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在通靈做讀書計畫表了!你該用的是「回顧性計畫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是摘要Jamie Miles Redraft 課程的第二篇文章,主題是「回顧性計畫表(Retrospective revision timetables,下均用中文)」。

小提醒:建議先閱讀前一篇《制定個人的學習 ... Skiptocontent TableOfContentsshow前言:認識「回顧性計畫表」Step1.製作表格:建立一張表,寫上學習主題以及他的子主題Step2.紀錄時間:當對該主題進行revise時,就紀錄時間Step3.評估效果:根據「主動回想(activerecall)」的狀況,紀錄理解狀況透過「回顧性計畫表」複習弱點科目結語 前言:認識「回顧性計畫表」 這是摘要JamieMilesRedraft課程的第二篇文章,主題是「回顧性計畫表(Retrospectiverevisiontimetables,下均用中文)」。

小提醒:建議先閱讀前一篇《制定個人的學習目標,以終為始的學習》,學習效果會更好唷! 我們都喜歡制定讀書計畫表,一開始滿腔熱血、在白紙上列下各種想要學習的內容、時間,認為未來的自己一定可以完成這個縝密計畫。

但通常的結果呢?1個星期後這張計畫表就沒有更新、一個月後這項計畫就被拋在腦後了。

為什麼會這樣?是我們不夠有耐力所以失敗了嗎? 並不是,其實真正問題是:大腦不擅長預估事情要做多久,因此計畫表根本不準確,很容易做了也不會持續使用。

那該怎麼辦呢?難道不做計畫表、隨性的學習嗎? 其實呀,我們要做的計畫表應該是彈性的,這種計畫表不是用來「規劃未來要讀些什麼」,而是「記錄與評估過去的學習狀況」。

這種計畫表叫做「回顧性計畫表」。

你一定會問:這兩種表都需要計劃,兩者有什麼區別? 「回顧性計畫表」和「傳統計畫表」最大的不同在於: 前者注重「紀錄學習狀況」,後者注重「規劃與預測」。

既然我們的大腦時常會有「估不準現象」,那麼就別強迫它估算每個章節要學習多久、要花多久時間完成學習一個科目。

換個心態,我們關注自己已經學習了多少東西,有哪些東西學習的已經很熟悉了、哪些則很不熟悉要趕快複習或繼續學習。

要制定「回顧性計畫表」有3個步驟: 製作表格:建立一張表,寫上學習主題以及他的子主題紀錄時間:當對該主題進行revise時,就紀錄時間評估效果:根據active-recall的狀況,紀錄理解狀況 Step1.製作表格:建立一張表,寫上學習主題以及他的子主題 以JamieMiles的圖片舉例,假設我們要學習「Chemistry(化學)」這個主題,可以先列下要學習的子主題。

圖片來源:Redraft—Jamoe 如果你是學生、或是正在學習一個有教學大綱(Syllabus)的科目,可以直接把大綱的內容列下來當成子主題;如果沒有明確的教學大綱,則要使用{上一篇文章}提到的「Creatingacurruculum(建立個人學習課表)」,將想要學習的內容當成子主題列下來。

Step2.紀錄時間:當對該主題進行revise時,就紀錄時間 第二步要開始紀錄學習時間、從左至右開始填寫,例如今天學習了Atomicstructures(原子結構),那麼就在這一列寫下今天的日期;明天若學習了Redoxrecations(氧化還原反應),則將明天的日期寫在格子內。

圖片來源:Redraft—Jamoe Step3.評估效果:根據「主動回想(activerecall)」的狀況,紀錄理解狀況 最後一步,我們要對這些子主題的內容作主動回想(activerecall),並根據理解狀況分別紀錄理解程度,可分成High、Medium、Low,使用不同顏色做標記。

什麼是「主動回想(activerecall)」?也就是用某種方式測試自己,或是在某種形式下使用知識(applicationofknowledge)。

例如寫考卷、教別人、寫成Q&Aflashcards(閃卡)、整理學習內容的架構、畫學習內容的心智圖…等都可以,這些舉動都是自己主動調用學習知識。

相反地,讀筆記、從課本複製/貼上知識、重複播放課程影片…等都屬於「被動回想(PassiveRecall)」,是相對沒有效率的複習方式。

我們感覺自己“都記住了”,但實際上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罷了。

根據每一次「主動回想(activerecall)」的狀況,我們替當天的複習打上一個簡易的分數,如果回想狀況良好就代表High,可以用綠色標註該日期;覺得普通,就用橘色;如果複習時很吃力,代表我們對該知識的理解有待加強,可以用紅色標註該日期。

圖片來源:Redraft—Jamoe 舉例來說,AtomicStructures(原子結構)在2021.09.18的「主動回想」程度不是很好,因此用紅色標註解。

後來情況漸入佳境,因此分別用橘色(Medium)和綠色(High)註記。

圖片來源:Redraft—Jamoe 透過「回顧性計畫表」複習弱點科目 回顧性計畫表怎麼幫助我們學習呢?我們留意那些日期寫得很少、且標註是紅色與橘色的子主題,這些項目就是進度落後的學習項目,需要優先投入時間加強進度。

可以發現,我們將時間專注在「關注學習進度」,而不是「規劃漂亮的計畫表」。

如果同時有多個主題需要學習,那麼可以建立多張回顧性計畫表,這樣就可以同時掌握多個科目的學習進度,針對弱點加強。

另外,我們可以將「主動回想(ActiveRecall)的實際例子」和「學習目標截止期限」加在表上(如果有的話),就可以提醒自己注意學習時間。

圖片來源:Redraft—Jamoe 結語 以上就是「回顧性計畫表」的介紹,3個步驟分別是:Step1.製作表格:建立一張表,寫上學習主題以及他的子主題Step2.紀錄時間:當對該主題進行revise時,就紀錄時間Step3.評估效果:根據active-recall的狀況,紀錄理解狀況 追蹤學習過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進步狀況,看看還跟「專家」差多少距離、或是「目標」相距多遠。

這套方法不論是學生準備考試,或是自我學習,都是非常實用的。

重點回顧 相關 文章導覽 Previous Previous【這樣學更有效1】制定個人的學習目標,以終為始的學習NextContinue 【這樣學更有效3】如何花更少的時間,記得更多學習內容? SimilarPosts 在每個領域,我們都曾經是新手,必須從這門學科的基礎開始學習,逐步加深知識直到掌握竅門,能夠自在的應用領域知識來實際解決問題。

但為什麼偏偏都是新手,有些人可以很快的上手,有些人花了倍數的時間卻還是學不會?這篇文章就提供一個有邏輯的學習方法–階梯式學習法。

不是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嗎?照理來說跟高手(同事、主管、老闆…etc)一起工作,自己就應該會變強吧?但事實卻不是如此,我們多數時候只看到了高手”做了什麼”,但看不到”怎麼想到要這樣做”。

這篇文章我要教你如何把「看不到的知識」,變成「自己能夠採取的行動」。

平時我花了許多時間滑臉書,於是我就想:既然都已經投資時間滑手機了,那可不可以順便學習呢?於是我拿自己做實驗,從1月初開始“有方法”地滑Facebook來學習。

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與訣竅。

簡單來說有3步:留言、分享、寫心得。

一、關於這本書為什麼每個人的思考能力有高低?問你個問題:為什麼在面對相同的問題時,有些人想的深謀遠慮、有… 你是一個只看YouTube、看書、聽Podcast,但曾不寫作的人嗎?你有沒有感覺看過的東西很快就忘記了?問題的關鍵原因是因為你「只看不寫」。

手腦並用的邊想邊寫,才能把飄在空中的思緒確實的捕捉在紙上,想法才能夠被說的清楚。

你喜歡學習卻發現學習效果很差嗎?別再怪自己了,很可能是大腦不喜歡你的學習方法。

學習通常會跟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有關,因此如果要好好學習,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大腦。

這篇文章我想介紹一位美國研究「學習」的專家給你,她的研究有非常多簡單易懂的圖片輔助說明,可以更了解學習與大腦的複雜關係。

發佈留言取消回覆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Scrolltotop Scrolltotop Search 與我聯繫 ToggleMenuClose 搜尋關鍵字: Search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