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大學,和你想的不一樣! - 翻轉教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高中生和高職生的升學管道互通,高職生能夠讀一般大學,高中生也可以念四技二專。
但是礙於高職階段對高中學科的接觸較為薄弱,因此每年大約只有一成的高職 ...
已複製連結
訂戶專屬功能
複製成功
認識我們
分享
趨勢政策
全球觀點
台灣現場
深度專題
教學現場
課堂教學
班級經營
人物故事
教學資源
多元觀點
深度專題
專家專欄
所有專欄作家
讀者投稿
我要投稿
教育創新
產業動態
年度教育創新活動
教育創新支持夥伴
教育新創20+
翻轉教育學院
訂閱服務
訂閱服務
認識翻轉教育
登入註冊
訂閱電子報
趨勢政策
全球觀點
台灣現場
深度專題
教學現場
課堂教學
班級經營
人物故事
教學資源
多元觀點
深度專題
專家專欄
所有專欄作家
讀者投稿
我要投稿
教育創新
產業動態
年度教育創新活動
教育創新支持夥伴
教育新創20+
翻轉教育學院
訂閱服務
訂閱服務
認識翻轉教育
趨勢政策
台灣現場
升大學,和你想的不一樣!
作者:張益勤
學測跟指考有什麼不同?高中唸社會組,也可以進入理學院科系?念高職也能上大學、考研究所?現在的大學入學制度,到底是怎麼回事?
所有國中生家長都心知肚明,無論升高中、高職還是五專,都只是升學路徑的中繼站,最終的目光焦點仍是在大學。
因此聯考世...
鄒保祥攝
文
親子天下
-
1
2016-05-0500:00
更新:2022-07-0514:07
作者:張益勤
學測跟指考有什麼不同?高中唸社會組,也可以進入理學院科系?念高職也能上大學、考研究所?現在的大學入學制度,到底是怎麼回事?
所有國中生家長都心知肚明,無論升高中、高職還是五專,都只是升學路徑的中繼站,最終的目光焦點仍是在大學。
因此聯考世代的父母也必須知道,孩子未來的升大學之路,已經與過去不同。
這裡,將為你「提前進補」三年後孩子勢必會面臨的各類大學入學專有名詞:學測、指考、統測、繁星入學、申請入學……幫助你一次弄懂升大學關鍵字。
大學招生面臨多元管道的轉型期
少子化對國中、小的影響已不是新聞,從二○一六年開始,這波討論也將影響至大學。
在二○一六年的全國大學校長會議上,教育部部長吳思華便表示,大學將面臨關鍵的轉型期。
面對不得不的轉型,各校都面臨考驗,招生的多元性,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直指核心:大學要有多元的人才,才能讓學生透過同儕互動,多方理解與觀察社會;而吸納多元人才的關鍵,便是多元的招生方式。
對高中、高職學生來說,考大學完全是兩種考試。
高中生考「大學學科能力測驗」與「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簡稱「學測」與「指考」,學測每年一月底二月初舉行,指考則為每年七月考試;高職生則是考「科技校院四年制與專科學校二年制統一入學測驗」,簡稱「統測」,高職十五群科有各自的專業考科,在每年五月舉辦。
學測當初是為了降低學生聯考壓力而設的,為擺脫分分計較的計分模式採「級分制」,每一科滿級分為十五級分,五科(國數英社自)總共為七十五級分。
學測成績,影響的是繁星、申請入學兩種升學管道。
由於這兩種升學管道,近年來名額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建議家長多多留意相關的訊息。
繁星、申請名額逐年增加
每年三月的大學繁星放榜,總是引起媒體關心。
今年繁星錄取率創歷年新高,達到五九%,繁星名額也不斷上升,自二○一三年首次突破一萬個名額後,在二○一七年已超過一‧七萬個名額。
除了顯示出大學對多元入學的肯定與需要,也暗示大學「搶學生」的戰爭提前開打。
繁星的入學方式,主要是以應屆畢業生高一、高二在校學業成績的全校排名百分比,以及學測成績,經由學校推薦,向大學甄選委員會報名。
在繁星的八個學群裡,每所高中至多可推薦兩人,並且排定推薦的前後順序,但是每人只能報名一所學校中的一個學群。
繁星計劃目的,是讓大學生的組成能跨越不同區域,降低城鄉差距。
希望能提供非都會區的學生,公平的就學機會。
繁星計劃的學測成績門檻較為寬鬆,在校成績影響大,百分比小者優先錄取。
雖然學測的門檻低,但是對許多高中生來說,看在校成績代表從高一到高三的學業成績都得在一定的水準之上,才有辦法脫穎而出;而且成績不僅只看考科,而是會加總計算在校的所有領域成績。
再者,繁星計劃不適用於轉學生,學生必須高一至高三就讀同一所高中。
大學甄選委員會副總幹事陳淑美指出,繁星推薦考生通過學測篩選後,先比高中在校總成績排名,讓社區高中生相對占優勢,但是讓沒那麼「明星」的公私立高中職生錄取頂尖大學,能大大提升高中生學習興趣、自信,對老師也有鼓舞的效果。
另外,從二○一四年起,醫學系也加入繁星計劃,吸引前段高中生的注意。
除了繁星入學,個人申請名額也是逐年增加。
二○一七年的大學甄試入學,個人申請共有六十九校、提供超過五萬五千個名額,比例超過總招生名額的五四%,已成為大學入學的主要管道。
去年,清華大學便以個人申請為主要招生管道,為了再搶好學生,今年繼續增加一百四十四個名額,讓學測後的繁星、甄試入學,占了八成的名額。
這迫使台大、交大也跟進,增加個人申請的名額。
指考跨科考,比別人多一個機會
考學測,是每名高三生必經之路,每個人都要考五科,是一種「通才」的評量。
相較之下,七月份的指考,便能依照自己擅長的科目做選擇。
指定科目考試共有十科,包括國文、英文、數甲、數乙、歷史、地理、公民、物理、化學、生物。
雖然聽起來很多,但是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擅長、或是需要用來申請大學的學科來選考。
例如,二類組的工科學生,就不用考生物;社會組的學生,也因對應的大學校系多不採計物理、化學、生物,得以免考;自然組學生也不用考歷史、地理、公民。
但數學科則會經常有學生跨考。
除了自然組學生因為數學程度佳,容易跨考到社會組的數乙外,社會組也會有學生跨考自然組的數甲,目的都是為了比其他人多一個機會,讓傳統自然組或社會組的分野,透過這樣的機制變得模糊。
舉例來說,成大經濟系採計國文、英文、數乙,不看其它社會科或自然科,那麼如果自然組學生跨考數乙,便能多一個機會。
同樣的,政大心理系僅採計國文、英文、數甲,那麼社會組學生如果跨考數甲,便能比其他人多一個機會進入心理系。
因此,要選擇考哪些科,考生可先參閱簡章,把有心目中理想科系所採計的學科登記下來,再來選擇科目考試。
特殊選才,不看學測成績
隨著教育潮流愈來愈重視擁有特殊才能,但在現有制度下無法脫穎而出「偏才」或「異才」,去年開始,各校啟動「特殊選才」的大學入學新管道,允許具有特殊技能的考生免學測、指考,只要通過書面審查及面試,就可以進入大學就讀。
這個新的入學制度,讓學測與指考,不再是進入大學的唯一管道。
特殊選才入學管道,從去年二十一所大學共一百五十一個招生名額,到今年增至三十所大學、提供兩百八十二個招生名額。
以台大的「火星人計劃」,網羅「數學界的愛迪生」,以及清大的「拾穗計劃」最知名。
雖然特殊選才的名額少,但是滿足部分偏才的學生,也提醒老師、家長,別過度用學科成績評價孩子。
高職考統測,專業科目有區隔
高職生進入科技大學,則是考統測。
統測的考科除國英數外,最重要的就是各群的「專業科目一」、「專業科目二」考科,也就是專業科目的考試。
因為高職在入學時已經分科,連帶在統測考科上也會分群科。
也就是說,機械科學生就不會去考設計群的專業考科。
而且一位考生只能選擇一個類群報名,無法跨群考試。
更重要的是,一旦選定群類,之後的甄選入學、登記分發的任何入學管道,都要與考試的群類相同。
與考大學相同,高職生也有繁星計劃,採計在校成績為主,以消弭城鄉差距。
一○六學年度技職繁星招生,共2,827個招生名額,資格為在校學業成績排名,位於全科組、學程前三○%以內,沒有面試,也不看統測成績。
但學生必須全程就讀同一校,每校最多可推薦12名學生參加。
高職的甄選入學,與普通高中升大學的「申請入學」類似,占了四○%的名額。
每個人最多申請三個志願,而且與高職就讀的科別沒有限制,但是需要與統測報考的類群一致。
另外六○%的名額,則歸在日間部聯合登記分發,是目前高職生最主要的升學管道,僅採計統測成績,不採計其他項目成績。
技藝技能優良也能不看統測入學
隨著近年高職生在國際賽中屢屢獲獎,也保障高職生在技術上的優勢,高職入學管道中的「技藝技能優良學生入學招生」(簡稱技優入學)不採計統測成績,也不看在校成績,每年約有一萬個名額。
技優入學錄取後若是放棄,隔年便不能再拿今年用過的競賽成績參加技優入學。
儘管高中職的考試看似壁壘分明,但事實上,升學藩籬已逐漸被打破。
高中生和高職生的升學管道互通,高職生能夠讀一般大學,高中生也可以念四技二專。
但是礙於高職階段對高中學科的接觸較為薄弱,因此每年大約只有一成的高職生跨考。
高中生跨考統測的情形極少,因為高中生沒有學過專業科目。
但近年開始有高中生跨考科技大學,這是因為高中生可以用學測成績,申請四技院校至多五個系。
譬如有些高中生想讀的科系在一般大學較少設立,像是藥學系;或是成績上不了頂尖國立大學等,就會考慮透過此管道就讀科大。
多元管道入學,不僅已出現在國中升高中職五專,目前升大學路徑也有相同思維。
在一○七課綱即將上路之際,大學端考試與參採方式該如何因應已成討論焦點,這也是未來高中職家長,得密切關心的重要課題。
◎完整報導請見《親子天下》實戰教養系列第28期《12年國教選填志願升學選校實戰關鍵》>>
【必備】給中學生及中學生父母的最佳指南(特刊+四書)>>
延伸閱讀
110學年大學考招變革爭議,影響國中八年級以下學生
學習歷程檔案佔未來升大學50%成績,國中八年級以下老師家長必讀
親子天下
訂戶專屬功能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起源於雜誌媒體和書籍出版,進而擴大成為華文圈影響力最大的教育教養品牌,也是最值得信賴的親子社群平台。
我們希望,提供給學校和家庭,專業可信賴的教育教養解決方案。
從線上(online)到實體(offline),分齡分眾供應華人地區親子家庭最合身體貼的優質內容、活動、產品與服務。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試閱
立即訂閱
您可能有興趣
多元入學時代,有錢也養不出優秀小孩
大學特殊選才風免學測、指考可入學
藍偉瑩:錯的選才方式是學習悲劇的開始
我的小孩才讀國中小,為何該關心大學考招改革
大學學測改5選4,國中小家長該知道的選考策略
考招變革,能幫助偏鄉弱勢生靠教育翻身嗎?
趨勢政策
台灣現場
多元入學時代,有錢也養不出優秀小孩
作者:陳婉琪(台北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圖片來源:鄒保祥攝
多元入學是台灣教改20年來的升學制度上的主要改革方向,由於歷時已十數年,可說已不再是新的爭議。
然而近日此話題卻再度成為社會輿論的爭論焦點,譬如「個人申請」被國教家長聯盟批評為「多錢入學」,社會...
文
親子天下
-
2
2015-11-0300:00
更新:2022-07-0514:07
緬懷聯考制度的人,總是歌頌聯考制度的「公平」,批評教改後推動的多元入學等於多錢入學。
但是,學者分析台灣家庭的研究實證結果,卻看到影響多元入學的關鍵不在家庭的經濟收入,而是家中是否有一個能夠協助子女吸收和整合升學資訊的母親。
作者:陳婉琪(台北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圖片來源:鄒保祥攝
多元入學是台灣教改20年來的升學制度上的主要改革方向,由於歷時已十數年,可說已不再是新的爭議。
然而近日此話題卻再度成為社會輿論的爭論焦點,譬如「個人申請」被國教家長聯盟批評為「多錢入學」,社會名人則公開倡議舊日聯招制度要比現行多管道並行的入學制度來得好。
確實,若採取申請管道來升學,學生們得費心準備審查資料,再加上報名費、交通費等,是需要一些成本。
對經濟較不寬裕的學生與家長而言,這種制度難免讓人心生疑慮。
然而,申請管道對來自經濟富裕家庭的學生真的較有利嗎?這是一個實證問題,並不是紙上談兵式的懷疑臆測或在臉書上大聲疾呼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既然這並不是剛出現的爭議,議題也具有高度的重要性,事實上,早已有一些研究者採用了還算可靠的研究方法來追究真相。
持續爭議著這些已有答案的問題,週而復始地重複著相同但沒有明確證據的批評,似乎讓這個社會顯得相當缺乏實證精神,彷彿靠感覺來做主張、講立場便以足夠。
即便正反雙方要繼續辯論,也應該以既有證據作為出發點,來權衡制度的利與弊,以避免公共政策的討論陷入無意義的空轉與對立。
因此,以下我將介紹兩份資料與方法較為嚴謹的相關研究,希望以簡明的敘述讓更多人瞭解實際的狀況。
國中升高中:母親若有大學以上的學歷,子女有較大的機會經由推甄管道升高中(與聯考相比)
郭祐城、陶宏麟(2013)利用相當有名的《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來看國中升高中這個階段,究竟家庭背景與入學管道是否相關。
「多元」的高中入學管道在2000年開始實施。
這份研究採用的資料則是2001年針對全台灣高中職高二學生所做的抽樣調查,樣本數將近一萬。
這群學生當中,由聯考管道進入高中職的佔38.9%,透過登記分發入學的為13.7%,經由申請及推薦甄試入學的各佔13.8%與26.4%,透過直升入學的則有7.2%。
(以下將針對黑體字這三個以往不曾實施過的入學管道來討論,亦即長期以來大眾爭議的焦點。
此處不討論大部分出現在私立學校的直升入學。
)
首先,若以簡單的交叉表來呈現三種家庭背景因素(父親教育、母親教育、家庭所得)與入學管道的關係。
先看大家最關心的「家庭所得」:對所得10萬元以上的家庭來說,「登記分發」的學生占5.57%,但兩萬元以下家庭所得的學生當中,卻有19.29%經由登記分發管道入學。
申請入學也有類似的模式——所得越高,該管道比例越少:對所得10萬元以上的家庭來說,「申請入學」的學生占9.86%,但2萬元以下家庭所得的學生當中,卻有22.83%採申請入學。
「推薦甄試」則較沒有明顯相關,5萬與10萬的家庭多了半個到一個多百分點,但差異沒有非常明顯。
從父親及母親教育程度來看,也與上述模式差不多:父母教育程度越高,採「登記分發」與「申請入學」的比例越低。
唯「推薦甄試」較不同於此模式,稍後將繼續討論。
接著,作者也採用了較複雜的統計模型來檢證,甚至還控制了學校固定效果,但得到的結論仍與上述結論差不多。
若進一步將研究對象限制在高中生(亦即排除高職生),也完全無法得到「家庭背景較優勢的學生,更傾向經由新增的多元管道來入學」的結論。
事實上,家庭所得較高的學生還經常較傾向經由聯考管道而入學。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研究當中,唯一一個與「多元管道」有正相關的家庭因素是母親的教育程度——母親若有大學以上的學歷,則子女有較大的機會經由推甄管道升高中(與聯考相比)。
高中升大學:母親教育程度是唯一與入學管道有關的條件
田芳華、傅祖壇(2009)這份研究看的則是另一個升學階段——高中升大學。
2002年,教育部宣布全面開始實施大學多元入學方案。
這份研究所採用的資料,調查時間點為2003年初,調查母體被設定為台灣十二所大學中十二種不同科系的大一新生[註1]。
調查實施過程乃「由教育部發函各校系請求支援調查,各系以隨機抽取30人為原則。
在執行方面,由訪員到各校、各系後,或在系上助教協助下,或在班代表協同下發問卷進行調查。
本研究之大一調查母體人數為12,061人,經隨機抽樣後共發出3,083份問卷,2,719位完成問卷,回收率約為88.2%。
」(頁216)
從該年度的教育部統計資料來看,全台灣大一新生的各管道錄取人數,所占比例為:申請入學10.9%,推薦甄選7.3%,考試分發81.8%。
而這份研究的樣本,三種管道各約占11.8%、7.5%和80.6%,十分相近。
不過,相當可惜的一點是,這份研究並沒有家長收入的資料,但父母教育程度與父親職業的資訊是齊全的。
如果,眾多輿論所批評的「採申請方式入學=多錢入學」屬實,那麼,家庭經濟條件較寬裕的學生必然會充分把握這種優勢,多多利用個人申請這類入學管道;如果,申請或推甄入學使得優勢家庭學生的多才多藝發揮作用,在申請過程中更吃香,那麼,我們應該會從資料看到:來自高收入家庭的學生高度集中在申請或推甄管道上(在這份研究中,我們只能以家長教育程度及父親職業來間接觀察)。
不過,大致來說,這份研究並沒有發現這個現象。
不論是父親教育程度或是父親職業類別,與入學管道都沒有顯著相關。
換句話說,父親若職業是經理、專業人員或教育程度較高(家庭所得應也較高),這群所謂的優勢學生並沒有特別集中在推甄或申請管道。
但,一樣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份研究竟然也得到與郭祐城、陶宏麟(2013)這份研究一樣的結論:母親教育程度是唯一與入學管道有關的條件——母親教育程度越高,則該學生透過申請管道入學的機會,要比經由考試分發更大(但若比較推甄與考試分發兩種管道,則母親教育也沒有影響)。
多元學習時代,資訊獲取能力才是關鍵?
從這兩份研究來看,「『多錢』讓孩子在推甄、申請等入學管道勝出」這樣的說法,幾乎完全得不到支持。
家庭經濟條件與入學管道並沒有關連,唯一有影響力的因素是母親的教育程度。
母親的教育程度代表了什麼意涵?兩份研究的作者們所提供的解讀,都傾向認為是由於教育程度高的母親較能協助子女獲取與吸收資訊。
雖然我們尚無法完全釐清當中的機制,但若這個解釋接近真相,那麼,這項研究結論事實上給了我們相當清楚的政策意涵。
如果,升學資訊的判讀、統整能力是關鍵,那麼,我們可以討論如何再多做一點資源重分配的工作,譬如,將資源及人力投注給最需要的學生,加強自我瞭解與個別輔導。
投注了資源,但卻不見成效?那麼,我們可以討論學校裡的輔導機制該如何改善。
如果,問題出在學生的學習認知與動機,且教育程度良好的母親較能夠讓孩子發展出自主學習能力與動機(這一點當然未必成立,尚待檢證),那麼,我們可以討論,學校教學該如何創新,才能彌補家庭文化資源的不足,讓所有的學生都對學習得到更符合時代需求的認知?
以上幾個思考方向,或許並未窮盡可能性,但簡而言之,與其完全無視於未來職場對創新能力與資訊判讀能力的渴求,對時代變遷毫無敏感度地、懷舊式地主張昔日制度最美好,我們何不聚集眾人的智慧,積極地去看制度的設計與調整該如何具體協助(資訊統整或關鍵決策能力可能較弱的)弱勢學生?
*本文摘自巷仔口社會學部落格,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登入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使用LIN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Apple登入
翻轉教育帳號登入
延伸閱讀
藍佩嘉:回到聯考制度就能公平競爭嗎?
大人們,不能再緊抓著聯考的思維不放!
親子天下
訂戶專屬功能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起源於雜誌媒體和書籍出版,進而擴大成為華文圈影響力最大的教育教養品牌,也是最值得信賴的親子社群平台。
我們希望,提供給學校和家庭,專業可信賴的教育教養解決方案。
從線上(online)到實體(offline),分齡分眾供應華人地區親子家庭最合身體貼的優質內容、活動、產品與服務。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試閱
立即訂閱
您可能有興趣
升大學,和你想的不一樣!
台灣教育改變的契機──大學應負起社會責任,一同參與國教改革!
107課綱,到底該討論什麼?
我的小孩才讀國中小,為何該關心大學考招改革
陪伴孩子志願選填—家長教戰指南
藍佩嘉:回到聯考制度就能公平競爭嗎?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