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罵孩子改變不了任何事!每個父母都該學的「不罵人」教養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給孩子第二次機會兒子九歲的時候,有一次說我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

當我問他我做了哪些事讓他有這種感覺時,他只答了一句話:「因為你總是給我第二次 ... 商周會員登入 ×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接收通知 下次再說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焦點 焦點首頁 時事分析 封面故事 今日最新 大家都在看 國際 國際首頁 全球話題 趨勢中國 財經 財經首頁 產業動態 商業趨勢 焦點人物 投資理財 地產風雲 新冠肺炎追蹤 相關網站 商周財富網 管理 管理首頁 創新策略 數位轉型 行銷密技 領導馭人 職場 職場首頁 職場修練 創業心法 心靈成長 英文學習 教育趨勢 共好ESG ESG專區 生活首頁 中場幸福學 養生保健 時尚藝文 美食 旅遊 相關網站 良醫健康網 alive 專題 名家專欄 特別企劃 影音 數位閱讀 商周知識庫 商周共學圈 商周陪你讀 百大顧問團 關鍵100天CEO作戰室 聲音商學院 商周STUDIO 商周Store 紙本雜誌 電子雜誌 數位訂閱 暢銷圖書 商周CEO學院 CEO領導學程 魅力領導學 金惟純活學工作坊 職場學 青少年駐足思考表達 圓桌趨勢論壇 線上好好學 服務 會員中心 訂閱商周 客服中心 常見問題 活動總覽 加入我們 序號兌換 商周紅包 追蹤商周 下載App抽好禮 訂閱電子報 現正閱讀 痛罵孩子改變不了任何事!每個父母都該學的「不罵人」教養術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waita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商周 職場 教育趨勢 職場|教育趨勢 痛罵孩子改變不了任何事!每個父母都該學的「不罵人」教養術 撰文者:陳姝伶,余怡菁 非讀BOOK 2014.12.31 2014/12/3113:59:33 給孩子第二次機會 兒子九歲的時候,有一次說我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

當我問他我做了哪些事讓他有這種感覺時,他只答了一句話:「因為你總是給我第二次機會。

」 打自孩子已經很清楚知道媽媽是說一不二的人,而且也慢慢有自我約束的能力時,當制定新的規則後,執行上,我的確是給孩子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機會。

廣告 孩子六歲和八歲時,常常在放學回家後,把襪子扔在客廳,東一隻,西一隻。

告訴他們襪子不要亂丟,完全無效。

仔細檢討,我的指令也不明確,我並沒有說清楚要把脫下的襪子放哪兒。

所以,我和他們溝通,講好了從車庫門進來的洗衣機上的籃子,就是襪子的「歸宿」。

但他們還是忘了。

幾天之後,我們又檢討了。

我提出為了「幫」他們記得這件事,要定一個規則:亂丟襪子是要承擔後果的。

因為兒子和女兒在乎的事不一樣,所以規則裏兩人的「後果」也不相同。

針對兒子,我提出:「地板上找到一隻襪子,就一天不能玩電腦。

兩隻就兩天。

」兒子馬上抗議:「襪子是一雙,只能一天。

」「好,就一雙一天。

」 女兒因為每天都要抱皮卡丘布娃娃睡覺,所以條件就是「皮卡丘没收一晚」。

廣告 我對孩子講得很明白:「這些後果不是要處罰你們,是用來提醒的。

要不要亂丟襪子,承受這些後果,是你們自己的選擇。

」 大家都同意隔天開始生效。

第二天,回到家,兩人都忘了。

不能玩電腦,不能抱皮卡丘睡覺,兩人都很難過,但也没吵,因為過去的經驗吵也沒用。

我對他們說:「媽媽了解一個壞習慣要去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我決定給你們第二次機會。

規定明天再開始。

」兒子女兒開心的連說謝謝。

隔天,又忘了。

我給他們再次的機會:「好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所以今天仍然不算。

你們要加油。

不可以利用媽媽的善意」。

兩人很高興的答應。

第四天,回到家,進門之前,我提醒:「想一下要作什麽?」兩人乖乖的脫襪放好。

又提醒了兩、三次之後,習慣了以後,襪子的事件就解決了。

在孩子年幼時,父母的管教是要「説話算話」,以免孩子混淆。

但隨著孩子的成長,管教的方式要隨之調整,而且是朝著培養孩子自主自律的方向前進。

零至六歲,父母要言出必行,孩子才不會困惑。

七歲以後,為了訓練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可以給孩子第二次機會,讓他慢慢的學習自己管理自己。

不過年紀不是絕對的,主要視孩子的成熟度,父母可以自己拿捏。

父母一方面定下規則,樹立威嚴;另一方面對改變行為的難處,展現體諒。

恩威並施,孩子會覺得父母是合情合理的人,自然敬愛有加。

但如果孩子會一再賴皮,表示他不懂規則的真義,也許還不適合給第二次機會。

包容與溺愛的差別 但很多父母會擔心,如果在孩子犯錯時不嚴格,可能會寵壞孩子。

有位讀者曾問「要怎麼區分耐心、包容與溺愛呢?」 包容就是了解孩子目前發展的階段,而不會對他的一些不當行為起情緒反應。

譬如,明瞭不會説話的孩子,傾向用肢體動作,如打人、咬人或摔東西來表達負面情緒之後,孩子有那些行為時,會願意把它當作教育孩子的機會,就是包容。

而基於包容的基礎上,願意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的教導孩子,就是耐心。

當孩子要求不該有的東西,或作一些不該有的行為,卻不拒絕或阻止,反而順他的意,那叫寵愛。

譬如,不該吃糖的時候,只因孩子哭就給,譬如,幫孩子做他可以自己做的事情,譬如買孩子可能玩了幾天就沒興趣的玩具,或智慧型手機給小學生,只因為孩子想要等等,都是寵愛孩子。

包容,是讓我們可以開心陪伴孩子成長的秘訣。

平常閱讀有關孩子發展的書籍,常和其它父母交流,了解那些行為在什麽年紀是正常的,就不會因為不恰當的期望而失望,就可以少生氣。

譬如,青春期的孩子,荷爾蒙的關係,情緒起伏很大,血氣方剛,也會出言不遜。

不要因此就開口大罵,掉入「枉費辛苦養育,竟然如此對待父母」的情緒裏,而和孩子起衝突,因為良好的親子關係是無價的。

為親子關係的帳戶加分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當有些情境是我們不想有的,卻發生了,而我們又不能置之不理的時候,我自己的做法是「高高興興」的做,讓孩子只有感激,親子關係這時的加分,會多上好幾倍的。

幾年前帶女兒到南加州看未來大學,那是一個要在那兒過夜的活動。

車子開了一個半小時,談到接她時要如何碰面,女兒突然想到手機可能忘了帶,翻遍了背包,真的沒有。

這種時候,爸媽們,你會怎麼做? 看女兒一臉驚慌,我一句話都不敢說,開著車,腦子裏想的是星期日,要如何找到她。

開口的第一句話是開玩笑:「嗨,我們開回去拿。

」 女兒很感激的說:「媽媽,謝謝你沒有罵我。

」 「我本來想提醒你,怕你嫌媽媽囉嗦。

」 「我很抱歉。

我給你以後可以對我囉嗦的許可證。

」 「爸爸星期日幫你帶來也來不及,怎麼辦?」 女兒靈機一動:「有先付費的手機,很多店都買得到。

」 「好。

中午休息,看到時可以買一支。

」我們真的買了一支手機,問題解決了,高高興興的到目的地。

也許,有人會覺得我很寵孩子。

也許會想不罵一罵,孩子以後不知悔改。

我個人有另一個理論在看待這種情境。

我稱之為「作人情」的時刻。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當有些情境是我們不想有的,卻發生了,而我們又不能置之不理的時候,我自己的做法是「高高興興」的做,讓孩子只有感激,親子關係這時的加分,會多上好幾倍的。

擧個例子,早上起不來,趕不上公車,請你載他上學。

你送不送?狠下心不送,讓他學個教訓,是一種可行的做法。

如果,狠不下心,開車送孩子上學,就不要邊開車邊罵人。

否則到了學校,孩子氣呼呼的甩門離去,自己更是火上加油。

不但人情作不成,親子關係又多了一道裂痕,多不值得。

為什麽不歡歡喜喜的做,孩子有可能在車上和你分享一些平日不會談的事,「心智地圖」的作者李文博士指出,最好的親子溝通時段是:睡前、吃飯、和車上,不是一舉兩得嗎? 有人質疑,這不會強化孩子天天耍賴不起床的行為嗎?如果孩子已天天耍賴,先建立感情,再訴諸你的觀點,不是較有機會讓孩子聽進去你的話嗎? 有次聚會時,有位媽媽接到電話,初中的兒子忘了帶午餐,向媽媽求救。

放下電話,這位媽媽說:「我要去作人情了!」歡喜的趕去。

我想她的孩子接到午餐時,一定很感恩媽媽。

所以請善用這種可以為親子關係帳戶加分的機會。

當然這種做法有適用的年齡,不適用於幼兒。

因為幼兒還沒有很明確的對錯和責任概念,這種做法容易製造混淆。

是不是每次都要給孩子第二次機會呢?什麼時候讓孩子承擔後果?什麼時候又該網開一面,做做人情? 後果代價是孩子可以承受的 在「優秀是教出來的」(Essential55byRonClark)一書中,克拉克老師教的是弱勢學生,他想盡辦法要提供給孩子一些校外活動,增加孩子的人生經驗。

有一次,他安排十二名學生參觀北卡州立大學籃球隊的練習。

對孩子來説,這就像作夢一樣,都興奮不已。

為了參加這次活動,他們必須用選手的統計資料完成數學習題和其他指定作業。

出發前,有位名叫羅德理格的男生未能查到所有的資料,也交不出習題。

克拉克老師當著其他學生的面告訴他,如果不能在次日完成,他就不能去。

第二天,羅德理格慌慌張張走進教室,說他把一張習題忘在學校,才無法完成作業。

克拉克毫不猶豫告訴他,他不能去。

「我知道他的心都碎了。

但顯然他不願在其他同學面前顯露出來。

」 克拉克老師在狄恩體育館的那段時間,一直在想這件事對對羅德理格造成多大的衝擊。

「學生甚至可以和北卡大學的籃球隊的隊員一起投籃。

這是一生中僅有的機會,而我卻剝奪了羅德理格的機會。

他雖然沒有完成他的功課,但我不該對他說,他若交不出那些習題就不能去。

在有些狀況下,不應該使用這樣的約束。

」 克拉克事後反省,結論是「應該要看大而不是看小,捫心自問怎樣做對孩子最好。

對羅德理格來説,較好的懲罰是要他未來一個星期每天放學後留下來做額外的作業。

我不該剝奪他參加這次活動的機會。

没收一些東西没問題,取消一些權利來懲罰學生也没問題,但我們不能剝奪那种能用來鼓舞或改變孩子一生的體驗。

」 換句話說,孩子在犯錯時,雖然應該要承擔後果,但是有時做父母的要考慮的是:這個後果的代價太大,孩子無法承受。

例如書中的男孩失去了一生中難得的經驗。

這時候我們可以和孩子說:給你第二次機會,你會擁有孩子發自內心的感激。

火冒三丈時,怎麽辦? 保持沉默,是讓自己不要說出不理性的氣話,包括翻舊帳和貼標簽。

同時也讓自己和孩子有冷靜下來的機會。

不説話時,腦子裏要想什麽? 這麽多年來,和許多家長的討論中,不管孩子的年紀多大,大家共同的一個經驗是:都曾經「火冒三丈」過,也都很後悔對孩子發脾氣,而最迫切想知道的是「這個時候怎麽辦?」 (來源.PhotoCredit:CCBy4-6@Flickr) 從個人的經驗裏,「保持緘默」是最好的因應之道。

若在當場面對孩子的肢體語言,會引發更多的情緒反應,請離開現場。

幼兒的媽媽們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為,一走開,孩子會在「媽媽不理我了」的害怕心理作用下,哭閙的更厲害。

在此情況下,需要陪在旁邊。

保持沉默,是讓自己不要說出不理性的氣話,包括翻舊帳和貼標簽。

同時也讓自己和孩子有冷靜下來的機會。

不説話時,腦子裏要想什麽?-----「如果是我犯錯,我希望別人對我說什麽?」 這個道理是在和兒子的互動中體會出來的。

兒子十一年級時,在同一星期之内出現兩次掉東西事件。

先是星期一,下公車時,把小提琴忘在車上。

我花了一個多小時打電話找公車,並到公車休息站將它領囘。

兒子在十點多打電話回來詢問結果,我謝謝他記得關心此事,換來兒子的無限感激。

接著,星期五下公車時,他又把生物課要用的一袋麵粉和兩盒冰淇淋留在車上。

回家告訴我的時候,當時有點啼笑皆非,不是生氣,只是想「怎麽又發生了」一時不敢做任何的回應。

就在我没說任何話時,兒子很緊張地問:「媽媽,你怎麽不説話?」 「怕會說出自己會後悔的話!」是我的回答。

等過了五分鐘,出口的話是:「沒有那些東西,今天生物課的實驗怎麽辦?」兒子如釋負重,笑著說:「今天剛好時間來不及,老師說下星期一再做,所以我們還需要再去買麵粉和冰淇淋。

」結果變成我們開心的討論撿到那一袋東西的人,會怎麽處理它。

兒子坦承,他告訴我這件事之前,很擔心會被罵。

我則謝謝他冒著被罵的危險說真話,兒子又是充滿感激。

爸媽們也許會覺得我太寵孩子,第一次没好好教訓孩子,才會有第二次。

我持的觀點是,已是高中生了,孩子也知錯,難道真的是痛駡孩子一頓,就可以避免下一次的發生嗎?後來了解兒子是肚子絞痛,急著上厠所,才忘了琴,私下還慶幸自己沒有罵人。

我可以肯定的說,這也是為什麼,直到現在兒子都可以和我無話不談;他會不厭其煩的對我解釋生物學上的許多知識,分享他對人事物的想法。

仍願意敞開心胸和父母溝通,應該是不駡人的結果吧! 當然,不發脾氣是最好的境界。

要如何減少生氣呢? 如何看待憤怒 神經心理學家韓森(RickHanson)和神經學家曼度斯(RichardMendius)合著「像佛陀一樣快樂:愛和智慧的大腦奧秘」(Buddha’sBrain:ThePracticalNeuroscienceofHappiness,Love)。

他們用腦神經科學解釋人類的行為,說明人為什麽會痛苦,為什麼會快樂。

他們在書中提出第一和第二支箭的概念。

他們所謂的第一支箭,指的是在所難免的身體不適,或心理不安、悲傷或難過。

而第二支箭是緊跟在不愉悅的第一支箭後的「我們的反應」。

例如,在黑夜裏走進一個黑暗的房間,當腳踢到椅子時,痛苦的第一支箭立即化為憤怒的第二支箭:「是誰在這裡放了這張鬼椅子!?」 第一支箭通常透過神經網絡的連結,觸發一連串的第二支箭,比如我們為別人動了椅子而生氣,但後來又感到愧疚。

最危險的是,「第二支箭在人際關係中製造出惡性循環,我們的第二支箭的反應激起對方的反應,接著又激起我們再度射出第二支箭,如此没完没了。

」 憤怒傷己又傷人 韓森說大部分的第二支箭,其實是找不到第一支箭的源頭。

引發我們反應的情況根本和痛苦無關,痛苦是我們加上去的。

作者擧了一個自己的例子説明:「有時下班回家發現家裏一團亂,孩子的東西丟的到處都是。

情況只是如此罷了,難道沙發上的外套或鞋子,還是櫥櫃上堆的東西裏藏著第一支箭?沒有。

看到這亂糟糟的樣子,我一定要生氣嗎?不見得,有時我可以無視於東西亂丟,平靜的把它們撿起來,或者和孩子好好談一談;但要是我做不到,第二支箭就開始落下了,而且還沾著三種毒液:貪,使我硬要事情按照我的想法發生;瞋,惹我心煩並且生氣;痴,讓我覺得情況專門針對我而來。

」 當我們了解了第二支箭的傷害,不但要避免對他人射出第二支箭,因為那是傷人又傷己的事,同時也要練習如何不對他人射來的第二支箭起反應,以免掉入惡性循環。

但在實際的生活裏,要讓自己完全免於第二支箭,談何容易?韓森解釋在自我改變的過程,可能會經過的幾個階段: 階段一:我們捲入第二支箭的反應卻絲毫不察: 階段二:我們覺察到被情緒挾持,但是無法控制自己;内心侷促不安,但仍無法釋懷; 階段三:有一些内心的反應生起,但我們並沒有表現出來;雖然心裏還是有點生氣,但提醒自己,急躁只會讓事情更糟糕。

階段四:反應不再生起,並且冷靜的思考要如何面對整個情境。

韓森進一步解釋,這是在教育方法上,人盡皆知的四個階段:不自覺不足、自覺不足、自覺有能力、不自覺有能力。

其中以第二階段是最困難的關頭,我們往往會想放棄算了。

最好將目標設定在第三和第四階段,並深信只要堅持下去,一定能達成目標。

所以爸媽們在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時,若能冷靜,不讓自己射出第二支箭的身教,是協助自己和孩子達到第三、四階段的最佳方法。

書籍簡介 書名:開心聊天,教出好孩子:把握教養黃金期,親子溝通零阻礙作者:陳姝伶,余怡菁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2014/05/27 陳姝伶 台大社會系、社會研究所畢業,奧瑞岡大學(UniversityofOregon)幼兒教育系博士,專攻幼兒認知發展及親職教育。

1991年在舊金山灣區成立親子樂園,義務解答華人父母在教養上的疑惑,近年並應邀在灣區各處演講,帶領讀書會和父母成長班。

與余怡菁合著有《教出這樣的好孩子》(天下文化出版)。

余怡菁 台大外文系畢業,紐約大學(NewYorkUniversity)新聞和大眾傳播碩士。

曾於美國有線電視網CNN實習,並在紐約從事記者工作五年,報導作品散見各大媒體。

著有《與藝術相遇在紐約—華人藝術家訪談錄》、《杜黑傳》(以上皆為時報文化出版)、《教出這樣的好孩子》(合著,天下文化出版)。

目前定居矽谷,任職於美國非營利事業,專長於家庭教養資源。

延伸閱讀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罵小孩 非讀BOOK 出版社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 留言討論 相關文章 英國不打不罵的鋼鐵管教法:每個「耍賴」小孩的背後,一定有捨不得「耍狠」的父母 怎麼讓小孩從玩具店出來,不吵不鬧?掌握這2個原則,輕鬆教出乖小孩 「做我的女兒,不必乖」李開復:在我眼裡,教養最重要的一件事 不要怕管教讓孩子不愛你!親子作家彭菊仙教你,把來討債的孩子養成來報恩的 廣告 大家都在看 中國苦日子來了|兩會關鍵報告》兩大現場看它富轉窮的3大轉折 被遺棄的窮病例!醫院變停屍間,新冠病毒為何「殺了香港」? 600元以下的台積電,現在真的可以閉眼睛買嗎? 曾被主管電:上班要帶腦!台積電10年,他這樣磨出「精準邏輯力」 廣告 熱門快訊 廣告 立即註冊 獲得免費閱讀點數 付費訂閱 訂閱商周數位閱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