的MSE能夠保持大致不變。
這給我們一個重要信息:增加更多的訓練數據點也不會帶來更好的模型。
所以與其浪費時間(金錢)來收集數據,我們更需要的是做點其他事情,例如嘗試一下能夠構建更加複雜模型的算法。
爲了避免誤解概念,需要注意的很重要的一點是:增加更多的訓練數據樣本確實是無濟於事的。
然而,增加更多的特徵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爲增加特徵能夠增加模型的複雜度。
現在我們來討論一下bias和variance的診斷。
bias問題的主要標誌是較高的驗證誤差。
在我們的例子中,驗證MSE保持在接近20的值。
但是這個值有多好呢?從技術角度而言,大小爲20的MSE的單位是兆瓦特²(MW²)(因爲計算MSE的時候取了平方)。
但是我們目標列中的數值是以MW爲單位的。
給20MW²取平方根,得到的近似值是4.5MW。
每個目標值代表的是一小時的最終電能輸出。
所以每小時我們的模型都會接近於4.5MW的平均值。
Quora有這麼一個答案,4.5MW的能量相當於4500個手持吹風機產生的熱能。
如果我們要預測更長時間(比如一天或者更長時間)的電能輸出的時候,這種誤差會更大。
由此可以確定,20MW²的MSE是相當大的。
所以我們的模型存在bias問題。
但是它是一個低bias問題呢還是高bias問題呢?爲了找到這個答案,我們需要注意一下訓練誤差。
如果訓練誤差特別小,這就說明估計模型能夠很好地擬合訓練數據,這就是說模型在對應的數據集上有較小的bias。
如果訓練誤差比較高,就說明估計模型不能很好地擬合訓練數據,也就意味着在對應的數據集上有較高的bias。
在我們的例子中,訓練過程的MSE穩定在20MW²左右。
我們在前面分析過,這是一個相當高的誤差得分。
因爲驗證過程的MSE比較高,所以訓練MSE也是比較高的,我們的模型就有一個較高的bias問題。
現在讓我們診斷一下最終的variance問題。
對variance的估計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完成:通過檢查驗證學習曲線和訓練學習曲線之間的差距;通過檢查訓練誤差:檢查誤差的值隨着訓練樣本數增加的變化。
較小的差距代表較小的variance。
通常,差距越小,variance越小。
反之亦然:差距越大,variance越大。
正如我們之前觀察到的一樣,如果variance比較大,那麼說明模型過於擬合訓練數據了。
當模型過擬合的時候,它在泛化到從未見過的數據上時會存在問題。
當這樣一個模型分別在訓練集和驗證集上測試的時候,訓練誤差會比較低,驗證誤差通常會比較高。
當我們改變訓練集大小的時候,這種模式會繼續存在,訓練集和驗證集之間的差距會決定這兩個學習曲線之間的距離。
訓練誤差和驗證誤差之間的關係,以及訓練學習曲線和驗證學習曲線之間的差距可以總結如下:學習曲線可以診斷監督學習中的bias和variance。
下面我們探究一下如何進行:數據介紹上述的學習曲線是用於教學目的的理想情況。
在實際中,它們通常看起來很不一樣。
所以,讓我們使用現實的數據來討論。
我們將要構建預測電廠每小時電能輸出的迴歸模型。
我們所用的數據來自於土耳其的研究者PınarTüfekci和HeysemKaya,數據可以在這裏下載到(https://archive.ics.uci.edu/ml/datasets/Combined+Cycle+Power+Plant)。
因爲數據是以.xlsx的形式存儲的,所以我們使用pandas的read_excel()函數來讀取它:importpandasaspdelectricity=pd.read_excel(‘Folds5x2_pp.xlsx’)print(electricity.info())electricity.head(3)RangeIndex:9568entries,0to9567Datacolumns(total5columns):AT9568non-nullfloat64V9568non-nullfloat64AP9568non-nullfloat64RH9568non-nullfloat64PE9568non-nullfloat64dtypes:float64(5)memoryusage:373.8KBNone我們快速解釋一下每一列的名字:PE這一列是目標變量,它描述的是每小時的電能輸出淨值。
其他所有變量都是潛在特徵,每個變量實際上都是每小時的平均值(而不像PE一樣是淨值)。
確定訓練集的大小我們首先確定用來生成學習曲線的訓練集的大小。
最小值是1,最大值是訓練集的樣本總數。
我們的訓練集共有9568個樣本,所以最大值是9568。
然而,我們還沒有設置好驗證集。
我們將會使用80:20的比例來設置訓練集和驗證集,最終我們的訓練集有7654個樣本(80%),驗證集有1914個樣本(20%),用來生成學習曲線的訓練集的最大樣本數就是7654。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用以下6種大小的訓練集:train_sizes=[1,100,500,2000,5000,7654]應該注意,每個特定大小的訓練集都會訓練一個新的模型。
如果你使用了交叉驗證,也就是我們在本文中使用的方法,那麼每個訓練集大小會訓練出k個不同的模型(k是交叉驗證的次數)。
爲了節省代碼的運行時間,將交叉驗證設置到5–10是比較現實的。
scikit-learn中的learning_curve()函數我們將使用scikit-learn中的learning_curve()函數來生成一個迴歸模型的學習曲線。
不需要我們自己設置驗證集,learning_curve()函數會自己完成這個任務。
在下面的代碼中,我們執行了以下幾點:從sklearn中完成需要的import;聲明特徵和目標;使用learning_curve()函數生成需要的數據來繪製學習曲線。
函數會返回一個包含三個元素的元組:訓練集大小、訓練集和驗證集上的誤差得分。
在這個函數內部,我們使用了以下參數:estimator-代表我們估計實際模型時所用的學習算法;X-包含特徵的數據;y-包含目標的數據;train_sizes—所用的特定的訓練集大小;cv-確定交叉驗證分割策略(我們馬上會討論這個內容);scoring-代表所用的誤差指標;我們使用nearestproxy和負MSE,我們隨後必須顛倒一下符號。
fromsklearn.linear_modelimportLinearRegressionfromsklearn.model_selectionimportlearning_curvefeatures=[‘AT’,‘V’,‘AP’,‘RH’]target=‘PE’train_sizes,train_scores,validation_scores=learning_curve(estimator=LinearRegression(),X=electricity[features],y=electricity[target],train_sizes=train_sizes,cv=5,scoring=‘neg_mean_squared_error’)我們已經知道了什麼是train_sizes。
現在讓我們來查看一下learning_curve()函數返回的另外兩個變量:print(‘Trainingscores:nn’,train_scores)print(’n’,‘-’*70)#separatortomaketheoutputeasytoreadprint(‘nValidationscores:nn’,validation_scores)Trainingscores:[[-0.-0.-0.-0.-0.][-19.71230701-18.31492642-18.31492642-18.31492642-18.31492642][-18.14420459-19.63885072-19.63885072-19.63885072-19.63885072][-21.53603444-20.18568787-19.98317419-19.98317419-19.98317419][-20.47708899-19.93364211-20.56091569-20.4150839-20.4150839][-20.98565335-20.63006094-21.04384703-20.63526811-20.52955609]]———————————————————————————————————Validationscores:[[-619.30514723-379.81090366-374.4107861-370.03037109-373.30597982][-21.80224219-23.01103419-20.81350389-22.88459236-23.44955492][-19.96005238-21.2771561-19.75136596-21.4325615-21.89067652][-19.92863783-21.35440062-19.62974239-21.38631648-21.811031][-19.88806264-21.3183303-19.68228562-21.35019525-21.75949097][-19.9046791-21.33448781-19.67831137-21.31935146-21.73778949]]因爲我們指定了6個不同的訓練集大小,你或許期望看到每個誤差得分有6個結果。
然而,我們得到結果是每個誤差得分對應着6行數字,每行有5個誤差得分。
出現這個結果的原因是learning_curve()函數運行了k-fold交叉驗證,其中k的值是通過我們所賦的cv參數指定的。
在我們的實驗中,cv=5,所以會有5次分割。
每次分割都會在特定大小的訓練集上訓練出一個模型。
上面數組中的每一列都代表一次分割,每一行代表一個訓練集大小。
下表給出的訓練誤差有助於您更好地理解這個過程。
爲了畫出學習曲線,對於每個訓練集大小,我們只需要一個誤差得分。
基於這個原因,在下面的代碼中我們會對每一行中的值求平均值,並且顛倒誤差得分的符號(正如前面討論過的一樣):train_scores_mean=-train_scores.mean(axis=1)validation_scores_mean=-validation_scores.mean(axis=1)print(‘Meantrainingscoresnn’,pd.Series(train_scores_mean,index=train_sizes))print(’n’,‘-’*20)#separatorprint(‘nMeanvalidationscoresnn’,pd.Series(validation_scores_mean,index=train_sizes))Meantrainingscores1-0.00000010018.59440350019.339921200020.334249500020.360363765420.764877dtype:float64——————————Meanvalidationscores1423.37263810022.39218650020.862362200020.822026500020.799673765420.794924dtype:float64現在我們已經有了所有的數據了,只需要畫出學習曲線。
然而,在繪製學習曲線之前,我們需要停下來做一個重要的觀察。
也許你已經注意到了,在有些不同大小的訓練集上,誤差得分是相同的。
對於訓練集樣本數爲1的那一行,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意外,(因爲都是0),但是對於其他行呢?除了最後一行,我們有很多相同的值。
例如,第二行中有很多值是和第二列相同的,爲什麼會這樣呢?這是由於沒有對每一份訓練集做隨機化處理形成的。
讓我們在下表的幫助下看看下一個例子。
當我們的訓練集大小是500的時候,前500個樣本被選擇。
對於第一次分割,這500個樣本會從第二塊中選擇。
從第二次分割開始,這500個樣本都將從第一塊中選擇。
因爲我們沒有隨機化訓練集,從第二次分割時,這500個樣本都是一樣的。
這能夠合理解釋前面提到的在500個訓練樣本的訓練集中,從第二次分割開始所有的誤差得分都是一樣的結果。
同樣的推理能夠適用於100個樣本的情況,類似的推理也適用於其他情況。
爲了消除這種現象,我們需要在learning_curve()函數中將shuffle參數設置爲true。
這就能夠將訓練集中的每一次分割的數據索引隨機化。
我們之前沒有做隨機處理的原因是:數據集文檔中已有說明,數據進行了5次隨機化處理,所以這裏沒有必要再做隨機化處理。
我想讓你瞭解這種看起來很奇怪的現象,以免在實踐的過程中困在這個問題上。
最後,我們繪製學習曲線。
學習曲線-高bias和低variance我們使用常規的matplotlib流程來繪製學習曲線:importmatplotlib.pyplotasplt%matplotlibinlineplt.style.use(‘seaborn’)plt.plot(train_sizes,train_scores_mean,label=‘Trainingerror’)plt.plot(train_sizes,validation_scores_mean,label=‘Validationerror’)plt.ylabel(‘MSE’,fontsize=14)plt.xlabel(‘Trainingsetsize’,fontsize=14)plt.title(‘Learningcurvesforalinearregressionmodel’,fontsize=18,y=1.03)plt.legend()plt.ylim(0,40)(0,40)我們可以從這幅圖中提煉出很多信息。
下面我們詳細探討:當訓練集的大小是1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訓練集中的MSE是0。
這是很正常的情況,因爲模型能夠完美地適應一個數據點,在訓練集中的預測結果是完美的。
但是在驗證集上(驗證集有1914個樣本)測試模型的時候,MSE會劇烈增長到423.4。
由於這個值特別大,所以我們將Y軸的區間限制在了0到40。
這讓我們能夠準確地讀到大多數MSE。
因爲一個僅在單個樣本上訓練得到的模型是極其不可能泛化到1914個從未見過的新樣本上的,所以這個結果也在預料之中。
當訓練集樣本數爲100的時候,訓練過程的MSE會急劇增大,而驗證過程的MSE會減小。
這個線性迴歸模型不能完美地預測所有的100個數據點,所以MSE會大於0。
然而,此時訓練集的性能仍然優於驗證集,這是由於在驗證集上估計了更多的數據。
從500個數據點開始,驗證集的MSE能夠保持大致不變。
這給我們一個重要信息:增加更多的訓練數據點也不會帶來更好的模型。
所以與其浪費時間(金錢)來收集數據,我們更需要的是做點其他事情,例如嘗試一下能夠構建更加複雜模型的算法。
爲了避免誤解概念,需要注意的很重要的一點是:增加更多的訓練數據樣本確實是無濟於事的。
然而,增加更多的特徵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爲增加特徵能夠增加模型的複雜度。
現在我們來討論一下bias和variance的診斷。
bias問題的主要標誌是較高的驗證誤差。
在我們的例子中,驗證MSE保持在接近20的值。
但是這個值有多好呢?從技術角度而言,大小爲20的MSE的單位是兆瓦特²(MW²)(因爲計算MSE的時候取了平方)。
但是我們目標列中的數值是以MW爲單位的。
給20MW²取平方根,得到的近似值是4.5MW。
每個目標值代表的是一小時的最終電能輸出。
所以每小時我們的模型都會接近於4.5MW的平均值。
Quora有這麼一個答案,4.5MW的能量相當於4500個手持吹風機產生的熱能。
如果我們要預測更長時間(比如一天或者更長時間)的電能輸出的時候,這種誤差會更大。
由此可以確定,20MW²的MSE是相當大的。
所以我們的模型存在bias問題。
但是它是一個低bias問題呢還是高bias問題呢?爲了找到這個答案,我們需要注意一下訓練誤差。
如果訓練誤差特別小,這就說明估計模型能夠很好地擬合訓練數據,這就是說模型在對應的數據集上有較小的bias。
如果訓練誤差比較高,就說明估計模型不能很好地擬合訓練數據,也就意味着在對應的數據集上有較高的bias。
在我們的例子中,訓練過程的MSE穩定在20MW²左右。
我們在前面分析過,這是一個相當高的誤差得分。
因爲驗證過程的MSE比較高,所以訓練MSE也是比較高的,我們的模型就有一個較高的bias問題。
現在讓我們診斷一下最終的variance問題。
對variance的估計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完成:通過檢查驗證學習曲線和訓練學習曲線之間的差距;通過檢查訓練誤差:檢查誤差的值隨着訓練樣本數增加的變化。
較小的差距代表較小的variance。
通常,差距越小,variance越小。
反之亦然:差距越大,variance越大。
正如我們之前觀察到的一樣,如果variance比較大,那麼說明模型過於擬合訓練數據了。
當模型過擬合的時候,它在泛化到從未見過的數據上時會存在問題。
當這樣一個模型分別在訓練集和驗證集上測試的時候,訓練誤差會比較低,驗證誤差通常會比較高。
當我們改變訓練集大小的時候,這種模式會繼續存在,訓練集和驗證集之間的差距會決定這兩個學習曲線之間的距離。
訓練誤差和驗證誤差之間的關係,以及訓練學習曲線和驗證學習曲線之間的差距可以總結如下:gap=validationerror−trainingerror兩個誤差之間的差距越大,曲線之間的距離越大,variance越大。
在我們的情況中,曲線之間的差距是比較小的,所以我們可以穩妥地說,模型的variance是比較低的。
高的訓練MSE得分也是一個快速檢測低variance的方式。
如果學習算法的variance比較低,那麼當我們改變訓練集的時候算法會生成比較簡單並且比較相似的模型。
因爲模型過於簡單,它們甚至不能很好的擬合訓練數據集(欠擬合)。
所以這種情況應該是較高的訓練MSE。
所以,高訓練MSE可以作爲低variance的標誌。
在我們的例子中,訓練MSE大約穩定在20,我們已經證明過,這是一個很高的值。
所以,除了較小的學習曲線差距之外,我們可以使用較大的訓練誤差來確認模型具有較低variance問題。
目前,我們可以總結如下:我們的學習算法會遇到這幾個問題:高bias,低variance,以及對訓練數據的欠擬合。
在目前的學習算法下,增加更多的訓練樣本極不可能得到更好的模型。
在這種情形下我們的解決方案是轉向一個更加複雜的學習算法。
這應該能夠降低bias,並增加variance。
嘗試增加訓練樣本的數量是一個誤區。
通常,以下兩種修正方式在處理高bias和低variance的問題時會比較奏效:用更多的特徵訓練當前的學習算法,即通過增加模型的複雜度來降低bias。
減少對當前算法的正則化。
簡言之,正則化能夠避免算法在訓練數據上過擬合。
如果我們減少了正則化,模型會更好地擬合訓練數據,所以,就會增加variance,降低bias。
學習曲線-低bias和高variance讓我們看一下未正則化的隨機森林迴歸器是如何運行的。
我們使用和前面相同的流程生成學習曲線。
這一次我們會將所有的內容封裝在一個函數中,以便以後使用。
作爲對照,我們也會展示出線性迴歸模型的曲線。
###Bundlingourpreviousworkintoafunction###deflearning_curves(estimator,data,features,target,train_sizes,cv):train_sizes,train_scores,validation_scores=learning_curve(estimator,data[features],data[target],train_sizes=train_sizes,cv=cv,scoring=‘neg_mean_squared_error’)train_scores_mean=-train_scores.mean(axis=1)validation_scores_mean=-validation_scores.mean(axis=1)plt.plot(train_sizes,train_scores_mean,label=‘Trainingerror’)plt.plot(train_sizes,validation_scores_mean,label=‘Validationerror’)plt.ylabel(‘MSE’,fontsize=14)plt.xlabel(‘Trainingsetsize’,fontsize=14)title=‘Learningcurvesfora‘+str(estimator).split(‘(‘)[0]+‘model’plt.title(title,fontsize=18,y=1.03)plt.legend()plt.ylim(0,40)###Plottingthetwolearningcurves###fromsklearn.ensembleimportRandomForestRegressorplt.figure(figsize=(16,5))formodel,iin[(RandomForestRegressor(),1),(LinearRegression(),2)]:plt.subplot(1,2,i)learning_curves(model,electricity,features,target,train_sizes,5)觀察學習曲線,我們可以發現已經成功地降低了bias。
雖然還存在很明顯的bias,但是已經不像之前那麼大了。
觀察訓練曲線我們可以判斷,這次的模型具有較低的bias問題。
兩條曲線之間的差距表明模型的variance有着大幅度的增大。
較小的訓練MSE證實了對高variance的判斷。
較大的曲線差距和較低的訓練誤差同樣也標誌着過擬合問題的存在。
當模型在訓練集上性能較好,而在測試集上性能很差的時候,就是過擬合問題。
我們在這裏還能觀察到的另一個重要現象就是:增加新的訓練樣本很可能能夠得到更好的模型。
驗證學習曲線並沒有穩定在使用最大訓練樣本量的地方。
它還有繼續降低,朝着訓練學習曲線收斂的潛力,這和我們在線性迴歸模型的情況中看到的收斂是類似的。
目前,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結論:隨機森林出現了較高的variance和相當低的bias,以及在訓練集上的過擬合問題。
在目前的學習算法下,增加更多的學習樣本非常有可能得到更好性能的模型。
至此,我們可以做以下的事來改善我們的模型:增加更多的訓練樣本爲目前所用的算法增加正則化。
這會增加模型的bias,降低模型的variance。
減少我們目前在訓練及數據中所用的特徵數。
算法仍舊會很好地適應訓練集,但是由於特徵數目減少了,算法會構建相對簡單的模型。
這應該能夠增加模型的bias,降低模型的variance。
我們還是要對隨機森林算法嘗試一下正則化。
方式之一就是調整每個決策樹葉子節點的最大值。
這可以通過使調整RandomForestRegressor()函數的max_leaf_nodes參數來實現。
你沒有必要理解這個正則化技術。
我們的目標是使你能夠注意正則化對學習曲線帶來的影響。
learning_curves(RandomForestRegressor(max_leaf_nodes=350),electricity,features,target,train_sizes,5)還不錯,訓練學習曲線和測試學習曲線之間的差距縮小了。
bias好像增大了一些,這正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但是我們的工作還未結束。
驗證過程的MSE還有繼續降低的潛力。
爲了達到這個目標,還有一些可以做的工作:增加更多的訓練樣本增加特徵特徵選擇超參數優化理想化的學習曲線和不可約化的誤差這兩種學習曲線構成了一個可以對機器學習過程中的模型進行快速檢查的很好的工具,那麼我們怎麼知道何時停止呢?怎麼識別完美的學習曲線呢?對於我們之前的迴歸例子,你也許會認爲最好的情形應該是兩條學習曲線都收斂至MSE爲0的時候。
那是完美的情況,可是事實上,很不幸這是不可能的。
無論是從實踐角度還是理論角度。
這是由於不可約誤差(irreducibleerror)的存在。
當我們構建一個能夠映射特徵X和目標Y的關係的模型時,我們首先會假設存在這麼一個關係。
在假設正確的條件下,會存在一個能夠完美描述X和Y之間關係的模型,就像這樣:Y=f(X)+irreducibleerror(1)可是這裏爲啥會有一個error項呢?我們不是說f能夠完美地描述X和Y之間的關係嗎?存在誤差的原因是Y並不是我們所擁有的有限特徵X的函數。
還有更多的特徵能夠影響Y。
而我們沒有這些特徵。
還有可能是這種情況:X包含測量誤差,所以Y也是一個不可約誤差的函數。
現在我們解釋一下這個誤差不可約的原因。
當我們用f^(X)估計f(X)時,我們引入另一個誤差—可約誤差(reducibleerror)。
f(X)=^f(X)+reducibleerror(2)將公式(1)中的f(X)替換掉,我們得到下面的式子:Y=^f(X)+reducibleerror+irreducibleerror(3)可約誤差可以通過構建更好的模型來減小。
從方程(2)中我們可以發現:如果可約誤差變成0,我們的估計模型f^(X)等於真實模型了。
然而,從方程(3)中我們可以看到,即使可約誤差變成了0,不可約誤差仍舊存在。
這就是這個誤差被稱作不可約誤差的原因。
這告訴我們,在實際中性能最好的模型會收斂於某個不可約誤差,而不是理想的誤差值(對於MSE,理想的誤差值是0;我們將會看到,其他的誤差值會有和MSE不同的理想值)。
在實際中,不可約誤差的準確值幾乎總是未知的。
我們也假設不可約誤差和X是獨立的。
這意味着我們不能使用X來尋找真實的不可約誤差。
用更加嚴密的數學語言描述,就是:不存在從X到不可約誤差之間的映射函數g。
irreducibleerror≠g(X)所以,沒有辦法基於我們所擁有的數據來知道不可約誤差的真實值。
實際上,最佳應對方法就是嘗試得到儘可能小的誤差得分,同時要記得:誤差得分的極限是某個給定的不可約誤差。
對於分類問題,又是怎麼樣的呢?目前,我們已經瞭解了迴歸問題中的學習曲線。
對於分類任務,這個過程幾乎是一樣的。
主要的區別就是:我們必須選擇另一個誤差度量—一個能夠用來衡量分類器性能的度量。
讓我們看一個例子:圖源:scikit-learn文檔(http://scikit-learn.org/stable/auto_examples/model_selection/plot_learning_curve.html)與我們之前看到的不一樣的是,你要注意到訓練學習曲線位於驗證學習曲線上方。
這是因爲我們使用的誤差得分是準確率,用準確率來描述模型的性能。
準確率越高,模型性能越好。
而MSE是在描述模型有多差。
MSE越小,模型性能越好。
這幅圖中也存在不可約誤差的含義。
對於描述模型有多差的度量指標而言,不可約誤差是以下限的形式存在:實際模型不可能比它還低。
對於描述模型有多好的度量指標而言,不可約誤差是以上限的形式存在:實際模型不可能比它高。
要注意的一點是,在更多數技術性寫作中,貝葉斯誤差通常指的是分類器的可能最佳錯誤得分。
這個概念和不可約誤差是類似的。
後續內容在任何監督學習算法中,學習曲線構成了診斷模型bias和variance的很好工具。
我們已經學到了如何使用scikit-learn和matplotlib來生成學習曲線,以及如何使用學習曲線來診斷模型的bias和variance。
爲了強化你所學到的內容,可以考慮以下的內容:使用另一個數據集爲迴歸模型生成學習曲線;爲分類任務生成學習曲線;不使用learning_curve()函數,手寫代碼,從0開始得到一個監督學習任務的學習曲線。
可選擇交叉驗證;對比一下使用交叉驗證和未使用交叉驗證的學習曲線。
這兩種曲線應該對應同一個學習算法(數據也應該是一樣的)。
在我們的情況中,曲線之間的差距是比較小的,所以我們可以穩妥地說,模型的variance是比較低的。
高的訓練MSE得分也是一個快速檢測低variance的方式。
如果學習算法的variance比較低,那麼當我們改變訓練集的時候算法會生成比較簡單並且比較相似的模型。
因爲模型過於簡單,它們甚至不能很好的擬合訓練數據集(欠擬合)。
所以這種情況應該是較高的訓練MSE。
所以,高訓練MSE可以作爲低variance的標誌。
在我們的例子中,訓練MSE大約穩定在20,我們已經證明過,這是一個很高的值。
所以,除了較小的學習曲線差距之外,我們可以使用較大的訓練誤差來確認模型具有較低variance問題。
目前,我們可以總結如下:我們的學習算法會遇到這幾個問題:高bias,低variance,以及對訓練數據的欠擬合。
在目前的學習算法下,增加更多的訓練樣本極不可能得到更好的模型。
在這種情形下我們的解決方案是轉向一個更加複雜的學習算法。
這應該能夠降低bias,並增加variance。
嘗試增加訓練樣本的數量是一個誤區。
通常,以下兩種修正方式在處理高bias和低variance的問題時會比較奏效:用更多的特徵訓練當前的學習算法,即通過增加模型的複雜度來降低bias。
減少對當前算法的正則化。
簡言之,正則化能夠避免算法在訓練數據上過擬合。
如果我們減少了正則化,模型會更好地擬合訓練數據,所以,就會增加variance,降低bias。
學習曲線-低bias和高variance讓我們看一下未正則化的隨機森林迴歸器是如何運行的。
我們使用和前面相同的流程生成學習曲線。
這一次我們會將所有的內容封裝在一個函數中,以便以後使用。
作爲對照,我們也會展示出線性迴歸模型的曲線。
###Bundlingourpreviousworkintoafunction###deflearning_curves(estimator,data,features,target,train_sizes,cv):train_sizes,train_scores,validation_scores=learning_curve(estimator,data[features],data[target],train_sizes=train_sizes,cv=cv,scoring=‘neg_mean_squared_error’)train_scores_mean=-train_scores.mean(axis=1)validation_scores_mean=-validation_scores.mean(axis=1)plt.plot(train_sizes,train_scores_mean,label=‘Trainingerror’)plt.plot(train_sizes,validation_scores_mean,label=‘Validationerror’)plt.ylabel(‘MSE’,fontsize=14)plt.xlabel(‘Trainingsetsize’,fontsize=14)title=‘Learningcurvesfora‘+str(estimator).split(‘(‘)[0]+‘model’plt.title(title,fontsize=18,y=1.03)plt.legend()plt.ylim(0,40)###Plottingthetwolearningcurves###fromsklearn.ensembleimportRandomForestRegressorplt.figure(figsize=(16,5))formodel,iin[(RandomForestRegressor(),1),(LinearRegression(),2)]:plt.subplot(1,2,i)learning_curves(model,electricity,features,target,train_sizes,5)觀察學習曲線,我們可以發現已經成功地降低了bias。
雖然還存在很明顯的bias,但是已經不像之前那麼大了。
觀察訓練曲線我們可以判斷,這次的模型具有較低的bias問題。
兩條曲線之間的差距表明模型的variance有着大幅度的增大。
較小的訓練MSE證實了對高variance的判斷。
較大的曲線差距和較低的訓練誤差同樣也標誌着過擬合問題的存在。
當模型在訓練集上性能較好,而在測試集上性能很差的時候,就是過擬合問題。
我們在這裏還能觀察到的另一個重要現象就是:增加新的訓練樣本很可能能夠得到更好的模型。
驗證學習曲線並沒有穩定在使用最大訓練樣本量的地方。
它還有繼續降低,朝着訓練學習曲線收斂的潛力,這和我們在線性迴歸模型的情況中看到的收斂是類似的。
目前,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結論:隨機森林出現了較高的variance和相當低的bias,以及在訓練集上的過擬合問題。
在目前的學習算法下,增加更多的學習樣本非常有可能得到更好性能的模型。
至此,我們可以做以下的事來改善我們的模型:增加更多的訓練樣本爲目前所用的算法增加正則化。
這會增加模型的bias,降低模型的variance。
減少我們目前在訓練及數據中所用的特徵數。
算法仍舊會很好地適應訓練集,但是由於特徵數目減少了,算法會構建相對簡單的模型。
這應該能夠增加模型的bias,降低模型的variance。
我們還是要對隨機森林算法嘗試一下正則化。
方式之一就是調整每個決策樹葉子節點的最大值。
這可以通過使調整RandomForestRegressor()函數的max_leaf_nodes參數來實現。
你沒有必要理解這個正則化技術。
我們的目標是使你能夠注意正則化對學習曲線帶來的影響。
learning_curves(RandomForestRegressor(max_leaf_nodes=350),electricity,features,target,train_sizes,5)還不錯,訓練學習曲線和測試學習曲線之間的差距縮小了。
bias好像增大了一些,這正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但是我們的工作還未結束。
驗證過程的MSE還有繼續降低的潛力。
爲了達到這個目標,還有一些可以做的工作:增加更多的訓練樣本增加特徵特徵選擇超參數優化理想化的學習曲線和不可約化的誤差這兩種學習曲線構成了一個可以對機器學習過程中的模型進行快速檢查的很好的工具,那麼我們怎麼知道何時停止呢?怎麼識別完美的學習曲線呢?對於我們之前的迴歸例子,你也許會認爲最好的情形應該是兩條學習曲線都收斂至MSE爲0的時候。
那是完美的情況,可是事實上,很不幸這是不可能的。
無論是從實踐角度還是理論角度。
這是由於不可約誤差(irreducibleerror)的存在。
當我們構建一個能夠映射特徵X和目標Y的關係的模型時,我們首先會假設存在這麼一個關係。
在假設正確的條件下,會存在一個能夠完美描述X和Y之間關係的模型,就像這樣:Y=f(X)+irreducibleerror(1)可是這裏爲啥會有一個error項呢?我們不是說f能夠完美地描述X和Y之間的關係嗎?存在誤差的原因是Y並不是我們所擁有的有限特徵X的函數。
還有更多的特徵能夠影響Y。
而我們沒有這些特徵。
還有可能是這種情況:X包含測量誤差,所以Y也是一個不可約誤差的函數。
現在我們解釋一下這個誤差不可約的原因。
當我們用f^(X)估計f(X)時,我們引入另一個誤差—可約誤差(reducibleerror)。
f(X)=^f(X)+reducibleerror(2)將公式(1)中的f(X)替換掉,我們得到下面的式子:Y=^f(X)+reducibleerror+irreducibleerror(3)可約誤差可以通過構建更好的模型來減小。
從方程(2)中我們可以發現:如果可約誤差變成0,我們的估計模型f^(X)等於真實模型了。
然而,從方程(3)中我們可以看到,即使可約誤差變成了0,不可約誤差仍舊存在。
這就是這個誤差被稱作不可約誤差的原因。
這告訴我們,在實際中性能最好的模型會收斂於某個不可約誤差,而不是理想的誤差值(對於MSE,理想的誤差值是0;我們將會看到,其他的誤差值會有和MSE不同的理想值)。
在實際中,不可約誤差的準確值幾乎總是未知的。
我們也假設不可約誤差和X是獨立的。
這意味着我們不能使用X來尋找真實的不可約誤差。
用更加嚴密的數學語言描述,就是:不存在從X到不可約誤差之間的映射函數g。
irreducibleerror≠g(X)所以,沒有辦法基於我們所擁有的數據來知道不可約誤差的真實值。
實際上,最佳應對方法就是嘗試得到儘可能小的誤差得分,同時要記得:誤差得分的極限是某個給定的不可約誤差。
對於分類問題,又是怎麼樣的呢?目前,我們已經瞭解了迴歸問題中的學習曲線。
對於分類任務,這個過程幾乎是一樣的。
主要的區別就是:我們必須選擇另一個誤差度量—一個能夠用來衡量分類器性能的度量。
讓我們看一個例子:圖源:scikit-learn文檔(http://scikit-learn.org/stable/auto_examples/model_selection/plot_learning_curve.html)與我們之前看到的不一樣的是,你要注意到訓練學習曲線位於驗證學習曲線上方。
這是因爲我們使用的誤差得分是準確率,用準確率來描述模型的性能。
準確率越高,模型性能越好。
而MSE是在描述模型有多差。
MSE越小,模型性能越好。
這幅圖中也存在不可約誤差的含義。
對於描述模型有多差的度量指標而言,不可約誤差是以下限的形式存在:實際模型不可能比它還低。
對於描述模型有多好的度量指標而言,不可約誤差是以上限的形式存在:實際模型不可能比它高。
要注意的一點是,在更多數技術性寫作中,貝葉斯誤差通常指的是分類器的可能最佳錯誤得分。
這個概念和不可約誤差是類似的。
後續內容在任何監督學習算法中,學習曲線構成了診斷模型bias和variance的很好工具。
我們已經學到了如何使用scikit-learn和matplotlib來生成學習曲線,以及如何使用學習曲線來診斷模型的bias和variance。
爲了強化你所學到的內容,可以考慮以下的內容:使用另一個數據集爲迴歸模型生成學習曲線;爲分類任務生成學習曲線;不使用learning_curve()函數,手寫代碼,從0開始得到一個監督學習任務的學習曲線。
可選擇交叉驗證;對比一下使用交叉驗證和未使用交叉驗證的學習曲線。
這兩種曲線應該對應同一個學習算法(數據也應該是一樣的)。
[參考]利用學習曲線診斷模型的偏差和方差http://bangqu.com/yjB839.htmlMorefromAI反斗城分享AI資訊,紀錄AI學習過程ReadmorefromAI反斗城AboutHelpTermsPrivacyGettheMediumappGetstartedRyanLu247FollowersFollowMorefromMediumVISHALISRINIVASANWhyMLdoesn’tgointoproduction?HenriLoAStrangeronatrainJuniperSquareSpotlightSeries:JaclynAdamsZaydanMotiWhat’snextforAIanditcoexistingwithhumansHelpStatusWritersBlogCareersPrivacyTermsAboutKnowable
延伸文章資訊
- 1用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 来判别过拟合问题 - 简书
学习曲线就是通过画出不同训练集大小时训练集和交叉验证的准确率,可以看到模型在新数据上的表现,进而来判断模型是否方差偏高或偏差过高,以及增大训练集 ...
- 2【机器学习】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 - 知乎专栏
【机器学习】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 3 年前· 来自专栏老鸟也想飞. Albery. 程序员. 关注. 特征量的度:d(ploynomial).
- 3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來判斷模型狀態:過擬合欠擬合 - 台部落
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來判斷模型狀態:過擬合欠擬合學習曲線是什麼學習曲線是不同訓練集大小,模型在訓練集和驗證集上的得分變化曲線。
- 4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 - w3c學習教程
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學習曲線是什麼? 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 來判斷模型狀態過擬合欠擬合學習曲線是不同訓練集大小,模型在訓練集和驗證集上的 ...
- 5用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 来判别过拟合问题 - 腾讯云
用验证曲线validation curve 选择超参数今天来看看网格搜索(grid search),也是一种常用的找最优... 机器学习老中医:利用学习曲线诊断模型的偏差和方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