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清代選拔官吏的制度。
各府、州、廳、縣學選出之生員或舉人,送進北京的國子監成為貢生。
貢生學業修畢後,通過考試授予官職。
又稱貢士。
... 在六種貢舉之中,最為人所重者為 ...
貢舉清代選拔官吏的制度。
各府、州、廳、縣學選出之生員或舉人,送進北京的國子監成為貢生。
貢生學業修畢後,通過考試授予官職。
又稱貢士。
臺灣選拔生員之途徑分為六種:(一)歲貢,依規定每年臺灣府學可選出成績優異之生員1人,每兩年各縣學可選出成績優異之生員1人,送入國子監就讀;(二)恩貢,舉辦的時間不定,皆為皇帝加恩取士,命令地方官員選取生員,送入國子監;(三)拔貢,依例12年一次,各府縣學可選拔成績優異的生員,送入國子監就讀;(四)副貢,原來三年一次的鄉試定有遺珠之憾,這些人可謂名列「副榜」(臺灣自道光辛卯科起,增加「中副榜」一名);(五)優貢,鄉試中,各省提督學政可以就上榜舉人中選取成績優秀者,送入國子監就讀;(六)例貢,以捐貲方式,買取貢生的頭銜。
在六種貢舉之中,最為人所重者為拔貢與優貢。
清代臺灣自1688年(康熙27年)開始貢士,至1895年(光緒21年)割讓日本為止,總共有歲貢生644人、恩貢生200人、拔貢生90人、優貢生6人、副貢生20人。
這些透過貢舉應入國子監就讀的士子,也可以在取得貢生的資格後,依個人意願決定是否前往國子監就讀。
若不前往,將來欲任官,仍必須再以生員的資格,參加鄉試,乃至會試、殿試。
撰稿者:許雪姬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林衡道主編。
1996。
《臺灣史》。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羅肇錦。
2000。
〈清代臺灣書院童蒙教本與教學理念〉。
《臺灣源流》,17:115-128。
3林文龍。
1999。
〈臺灣的科舉及相關習俗〉。
《社教資料雜誌》,248:5-10。
延伸文章資訊
- 1貢士- 教育百科
名詞解釋: 貢士相傳為上古時代由學校推薦優秀平民擔任官員的制度。據〔禮記‧王制〕記載,貢士的過程,首先由鄉里選拔優秀士人,推薦給司徒,稱為選士。司徒從選士中再 ...
- 2科舉制度
由舉人參加,錄取後,稱為「貢生」(貢士),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前十名為「元魁」,十一至二十名為「會魁」。貢士再經過「保和殿」覆試,且列等,才有資格參加殿試 ...
- 3貢士_百度百科
貢士,是中國古代會試中考者之稱。原指古諸侯推薦給天子的士。唐、宋時,以州(府)、縣科舉考試(鄉貢、鄉舉)中試者稱鄉貢士。明代,貢士分兩種情況:一為入京參加 ...
- 4贡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貢士,指明清两朝科举制度之中試者,明代主要用來指代舉人,清代則專指會試中式尚未殿試的舉人。 目录. 1 歷史沿革; 2 註釋; 3 參考資料; 4 參見. 歷史沿革编辑.
- 5秀才、舉人、貢士、進士- 狀元、榜眼、探花是什麼關係呢
貢士是進京趕考後由京城的官員審考,中了之後才這樣稱呼的。 進士就是皇帝出面考試,中了的考生,一次大概有1-200多人。 進士第一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