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離、抗議與忠誠》:一本經典思想著作的故事. 動盪的時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五十年前那個最狂暴的六十年代後期,時代的變動刺激了一個經濟學者寫下了一本小書,從此改變了政治學與經濟學這兩門學科:《叛離、抗議與忠誠》。

1. 赫希曼(Albert O. GetstartedOpeninappsoundfurySigninGetstarted6KFollowersAboutGetstartedOpeninappsoundfuryMay3,2018·9minread《叛離、抗議與忠誠》:一本經典思想著作的故事動盪的時代,可以激發出最深刻的創作,不論是文藝或思想。

在五十年前那個最狂暴的六十年代後期,時代的變動刺激了一個經濟學者寫下了一本小書,從此改變了政治學與經濟學這兩門學科:《叛離、抗議與忠誠》。

1.赫希曼(AlbertO.Hirschman)總是不斷在跨越邊界,不論是地理上的邊界,或者學術領域的疆界。

他的前半生,宛如一個革命家與戰鬥者。

1915年,他出生於柏林的猶太人家庭。

16歲時,他加入社會民主黨,想要抗衡正崛起的納粹。

1933年,在他父親葬禮後的第二天,為了擔心納粹的追捕,他前往法國攻讀經濟理論,接著又去倫敦政經學院就讀於海耶克門下。

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他坐上火車往巴賽隆納加入共和軍對抗佛朗哥的法西斯主義。

日後他回顧說:「我知道法西斯主義正在擴張,我不能只在坐在那什麼也不做。

」但共產黨、社會主義黨和托派之間的鬥爭讓他疲憊,他又回到巴黎做研究,但不久後又加入法國軍隊對抗德軍。

當1940年法國陷入希特勒手中,他參與地下救援組織,幫助可能被迫害的猶太知識份子逃到西班牙,這些人包括政治理論家漢納鄂蘭、畫家夏卡爾、藝術家杜象等當他自己也可能面臨逮捕時,他翻過庇里牛斯山,在1940年十二月來到紐約。

在美國,他先在柏克萊大學擔任研究員,開始寫他的第一本書「國家權力和對外貿易的結構」(NationalPowerandtheStructureofForeignTrade)(這本書在我念政治學博士時仍在書單上)。

幾個月後,珍珠港事件爆發,他加入美國軍隊,先被派去阿爾及利亞,後來又擔任德國戰犯審判的翻譯官。

戰爭結束之際,他回到美國,參與了幫助歐洲重建的馬歇爾計畫。

1952年,在世界銀行推薦下,他前往去了南美洲正在內戰中的哥倫比亞擔任經濟顧問。

他帶著紙和筆,走遍整個國家。

這是他第一次去南美洲,而此後他會一去再去。

四年後,他回到美國,在哈佛、耶魯、哥倫比亞大學之後,他來到普林斯頓的高等研究學院,從此就一直在這個古老的學校任教。

2.赫希曼崛起的學術領域是發展經濟學。

憑藉在拉丁美洲的經驗和過人的洞見,他在1958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的策略」(TheStrategyofEconomicDevelopment)以嶄新的觀點引起許多關注。

在接下來的十年,又繼續出版兩本關於此領域的著作,是為他的「發展三部曲」。

在那個時期,拉丁美洲具有發展的前景,赫希曼尤其被視為一個樂觀主義者。

但到了1960年代後期,世界出現劇烈的變化,刺激了他寫出「叛離、抗議與忠誠」這本經典著作。

他寫這本書時,在史丹佛大學行為科學研究中心(CenterofBehavioralStudies)擔任訪問學者,當時所長是知名政治學者GabrielAlmond。

這一年,1968年,也是世界最動盪的一年:美國反戰聲浪升高、金恩博士和總統參選人羅勃甘迺迪被暗殺、街頭衝突不斷,而他出生和成長過的德國和法國也都出現巨大的學生革命浪潮,墨西哥軍方則在街頭屠殺藉由奧運時刻來抗議獨裁的學生。

走過世界的赫希曼當然不可能不關心這些事。

他的傳記中提到他當時的檔案中充滿各種時事的剪報,從黑豹黨到日本與拉丁美洲的比較,都是他所關懷的。

而他自己的女兒也都投入學運。

他也在那時正好讀到關於當時消費者運動代表人物奈德(RalphNader)的訪問文章,他嚴厲批評汽車公司,並且說「安靜的一代」已經不會再沈默下去。

赫希曼寫信給他,說想更了解消費者如何採取行動回應那些影響市場的大型公司,奈德很熱情地回應他。

這一切讓赫希曼認識到,在上半世紀維繫著公共生活的各種制度——政府、企業和大學等制度——正嚴重衰退,而公民、消費者、學生採取不同的回應策略,或者出走離開,或者抗議。

(例如,在那個時代對反叛的學生來說,你可以走上街頭佔領學校去「抗議」,也可以去公社當嬉皮作為一種「離開」他也發現不論經濟學和政治學都不能完整處理這些問題:經濟學把世界當作供需法則運作的市場,所以主要關心經濟行動者的叛離;政治學主要關於公民和國家的關係,所以更關注抗議。

他認為兩者需要整合。

因此有了這本書:《叛離、抗議與忠誠》。

書出版之後大受歡迎,因為其不只呼應了不滿的新時代精神,對現實的分析帶來新的視野,也對政治學和經濟學理論提出重要貢獻。

更不凡的是:這是一本字數不多的小書,且用日常生活的語彙去刻畫人的行動的基本動力與機制,然後闡明他們是如何互動以創造出一個變動不安的現實(Adelman,2013)。

此外,這本書所反映的,也是他在這段期間越來越感覺到社會科學的學科分工造成知識的狹隘性。

他希望可以建立一個「統一的社會科學」,讓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心理學和道德學可以融合。

他認為正當現代社會挑戰和危機不斷出現時,社會科學的專業化卻阻礙了學者的視野。

他之所以選擇在1974年去普林斯頓大學的高等社會科學院,除了因為不喜歡教書,還有就是可以和人類學者吉爾茲(CliffordGeertz)一起在這裡中創造新的社會科學院,嘗試知識整合。

時代真的是越來越壞。

在拉丁美洲,巴西的軍事威權主義在1968年後越來越強硬,智利選出了一個社會主義派的總統阿葉德似乎帶來希望,但1973年卻發生美國支持的暴力政變,新的獨裁者皮諾契上台。

這太震撼了赫希曼。

他訪談過阿葉德,將其視為拉丁美洲重要的改革者,現在不僅他死了,許多赫希曼的舊識被逮捕或消失。

這些變化衝擊了他和整個學術界的樂觀主義。

曾經,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學術界被現代化理論主導,相信經濟發展會帶來政治的現代化。

但現在,學術界有一波新的思考。

例如,杭廷頓(SamuelHuntington)在1968年出版的「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對現代化理論提出重大挑戰,阿根廷學者歐當那(GuillermoO’Donnell)在1973年出版的「現代化與官僚威權主義」(ModernizationandBureaucratic-Authoritarianism),分析拉丁美洲更是推動了一波典範轉移。

這兩本著作都分析了經濟發展如何和威權體制結合,而這赫希曼和這兩人關係密切:他在哈佛和杭廷頓一起合開過課,他在耶魯和歐當那,並在七零年代諸多合作。

這讓赫希曼在《叛離、抗議與忠誠》的政治經濟學整合後,更想要深度探索「經濟成長的政治後果」,並轉換研究方法:回到十七世紀資本主義和代議民主開始時的政治與經濟思想史尋找答案,尤其是對人性的思考。

1977年他出版《激情與利益》(ThePassionsandtheInterests.PoliticalArgumentsforCapitalismbeforeitsTriumph),成為另一本經典。

因此,「叛離、抗議與忠誠」不只是政治學與經濟學之間的連結,也可以說是早期赫希曼之前與之後作品間的關鍵連結:從早期對拉丁美洲經濟發展的研究,到此書開始整合政治學與經濟學(和社會心理學),再到此後從思想史領域去探索政治、經濟和人性本質。

3.很少有學者像赫希曼一樣,有過一個如此精彩與驚險的人生,且能不斷跨界,甚至對自己的理論不斷自我顛覆——他甚至出了一本的文集就叫「自我顛覆的傾向」[1]。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森說,赫希曼的研究改變了我們對於這些議題的了解:經濟發展、社會制度、人類行為、認同與忠誠的本質等。

但這樣的一個學者不喜歡大理論,而喜歡小的理念,「一點一滴地去理解現實,並承認自己的主觀性。

」他說,「我一直不喜歡普遍性的原則或抽象的法則。

我認為在我們能夠診斷病人之前,必須要去實地探視病人。

去瞭解案例的特殊性與獨特性是關鍵的。

社會世界是不斷變動的,沒有不變的法則……不可預期的事件經常會發生…..」「我總是反對某些社會科學家的方法論……他們想從對五十年幾個國家研究出的成果,演繹出對未來可能變化的結論……我總是更有興趣打開可能性,去看看有什麼可能發展,而不是從統計推論來預測實際上什麼會發生……我對預測毫無興趣。

」這些基本態度都是和主流社會科學——尤其當政治學被嚴重經濟學殖民——大不相同的方法論。

社會世界是複雜的,人性和人的行為動機也是複雜的,不應該被化約為幾個變數,不應該只是追求簡約(parsimony)和通則。

他對於經濟學所預設的自利人性,對於公共選擇學派如奧爾森(MancurOlson)所談的集體行動的邏輯也都很不滿。

因為那都太簡化。

用他的書名來說,他相信「利益」之外,人性也會追求「熱情」:他在青春時曾冒著生命危險去抵抗不義、追求更高貴的目標,就是明證。

他在描述他姐夫投入的反法西斯運抵抗時說,他們努力尋找哲學的、政治的問題的答案,且在其中表現出的質疑與探索精神,推動著他們採取行動,在思想被壓制的環境中尋求改變,在明顯不公正的世界中奮起抗爭。

「他們證明了哈姆雷特是錯的:質疑能夠激發行動,而不會削弱行動。

」這段文字似乎也正連結起他自己的「自我顛覆」與不斷質疑精神和他的熱情行動[2]。

這個熱情是在他在學術研究背後最大的動力。

赫希曼的跨界不只是在地域,不只在學術領域,而是在知識與實踐之間。

主流的學術研究要求人們要客觀、要專注於學術,不要介入現實政治,但赫希曼不同:他對現實的強烈熱情,對理解與改變他所面對世界的強烈慾望,促使他去不斷越界、去運用被不同學科斷裂的知識,去穿梭於二十世紀的當下現實到十七世紀的思想史,然後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卓越的思想家。

註:本文參考赫希曼傳記。

JeremyAdelman,2013,WorldlyPhilosopher:TheOdysseyofAlbertO.Hirschman[1]在「自我顛覆的傾向」一書中,就收錄了他一篇文章重新修訂了他關於叛離與抗議的理論。

[2]「質疑並採取行動反法西斯主義,義大利,1936–1938年」,收於「自我顛覆的傾向」。

本文為《叛離、抗議與忠誠》繁體中文版導讀soundfury張鐵志,思考、寫作、編輯,還沒寫出最想寫的書,關注台中港與國際,好奇政治思想文化搖滾與生活。

現為文化總會《新活水》總編輯、曾任《數位時代》首席顧問、《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總主筆兼任《號外》雜誌主編,著有《聲音與憤怒》、《燃燒的年代:獨立文化、青年世代與公民精神》。

Follow2912291 2912MorefromsoundfuryFollow張鐵志,思考、寫作、編輯,還沒寫出最想寫的書,關注台中港與國際,好奇政治思想文化搖滾與生活。

現為文化總會《新活水》總編輯、曾任《數位時代》首席顧問、《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總主筆兼任《號外》雜誌主編,著有《聲音與憤怒》、《燃燒的年代:獨立文化、青年世代與公民精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