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支持同性婚姻平權與性別平等教育 ... 「臺灣社會學會」是由社會學、社會工作、社會福利與社會政策等相關領域之教學研究人員所組成的學術團體。
我們呼籲社會各界在11月24日對 ...
跳至主要內容
性別不平等的年金分配在高齡社會將越趨嚴重。
根據國發會2020年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至2070年)報告,臺灣於2025年即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將有1位是65歲以上老人。
此外,由2021年內政統計通報中可知,2020年臺灣男性平均壽命為78.11歲,女性為84.75歲,男、女性平均壽命相差6.64歲,因而在超高齡社會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以女性為多,是男性1.26倍,而且差距逐年拉大(見圖一)。
這些為數眾多且壽命較長的老年女性因為提前離開職場、缺乏職業年金、領取少額國民年金、守寡率高且時間久、離婚或失婚率上升等而陷長期入貧困的機會甚高,多數將成為日本所謂「下流老人」,此乃政府最關鍵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之一。
分享按一下以分享至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Twitter(在新視窗中開啟)點這裡寄給朋友(在新視窗中開啟)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平雨晨/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妳(你)有綽號嗎?若回想之前的經驗,妳(你)喜歡那些綽號嗎?又是誰能用那些綽號對妳(你)命名或呼叫呢?事實上,綽號不僅是表徵字義,當中更可能有著性別結構與權力關係運作的痕跡。
在校園日常中,可見學生們彼此取綽號之現象。
正如同Bechar‐Israeli(1995)所言,人們的綽號通常由周遭他人所提供,一個人甚至可能擁有多個綽號,而那些綽號可能會持續形塑個體的自我形象,以及他人如何看待自我的方式,並對個體造成影響。
綽號類型多樣且多變,在青少年同儕間互相命名綽號,亦有許多令人感到困惑的綽號產生。
其中,青少女似乎亦特別容易面臨「遭取不雅綽號」的處境。
即便現今性別平等教育法已於2004年通過,此現象仍持續發生,尤屬女同學遭男學生取「不雅」綽號情形更甚。
分享按一下以分享至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Twitter(在新視窗中開啟)點這裡寄給朋友(在新視窗中開啟)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張晉芬/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陳美華/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工作幾乎都是透過不同的身體部分來完成的,但除了職災和職業病之外,學術界其實很少討論身體和工作之間的關係。
例如,護理師、看護、居家照顧服務員都是在執行照顧工作,但為什麼清一色幾乎都是女性呢?美髮設計師、美容師都是滿足人們追求美麗、時尚的行業,但為什麼她們也被要求穿戴時尚,甚至必須是美的代言人呢?再者,前述這些工作者又是如何透過各種身體技藝的學習,才能從職場菜鳥變成熟練老手?這些問題凸顯了「工作」其實已經不只是勞務輸出、把事情做完而已,而是進一步地在篩選產業自身所界定的合宜、適當的身體;而且這種身體篩選的過程也經常和既定的性/別體制息息相關。
思考工作、性/別和身體之間的關係正是本書關注的主題。
分享按一下以分享至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Twitter(在新視窗中開啟)點這裡寄給朋友(在新視窗中開啟)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楊天盾/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學者JohnGray形容男女好像來自不同星球的人,男生是火星人,女生是金星人,並不是彼此之間不願意溝通,而是彼此之間互動或溝通上,常常有講沒有通,對於關係的需求與詮釋也不一樣,這本書的描述,發現女生更在乎的是關心、了解、認同、安慰,而男生更在乎的則是感激、讚美、肯定、鼓勵。
似乎男女在社會互動的交往過程中,對於關係的解釋,以及關係對個體所帶來的價值、意義與感受是不同的。
分享按一下以分享至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Twitter(在新視窗中開啟)點這裡寄給朋友(在新視窗中開啟)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廖珮如/屏東科技大學通識中心】
這些年我上性別的課,如果真要提起葉永鋕,我總要在課前做足心理準備,告訴自己不能哭。
但我從來沒有成功,每次影片看完我就情緒滿溢。
那是因為,我總會想起這樣一個人,A君。
分享按一下以分享至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Twitter(在新視窗中開啟)點這裡寄給朋友(在新視窗中開啟)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臺灣社會學會」是由社會學、社會工作、社會福利與社會政策等相關領域之教學研究人員所組成的學術團體。
我們呼籲社會各界在11月24日對公民投票第14、15案,投下同意票,並對反同公投(第10、11、12案)投下不同意票,以督促立法院修民法保障婚姻平權,並持續於各級學校推動性別平等教育。
分享按一下以分享至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Twitter(在新視窗中開啟)點這裡寄給朋友(在新視窗中開啟)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廖珮如/屏東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在NGO的工作現場常常聽到「培力」(empowerment;中文或翻成「充權」、「賦能」)一詞,社政系統也慣常使用「培力」來指涉他們提供的服務,不同的專業領域都會使用「培力」來作為實務操作的基礎概念。
在國際發展的領域裡,「培力」一詞往往指涉經濟援助,且常常被視為不容質疑的好事。
即使是流行文化或營利導向的商業模式也會使用「培力」、「賦能」這樣的詞彙,或類似「給予女性能量」或「賦予女性力量」等用語。
分享按一下以分享至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Twitter(在新視窗中開啟)點這裡寄給朋友(在新視窗中開啟)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勤定芳/英國約克大學婦女研究】家中來了兩位客人。
一大一小,一成年一稚齡。
我們一起坐在客廳聊天。
稚齡的客人盯著我瞧了我一會兒,對著我問:「你是男生還是女生?」身為奸巧難鬥陣的大人,我忍不住回問:「那你覺得我是男生還女生?」對方停頓了兩、三秒,說道:「我覺得你是女生,可是因為你留短頭髮,所以我也覺得你是男生」。
分享按一下以分享至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Twitter(在新視窗中開啟)點這裡寄給朋友(在新視窗中開啟)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陳伯偉/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周月清/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陳俊賢/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張恆豪/台北大學社會系】日前,花蓮縣美崙啟能發展中心爆出疑似男性主管對機構內女性智能障礙者性侵事件,引起外界震驚。
歷年來類似事情一再發生,究竟集中型機構式服務模式出了什麼問題?現行體制存有哪些疑慮?防範女性智能障礙者遭受性侵的同時,我們又該如何保障她們被剝奪的情慾空間與性健康權?這些問題值得深思。
分享按一下以分享至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Twitter(在新視窗中開啟)點這裡寄給朋友(在新視窗中開啟)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潘佩君/高醫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2003年6月21日,一位唐氏症約莫三十多歲女子,在麥當勞排隊買冰淇淋,卻被店員打電話報警,說店裡有一位流浪漢在咆哮。
當警察來到麥當勞的現場,卻發現與報案內容不符,而且在旁一同排隊的民眾都說並沒有咆哮這件事情,最後由店長出面道歉。
分享按一下以分享至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Twitter(在新視窗中開啟)點這裡寄給朋友(在新視窗中開啟)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文章導覽
較舊的文章
搜尋關鍵字:
最新文章
《我的黑手父親》:一個社會階層研究的思考
2021/12/28
數位的社會學:談數位足跡的社會研究
2021/12/14
救災的科技,行動的公民:疫情下公民的協作與自救
2021/11/30
住宅何以為「社會」?社會住宅的必要性(續):寫於社會住宅運動十周年(二)
2021/11/16
臺灣住宅體系的結構性調整之道:寫於社會住宅運動十周年(一)
2021/11/09
為何女性易為陷於貧困生活的「下流老人」?年金分配之性別差異初探
2021/10/26
維修取代拋棄:全球在地的維修運動
2021/10/12
臉書是促進了社會聯繫,還是讓人們愈來愈隔離?談社群媒體與個人的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
2021/09/28
臺灣新都市社區如何做認同?北大特區的觀察
2021/09/14
頂上功夫,頂真人生:美髮建教生的社會書
2021/08/31
熱門文章︰
如果贏者全拿,我們還剩下什麼?—《巷仔口社會學3序言》
誰得了「不專心」的病?注意力缺失症(ADD/ADHD)的社會學觀察
「異性戀霸權」是什麼?
數位的社會學:談數位足跡的社會研究
住宅何以為「社會」?社會住宅的必要性(續):寫於社會住宅運動十周年(二)
臉書是促進了社會聯繫,還是讓人們愈來愈隔離?談社群媒體與個人的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
沿線格差:日本軌道交通網絡的階級生活
人為什麼要遷移?
《我的黑手父親》:一個社會階層研究的思考
為何都說我白目?:從亞斯伯格看台灣的社交常規
按月搜尋 按月搜尋
選取月份
2021年12月 (2)
2021年11月 (3)
2021年10月 (2)
2021年9月 (2)
2021年8月 (3)
2021年7月 (2)
2021年6月 (2)
2021年5月 (1)
2021年4月 (2)
2021年3月 (2)
2021年2月 (1)
2021年1月 (1)
2020年12月 (3)
2020年11月 (2)
2020年10月 (2)
2020年9月 (2)
2020年8月 (2)
2020年7月 (3)
2020年6月 (4)
2020年5月 (4)
2020年4月 (2)
2020年3月 (3)
2020年2月 (1)
2020年1月 (2)
2019年12月 (3)
2019年11月 (3)
2019年10月 (2)
2019年9月 (2)
2019年8月 (2)
2019年7月 (4)
2019年6月 (3)
2019年5月 (3)
2019年4月 (2)
2019年3月 (3)
2019年2月 (2)
2019年1月 (4)
2018年12月 (3)
2018年11月 (8)
2018年10月 (5)
2018年9月 (4)
2018年8月 (4)
2018年7月 (6)
2018年6月 (5)
2018年5月 (5)
2018年4月 (5)
2018年3月 (4)
2018年2月 (3)
2018年1月 (5)
2017年12月 (4)
2017年11月 (4)
2017年10月 (5)
2017年9月 (4)
2017年8月 (5)
2017年7月 (4)
2017年6月 (6)
2017年5月 (5)
2017年4月 (4)
2017年3月 (4)
2017年2月 (4)
2017年1月 (4)
2016年12月 (6)
2016年11月 (6)
2016年10月 (4)
2016年9月 (4)
2016年8月 (6)
2016年7月 (4)
2016年6月 (5)
2016年5月 (5)
2016年4月 (4)
2016年3月 (5)
2016年2月 (5)
2016年1月 (3)
2015年12月 (6)
2015年11月 (4)
2015年10月 (4)
2015年9月 (3)
2015年8月 (4)
2015年7月 (5)
2015年6月 (13)
2015年5月 (4)
2015年4月 (5)
2015年3月 (5)
2015年2月 (3)
2015年1月 (6)
2014年12月 (8)
2014年11月 (4)
2014年10月 (7)
2014年9月 (5)
2014年8月 (4)
2014年7月 (4)
2014年6月 (5)
2014年5月 (9)
2014年4月 (9)
2014年3月 (6)
2014年2月 (3)
2014年1月 (4)
2013年12月 (5)
2013年11月 (5)
2013年10月 (5)
2013年9月 (5)
2013年8月 (4)
2013年7月 (5)
2013年6月 (5)
2013年5月 (5)
2013年4月 (5)
2013年3月 (4)
2013年2月 (2)
芭樂人類學自然象徵與憂鬱時代《敞墳之地》書評:考古學讓我們得以介入不遠的、被隱藏的過去,為遷移者說一個不一樣的故事歷史學柑仔店消失在高中歷史課本裡的台灣考古學「麵包學者」與「哲學頭腦」——世界史教授席勒談大學生的學習態度Blogroll
芭樂人類學
歷史學柑仔店
台灣社會學會
新作坊
好厝邊福利社電子報
白經濟
標籤2018九合一大選(3)
ADD(1)
ADHD(1)
ANT(2)
Bataille(1)
Baudrillard(1)
Bourdieu(2)
CAM(1)
CERT(1)
CharlesTaylor(1)
COVID(1)
COVID-19(7)
CRPD(1)
g0v(2)
Geertz(1)
Goffman(1)
IVSA(1)
LAT(1)
Lolita(1)
Polanyi(1)
Rakyat(1)
SARS(1)
Scott(1)
Simmel(1)
Soyinka(1)
STS(4)
StuartHall(1)
Tilly(1)
Urry(1)
Zerubavel(1)
下流老人(1)
不平等(2)
不正常(1)
世代(2)
世界體系(2)
中國(23)
中國製造2025(1)
中東,歷史(1)
中藥(2)
中醫(1)
乳房(1)
亞斯伯格(1)
人口(3)
人口流動(1)
人口遷移與生命歷程(1)
人工智能(1)
人形地景(1)
人權(3)
人造社會性(1)
仲介(1)
伊斯蘭(1)
低生育率(1)
住宅政策(2)
佛光山(1)
佛教(1)
便利商店(1)
俗民方法論(1)
信仰(1)
修理咖啡館(1)
個人主義(1)
倫理(4)
做媽媽(1)
健保(2)
健康(13)
健康不平等(1)
健康主義(1)
傳統(2)
債務(3)
價值中立(1)
價值自由(1)
充權(1)
兒童(3)
入世佛教(1)
內部殖民(1)
全球健康治理(1)
全球化(3)
兩岸經濟(1)
八八風災(1)
公共性(2)
公共預算(1)
公投(1)
公民(9)
公民參與(4)
公民權(1)
公民社會(40)
公民科技(2)
公民黑客(1)
公益(2)
共產主義(1)
兼業農(1)
冷戰(1)
分配正義(1)
初經(1)
刻板印象(1)
前台(1)
劃界工作(1)
勇武派(1)
動漫(1)
動物(1)
勞動(29)
勞動市場(1)
勞動管理(1)
勞工(1)
勞工運動(1)
勞資(2)
北京(1)
北大特區(1)
升學(2)
半導體(1)
南島(1)
南方(1)
南方理論(1)
南方社會學(2)
南水北調(1)
卡債(1)
印度(1)
原始積累(1)
參與式預算(4)
反同(2)
反商業主義(1)
反恐(1)
反抗(1)
反毒(1)
反相對主義(1)
反送中(3)
叢聚(1)
口腔癌(1)
古舞重建(1)
台北捷運(1)
台商(1)
台江(1)
台灣(2)
右派(1)
司法(5)
同儕(1)
同居(1)
同志(13)
同志婚姻(2)
同志親職(1)
同志運動(1)
同性婚姻(2)
同性親密關係(1)
和理非(1)
商品化(1)
嘉年華(1)
囤房稅(1)
國家(9)
國家機器(1)
國家資本主義(1)
國族(11)
國科會(1)
國際(1)
國際化(1)
圖博(1)
土地(1)
土地正義(1)
土地超限利用(1)
土地開發(1)
在地安老(1)
地圖(1)
地方性別文化(1)
地方政治(5)
地景敘事(1)
地震(1)
城市治理(1)
基因科學(1)
外籍移工(1)
外配生育率(1)
多元入學(3)
多元成家(1)
多元文化(1)
多胞胎(1)
大埔(1)
大學(2)
太陽花運動(1)
奧運(1)
女力(1)
女性(2)
女性主義(5)
女性主義領導(1)
女性候選人(1)
女性參政(1)
女性教育程度與生育率(1)
威權政府(1)
威權民粹運動(1)
娘炮(1)
婆媳(1)
婚外生育率(1)
婚姻(3)
婚姻平權(2)
媒介(1)
媒體(2)
子女學業成就(1)
孕產管理(1)
孤單(1)
孤獨感(1)
學校(1)
學術(5)
學費(1)
學運(13)
學院(1)
安樂死(1)
宗教(5)
官僚(1)
客家(1)
家務分工(1)
家庭(19)
家庭型態(1)
家暴(7)
家長參與(1)
密集母職(1)
實務(1)
審美社會學(1)
審議民主(3)
寫作(1)
專家(1)
專業(20)
尋租中國(1)
小畢典致詞(11)
小農生產模式(1)
少子女化(1)
局內人(1)
居住正義(3)
居家照護(1)
屏東(3)
展演性理論(1)
山寨(1)
川普(1)
工人(2)
工作(4)
工具(2)
工會(2)
工會法(1)
工業發展(1)
工資(1)
左派(1)
巴西(1)
巴赫金(1)
巷仔口社會學(1)
市場(3)
年金(2)
年金改革(3)
底層階級(1)
建教生(1)
弱勢生(1)
弱連結(1)
強連結(1)
影像發聲法(1)
後台(1)
後殖民(2)
後現代(1)
徵地(1)
德國(1)
心理健康(1)
心理發生(1)
志工(1)
性(16)
性交易(1)
性侵害(1)
性傾向(1)
性別(57)
性別化的友誼網絡(1)
性別差異(1)
性別氣質(1)
性別角色(5)
性工作者(1)
性平法(1)
恐同(1)
恐怖(1)
恐怖主義(3)
恐懼(1)
情感(1)
情感勞動(1)
情緒勞動(1)
想像共同體(2)
愉港(1)
意義(1)
意識(1)
愛情(1)
慈濟(1)
憲政(1)
成績(1)
戒嚴(1)
戰爭(1)
房價(1)
所得分配(2)
才藝班(1)
托育(2)
技術(2)
技術哲學(1)
技術者(1)
投票行為(2)
抵抗(18)
拉薩(1)
拖車產業(1)
捐款(1)
捷克(1)
推拉理論(1)
支配(12)
政大社會系(1)
政府(1)
政治(18)
政治參與的性別平等(1)
政策(1)
政黨得票率(1)
教學(2)
教改(1)
教育(53)
教育社會學(2)
教育部(8)
教養文化(1)
數位文化資本(1)
數位落差(1)
數位足跡(1)
文創(1)
文化(72)
文化工業(1)
文化權(1)
文化研究(1)
文化資本(2)
文化資產(1)
文明(1)
新冠肺炎(6)
新加坡(1)
新小農階級(1)
新自由主義(3)
方法(11)
旅美台灣移民(1)
族群(24)
族群經濟(1)
族群邊界(1)
旗津(1)
日本(9)
時間(1)
最佳生育年齡(1)
月經(1)
服務業(1)
服裝(1)
未來(2)
本體論(1)
東亞(1)
校務研究(1)
校園文化(1)
核四(1)
核心邊陲(2)
核能(3)
根源情結(1)
極右民粹(1)
權力(23)
正常(1)
武漢肺炎(2)
歧視(2)
歷史(3)
歷史社會學(2)
死亡(1)
殖民(12)
母職(8)
母親(1)
毒品(1)
比較研究(1)
比較社會學(1)
民主(37)
民主化(2)
民族主義(10)
民族國家(1)
民族舞蹈(1)
民族誌(1)
氣候正義(1)
氣候變遷(1)
水產養殖(1)
水資源(2)
汙名(1)
污名(28)
河川(1)
治理(2)
法國大革命(1)
法律(1)
法規(1)
法鼓山(1)
流行(1)
消費(14)
消費者,市場,政治,社會(1)
淡馬錫(1)
淨選盟(1)
清明上河圖(1)
溝通(1)
漫畫(1)
災難(5)
災難社會學(1)
照片引談法(1)
照顧(3)
照顧勞動(1)
照顧體制(1)
熱錢(1)
父權(7)
物(1)
物質(1)
犯罪(4)
現代性(2)
理論(2)
瑞典(1)
環保(5)
環境(5)
生命政治(1)
生命權利(1)
生命歷程(2)
生命線(1)
生命軌跡(1)
生態(3)
生態不平等交換(1)
生態債務(1)
生殖(1)
生活風格(1)
生產(2)
生育率(4)
產婆(1)
產業(2)
產業工會(1)
產業結構(1)
產銷失衡(1)
田野(2)
田野的技藝(1)
田野調查(1)
男子氣慨(1)
男性(1)
疾病(4)
疾病社會學(1)
癌症(1)
發展(2)
發展遲緩(1)
白領(1)
相對主義(1)
真實烏托邦(1)
睡眠(1)
知識人(1)
知識份子(2)
研發(1)
研究(24)
社交距離(1)
社區(4)
社大(1)
社子島(1)
社會(6)
社會不平等(1)
社會互動(1)
社會交換(1)
社會企業(1)
社會住宅(2)
社會保險(1)
社會制度(1)
社會創新(4)
社會化(2)
社會學(14)
社會學是什麼(1)
社會學者(1)
社會安全網(1)
社會實踐(1)
社會心理學(1)
社會想像(1)
社會投資(1)
社會抗爭(1)
社會排除(1)
社會政策(1)
社會比較(1)
社會發生(1)
社會福利(3)
社會網絡(4)
社會變遷(2)
社會資本(2)
社會運動(41)
社會金融(1)
社會關係(2)
社會階層(1)
社經地位(1)
社群媒體(2)
社群效應(1)
福利(2)
福利國家(1)
禮物經濟(1)
秀異(1)
科技(24)
科技混生性(1)
移工(2)
移民(17)
移民政策(1)
種族(2)
種族主義(3)
空屋率(1)
空間(20)
空間研究(1)
符號(1)
米德(1)
精神病(1)
糙米(1)
系統(1)
紓困(1)
組織(2)
組織者(1)
結婚率(1)
結構(2)
統計(1)
經濟(11)
經濟學(1)
經濟社會學(3)
維修運動(1)
網絡(2)
網絡分析(1)
網路(3)
綽號(1)
繁星(2)
罐頭遊具(1)
羅莉塔(1)
美中貿易戰(1)
美國(1)
美墨邊境(1)
美容(1)
美髮(1)
老人(2)
老年(2)
老年社會學(1)
考試(1)
聯考(1)
職業傷病(1)
職業工會(1)
股票市場(1)
肥胖(1)
育幼院(1)
能K能玩(1)
能動性(1)
能源(1)
脆弱族群(1)
腐之眼(1)
臉書(1)
自我(1)
自我認同(1)
自殺(1)
自衛隊(1)
臺灣(2)
臺灣佛教(1)
舞(1)
舞蹈(1)
色情產業(1)
英國(1)
華人(1)
萌(1)
萬年溪(2)
薪資(1)
藍綠(1)
藝術(5)
藥商管理(1)
藥物(1)
藥物濫用(1)
藻礁(1)
蘭嶼(1)
虛擬社區(1)
號子(1)
融合(1)
行動者網絡理論(3)
街友(2)
衛生棉(1)
衝浪(1)
被發明(1)
補習(1)
西方中心主義(1)
西藏(3)
視覺研究(1)
視覺社會學(2)
親密(1)
親密關係(3)
親職(1)
觀光(6)
角色(8)
角色期待(1)
言談(1)
計畫性淘汰(1)
記憶(1)
設計(2)
認知社會學(1)
認識論(1)
語言(1)
課外活動(1)
諮商(1)
證券營業廳(1)
證照(2)
貧富差距(1)
貧窮(2)
貿易(1)
資本(3)
資本主義(7)
資訊(1)
資訊社會學(1)
超商(1)
越南(5)
跨國(2)
跨國灰姑娘(1)
跨性別(1)
身分實踐(1)
身分認同(1)
身心障礙(2)
身障者(1)
身體(29)
身體社會學(1)
身體論述(1)
軍隊(1)
軔實力(1)
農村(1)
農業(3)
農業社會學(2)
農民工(1)
迷(1)
遊戲場改革(1)
遊民(2)
運動(3)
道德(1)
達瓦諾布(1)
遶境(1)
遷移(2)
遷移法則(1)
遷移體制(1)
選擇性(1)
選舉(2)
遺忘(1)
邊境工廠(1)
邊界(1)
邊緣(1)
部落民(1)
都市(3)
都市主義(1)
都市政治(18)
都市更新(2)
都市社會學(2)
都市規劃(2)
都市計畫(1)
醫學(3)
醫師(1)
醫療(11)
醫療社會學(1)
重劃區(1)
金融制度(1)
金融化(1)
錢(1)
長壽(1)
長照(2)
長照2.0(1)
開放政府(2)
開源社群(1)
陰柔氣質(1)
陰陽人(1)
陽剛氣質(4)
階層(1)
階級(52)
階級分析(1)
隔離(1)
障礙(1)
障礙研究(4)
障礙者(5)
隱私(1)
集體主義(1)
雙胞胎(1)
雨傘運動(1)
電力(1)
電影(1)
電玩(1)
電車(1)
需求不確定(1)
霸凌(1)
青少年(3)
非典勞動(1)
非典型(1)
非同居親密關係(1)
韋伯(7)
韓國(2)
韓流(2)
預算(1)
風險(1)
風險社會(1)
食品(1)
食品工業(1)
食物與社會(1)
飲食社會學(1)
香港(3)
馬來西亞(2)
馬克思(2)
馬太效應(1)
體育(1)
高教工會(1)
高雄(1)
高雄氣爆(1)
高雄港(1)
高風險妊娠(1)
高齡化(1)
高齡社會(1)
魔神仔(1)
黑客松(1)
黑手(1)
最新文章
《我的黑手父親》:一個社會階層研究的思考
2021/12/28
數位的社會學:談數位足跡的社會研究
2021/12/14
救災的科技,行動的公民:疫情下公民的協作與自救
2021/11/30
住宅何以為「社會」?社會住宅的必要性(續):寫於社會住宅運動十周年(二)
2021/11/16
臺灣住宅體系的結構性調整之道:寫於社會住宅運動十周年(一)
2021/11/09
為何女性易為陷於貧困生活的「下流老人」?年金分配之性別差異初探
2021/10/26
維修取代拋棄:全球在地的維修運動
2021/10/12
臉書是促進了社會聯繫,還是讓人們愈來愈隔離?談社群媒體與個人的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
2021/09/28
臺灣新都市社區如何做認同?北大特區的觀察
2021/09/14
頂上功夫,頂真人生:美髮建教生的社會書
2021/08/31
按月搜尋 按月搜尋
選取月份
2021年12月 (2)
2021年11月 (3)
2021年10月 (2)
2021年9月 (2)
2021年8月 (3)
2021年7月 (2)
2021年6月 (2)
2021年5月 (1)
2021年4月 (2)
2021年3月 (2)
2021年2月 (1)
2021年1月 (1)
2020年12月 (3)
2020年11月 (2)
2020年10月 (2)
2020年9月 (2)
2020年8月 (2)
2020年7月 (3)
2020年6月 (4)
2020年5月 (4)
2020年4月 (2)
2020年3月 (3)
2020年2月 (1)
2020年1月 (2)
2019年12月 (3)
2019年11月 (3)
2019年10月 (2)
2019年9月 (2)
2019年8月 (2)
2019年7月 (4)
2019年6月 (3)
2019年5月 (3)
2019年4月 (2)
2019年3月 (3)
2019年2月 (2)
2019年1月 (4)
2018年12月 (3)
2018年11月 (8)
2018年10月 (5)
2018年9月 (4)
2018年8月 (4)
2018年7月 (6)
2018年6月 (5)
2018年5月 (5)
2018年4月 (5)
2018年3月 (4)
2018年2月 (3)
2018年1月 (5)
2017年12月 (4)
2017年11月 (4)
2017年10月 (5)
2017年9月 (4)
2017年8月 (5)
2017年7月 (4)
2017年6月 (6)
2017年5月 (5)
2017年4月 (4)
2017年3月 (4)
2017年2月 (4)
2017年1月 (4)
2016年12月 (6)
2016年11月 (6)
2016年10月 (4)
2016年9月 (4)
2016年8月 (6)
2016年7月 (4)
2016年6月 (5)
2016年5月 (5)
2016年4月 (4)
2016年3月 (5)
2016年2月 (5)
2016年1月 (3)
2015年12月 (6)
2015年11月 (4)
2015年10月 (4)
2015年9月 (3)
2015年8月 (4)
2015年7月 (5)
2015年6月 (13)
2015年5月 (4)
2015年4月 (5)
2015年3月 (5)
2015年2月 (3)
2015年1月 (6)
2014年12月 (8)
2014年11月 (4)
2014年10月 (7)
2014年9月 (5)
2014年8月 (4)
2014年7月 (4)
2014年6月 (5)
2014年5月 (9)
2014年4月 (9)
2014年3月 (6)
2014年2月 (3)
2014年1月 (4)
2013年12月 (5)
2013年11月 (5)
2013年10月 (5)
2013年9月 (5)
2013年8月 (4)
2013年7月 (5)
2013年6月 (5)
2013年5月 (5)
2013年4月 (5)
2013年3月 (4)
2013年2月 (2)
芭樂人類學自然象徵與憂鬱時代《敞墳之地》書評:考古學讓我們得以介入不遠的、被隱藏的過去,為遷移者說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巷仔口社會學StreetcornerSociology
本站採用WordPress建置樣版:Lodestar.
載入迴響中...
發表迴響…
電子郵件
名稱
網站
傳送到電子郵件地址
你的姓名
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取消
文章未送出─請檢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電子郵件地址檢查失敗,請再試一次
抱歉,你的網誌無法透過電子郵件分享
%d位部落客按了讚:
延伸文章資訊
- 1性別角色
巷仔口社會學所撰寫有關性別角色的文章. ... 廖珮如/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政府自從2004年頒佈《性別平等教育法》以來,部分基督教人士組成了真愛…
- 2性別社會學導讀 - 博客來
書名:性別社會學導讀,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6338403,頁數:246,出版社:韋伯,作者:Mary Holmes,譯者:謝明珊,出版日期:2011/09/01,類別:社會科學.
- 3性別社會學 -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WSR]. * Pamela Abbott and Claire Wallace 著,俞智敏、陳光達、陳素煤、張君玫譯,《女. 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 進階與背景閱讀. * 女性研究自學讀本。...
- 4性別社會學: 概念化與分析Sociology of Gender
九零年代台灣的性別研究,在某個程度上已經隨著性別議題主流化、學院建制. 化的過程而逐漸成為社會學的主要課題,也有越來越多的碩博士論文投入性別研.
- 5性別
支持同性婚姻平權與性別平等教育 ... 「臺灣社會學會」是由社會學、社會工作、社會福利與社會政策等相關領域之教學研究人員所組成的學術團體。我們呼籲社會各界在11月24日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