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是否需要藝術哲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藝術哲學對於藝術家的創作可能會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

直接影響主要有兩種方式:傳達與破壞。

傳達指的是藝術家可藉由作品來傳達藝術哲學的思想。

創作者 ... 人訂閱 泛哲學 藝術家是否需要藝術哲學? 藝術家是否需要藝術哲學?這個問題跟「科學家是否需要科學哲學?」是一樣性質的問題。

科學家似乎不需要去追問「科學是什麼?」這種後設性的問題也一樣能做好科學,畢竟科學哲學並非理工系所的必修課程。

... by:林斯諺,04/25/2018-20:00 您在這裡首頁»專欄»泛哲學 By林斯諺on三,04/25/2018-20:00 加入書籤,請先登入網站 泛哲學 難度: 1 藝術家是否需要藝術哲學?這個問題跟「科學家是否需要科學哲學?」是一樣性質的問題。

科學家似乎不需要去追問「科學是什麼?」這種後設性的問題也一樣能做好科學,畢竟科學哲學並非理工系所的必修課程。

很多學科學的人可能還會認為學習科學哲學不但不必要,而且還是自找麻煩,為什麼要問那麼多難以回答又對科學研究沒有幫助的哲學問題呢? Unsplash 藝術哲學對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來說,有什麼用處呢? 我想藝術家對藝術哲學大概會有雷同的抱怨。

創作這件事情哲學介入的餘地似乎不高,我們或許常會聽到藝術家談他們的創作哲學,但大概不會太常聽到他們夸夸其談嚴格意義的藝術哲學。

在學院受過訓練的藝術家的確需要修習一些會涉及到藝術哲學的理論課程,但這些內容大多只是點綴,大多學生應付完考試就不會放在心上。

把這些課程拿掉,似乎也不妨礙學生日後成為偉大的藝術家。

更別提有很多創作者根本沒有在學院受過訓練。

這些似乎都說明了藝術哲學對藝術家來說是沒有用處的。

但我抱持不一樣的看法。

我認為,藝術家的確不需要藝術哲學也能成為好的藝術家;也就是說,懂藝術哲學不是成為好藝術家的必要條件。

但是,對藝術哲學有所認識卻很有可能幫助藝術家更上一層樓;亦即,懂藝術哲學很可能是成為好藝術家的充分條件。

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能闡明上述論點。

在開始說明我的觀點之前,有一點必須先澄清,本文對「藝術」一詞採廣義理解,舉凡創作活動皆屬之,因此除了八大藝術之外,漫畫、攝影或遊戲設計也都包含在內。

「藝術家」一詞也將對應此廣義用法。

採廣義解的理由是,大部分的藝術理論其實只要稍加修正就很容易一體適用於所有的創作活動,毋寧說是所有的創作活動具備根本的共同性,因此能以「藝術」一言以蔽之。

什麼是藝術哲學? 也許我們必須先回答這個看似簡單實則困難的問題。

如果我們能夠定義「哲學」,那麼藝術哲學就是其實就是「關於藝術的哲學」。

但什麼是哲學呢?這個問題就連哲學家都沒有共識。

既然如此,要了解藝術哲學最好的方式,恐怕就是直接列舉一些常被討論的議題。

底下是哲學家比爾茲利(MonroeC.Beardsley)在《美學》(Aesthetics1,藝術哲學常與美學一詞等義使用,雖然兩者可以有嚴格區分,但此處還有本文的脈絡中都視兩者為等同)一書中列出的十大重點議題: TheBookDepository 比爾茲利的《美學》一書 什麼是藝術?擺在美術館的小便斗就能成為藝術嗎? 藝術品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的?為什麼有些藝術類型有贗品的問題? 藝術品的美感性質是怎麼來的?是生自作品本身的其它性質或有外在因素決定的成分? 藝術品有「意義」嗎?有的話是如何被決定的? 繪畫如何再現事物?畫中物與其對象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藝術品如何表現情感?我們如何辨識其中的情感? 虛構是什麼?我們為何會對虛構的事物產生情感反應? 我們該如何詮釋藝術作品?該考慮藝術家的創作意圖嗎? 有放諸四海皆準的藝評標準嗎?還是因人而異? 什麼是藝術價值? 我們大致可以看出,這些都是「基本問題」。

在討論藝術作品時人們常有的爭論,追根究柢往往都是基本問題。

因為基本,所以深層,因為深層,所以常被迴避或忽略。

不過,為什麼了解這些哲學爭論會對藝術家有益處?這是接下來要回答的問題。

論述面的影響 當我說「藝術哲學對藝術家有益處」或是「藝術哲學有機會讓一名藝術家變得更好」,這其中的「益處」或「好」其實包含兩個層面:創作面與論述面。

創作面就不用說了,藝術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創作,往往我們對藝術家的評價都是聚焦在創作面。

但其實論述面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卻常被忽略。

尤其現今這個資訊發達的年代,論述面的重要性比以往超出許多。

隨著各式媒體的發展,在不同的平台上藝術家都有公開論述的機會。

例如媒體訪談、社群媒體發言(如臉書粉絲頁或個人頁)、藝評、評審發言、演講……等等。

藝術家的公開論述是藝術成就的一部分,也是藝術家形象、專業素養的一部分,我們在評價藝術家時,不太可能將他的作品與思想切割開來。

相反地,一名藝術家的表現往往會是其創作面與論述面的總和。

藝術家怎麼樣去論述藝術相關的看法,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我們對他以及他的作品的觀感。

我認為藝術哲學在厚實藝術家的論述面這點上,可產生有益的影響。

我們可以把藝術家關於藝術的公開論述分為兩類,一類是關於藝術家自己的作品,也就是說,藝術家闡明關於自己作品的創作理念以及相關創作意圖。

除此之外都是第二類的論述。

舉例而言,如果一名藝術家在臉書發言談論自己剛發表的作品,說明這次是希望發揚某種藝術價值,並進一步闡述這種價值的特色,那麼這便是第一類論述。

如果這名藝術家看到別人的作品風格有感而發,開始談論藝術風格應該要怎麼表現,那麼這便是第二類論述。

無論是哪一種,都是藝術家對於藝術之看法的表達。

藝術哲學可以幫助藝術家將第一類論述表達得更完整、細緻與清楚。

有時候,藝術家所抱持的看法已經被哲學家討論過,不但已經建立了清晰、系統性的論述,也檢討過許多漏洞與批評。

藝術家參閱這些論述後可以重整、修正自己的看法,建立更完整的理論觀。

以前例而言,如果藝術家自己所擁護的藝術價值沒有太多人認同,這時如果恰好有哲學家論述過類似的看法,藝術家在論述自己的想法時,便可找到理論基礎,更清楚地將其表達出來,也許這樣就能讓更多人被說服,進而更能欣賞藝術家的作品。

同理,關於第二類論述,在公開發言的場域,藝術家有很多機會去評論、分析他人的作品,或是暢談自己關於藝術的想法,藝術哲學的理論資源便可產生激盪、啟發以及反思的效果,有機會提升藝術家論述的深度與品質。

如果我們都同意哲學有這樣的功用,那麼藝術哲學對於藝術家的論述面的確會有幫助。

創作面的影響 藝術哲學對於藝術家的創作可能會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

直接影響主要有兩種方式:傳達與破壞。

傳達指的是藝術家可藉由作品來傳達藝術哲學的思想。

創作者透過作品來表達思想是藝術創作一種常見的方式,而哲學思想當然可以是作品傳達的內容。

VideoofABriefHistoryofJohnBaldessari 《巴爾代薩理簡史》 至於破壞,指的是藝術家可以質疑或挑戰既有理論。

例如,美國概念藝術家巴爾代薩理(JohnBaldessari)的《什麼是繪畫》(WhatIsPainting),直接在畫布「畫」上一段關於藝術定義的文字,這樣的一幅「畫」直接挑戰了其所引述的藝術定義(藝術作品,尤其是繪畫,只能透過眼睛感受且無法用文字來表現)。

這樣的作品能激起我們對理論的反思,更進一步去懷疑既有理論的合理性。

誠然,這些直接影響都並非是藝術哲學在創作面上的重要影響,畢竟把作品當成藝術哲學的發聲媒介只能算是藝術創作活動的一種方式。

藝術家創作作品,通常不是為了傳達或挑戰關於藝術的想法,因此,此處所論及的直接影響不能構成鼓勵藝術家接觸藝術哲學的有力理由。

我傾向將其看成一種附加性的好處。

事實上,真正值得我們深思的是藝術哲學對於創作面的間接影響。

對創作有助益的事未必是與創作直接相關的。

舉例而言,對一名小說家來說,學習小說或劇本的寫作技巧當然對創作有直接性的幫助,但是人生經驗的取得也一樣有幫助。

人生經驗的內容不見得會直接成為小說中的材料,但是在潛移默化之中,作家本身的智性與成熟度會無形中提升,於是下一次下筆時便有所不同。

我們也許無法直接找到人生經驗與作品水準的有形關聯(像具體的小說技巧那種有形關聯),但我們知道這種經驗對創作是有助益的。

這種狀況在其他藝術類型皆然。

這種影響毋寧說是一種「心智底蘊」的鍛鍊與改造。

就好比習武一樣,直接學新招式的確會讓你武藝更高強,但改造「功體」卻可能讓你進入下一個境界。

我認為哲學的潛移默化屬於這類影響。

當藝術家有機會對藝術的基本問題做更深入的思考時,如同人生經驗,這種「抽象經驗」很大機會能在無形中改變藝術家心智的迴路結構,進而影響到創作。

舉個簡單的例子。

一名畫家初始習畫時,可能專注於將現實之物「再現」於畫中,他所關注的技巧在於畫工。

但是他接觸過藝術本體論後,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想法。

有些哲學家認為藝術創作本質上是一種溝通,換句話說,創作是藝術家與受眾之間的交流。

從這種觀點來看,藝術作品本身成為訊息的載體,藝術家透過創作,在作品中傳達訊息。

藝術家「有話要說」,並且受眾也理解到作品夾帶弦外之音(如何詮釋是另一個哲學問題,溝通模型不蘊含受眾一定要根據作者意圖詮釋)。

當畫家習慣了藝術的溝通模型,他可能會漸漸發覺偉大的藝術品並不只是畫工完美,更在於作品是否傳達了深刻的想法。

具備美感卻沒有暗藏深意的作品雖然讓人賞心悅目,卻顯得空洞,很快便被觀者遺忘。

理論對創作的負面影響? 在此我們必須考慮一個相反的看法,就是閱讀太多理論反而會限制創作能力。

的確,有些藝術家可能認為理論會限制思考框架,例如無形中被理論牽著走而不自知,或是模仿理論的思維去創作而無法創新。

舉一個常見的類比,年輕的作家在剛開始創作時可能都會面臨一個困境:時間有限,到底要多讀還是多寫?有些人會認為,讀太多反而有反效果,因為讀太多容易會被其他作家影響,進而變成模仿,走不出自己的路。

如果這個反駁成立,會對我對創作面的間接影響這部分構成挑戰,也就是質疑理論的潛移默化會是負面的。

Flickr 閱讀藝術理論是否會無形中被理論牽著走而不自知,或是模仿理論的思維去創作而無法創新? 這裡有個關鍵,上述的類比中,所謂的「多讀」是讀別人的作品,而不是讀討論作品的理論。

事實上,可以去限制創作的,往往是別人的創作,而非理論。

一個創作者害怕自己吸收了太多別人的創意,因而在創造力上受到無形的桎梏,這的確是會發生的現象,也的確會讓創作者顧忌。

但是我們這裡所討論的「理論」是藝術哲學,是一種後設視角,是踏出藝術這個領域之外去反省、反思藝術。

反省與反思通常帶來進步,而不會是限制。

因此一旦我們認清了理論的本質,便不必對其產生抗拒。

退個一萬步,就算我們把理論跟作品擺在同一個層次談好了,我也很懷疑大量吸收其他作品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會高於正面。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創作者的進步常來自於把握業界最新的發展。

如果你不知道當前最新的創作技法、思潮還有話題性作品或優秀作品,那恐怕很難替自己帶來創作上的刺激。

新的想法或靈感往往被他人的作品所觸動,有時候的確會演變成模仿,但那可能只會發生在藝術家的功力尚未成熟時。

一旦到達了成熟階段,那些負面的可能性將會轉化成正面的養分吸收。

小結 我在本文開頭強調過,研究藝術哲學不是成為好藝術家的必要條件,很多優秀的藝術家可能一輩子都沒接觸過藝術哲學。

但我認為接觸藝術哲學很有可能對藝術家產生正面的效果,提升藝術家的藝術成就。

這樣的論點在邏輯上並不蘊含沒有其他手段可以提升藝術成就。

我僅僅宣稱藝術哲學是提升藝術成就的其中一種方式,並推薦給藝術家參考。

哲學的特色在於增進思考的深度與批判能力,作為哲學的一個子領域,藝術哲學不例外地也有這種特色。

當藝術家對藝術做了更深層次的思索,習慣了懷疑、反省與批判,我很難想像在經過這樣的陶冶後,藝術家不會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1.Beardsley,M.C. (1981).  Aesthetics:ProblemsinthePhilosophyofCriticism. 林斯諺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哲學博士,研究領域為美學與藝術哲學,尤其是藝術詮釋的問題。

期刊文章散見於 SouthernJournalofPhilosophy...更多 泛哲學 比爾茲利 美學與藝術哲學 創作 藝術家 藝術品 再現 藝術價值 意圖 情感 美感 藝術 理論 林斯諺的專欄 發表回應前,請先登入 加入書籤,請先登入網站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0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

收聽所有PODCAST節目 時事評論 泛哲學 書評 影評 劇評 相關內容 專題 藝術家與哲學 哲學床邊談,甜甜的 S06E10杜威論自然與藝術 by:哲學新媒體,06/06/2019-18:00 短片 6/24仰哲講座——林斯諺:如何欣賞藝術作品? by:哲學新媒體,05/29/2018-09:00   1of11 下一頁› 今日熱門專欄文章 1 泛哲學 別傻了,生命沒有(你以為的那種)意義 by:張毓思,12/04/2017-18:00 2 時事評論 不戰而屈人之兵:孫子兵法與假訊息戰 by:IsabelLu,09/05/2022-12:00 3 影評 在自由與善惡之間:庫柏力克的《發條橘子》 by:夏逸平,09/23/2020-12:00 More泛哲學 1回應 泛哲學 加密藝術如何活化藝術界的關係網絡? 數位藝術品進入區塊鏈,將包括作品、作者、作品名稱、創作日期、交易紀錄和所有者等資料寫入,並產生相應的... by:許昊仁,03/22/2021-07:00 泛哲學 回應施建伍《藝術家需要藝術哲學?留給哲學家去煩惱吧!》 施建伍在《藝術家需要藝術哲學?留給哲學家去煩惱吧!》中似乎主張藝術家不需要藝術哲學,因為「藝術家沒有... by:許昊仁,05/07/2018-18:00 泛哲學 NFT:藝術界的新寵,哲學的問號產生器 加密藝術在交易市場上的成功,標誌了藝術界對區塊鏈這個新技術已經從藝術家圈子的實驗進入到公眾接受的階段... by:許昊仁,12/13/2021-12:00 相關文獻 學術專業 英美分析美學史論 學術專業 Artandintention:aphilosophicalstudy 學術專業 愛的多重奏 哲學經典 悲劇的誕生 哲學新媒體PhilosophyMedium是由一群哲學人組成的新創團隊,目標是結合哲學專業與網路新媒體,用富有創意的方式在社會上傳播哲學內容和推廣哲學教育。

我們提供哲學課程、服務與產品,​以期​點燃人們對智識和思辨的熱情,滿足大眾對哲學的需求與想望。

訂閱哲學新媒體 最新內容 托克維爾的《民主在美國》 《政治哲學的12堂Podcast》書摘 by:哲學新媒體,09/07/2022-17:00 《聲命線索》與熊十力的體用不二 第1季第1集 by:哲學新媒體,09/06/2022-12:00 不戰而屈人之兵:孫子兵法與假訊息戰 澳洲與中國的外交風波 by:IsabelLu,09/05/2022-12:00 在社群媒體上追蹤我們 搜尋表單 搜尋 Copyright©哲學新媒體,2014-2022.AllRightsReserved.◎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