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殿試小金榜- 延伸閱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進士分為三甲:第一甲僅取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第一甲第 ... 鄉試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第一名稱「狀元」。
飲食檢查:考場並無供餐,當然也無攤販或外送,考生必須自行準備食材,烹煮自理。
為避免考生在食材裡面動手腳,夾帶小抄,其食物如:米、麵、茶葉、乾糧等,皆經過細心檢查,像是糕餅類依照規定必須先切開。
文具檢查:考試一定會用到的文具,並非官方統一發放,因此也是考生常動手腳的地方。
像是利用較有厚度的硯台製作夾層;在空心蠟燭裡面塞小抄;將筆筒挖空等。
後來出現許多規定以防弊,像是硯台不可過厚、燭臺須用錫製品等。
不過當然仍有其他花招出現。
身分檢查:進入考場時一定要核對身分,古今皆然。
監考官手持「家狀」,上面不但有考生的基本個人資料,還有身高、面色黑白、鬍鬚多寡等外貌特徵,但通常入場時天色未亮,易遭冒名頂替。
另外為防止越區代考,還有口音測試來確認考生籍貫真偽。
脫衣檢查:到了這程序時,必須要全身脫光,以確認身上並無夾帶任何小抄等違禁物品,連髮辮都需拆開。
明朝萬曆年間,曾經有明察秋毫的監考官發現考生肛門上隱約有一根線頭,用手一拉,居然抽出一包寫滿四書五經的小抄。
清代科舉分為文科和武科。
文科分為正科和特科,特科乃是有需要時,皇帝下詔臨時舉辦以徵求特殊人才。
正科則延續明代制度,以八股文取士。
分為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級,殿試是科考的最高規格,由皇帝親自主持。
讀書人-童生:清代凡是讀書人,無論老少,皆稱為童生。
院試及格-秀才:童生要通過院試方成秀才,這是科舉考試的第一關。
鄉試及格-舉人:秀才準備考鄉試前,必須通過於鄉試前一年由各省學政巡迴舉行的考試,成績列為第一等、第二等及第三等的前十名,方得參加鄉試的資格。
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通常於八月舉行,故稱「秋闈」。
通過鄉試即為舉人,取得來年春天赴京參加會試的資格。
會試及格-貢士:會試通常舉行於鄉試後第二年春天,各省的舉人所參與的全國統考,得中者為貢士。
貢士一般取約三百人左右,會試不久後即舉行殿試。
殿試及格-進士:殿試為同額排名考,由皇帝親自主持,通過者金榜題名成為進士。
進士分為三甲:第一甲僅取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第一甲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連中三元:現在我們常拿來比喻接連的獲勝。
鄉試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第一名稱「狀元」。
在科舉制度中,想要一路考第一──「連中三元」,是相當不簡單的事情,除了學識要淵博外,也要運氣夠好呢!
文殿試小金榜-動畫頁
文殿試小金榜-科舉過程
文殿試小金榜-介紹
文殿試小金榜-名人介紹
文殿試小金榜-延伸閱讀
延伸文章資訊
- 1鄉試、院試、會試、殿試第一名分別叫什麼? - 劇多
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金元明清四 ...
- 2三元及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3文殿試小金榜- 延伸閱讀
進士分為三甲:第一甲僅取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第 ... 鄉試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第一名稱「狀元」。
- 4連中三元: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
科舉考試是從府、州、縣基層開始,叫做童試。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後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考秀才是初級考試,俗稱“小考” ...
- 5秀才、舉人、進士等關係,一張圖看明白 - 每日頭條
(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開展的。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京城禮部官衙,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