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善惡業報經淺釋美國萬佛聖城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編按:上人於1971年應弟子之請開講本經,惜未講完。

... 以這種講經功德,來祈禱世界和平、祈禱法界和平,求法界平安無事;以這種好處, ... 五十六者,求弟子得如意。

占察善惡業報經淺釋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目錄‧下 一頁→│ 占察善惡業報經淺釋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編按:上人於1971年應弟子之請開講本經,惜未講完。

現就當時所存之錄音帶整理成文刊出。

*                                 *                                  * 佛教叢林裏頭,無論有多少人,也聽不見有一個人講話。

為什麼呢?因為在叢林裏頭住的人,都是用功修行的人,沒有時間講閒話;就是重要的話也很少講,講話就令定力散了。

所以真正修道的人,有的時候你問他話、和他談話,他不講話的;這你不能怪他,說是他沒有禮貌、他對你不客氣。

不是的!因為他是用功的人,用功的人很少談話的。

因為他一談話,就會生了妄想;一生妄想,定力就不集中了,就不能有一種定。

這個定,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不是說我打坐的時候像入定;無論你做什麼事情,你都不打妄想,這就是在定中。

你能長在定中,才能生出真正的智慧;你不在定中,你真正的智慧不會生出來。

真正的智慧生出來,你就沒有一切的執著,什麼執著都沒有了!在叢林裏頭,你誰講話,這就是打其他人的閒岔,令人不修行不用功;所以很少很少講話的。

除非在客堂裏頭當知客的,有人客來,他要講話;沒有人客來,他也是不講話的。

在一早起身的時候,要比人家起得早,不能比人家起得晚。

譬如打叫響:在五點半鐘打叫響,自己覺得要是時間不夠的話──有很多人都用廁所,或者洗臉、洗手啊;那麼洗手的地方也不夠、廁所也不夠,所以洗臉的時間也不夠了。

那麼怎麼樣子呢?就是在沒有打叫響以前就起來;或者五點半鐘打叫響,你可以五點鐘就起來了,比人起來得早一點,你把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完了。

那麼起早一點要很靜,不要做出很多的動靜,toomuchnoise(很多的噪音),令其他人也睡不著。

那麼你說:「哦!其他人睡不著,也可以就跟著我一起起身了?」可以是可以,但是有的人他不願意那麼早起身;你令他睡不著了,他就生瞋恨心,就想:「真討厭!我還沒睡醒,你就令我不能睡!」心裏生了煩惱,對你也沒有益處,對他也沒有益處。

那麼,因為你自己願意早起來,所以你不能瞋恨其他的人;其他人不願意早起來,他就會生瞋恨心了、就生煩惱了! 我記得我到廟上出家的時候,住在叢林裡頭;一般的人都是四點鐘起身,我在兩點鐘就起來了,我做我所應該做的工作。

佛前應該點燈、應該把香上好了,在將要上殿的時候,佛前一定要有香。

那麼要唸香讚,檀香爐一定要把它點著了它;若不念香讚,就不必。

這個叫香燈,管理佛前的清潔;出家人就叫香燈師,在家人就叫香燈的居士。

佛前總要乾淨,用完了的火柴盒不能還在那個地方放著;用完了,沒有火柴了,一定要把它拿走了它。

你總放在那個地方──我沒講嗎?那像一個garbage(垃圾)地方似的。

用火柴也不能用用這盒、又用用那盒;盡一盒來用,用完了再拿另外一盒出來,不能在香爐前邊擺了四、五個火柴盒。

這四、五盒在擺香爐這個地方,已經就佔了很多的面積,所以這一點各人應該注意! 我們現在在西方,建立這一個真正用功修行的道場;無論什麼事情,都應該做其他人的榜樣、做其他人的領袖,不能叫人家跟著我們學邋遢! 在早課,要是沒有什麼毛病的,大家都應該做早課;要是有毛病的,應該跟一個人打個招呼,叫告訴一聲。

好像果前前幾天,他說和這Toilet(馬桶)開了大會,就願意親近那個Toilet;他就告訴果先說,今天沒有時間做早課,因為要和廁所開會。

結果他就開了很多次會,問他開了有什麼成就?他說沒有什麼成就;這個會開得是如是而開、如是而閉。

那麼都要告假! 因為我們修行的人,對佛沒有什麼表示,只可以在早、晚課表示自己一點恭敬心,所以一定要把這個早、晚課看得很重要。

雖然這是一種儀式,你要是有一種真誠的心,也能得到誦經的三昧、誦咒的三昧、念佛的三昧;都可以得到,只有看你誠心不誠心!當然天天你拖拖拉拉地走在人後面,人家大家都上殿了,念了一半你才來,那你怎麼能得到三昧呢?所以這一點,各人都要注意! 那麼早些起來、同時起身,或者稍微早一點可以,不可以晚了;晚間可以早一點休息,在lecture(講經)完了之後,你早一點休息。

早一點休息,你就會早起身了;你因為睡得晚,你一早就起不來了;或者你晚間再打一點妄想,那一早也不能起身了。

我們以後的規矩,是晚間九點半鐘就可以休息了,最晚到十點鐘,大家就應該關上燈。

你願意打坐,在自己的所睡覺地方可以打坐;願意睡覺,那也是歡迎的。

所以各人都要特別注意這點! 在我們這兒住的人,若沒有特別的情形、特別的事情,在九點半鐘一定要回來,因為十點鐘我們這兒就把門關上了;關上門的時候,外面來的人我們也不開,裏面出去的人也不能開。

就是在這兒住的人,過了十點鐘不回來;就可以在門外面這麼或者坐一宿、或者睡也可以的。

如果不是這樣子的話,你也跑出去很晚回來、他也跑出去很晚回來;人人都要休息、人人都要用功的,沒有那麼多人給你看門口。

或者你有特別情形出去,你和一個最好的朋友說,你告訴他:「我今天要晚一點回來,請你給我開門!」這樣子,你晚一點也可以;有特別的情形,你若告訴廟上一聲,廟上也可以有人給你等著開門。

這是各位應該知道的,廟上和在家裏不同的。

那麼外面的居士呢?在九點半以前,最晚到九點半,就應該回到自己家裏去,不要在這兒;因為在這兒大家都要休息了!這是大家應該知道的。

還有做完了晚課,因為我們這兒太忙了,所以有人還去做工;等到把這工作做完,就是到暑假班的時候,開講《大方廣佛華嚴經》,誰也不可以做工,都應該認真來研究佛法。

在現在要講這部《占察善惡業報經》,我想或者下個禮拜天開始;今天是禮拜四,禮拜五、禮拜六,禮拜天晚間就講這部《占察善惡業報經》。

在Chinatown(中國城)那個地方講經的規矩,你們現在到這個地方都忘了,都不知道這個規矩是怎麼樣的了。

我並不是希望你們給我頂禮,我最討厭人頂禮的;為什麼?因為我沒有道德。

人家給我叩一個頭,要是有福報的人,我就受不了;沒有福報的人,勉勉強強還可以。

好像若有一個皇帝來給我叩一個頭,那簡直的──或者就受不了了! 那麼在Chinatown(中國城)那兒講經,講了這麼久,你們都知道這種規矩。

在沒有開經以前,就是法師上法座。

你們記得這個!不是現在我叫你們給我頂禮,以後有法師講經的時候,都應該這樣子的。

譬如外面來了一個法師,你們一點規矩也不懂。

在法師沒有講經以前,就應該念一個〈鐘聲偈〉;我們這兒從來也沒有念〈鐘聲偈〉,因為以前我知道你們各位都不會。

那麼以後;你們現在都會 鐺鐺噼,會打啊、唱的,就是念的都可以,現在可以唱這〈鐘聲偈〉。

講經之前,法師上座,念〈鐘聲偈〉,說:「鐘聲傳三千界內,佛法揚萬億國中;功德祈世界和平,﹝我們改它「祈法界和平」;我們都要大的。

﹞利益報檀那厚德。

」偈子是唱著念的,有的唱得非常之好! 我在天津,倓虛老法師在那兒講《楞嚴經》;那個唱〈鐘聲偈〉的維那,唱的聲音特別宏亮,甚至於在一個mile(哩)以外,都可以聽見他那個聲音,唱得非常好。

唱〈鐘聲偈〉完了之後,就說:「頂禮法師!」這個法師就說:「不為禮!」普通都是這樣規矩。

那麼雖然說不為禮,這個居士還是一樣禮拜的;有的就在他那個座位上拜,有的就是走出來到佛前這兒大展具,向這個法師頂禮。

就好像請法那個樣子,但是他就是叩三個頭,不是跪那兒求。

那麼這是一開始,講法完了之後,這法師下座向佛三頂禮;完了之後,就說:「禮謝法師!」然後再說:「送法師回寮!」果逸對這個很熟行的,她做過很多次了;不過都還是個美國式的,不是個中國的樣子! 那麼,我們現在也不要用中國的樣子,也不要用日本的樣子,也不要用美國的樣子;我們是「法界的樣子」,將來令每一個國家都跟著你們的方法去做去。

因為你們都把它翻譯成英文,將來西方人都跟著你們來學了,你們做一個創作者。

早晨早一點起身,晚間早一點休息;這叫「朝起早,夜眠遲。

老易至,惜此時。

」說「夜眠遲」,我不主張夜眠遲;遲,也就是晚,遲晚一點。

我主張晚間早一點休息;你晚間不休息,早上就起不來!並且每個人還要修自己私人的功課。

或者修〈四十二手〉、或者誦〈楞嚴咒〉,或者念《金剛經》、《彌陀經》、〈八十八佛〉之類,各人自己選擇。

無論做什麼工作,一定要把念佛、念法、念僧、誦經、持咒這些個私人的功課做圓滿了它。

你修行,差之絲毫,謬之千里;差一點,就離得很遠了。

我們共同在一起,一定要有一個共同的規則;這個規矩不是你的規則,不是我的規則,不是他的規則,是一個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則。

我本來老實告訴你們:這個做住持的,早晚課願意去做就去做,不願去做就不做。

那麼我看你們都要學住持、都要做這住持了──都願意去做就去做,不願意去做就不做;所以我一想,我這個命苦的住持,還是不管他們做不做,我來做!所以現在每一天早晨、晚間做功課的時候,我都來和你們隨喜一起做。

可是做,有的時候因為我年紀也老了,和你們這一些青年人比較,是不行了;又兼收了一個打師父的徒弟──我在那兒也做工,果前就把那個凳子推倒,把我腳打得天天都很痛的。

不過我也不會生瞋恨心,說:「這個徒弟最壞,不要他!」因為這也是叫我來忍辱呢!而且他又不是故意的,是無心的;無心是沒有過錯的,就諸佛菩薩也不會責備他的。

但是,你們不要學他這個無心的樣子;你們若學他這個無心的樣子,我就要多痛幾次了! 所以我雖然腳痛,還是一樣和你們來做早課、晚課,絕對不懶惰的;因為我若懶惰,你們大家都要做這個「住持」了──比丘也要做住持、比丘尼也要做住持、優婆塞也要做住持、優婆夷也要做住持。

那麼多的住持是不行的,所以我就辛苦一點,要來隨著你們大家一樣做早、晚功課。

我寧可痛得厲害,我坐在那個地方休息休息;你們大家在前面有的人會看見、有的看不見,因為我就在後面,懶惰一點也可以。

你們唱到「利益報檀那厚德」,最後面這「厚」字要很長很長的聲音,也很大的聲音。

今天我看見這佛前供了有兩包cheese(起士、乳酪),又有大約糖果之類;怕老鼠給吃了,他又把它拿到上面。

想不到在這上面,老鼠也找得到。

今天也沒有了!這個佛堂是要小心一點,有老鼠能吃的東西,不要往那兒擺;往那兒一擺,你就是收得再高的地方,也會沒有了。

所以我說老鼠會聞味,你們不相信;的確的啊!你吃的東西放在什麼地方,有味道牠就會找著! 有人告訴我不是老鼠偷吃去的,是這個「大老鼠」拿去供眾了。

無論大老鼠、小老鼠,放在這個地方都能找的到;這是很不容易的,也是很難得的一件事。

凡是老鼠愛吃的東西,在佛前不要放那麼久,就是cheese雖然有紙包,牠也可以咬壞了來吃;所以對於這種性質的東西,供完隨時就拿走。

你比如誰拿來供佛,你可以上上香,上完香就叩頭,叩完了頭,隨著就把這個東西拿走;不要擺在那兒時間久了,免得佛堂裏引來老鼠。

比如我們這兒念念佛,那個老鼠出來找東西吃;有的人怕老鼠的,就會嚇得呱呱叫。

所以你們各位對這一點要注意。

為什麼我這樣講呢?因為我聽那個Nordeley(譯音)說,以前我們佛堂裏頭人很少的,老鼠就很多;她去拜幾次佛,都看見那個老鼠跑到那個garbagecan(垃圾桶)去吃東西。

她就說那個老鼠很守規矩的,佛前擺的這個供,無論是吃的東西、點心,牠不去吃去,牠就到那垃圾籮裏頭去找東西吃。

但是這種守規矩的老鼠是很少的,不守規矩是很多的!不是牠守規矩,或者因為供桌高一點,牠還沒有找到;或者這個老鼠的嗅覺不太聰明,所以找不著! 我們現在新成立這個佛殿,希望沒有老鼠進來;所以在佛前供的東西,時時刻刻都要小心一點!說是:「老鼠也是眾生,你要度眾生、利益眾生,牠既然想要吃,為什麼不給牠吃呢?」有一個人這樣給老鼠做辯護律師,給老鼠來辯論。

這個辯的理由是很充足的、有理由的;可是我們佛堂是供佛的,不是供老鼠的。

老鼠想要吃東西,可以到廁所或者是kitchen(廚房),或者是其他人吃東西,或者放東西的地方;這佛堂是不准老鼠吃東西,所以我們對這一點要知道!這個給老鼠做辯護律師這個人,這個理由也不成立,也是不能勝利的。

那麼這個佛堂現在是新開始,佛堂的門也就快做好了。

這個門做得是又莊嚴、又堅固、又偉大,我用手活動活動,沒有法子把它活動得了,是很堅固的,做得是不錯的!本來今年我們前面這個門,應該選一個好的時候來安門。

我昨天對果前講:一早起一點鐘到五點鐘,這個時候是很好;可是這個時候太早了!因為這個門是做在外面,不是好像佛龕做在裏面,外面看不見;如果一點鐘就開始做外面的門,來回走路的人就會說:「你們這幹什麼呢?」他會以為我們這有什麼與人不同的情形,所以在這個時候不適宜做。

那麼其餘的時候,就是等一等兩點到五點的時候,這個期間是安門最好的一個時候。

這個門,雖然是三個門,但是我們叫「不二法門」,你看這是很妙的!很不可思議!我們這個門建立好了,我們人來回走,就是從這邊這個門了;把那邊那個門鎖上,把office(辦公室)裏面那道牆也打通了,那個office地方又多一點。

這是現在的工程,就做得差不多了! 這個廚房、廁所一做好,我們就不做了!把那個房很快就做好,到暑假班時候,決定就不做工了;任何工作都停止,做好也要停止,沒有完成的,在這個暑假班期間也不做了。

或者過了這個暑假班,有什麼不圓滿的地方,再稍微做一做它。

決定不可以做到五年、或者十年、或者二十年!住可以住五年、十年、二十年,在這兒住、修行;那做工就不可以做那麼多年。

因為我們是修行的,不是做工的;天天都要修行,要用功辦道,有很多的人,都等到這兒來開悟,從這兒要成佛呢!所以我們的工作,大概就要這樣停止了。

今天晚間就開始講這部《占察善惡業報經》。

本來我這幾天想看看《占察善惡業報經》的註解,也沒有時間看,這幾天心情也不太好。

我今天對你們講,不是講笑話,真的就想找一個人打一打,就好了;但是找來找去,也找不著可打的人。

我想要打這個人,罵他幾句他也不出聲,就算了;想要打那個人,我以為罵他他要駁我嘴,那我就可以打他幾巴掌,也沒有人出聲。

大約都知道我要打人,都不講話。

那麼今天就碰到果地,我就跟他說:「我要打你!」他是很歡喜要挨打,把帽子摘下就來了;但是我看他一來了,我就跑了!哈! 今天晚間講這部《善惡業報經》,我本來想作一作惡給你們看一看;雖然這個惡也沒有作成功,但是善也是沒有的。

不過我雖然沒有作惡,也沒有作善;但是你們聽《善惡業報經》的時候,要小心一點,小心不要作惡!小心要作善! 本來說是禮拜天白天講《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等下個禮拜再講,這個禮拜天不講了;本來可以講的,但是我聽念這個鐘聲偈念得不太好,所以就不講。

以後無論哪時候講經,我聽念這個鐘聲偈念不好,我就不講了,我就罷工;這樣子,你們就知道為什麼法師不講經,是因為鐘聲偈子沒有唱好。

今天的這前三句唱得都過去,就最後一句唱的聲音短一點。

為什麼講經要唱這個鐘聲偈?我今天給你們講一講這個鐘聲偈。

鐘聲偈,果先那天翻譯了一個humanbeings(眾生);這不是humanbeings,這是鐘聲,敲的這個鐘。

這個鐘聲雖然就在我們佛堂裏面,但是它可以遠遠傳到三千大千世界以內--沒有說傳到三千大千世界以外去;那麼釋迦牟尼佛的這個佛法,要弘揚到百千萬億那麼多的國家裏面去,令那麼多的國家裏面的眾生都聽聞佛法、明白佛法,依照佛法來修行而成佛道。

這講經有功德,這功德做什麼呢?以這種講經功德,來祈禱世界和平、祈禱法界和平,求法界平安無事;以這種好處,報答施主的這種很優厚的德行。

講經要有施主、有護法,這護法叫「功德主」,又叫「施主」;施主他佈施了,我們講經的這種功德也迴向給這個施主,令這個施主也得到無邊的利益。

這是這個鐘聲偈的大概的意思。

所以在每逢講經的時候,都念這個鐘聲偈子;念完了鐘聲偈,維那說:「頂禮法師!」也是唱著說的;若有誰願意給法師頂禮就頂禮,不願意頂禮也不要勉強。

然後大家坐下,請法的出來請法;沒有請法的,法師就開始講經了。

這是沒講經之前的情形;等到講經完之後,大家都頂禮這法師,說是「禮謝法師」。

再這個鐘聲偈子,方才我說念得不太好,但是也很好、也過得去。

為什麼呢?在這兒從來也沒有聽過唱這個鐘聲偈子,就能唱得這樣這也很不錯的,很難得了!我希望在這個「難得、很好」之外,希望更好!「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你想要看這一千里遠,你再上高一層樓,看得就更遠一點;這也就是「百尺竿頭重進步」這一個意思。

*                                 *                                  * 「占察善惡業報經」︰這一部經的名字有七個字,前面六個字,是經的別名;後面這個「經」字,是通名。

這一部經依照天臺教來講,也分名、體、宗、論、教;依照這五重玄義來講這一部經。

這五重玄義,第一,釋名;講解這部經的名字。

第二,顯體;顯明出來這經的體。

第三,明宗,明白這一經的宗趣。

第四,論用;論一論這部經有什麼用處。

第五,判教相。

「占察」:在這一部經的名字,先講這個「占」字。

占,是占驗;就占驗作善得到什麼果報?作惡得到什麼果報?那麼一看這個人是作善、是作惡,就知道他將來的業報是怎麼回事;也就是預先能知道造什麼業,受什麼果報。

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在一般世俗的人去卜卦,好像用〈易經〉來爻一爻卦,這叫「占」。

察,就是考察,這裏邊就有看一看的意思;看一看你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

種善因就得善果、種惡因就得惡的果報,那絲毫都不會錯的。

占察什麼呢?占察這個善業和惡業。

「善惡」:我們人人都知道,善就是好;做好事就是叫作善。

惡,就是做壞事。

這惡有多少種呢?有十惡;善有多少種呢?也有十善。

就是這十惡,你把它翻過來,就是十善。

這十惡是什麼呢?就是身有三惡:殺、盜、淫;意有三惡:貪、瞋、癡;口有四惡:綺語、妄言、惡口、兩舌。

殺生是由你這個身體所造的;偷也是由你這個身體去偷的,造這個偷的業;淫也是由你這個身體去行淫欲。

所以殺、盜、淫這三種,是屬於身的三惡。

意有三惡:貪、瞋、癡。

我們人都有一種貪心,沒有得到的就想要得到,已經得到的又怕丟了;這都因為有貪心的關係。

所謂「貪而無厭」,貪多少也不饜足、不知足。

瞋,是瞋恨,因為貪得不到了,就生出一種瞋恨心,就動了無明;動了無明就變成癡了。

這貪、瞋、癡三惡,從意發生出來的。

那麼口就有四種惡:綺語,就說話諷刺人、譏刺人,或者說不正當、不正經的話;就是有一種邪知邪見,或者盡講男男女女這些個問題。

妄言,就是說假話。

惡口,除非他不說話,一說話就好像毒瓦斯那麼毒,令人人都怕。

兩舌,這兩頭蛇!兩舌的人,就專門挑撥是非,令人不和;人家本來是「是」他說成「非」,人家是「正」他說是「邪」,就來回挑撥離間,令兩方面不和。

合起來這是十惡。

這十惡,你若不殺生,這就是有放生的善;你若不偷盜,這也是善;不邪淫,這也是善。

不貪、不瞋、不癡,這都是善;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這十惡就變成十善了。

「業報」︰這種善惡的果報,有過去生所造的業,過去生已經受過果報了;有過去生所造的業,過去生沒有受這種果報,所以現在生就受報了;有現在生所造的業,現在受這種果報;現在生所造的善惡業,沒有受這種果報,等到來生受報;來生所造的善惡業,來生當生受了這種果報也有;或者當生沒有受這種果報,就等再來生來受。

所以這說是「順著過去生受、順著現在生受、順著未來生受」,受這種果報。

那麼還有一個「不定受」。

因為你造這個罪業,本來應該受一個重的果報墮地獄;那麼你又懺悔了,就得到輕一點的果報,或者不墮地獄了,去變畜生了;或者不墮地獄,去轉餓鬼去了;或者你應該墮地獄,你懺悔,把罪業沒有了,又生到人間來做人了;或者你造這個罪業,不但沒有懺悔,而且你還一天比一天增加這個罪業,幫這個罪業來長,這都叫「不定受」。

好像你殺個人,殺個人本來就有罪了,你還不知道懺悔,還又去偷東西去,又去盜去了;盜,你得到人的珠寶,你就應該知足了,回來,你看到女人生得很美貌,又生這邪婬的心。

這就你又幫助殺生、又幫助偷盜、又幫助邪婬,幫助造罪業,不知道停止;所以這也得到不定受--不定受,就不定今生、不定來生,也不定再來生,沒有一定了。

所以這個造罪業,受報、不受報,這也都是活動的,沒有一定的。

你要是懺悔了,就輕一點,減一點罪;你若不懺悔,罪業就會增加。

  這個善業、惡業,本來也沒有一定的。

你在地獄裏頭,認為是善業;在餓鬼、或者在畜生,你那就是惡業。

在畜生裏頭,你做的是善業;但是在餓鬼道裏頭就變成惡業。

你在修羅法界裏頭所做的,你覺得是善業;若在人道裏頭來比較,你那所行所做又是惡業。

你在人道所做的,認為是善業;若和天道來比較,又變成惡業,因為天人比我們人更清淨。

天人所做的善業,在阿羅漢的果位上,又變成惡業;在阿羅漢所造的認為是善業,可是在菩薩的地位上來論,又變成惡業;菩薩所做的善業,由佛那兒來論,這又變成惡業。

就分從哪一個地方來論! 在佛所做的善業,是不是有惡呢?若在眾生來論,佛所做的也算惡業。

佛殺無明父、害貪愛母,這也都是惡;所以這個善、惡沒有一定的定義。

雖然沒有定義,但是你可應該作善,不應該作惡。

在你的本位上,好像我們人就應該孝順父母、尊重師長、恭敬三寶、發菩提心,這就是我們的善業;那麼在餓鬼道上,他要是不貪吃東西,那就是善業。

所以善、惡業沒有一定的;雖然沒有一定,你可是要往好了做,不可以往不好了做! 因為你若往不好的做,就會受苦報的;你往好的做,就會受善報,就是一生比一生好。

你今生窮,你若盡做好事,來生就會變成有錢的;你今生苦,你盡做好事,來生就快樂了。

這個都是有漏的善,不是無漏的。

這個善惡業,有有漏的、有無漏的。

你種人天的果報、種人天的善,這就是有漏的;你若修諸佛菩薩這個行門,這就是無漏的業。

那麼,不論你是有漏、或者無漏,或者是個善、或者是個惡,或者非有漏、非無漏這種的情形之下;你在念念之間,計著我人--就算計我怎麼樣?人怎麼樣?為什麼他比我好?為什麼我又不比他好?為什麼他這麼修行,比我用功?為什麼我自己就不用功?就生出一種計著人我這個心來了! 生出這種心,你說怎麼樣啊?就專門想要得到一個好名,然後再得到利益--就是為名、為利。

這種為名、為利的心一生起來,就想損人利己,對人不管他有沒有益處,對我自己一定要有好處。

也不想一想:對人不好,對自己好又有什麼好處呢?這豈不是太自私了嗎?他不這麼想,就令身業、口業、意業這三業,這麼樣跟著這種虛妄的習氣跑。

比如好面子囉、圖一個好名譽囉,這都是虛妄不實的;但是他就跟著這個虛妄的習氣來跑,他不信三寶、不信佛。

就是或者有機會信佛了、皈依三寶了,過一個月、二個月、三個月,或者一年、二年、三年,他就又向後轉了,又不相信了;也不學佛法了,也不念經了,也不念佛,也不持咒了,什麼都不相信了,甚至於要和佛教脫離關係。

你看看這個不信三寶!這三寶怎麼可以不相信呢?他不但不信三寶了,而且他所受的戒,他每一條都要犯:殺戒他也犯、盜戒他也犯、婬戒也犯、妄語戒也犯、飲酒也犯;這五戒、十戒,受什麼戒他要犯什麼戒。

他還盡錯因果。

本來人家做好事,這是好事,他說:「你不要做這個!我以前真吃大虧了,做善事這都是一種騙人的;做善事沒有好的結果的,你不要聽那個!」專門破壞;他自己不信因果,也叫人不信因果,來破壞人。

還最大的惡業,怎麼樣呢?殺其所尊。

他所尊重的,他都要殺了他。

所尊重的是誰呢?比如父親,把父親殺了;母親是他所尊重的,把母親也殺了;師長──師父是他應該尊重的,他把師父也殺了他。

你看這個厲不厲害?這種的行為怎麼辦呢?這就是造地獄的業道,將來一定下地獄的;這個就算上品的十惡,在上品的十惡之內,這墮地獄的。

還有你念念之間,也是執著人、執著我:那是你、這是我,分別得特別清楚。

執著人我見、執著人我相--對人見、我見、人相、我相,生出一種執著。

他怎麼樣呢?專恣情欲,專門就是放開他的情感和欲念;就是隨便地就行婬欲,行了之後又不知懺愧。

為什麼他無懺無愧呢?就因為他太愚癡了!好像瞎眼睛的人看不見東西,什麼也不知道;也就像愚癡的人,不但沒有眼睛,他還又愚癡,所以更什麼也不知道了。

他也不知道種福,所以把這個罪根積聚得很多很多;這個就是屬於畜生業道,這是中品的十惡。

還有你要是念念之間──前念、後念和現在的念,過去的念、未來的念--就生出一種慳貪的心,生出一種妒忌的心。

這個慳貪的心,自己不想布施,而且還貪;貪,又生一種妒忌,這種的人就慳貪妒忌。

這就是屬於餓鬼道,這是下品的十惡;我們生到哪一個道裏邊去,這都是由我們這個念頭造成的。

我們生在三善道,也是由我們這一念所成就的;生到惡道裏也是由一念成就的。

所以修道的人,不能有妒忌心,不能妒忌人;你有妒忌心,將來一定是做餓鬼的。

所以說《占察善惡業報經》,占,就是占算占算;察,就是觀察觀察;你看一看,預先來占驗一下。

好像現在他殺他父親,將來他一定會墮地獄的;果然不久他就墮地獄了。

這就叫「占察」。

所以講這個《占察善惡業報經》,這一部經好像是一面鏡子。

講出來的時候,我們各人都要迴光返照,覺照一下;不要就單單聽了,好像耳邊風似地,聽過去就沒有事了!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這個善惡的業報,心生就種種法生,心滅就種種法滅;你若能不生不滅,就證得一切諸法空相。

那麼我們再講一講這個修羅。

修羅,是梵語,翻譯過來叫「無端正」,又叫「無酒」。

因為他有天福而沒有天德──有天人的福報,沒有天人的德行;其性好鬥。

為什麼他這樣子呢?就因為他在因地的時候,他在念念之間,存著一種諂媚和打妄語的心。

怎麼叫「諂媚」呢?講俗話就是「拍馬」,見到有錢的人,就把頭擡起來向人講話;見到沒錢的人,他就把頭低下不看人。

又歡喜打妄語,他不是直心,你無論問他什麼事情,他總轉一個彎彎。

你問他張三現在怎麼樣?他說:「喔!李四今天不在家!」總不照實來答覆,沒有這個直心。

本來直心是道場,他是彎曲心;心不直,就在外面裝模作樣,假仁假義做一些個好事。

他可以做好事,做好事是給人家看的,希望人知道;說是:「你看某某人做了多少功德,什麼地方的橋是他一個人造的,這個橋對人很有利益的。

什麼地方的廟也是他造的,這個人是盡做好事!」他就希望人這麼樣說他,這麼樣來讚歎他。

所以他做好事,在外面掛一個假招牌;在內裏面呢?他還是算計。

算計這件事情我做了,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我在某一個人身上能得到什麼利益呢?總這樣想,總要打一個如意的算盤。

如意算盤,就是自己怎麼樣想,就得到怎麼樣的成就了。

如意的算盤,他所行所作一切的種種的事情,怎麼樣都是願意和人爭勝負--勝負,就是勝敗。

總逞強論勝:「啊!你看我勝過你了!你看我這回是第一了!你看我啊,比你好得多!」無論做什麼,總是有一個勝負心在心裏頭存著,就爭強論勝!這樣子,就造成了修羅的業道;修羅業道造成了,就變成了修羅了。

這修羅也是三善道裏邊的,所以就在這十善業裏邊,它是下品的十善業。

那麼人怎麼會做人呢?做人也是由這一念心種的因,才能成做人的果。

假如你念念之中,你就怕自己將來墮落到苦道裏邊去,你怕將來墮地獄、做餓鬼、轉畜生,就不想做這壞事;不做壞事,就不會墮落了。

那麼就能自己控制著自己,不隨著這五欲來跑;五欲,就是財、色、名、食、睡。

也不貪財、也不貪色、也不貪名、也不貪食、也不貪睡,這五欲他能自己控制住、管住;管住自己不叫著跟著五欲跑,他存心就受三皈五戒。

三皈,你們各位都知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

以這種五戒的功德,他就有一種希望;希望什麼呢?希望將來還做人,來生不墮落到三惡道裏頭去。

那麼這樣子,他存這種的念,這就是人趣的一種業報;人趣也就是人道,在這個十善裏面,它是中品的十善。

那麼你要想升天,也是在你一念之中,造成這個天的果、天的業。

怎麼樣子一念之中可以得到天人的果報呢?在這個時候你就發願,說是願意自己在將來常常得到殊勝的這種快樂。

你發這種願,然後就知道要做功德;所以就盡量去多做這種的福德,修福報、布施,把一切的罪惡都制止住,不令這個罪惡生起,也不令自己有散亂的心。

常常用這種攝持的方法,攝持這個散亂的心,令它入定,能以自己不隨這種色所轉,能把這個色也攝入空──即色入空,就攝這種色為空。

這就是這個天趣的業果、業道;這是在這個三善道裏面,是上品的十善。

你修上品的十善,就能生到天上,這是天界。

以上所說的,這是六凡法界;還有四聖法界,也是從現前一念心所成就的。

你若能常常念念之間觀察三界──你自己這麼觀察欲界、色界、無色界,這種境界都是苦的、是空的、是無常的,與我也沒有什麼關係;所以你就依照這四念處來修行。

四念處,就是:身、受、心、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

要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你做這種的觀想。

你觀身不淨,就不會自己自私,為這個身體做牛做馬。

觀受是苦,你接受什麼都是苦的,你也就不會那麼貪了。

觀心無常,這個心是念念遷流的,它是不常的。

觀法無我,這一切五蘊的色法,不是真的我。

你能這樣觀,依四念處而修行,再深信這個因緣果報;要深信這個因緣果報,好像今天來一個 condition(狀況),這也就是這個因緣果報。

那麼,要深信這個因緣果報,又要生一種永斷希求後有的心,永遠斷絕我來生如何如何。

不要有來生,現生我就要證果,不要有來生。

不是說我死了就沒有了,就因為現生就要得到這個不生不死了,所以就不受後有了,「所做已辦,梵行已立,不受後有」了,所應該做的已經做完了,這個清淨的梵行已經立了,沒有來生了。

就單單地志在這個寂滅無為的這種快樂、這種境界上,你若能這樣的存心、這樣的想念,這就是二乘聲聞、緣覺的業道。

那麼菩薩呢?那和二乘的思想又不同了。

菩薩常常念念之間就想,他想順著這個苦、集二諦,就生出一種大悲的心了;他又順著這個道、滅二諦,就又生了一種大慈的心。

修這個苦、集、滅、道四諦,生出大慈大悲來;這時候他又深深地觀察,觀察我和這個法有什麼關係?那麼觀察來、觀察去,觀這個我也空了、沒有了,法也空了、也沒有了。

我空、法空,就得到我法二空的這種境界;然後就生出一種憐憫,憐憫一切眾生的愚癡顛倒。

那麼眾生既然愚癡顛倒了,他就想辦法用種種的方便法門,使令一切眾生都得到覺悟,得到明白了。

在這一種的方便法之中,他就心量周遍十方法界,也沒有分別;十方法界也就是一法界,一法界也就十方法界。

那麼他又發願盡未來的時候,永遠永遠度眾生;這個不是一個劫、二個劫、三個劫、五個劫。

他這個度眾生的工作,是永遠要做這種工作,盡未來劫、盡未來際、盡未來時,他也不疲倦、不厭煩。

不疲厭,就是英文說nottired。

就是好像我們做工,一早做到晚間,一般的人所謂verytired;沒有tired,還都很精進,很認真去做去。

在做這種的事情,救度眾生的期間,他對眾生有好處,也不求眾生來報答他;不希望說:我對這個眾生那麼好,他一定對我也是很好的。

不想這個!我只要對人好,我來教化眾生,不管眾生對我好不好。

這個道是找一面的,理才論兩方面的;我對你這麼好,為什麼你對我不好?這就講到理上了,不是道上了。

等到講到道上,就是我只對你好,我不管你對我好不好。

他也不圖一個名稱,說是這樣做,一般人認識我了,我就得到一個好名,他一定能稱讚我、讚嘆我!他也不希望圖這個。

讚嘆又怎麼樣?人人又說:「啊!你是個菩薩!」你是個阿羅漢,那又怎麼樣呢?你要是真的阿羅漢,何必令人叫呢?人家叫你阿羅漢,你也是阿羅漢;他不叫你是阿羅漢,你還是阿羅漢。

你為什麼又想要叫人稱一聲阿羅漢呢?你若有這種思想,那根本就不是阿羅漢了! 或者:「我是一個Bodhisattva(菩薩)!」你 Bodhisattva就Bodhisattva,為什麼要人家叫你Bodhisattva?也不是其他人是菩薩,你要是何必又要人叫呢?好像我是個法師,你叫我法師,我也是個法師;你不叫我法師,我還是個法師。

那有什麼關係呢?如果我不是個法師,人家叫我是個法師,那自己就應該生大懺愧了:我也不會講經,我也不會說法,他怎麼叫我法師呢? 講到這兒,我又想起果寧的爸爸來了。

果寧的爸爸來到這兒,見到我,和我握手,他就自我介紹了:「我是恆靜法師的爸爸、father!」你看!你的爸爸已經叫你「法師」了!你一定要做到名實相符的法師,不可以有名無實。

所以你父親都承認你是個法師了,現在你可以給他說說法;你這個兒子的法師,來給這個不是法師的爸爸說法,講得天花亂墜、地湧金蓮,他就高興了,來多看你幾趟。

菩薩行菩薩道,不是希望叫人認識自己是個菩薩;叫人認識,那根本就不是菩薩。

你真要是個菩薩,怎麼會叫人認識你是個菩薩呢?若叫人認識了,那還是和認識那個人是差不多的。

或者你是個菩薩,那是菩薩才能認識菩薩;叫人認識你,那有什麼用呢?若不是菩薩,他說你是個菩薩,這簡直的就是給你戴個高帽子!你若歡喜戴這個高帽子,那你就戴著,可是沒有什麼用的。

那麼行菩薩道教化眾生的人,他也不希望有人知道他是個菩薩;你若有這麼一種思想,那就不是菩薩了,那就和凡夫一樣。

凡夫做一件事情,就希望人家知道,做一件好事各處去宣傳;若做一件壞事呢?他就不宣傳了,他就怕人知道。

好像某某以前,又賣毒藥、又吸毒,什麼都幹;他不告訴他爸爸說我現在吃毒藥、或者販賣毒藥。

這絕對不會告訴的!告訴了,他父親一定不高興的。

那麼現在改邪歸正了,他就告訴他爸爸,說是他做工賺的錢都供養廟上了;大肆宣傳,這就不是菩薩。

菩薩是施恩不求報,予人不追悔--他對眾生有好處,他不希望眾生來報答他;他布施什麼東西,也不會後悔的。

不像我們一般的凡夫,布施出去或者是財,或者是其他珍寶,若知道所布施的人用得錯了,就會後悔:「我若知道這麼樣子,我不布施給他了!布施給他,他也不做正經事!」菩薩布施出去就不管了,你做什麼隨你自己;也不見一個能布施、也不見一個所布施。

我布施給人,我這叫「能布施」;對方接受我這個布施,他這叫「所布施」。

在菩薩,他不知道有這個能、所,也不知道我是一個能布施的人、也不知道對方是我所布施的;根本他就不計較有我、有人,他布施給人,也就和給他自己是一樣的。

因為他無人、無我、無相,所以這是菩薩的境界,這就是菩薩所造的這種業道。

那麼前面說二乘那個業道是叫「無漏中品十善」;菩薩這種境界,叫「無漏上品十善」。

這是菩薩的境界。

你若能常常有這種的思想,將來一定會做菩薩,或者現在就是菩薩。

你說這一般的凡夫,就這麼樣子妙,他不是菩薩,他就想要做個菩薩;自己本來是個魔鬼,他不想做魔鬼,不承認自己是個魔鬼,就想做菩薩。

為什麼呢?就因為菩薩這個名好聽一點,魔鬼這個名字是很壞的。

人人都知道這個魔鬼是最壞的,所以不願意做壞人,連名也不願意一個壞的名,這就是凡夫的境界。

等到菩薩的境界,根本也沒有一個菩薩的思想,也沒有一個魔鬼的思想。

你若說他是魔鬼,他就是魔鬼;你說他是菩薩,他就是菩薩。

菩薩也只是一個名而已,沒有什麼輕重;魔鬼也就是一個名而已,也無足輕重。

沒有什麼問題!這是菩薩法界的思想。

最後是佛法界,這佛法界更不可思議;他就是念念之間,單獨觀察諸法實相。

本來諸法實相不可以言宣,那麼他觀察這個諸法實相,他覺悟到這個權實不二的道理,就是在這個權教上也就是實教;理不礙事,事也不礙理,他是圓融無礙的,所以理事也都平等。

可是他又知道即實而權,在這個實教,也就是權教;權巧方便,所以這裏邊有百界千如那麼多的差別相。

講《法華經》時,我講的十如是分成百界,百界又分成千如。

這個千如的差別相雖然不同,可是它的用是從寂滅生出來的,所以說「寂」。

雖然他清淨寂滅、寂滅無為,可是常常有一種的作用。

作用,好像所行的六度萬行,就像虛空裏面的雲,行來行去似的,沒有了、又生出來,生出、又沒有了。

那麼他又能用而常寂,就是動而常靜、靜而常動;在這個動而常靜、靜而常動的這種境界上,就連一個邊際也沒有了。

沒有邊際,他也不想這個一,也不想這個一切;可是在佛這種境界上,他可以不想、不分別這個「一」和「一切」,然而他能了知、能明白這個一也就是一切、一切也就是一。

所以,「微塵剎土,不隔毫端」:在微塵這麼多的剎土、國土,在佛看來,連一個汗毛這麼多、這麼遠也不相隔離。

「十世古今,不離當念」:你往上說十世以前到現在,都不離這現前的一念。

你看!  「身遍十方,也無合散」:這一個身體就能周遍十方,也沒有說身就散開來到十方去,或者合到一起;沒有的,就是這個身體都周遍法界。

「智通三世,而無往來」:這個智慧能通達三世,也沒有往來的。

三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不是說過去世,我就跑到過去了;未來,我就到未來那個地方;現在,我又過去,或者我到未來那個的地方,或者我到過去那個時候,沒有的!這個就是佛的境界上的業道,佛的果位上一種思想;這個叫「非漏、非無漏」,也叫「真中無漏」,是上上品的十善。

這是「十法界,不出現前一念心」這種境界。

我們各位對於這一點要特別研究,研究這個「十法界不離現前一念心」。

這一念心,造成了十法界;那麼十法界,也沒有離開現前的一念心。

那麼我們這個一念心造成十法界,在我們一念心又造成我們自己的心。

所有一切的眾生,他自己都覺得他很快樂;有的覺得是苦的,那就是有點覺悟了!沒有覺悟的眾生,人有人的快樂,鬼有鬼的快樂,畜生有畜生的快樂。

我舉出幾個很淺顯的例子,你們就知道了。

在最下的這種眾生,牠這個快樂就最不好。

就舉出在糞坑裏的蟲子,那種蟲子在廁所裏邊--這個講的不是用水沖的廁所,有糞在那兒存著--生出來,它覺得牠這個家庭非常好,又有吃、又有喝、又有地方住,多快樂!所以在裏面蹦蹦跳跳的,一天到晚在那個糞坑裏邊跳舞。

真的!為什麼牠在那兒跳舞?牠覺得很快樂。

你看你人在這個人世間,總願意去跳舞,也就因為覺得這個跳舞是不錯的。

那麼蒼蠅呢?什麼地方臭,它就往什麼地方飛,香的地方牠不去;飛到那臭的地方,牠就不走了,在那個地方轉來轉去,也捨不得走,牠認為那個味道是一個最好的。

  那個撲燈蛾,也是一種飛的蟲子。

牠看見那燈光──現在我們這電燈是燒不死牠,要是油燈,牠就往那個地方飛;牠為什麼往那地方飛?牠就以為那個地方有牠所需要的最好的東西。

好像那李太白跑到水裏去撈月一樣,牠就好像到燈那裏去撈月一樣;大約李太白就是這撲燈蛾的化身,他在前生做撲燈蛾去找燈,現在他到水裏去找月亮,這都有前因後果的關係。

那麼這是小的蟲子。

大的動物,那個狗牠就歡喜吃人糞和其他的糞,你給牠再好的飯啊、菜啊,牠不願意吃的。

或者牠吃,吃飽了,牠又看見糞,還要吃!為什麼呢?牠認為那是最香甜、最好吃的東西。

所以就好像人吃飽了,要吃一點水果一樣,幫助一下。

這是狗的境界,牠就覺得那個是快樂的。

在人看來:「唉!這真邋遢!這怎麼吃呢?」你沒有變狗,你變狗一樣去吃去。

為什麼呢?因為你到那時候就忘了它是不好。

你現在在人的境界上,你認為那是最骯髒的;做得再好的菜飯,你放上一點人糞,也沒有人吃了!就不要多,甚至於 penny(一分錢)那麼多,人也不願意吃。

為什麼呢?覺得那是不乾淨的。

所以人看見這一類的眾生,處在這麼一個環境裏,這最苦了;但是他自己呢?「我在這兒非常快樂啊!非常好!」你看!我們人在這個世界上,著住這種又粗又壞的五塵世界;這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人們就歡喜,醉倒在那個色、聲、香、味、觸裏頭,也不知道覺悟。

本來在天人來看,我們吃那個東西,這種色、聲、香、味、觸太邋遢了,就好像那個糞裏的蟲子一個樣子,也就好像我們人看那狗吃糞一樣的。

我們現在在天人的眼裏,就像在糞坑裏這麼邋遢;但是我們自己覺得不錯,色也很好、香也很好、味也不錯啊!這五塵的境界很好的,也在這裏邊跳舞;也就好像那個糞坑裏的蟲子,在糞裡跳舞一樣的。

你不相信?不相信你可以試試看!我也不希望你相信,等你到那時候你就知道是這麼回事,因為有經驗了;現在你沒有經驗,當然不相信。

天人看見我們人,就好像在糞坑裏一樣的。

你看這個欲界天,他這種的境界也是色、聲、香、味、觸五塵;但是他比人間就勝妙得多了、好得多了!那根本就不能比了。

可是在這個色界天,看見欲界天的天人,就好像喝毒酒似的,毒酒一喝了就死了;但是欲界天的天人,他認為很快樂的,很不錯的。

啊!我比人間那些個在糞坑裏的人好,清淨得多了! 那個大梵天天人,身上有光明,以為這是不錯了,以為這是很好了,但是在這個四空天,看見他們就好像生惡瘡似的,在身上生那個癰腫、疙瘩,流膿淌血那麼樣地邋遢。

  這個四空天他們覺得自己是什麼都沒有了,這是最妙了!最好了!在二乘人看見他們,就說他們是愚癡而昏暗,沒有眼睛,也看不見光明。

這二乘聲聞得到三昧了,覺得自己是得到無漏,也無為了,不受生死了,這比諸天都快樂了。

在菩薩看他,罵他是敗種。

敗種,就是壞種子,沒有用的;你這個種子不會出了,菩薩就罵他。

在菩薩自己有神通變化,來去自在,妙用無窮,認為這是最高的境界,這個最妙;在佛來看,他這種境界好像入童子戲,好像那小孩子玩似的,在那作戲呢!所以你現在覺得你懂得佛法了,不錯!你和一般人比,你懂佛法;你若真和懂佛法的人來一比,你又相差得很遠了!那麼沒有學佛法的,他就以為懂佛法,和這已經學佛法的人一比較,根本他就什麼也不懂;一個名相他也不知道,叫他講出這麼多道理試一試! 那麼所有九界眾生都是以苦為樂,唯獨佛,他也沒有樂,也沒有苦;他這苦的情也沒有了,樂的情也沒有了,苦樂情盡了。

他證到這個苦法界和樂法界的唯一實相--就這一個實相,無苦無樂這種的境界;到這種境界,這才是真正的快樂! 《占察善惡業報經》,這個占察,就是以你的智慧來占察善惡這種的境界。

以你能觀之智,來觀這所觀之境;這善、惡業報都是一種境界,你若沒有智慧,就不會占察。

這個占察,不是說好像那個算易經,我算一算是好、不好。

不是的!這個占察就是觀察,也就是這麼一個預先的測驗,測驗眾生,你做善就得善的業報,做惡就得惡的業報,所以說善、惡業報這部經。

業,有善業、有惡業;報,就是酬還的意思;酬還,就是還給他。

那麼酬還,你借了才要還;若沒有借,就不必還。

所以你若不造惡業,就不受這種惡的果報;你若不造善業,也不受善的果報。

那麼這一部經《占察善惡業報經》,按著七種立題來講。

你們各位聽經也聽得很多了,說一說看這一個經以什麼為題?果寧,這個經是什麼為題?占察是什麼法?果逸大約是沒有業報,所以什麼都不知道了!妳今天也要受業報了;昨天到普吉利(Berkeley)沒有講,今天要講一講! 他傳法的時候什麼情形?五祖用袈裟把六祖遮上來講《金剛經》,這個可以說的;六祖他卻不可以說我當時怎麼接的法。

我們現在可以說,我們說是說那個皮毛,是說當時的樣子,五祖怎樣用袈裟給六祖遮上頭;但是究竟它裏面講的什麼,我們也沒有說。

我們不是說五祖對他講的什麼、怎麼樣傳給他的法;這是祕密法,不傳六耳。

有六個耳朵就不講法了,這是真法,這叫「以心印心」的法門,以心印心,不傳六耳;所以無論是任何人都不知道的,這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

  我記得我以前講這個「法不傳六耳」,有一個三歲小孩就問我一個問題。

什麼問題?他說:「不傳六耳,五個耳朵傳不傳?」我說:「怎麼會有五個耳朵呢?」他說:「可以把那一個耳朵堵上,不用它!這不就五個耳朵了嗎?」我說那個耳朵堵上,有一個聽,有一個不聽,那他們兩個應該打架了,所以這也不能傳!五個耳朵也不能傳。

那麼我問你們是什麼法?我已經講過了,「占察善惡業報」這六個字,不錯!都是法。

什麼法呢?般若法。

我不是講?這個占察,是能觀之智;能觀之智就是般若嘛!那個善惡業報,這是所觀之境,這也可以說是法--所觀的法。

能觀的法和所觀的法,所觀的這個法是世間法,能觀的這個法是出世法。

以出世法來觀世間法,以世間法而明白出世法;這是既出世而入世,既入世而出世的法。

那麼你們知道是法,但是沒有說出來是什麼法。

外邊有很多人專門來和你問難,你說是法,他就問說是什麼法?你若說不出來,他就認為你不行的;你要是一說出來,他不懂了,他就認為你是學過佛法了,是個法師。

好像你是一個什麼Professor(教授),要問你;你若不 Professional(專業),那就是名實不相副了! 這個佛經總起來有七種立題,這一部經就是單法立題。

其他的,有單喻立題,就是《佛說梵網經》,單單一個比喻,比喻戒好像大梵天王面前那個網羅幢一樣。

單人立題,如《佛說阿彌陀經》;佛也是個人,阿彌陀佛又是個人。

《阿彌陀經》就是人人的經,所以現在家家觀世音,處處阿彌陀,就是因為他是人人的經--是「人人的經」,不是「人民的經」!不論你做主席也應該念這部經,你做什麼大官也應該念這部經,做老百姓更應該念這部經;所以這是人人的經,不是人民的經,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

人民,就是老百姓;這部經是國王、大臣、老百姓都應該念。

法喻立題,就是《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就是個譬喻,譬喻這一部經就好像是一朵蓮華似的,出污泥而不染。

人喻立題,就是《如來獅子吼經》;如來是個人,獅子吼是個比喻,比喻如來說法好像獅子吼似的。

人法立題,就是《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人,般若是個法。

這有單三、複三。

單三:單人、單法、單喻;複三:人法、人喻、法喻。

這六種了,還有具足一。

具足一,就是人、法、喻都有了。

這是什麼經呢?就是我們等到暑假的時候想要講的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是法,佛是個人,華嚴是個譬喻;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具足人、法、喻,這七種的立題。

那麼這一部經就是單法立題。

「經」:經,有很多種意思,這是佛所說經典的一個通名,所有佛說的經典都叫「經」。

前邊這六個字,是這一部經的別名;特別是這一部經專有,其他的經就不叫這個名字。

也就好像我們人,張三是個人的名字,李四是個人的名字;你拿這張三就不能當李四,拿這李四你也不能說他是張三。

為什麼呢?因為他有自己的專名。

這一部經也是這樣的,它有自己的專名,就是「占察善惡業報」。

經,這一個字,梵語叫「修多羅」,又叫「修妒路」,又叫「素怛纜」。

這個翻譯,就是當初翻譯經典的,有翻譯這個音輕一點,有的翻譯重一點。

這麼多譯名,也不是另外有一個名字不同;就因為中國和印度語言不同,南方翻這個字,就有點廣東音;西方翻譯,就有點唐音──唐朝那個時候的語言。

所以中國有五方原音,有五方的音不同。

好像頭先說那個「指授即無,唯論見性」,我講的時候已經講得清清楚楚;他問你這個問題,你應該很快就答覆了,不要回來問我。

為什麼呢?本來那個就是廣東話嘛!我沒有跟你講「莫得」(連讀音)?「指授就莫得」,就是這一句話嘛!這湖北的話,你問他:「有沒有?」他說:「莫得!莫得!」就是「沒有」。

湖北、湖南和廣東這個音有點相近,所以它那個「指授即無」,就是「他指示我、傳授我莫得」!莫得,就是這個意思。

那麼法海禪師不能用廣東音來寫上那個「莫得」(編注:現在廣東已新發明此字,去掉「有」字裡面那兩橫,就是「沒有」),那個時候他寫「即無」,即無就是莫得。

這因為我們這位六祖大師是個廣東佬,就說「莫得」,一定是這麼回事!你可以聽當時的錄音,就是這麼錄的!我以前沒跟你們講過唐朝的錄音?你可以把唐朝的錄音打開給他聽聽!所以沒有那麼多問題,這就是「莫得」! 這個「經」字是半梵語,具足就是「契經」,「經」是翻了一半。

契經,就是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

好像你們現在英文的 sutra這個音,也和這個「契經」差不多的。

你拼一拼這個音,試一試這有多少相近的地方。

那麼這個經,又可以翻成個「線」字,就好像一條線似的;又可以翻成「繩墨」,就好像做木匠拉那條線,然後用手拎起來打一下,來定出直線,那叫繩墨。

這個經又有一個「湧泉」義,好像從地裏頭湧出水泉子。

又有「貫、攝、常、法」:貫,是「貫穿所說義」,把所說的義從開始到最後,就好像用一條線穿起來。

攝,是「攝持所化機」;你這一講經,就很多人來聽經了。

「古今不變曰常,三世同遵曰法」,常,就是永遠都不會變的;法,就是一切人都要遵守的。

現在講經在西方還不盛行。

你若講經,他說:「人家修行都不講經,人家修行就是坐禪,講經有什麼用?」那麼佛為什麼要說三藏十二部?要是坐禪就是修行,佛就在那兒坐禪了,他為什麼要說經呢?這個經什麼意思?什麼用處?他完全都不懂的,就說他是佛教徒了,你說這真是可憐!這比方小孩子還不懂事情,就想做爸爸了!三歲小孩子怎麼可以做爸爸?三歲小孩也不可以做媽媽的。

是不是啊?為什麼呢?他就不懂嘛;根本就不懂,你怎麼可以叫他做? 所以中國那個康得--就是那個宣統,三歲做皇帝,這簡直的不是開玩笑嘛?三歲,他懂什麼東西,你叫他做皇帝?所以這就是愚癡人幹這個愚癡的事情。

當時可見清朝那些個做官的,都是木雕泥塑的,用木頭做的、用泥巴來做的;所以用那個小孩子,就可以做皇帝了。

若是有一個人,就不會用一個三歲小孩子來做皇帝。

說是有大人抱著;有大人抱著他也不行的,他自己不懂嘛! 他那個叔叔抱著他上朝,宣統就哭,這個王爺就說了:「一會兒就完了!一會兒就完了!」這真是一個預兆!一會兒,就是 waitaminute;完了,就是finish了。

就是說,等一等就完了。

他說等一等就完了,果然就完了,清朝就完了、沒有了!他都有點修行,都有先見之明! 所以這懂佛法和不懂佛法,一聽他說話就知道了。

他若說不要經;不錯,可以不要經,但是你到沒有到那個程度上?我對你們講過,「迷時千卷少,悟後一字多」,迷時你念一千卷經也是少的,你若開悟了,一個字都是多的,一個字也不能講的。

好像某某人說「不說話」,你還寫字,那還是不行的,那沒開悟;開悟,一個字也不能寫,一個字也不能說,簡直地什麼也沒有了──也沒有佛法,也沒有魔法,也沒有人法,也沒有我法,也沒有是法,也沒有非法,那才可以! 喔!你還要不念經,「我們這是就參禪!」一講,這已經就完全知道他是什麼也不懂了。

這就是小孩子講話,小孩子就是「噠噠噠、噠噠噠」,什麼意思?沒有意思!就是這樣子。

  這經就有這麼多意思,所以這是我們應該遵守的。

因為什麼他說不要講經、不要說法?就因為他不會講,他不會說,所以就不要講;他若會講,比你講得更歡,他到所有的公園、所有的 street(街)去講去,比那個Halley(譯音。

小孩子的名字)他們蹦得還厲害! 有一個人他心裡就想:這個法師講的不錯,三歲小孩不能做爸爸,三歲小孩也不能做媽媽。

這你又錯了!三歲小孩可以做你的爸爸,也可以做你的媽媽--不是現在,是將來末法的時候。

這科學進步了,用這科學的方法,很快就生出一個小孩子,很快就可以結婚,很快就可以做爸爸了。

只是末法時候,人壽到了十歲,那時候三歲如果不做爸爸,你說活到十歲有什麼意思呢?所以那個時候就因為科學進步,三歲就可以做爸爸,也可以做媽媽了。

但是到十歲就死了,不能超過十歲;因為太快了,你生得快,死得也快!就這樣子,因為太科學了!你們各位要認識這科學的「好處」! 《占察善惡業報經》,在前邊講「釋名」已盡,現在講「顯體」。

顯,把它顯明出來、顯露出來;顯露出什麼呢?顯露出來這一部經的本體。

每一部經先有一個名字,名字之後就是顯體了;這是依照天臺這個講經的講法,在現代一般講經的法師,多數都依照天臺這個的道理來講。

天臺五重玄義,第一就是釋名。

也就好像我們人,你認識這個人必須要知道他叫什麼名字;經也是這個樣子。

那麼人有人的身體、經有經的經體;這一部經它是以什麼法做它的法體?我們人這個身體有高的、又有矮的,有肥的、又有瘦的,又有面孔是黃色、又有面孔是白色的、又有面孔是黑色的,臉面不同;這經也是這樣,經的體樣子也不同。

那麼這一部經以什麼為體呢?也就是以這個「實相」為體。

這個實相是這個經的本體,又叫「一實境界」,一個實在的境界。

這個實相有很多的名字,菩提也是它、涅槃也是它、真如也是它、如來藏性也是它,所以名字很多,但是都是這一個。

一切的大乘經典都是以實相為體,這一部經也是屬於大乘的經典;它在方等的時候說的,這是大乘的開始。

所以這一部經,就是以一實境界做經的法體。

顯體之後,就要明宗了,明白這個宗旨。

你光念這個經、講這個經,你若不認識這一部經的宗旨,那你還沒有認識這一部經;不是單單念了一遍、看了兩遍,這就是懂得經了。

尤其有一些個人,連一遍他也沒有看,他就說他明白佛法了。

你說這個!他們想佛法是很容易明白的。

不錯,很容易明白,但是你要學;你不學,你就不明白。

你沒有學過,你就說你是明白佛法的,那是騙人的! 那麼這一部經的宗旨是什麼?以什麼為宗呢?以兩種的觀法為宗。

這兩種觀法,第一,就是「唯心識觀」;第二個觀法,叫「真如實觀」。

怎麼叫唯心識觀?這簡簡單單來講一講,不講太多了!現在這一部經已經講了五天了,連個題目還沒有講完,所以只可以簡單一點的講。

唯心識觀,他知道這一切都是虛妄的、不真實的,沒有一個真實的境界;就是我們人的這個念,也是前念生,後念就跟著來了。

前念滅、後念又生;後念滅、後念又生。

這生滅是無常的,你若想它暫時停止,也不可能的。

所以你這樣的觀察來、觀察去,覺得這個心是無常的了;你久而久之,就可以得到色寂三昧。

色,就是色相;寂,就是寂然不動。

一切的形形色色本來是動的、是有形有相的,也都寂然不動;得到這種三昧了,這叫唯心識觀所得的。

真如實觀,你要想--就是參禪,參這個「思惟修」修行。

你思惟這個心性(這個真心、佛性),是不生不滅的,也不著住到見、聞、覺、知上,不著到見上、也不著到聞上、也不著到覺上、也不著到知上。

再能斷除一切的妄想,永遠離開一切妄想;除非不想,想就是一個真,不是妄想。

比如我想造個廟,就造個廟,這不是妄想,這是真的想;我想造個佛,我就造個佛,這不是妄想。

怎麼叫妄想呢?你只想想而已,不去實做去,這就是妄想。

你像這樣子這麼思惟來、思惟去,這麼輾轉思惟;時間久了,就可以得到心寂三昧。

這個三昧的名字叫「心寂」,前面那個叫「色寂」。

心寂三昧,這個心寂然不動了;寂然不動,可是了了常明,還是明明了了。

不是寂然不動,就好像睡覺睡著了,什麼也不知道了。

動是不動了,但是什麼境界都還明明了了的;「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有一種感應的這個神通。

得到了這種心寂三昧了,這是真如實觀,這觀法成就了。

這是本經的宗旨,以二種觀法做它的宗旨。

第四,講到它有什麼用處。

這個經有什麼用處呢?這個用處可大了,能以滅你的罪、除你的疑惑。

以「滅罪除疑」為它的利用,它的力量就能消滅你的罪,又能除去你的這種疑惑,就有這個用處。

第五,是判教相。

那這一部經講來講去,它的名字也有了、法體也有了、宗旨也有了、利用也有了,究竟它是屬於哪一個時候、哪一種教理呢?這要知道!不是單單知道個名字,這就叫明白佛法了;也不是單單知道它一個體,我就又明白佛法了;也不是單單知道它一個宗旨,喔!我明白佛法了;不是單單知道它一個利用,這我明白佛法了!不是那麼樣簡單,你還要知道是什麼時候說的這部經。

這「五時」,是屬於哪個時候?前邊我不有講嘛?這是屬於方等時,是方等教。

說這部經,是方等時候。

按這個五味來講,有乳、酪、生酥、熟酥、醍醐。

乳,就是牛奶;酪,不知是不是 cheese(乳酪)?生酥,大約就是牛油之類,不過還是生的,不是熟酥。

那麼它的教相就是屬於生酥,在這個時候,是大乘佛法開始的時候;所以叫「大乘初門」,這就迴小向大的時候。

前邊所講這些個,這叫「五重玄義」;你明白這五重玄義了,這個經文就容易懂了。

我們現在有這麼大一個道場,這個道場從什麼地方來的?你們各位知道不知道?說:「我知道!我聽法師講過,說是菩薩送給我們的!」不錯!這個雖然是菩薩送給我們的,也是護法的成就。

我們這有護法,男居士就是男護法,女居士就是女護法,這男學生就是 boy護法,女學生就是girl護法。

我們這有這麼多 boys,有這麼girls護法,有這麼多年的成就,由Chinatown(中國城)搬到此地來,這都是你們各位的功德! 你們各位有的供養三寶的,有的護持三寶的,有的人把做工所賺的錢都貢獻出來給佛教;所以我們現在有這麼大的廟、這麼大的地方,這都是這幾年你們共同努力來護持佛教所成就的,是在這兒的男女出家人、在家人,這多年努力所成功的。

前幾天有一個人就說了:「在這兒這麼多年,覺得也沒有什麼成就,一點意思也沒有,也沒有用!」你說你成就這麼大一個道場,你還想要成就什麼?你們在這兒白天去做工,晚間就來聽佛法,把所賺的錢都來布施,這是一種真心,才有這種的成就。

果護由去年開始把所賺的錢都貢獻出來,那麼你不知道這些女護法以前也都是這樣子的;好像果修、果逸,以前她們所賺的錢,也都是供養三寶的,都是拿出來供養常住的。

那麼現在好像果進、果堂,這都是很發心的護法,但是他們自己不知道;他們護了法,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護法。

你說這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如果不是你們這些個人護法,怎麼現在會有這麼大一個道場? 這個大道場不是我的、不是師父的,是你們各位的,你們人人有份的!所以你不要以為你們沒有功德;你們的功德現在大得不得了!那天人見到你們、鬼神見到你們,或者一看見你走過去,他都要合掌。

但是,可又有一樣,那個魔王也在那等著你呢!「來啦!回來了!不要做!」那個魔王在那裏就給你好像灑迷魂藥似的,叫你快點迷了、不要去明白了,就這樣。

看見果許了沒有?她跑了又回來,回來又跑了,這就迷得太深了!她也因為做功德,做一點,就受不了;受不了,就要跑了。

這個就是很有問題的。

你們在佛教裏來做護法,都要祖上有德行、有根基,也要你們自己有善根;若不這樣,根本做不到。

那麼現在這一些個男居士、女居士都發心,發得很真的。

好像果逸在沒有出家以前,就提倡印經,印了《千手千眼大悲陀羅尼經》;她發心提倡印,那麼這個女居士拿出一點錢、那個女居士拿出一點錢,大約用了一千多塊錢吧?就發心印出來了。

這都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現在她又教這《大悲陀羅尼法》;大約她以前就是預備將來教一教這個法,所以先印一點這部經。

我們每一個人要知道,這個道場的成就是大家的力量,不是一個人的力量。

我現在再告訴你們一件事情,你們有的人供養師父,有的供養的錢多一點,有的少一點;多的也不會太多,沒有 million、milliondollars(百萬、百萬)那麼多;少的也不會太少,不會一個、兩個 penny(便尼)那麼多。

這樣子,不論多少,我告訴你們!你們供養師父的錢,我都拿出來造道場;我自己私人無論誰供養我的錢,我甚至於一塊錢也不用的。

你看得見我在這兒,什麼東西我也不買的,就預備來幫助這個道場;不是像你們美國這種宗旨,有一塊錢買兩塊錢的東西,那一塊錢我慢慢給payment(分期付款)。

我不是這樣子!所以,你們無論供養常住的錢、供養師父的錢,我一塊錢都交給常住。

說是:「那我知道了!供養給常住一塊錢,供養多了,大約師父就自己用了!」你很聰明的,這個師父想欺騙一點點事情,也欺騙不了你。

可是不但一塊錢,就是一百塊錢、一千塊錢、一萬塊錢,也都是公家的。

我自己私人沒有錢,我給公家管這個錢的問題,我自己一個 cent(一分錢)也不用的。

「那你用,我也不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啊!我自己知道,不須要你知道。

不過現在我告訴你們,現在道場有這麼個成就,這是這麼多年的成績、這麼多年的努力,才有這麼個成就。

所以你們各位護法居士,你不要再不認識;你現在護法成就一個道場,還不知道呢!說:「這個道場怎麼是我的呢?」就是你們擁護道場的關係,所以成就了!這個這麼多年成就這個道場,這是很慢的,因為美國這兒是很不容易的。

在香港,我告訴你們:我兩年半的期間,我造了三個地方。

大嶼山,可以住幾百人;西樂園,要是儘量住,可以住二、三十人;跑馬地也可以住。

我跑馬地那兒,出家人住過二十多個人。

那時候給虛老做佛事,做一百六十多天的佛事,念《大般若經》,常常二十幾、三十幾個人在那兒住。

吃飯很多人,那個廳裏面都坐不開了,有的要到房裡、各處站著吃。

那麼兩年半造三個地方,到這個地方十多年,到現在才有這點成就;這還是你們各位護法努力的關係,才能成功了。

那麼成功了,還更要努力,我們現在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好像一切的開支,需要錢的地方太多了,這護法要更發心來擁護這道場! 有一個人就說了:「我以為我供養師父,師父用這個錢;原來他自己還不用,來幫助這道場!早知道這樣子,我就不供養這麼多了!」道場就是師父,師父就是道場;你們這些護法也就是道場,道場就是護法。

這個就是你們的一個大家庭,所以到這兒來,誰對你們好一點,你也包涵一點;對你不好一點,也就好像家裏和姊妹發脾氣,過去就算了,不要存在心裏。

說:「這個人我要殺了他,我一定要打他一頓!」不能有這個意思。

你一存這個心,那簡直和世間那個流氓沒有兩樣的。

所以誰和誰都不要存一個成見,對人人都像至親骨肉一樣。

至親骨肉,就是父子、兄弟、夫婦、姊妹,沒有再比這個親的;至親,最親近的。

我們現在這是法親,大家都來研究佛法;將來都到阿彌陀佛那個極樂世界,在那兒一起組織一個大的法會,我們在那兒共同修行。

所以在這兒不要 fighting(吵)、不要鬧意見;你在這兒鬧意見,到極樂世界也會不快樂的,因為你種這個不快樂的因。

所以在這兒,每一個人都要發菩提心,一定要結菩提果的。

今天是四月二十二號,我們五月一號預備下午一點鐘開始開會。

五月二號是浴佛節,在去年的浴佛節,我們沒有這麼多的工作,籌備得很久,辦得很圓滿。

今年第一次在我們自己的道場,我們因為很多工作,所以就對於浴佛節沒有怎麼樣預備;但是從現在開始還可以,不過就是沒有請總統那封信,沒有請議員和省長的信,現在不知道還來得及、來不及?因為去年那個主席對這個事情很努力,今年我們因為做工,所以對這個事情也就忽略了。

今年這第一次的主席,我歡喜果前來做,你們大家贊成不贊成?有沒有人反對?有意見可以提出來講一講;沒有意見這就通過了,就這樣決定了! 那麼今年這個主席換果前,他在這兒第一次,應該他做。

去年果前在外面,果寧願意在外面,很願意出風頭的;所以我就叫他做,他身量又很高,做得很不錯。

並不是說他做得不好,今年不用他,他做得很好;不過今年,這是輪的來做。

那麼其餘的各部門還是照舊,像去年一樣,去年擔任什麼責任,今年還擔任什麼責任。

果寧今年擔任糾察,就各處看誰沒有座,就找個座位;誰沒有叩頭,找個地方給叩頭──不是給他叩頭,叫他向佛叩頭。

這不是叫你見到人給他叩頭,不是這樣子。

還一個消息和大家講。

果寧他今年發心持銀錢戒,你們誰無論如何不能給他錢的;給他錢,就幫助他破戒。

他現在又有飯吃、又有衣服穿,他媽媽爸爸又要給他做衣服;不單給他做衣服,還要給你們這麼些個出家人做衣服。

媽媽爸爸也發菩提心了,這個是最好的!那麼誰也不要幫著他犯戒,他持銀錢戒,你們誰看見他若是偷著去買東西,就要告訴我,說他有錢了。

你們大家要看著他!大家不看著他,或者他自己立的願又會破了。

現在他自己不能破它,我第一個做他的護法,就告訴你!說:「他不拿錢,怎麼能叫我買什麼東西?」對的,不准!不可以的!善知識真正護法你,你不要以為他:「我有這麼點小毛病,還跟我講一講!」就是講你的小毛病,那才對你真好呢! 天竺三藏菩提燈 譯 前面講說經題已竟,現在再講一講這位翻譯法師的名字。

為什麼要講翻譯法師的名字呢?因為這一部經如果沒有人翻譯,我們現在不會明白這一部經;我們能明白這一部經,這種的功德,都是這位法師他佈施給我們的。

所以我們紀念他這種功德,所以要講一講這個翻譯的人。

「菩提燈」:這一位法師也是印度的人,在隋朝的時候到了中國來,也翻譯了很多經典,這一部經典就是他所翻譯的經典其中之一。

那麼他的名字叫「菩提燈」。

菩提,是梵語,翻譯過來叫「覺」;就是一個覺悟的明燈,他這種的光明好像燈似的。

這是這個名字的意思。

那麼他把這個印度文翻譯成中文,所以現在我們能有機會講說這一部經、讀誦這一部經、書寫這一部經、受持這一部經,這都是這翻譯法師的的功德。

「三藏」:就是經、律、論三藏。

這一位法師他通達經藏、律藏、論藏,都明瞭。

「沙門」:沙門是梵語,翻譯過來叫「勤息」,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這個經文上沒有「沙門」二個字,但是普通的法師都叫「沙門」,佛也叫「沙門」,佛的弟子也都叫「沙門」。

所以這一位法師他翻譯這一部經典。

A1.序分(分二)  B1.證信序 B2.發起序 今B1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梵一切智人,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以神通力,示廣博嚴淨無礙道場,與無量無邊諸大眾俱,演說甚深根聚法門。

「如是我聞」:如是,是指法之辭;我聞,是領受之意。

什麼叫指法之辭呢?就是指明白了這個法。

這個法,就是這一實境界的法。

我聞,聞的是什麼呢?也是聞的這一實境界的法。

這個法如是,我聞亦如是;法如是、聞如是,這是如是如是的法,如是如是的聞。

為什麼說「我聞」,不說「耳聞」呢?因為耳朵是身體的一部份;我,是一個總名稱。

本來佛教裏頭講無我,為什麼阿難還要提出個我呢?阿難這個我是無我之我,不是有我之我;這是證得八大自在我的我。

因為無我而言我,所以叫「我聞」。

「一時」:就是一個時候;哪一個時候呢?就是說經的那個時候。

「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一時」這是時成就。

「婆伽梵一切智人」:你們各位聽過很多經了,對這個「婆伽梵」是什麼意思,知道不知道?有誰可以講一講?這〈楞嚴咒〉上也有「婆伽梵」,你若懂這個,也就懂〈楞嚴咒〉的意思。

果寧,你知道這個「婆伽梵」是什麼意思嗎?因為果修說是「佛」的意思,你可以說是「如來」的意思,也可以說「應供」的意思,又可以說「如來、應供、正偏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十個意思。

不錯!婆伽梵是佛,也是世尊的意思。

但是為什麼不翻譯成「佛」,或者「如來」,或者「世尊」呢?因為「婆伽梵」在咒裏頭,它有六種的意思;所以這多含就不翻。

你若翻譯過來,它就不具足那麼多的意思。

這個六種意思是: 第一個意思,自在,得大自在。

有真正般若的智慧,對於一切的境界都迎刃而解,他都明白。

好像一把刀,這個刀的刃子來了,什麼都可以砍斷了,這叫「迎刃而解」。

般若的智慧就好像鋒利的刀似地,把一切的障礙都割斷了,所以得到自在。

第二個意思,熾盛。

就好像火燒得很旺似的;出了火苗子,那個火竄起好高,火著得旺就沒有煙了,你潑上水它也不熄滅,這叫「熾盛」。

那麼佛有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八十種隨行好,就好像火那麼熾盛。

  第三個意思,端嚴。

端,端然很正的;嚴,就是很威儀的。

就是《楞嚴經》和《華嚴經》那個「嚴」,很端嚴。

這種有大威德,萬德莊嚴,這叫端嚴。

這是一個意思。

第四個意思,名稱。

名,是名譽;稱是稱讚。

這個名稱普聞,所有十方三世一切的眾生,聞見佛的名字,都生讚歎心,讚歎這名稱。

第五個意思,吉祥。

你無論誰看見婆伽梵,都得到吉祥、都得到這好處。

所以我們人拜佛,拜佛就吉祥,就會得到感應。

第六個意思,尊貴。

佛是世、出世間最尊最貴的,沒有再比佛尊貴了,所以叫「婆伽梵」。

一切智人,就是一切人之中最有智慧的一個人;是誰呢?是佛。

那麼這就是主成就。

「在王舍城」:這是印度那個舍衛國王舍城,也就是阿闍世王做皇帝的那一個城。

「耆闍崛山」:就是靈鷲山,翻譯成靈鷲。

這個靈鷲山離王舍城大約有五里路那麼遠,有的人說三里,有的人說四里,這就不管它了!你到那地方,五里就走遠一點,三里就走近一點,這個沒有什麼問題。

這座山,是眾生八識的相分所組織而成的,所以現出這個山。

那麼這山是一個處成就。

「以神通力」:神,就是自然的意思,和天的意思差不多。

通,就是通達沒有障礙。

力,力量。

釋迦牟尼佛,就是這個婆伽梵,用這個大神通力,「示廣博嚴淨無礙道場」:示,就是顯現的意思,顯現出來令一般人都知道。

顯現出來一個又寬廣博大、又莊嚴清淨、又通達無礙的道場。

廣,就是廣大;博,也就是多的意思。

廣博是屬於性的量,量等虛空,沒有形相、沒有著住、沒有體性;這虛空無障無礙,這是性的量。

這個性的量,按著三德秘藏講,是屬於般若德。

嚴淨,這屬於性具;自性具足這種嚴淨的功德,這是屬於解脫德;它不生不滅,得到一種解脫。

無礙,這是性的本體;性的本體具足一切的功德,周遍法界,這是法身德。

廣博就是般若德,嚴淨就是解脫德,無礙是法身德;這法身就是常,解脫就是寂,般若就是光。

這就是常寂光土,這個道場也就是常寂光的道場。

在佛來講,就是常寂光;在眾生來講,就變成這五濁惡世。

現在釋迦牟尼佛用他的神通的力量,來把這個五濁惡世變成常寂光土 「與無量無邊大眾俱」:這是個眾成就。

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就在這樣的道場,和無量無邊,沒有數量、沒有邊際這麼多的眾生在一起來說法。

說什麼法呢? 「演說甚深根聚法門」:演說,就是用種種方便權巧的方法,來把這個法很明白地表現出來;講出來的這種法,是甚深的法。

什麼法是甚深的法呢?就是這個一實境界的法。

演說這種根聚法門,甚深根聚法。

根,就是六根;聚,就是聚會到一起。

這個六根合成一根;一根分為六根。

  怎麼叫六根合成一根呢?每一根都有六種的作用;所以每一根就具足六根,把這個六根的功能都聚會在一起。

也就是六根互用,眼睛可以說話,耳朵可以吃東西,所以這叫「根聚法門」;演說這種法門,為一切眾生來滅罪除疑。



這一段文,在前邊具足六種成就,這是本經前邊序分的第一個部分。

每一部經都有三分:有序分,有正宗分,有流通分;具足這三分,這才是一部圓滿的經典。

現在開始講這個序分的第二個部分。

B2.發起序(分二) C1.略請 C2.正問  C1(分二) D1.請 D2.許 今D1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堅淨信,從坐而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言:「我今於此眾中,欲有所問,諮請世尊,願垂聽許。

」 「爾時」:就是當爾之時。

在什麼時候呢?就在說《占察善惡業報經》這個時候。

這個時候,「會中有一位菩薩,名堅淨信」:在這會中有一位菩薩,他的名字叫「堅淨信」。

堅,就是堅固;淨,就是清淨沒有染汙;信,信而不疑。

因為這位菩薩能堅固他真正的信心,所以他叫「堅淨信菩薩」。

又有一個講法,堅,就是正因佛性;淨,就是緣因佛性;信,就是了因佛性。

這一位菩薩具足正因、緣因、了因,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堅淨信」。

這位菩薩在因地修行的時候,他除非不聞佛法,若一聞佛法,就是把它記得清清楚楚,不會再忘記了。

那麼由這個記憶力堅固,而生出這種清淨的信心。

對於佛教他是真信,深信不疑;不能說我信佛信了三年、或者五年,然後又開倒車了。

開倒車,就向後轉,把這車往後退,不往前精進。

這位菩薩從來學習佛法是向前勇猛精進的。

那麼現在,在這種滅罪除疑的情形之下,他發起請問。

在前邊那一段序,叫「證信序」,證明六種成就,證明這經是可信的;這一段是「發起序」,這個人發起來請法序。

那個證信序又叫「經前序」,因為它在這經的前面敘述出來;又叫「經後序」。

  怎麼既叫「經前序」,為什麼又叫「經後序」呢?前、後本來是不可以混合的,怎麼前又可以做後呢?後又可以做前呢?因為佛說經的時候,並沒有說:「如是我聞,一時婆伽梵、一切智人,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以大神通力,示廣博嚴淨無礙道場,與無量無邊諸大眾俱,演說甚深根據法門。

」這一段文是阿難結集經藏的時候,才加上的,所以叫「經後序」;但是因為它放在經最前邊,可以說是「經前序」。

這是很清楚了,所以前邊也可以當後邊、後邊可以當前邊,這也是沒有定法。

「從坐而起」:這位菩薩在這個法會裏,他就從他的座位站起來。

他是有原因的才站起來的,他想要請法。

「整衣服,偏袒右肩」:那麼請法必須要把衣服衣冠都整齊,在印度的風俗他要偏袒右肩,他就整頓衣服,看看衣服穿得好了沒有?是不要跌到地下?他把衣服整頓好了,就把右邊的右肩露出來。

這個偏袒右肩,表示敬順,就是恭敬而順從的意思。

又,右邊屬於實方,這表示要請求真實的法門,所以這位菩薩偏袒右肩。

「合掌白佛言」:就合起掌來,對佛說了。

合掌,表示「十法界不離現前一念心」,這是一個表法;又表示「權實二智合一」。

合一,權就是實、實就是權,權實不二;不二,就是一個。

「我今於此眾中,欲有所問」:我現在在這個法會大眾裏面,我看大家都想請法,。

「諮請世尊」:諮,就諮問;自己不明白來請問,這叫諮請。

所以我現在就為大家來代表,請求佛說一說這個法,究竟這個道理是怎麼樣子。

「願垂聽許」:雖然我來請,可是要世尊慈悲聽從,而許可我所請的法。

這個請法,也就是問問題。

在印度,請問問題是很有禮貌的,預先要恭恭敬敬合起掌來請法、請問這問題;不是像現在一般在社會上,就這麼很隨便地來問這問題,一點禮貌也沒有。

為什麼現在的人這麼樣子呢?這就是一個末法的表現,人人都不尊重法了,拿這法不當一回事,不把它看重了,所以就很沒有禮貌的。

因為這個,所以我對你們講,有的外面來的人,他隨隨便便向你們問問題,不需要答覆;因為他太隨便了,我們沒有一定答覆他這問題的義務。

D2.許 佛言:「善男子!隨汝所問,便可說之。

」 這幾句經文,是許可前邊這堅淨信菩薩請法。

請法必須要得到許可說法,或者佛點頭默許,或者說話。

現在佛說話了。

「佛言:善男子」:佛說,你這一個好孩子!佛叫他好的男人。

「隨汝所問,便可說之」:隨便你問什麼都可以的。

你願意問什麼,沒有關係的,你可以問的;你問什麼法,我就給你說什麼法。

這是許可了,那麼後邊堅淨信菩薩又請法,又說他所想要問的問題。

*                                 *                                  * 現在這個時間又快了一點鐘。

我們這一些個人做工,做得把日子也忘了,時間也忘了。

在本來昨天晚間,應該把這個鐘幫助它走快了一點鐘;可是我們人人都做工,做得太辛苦,把這件事情就忽略忘了。

今天他們問幾點鐘,我們還照著老鐘,午中講lecture(講經),連吃中飯也吃晚了一個鐘頭!所以在白天的時候,我們有說這個鐘是什麼時間;我以為今天是禮拜六,應該把鐘走快了一個鐘頭。

我說:「這是要等到晚間睡覺的時候,才可以幫助它走快了一個鐘頭!」 早晨起來,也不覺得這鐘是快的,因為睡覺睡得少一個鐘頭也不要緊的。

那麼果循和果遵來了:「今天晚上有 lecture(講經)嗎?」我也在這兒沒有走,奇怪他們問有 lecture嗎?想:沒有到時候呢!他們進來又等一等,又問:「是不是鐘改了?」我這才知道今天是禮拜天,我以為還是禮拜六呢! 所以他們一般做工的人說:「叫我們多做一個鐘頭的工!」不是這個意思,不是想要各位多做一個鐘頭的工,因為我把日子記錯了。

那麼因為這個,等一等我趕快在六點半時候打叫響,講 lecture。

今天這lecture是六點半至七點半、八點半到九點半,現在已經到時候了;到時候,還早一點休息了。

所以今天 lecture時間不夠講,就不要多講! 講經法師站起來,大家都要隨著站起來;不是說是這個法是沒有什麼一定的。

好像本來我是念到「上報四重恩」站起來,但是現在佛殿大,路途遙遠──因為大約好幾 miles(哩)這麼遠--要早一點站起來預備走路的時間。

這是大家應該知道的!  還有,做完了晚課,因為我們這兒太忙了,所以有人還去做工;等到把這工作做完了的時候,就是到了暑假班的時候,開講《大方廣佛華嚴經》,誰也不可以做工! C2.正問(分二) D1.問法 D2.問人  D1(分二) E1.述佛語致問 E2.佛指人為答  E1(分二) F1.正述佛語 F2.為眾致問 今F1 堅淨信菩薩言:「如佛先說,若我去世,正法滅後,像法向盡,及入末世;如是之時,眾生福薄,多諸衰惱。

國土數亂,災害頻起,種種厄難怖懼逼繞;我諸弟子,失去善念,唯長貪瞋、嫉妒、我慢。

設有像似行善法者,但求世間利養、名稱,以之為主,不能專心修出要法。

爾時,眾生覩世災亂,心常怯懦,憂畏己身及諸親屬,不得衣食充養驅命。

以如此等眾多障礙因緣故,於佛法中鈍根少信,得道者極少。

乃至漸漸於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復甚尠;所有修學世間禪定,發諸通業,自知宿命者,次轉無有;如是於後入末法中,經久得道,獲信禪定通業等,一切全無。

」 這一段文還是序分。

序分第一,是略請;現在這第二,是正問。

這正問再分二:第一,問法;第二,問人,問這位地藏菩薩。

在第一問法的時候,又分開二科:第一,他述說佛所說的話;二,是佛指出地藏菩薩,來答覆他的問。

在第一他述佛語的時候,又為大眾來問法,所以又分開二科:第一,正述佛語;第二,是為大眾來問法。

這一段文是正述佛語。

「堅淨信菩薩言」:堅淨信菩薩說了。

「如佛先說,若我去世」:好像佛以前所說過的話。

說過什麼呢?若我在將要去世的時候。

我去世,就是佛入涅槃的時候。

「正法滅後,像法向盡,及入末世」:正法已經沒有了,像法也要完了之後,就到這末法的時候。

佛入涅槃五百年,這是正法,又有的說一千年是正法;過了這一千年之後就是像法,像法也是一千年。

末世,也就是末法,末法一萬年。

「如是之時,眾生福薄」:在這個時候,九法界的眾生福報都薄了。

眾生,這是所有九類眾生包括在內了;你、我現在在這個法會的人都在內了。

福薄,福報都薄了、不厚了;也就是沒有福了,沒有福了就受苦。

所以我們現在天天那麼苦,就因為沒有福報的關係;如果有福報,就不需要受苦,一切都如意,種種都現成,什麼煩惱也沒有,什麼麻煩也沒有了。

就因為福薄了,所以才這麼多苦、這麼多麻煩,又要做工、又要修行。

「多諸衰惱」:因為福薄,麻煩就多了。

衰,是衰敗了;惱,就是煩惱。

衰敗煩惱,就是不吉祥的事情,一切事情都是 toomuchtrouble很多麻煩。

「國土數亂,災害頻起」:國家很快很快有戰亂,天災人禍頻起。

這個「數」(音「朔」)字,應該讀入聲。

我聽你們念〈大悲咒〉,也念「術」;這個不唸「術」,唸「朔」,就是很快的。

國土數(音「朔」)亂,若是不懂文法,就讀成「數(音「術」)亂」。

你若聽見這個法師講經,講成數(音「術」)亂,那這個法師他就是沒有學問;也就是「秀才念經,笑死老僧」那一類的。

  什麼叫災害?好像無緣無故來了水,把人淹死很多。

無緣無故又起火了,把人燒死很多。

或者人人都不想地震,這個地就震把這大樓也變成平地了,人也都埋在裏面了;本來樓在裏頭是住活人的,變成住死人,死人在裏頭住也拿不出來了,這叫災害頻起。

頻起,就是頻仍,就是很多次,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

這個災難太多了! 「種種厄難怖懼逼繞」:種種盡是這不好的事情,在你四面八方,都有一些恐怖來圍繞著你。

厄難,就是很難過去的難關。

在《心經》上有「度一切苦厄」,有的不認字,就念成「度一切苦危」。

怖,就是恐怖;懼,也就是害怕。

啊!又恐怖、又害怕,戰戰兢兢的,一天到晚總是恐懼驚慌。

逼,就是總接近著。

繞,是圍繞。

旁邊有土匪打劫、放槍,你看你恐懼不恐懼?這個流彈或者就跑到你這兒來,這恐懼就逼迫。

  「我諸弟子,失其善念」:我們這所有的弟子,都失其善念了。

這或者說是我們現在這些個佛的弟子,到末法的時候,也都失其正念了;或者說我們這徒弟,將來我們所收的皈依弟子,他們都失其善念,就存著一種惡念。

惡念什麼樣呢? 「唯長貪瞋、嫉妒、我慢」。

:這個「長」字讀成一個長(音「掌」)字,就是往上長,一天比一天長得高了、長得大了。

這貪瞋、嫉妒、我慢一天比一天長大。

本來以前不貪,現在也會貪了;以前不會發脾氣,一點一點也就會發脾氣了。

你看現在小孩子一生出來就會發脾氣,這就是不單長貪瞋,也長嫉妒。

佛所說的經典叫你不要貪瞋;你貪瞋多一點,加上一倍,雙倍來貪瞋。

叫你不要嫉妒,你也做一個double,triple(雙倍、三倍)。

叫你不要我慢,你總擺起一個架子:「你看,我比你好!我比你聰明!我比你有學問!你看,我比你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比你好的!」總覺得自己像衣裳架子,比什麼都漂亮:「我的相貌也生得美麗,你看我所有一切都比你好看!」這就叫我慢。

怎麼樣子呢?這貢高我慢一天比一天長得多、一天比一天長大,比這個菩提心都大。

菩提心一天比一天小,不發菩提心了;或者發兩天半菩提心,覺得沒有什麼意思:「我也沒有得到什麼,這有什麼用呢?」就生了退悔心了。

所以這是末法的現象。

堅淨信菩薩又說,佛以前說,在末法的時候這麼多災難,所以我們這一切的弟子,就是不發菩提心,而增長貪瞋、嫉妒、我慢這種的心。

「設有像似行善法者,但求世間利養、名稱,以之為主,不能專心修出要法」:假設有好像修行善法這樣子的人,也都是個皮毛,不是真正修行善法的;他就僅僅地貪圖世間這種利益、這種供養,不求出世的智慧,以名聞利養來做一個主要的,不能專一其心而修出世的要法。

  他一天到晚都是做一個樣子,給別人家看:「你看我拜佛呢!你看我念經呢!你看我又拜懺呢!你看我又念佛呢!」這除非沒有護法在家居士來,一有居士來,穿上袍、褡上衣,很誠心地跪在佛前來修行;沒有人了,他把衣袍脫了,就隨隨便便的放逸,蹦蹦跳跳和人打打鬧鬧,一點規矩也不守了,跑起來比兔子都快。

你說,這就是相似修行善法者,現在就是這樣子了! 他就圖求世間這一個好名稱:「一定要叫別人知道我是一個修行人,我一定要叫人知道我是一個菩薩,我一定要叫人知道我是有道德的人!」這樣子這都是求世間的名聞利養,希望人稱讚:「他真是修行啊!我到那地方一看;他真用功啊!跪那念經,跪那念佛,聽經也跪著!」就是做個樣子給人家看,這就叫相似修行善法者。

可是本來他給人看,這還是個相似,這還有;末法的時候,甚至於連相似都沒有了,他連給人看都不看。

他說:「我這個不是不修行,我不願意讓人知道嘛!我不願意讓人看見嘛」!其實他根本就不修行,連看都不教人看。

那麼這末法的時候,就是這樣子,真是可憐啊! 所以果地說,這兒將來人不知有多少人?我相信我們這兒什麼時候都不會人多。

為什麼呢?我們現在這兒是沙裏澄金,在沙裏頭找金子。

我們雖然是在這金山寺,這金山也很多土的,裏邊也有很多爛石頭泥,不是都是金子。

所以那個泥巴、爛石頭,我們都不要的;我們這兒完全要找金子的,金子都不多的;甚至連金子都不要,我們要鑽石的。

所以這整個世界哪有那麼多鑽石? 我們這個《金剛菩提海》,是在菩提海裏來找金剛呢!所以不是整個大地都是金剛的。

到極樂世界,黃金為地,也不完全都是金剛,還是黃金。

所以,我們這個道場,是不會像外道那個地方,五年的功夫就很多人,人都住滿了沒有地方住。

那麼這垃圾到處都有的,什麼地方都一大堆。

你看我們這地方,你要找垃圾,都多得很;但是你要找鑽石,就沒有那麼多了!  你看我們這兒,又要吃苦頭,第一他幹不了的,就是吃一餐。

我們這兒出家人、在家人差不多在這兒住的都是吃一餐,都是過午不吃,都要守規矩。

你看,他這怎麼能辦得到?辦不到的!所以在這兒住住就跑,或者研究研究佛法也跑的,那沒法子不跑的。

第一,祖上沒有德行;第二,自己沒有善根;第三,這地方這麼苦,這怎麼可以?所以我們的人始終不會多的,最多最多也不超過二千人。

是不是?因為我們這地方不能容納二千人那麼多,你不要擔心這個地方! 「爾時,眾生覩世災亂,心常怯懦」:當爾之時,眾生看見這個世界的災亂、不平安,修行意志不堅固的就怕了、退心了。

就是現在,你看這麼多「長毛」!中國在清朝的時候,也鬧過長毛的;洪秀全他所有的兵都有長頭髮,就這個長毛!現在美國也鬧長毛,你說這恐怕不恐怕?還有殺人王、有黃道帶(譯音)、又有吃人的人!這簡直成了妖精了!你說這怎麼可以不恐懼呢? 「憂畏己身及諸親屬,不得衣食充養驅命」:就是憂愁又怕,怕自己和親戚朋友也沒有衣服穿、也沒有飯吃,來充足養活身體。

就怕:「在這個世界你說怎麼辦呢?這麼危險,會不會人來把我殺了?蘇聯會不會放個原子彈到這兒來呢?你看這妄想不知多少!」這就怕了;怕了就怎麼樣呢?就憂慮:「這世界一亂了,就沒有飯吃了,我會不會餓死呢?我父親母親那麼大年紀,這世界不好,沒有飯吃,那麼老來餓死,太可憐了!我這太不孝順了!衣服也沒有了,不充足;吃的東西也沒有了,不充足了,就不能養我這個軀命了,我這個軀命就會死了!」 「以如此等眾多障礙因緣故,於佛法中鈍根少信,得道者極少」:以這種種障礙因緣之故,在這個佛法裏面,就愚癡而不生信心,修行得道證果的是很少很少的。

鈍根,就愚癡;愚癡,就少信心。

所以若有智慧的人,他就不會沒有信心了;就因為愚癡到極點了,所以信心也少了、沒有了。

  「乃至漸漸於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復甚尠」:乃至,是省文超略之詞。

漸漸,就是慢慢的。

乃至慢慢的在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三乘中,能有信心而成就三乘功德的這種人,也是很鮮少的。

「所有修學世間禪定,發諸通業,自知宿命者,次轉無有」:所有修學世間禪定,能以得到這個神通道業,自己知道宿世的命運這樣的人,也漸漸沒有了。

次轉,就是一次一次地輾轉。

「如是於後入末法中,經久得道,獲信禪定通業等,一切全無」:像這樣子,慢慢在最後到末法的時候,經過時間很久而得道,或者得到一種信心、或者得到禪定神通等的人,根本就沒有了。

  F2.為眾致問 「我今為此未來惡世,像法向盡及末法中,有微少善根者,請問如來:設何方便,開示化導,令生信心,得除衰惱?以彼眾生遭值惡時,多障礙故,退其善心;於世間、出世間因果法中,數起疑惑,不能堅心專求善法。

如是眾生,可湣可救。

世尊大慈,一切種智,願興方便而曉喻之;令離疑網,除諸障礙,信得增長,隨於何乘,速獲不退。

」 這是第二,為眾致問;為大眾來請問法。

堅淨信菩薩說,「我今為此未來惡世,像法向盡及末法中,有微少善根者」:我現在為未來這個惡世,像法將要盡了的時候,和在這末法的時候,有很少很少善根的這樣眾生。

「請問如來:設何方便,開化示導,令生信心,得除衰惱」:請問如來,設哪一種的方便,來開示、化導這一切眾生,令他們生出信心,得到可以除去這種不吉祥和所有的煩惱? 「以彼眾生,遭值惡世,多障礙故,退其善心」:末法又稱惡世。

因為這些個眾生,遭遇在這個末法的時候,障礙太多了,種種障礙說不能盡;因為有種種的障礙,所以退其善心。

我們學佛法的人,切記不要障礙其他人發菩提心,不要在這個道場裏面把其他的人障礙跑了;若障礙其他的人離開道場,這就是破壞人發菩提心、破壞道場,這將來一定是墮地獄的。

  「於世間、出世間因果法中,數起疑惑」:在無論是世間法、或是出世間法這個因果裏面,很快就生出一種疑惑心;生出一種疑惑心,「不能堅心專求善法」:不能堅固其心,專心一志地來求佛法、求善法。

「如是眾生可湣可救」:像這一類的眾生很可憐憫的,是應該救度他們的。

「世尊大慈,一切種智」:佛是大慈大悲的,具足一切種智。

「願興方便而曉喻之」:我願意請世尊興起一種方便法門,令這一切的眾生都知道而明白。

「令離疑網,除諸障礙,信得增長」:使令他們離開疑惑的這種網,除去一切的障礙,令他的信根一天比一天地增長。

「隨於何乘,速獲不退」:隨便他在或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哪一乘裏邊,能很快就也得到三不退了。

三不退,就念不退、行不退、住不退。

這個念念是精進的,也不生一種退心;不像我們人修行到兩天半,到第三天就懶惰下來了,這因為沒得到三不退:行不退,這修行一天比一天精進,不能一天比一天懶惰;念不退,念念為求無上道;住不退,不退轉於這個三惡道。

  E2.佛指人為答 佛告堅淨信言:「善哉!善哉!快問斯事,深適我意。

今此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地藏,汝應以此事而請問之。

彼當為汝建立方便,開示演說,誠汝所願。

」 「佛告堅淨信言」:堅淨信菩薩這樣向佛請問之後,佛就告訴堅淨信菩薩說了,「善哉」:你能代表一切眾生,這樣的請問方便法門,這是非常之好的;這一問,是下契眾生之機。

第二個「善哉」:你這一問正合我如來的意思,我也正想應該說這種方便的法。

所以這兩個「善哉」,上邊的「善哉」,是下契眾生之機;下邊這個「善哉」,是上契諸佛的意思。

所以才說「快問斯事!深適我意」:你這個問太好了,和我這個意思正相當,也就是深合我意。

「今此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地藏」:可是現在這個會的大眾裏邊,有一位菩薩摩訶薩;這一位大菩薩,他的名字就叫地藏菩薩摩訶薩。

「汝應以此事而請問之」:你應該以這個事來請問地藏菩薩。

「彼當為汝建立方便法門,開示演說,誠汝所願」:這個地藏菩薩,他應該為你設立一個方便法門,來開示你,演說這種的妙法;你這種誠心,他一定能滿足你這種的願。

這一段文,是佛指示出個人,來答覆堅淨信這個問題。

D2.問人(分二) E1.疑問 E2.釋答 今E1 時堅淨信菩薩復白佛言:「如來世尊,無上大智,何意不說,乃欲令彼地藏菩薩而演說之?」 這又是第二,問人。

又分為二:第一,是疑問;第二,是釋答。

現在是疑問,這個堅淨信菩薩請問佛給說方便法門;佛自己不講,叫他問地藏菩薩,他就生了一種懷疑:佛是一個最有智慧的人,不來給我講,為什麼叫地藏菩薩這個弟子答覆我的問題?這是什麼道理呢?他就不明白了,所以又第二次來請問佛,問為什麼叫旁人講?就比如有人來問我問題,我不答覆他,叫他:「你問果先了,他可以答覆你這問題。

」旁人就說:「怎麼法師不講,叫徒弟講呢?」也就是這個意思。

但是為什麼叫他答覆這個問題呢?就是因為他可以答覆,他對這個是很明瞭的。

「時堅淨信菩薩」「復白佛言」:又對佛說。

「如來世尊無上大智」:沒有再比如來世尊智慧大的了。

為什麼世尊不自己答覆我所請問的問題?這個法怎麼自己不講,「乃欲令彼地藏菩薩而演說之」:竟然要令這個地藏菩薩來演說這個方便法門呢? E2.釋答(分三) F1.總誡 F2.別釋 F3.結答 今F1 佛告堅淨信:「汝莫生高下想。

」 這個「問人」分開兩個部份。

這是第二,是實答,解釋、答覆這個理由。

這個又分為三:第一,是總誡,總起來誡這個堅淨信不要懷疑;第二,是別釋;第三,結答,結束這個問題。

現在是第一個,總誡。

總起來就誡止他。

誡,就是說你不要這樣子想!所以說「莫生高下想」。

「佛告堅淨信」:佛告訴堅淨信菩薩說,「汝莫生高下想」:你不要生出一種佛是高、地藏菩薩是下的想法!這位地藏菩薩,他這個境界是不可思議的,你不可以輕慢他;你不要以為佛就是高,地藏菩薩就低了,不要生這種想法! F2.別釋(分二) G1.直明位高 G2.兼明緣勝 今G1 此善男子發心以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

這是第二別釋。

這個別釋又分開兩段:第一,直明位高;是直接的說明瞭地藏菩薩的地位是很高的。

第二,是兼明緣勝;並兼說明他這個因緣非常殊勝的。

現在是第一這個別釋,直明位高。

「此善男子發心以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這個善男子他發心到現在以來,已經超過沒有數量、沒有邊際、不可思議那麼多的無量數的劫數了。

「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很久以來,已經有佛的智慧了,他的功德已經滿足了。

這個「薩婆若海」,你們各位有知道的沒有?你什麼時候看來的?剛剛看來的?剛剛看那不算!你剛剛看,現問現找 answer(答案)那是不行的,那是不合用的;你要問的時候不找就能知道,那才算的。

你說你們以前也都看過這經文,看過,這一句不懂,為什麼不想法子去明白它呢?不是要盡等著法師講才懂,那就晚了! 研究佛法的人,在沒講之前就要懂它;在講之後就會更熟了,這才是一個真正研究佛法的人。

你還看註解,然後這個「薩波若海」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這叫「囫圇吞棗」。

囫圇個把那個棗吃了,什麼味?不知道!果前說是印錯了,因為他的腦筋很快;這個字是錯了,所以才問。

那麼我知道他沒有看註解,也沒有查佛學辭典,就是憑這個「電腦」computer來算的。

但是現在也沒有算對,computer也算錯了。

不錯,薩波若海就是一切智的海;一切智,就是已經有佛的智慧了,這叫得到薩波若海,就是智慧如海。

  「但依本願自在力故」:依,就是根據。

但他根據他自己在以前所發的願,他現一種自在神通的力量的緣故。

「權巧現化,影應十方」:他用權巧方便這種法門,來現化地藏菩薩這種身;他這種的神通變化影響力,能周遍十方,十方都得到感應,都得到他的化度。

G2.兼明緣勝(分二) H1.悲願勝 H2.慧辯勝 今H1 雖復普遊一切剎土,常起功業,而於五濁惡世,化益偏厚;亦依本願力所熏習故,及因眾生應受化業故也。

彼從十一劫來,莊嚴此世界,成熟眾生;是故在斯會中,身相端嚴,威德殊勝,唯除如來,無能過者。

又於此世界所有化業,唯除遍吉、觀世音等,諸大菩薩皆不能及;以是菩薩本誓願力,速滿眾生一切所求,能滅眾生一切眾罪,除諸障礙,現得安隱。

這是別釋的第二,兼明緣勝。

兼,就是並兼;並兼著說明它的緣的殊勝。

這一科裏面又分成兩科:第一科,是他的悲願勝;第二科,是他的慧辯勝。

悲願勝,就是慈悲的願力特別殊勝;慧辯勝,就是他的智慧辯才也殊勝的。

「雖復普遊一切剎土,常起功業」:釋迦牟尼佛告訴堅淨信菩薩說,雖然地藏菩薩普遍化度十方的一切剎土,他常常起教化眾生的這種功業,在其他的十方世界去教化眾生。

「而於五濁惡世,化益偏厚」:他遊戲神通教化眾生,沒有一個地方他不去;可是他對這個五濁惡世,他教化利益眾生就是偏偏地最厚。

對這個五濁惡世的眾生,他特別有緣,他特別發慈悲心來教化這五濁惡世的眾生。

為什麼他對五濁惡世的眾生就這麼偏心?這些個造罪的眾生,造了這麼多的罪,他還偏偏要度這五濁惡世的眾生,這是什麼原因呢? 「亦依本願力所熏習故」:這也就是因為他在宿生所發的大願,由他這個的願力,一生一生的他也不忘。

他說哪一個地方的眾生最難度,我就到哪個地方去度那個難度的眾生。

這個眾生你和他說法,他也不聽;就聽了,他也不信;就信了,也是不常,就是暫時間的忽然信了,轉一念又變了。

所以這一類的眾生,地藏菩薩對他是有大因緣的;因為他在無量劫以前是發願力,度這一類眾生來的。

熏習,就是好像煙熏這個樣子;習,就是怕忘了又把它溫習一下。

我發的是什麼願?每一天要念一念自己所發的願,要記得,這就叫「熏習故」。

我們所發的願力,你要常常記得;不要把你的願力忘了。

我們發願維護道場的人,要發長遠心;不是今天發一個護法心,明天又發一個破法心,後天就發一個沒有法的心:「我把這個法破壞了它,叫它沒有了!」不是這樣子的。

我們發長遠心來護持道場,不要在道場裏給道場添麻煩;無論任何人,你要是在道場裏來找麻煩、添麻煩,那是決定墮地獄的;我這個做師父的再慈悲,也沒有法子救得了你。

這你們自己每一個人應該要自己小心!護持道場不應該破壞道場;你破壞道場,那是決定是下地獄的,那一點人情也沒有得講的,所以這一點,你們各位要知道! 就地藏王菩薩那麼樣慈悲,你若破壞道場,來譭謗三寶、對三寶不恭敬,那樣決定是墮地獄的,地藏王菩薩也救不了你;所以這一點你們各位應該要特別清楚,特別地知道。

護持道場是作善的,不要盡跑到這裏作孽來了、跑這來作惡來的。

這個道場人人都應該作善的,不是跑道場這地方來發脾氣的;誰若跑道場來發脾氣,那將來一定是危險的。

「及因眾生應受化業故也」:也就因為眾生應該受地藏王菩薩的教化的緣故。

「彼從十一劫來,莊嚴此世界,成熟眾生」:這個地藏菩薩從十一個大劫以前到現在,他就莊嚴這個五濁惡世,令這個五濁惡世變成好的了;他令眾生都成熟,就好像那個種的田,都得到成熟似的。

這個世界就是五濁惡世,就是我們現在這個世界。

  那麼說:「莊嚴這麼久,這個五濁惡世還沒有變好?」沒有變好,你怎麼知道呢?你也沒有在十一劫以前;十一劫以前是個什麼樣子,你知道嗎?如果你不知道,那麼你怎麼能說沒有變好?這個人又說了:我現在七十多歲......,或者六十多歲、沒有七十多歲,也就是有這麼個人;他說:「我在我生的那個時候,覺得那個世界很好的,到現在也就壞了,一天比一天壞!」 我說這個七十多歲的人,這是他有個兒子在這兒代表他說的;不是這個七十多歲的人來的。

怎麼代表呢?這個人說,我聽我爸爸說的。

他在家裏說,他七十多年以前的那個時候,這個世界平安無事,也沒有這麼多人殺人,也沒有這麼多人吃人,也沒有這麼多人偷東西,也沒有這麼多做壞事的人。

那麼七十年以前就好過現在,這豈不是一天比一天壞嗎?  這一天比一天壞,因為什麼呢?就因為這是末法了。

幸虧有地藏王菩薩,在這兒莊嚴這個五濁惡世;若沒有地藏王菩薩在這兒莊嚴這五濁惡世,這個五濁惡世早就變成什麼也沒有了,眾生都死光了。

因為這麼莊嚴,所以還有一點眾生。

有這眾生又有什麼用呢?在這眾生裏面選佛──選拔佛。

這一個眾生機緣成熟了,地藏王菩薩就度這一個眾生;那一個眾生機緣成熟了,就度那一個眾生。

那麼沒有成熟的,地藏王菩薩就等著。

  「是故在斯會中,身相端嚴,威德殊勝」:所以他在我們現在這個法會中,他的相貌那麼圓滿,他的威德也比其他的菩薩是殊勝的。

「唯除如來,無能過者」:唯獨除去佛之外,其他的菩薩都不能超過他這種身相端嚴、威德殊勝的境界。

當然他不能和佛比。

「又於此世界所有化業」:又在這個娑婆世界,所有他教化眾生的這種事業。

化業,教化的事業。

「唯除遍吉、觀世音等,諸大菩薩皆不能及」:唯獨除去菩賢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等,其餘的這些大菩薩,都沒有地藏菩薩這樣子的殊勝;他悲願也深,慧辯也殊勝。

遍吉,就是普賢菩薩的別名;觀世音,也就是那位觀自在菩薩;等,就是包括文殊菩薩了。

「以是菩薩本誓願力,速滿眾生一切所求」:因為這個菩薩他在生生世世都發這個願力,他說無論哪一個眾生向我求什麼,我都很快就滿足他的希望。

他求什麼,我就滿他什麼願;甚至於有人想要喝我的血,我就給他血喝;想要吃我的肉,我就給他我的肉吃;想要把我殺了,那我就叫他殺了。

這地藏王菩薩發這個願,你對他再不好,他都要度你;但是我們眾生,可切記不要:「喔!地藏王菩薩發這個願,那麼我就試一試把他殺了,他好度我!」這個不要試。

這一試是很危險的,變成「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了。

地藏菩薩雖然發願度對他最不好的眾生,但是或者要等一等;一等,或者等一個大劫、二個大劫、三個大劫、五個大劫、十個大劫,也都不一定的。

總而言之,他等一等叫你受一點苦,然後再來度你。

總而言之,他忘不了你,但是要等得很久。

因為他的願力沒有邊,沒有窮盡;不知道盡未來有多少個大劫?那個時候都是他的願力所到的地方。

所以他將來度你,要慢慢等著。

「能滅眾生一切重罪,除諸障礙,現得安隱」:他能消滅眾生一切的重罪,除去一切的障礙,現在得到安穩、得到平安無事,非常快樂的。

*                                 *                                  * 我們道場的法門做好了。

這個法門是個大法門,不是個小法門。

三個門合到一起,這也就是三位一體。

因為以前果地要做燈,做三個,表示三寶;那麼現在做門,做三個門,也是三寶,這三門就是一個門,不二法門。

那麼你們都要學習開這個門,我們這個門在這個地方說,這是右邊;在外說,是左邊,你在外邊可以往裏邊一推把它開了。

那麼,從或者明天、或者禮拜六、或者禮拜天,可以用這個門了。

用這個門,就把那邊那個門鎖上;你們各位來的時候,就從這邊來,往裏一推,就可以推開這個門了。

想進我們這個門,要用一點力量;你們不用一點力量,是進不來的。

那麼我們這個門做好了,以後就無論男人、女人都是走這個門,進來就先拜拜佛;然後,男界到男界那邊去,女界到女界那邊去。

這是平時,要是外邊的人到這兒,拜佛完了,他有什麼事再做事。

無論誰來,先叫他拜佛,我們這兒以佛為主;他要是到這兒不拜佛,對我們道場是不恭敬。

對佛不恭敬,也就是對人不恭敬;對人不恭敬,就是來到這兒想 maketrouble(找麻煩)。

所以我們無論哪一個來,都要叫他先拜佛;他拜完佛或者簽名,或者有什麼事再談事情。

這是我們以後的規矩! 在明天晚間,果寧還是照以前一樣的來講法。

你們大家預備預備,後天禮拜六要開會;或者有外邊人來,或者沒有,我們都一點鐘開會。

你們大家想一想,每一個人可以提出來一個建議,有什麼事情應該做的?有什麼事情不應該做的?我們這一切一切的事情,都應該要研究一下,來討論,不可以馬馬虎虎的。

那麼以後凡是到這兒來的人,大家都要共同一致,要一個心來擁護道場。

這是我這會兒給你們說的話。

打那個鐘聲偈,不是一個字打一下,那和「阿彌陀佛身金色」是一樣打法:打二下念一個字、打二下念一個字;最後那七字一句,後面三個字打一下,那麼樣念得很慢很慢,不是念得那麼快的。

鐘聲偈或者能念個五分鐘、十分鐘。

你們現在一開始都是馬馬虎虎的,慢慢學!不過也可以先說「頂禮法師」,然後念偈;念完了,就打個問訊,這是站著;要是坐著,就可以坐著念那個鐘聲偈。

  這個門,現在我們一開始,晚間用個紙掩著,寫上可以開的;不然一個樣子,人不知道開,有的人很笨的,無門可入。

H2.慧辯勝 又是菩薩,名為善安慰說者;所謂巧說深法,能善開導初學發意求大乘者,令不怯弱。

這是第二科:慧辯勝,他的智慧和辯才是殊勝的。

「又是菩薩,名為善安慰說者」:又者這一位菩薩,他有一個另外的名字,叫「善安慰說者」。

這個本來是個「說」字,但是在這兒應該讀個「說」(音「稅」),讀入聲。

說(音「稅」),就是說(音「稅」)說;就是很會說的,說得你沒有辦法不相信的。

不是像我現在跟你們講經,講了這麼久,還有人不生信心,因為我不會說說你;要是會說說,像地藏王菩薩那麼大的智慧辯才,就可以把你們說說得相信了。

安慰,就是你有什麼不如意的事情,到那兒給你講幾句好話。

好像你心裡不高興了,和你講一點笑話,令你生一種歡喜心來,這叫善安慰說者。

他辯才無礙,無論任何人聽了,都聽得非常歡喜,都歡喜聽。

「所謂巧說深法」:就是人所說的,他用善巧方便的方法,來講說一切的深法。

深法,他是用很淺的道理,把很深的佛法就講得令你明白了。

這叫深入淺出,用很淺顯的道理,令你明白這個很深的道理、很深的佛法。

「能善開導初學發意求大乘者」:他能以循循善誘發心想求菩薩道、行大乘法這種初學佛法的人。

循循善誘,就是用種種的方法來令你發菩提心,令你生無上菩提的信心。

初學,就是好像你們各位現在學佛法,這都是初學。

「令不怯弱」:令他不怕。

不會說:「喔!這菩薩道很難行的,我不能發這個菩提心,我做不到!」或者說是:「舍利弗都不能行菩薩道,何況我呢?我這一個初發心的人,不能行菩薩道的。

」這樣子就叫怯弱。

那麼地藏王菩薩對於初發大乘心的,他就幫助他們來發大乘心,鼓勵他們,令他們不生恐懼心、不怕菩薩道難行。

所以地藏王菩薩對我們眾生太慈悲了,幫助我們眾生的地方太多了! F3.結答 以如是等因緣,於此世界,眾生渴仰,受化得度,是故我今令彼說之。

這是三,結答;結束了這個問題,來答覆堅淨信菩薩的所問。

「以如是等因緣」:因為像這樣子這樣多的因緣。

就是像前邊他的慈悲願也殊勝,他的智慧辯才也是殊勝的,還有其他種種殊勝的善說諸法、權巧方便這種種因緣。

「於此世界,眾生渴仰,受化得度」:在這五濁惡世,所有一切眾生,都對地藏王菩薩好像渴了要喝水這麼樣地盼望仰慕,希望得到地藏王菩薩的教化,好離苦得樂。

渴,好像渴了要喝水;仰,是盼望,是希望的意思。

「是故我今令彼說之」:因為有上邊這種種的因緣,所以我現在要地藏菩薩答覆你這個問題。

那麼,前邊所講的文是序分;現在講序分已竟了,向下講就是正宗分。

A2.正宗分(分三) B1.啟請 B2.演說 B3.獲益 今B1 爾時,堅淨信菩薩既解佛意已,尋即勸請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哉,救世真士!善哉,大智開士!如我所問,惡世眾生,以何方便而化導之,使離諸障,得堅固信?如來今者,為欲令汝說是方便,宜當知時,哀湣為說!」 這一段文是正宗分。

這正宗分又分出來三大科:第一,就是堅淨信菩薩啟請;第二,就是地藏菩薩來演說;第三,就是一切聽眾得到的利益。

現在這是第一科,就是堅淨信菩薩來請法。

「爾時,堅淨信菩薩既解佛意已」:當爾之時,堅淨信菩薩就明白了為什麼佛叫地藏王菩薩答覆他這個問題。

以前堅淨信菩薩不明白佛為什麼不自己說,而叫地藏菩薩說這種方便法門,他生了一種懷疑;所以佛就向他解釋,解釋地藏菩薩的悲願是與人不同的,他的智慧辯才也比其他人高。

現在他明白了,「尋即勸請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尋,就沒有待很久。

隨即他就勸地藏菩薩,請地藏菩薩這個大菩薩來說法;他就說了: 「善哉,救世真士」:好得很,你這一位大菩薩!你真正是一位救世的大菩薩,不是個假的菩薩。

你是個真的,現在我真認識你了!佛這樣讚嘆你,你這個慈悲的願力是太大了!「善哉,大智開士」:啊!你真好得很呢!你這位大菩薩!你是有大智慧、有大辯才的一個開明之士,你是個開大智慧的一個人!  「如我所問」:好像我以前請問釋迦牟尼佛所問的,「惡世眾生,以何方便而化導之,使離諸障,得堅固信」;現在這五濁惡世的眾生,應該用什麼方便法門來教化他們,使令他們離開他們的業障,得到堅固心呢? 好像我們信佛,有的時候就生出一點信心,有的時候這信心就沒有了。

這為什麼呢?就因為沒有堅固信;你若有堅固信了,永遠都不會變更的。

我信佛,就由生至死,我一定要信佛,我一定要為佛教來服務,我要做佛教的一個真正的護法;不要馬馬虎虎的,不要那麼今天這樣子,明天就變了。

不可以的,你這一變,就沒有堅固信心了。

「如來今者,為欲令汝說是方便」:釋迦牟尼佛現在向我說,是應該向你來請法,請你來說這個方便的法門。

「宜當知時,哀湣為說」:你現在應該知道時機已經成熟了,慈悲哀湣這一切的眾生,來為眾生說一說這個法! *                                 *                                  * 上個禮拜五,果進發心供養;她就問我,是等到禮拜天供養、還是禮拜五就供養呢?當時我告訴她:「妳今天供養和禮拜天供養是一樣的,因為禮拜天很忙的;雖然說是佛誕是禮拜天,妳有這種供養的心,早一天供養,早一天得到這個功德。

」於是乎,她就把她去做工賺的錢拿出來供養;供養了大約是一百四十塊錢,我記得不知道是清楚不清楚? 那麼發供養心了,把這個手袋就空了;所以禮拜六遇到土匪,把手袋給搶去了,就沒什麼大的損失。

我昨天問她:「如果我叫妳等到禮拜天,妳這錢大約就會沒有了吧?」她說:「是的!要是等到禮拜天,就沒有了供養,供養土匪了!」 我為什麼要說這個呢?因為我早就告訴妳們這些girls(女眾),要有一種團結性;回去的時候最好大家一起回去,不要單單一個人走。

單單一個人走,他看妳單單一個青年girl,就會欺負你;妳若多幾個人,他就不敢。

我早就告訴你們這個情形,我在想像中,早就知道會發生這種種的問題;因為現在不是說 mission(米慎)區不好,就是任何地方都是這樣子的,這三藩市還算好呢!你若到紐約、到其他的地方--羅省(洛杉磯)比這兒亂得更厲害!所以我們以後每一個人聽完了經,要小心一點! 那麼,我看今天果前做這個房,快點把這個房間做好了;你們哪一個 girl願意搬到這地方來住,比較安全一點。

但是在沒有搬來以前,你們大家應該有一個團結;互相照顧,妳照顧她、她照顧妳,不要一點團結性都沒有! 果進或者在前生--雖然她今生很老實,很認真修道,也發心供養;她所賺的錢完全都供養了三寶,自己也捨不得吃、也捨不得穿、也捨不得買好東西,這是很誠心的。

不過在前生,或者也搶過人東西,所以今生被人搶去了;雖然是這麼樣講,但是若小心一點,也就不會有這些個問題發生。

這是因為不小心! 有的人就說了:「她不止賺一百四十塊錢哪!她賺的比這個多!」我知道比這個多。

她每一個月供養兩次,並且還另外給租;所以她自己沒有什麼錢留,都是很認真的,一點都不馬虎的。

我覺得她很誠心,對於三寶的心,可以說是百分之百的真;我相信,她求什麼願,一定能遂心滿願的。

這三寶一定會知道她這個真心,是一點虛偽都沒有的,完全是真心來護持三寶、供養三寶、恭敬三寶。

本來我知道她不願意我對你們大家講這個;但是因為有這種特別的因緣,所以和你們大家講一講! *                                 *                                  * B2.演說(分三) C1.示占察法 C2.示進趣義 C3.示善巧說  C1(分二) D1.誡許 D2.正說 今D1 在這個正宗分裏邊的第二科演說,又分出來三個科:第一,從上卷到上卷的中,這是指示占察的法;第二,從下卷到「攝修禪定之業」,這是指示進趣的義;第三,從「爾時,堅淨信菩薩問」,到「當如是知」,是指示善巧說法。

現在是演說裏邊的第一科,指示占察的法。

指示占察法又分出二科:第一,是誡許;誡,就是叫他注意的意思;許,是許可了。

第二,是正說;正正當當說這一部經了。

現在所讀這一段文,是誡許。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語堅淨信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諦聽!當為汝說。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語堅淨信菩薩摩訶薩言」:當爾之時,地藏菩薩這一位大菩薩,對堅淨信菩薩摩訶薩說了。

「善男子,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啊!你要審諦而聽,你要注意一點,我當為你說這個道。

審諦而聽,這已經許可給他說法了;當為汝說,這是正當許可給他說法--正說法。

D2.正說(分三) E1.隨機立法 E2.略示勸誡 E3. 正示輪相  E1(分二) F1.隨機 F2.立法  F1(分二) G1.明無信力 G2.明有障緣 今G1 若佛滅後,惡世之中,諸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於世間、出世間因果法未得決定信;不能修學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不淨想,成就現前;不能勤觀四聖諦法,及十二因緣法;亦不勤觀真如實際無生無滅等法。

以不勤觀如是法故,不能畢竟不作十惡根本過罪;於三寶功德種種境界不能專信,於三乘中皆無定向。

  這一段文,就是正為說法。

正說法又有三:第一,是隨機立法。

第二,是略示勸誡。

第三,正示輪相;正當指示占察善惡這種輪相。

在這第一隨機立法,又分出二科:第一,隨機,第二,立法。

現在就是這個隨機,這種機緣怎麼樣?佛用什麼方便法門來度? 這隨機又分出二科:第一,叫你明白無信力。

第二,叫你明白有障緣。

你要是沒有障緣,信力雖然是很少的,或者也可以向道;你要是有信力,障緣雖然很深的,你也可以自己修行。

現在在這個惡世的裏邊,既然沒有信力,又遇到種種的障緣,所以應該設一種方便的法門;就是指示占察善惡這種輪相,用它來除去眾生的疑惑。

「若佛滅後,惡世之中」:假設在佛滅度之後,在罪惡充滿的五濁惡世這裏面,「諸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有的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

比丘,就是出家的男人;比丘尼,是出家的女人;優婆塞,是在家的男人;優婆夷,是在家的女人。

「於世間、出世間因果法未得決定信」:於世間的因果法,和這出世間的因果法裡邊,沒有得到有真正的定力、真正的信心。

「不能修學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不淨想,成就現前」:想,就是觀。

他不能修行觀這一切的無常,不能修行無常觀;也不會修苦觀,知道一切都是苦;他也不會修無我觀;也不會修不淨觀。

這個苦觀、無常觀、無我觀、不淨觀,不能修成就。

不淨觀以前講過,就是多貪眾生要修不淨觀。

多貪,就是有貪欲心;有貪欲心的人,應該修這個不淨觀。

什麼不淨呢?身體不淨。

修看這個身體是不清淨的:眼睛有眼淚、有眼屎,耳朵就有耳屎,鼻子就有鼻涕,口裏就有黏痰唾沫等邋遢東西,這是頭上這七孔;再加大小便利,這就九孔常流不淨,所以要修這個不淨觀。

你若知道它不乾淨了,你又有什麼可貪愛的呢?有什麼可著住的呢?你為什麼對它生一種貪愛?就因為你不知道它是不淨的。

這麼骯髒、這麼邋遢,那有什麼好呢? 「不能勤觀四聖諦法,及十二因緣法」:四聖諦法,就是苦、集、滅、道。

這苦、集二諦,就是十二因緣的流轉門,是世間法;道、滅二諦,就是十二因緣的還滅門,是出世法。

那麼他不能勤精進修這個四聖諦法,及十二因緣法。

「亦不勤觀真如實際無生無滅等法」:也不勤精進修習真如實際這個真實的境界,無生無滅這種法。

不假就是真。

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是流轉門。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這是還滅門。

要是詳細講,很費時間的;你們若想詳細知道,可以和他們聽過經的人研究研究。

「以不勤觀如是法故」:因為你不精進修行前邊所說這四諦十二因緣,和真如實際等等法的緣故,所以;「不能畢竟不作十惡根本過罪」:常常就會打妄想了,常常打妄想就會造罪業了,所以對於十惡這根本過錯的罪業,就不能完全不作。

「於三寶功德種種境界不能專信」;你對三寶佛、法、僧的功德的種種境界,你不生出一種真正的信心。

「於三乘中皆無定向」:於聲聞乘、菩薩乘、緣覺乘這三乘道理裏邊,你不知道修哪一個法門好。

也不知道修四諦好啊,還是修十二因緣好?也不知道修六度真如實際的理好,還是修什麼法門好?就是無所適從。

無所適從,就不知道走哪一條路;這叫沒有定向,於這個三乘也沒有定力,也沒有一個方向,不知道怎麼樣去修行。

明白,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了;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就是不明白。

就是這個道理,那還問什麼哪?凡夫有凡夫的無明,聖人也有聖人的無明,在等覺菩薩還有一份生相無明沒有破;聖人的無明就淺一點,凡夫的無明就深一點。

總而言之,你自己不明白為什麼你做這個事情。

  你就拿這個男女相愛來講,怎麼就跑出一個這麼樣的力量來?從什麼地方來的?這就是無明,就是從無明那兒來的。

你懂了沒有?這根本你當時就該答覆他,還何必問我呢?你所不明白的,就是無明瞭嘛!明白的是什麼?你沒明白嗎?沒明白,這就是無明瞭,那還要問?沒有問題了啊? *                                 *                                  * 這位Lancaster(藍卡斯特)對我們這兒講怎麼樣?他到這BuddhaHall(佛殿)怎麼樣說?說很大?什麼很大?是BuddhaHall大?還是他感覺大?這你也要問他。

若說BuddhaHall大;這BuddhaHall僅僅就可以裝得幾百人,不算很大的;若說他感覺大,那是無量無邊的。

你問問他:他要回來,誰不要回來?他要回來就回來了囉!那天走的時候,他說:「Seeyousoon(很快再見)!」 G2.明有障緣 如是等人,若有種種諸障礙事,增長憂慮,或疑、或悔,於一切處心不明了,多求多惱,眾事牽纏,所作不定,思想繞亂,廢修道業。

這是第二科,有障緣;第一科,是沒有信力。

我們修道最怕就是沒有信心;沒有信心,要是沒有障緣,還可以有機會修道。

那麼現在信力也沒有,又有這個障緣;所以這就是不能修道,發生障礙。

這障礙,就對修道上是不方便的。

「如是等人,若有種種諸障礙事」:就像前邊所說沒有信力的這些人,如果有很多很多對於修道上的障礙。

種種,就是包括很多很多的。

好像自己想要修道,有父親母親不許可你修道,這也是一種障礙。

或者父親母親許可你修道,你自己不精進,這是一種懶惰的障礙。

或者你想要修道,又想要貪財,這也是一種修道的障礙。

或者你想要修道,又貪這個色,這也是修道的障礙。

或者你自己想要修道,又貪名;不是真正為著修道,著住到這個名上,這也是一種障礙。

或者自己想要修道,放不下好吃的東西,雞鴨魚肉放不下,這也是一種修道的障礙。

或者你自己想要修道,又總想睡覺:這也是一種修道的障礙。

乃至於你貪,這是修道的障礙;瞋,這也是修道的障礙;癡,這也是修道的障礙;慢、疑這都是修道的障礙。

「增長憂慮」:你因為有種種障礙的事情發生,所以你的憂慮就增長了,就憂愁這個、憂愁那個。

那我修道,連個廟也沒有,怎麼樣修道呢?這也是憂愁。

我想修道,誰給我飯吃呢?會不會有人供養呢?這也是個憂慮。

我修道會不會有衣服穿?這是憂慮。

衣食住都是憂慮,又憂慮我修行會不會有人知道呢?這種種的憂慮。

「或疑、或悔」:或者對於佛法,就生出懷疑來了,或者就後悔了。

「啊!這種事情不知是不是真的呢?我修了這麼久了,也沒有覺得得到了什麼。

」好像有的人說到這兒學佛法,學了這麼久,也沒有得到了什麼,就生出這一種懷疑來了。

有的就:「這個佛法,修來修去也是這樣子,沒有什麼大意思!我知道這麼樣,當初我就不修佛法了,我這個時間都空過了!」後悔了。

「於一切處,心不明了,多求多惱」:在這個一切時一切處,隨時隨地心不明了;心不明了就是無明,無明就是不明白。

不明白,就又想求這個,又想求那個;可是求的越多,煩惱也越多。

你求這一種事情求不來了,就要生煩惱了;這一生煩惱,就變成愚癡。

你這愚癡,就是種地獄的因,種餓鬼的因,種畜生的因;為什麼呢?因為你自己無明太重了。

「眾事牽纏,所作不定」:被很多的世間事牽引纏繞,所做的事情沒有一定的方針。

修道信佛,信了一個時間改變了,這叫不定。

眾事,就是很多很多的世間事。

牽纏,好像眷屬的牽纏;眷屬,就是親戚朋友。

你放不下:今天想起爸爸,明天想起媽媽,後天又想起姊姊妹妹了,就不能修道了!這都叫眾事牽纏。

牽,就牽掛得好像被用一條繩子這麼牽著。

馬有一個韁繩牽著牠走,牛也有一條繩子牽著牠走;你被什麼牽著走呢?被你所有的業力,這個業力牽著你跑。

你善業多,就牽到善道去;惡業若多,就牽到惡道去。

惡道,就地獄、餓鬼、畜生;善道,就是天、人、阿修羅這三善道。

所以纏,就像用根繩子把你纏住了;也好像蠶吐絲,把自己身體被這絲纏住了,所謂「蠶蟲作繭,自困其身」。

那種吐出來的東西可以做布的蟲子叫蠶;吐出的東西叫絲,可以做布。

但是牠吐出絲,就把自己纏在裡面,跑不出去了;我們人也是這樣子,自己愚癡得不得了。

「思想繞亂」:這個思想,也就是妄想,想入非非,忽然而天、忽然而地,想東想西、想南想北,總也不停,這叫思想繞亂。

繞,就圍繞,也就是和牽纏的意思差不多。

「廢修道業」:因為有以上種種的障緣,所以把修道這種的事業就停止廢棄了,不修道了。

不修道做什麼?當然就是造惡業了,所以這叫有障緣。

那麼,你要是有信心,再沒有障緣,這就容易修道;你既然沒有信心,又有障緣,這是很危險的事情。

我們每一個人聽經,聽到這一段,都應該迴光返照,想一想:我是不是業障太重,修道不能發心,盡生一種的無明煩惱,障礙修道呢?若有的話,就趕快要生大懺悔心,改變你以前的錯誤;如果沒有,就更應該精進。

所以我們聽經,你要是真正想學佛法的人,對聽經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比你吃飯都重要,比你睡覺都重要。

所以我們到這兒,又叩頭又禮拜的,如果不注意聽,那豈不是把這光陰都空過了? 所以每一天,你們各人聽經,都應該迴光返照,問問自己:造的惡業多?是造的善業多?不要隨隨便便的;你一隨便,將來墮落到了地獄、餓鬼、畜生裏面去,就不容易出來了。

不要說你的師父還是一個普通的凡夫,就是聖人、就是佛,也沒辦法度你、也沒法子救你。

所以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各人。

」你們現在都皈依三寶了,皈依三寶之後,你誰用功不用功、修行不修行,這做師父的,不能天天總來提著你耳朵說:「啊!你應該這樣子、應該那樣子!」這要你自己去知道怎麼樣修行、怎麼樣精進,那才是修道人的本份。

在前兩個禮拜,大約是有一次禮拜五講經,果普失去機會,沒有聽到這一天的經;我見到果普非常後悔,認為失去機會。

人人若都能這樣子,認為少聽一次經就非常地後悔,甚至於痛哭流涕這麼樣子生懺悔心,這佛法一定是很快就明白;可惜人就都沒有把它看得這麼重要,認為少聽一次經,好像得到很多的利益。

聽經在這兒坐著,覺得辛苦,不如不聽經,願意躺一躺也可以,願意睡一睡也可以;這就是不明白佛法、不願意學佛法的人才這個樣子。

所以,我們人現在有這個機會可以聽到講經,你不聽;將來你失去的機會就很多很多。

好像這人做什麼事情,總趕不上機會;除非你不想做,想做就晚了,錯過機會。

這都是在因地修行的時候,不曉得修行;所以到果地的時候,就很多事情不如意了。

我們這個道場,就是給大家預備的聽經,大家誰來聽都歡迎的。

F2.立法(分三) G1.示所用法 G2.示所依理 G3.示能除疑 今G1 有如是等障難事者,當用木輪相法,占察善惡宿世之業,現在苦樂吉凶等事。

這是前邊隨機的第二科,立法。

在立法這一科裏面,又分出來三科:第一科,就是指示所用的方法;第二科,指示所根據的道理;第三科,就是指示這方法能除去你的疑惑。

現在這是第一科,指示明白你所用的方法。

這個方法,就是說的這個木輪相。

木,就是木頭。

這木輪相怎麼樣的呢?下邊的經文會有解釋的。

現在還不能解釋這木輪相。

「有如是等障難事者」:有像前邊這樣因為種種障緣,而增加憂慮或者疑惑的人,「當用木輪相法,占察善惡宿世之業,現在苦樂吉凶等事」:你應該用這個木輪相法,來占察以前所造的善、惡業,和現在你所受的苦、或者享的快樂,或者是吉祥的事情、凶險的事情。

你占察是善、是惡啊?宿世之業或者前生這種業障怎樣啊?用木輪的占法,來占察這種種情形。

這個宿世,不一定就是前生,就是昨天的也叫宿世;總而言之,以前所造的業,都是宿世的。

  G2.示所依理 緣合故有,緣盡則滅;業集隨心,相現果起,不失不壞,相應不差。

「緣合故有,緣盡則滅」:這是說的這一切都是緣生無性、無性緣生;就是沒有什麼一定的道理,所有的這業果,都是由緣而有的。

你若有這種因緣合和的時候,就有這種業果相現出來;若沒有這種業果的因緣了,那麼它也就滅了、沒有了。

「業集隨心,相現果起」:你這所造的業,無論是善業、是惡業,它集聚到一起,是隨心而現出的,不出現前的一念心;由這個業相現出來了,那麼受這種果報也就發現了。

先有這個業相現,然後就要受這種果報。

「不失不壞,相應不差」:業緣報果到你自己受的時候,它不會丟了,也不會壞的;如影隨形、如響應聲,永遠都會跟著你,一點都不會錯的。

就好像什麼呢?就好像你那個影子,總跟著你的身體走;這個業和緣也是這樣的,總是跟著你,不會壞的。

就好像你這麼在山裡頭叫一聲,這山裡頭也叫一聲,這叫「如響應聲」。

不差,就一點都不會錯的;也就是種善因就結善果,種惡因就結惡果。

你盡去殺人、放火、偷搶,將來也要受這種果報的。

那麼這是第二科,講因緣果報這種道理。

G3.示能除疑 如是諦占善惡業報,曉喻自心;於所疑事,以取決了。

這是第三科,指示能除眾生的疑惑。

「如是諦占善惡業報,曉喻自心」:你像前邊用這種方法來審察,而占驗這種善惡的業報,善就得善報,惡就得惡報,你自己就明白這種道理。

「於所疑事,以取決了」:在你所懷疑的事相,你決定明瞭;你明白了,然後就知道怎麼樣做了。

E2.略示勸誡(分二) F1.勸學習 F2.誡學他 今F1 若佛弟子,但當學習如此相法,至心歸依,所觀之事,無不成者。

這是略示勸誡,這又分出兩科:第一科,勸學習這種方法;第二,就是誡止你不要學其他的法。

現在第一科,勸你要學習。

「若佛弟子,但當學習如此相法,至心歸依」:假設有佛子,你只可以學習這種的木輪相法,你至心來學習。

歸依,就是你注意學習;至心,就非常地誠心來學習,學習這種占察善惡的方法。

「所觀之事,無不成者」:所觀,也就是你所懷疑的事,你所想要明白的事。

所觀之事,沒有不成就的,一定會明白的。

這個觀,也可以當求字講。

就是你求明白什麼事,什麼事你就會明白了。

F2.誡學他 不應棄捨如是之法,而返隨逐世間卜筮種種占相吉凶等事,貪著樂習;若樂習者,深障聖道。

這是誡學他,就禁止你不要學習其他的法。

他,就是指世間卜筮的這種法。

所以修道的人,你真若明白,就不能又是問〈易經〉,又是去求 卜筮。

所謂:「你占什麼卦?問什麼卜?欺人就是禍,饒人就是福。

」你不必算,你若盡欺騙人,一定就不好;你若是對人好呢?就一定會好的。

「不應棄捨如是之法」:你不應棄捨了這種的占察善惡的木輪相法,「而返隨逐世間卜筮種種占相吉凶等事」:你不依照佛法去占察善惡業報,你反而退回去隨著這個世間法跑,又是爻卦、又是筮龜,用很多占相方法,來問事情或者是吉祥、或者不吉祥這些事。

隨逐世間,就是跟著世間法。

世間什麼法呢?就是卜筮種種占相吉凶等事。

卜,就是爻卦。

爻卦的方法很多,有的用三個銅錢來爻卦,爻完了看是幾個字啊、幾個鏝呢?(編注:古代錢幣之背面,俗稱「鏝兒」)然後決定吉凶。

筮,是用一種筮草。

在古來中國人 卜筮,用一個烏龜的殼來卜事情的吉凶;又有用一種筮草來卜筮,問事情,所以這叫筮龜。

種種占相,那就不單單卜筮這一門,還有其他的種種占相方法。

  「貪著樂習,若樂習者,深障聖道」:你貪求、執著這種的卜筮的方法,你歡喜學習這種方法;假設你願意學這世間的 卜筮的這種法門,這個對於修聖人之道上,就發生一種大障礙。

聖道,也就是佛道;你修佛道法的人,就不應該學世間卜筮這種種的技能。

E3.正示輪相(分二) F1.總示 F2.別示  F1(分三) G1.示相 G2.示義 G3.示用 今G1 善男子!欲學木輪相者,先當刻木如小指許,使長短減於一寸;正中令其四面方平,自餘向兩頭斜漸去之。

仰手旁擲,令使易轉;因是義故,說名為輪。

  這一段文是前邊的第三科,正示輪相;指示出來輪的樣子。

在這一科裏邊,又分出兩科:第一科,是總示輪相;第二科,是別示輪相。

在總示輪相這一科裏邊,又分出三科:第一科,是指示輪相;第二科,是指示輪義;第三科,指示輪用。

現在這是第一科,指示這個輪的相。

「善男子!欲學木輪相者」:地藏菩薩說,善男子!你想學木輪相這種方法的話,「先當刻木如小指許,使長短減於一寸」:先應該做一個木頭的輪相,這木頭像小指頭這麼大,使令長短不到一寸。

減於一寸,就不是一寸,或者九分、或者八分這麼長。

「正中令其四面方平」:在好像小指頭這麼大,不夠一寸長的這個木頭,在它中間又四方又平的。

四面,就是中間,其餘的地方就不是四面。

「自餘向兩頭斜漸去之」:從中間往兩頭斜去,漸漸的就變成圓的。

中間四方的,斜漸去之,這麼到這兩頭,就很小很小、尖尖的。

「仰手旁擲,令使易轉」:仰起來手,就這麼拿著往旁邊去擲。

這個東西掉到地下就滾,一滾就轉,使令它容易這麼轉動。

擲,就是掉到旁邊去。

轉,它在地下這麼滾,好像你們壓膠布那個東西,就轉。

「因是義故,說名為輪」:以它轉動這種道理的緣故,所以說叫輪,因為它像那個車輪這麼轉。

這是第一,指示輪的相;下面是第二,指示輪的義理。

  G2.示義 又依此相,能破壞眾生邪見疑網,轉向正道,到安隱處,是故名輪。

「又依此相,能破壞眾生邪見疑網」:又依照這個輪相的方法去做,這個輪相可以把眾生的邪知邪見給破壞得了,可以把懷疑的這種魔網也給破壞了。

「轉向正道,到安隱處,是故名輪」:由這個邪見疑網轉向正道,到最平安的地方;因為這個,所以給它起個名字,就叫木輪。

G3.示用 其輪相者,有三種差別。

何等為三?一者,輪相能示宿世所作善、惡業種差別,其輪有十。

二者,輪相能示宿世集業久近,所作強弱、大小差別,其輪有三。

三者,輪相能示三世中受報差別,其輪有六。

「其輪相者,有三種差別」:這個輪相分出來有三種的差別。

差別,就是分別不同的。

「何等為三」:什麼是這三種輪相呢?這是第三科,是指示這個輪的用。

它有什麼用?  「一者,輪相能示宿世所作善、惡業種差別」:第一個輪,它能指示出來你前生或過去所造的善業、惡業這種果報,能指示你它那個分別。

你造什麼業受什麼報,可以指示你。

「其輪有十」:這個有多少種?有十種這麼多。

「二者,輪相能示宿世集業久近、所作強弱、大小差別」:能指示你過去所生的煩惱而造出的種種的業,或者是時間很久,或者是時間很近的,你所做這種的業或者很強、很大的,或者很軟弱、很小的。

強,就是大;弱,就是小。

「其輪有三」:這個輪相有三種。

「三者,輪相能示三世中受報差別」:第三個輪相能指示你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所造的什麼業,受什麼果報的分別。

它能明白地指示你,告訴你。

「其輪有六」:這種的輪相有六種。

輪相,在中國有一種叫問杯。

這種問杯不是這麼多個,只有兩個,好像做的一邊扁、一邊圓;兩個合在一起是圓的,單單一個就半圓半扁。

有很多的女人專門就歡喜問這個東西,她拿起來就禱告禱告,向下一掉;掉下來,看它朝上的是圓的、是扁的?圓的叫陰,扁平的就叫陽。

這叫問陰陽杯,還很多種方法;大約就是從這個地方來的,但是不一樣。

F2.別示(分三) G1.示第一輪相 G2.示第二輪相 G3.示第三輪相  G1(分三) H1.正示輪相 H2.詳示占法 H3.占後誡勸  H1(分二) I1.直明輪相 I2.明輪相所以 今I1 若欲觀宿世作善惡業差別者,當刻木為十輪。

依此十輪,書記十善之名,一善主在一輪,於一面記;次以十惡,書對十善,令使相當,亦各記在一面。

這是第二科,別示。

在別示裏邊,又分出來三小科:第一科,是第一輪相;第二科,是第二輪相;第三科,是第三輪相。

在這第一,指示第一輪相的時候,又分出來有三:第一,正示輪相;第二,詳示占法;第三,占後誡勸。

現在這是第一科,第一科又分出來兩科:第一,是直明輪相;直接地說明這個輪的樣子。

第二,明輪相的所以然;說明為什麼它就這樣子。

這現在是講明示這輪相。

「若欲觀宿世作善惡業差別者」:假設有眾生想要知道在過去所作的善業、惡業這種分別,是善業多?是惡業多?「當刻木為十輪」:應該用木頭刻出來十個輪相。

「依此十輪,書記十善之名」:依照這十種輪相,分別在每一個輪相寫上十善的名稱。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這是五戒;就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但是裏面也就包括了戒止其他的惡事。

加上不綺語、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這是七個;再加不貪、不瞋、不癡,這十個。

這十個,你轉過來就是十善;你要是去做,就是十惡。

「一善主在一輪,於一面記」:這每一個善法,代表一個輪相;每一個輪有四面,把這一善的名字寫到一面上。

「次以十惡,書對十善」:接著在相對的另一面上,就寫的十惡。

寫上殺、盜、婬、貪、瞋、癡、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寫上這十惡,正對著十善。

「令使相當,亦各記在一面」:令它和這個十善正相對著,每一惡也是記在一面。

那邊有十個,是十個善;這邊有十個,就十個惡。

  I2.明輪相所以 言十善者,則為一切眾善根本,能攝一切諸餘善法;言十惡者,亦為一切眾惡根本,能攝一切諸餘惡法。

  這是第二,說明這個輪相的所以然。

「言十善者,則為一切眾善根本」:所說的這十種的善法,就是一切善的根本。

你想做一切的善事,都應該從這根本的十種善法去做去。

「能攝一切諸餘善法」:它能以攝持其他一切善法。

攝,就是攝持;好像吸鐵石那個吸力似的,把種種善法都在這十善裡頭包括著。

「言十惡者,亦為一切眾惡根本」:那麼所說的這個十惡,也是其餘一切惡的根。

「能攝一切諸餘惡法」:它也能攝一切輕的、不那麼重要的種種惡法。

這個十種的善法,就是從這個最苦的惡道裏邊,能走到最樂的善道上去。

十惡法呢?是從最樂的善道這地方,就會走到最苦的惡道裏邊去。

也就是從地獄、餓鬼、畜生,你若修這十善,可以到佛的果位上,你有成佛的機會;你不做善事,不依照十善去做,你做這十惡業,那就會墮落,從有機會可以成佛,變成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去。

所以說,你若修十善道,就可以從最苦的地方走到最樂的地方去;你若修十惡業,就可以從這最樂的地方又走到最苦的惡道裏邊去。

這一點我們各位應該知道的。

十善和十惡在什麼地方分別呢?就是在我們人的這一念之間。

一念善就是十善,一念惡就是十惡;所以一念就天堂,一念就地獄。

我們修道的人,你若能把這一念分別清楚了,這就是功夫;你若分別不清楚,那就要修行、要用功。

H2.詳示占法(分三) I1.明依法自占 I2.明以自例他 I3. 明占已詳察  I1(分五) J1.敬禮立願 J2.廣修供養 J3.別供稱名 J4.至誠啟白 J5.正擲輪相 今J1 若欲占此輪相者,先當學至心總禮十方一切諸佛;因即立願:願令十方一切眾生,速疾皆得親近供養,諮受正法。

次應學至心敬禮十方一切法藏;因即立願:願令十方一切眾生,速疾皆得受持讀誦,如法修行,及為他說。

次當學至心敬禮十方一切賢聖;因即立願:願令十方一切眾生,速疾皆得親近供養,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後應學至心禮我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即立願:願令十方一切眾生,速得除滅惡業重罪,離諸障礙,資生眾具,悉皆充足。

  在別示裏邊的第一科,示第一輪相;這又分三科,這是第二科,詳示占法,怎麼樣來占算這個方法。

那麼現在詳示第一輪相的占法,在這個占法裏面,又分出來三科:第一科,明依法自占;依照這個法自己去占察。

第二科,明以自例他;以自己來推求到其他。

第三,明占已詳察;占完了之後,就詳細來觀察。

  在第一科明占法的自己占,又分出五科:第一科,要敬禮立願。

第二,要廣修供養。

第三,要別供稱名;特別的供養來稱讚佛、菩薩的名號。

第四,至誠啟白;要用一種至誠懇切的心,來向十方佛說說自已的這種願。

第五,正擲輪相;才這麼樣子用所做的輪去擲。

現在這是第一科,敬禮立願。

「若欲占此輪相者」:假設有想用這種方法來占察輪相這樣的人。

「先當學至心總禮十方一切諸佛」:你先應該學習,用至誠懇切的心,來總起來向十方一切諸佛頂禮。

總,就是總起來。

「因即立願」:頂禮之後,就應該馬上發願。

「願令十方一切眾生,速疾皆得親近供養,諮受正法」:發願令十方一切眾生,很快很快地皆得親近、供養十方諸佛,向佛來請問正法、承受正法。

我這麼做,不是單單要為我自己;為我自己,那是自私自利了。

速疾,就是快。

承受正法,就得到正法。

「次應學至心敬禮十方一切法藏」:先禮佛寶,其次又應該學的:至心敬禮十方一切的法寶。

「因即立願」:應該即刻就發願。

「願令十方一切眾生,速疾皆得受持、讀誦,如法修行,及為他說」:願意十方一切的眾生,很快都能受持正法、讀誦正法,並為他人來講說。

讀誦,就讀誦經典,依法修行。

受持,就受之於心,持之於身。

如法修行,就是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

  「次當學至心敬禮十方一切賢聖」:其次又應該學:應該用至誠懇切心,來恭恭敬敬禮拜十方一切的賢聖僧。

這是頂禮十方常住僧寶。

「因即立願」:應該也就發願。

「願令十方一切眾生,速疾皆得親近供養,發菩提心,至不退轉」:我願令十方一切眾生,很快地來親近諸佛、供養諸佛,而自己又發菩提心,到這種不退轉的境界上。

你看!所以叫你們各人發願,常常發願。

修行佛法一定要發願的,你沒有個願,就沒有一個目標;你發了願,然後才能起行,才能修行。

但是又要信;信、願、行,這是修行的三資糧,就是三種的發菩提心。

  「後應學至心禮我地藏菩薩摩訶薩」:再又應該學至心敬禮我這個地藏菩薩,大菩薩。

我們有的人說,這地藏菩薩叫一切眾生恭敬他、禮拜他,這豈不是我相很重嗎?不是的。

地藏菩薩叫一切眾生禮拜他,可以消去一切的重罪,對於眾生有好處;這是度眾生、教化眾生,令眾生發菩提心,種這個無漏的種子,並不是地藏菩薩歡喜人來禮拜他。

他這個禮拜對地藏菩薩沒有益處,對眾生是有益處;所以他又叫人應該至心禮我地藏菩薩。

「因即立願」:應該就對著地藏菩薩發願。

「願令十方一切眾生,速得消除惡業重罪,離諸障礙」:我願求地藏菩薩,本照你以前的大願力,令十方一切眾生,很快地把惡業、重罪都消滅了,離開一切障礙。

「資生眾具,悉皆充足」:資養生命所應該用的東西完全都會圓滿,什麼也都不會缺的,用什麼有什麼。

資生,就是資養你這個生命;資生眾具,就是衣食住什麼都不缺,所有的都圓滿。

  *                                 *                                  * ……他對佛教講堂,從來的印象是不很好;他說所住的這些個都是嬉皮,他最不高興嬉皮。

為什麼要度嬉皮?可是他若想度,恐怕也沒有人相信,所以可以說不度。

本來在我的這種思想,也沒有什麼嬉皮不嬉皮,大家都是人,也沒有什麼中國人、外國人這種國籍的觀念。

誰相信佛法,誰就可以學習;誰不相信,誰就不可以學習。

這個人今天來寫了幾十塊錢的check(支票)供養,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一種事情!他本來老早就想來的,以為我們一定會怎樣請他來,或者怎麼樣子;殊不知我這兒從來就沒有這種的功夫,沒有時間請任何人。

來者自來,去者自去。

今天的這個法會,我們念佛,我告訴你們:念「彌勒尊佛」,你們就要念「消災延壽藥師佛」。

唱那個八句讚之後,要念三稱「增福壽菩薩摩訶薩」,那後面都有的;說是三稱,念了一遍就不念了。

既然不熟,就該早一點練習練習;現渴了想要喝水的時候,現鑿一個井,這未免來不及了。

(之前有脫文) 喔!我鍘你頭、驗你血是不是?這簡直弄到什麼地方去?你問問他:聽誰這麼樣講,說出來這驗血的方法?自己不知道,怎麼可以隨便亂講?這你莫如不提我的名字,說他自己;就說:「你說的!」這可以的,你不要把我拖出來!「就是你!」就對他這樣講;因為那個不需要我來負責任。

你這麼樣一講,這個 Lancaster到其他大學講,說我怎麼樣講驗血。

這簡直的! 若等到驗血才知道,那你把血驗了,祖師已經死了嘛!你就知道是,又有什麼用?頭已經離開了、已經沒有了,他的血就白色的,又怎麼樣?那個師子比丘和二祖神光,都是砍去頭才知道流白血,那已經沒有用了;誰砍他的頭,這個人一定下地獄的。

這麼危險的事我都敢做啊?如果我把這祖師的頭砍去了,我要去下地獄的。

這個意思,你看就差一點點;差之絲毫,謬之千里,那整個的意思完全沒有了!禪宗這種精神,也就在這個地方!等著驗,那可什麼都晚了!等著這個人死了,才知道這是個祖師;那有什麼用呢?這祖師也是死祖師,不是活祖師,那根本沒有用了! 見著六祖,誰也沒說:「啊!我把你頭割下來,試驗試驗你是不是祖師?」為什麼我那麼對他說呢?我就知道:就這一下子,就把他嚇住了!他根本就是冒充的,他就是怕斬腦袋嘛!他做假祖是可以,一想斬他頭──這就好像一個考試似的,這一個考試,就考不上了!他若說不怕,我真可以殺了他!哈哈!所以我試驗你們哪一個,你要是不怕,來啊!就試試看! J2. 廣修供養(分二) K1.明供具 K2.明觀想 今K1 如是禮已,隨所有香華等,當修供養。

這是前邊的第二科,廣修供養。

這廣修供養又分出兩小科:第一科,就是要明白供養的供具;第二科要觀想這個供具。

那麼為什麼要觀想這供具呢?就是要隨著這個緣。

緣,就是你富有的,可以辦多一點供具;你沒有這麼大力量,就可以觀想這個供具。

你做這種的觀想,必須要有至誠懇切的心,才能有感應的。

「如是禮已」:好像前邊這麼禮拜三寶、禮拜地藏菩薩之後。

「隨所有香華等,當修供養」:隨你的力量能辦到多少香、多少華等,你就做這個供養觀:修這個廣大的供養、修這個法界觀供養。

K2.明觀想(分二) L1.修供觀 L2.利益觀  L1(分二) M1.稱性總觀 M2.緣境別觀  M1(分二) N1.解所供體遍 N2.達能供性遍 今N1 修供養者,憶念一切佛、法、僧寶,體常遍滿,無所不在。

這是廣修供養的第二科,觀想供具。

這觀想裏邊,又分出兩小科:第一,修供養觀;修供養的觀法。

第二,利益觀;觀想我這個供養有什麼利益、有什麼好處?在第一,修供養這個觀法,又分出兩科:第一,稱性總觀;第二,緣境別觀。

稱性,就是恰到好處,這種觀和自己自性相符合了。

緣境,有特別的境界,有特別的一種觀法。

在第一修供觀,也就是稱性總觀,裏邊又分出兩科:第一,要明瞭所供的這種體是周遍的。

第二,你要明白能供的性遍。

第一,所供體遍,是供十方諸佛;諸佛的法身是周遍法界的。

第二,你要明白這個能供的──就是我們能供十方諸佛;這種性也是周遍法界的,也是和諸佛的法身是一樣的。

現在是第一科,所供的體遍;明白所修供養的諸佛,法身是周遍法界的。

  「憶念一切佛、法、僧寶」:你啊!供養三寶的人,你也要在默默中,在你腦海裏邊這麼觀想,觀想佛也是周遍法界的、法也是周遍法界的、僧也是周遍法界的,這佛、法、僧寶,都是周遍法界的。

「體常遍滿,無所不在」:體,就是法身。

他這個法身是遍滿一切處的,他是無在、無不在,沒有任何地方不是佛的法身、不是法寶、不是僧寶。

所以你不要說:「我這供養佛,佛知道嗎?我這供養法,法又有什麼知覺呢?我供養僧,那僧是知道囉?」你不要問佛知道不知道、不要問法知道不知道、不要問僧知道不知道,你就問問你的心知道不知道?你心若知道了,那佛、法、僧寶都知道了;你心若不知道,佛、法、僧寶也不知道。

但是你絕對不可以說「我的心不知道」;為什麼呢?你沒有死呢!你死了,這個地、水、火、風分散了,你八識也跑了,那時候不知道了;你有生的一天,你供養三寶,你心裏絕對知道的。

你心和這個十方三寶是一樣的、是一個的,沒有所分別的;所以你心量是無在、無不在的,佛、法、僧寶也是無在、無不在的。

N2.達能供性遍 願令以此香華等同法性,普熏一切諸佛剎土,施作佛事。

這是第二科,能供性遍;能供的這種功德性,也是周遍法界的。

怎麼能周遍法界呢?因為你要發這個願,你要做這種的觀想;你觀想有多大,你這供養的性就有多大。

你觀想盡虛空、遍法界,你供養十方三世一切三寶,那麼你這功德性也就周遍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處。

「願令以此香華等同法性」:發願使令你所供養的香和華和這個法性是一樣的。

所供養的,不論是多少──多,是無量無邊;少,就是一香一華。

法性是無盡無盡、無邊無邊的,是重重重重、無盡重重、重重無盡的;所以你這個法性重重無盡,你這個香、華也會重重無盡的。

  「普薰一切諸佛剎土,施作佛事」:既然等同法性,所以就周遍一切好像微塵剎海那麼多的諸佛國土;用這種的功德性來大作佛事,來供養十方三世一切三寶,這種供養的功德性也周遍這些微塵佛剎國土。

M2.緣境別觀(分三) N1.念供養具遍 N2.願能供身遍 N3.所供三寶遍  N1(分二) O1.念遍用供具 O2.想遍同眾生 今O1 又念十方一切供具,無時不有;我今當以十方所有一切種種香華、瓔珞、幢幡、寶蓋,諸珍妙飾,種種音樂,燈明、燭火,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乃至盡十方所有一切種種莊嚴供養之具。

  這是前面所講的第二科,緣境觀。

這個觀法是:一為無量,無量為一。

因為一為無量,無量為一,所以它就周遍法界,無盡重重、重重無盡,有這種的作用;有這種作用,所以你這功德就無量無邊。

這是普賢菩薩廣大供養法門海。

在這一段文裡,又分出三科:第一,念供養具周遍一切處。

第二,願能供身遍;所供諸佛的法身也遍一切處。

第三,所供養三寶也周遍法界。

在第一念供養具遍,又分出兩小科:第一,意念遍用供具。

第二,想遍同眾生;我這供養,不是我自己一個人供養,是和所有的眾生來一起供養。

這現在是第一科,念遍應供具。

諸佛面前都有供養之具,就是好像我們裝花的花瓶,或者裝水果的碟,或者其他的供具、香爐、燭臺、燈之類的,所有一切飲食、醫藥、臥具,也都是供具。

這供具是周遍法界的,現在我們用的少,我們不妨可以說是多;怎麼可以說是多呢?因為你心量是無邊的,你用這個無量觀的心量來觀想,這不是空洞的。

你現在供佛,你可以打這個妄想,也不犯盜戒,也不犯打妄想戒。

「又念十方一切供具,無時不有」:又想想十方諸佛面前都有供具,這供具很多很多的,周遍法界,沒有一個時候沒有的。

「我今當以十方所有一切種種香華」:我現在應當用十方所有的一切種種香華。

在這十方諸佛國土諸佛的面前,一定有種種的華。

好像我們這兒花就有很多,又有白色的、黃色的、紅色的,又有青色的、綠色的,什麼色都有,那種種的香華。

「瓔珞、幢幡、寶蓋,諸珍妙飾」:有瓔珞、有幢、有幡,又有一切的珍珠、瑪瑙、金、銀、琉璃、玻璃、車磲。

瓔珞是一種寶貝造成的。

你看!這都有玻璃來在佛前供養呢!這一樣的是珍妙飾。

「種種音樂」:願意學音樂,你最好作一點音樂來供養佛。

我們現在所唱的香讚,這都屬於一種音樂。

「燈明、燭火」:我們佛前點燈,或者點上一點火,這也是來供佛。

「飲食、衣服、臥具、湯藥」:或者你用吃的東西,或者名貴的衣服來供佛,或者用臥具,或者用種種的藥品,也可以供佛的。

衣服可以供佛,但是下身所用的襪子、褲子、鞋子,這不可以往佛前放。

那麼說佛不用這些個東西嗎?佛也用,但是這個不太尊敬;所以這些個供具不要來供養,上身穿的衣服最好。

臥具,是用它來打坐的或者睡覺的。

好像拜墊上放的巾,就是臥具;那叫「臥具尼師壇,長養心苗性。

展開登勝地,奉持如來命。

」你們受過戒,不知道還記得不記得?  「乃至盡十方所有一切種種莊嚴供養之具」:乃至於十方所有莊嚴道場的供養具,這就等於我在那裏供養呢!做這種種觀想。

有的人就說了:「這不算偷嗎?」也不是,你就想是自己的。

那你若認為不是你自己的,當然就是偷了;若本來就是你自性裏面的東西,偷誰的呢?到什麼地方去偷呢?所以這就一切唯心造。

那麼說:「我偷的東西,也就觀想是我是我自己的,那不可以嗎?」或者也可以,你可以試試! 為什麼說供養三寶不要用褲子、襪子、鞋來供養?我有一個比喻,因為你所尊重的是上身的衣服,下身的衣服你就馬馬虎虎的也可以;你要用你高尚的東西來供佛,不要用你看著不太重視的東西。

好像那個廁所的屎蟲子,它供佛只可以用屎來供佛。

為什麼?他沒有旁的東西;它若有旁的東西,它就不會用那個來供佛。

這一樣的道理,我們因為有更好的東西,我們就要用更好的東西來供佛。

O2.想遍同眾生(分三) P1.想同供 P2.念隨喜 P3.願開導 今P1 憶想遙擬,普共眾生奉獻供養。

這是第二科,想遍同眾生。

這一科裏邊又分出三小科:第一,想同供;作觀想,和眾生一同來供養三寶。

第二,念隨喜;觀想:念隨喜諸佛菩薩和眾生,這一切的功德。

第三,願開導;願意自己去開導一切眾生,又願意諸佛開導自己。

現在這是想遍同眾生所分出三小科的第一科。

  「憶想遙擬,普共眾生奉獻供養」:做這種的觀想,想要盡虛空、遍法界,普遍地同一切眾生,或者用香華、燈、燭、果之類的,來做供養。

憶想,也就是想念;做這種的觀想。

觀想什麼呢?遙,就是很遙遠的。

這個遙遠,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處都包括在內。

擬,就想要這樣子,擬定這樣子。

  P2.念隨喜 常念一切世界中有修供養者,我今隨喜。

這是第二科,念隨喜。

「常念一切世界中有修供養者」:常常想念,所有盡虛空、遍法界中,常常地有來供養三寶的人。

「我今隨喜」:我現在來發一種隨喜心,隨喜供養十方常住法界三寶,我也隨喜眾生來供養諸佛。

P3.願開導 若未修供養者,願得開導,令修供養。

這第三科,願開導。

「若未修供養者」:那麼有修供養的眾生,我來隨喜;若沒有修供養、不明白修供養法的這一類眾生,怎麼辦?「願得開導」:我發願,願意他們也得到這種的開導,明白這種的供養方法。

開導他們,你供養三寶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利益:「啊!你應該發心來供養三寶!」這是開導一切眾生都明白這供養法。

「令修供養」:使令他們修這供養法門。

N2.願能供身遍 又願我身,速能遍至一切剎土;於一切佛、法、僧所,各以一切種莊嚴供養之具,共一切眾生,等持奉獻。

這是前面第二科,願能供身遍;願意能供養我這個身,遍至十方一切剎土。

「又願我身,速能遍至一切剎土」:願意我現在供佛的這個身體,能很快地到其他的諸佛國土去。

「於一切佛、法、僧所,各以一切種莊嚴供養之具,共一切眾生,等持奉獻」:在每一個國土有三寶的地方,我都用莊嚴道場、供養三寶的這種供品、供具,同所有的眾生,大家平等來奉獻。

誰也不多、誰也不少,大家平等平等來供養、奉獻三寶。

有三寶的地方,指有過去的三寶、現在的三寶、未來的三寶的這所有地方。

  N3.所供三寶遍 供養一切諸佛法身、色身、舍利、形像,浮圖、廟塔,一切佛事,供養一切所有法藏,及說法處,供養一切賢聖僧眾。

這是前邊的第三科,所供三寶遍;那麼能供的身遍滿一切處,現在所供的三寶也是遍滿一切處。

「供養一切諸佛法身、色身,舍利、形像」:我供養這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法身、諸佛的色身,和諸佛入涅槃所留下的舍利,以及諸佛的形像。

這或者是佛住世時候的形像,那麼佛若入涅槃呢?就用金銀所雕刻的,或者木頭、或者紙畫的佛的形像。

「浮圖、廟塔」:我供養這所有的道場。

浮圖,是塔。

廟塔,就是所有的有道場的地方、有廟宇的地方、有塔的地方。

「一切佛事」:所有在佛教裏頭所做的一切佛事。

這佛事就包括:你誦經也是佛事,你拜佛也是佛事,你念佛也是佛事,你所有關於佛教的一切,都是佛事。

「供養一切所有法藏,及說法處」」:我供養佛寶,又供養一切的法寶,和所有講經說法的地方。

有講經說法的地方,我也一樣來供養。

「供養一切賢聖僧眾」:我又供養十方三世──過去、現在、未來,這一切賢聖僧眾。

發這種廣大供養的菩提心。

L 2.利益觀(分二) M1.願成功德莊嚴 M2.願成智慧莊嚴 今M1 願共一切眾生,修行如是供養已,漸得成就六波羅蜜、四無量心。

這是前邊的第二科,利益。

這個利益,包括前邊那個「總」和這個「別」兩種供養。

現在講有什麼利益,也就是有什麼好處。

在這裏邊又分出二科:第一,功德莊嚴;願所有的一切功德,來莊嚴供養十方常住三寶。

第二,智慧莊嚴。

現在是第一,功德莊嚴。

「願共一切眾生,修行如是供養已」:我供養三寶,又要發願,發願同這一切的眾生,天天就以供佛來做為修行,修供養。

在密宗裏頭最重的、最要緊的,也就是這供養;他們用金、銀、珠寶,什麼東西都來供養三寶。

修這供養完了之後,「漸得成就六波羅蜜、四無量心」:漸得,就是一點一點地、慢慢地就得到了。

漸漸地就得到成就六種波羅蜜和四種無量心。

  這六波羅蜜,第一,就是布施波羅蜜。

你要是有錢的人,應該做布施;那麼沒有錢的人,就不能做布施了嗎?也一樣做布施。

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

什麼叫財施呢?就是你所有有價值的物質、很值錢的東西,來把它布施出來;這也是現出你一種真心為佛教,所以你能捨得。

法施,就是講經說法;你能講經說法,這也是一種布施。

無畏施,這個人正當在恐懼的時候,你能幫助他不恐懼了,這叫無畏施。

這布施有三種。

第二,是持戒。

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十重四十八輕戒、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持戒,就是守護這個戒。

你受戒,就要守戒;你能守住戒,這也是波羅蜜。

波羅蜜,就是到彼岸。

梵語是波羅蜜,此曰「到彼岸」;又叫「彼岸到」,就是從這岸到那岸去──從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中流,而達到那個不生不死的涅槃彼岸。

第三,是忍辱。

忍辱說起來是容易,但是行上是很不容易的;你忍一次可以,忍兩次也可以,到三次就忍不住了;忍不住,就發起火來了,就不能忍了。

忍也有三種: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生忍,對一切眾生應該修忍。

法忍,你學一切佛法也應該有忍耐;你若沒有忍耐:「這佛法這麼多,我學也學不完啊!」這就有望洋之歎。

就好像望著那個大海:「這大海這麼大,這怎麼辦呢?」看著佛法這多:「啊!我什麼時候能學完呢?」這就不能忍了。

你要一點一點地慢慢學,不要怕困苦、不要怕艱難,終究有一天就會成功的。

無生法忍,這得到證果,才能自己得到無生法忍。

第四,就是精進。

這個精進,也是很不容易修的;若是會修行的,也很容易的。

怎麼樣呢?你不懶惰,就是精進了。

無論你做什麼都不懶惰,不怕苦、不怕難,向前去勇猛精進。

精進有身精進、有心精進。

身精進,是勤修戒、定、慧;心精進,是息滅貪、瞋、癡。

所以晝夜六時常常精進,你能精進,這也可到彼岸。

  第五,就是禪定。

這一部經上幫助人修禪定,是很合道理的。

說:你這個人要先占察自已的善惡,你要是惡業太重,就不能修禪定,你就要先懺悔。

在佛前拜佛,或者拜七天、或者拜十四天、或者拜三七二十一天、或者拜四七二十八天、或者拜五七三十五天、或者拜六七四十二天、或者拜七七四十九天,或者拜一年、兩年、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那麼樣拜佛、這樣子懺悔,業障消除,然後這禪定的功夫也就成就了。

「喔!那拜一萬年,我的壽命沒有那麼長!」你可以發願生生世世都拜,拜多了,什麼時候這個業障就消沒有了,那個時候就得到清淨了。

「這法師講經,盡開玩笑!」你若聽得是玩笑,就是玩笑;你若聽這是真法,就是真法。

這一切唯心造,你若想它是真的,就是真的;你想它是假的,那又有什麼是真的?所以,你要是相信、有信心,我講沒有道理,你也聽出一個道理;你若沒有信心,我就講得很有道理,你也聽得沒有意思,乾燥無味的。

所以這個有意思、沒有意思,是在你那兒,不是在我這兒。

我講得再好,你沒有信心,就覺得不好;我講得很普通的,你那地方開了悟了:「喔!是這麼回事!這個道理講得真是對的!」你能這樣領會,那就是得到法了;你得到法,就開智慧了。

所以第六度,就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

般若又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文字般若,就是文學之類的;好像經典,這叫文字般若。

由你看這個文字,然後就起了觀照的力量,這是觀照般若;由觀照又達到實相,這是實相般若。

這是六度六波羅蜜。

什麼叫四無量心?快去查查佛學字典!這個四無量心,大約不要去查佛學辭典,也有人記得的。

不過今天我不問了,你記得也白記得了,也沒有用的。

是什麼呢?是慈、悲、喜、捨。

慈無量心:慈悲無量無量的。

你不要把這個慈悲做得很小的,要大慈大悲。

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這都要無量無邊的。

你不要想一想:我對這一個人這麼多慈悲了,這個人還是一樣也不改過。

這就不是無量,是有量。

你要說:他現在不改過,將來一定會改過的;我等一等,無論如何我要想法子,把這個人救出來他。

悲無量:喔!這個人太苦了。

慈能予樂,悲能拔苦;慈悲就給這個人快樂,悲就能拔除人的痛苦。

喜無量,歡喜捨布施。

歡喜也不要有量,布施也不要有量,不要:「我已經布施很多了,我不能再布施;再布施,我自己都沒有了嘛!」把自己一搬出來,那什麼無量就變成有量了。

你要是不為自己,而為這個法界眾生來做著想,那麼這就是無量心了。

M2.願成智慧莊嚴 深知一切法本來寂靜,無生無滅,一味平等;離念清淨,畢竟圓滿。

「深知一切法本來寂靜,無生無滅,一味平等」:深知,就不是普通的知道。

深知「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寂滅,也就是寂靜。

深知一切法本來是不動的,也就是無生無滅的;它是一味平等的,沒有分別。

這是所說的空、假、中的「中」;中道離體,中道沒有任何體相的。

三智,是一切智、一切種智、道種智;這個中,就合乎一切種智。

「離念清淨」:把這個念沒有了,就得到清淨。

這就是空、假、中的「空」;空就屬於一切智。

「畢竟圓滿」:究竟圓滿。

這是這一切法的假觀,成就道種智。

這空、假、中,屬於三觀:觀空、觀假、觀中。

這空觀就是一切的智,假觀就是道種智,中觀就是一切種智。

這個「一心三觀」,成就三種的智慧。

這就是要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有這三種的智慧了;佛有三種智慧,所以教化一切眾生,從空出假,從假流入中道,所以說究竟圓滿。

J3.別供稱名 又應別復係心,供養我地藏菩薩摩訶薩;以當稱名,若默誦念,一心告言: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

如是稱名,滿足至千。

這是第三科,別供稱名,特別地供養來稱名號。

稱誰的名號?稱地藏王菩薩的名號。

  「又應別復係心,供養我地藏菩薩摩訶薩」:這供養十方三寶,知道一切法不出空、假、中這三種的觀法;雖然是這樣子修,還不可以。

你又應該特別地把你心,就好像用繩子栓上似的,栓到地藏菩薩摩訶薩這兒,來供養我地藏菩薩摩訶薩。

「以當稱名,若默誦念,一心告言: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默誦念,就是在心裏頭念。

供養地藏菩薩,又應當稱念地藏菩薩的名字,或者不出聲、默默地在心裏頭念,就至誠一心地告訴我說:「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念這個地藏菩薩摩訶薩。

「如是稱名,滿足至千」:像這樣子念地藏菩薩摩訶薩名字,要念一千遍。

為什麼供養三寶,又要念地藏菩薩的名號呢?因為地藏菩薩他的願力大;你一稱他的名字,就可以消除一切的業障,增長一切的智慧,所以應該念地藏菩薩摩訶薩。

J4.至誠啟白 經千念已,而作是言:「地藏菩薩摩訶薩,大慈大悲,惟願護念我及一切眾生,速除諸障,增長淨信,令今所觀,稱實相應。

」 本來你就不供養十方三寶,單單供養地藏菩薩,稱地藏菩薩的名,也就可以能得到感應道交這種的力量,有這種的成就了。

為什麼地藏菩薩他不先叫人供養他自己、念他自己的名,他要叫修這種法的人,先供養十方三寶、稱念十方三寶的名號,然後才供養他自己、稱他自己的名滿千遍? 地藏王菩薩因為尊重十方常住的三寶,所以他叫修這種法的人,先來供養十方三寶,不是就顧他自己,說:「你看我,我地藏王菩薩最第一了,你先要供養我、先要念我!」不是像我們人,自己不是第一,還要搶著來第一、爭著來第一,甚至於生一種貪心、瞋心、癡心,要來爭第一。

你說這和地藏王菩薩的思想是一樣、不是一樣?所以這一點,我們聽經,不要盡聽怎麼樣講,要聽這個意思。

這菩薩的行為,不是盡專為自己的;本來這個法的法主就是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不須要叫人再供養十方三寶,可是他這樣做。

「經千念已」:經,是經過。

經過稱念地藏王菩薩的名號一千遍之後。

「而作是言」:然後才向地藏王菩薩說。

「地藏菩薩摩訶薩,大慈大悲」:地藏菩薩,你這個大菩薩,你大慈大悲;你的慈悲是廣大的,你的願力也是廣大的。

「惟願護念我及一切眾生」:我現在唯獨地就願意你護念我、保護我。

這個地方就和地藏王菩薩不同了。

本來這地藏王菩薩,應該叫人說是你先護念一切眾生,然後再及到我;他知道人都是自私的,一定要先有個我,所以他也就隨順眾生這個意思。

如果他說你先為眾生來求,這個人說:「我管他去呢!我自己都沒有得到好處,我怎麼能管他呢?」地藏王菩薩知道眾生的心是自私,所以他就說「唯願護念我」,先說我自己,然後再「及一切眾生」。

幹什麼呢? 「速除諸障,增長淨信」:很快很快地把這一切障道的因緣就都除掉了、消滅了,增長我自己和一切眾生的淨信。

淨,就是清淨;淨信,是清淨的信心。

「令今所觀,稱實相應」:令我現在所觀想的事情,就是我所願意得到的,我求什麼,就得到什麼。

得到感應了,這叫稱實相應;就是我求十分就得到十分,我求一百分就得一百分的感應。

J5.正擲輪相 作此語已,然後手執木輪,於淨物上而傍擲之。

前面所講,是是第四科,至誠啟白。

現在這是第五科,正擲輪相。

現在把應該做的事都做完了,現在就占察了;占察,就要擲這個輪相。

「作此語已,手執木輪」:說這個話之後,然後手拿著這個木輪。

執,就執持。

「於淨物上而傍擲之」:淨物:或者一個乾淨的布,或者一個乾淨的紙,或者乾淨的木頭,都可以的。

就往這旁邊一擲,然後占驗自己的善惡。

今天我看有很多人都要睡覺了,大約做工做得太多了,很辛苦的,所以少講一刻鐘。

I2.明以自例他 如是欲自觀法,若欲觀他,皆亦如是應知。

這是第二科,說明瞭自己,那麼就可以知道其他的人也是這樣的,所以這叫以自例他。

「如是欲自觀法」:像這樣自己觀察自己的占法。

「若欲觀他,皆亦如是應知」:你要是想去觀察其他人的善惡因果報應,也就是像觀察自己的一樣,你應該知道。

I3.明占已詳察(分二) J1.明所現 J2.明不現 今J1 占其輪相者,隨所現業,悉應一一諦觀思驗:或純具十善,或純具十惡,或善惡交雜,或純善不具,或純惡不具。

如是業因,種類不同;習氣果報,各各別異;如佛世尊餘處廣說。

應當憶念、思惟、觀察所現業種,與今世果報所經苦樂、吉凶等事,及煩惱業習,得相當者,名為相應;若不相當者,謂不至心,名虛謬也。

  這一科是前邊第三,占已詳察;占察完了之後再詳細觀察。

不論自觀、觀他,並須如此諦察。

在指示明白你占已詳察這一科,又分出二科:第一科,明所現;二,明不現。

現在這是明所現。

所現,就是現出你的善業、惡業;或者純善業、或者純惡業,或者善惡業都沒有。

第二,明不現;說明你所觀察的這種業它不現。

「占其輪相者」:占察這種輪相這個人,「隨所現業,悉應一一諦觀思驗」:隨你所顯現出來這種業報、業果,應該每一個輪相,你要仔細地來觀察、來諦觀,思惟它應驗的這種感應。

「或純具十善,或純具十惡,或善惡交雜」:或者占察這十個輪相,都得到純善,沒有其他惡夾雜;或者你惡業重的,具足十惡,沒有善;或者有善、有惡互相交雜。

「或純善不具,或純惡不具」:或者這十善一個也沒有,或者這十惡一個也沒有。

這都有種種因緣,才這樣子,後面會說明白。

「如是業因,種類不同」:像這樣子的業報因緣,都有不同的種類。

這個「類」字,在小本子經上印著「顧」字,那是個錯字。

大約他原來把這個「類」字,寫得像一個「顧」字,印的時候就像一個「顧」字。

本來這是「類」字,你要是一個「顧」字,就沒有法子講了。

這個善惡的業因,種類不同,或者善多惡少,或者惡多善少;或者只有善的業因,而沒有惡的業因;或者只有惡的業因,而沒有善的業因。

「習氣果報,各各別異」:因為他所種的因不同,所習的業也不同的;種善因就結善果,種惡因就結惡果,所以習氣果報各各持別不同。

「如佛世尊餘處廣說」:這種的詳細道理、說明,就好像佛在其他的經典所說的。

餘處,就是其他說法時候所說的;或者好像說《地藏經》,就有種種的果報;說《彌陀經》,有往生西方,也是一種業所說。

「應當憶念、思惟、觀察所現業種」:你應當想一想、自己靜坐起來研究研究這個問題,觀察所現的業種是怎麼樣子。

就是你受什麼果報,所現的什麼業種。

比如你在前生好殺生,今生就多病;你前生不殺生,今生就沒有病。

  「與今世果報,所經苦樂吉凶等事,及煩惱業習」:和今生所受的這種果報,你所經過的,或者是苦、或者是樂,或者是吉祥、或者是凶險等事,及煩惱事。

這個就看你自己所遭所遇,你要是盡種善因,一定就是遇到很多吉祥的事,很多快樂的事;你要盡做惡因,在前生盡造惡來著,一定就受很多的苦果、苦報,遇到很多危險的事情。

你現在你們各人學佛法、研究佛法、聽經,在這個地方,就應該特別要注意了。

你們每一個人應該迴光返照,問問你自己:我是煩惱多、是快樂多?我這個煩惱從什麼地方來的?我的快樂又怎麼樣有的呢?學佛法的人,就在這裏要占察你的善惡了!煩惱多,我一定在前生沒有做好事;所以今生脾氣也大、煩惱也大。

啊!拿見到煩惱比餡餅還覺得香,吃起煩惱一頓一頓地往飽那麼吃。

吃的煩惱多了,把肚子氣得也大了;肚子氣大了,就像個鼓似的,這就因為煩惱來的。

那麼因為你宿生不做善業,盡做一些個惡事;所以今生煩惱就重、煩惱業就重。

「得相當者,名為相應;若不相當者,謂不至心,名虛謬也」:你要是和你所占察的相當,這叫做相應;你要是和你所占察的不相當,這就是因為你沒有至誠懇切的心,你好像開玩笑那麼樣子,所以就得不到感應,這叫做一個不實在的、不真的。

比如你占察十善,你就得到這個善,對你自己所遭遇也是很吉祥的,這就是相當的;如果你所遭所遇不吉祥,盡發生意外,那麼你占察得到純善,這就是不相當、不相應的。

你盡遇到苦惱的事情,你得到十善,這也不相當;你盡遇到吉祥的事,你又得到十惡,這也是不相當的。

那麼這裏邊的詳細分別,在後面會說明的。

  J2.明不現(分二) K1.俱不現 K2.有所不現 今K1 若占輪相,其善、惡業俱不現者,此人已證無漏智心,專求出離,不復樂受世間果報;諸有漏業,展轉微弱,更不增長,是故不現。

這是第二科,說明瞭占察你善惡業,為什麼不現,是什麼原因?這又分二科:第一,俱不現;第二,有所不現。

現在這是第一,俱不現。

「若占輪相,其善、惡業俱不現者」:假使你占察輪相的時候,善業、惡業都不現,也不現善、也不現惡;「此人已證無漏智心,專求出離,不復樂受世間果報」:這因為這個人已經得到無漏的智慧了,所以他專求出離三界,不願意再受世間這種善惡的果報。

他已經行菩薩道了! 「諸有漏業,展轉微弱,更不增長,是故不現」:他得到無漏的智心了,所以他這一切的有漏業就漸漸地薄了、漸漸地少了,你這個欲心不長了,所以就不現這種善惡果報的輪相了。

一切有漏的都微弱,就是它不長了。

什麼叫做有漏的業呢?你貪,這也是有漏;瞋,也是有漏;癡,這也是有漏。

也就是你的欲念重,這就是漏。

你不要以為欲念是一個好東西,這就是有漏;令你墮落到三惡道裏去的,就是因為這個欲念。

現在這個有漏業,就是說的你的欲念。

  K2.有所不現 又純善不具、純惡不具者,此二種人,善惡之業有所不現者;皆是微弱未能牽果,是故不現。

「又純善不具、純惡不具者」:又者,有都是善也沒有惡、都是惡也沒有善的人。

「此二種人,善、惡之業有所不現者」:這兩種人,無論善業、惡業,也都不現的原因。

「皆是微弱未能牽果,是故不現」:是因為他善也很少、惡也很少;因為很少的關係,牽不動這個果報,所以也不現出來。

*                                 *                                  * 禮拜天要有兩位居士在我們這佛堂舉行結婚典禮;那麼,這次應該大家知道怎麼樣念這個偈頌,都很熟悉的。

上午舉行儀式,從九點半鐘開始;誰願意來參加的,我相信也一定會有好東西吃。

這是一個消息。

還有我們現在這個地方,這是掛衣袍的,所有男界的衣袍可以掛在這個地方;女界的衣袍可以掛在箱子裏邊去。

那麼現在把男女的界限分清楚一點,將來把房間做好了,更應該分清楚一點;因為我們修道的人,要去欲斷愛--去這個欲心,減輕了這愛心,不要盡打妄想。

男女若不分清楚了,有的時候就令人造罪業了,就令人打妄想;現在講這部《善惡占察業報經》,這就是令我們人明白這個業的來源。

所以在這個清淨道場,人最好不打妄想! 但是我們人人不是證果的聖人,所以這種不乾淨的思想,常常會發現出來;發現出來你有這種不乾淨的思想,就造不乾淨的這種的業,你這個業也就不清淨了!所以我們現在要一點一點把打妄想這種思想消滅了它,好用功辦道。

那麼我現在不敢在這兒吃飯。

為什麼呢?因為這不單吃得太好,又吃得太多。

有的人護持師父,用那麼大一個碗,幾幾乎乎就等於把那個鍋完全給我擡來了,給我一個人吃。

我看見旁人那個地方沒有這麼多,我這個地方太多了;所以又吃得好、又吃得多。

我沒有這麼大福報,所以現在我自己願意受一點苦。

那麼有的人知道我,自己就那麼供養少少的東西;但是我不知道我願意、不願意吃這東西。

因為我不能說哪個東西我願意吃;若願意吃的東西,就會又來得很多了。

所以無論好的、不好的都一樣吃,我自己不會吃得太多了,這是我現在對大家講一講這個因緣。

吃得好,又吃得多,這是好事情;但是我覺得這是一個苦的事情,做很多工的。

H3.占後誡勸 若當來世,佛諸弟子,已占善惡果報得相應者;於五欲眾具得稱意時,勿當自縱,以起放逸。

即應思念:由我宿世如是善業故,今獲此報;我今乃可轉更進修,不應休止。

若遭眾厄種種衰惱不吉之事,繞亂憂怖不稱意時,應當甘受,無令疑悔,退修善業。

即當思念,但由我宿世造如是惡業故,今獲此報,我今應當悔彼惡業,專修對治及修餘善,無得止住懈怠放逸,轉更增集種種苦聚,是名占察初輪相法。

  這是第三科,占後誡勸。

就是占察以後,自己得到好的和不好的這種預兆,都應該誡。

誡,就是很謹慎的意思、很小心的意思。

勸,就是勸你應該往更好的做;不要以為自己得到了好的果報,就懶惰下來了,就不精進了。

「若當來世」:假設在當來之世的時候。

「佛諸弟子,已占善惡果報,得相應者」:佛的一切弟子,已經占察過自己的善惡,而且也得到了什麼果報的話。

這都是佛的弟子才明白這種的占察法;如果不是佛的弟子,就不懂這個方法。

你用這種十輪占察出來或者是身惡、或者是口惡、或者是意惡,這三惡。

你單單用占察的方法,占察你這個身惡,你要是沒有得到身惡,這就不相應;你要是也得到了身惡,這就相應了。

這個方法,後面會詳細講的解釋的。

所以,你現在先占怎麼樣子,以後就和那個相同,這就叫相應了。

「於五欲眾具得稱意時」:你就是自己占那個十善,都得到完全的十善了。

這十善,你又占那個身口意,又都得到這個善,那麼這就是相應了。

稱意,就是你願意有錢就有錢,願意有色就有色,願意吃食就有得吃。

色這個老虎也來了,名這個蜈蚣也來了!願意吃好東西,這饞蟲就來幫你忙;願意睡覺,這個懶蟲也來幫忙你了,說:「好、好,我來幫忙你,quicklygoto sleeping(快去睡)!」啊!這就是稱意的時候。

你相應而稱意了,不要就自滿了;不要說我以前做了很多好事,所以現在的業報都是好的了,我占察這個《善惡業報經》,都是非常吉祥的。

啊!這一吉,你說怎麼樣啊?你就放逸起來了。

怎麼放逸呢?就是明明知道這是惡的事情,啊!我有那麼多善事,現在我做少少惡也不要緊,大約不會墮地獄的,試一試看!這一試怎麼樣?就越試越墮落;越墮落就越沒有法子上來了,這就是恣縱五欲。

恣縱,就是盡量地吃、盡量地喝,盡量地喝酒。

啊!喝得越多越好,喝得像一個醉鬼似的,躺到街上,也不知道這是什麼地方,以為自己到極樂世界了;即使醒來,還是在街邊子上睡。

在酒還沒有醒來之前,以為見到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我這黃金為地,七寶莊嚴,這是太美妙了!眼睛也看得花花綠綠的,明明沒有人,他看見一個人;明明沒有鬼,他又看見一個鬼;明明沒有老虎,他又看見一隻老虎。

喔!這什麼都有了!可是他看見老虎,也不怕老虎,又打妄想了;想什麼,就看見什麼。

為什麼呢?這個就是因為這種醉了嘛! 這個醉,不單單是酒醉,煙醉也一樣。

有人用大麻,一用上,就飄飄欲仙,覺得自己忽忽悠悠在雲彩裏面一樣,騰雲駕霧的樣子,覺得很自在的。

等這種煙的力量過去了,怎麼樣?就覺得又頭痛、又有腿痠、又想要睡覺,眼睛又睜不開的樣子,總是覺得不夠精神,就再來一口;來一口,就有精神了。

等精神過了,再來一口;放不下了,總要用這個東西。

這就像被蛇咬了似的,你總也不會好了。

那個毒蛇咬上了,你這個肉一天比一天爛得深一點,一天比一天壞得多一點,壞來壞去壞死了;死了他自己也不知道:「喔?我怎麼死的?」見到閻王爺,問閻王爺:「我怎麼死的?」閻王爺說:「我也不知道!」閻王爺也不知道你怎麼死的。

判官就說:「你被毒蛇咬了,因為毒太厲害了,所以現在你就死了!」他這時候才知道,原來我是被蛇咬死的。

請閻羅王給他判斷這個案:「牠把我咬死了,我應該也把牠咬死了!」閻羅王說:「好!你也去做一條毒蛇去,再把牠咬死!」就互相這麼咬,這就是試一試看的關係。

五欲,就是財、色、名、食、睡。

財這個東西最壞了,財這條蛇,咬死不知多少人;色這條老虎,也不知道咬死多少人。

名等於蠍子那麼毒、等於蜈蚣那麼毒,也把人害了不知多少。

食,吃東西。

今天果逸說她吃得太多了,我給她算一算,為什麼她吃得那麼多呢?喔!原來是因為好吃,忘了多少,吃飽了才知道多了;沒有吃飽的時候,她那個貪心說:「那個不錯,吃多一點!那個也不錯,吃多一點!」這麼樣子。

那時候不知道吃飽、沒吃飽?吃完了之後沒有房間了、沒有 room了,才知道多了。

所以,講法也講不出來了,把吃的東西都給壓住了、壓到底下了。

所以你看!這是食。

最後要不得的,是一個睡。

這個睡蟲,人人和它做一個最親蜜的朋友;你想要醒,牠就叫你睡。

這睡蟲在什麼地方啊?我告訴你們,這個睡蟲在你那個鼻子尖上。

牠給你一咬,你就要睡了。

最好你若不睡覺,你把你那個鼻子用力一捏一下,那個蟲子就跑出去了;跑出來,你就醒了,不會睡覺了。

這是我告訴你們一個秘訣。

可不要把鼻子捏下來;若捏下來沒有鼻子了,那最不好看了。

「勿當自縱,以起放逸」:縱,就是把它放開了。

你不要自己縱放開來,因為你要是一把它放開,就不守規矩了。

好錢,有了就隨便用;色也有了,就隨便不守規矩了;名也有了,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利和食也隨便了。

修道的人應該想:我應該吃少一點,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沒有飯吃呢!我吃少一點,留一點給世界沒有飯吃的人吃啊!你這樣觀想,你還敢吃多了嗎?要省下自己所應該吃的東西,給世界上沒有飯吃的人吃。

若這麼樣想,這就不放逸;你要是不這樣想,就要以起放逸了。

不守規矩,就是放逸。

這就是戒止你,叫你不要這樣子。

你不要五欲具足了,你就發起狂來了,不守規矩:「守那個幹什麼?能有什麼用?受戒的人都是最愚癡的!守規矩的人都是最愚癡的!你看我們自由自在,忽天忽地,願意到天上去就到天上去,願意到地下去就到地下去。

這有多自由!」這一自由啊!就到天上去,到那個非非想處天去了;你想不到的地方也到了,到地獄,要到十八大地獄、五百小地獄、千千萬萬的小地獄,到那個地方去了。

「即應思念」:即刻就應該想一想。

想一想什麼呢?「由我宿世如是善業故,今獲此報」:我在前生因為盡做好事,種了很多善業的緣故;所以現在我得到五欲圓滿的果報,今生五欲才很多的、很圓滿的。

「我今乃可轉更進修,不應休止」:我現在應該輾轉更加精進,來增加我的修行,不應該停止。

不應該我走到這個地方,我以為滿足了、夠了,我還應該更加努力再修行! 好像你讀書,你讀會一篇,是開了一篇的智慧;你不要說我夠了,我就開這一篇的智慧就得了。

那麼,你還應該再開第二篇的智慧,向下去讀去。

好像果逸現在這《楞嚴經》不知道記得多少了?那麼以前所記的,不知現在都丟了沒有?那麼沒有記得的,又不知道又得到了沒有?所以,你若得到了,這就是沒有休止。

要是以前的也忘了,現在的也不想它了,未來的那更不學了,那就是休止了。

  學佛法是不應該休止的,應該一天比一天精進,一天比一天學得多一點。

說:「我沒有辦法啊!Ican'ttakeit!(我受不了了!)Ican'tcontinue.Istop!(我沒有法子繼續,我休止了!)」修道就要往真的修,不要夾雜這種不清淨的因緣。

往真的修,就是不要存一種攀緣心,不要存一種求名的心,不要存一種求利的心,這才能清淨其心;清淨其心,才能生出真正的智慧。

所以在我們金山寺這裏的規矩,就是決定不存一個攀緣的心。

那麼,在這每一天的lecture(講經)完了之後,一般聽眾,外邊的就應該回到家裏去,研究你所聽的 lecture,不要在這佛堂裏邊亂講亂說的,佛堂裏邊不能講話的。

因為什麼呢?要存一種的恭敬心,畢恭畢敬的;這十方諸佛菩薩都在這裏,我們怎麼可以隨隨便便地亂講亂說的?在佛堂裏邊,沒有重要的事情,任何人不可以講話的。

彼此談話,要是有什麼問題,我們自己裏邊的人,可以慢慢地討論,不要在佛殿裏邊隨隨便便的談話。

我們總要想:十方諸佛菩薩就在我們頭上,我們如果亂講,這是對佛不恭敬;你若做這種的觀想,你任何的時候還敢講話嗎?還有時間來講話嗎? 你們各位想想:我們現在在一個開始的期間,我們每一個人,必須要認為我們這個佛殿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你們各位應該知道,到外道這個教堂裏邊,也不可以隨隨便便講話的,都是很小心、很恭敬的;沒有那麼隨隨便便,願意講什麼就講什麼,願意說什麼就說什麼。

大殿裏邊,保持一種清淨的氣氛,任何人不能在佛殿裏邊來隨便談話。

到這裏,或者你打坐,或者你看經,不要囉囉嗦嗦地講東講西、講南講北。

不單在佛殿裏要這樣子,甚至於你回到自己家裏,也應該恭恭敬敬的,好像佛菩薩總在你頭上看著你一樣的;也不可以放逸的,所以不可以隨便亂講話的。

那麼說:「我也不是個啞巴!」你不是個啞巴?你講多了就會啞巴的;你現在不是啞巴,將來恐怕就會不會說話了!這有一種危險的性在裏邊藏著。

那麼,外邊的人想要來研究佛法可以的,makeanappointment(約時間),在白天的時間,你願意請問什麼佛法可以的。

因為晚間我們這兒,現在很多的工作,並且我們休息有一定的時間,所以不能陪各位外邊的人隨便談話。

這一點,不論裏邊的人、外邊的聽眾,都要特別地留心這一點。

你告訴他們,晚間任何人也不答覆問的問題;我們這規矩是這樣子的,不向其他的地方攀緣。

你互相講話,你出家人對在家人願意講話,這就是攀緣;你在家人願意和出家人亂講話,這就是不尊重佛法。

「若遭眾厄種種衰惱不吉之事,繞亂憂怖不稱意時,應當甘受」:遭,是遭遇。

眾厄,就是所有的厄難;厄難,也就是災難。

種種衰惱,也不是一樣,就是賊偷、火燒,什麼事情都有了,種種不如意的事情都全了。

若是遭遇到一切厄難等種種不如意的事情、不吉祥的事情,在這個時候來惱亂一切的眾生,令一切人的心不如意,這時候,應當甘而受之。

不稱意,所以就惱亂;憂怖,就恐懼了。

  怎麼叫甘而受之?本來是苦,但你要想它是甜的,接受這種的事情。

甘,也就是甘心願意,就是這些個不吉祥、不如意的事,你都很歡喜接受的,沒有一點:「啊!這個這麼難!我又念佛,怎麼我又遇到 accident(意外)呢?我又修行,怎麼我又被人打劫了呢?我又這麼用功念佛,怎麼佛菩薩又不保護著我呢?什麼道理?」這麼就怨佛了。

連菩薩也怨起來了:「唉!這個菩薩真不公平!你本來有這個能力可以保護著我,為什麼你不保護我呢?太偏心了!」 有的人又打妄想,說:「我很相信師父,怎麼師父還令我有這種意外的事情發生呢?這個師父也不理我了!」把師父也鬧了,把師父也怨了,於是乎就發脾氣了,又哭又喊的:「這師父對我也不好了!」先怨佛,然後怨菩薩;菩薩怨完了,怨師父。

所以這師父很不容易做的,菩薩也不很容易做的,佛更難做了。

你不要以為成佛就什麼都好,眾生很多不平的事情都來怨佛的。

好像外道就罵佛,說佛教是魔鬼啊!你不要相信他。

你要信佛,他說是魔鬼。

你看有什麼法子呢?就這樣子! 「無令疑悔,退修善業」:使令不要懷疑後悔,不要退心向後轉,就不發菩提心了。

你不要遇到一點魔難,你就受不了。

我遇著有個人在香港──就是那個大光公司的陳瑞昌;他的姨甥女發魔障病,有鬼上她的身,就令她發癲發魔氣的樣子。

他就發願說:「如果我這個姨甥女的病不好,我以後就不信佛了!」就發這麼個願。

幸虧他的姨甥女的病以後果然就好了,大約是佛也怕他不信,所以就叫他的姨甥女好了。

並不是佛怕他不信,只是當時我看她這種發狂的樣子很可憐,所以我就叫他這個姨甥女病就好了;好了以後,全家都信佛,都皈依三寶了。

小孩子一生出來就皈依三寶,就請人吃齋。

每逢生一個孫,生一個孫女,就請佛教所有的人來吃齋,開這個吃齋不殺生的風氣。

這就是不退修善業。

你無論遇到什麼魔難,遇到什麼打擊,遇到什麼不如意的事情,你都應該忍受,不應該退失菩提心。

  「即當思念」:即刻就應該思念。

思念什麼呢?「但由我宿世造如是惡業故,今獲此報」:這個只是由我在過去所造的種種像這樣的惡業,所以我現在才得到這種的惡報。

「我今應當悔彼惡業,專修對治,及修餘善」:我現在應該懺悔我以前所造的惡業,專修這個對治的法門和修其他的善事。

怎麼樣對治呢?就是你不是惡業來找我嗎?我越要做點善事;我越有不如意的事,我越要往真的做!我絕對不退失我的菩提心,我信佛,我絕對不會再退的。

  你們各位啊!要記清楚。

無論有任何發菩提心的人,他想要信佛的,你無論如何不可以嫉妒障礙,令他退失菩提心。

你要是令人退失菩提心、令人家離開道場,將來也有人一樣嫉妒你,令你也離開道場,令你也不能修行而墮落去。

這種果報是很厲害的,所以你們不要馬馬虎虎的,以為好像小孩子好好玩似的,這不要緊的事情。

不要這樣子!這就叫對治,你越不好,我越要往好的做;越有意外的事情發生,或者什麼 accident(意外),我越要往真的做。

對治,比如你懶,不願意修行;我就來精進,用精進來對治。

你本來不願意布施,很貪的;現在我就用布施來對治。

本來不守規矩,那麼現在就用守規矩、持戒律來對治它。

本來脾氣很大的,不能忍,現在我就修忍辱波羅蜜。

本來是很懶惰,現在最精進。

本來很散亂的,一天到晚歡喜講話 talk,talk,talk,沒有旁的本事,也不知道講什麼?你講話還不要緊,令旁人也不修行,障礙旁人修道。

現在我修禪定,我願意講話嗎?我時時刻刻都修定不講話。

你本來很愚癡的,現在我學智慧、學般若;學般若,這就對治愚癡。

總而言之,你有什麼毛病,就用什麼方法來對治,這叫專修對治。

「無得止住」:你不要停止了。

不要說:「我學佛法學了好多年了,也沒有什麼用啊!我不學了!」你不學?不學你就得不著。

「懈怠放逸,轉更增集種種苦聚」:懈怠,就是懶惰;放逸,也就很隨便,一點都不守規矩的。

就任由自己又懶惰、又隨便,輾轉地更加把種種的苦聚集到一起了。

「是名占察初輪相法」:這個就名叫占察初輪相法。

*                                 *                                  * 今天我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向大家發表。

什麼事情呢?就是我們現在在美國這個地方,建立的道場將要完成;有誰願意到道場裏邊來住的,現在可以報名了,然後再寫一個請願書,這就是在道場裏頭,一定能守道場的規矩,不會破壞道場,不會侵損常住。

對道場的一切物質,都是保護、愛惜,就比保護自己的眼睛更重要。

所以在以前,祖師有這麼一句話說:「愛惜常住物,如護眼中珠。

」這是非常重要的。

你那個眼珠子不保護,就看不見東西,就會瞎了。

那麼不愛惜常住物,將來我們的心也會瞎了;心怎麼會瞎呢?會愚癡。

所以每一個人都要保護常住。

房間就要造好了,造好房間的時候,每一個人所住的房間,要先知道這個條件。

什麼呢?在這個房裏邊,不可以釘釘子。

因為我們這牆不太堅固,你一釘,若釘不到木頭上,就會把那個防火板都釘壞了;釘壞了,牆就會一點一點地壞了。

這就是不愛惜常住。

所以每一個人住的房間,不可以在牆上釘釘子,也不可以在門上釘釘子。

所有的東西,都要可以搬出搬入的,要能以在房裏頭拿到外邊來,又可以在外邊拿到房裏頭,不能大過所住那個房的門。

不能在那個牆上釘很多釘子,掛很多衣服在那兒。

那麼每一個人將來住那個大房間,每一個房裏邊,要做四個掛衣的衣櫃。

自己不可以隨便在房裏頭或者釘一個架子,或者做一個什麼東西在裏邊,無論哪一個人都不可以的。

那麼說無論哪一個人都不可以,現在我知道果地在房裏頭釘一個架子,又用五個板釘鑄的那麼個洞。

那麼他怎麼可以呢?因為他在沒有發表這個規矩以前,所以我們就可以 pass(通過)的。

並且他對我們的道場也很有功的,以前幫助你們五位美國出家人--三個比丘、兩個比丘尼--到臺灣去,他也出了很多力。

在這兒造這個道場,他又二十幾年以前就買工具,預備造我們這個道場。

你看,這麼久以前!這是個老功臣了,對我們道場有功的人。

所以他願意鑄洞也可以,願意釘一個架子在房裏也可以。

那麼其他任何人都不可以的,就是無論出家人、在家人,都不可以在房子裏邊釘釘子,和做一個特別樣子的東西;做可以,要在門裏邊能搬出外邊,門外再搬到門裏邊去的。

這樣子,在常住的人,有的時候當這個執事,有的時候當那個執事。

比如當的執事高一點,就搬到一個房間好一點;當的執事低一點,就要住一個不太好的那麼一個房間。

並且現在哪一個人住哪一個房間,還都沒有一定的,所以任何人--就是兩個比丘尼,現在住的房間,也都不可以釘釘子。

門上也不可以釘釘子,牆上也不可以釘釘子;因為你一釘釘子,將來或者你不住那個房間,旁人就不願意那個釘子,不高興你有這個窟窿在那個地方,所以這一點,大家要預先知道的。

所以誰願意來到這個道場住的,先先的報名;房間修好了,就可以搬進來。

現在,有好幾個人看見果地做這個洞,都很歡喜的,都願意造這麼一個洞,說:「將來我也造一個!」又有一個人說:「我造的,不要這麼大,小一點就夠了!」有好幾個人就想跟著果地跑。

所以我今天發表這個消息,就是果地做的,不管大小,現在不管了,因為他已經做了;要是在沒做之前,我看見他做了,我也不叫他做。

那麼我看見的時候,他已經做完了;但是你們現在沒有做的,都不許可再做了;再做,就是犯法了! 因為頭一個是立法的,再一個你就是犯法的;所以各位都要注意這一點,要保護這房間。

這房間並不是賣給你,所以你不可以隨隨便便地,或者增加什麼、或者減少什麼。

將來每一個房裏,有那麼一個打坐的凳子,這是每一個人都有的。

現在果孟發菩提心做這個打坐的凳子,坐在那凳子上就要等著;等著什麼?等著要開悟,Waitaminute,Waitaminute要開悟。

所以你們若不開悟,就對不起這果孟;果孟很辛苦的,minute, minute(分分)他也不等著你,這是很辛苦的。

他要是等著 minute,馬馬虎虎,你們就不開悟也不要緊的;因為他不等著,你們也不可以等著,就趕快要修行。

那麼這床也有一定的,什麼都是一定的,不可以隨便亂搬的;因為這是道場的東西,道場的房間,我們要特別保護的。

不要像這個果通,我造的房間還沒有住,他就給我打壞了;他說:「師父!我給修理好了!」但是他又忘了;因為他對我們道場也很有功的,他忘了,我就叫 Bill又做好了。

他對道場有什麼功呢?我們這些個板都是他介紹來的;所以你們有人腳被釘子砸穿了,你只可以怨果通,因為他給你通的。

所以果法,你不要怨這板子,說:「這果通盡給我找麻煩!」給你個人找麻煩,但是把道場造好了;他因為造道場關係,你也應該很感謝他。

所以果通對於我們這道場也是很有功的。

並且今天他又搬了一個甘露水的瓶子到這兒,我想我一個人喝不了那麼多甘露水,我把它放在外邊,誰願意喝誰就喝。

他說兩個禮拜一次,那我們喝完了不管它夠不夠,喝完了算。

就這樣子! G2.示第二輪相 H1.正示輪相 H2.詳示占法 H3. 別明懺法  H1(分三) I1.示相 I2.示義 I3.功能 今I1 善男子!若欲占察過去往昔集業久近,所作強弱、大小差別者,當復刻木為三輪;以身、口、意各主一輪,書字記之。

又於輪正中一面書一畫,令麤長,使徹畔;次第二面書一畫,令細短,使不至畔;次第三面作一傍刻如畫,令其麤深;次第四面亦作傍刻,令使細淺。

  這個第二指示輪相,又分出三小科。

第一,正示輪相;指示這個輪怎麼樣個做法。

第二,詳示占法;告訴你怎麼樣占法。

第三,別名懺法;要明白這個懺悔的方法。

在這個第一,又分出三小科:第一,是指示這個相;第二,是指示這個義;第三,指示這個功能。

現在這是第一。

「善男子」:地藏菩薩說,你這個善男子!「若欲占察過去往昔集業久近,所作強弱大、小差別者」:如果想要占察過去已經所集聚的這種善業、惡業,知道或者善業造得久,或者惡業造得久;或者最近才發的菩提心,或者最近才發的惡心;所作出來的或者是強,或者是弱,或者大,或者小的這種種分別。

「當復刻木為三輪」:你應該雕刻木頭做三個輪相。

這三個輪相和前邊是一樣的,但是書的方法不同。

「以身、口、意各主一輪,書字記之」:這三個輪,一個表示身輪,一個表示意輪,一個表示口輪;這身、口、意三輪,你各寫上字把它記清楚了。

身輪相就寫上一個身字,口輪相寫上一個口字,意輪相寫上一個意字;這叫書字記之。

  「又於輪正中一面書一畫,令麤長,使徹畔」:又在所作的身、口、意每個輪正中間的一面上,寫這麼一畫;令這個畫粗一點、又長一點,使它長到這一面的邊上。

畔,就是邊。

「次第二面,令細短,使不至畔」:在第二面也畫這麼一畫,令這畫很細很短的,使它畫不到邊上。

那麼一畫長的、粗的,一畫細的、短的。

「次第三面作一旁刻,令其麤深」:在每個輪第三面的旁邊刻一畫,把它刻到木頭裏去,令刻的這畫很粗很深。

「次第四面,亦作傍刻,令使細淺」:在這第四面,也在旁邊雕刻出來一畫,刻得很細很淺的。

這就分別出來四面輪相,四面輪相分出來四種的意思;下邊第二科就會講這個意思。

I2.示義 當知:善業莊嚴,猶如畫飾;惡業衰害,猶如損刻。

其畫長大者,顯示積善來久;行業猛利,所作增上。

其畫細短者,顯示積善來近;始習基鈍,所作微薄。

其刻麤深者,顯示習惡來久;所作增上,餘殃亦厚。

其刻細淺者,顯示退善來近,始習惡法;所做之業,未至增上,或雖起重惡,已曾改悔,此謂小惡。

  這是第二科,說明瞭這個意義。

「當知:善業莊嚴,猶如畫飾」:你應該知道,做善所得的善業莊嚴、善果成就,就好像在輪相上所作的畫飾一樣。

「惡業衰害,猶如損刻」:惡業有一種不吉祥、有一種害處,就好像在輪相上刻的那一畫一樣。

「其畫長大者,顯示積善來久」:這畫的一畫又長又粗,延到邊上的,這代表你做善事做得很久了。

所以你占察的時候,就得了長畫;這長畫就代表你做善做得很久了。

「行業猛利,所作增上」:你修行也很勇猛精進的,也很聰明利根的,你所作所為都有一種增上緣。

增上緣,就是幫助你做善事。

「其畫細短者,顯示積善來近」:這一畫很細很短的,這是代表你做的善事沒有多久,很近的。

「始習基鈍,所作微薄」:你沒有做多久的善事,才開始學習做善,你這個基礎還沒有立下,所以就很愚癡的;你所做的善事,也很少、很薄的,不是一做就做得很大的。

基,就是基礎、foundation。

鈍,就是鈍根,不那麼猛利。

這就顯示出:這個人要是很歡喜做善事的,一做就要做得很圓滿,往多了做;這證明這個人做善做了很久,所以他有了基礎。

有的人想要做善,但是又捨不得;想要布施,心裏也不能決定:「我如果布施這個錢給道場,我自己怎麼辦呢?」有一種猶豫不決。

這一懷疑不決了,就決定做少一點;本來應該布施 tenthousanddollars(一萬塊錢),他說:「我布施一塊錢算了!」這就叫微薄了。

「其刻麤深,顯示習惡來久」:在這個輪相上,刻的這個畫很粗又很深的,這就代表你做的惡事時間很長了。

你做的惡做得太多了,才得到這種刻得又粗又深的相。

「所作增上,餘殃亦厚」:前面那個增上緣,是幫著作善;這也是個增上緣,是幫著作惡。

因為所作的惡事太久了,惡業也多了,所以所受的這種果報也就大一點、多一點。

你本來想殺一個人,沒有刀怎麼殺人?正好有一個人給你送一把刀來;你有這一把刀了,就可以殺人了。

這就叫你作惡的增上緣。

本來你想去偷盜去,但是不方便;去一看,偏偏這門是開著的,不用叫門也可以偷到東西了。

這也是你作惡的增上緣。

這是本來你就想做不正當的事情,偏偏就有這種因緣,這也是你的增上緣,這是惡的增上緣。

  「其刻細淺者,顯示退善來近,始習惡法」:你刻的這一畫很細很淺的,這代表你退悔作善的心不太久,你方才學這個作惡的方法。

「所做之業,未至增上」:你所做的這個惡業,沒有到幫著你做更多惡的這個境界上。

「或雖起重惡,已曾改悔,此謂小惡」:或者雖然你做了很多重的惡業,但是已經改過懺悔了;所以雖然你作惡,但是這是小惡。

所謂「大惡者,回頭大善;大善士者,墮落就是大惡」。

你從來盡做惡事的,這叫大惡;但是你若知道覺悟了:「啊!我要改惡向善了,我再不做惡事了!從今天開始,我做善事了!」那這也就是一個善人。

你本來是一個很善的人,天天做善,但是你若明知故犯,明知道惡是不對的,你又去作惡,這就是大惡。

所以惡的大小、善的大小,就看你改悔不改悔。

你已經走到善路上,你若想再向惡路上跑,這就變成大惡;你若是在惡路上跑,現在要往善路上去,那就會變成大善。

所以善惡沒有什麼一定的。

I3.功能 善男子!若占初輪相者,但知宿世所造之業善、惡差別,而不能知積習久近,所作之業強弱、大小,是故須占第二輪相。

  這是前邊正示輪相的第三科,功能;這個有什麼用處。

「善男子」:地藏菩薩叫了一聲善男子。

「若占初輪相者,但知宿世所造之業善、惡差別」:假使你占察這第一個輪相的時候,你僅僅能知道以前所造惡業和善業的差別。

「而不能知積習久近,所作之業強弱大小」:你不能知道這個業或者是久、或者是不久,你所做的業報或者是強、或者是弱,或者是大、或者是小。

「是故須占第二輪相」:因為這個,所以你就須占身、口、意這第二個輪相。

  H2.詳示占法(分二) I1.明占 I2.明察 今I1 若占第二輪相者,當依初輪相中所現之業:若屬身者,擲身輪相;若屬口者,擲口輪相;若屬意者,擲意輪相。

不得以此三輪之相一擲通占;應當隨業主念一一善惡,依所屬輪,別擲占之。

  這是新的第二科,詳示占法。

在這詳示占法,又分出兩小科:第一,是明白這個占的道理;第二,明白這個察的道理。

現在是教你怎麼樣占。

「若占第二輪相者,當依初輪相中所現之業」:身、口、意這三輪,就是第二輪相。

假設你占這個第二輪相的話,應該根據初輪相所現的什麼業,你現在就用什麼來占它。

依,就是依照、根據。

比如前面那十善、十惡,你現的身業,就占身輪;現的口業,就占口輪;現意業,就占意輪。

那麼在前邊占出來十惡、十善,在後邊第二輪相,又分別用這身、口、意三輪來占。

  「若屬身者,擲身輪相」:身有三惡:殺、盜、婬;你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這就是三善。

要是屬這殺、盜、婬三種身業的,就用身輪相來占。

「若屬口者,擲口輪相」:若屬於口四惡,或者四善的,就用這口輪相來占。

口四惡,就是綺語、兩舌、惡口、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語,是口的四種善。

「若屬意者,擲意輪相」:假使這善惡業屬於意念裏邊,屬於第六意識裏頭的,你就用意輪相來擲。

不貪、不瞋、不癡,這就是意的三善業;你若貪、瞋、癡,就是三惡業。

「不得以此三輪之相一擲通占」:不可以用這身、口、意三輪相一起擲到清淨的布上或者路上、木板上來一起占。

通占,就是同時占身、口、意這三種;不可以這樣占的。

「應當隨業主念一一善惡」:應該隨所現的每一個業,以所現的業為主。

「依所屬輪,別擲占之」:所有的或者是身的善惡,或者是口的善惡,或者是意的善惡,依照屬於哪一輪的,分別擲到淨物上,來占這種善惡的業。

屬於身的就用身輪相來占,屬於口就用口輪相來占,屬於意的就用意輪相來占。

  I2.明察 復次,若占初輪相中,唯得身之善,於此第二輪相中得身惡者;謂無至心,不得相應,名虛謬也。

又復不相應者,謂占初輪相中,得不殺業,及得偷盜業;意先主觀不殺業,而於第二輪相中,得身惡者,名不相應。

復次,若觀現在從生以來,不樂殺業,無造殺罪;但意主殺業,而於此第二輪相中得身大惡者,謂名不相應。

自餘口、意中,業不相應義,亦如是應知。

  這是第二科,明白這個察,觀察。

「復次」:再說一遍這前邊的這個道理。

「若占初輪相中,唯得身之善」:你若在第一這十輪裏邊占,就單單得身的善。

身就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

「於此第二輪相中,得身惡者」:在占第二這個身輪相中,得到這身的惡業。

就是得到那個刻的粗,畫的又深的那個。

「謂無至心,不得相應」:這因為你沒有至誠懇切的心,所以這個和前邊那個不相符合。

「名虛謬也」:這個就不是真的,是不對的。

「又復不相應者」:又其他這個不相應的道理,「謂占初輪相中,得不殺業,及得偷盜業」:在占這個十善、十惡那個初輪相裏邊,得到不殺業,又得到偷盜的業──或者得到不偷不盜的業、或者得到也偷也盜的業。

「意先主觀不殺業」:你這個意念裏頭,就要先以觀不殺業為主。

「而於第二輪相中,得身惡者,名不相應」:但是在第二輪裡面,卻得殺業的,這也就叫不相應。

「復次,若觀現在從生以來,不樂殺業,無造殺罪」:假設你觀察現在,從你出生以來,你不願意殺生,你也沒有造過殺罪;「但意主殺業」:但是你心裏頭觀想這個殺業。

「而於此第二輪相中,得身大惡者,謂名不相應」:而占察這個第二輪相的時候,得到這個身大惡了,就說是不相應。

大惡,就是殺盜婬了。

「自餘口、意中,業不相應義,亦如是應知」」:你其餘的口和意的這個業,這不相應的義理,也就像身業這個樣子一樣。

所以若你得到相應,就叫清淨;沒有得到相應,這就沒有得到清淨。

H3.別明懺法(分三) I1.明應修懺悔 I2.正示懺悔法 I3. 明得清淨相 今I1 善男子!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欲求度脫生、老、病、死,始學發心修習禪定無相智慧者,應當先觀宿世所作惡業多少,及以輕重。

若惡業多厚者,不得即學禪定智慧,應當先修懺悔之法。

所以者何?此人宿習惡心猛利故;於今現在必多造惡,毀犯重禁。

以犯重禁故,若不懺悔令其清淨,而修禪定智慧者;則多有障礙,不能剋獲。

或失心錯亂,或外邪所惱,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是故先當修懺悔法。

或戒根清淨,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則離諸障。

  這是第三科,別明懺法。

別明懺法又分出三小科:第一,是明應該修的懺悔的方法。

第二,正示懺悔的法。

第三,令你明白得清淨相;什麼叫清淨?什麼叫相應? 「善男子」:地藏王菩薩叫了一聲善男子。

「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欲求度脫生、老、病、死,始學發心修習禪定無相智慧者」:假設將來世的時候,所有一切的眾生,有想免去生、老、病、死苦的這種人,或者開始來學著發菩提心這樣的人,或者修行禪定這種無相智慧這樣的人。

「應當先觀宿世所作惡業多少,及以輕重」:自己應該先占察占察自己前生所作的惡業或多或少、或輕或重? 「若惡業多厚者,不得即學禪定智慧」:假使知道自己這惡業又多又重,不可以即刻修習這個禪定智慧。

厚,也就是惡業重的意思。

那麼怎麼辦呢?「應當先修懺悔之法」:應該首先修習懺悔之法。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麼呢?「此人宿習惡心猛利故」:這個人在前生,他的惡心是很大的。

猛,就是很勇猛;利,是很快的。

「於今必多造惡,毀犯重禁」:所以在現在的時候,他一定會造很多惡,就會破戒了。

重禁,就是殺、盜、淫、妄,這叫四根本戒。

他毀壞重禁,這個是在佛教裏決定不可以犯的,那麼他犯了。

「以犯重禁故,若不懺悔令其清淨,而修禪定智慧者」:因為他犯這個根本戒了,假設他不懺悔這個業障,令破戒這種的罪得到清淨,就先修習禪定,想得到開般若的智慧的話,這樣的人「則多有障礙,不能剋獲」:就會有很多障礙,不能得到證果。

剋獲,就是證果。

「或失心錯亂」:失心,怎麼心會失了呢?失心,就是發癲狂了,好壞善惡什麼都不知道了。

他或者發癲狂,或者心裡產生一種錯亂的感覺。

比如人家說好,他說不好;人家說不好,他說好。

總是和人所見的不同。

「或外邪所惱」:或者有邪鬼惡神,有修羅那些妖魔鬼怪、魑魅魍魎,就來入他竅了。

入他竅,你看著他是個人,但是他那個靈性就已經變成邪魔外道了。

「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納受,就接受。

或者接納領受這種邪法,邪惡的見解就念念增長。

好像你想念咒把人念死,這就是惡見。

什麼叫邪法呢?比如我教你一個方法,你念這個咒,就會想什麼有什麼;你想女人就有女人來,你想錢就有錢來。

這就是邪法邪術,不是正當的。

好像有一種大搬運,就是譬如我想喝多少酒,你用個紅布把或者是個壺,或者是個茶杯蒙上,一念這個咒,這個酒就來了。

這就叫邪法!可是你就覺得:「這真靈啊!他真有神通!」其實這是邪法,你不明白真正佛法,你就被他騙了。

他說他修行得道了、開了悟了,有了神通了,又有什麼本領了;其實這就是納受邪法。

好像密宗裏面有一種邪法,這種法怎麼樣呢?他一念這個法叫某一個人死,這個人或者七天、或者十四天、或者三個禮拜,就會死了。

但是現在這又很奇怪的,達賴喇嘛念這個咒也不靈了,班禪念這個咒也不好使了;所以現在這個到末法的時候,他這種法也都沒有用了! 「是故當先修懺悔法」:因為這個,所以你就應該先先地修這個懺悔的方法。

你懺悔,就得到清淨了,才可以修這個禪定般若的智慧、無相般若的智慧。

「若戒根清淨,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則離諸障」:宿世,就是以前。

假設你沒有犯過戒,你占察輪相,以前所應該得的重罪,得到細又淺的,這一切障礙就都會離開了,就得到清淨了。

  I2.正示懺悔法(分二) J1.明懺儀 J2.明懺期  J1(分二) K1.廣明晝時佛事 K2.略示夜時佛事  K1(分九) L1.明嚴淨道場 L2.明香花供養 L3.明清淨三業 L4.明稱名敬禮 L5.明說罪懺悔 L6.明發勸請願 L7.明發隨喜願 L8.明發迴向願  L9.明稱念名號 今L1 善男子!欲修懺悔法者,當住靜處,隨力所能,莊嚴一室,內置佛事,及安經法,懸繒幡蓋。

  這是第二科,正示懺悔法;指示明白懺悔的方法。

正示懺悔法又分出兩小科:第一,明白懺儀;修懺的這種儀式;第二,明白懺的期限、期間。

在第一科明懺儀裏邊,又分出二小科:第一科,廣明晝時佛事;講晝三時的佛事;第二科,略示夜時佛事;就是晚間懺悔的佛事。

現在是第一科,廣明晝時佛事。

在這第一科裏面,又分出九個意思來:第一,指示明白嚴淨道場。

第二,指示明白香花供養。

第三,指示明白清淨三業。

第四,指示明白稱名敬禮;稱讚佛名菩薩名頂禮。

第五,指示明白說罪;懺悔說罪,就是發露自己的罪。

第六,發勸請願;發這個勸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請願。

第七,指示明白發隨喜願。

第八,指示明白發迴向願。

第九,指示明白稱念名號。

有這九種意思,所以這叫廣明晝時佛事。

現在這是第一科,明嚴淨道場,指示明白嚴淨道場。

「善男子」:地藏菩薩叫一聲善男子。

「欲修懺悔法者」:想要修行這懺悔這一種佛法的這樣人。

「當住靜處」:應該住到一個清淨的地方、不吵鬧的地方。

「隨力所能,莊嚴一室」:我們供養嚴淨道場,本來是越莊嚴越好,但是也要隨你自己的力量;你力量要是辦不到,就不必勉強來做。

在你隨著你力量所能辦到的,莊嚴一個房間。

「內置佛事,及安經法,懸繒幡蓋」:房間裏邊供上佛像,和安上佛經,或其他佛法,並懸掛著用絲、或者綢子、緞子做的寶幡、寶蓋。

L2.明香花供養 求集香花,以修供養。

這第二科,就是指示明白用香花供養。

「求集香花,以修供養」:求,就是各處去找。

自己沒有,可以找一點香啊花啊,來修供養十方三寶,和地藏王菩薩。

L3.明清淨三業 澡浴身體,及洗衣服,勿令臭穢。

「澡浴身體,及洗衣服,勿令臭穢」:澡,就是洗身;浴,就是沐髮;澡浴就是沐浴。

所謂「齋戒沐浴,可以事上帝」,在儒教裏頭也講這個。

孔子他說的齋戒,齋什麼呢?戒什麼呢?齋戒你這種欲念、齋戒你這種不清淨的思想。

你沐浴身體,也要沐浴你那個心,令心也清淨了,和把衣服也都洗乾淨了它,沒有邋遢;不要令這個衣服,或者身體上有一種臭氣或不乾淨的東西。

這是第三科,明清淨三業;指明白要你清淨三業:你身也要清淨,意也要清淨,口也要清淨。

身清淨,就沒有殺、盜、婬;意清淨,就沒有貪、瞋、癡;口清淨,就沒有綺語、妄言、惡口、兩舌。

L4.明稱名敬禮 於晝日分,在此室內,三時稱名;一心敬禮過去七佛及五十三佛。

次隨十方面,一一總歸,擬心遍禮一切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象,浮圖、廟塔,一切佛事;次復總禮十方三世所有諸佛。

又當擬心遍禮十方一切法藏。

次當擬心遍禮十方一切賢聖。

然後更別稱名,禮我地藏菩薩摩訶薩。

  這是第四科,指示明白稱名敬禮;稱念十方的佛名字,敬禮十方佛、十方法,和十方僧。

「於晝日分,在此室內,三時稱名」:白天叫晝日分。

在白天的時候,在淨室裏面,整整十二個鐘頭,就稱念佛和地藏菩薩的名號。

晝三時,就是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夜三時就是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

這是在印度分晝夜六時,我們現在是分十二個時辰,晝夜是二十四個小時;那麼它這一分,就是我們現在的四個鐘頭。

「一心敬禮過去七佛及五十三佛」:專一其心地頂禮過去七佛,又頂禮這五十三佛。

主要是要一心。

你這拜佛懺悔,都要一心,不要有兩個心;不要拜拜佛又打妄想,拜拜佛又想東想西的。

過去七佛,你們拜藥師懺的人,都知道過去七佛了。

「次隨十方面,一一總歸」:以後又隨著十個方向,一一總起來歸依十方諸佛。

「擬心遍禮一切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象、浮圖、廟塔、一切佛事」:擬心,也就是把這個心攝到一起;攝到一起,沒有兩個心。

這也就是專一,一心禮敬的意思。

專一其心地普遍敬禮一切諸佛的色身,和十方諸佛的舍利、佛像、佛寺或者佛塔。

色身,就是佛住世的時候的佛身。

舍利,是佛入涅槃了之後燒出的舍利。

形象,就是金銀銅鐵,或者木,或者是紙畫的佛像。

浮圖,是道場、寶塔之類。

那麼在這個晝三時,大做一切的佛事。

「次復總禮十方三世所有諸佛」:其次又當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這是佛寶。

「又當擬心遍禮十方一切法藏」:又要專一其心。

你來攝心到一處,遍禮十方一切法藏。

這是法寶。

「次當擬心遍禮十方一切賢聖」:其次又應該用你這個心,專心致志地遍禮十方一切賢聖僧。

這是僧寶。

「然後更別稱名,禮我地藏菩薩摩訶薩」:頂禮三寶之後,你更應該另外稱揚地藏菩薩的名號,頂禮我地藏菩薩摩訶薩這個大菩薩。

L5.明說罪懺悔 如是禮已,應當說所作罪,一心仰告:唯願十方諸大慈尊,證知護念;我今懺悔,不復更造。

願我及一切眾生,速得除滅無量劫來,十惡、四重、五逆、顛倒、謗毀三寶、一闡提罪。

復應思惟:如是罪性,但從虛妄顛倒心起,無有定實而可得者,本為空寂。

願一切眾生速達心本,永滅罪根。

  這是第五科,明說罪懺悔。

怎麼叫說罪呢?比如我做什麼壞事了,我要說得詳詳細細的,不要籠籠統統的;不要這麼好像說又不說,不說又好像說。

這樣子就不是說罪!這要坦白,坦白你所造的罪。

比如我殺過一個人。

要說:「我殺過某某人,姓什麼、叫什麼,在什麼地方,因為什麼我殺了一個人,我現在要懺悔!」要說得清清楚楚的,不能就單單說我以前殺一個人,也不說他的姓名、也不說為什麼殺這個人的因緣;這就叫不坦白。

又說:「我以前偷過東西,我現在要懺悔!」那麼偷過什麼呢?你不說清楚了,這也叫不坦白。

你或者偷人的一隻雞,就說因為什麼因緣,我偷了一隻雞。

或者偷了人家一隻狗,或者偷了人一隻貓,在什麼情形之下,這要說得清清楚楚。

對佛、對法、對僧來懺悔說罪,不可以說一半、留一半,那一半我不說那麼清楚;說那麼清楚,佛、法、僧都知道我這個罪業太清楚了,那怎麼辦?那你不說清楚了,你罪業就不能滅得清楚。

你必須要說得清清楚楚的,才能消滅罪業清清楚楚的。

那麼在十方三寶的面前,在地藏王菩薩的面前,要這樣說罪懺悔。

那麼有的時候你造了什麼罪,若對大德高僧來懺悔,也是一樣的,也是要把說犯罪的因緣說得清清楚楚的:「我現在知道錯了,我要改悔了!」這叫說罪懺悔,又叫發露懺悔。

發露,就是一點都不隱瞞、不藏的,都把它說出來。

你無論造了什麼罪,你若能坦坦白白的,把它詳詳細細說出來,都可以消滅了。

你若不坦白,就是光這麼說一句:「我犯了殺戒了、我犯了盜戒了!」那不算的。

  「如是禮已,應當說所作罪」:像前面這麼頂禮十方三寶,然後稱名我地藏菩薩之後,你應該說明瞭你所做的罪。

你做過什麼罪業就說什麼,說得清清楚楚的。

「一心仰告」:就是專一其心仰對著佛、對著三寶,來告訴三寶,告訴地藏王菩薩。

「唯願十方諸大慈尊,證知護念」:我現在唯獨願意十方諸佛來證明我所做的罪已經懺悔了,來擁護保護著我,常常地想念我。

「我今懺悔,不復更造」:我現在是用真心懺悔,不會再造這個罪業了。

「願我及一切眾生,速得除滅無量劫來十惡、四重、五逆、顛倒、謗毀三寶、一闡提罪」:願意我自己和十方法界的一切眾生,很快地就把無量劫以來所造的十惡、四重、五逆、顛倒、謗毀三寶、信不俱,把這種種重罪都除滅了。

十惡,就是殺生、偷盜、邪婬、妄語、綺語、兩舌、惡口、貪、瞋、癡。

四重,就是殺、盜、婬、妄:殺生、偷盜、邪婬、妄語。

五逆,就是弒父、弒母、弒阿羅漢、出佛身血、壞合和僧。

顛倒,我做了這麼多顛倒的事情,造顛倒的業;我又謗佛、我又謗法、我又謗僧;說我不信佛,我也不學佛法,我又不信僧了;沒有信心的人,佛也不度了。

那麼現在懺悔了!。

一闡提,又稱闡提,就是信不俱,沒有信心了。

「復應思惟:如是罪性,但從虛妄顛倒心起,無有定實而可得者,本為空寂」:你懺悔完了,你又應該想:我以前所做這些罪業,它的性本來是空的,這些個罪就都是從虛妄、顛倒、無明這個心生出來的,沒有一定實在的體可得,本來是空寂的。

罪性本空,所謂「罪從心起將心懺」,你罪從心生起,所以要用心來懺悔這個罪。

「心若亡時罪亦無」,你心若把你所造的罪業都忘了,那時候你的罪也沒有了。

「心亡罪滅兩俱空」,你心裏忘了你過去所造的罪業,那個罪也就滅了,這兩者都空了。

「是則名為真懺悔」,這就是真懺悔。

但是心不容易忘的。

  你好像你偷了人的東西,始終在你八識田裏忘不了;你若殺了人,更不容易忘。

總而言之,你做的壞事你想忘了它:「不要記得它,不要記得它!」也不容易忘,越想忘越想起來;過了很久很久的時間,甚至於這一生也忘不了。

「願一切眾生速達心本,永滅罪根」:我現在願一切眾生很快地就通達心的本體,明白自己的真心,把一切罪根都消滅無餘了、沒有了。

*                                 *                                  * 那麼,現在這個道場就要造完了,可是魔障就發生了。

現在每天晚上有小孩子在外邊打門,來開這個門。

為什麼有這種情呢?就因為我們這裏邊有很多小孩子。

說:「我知道了,這是Nancy有個小孩子,瑤仙有個小孩子!」不是這個小小孩子,是大小孩子。

這大小孩子一天到晚都是盡想頑皮,所以就把外邊的小孩都給引來了;你裏邊若沒有,外邊就不會來。

那我們現在要把這個魔障推出去!裏邊的大小孩子不要一天到晚就盡開玩笑,要有一點正經的事情做。

我們外邊的人,最好在lecture(講經)二十分鐘或半點鐘之前,甚至於一點鐘以前,能先到這兒來;來到這兒,我們等講經的時候,就把門插上。

那麼小孩子他不能開開、關上,弄出很多的動靜;那時間久了,他也就忘了,就不會有這種魔障了。

那麼現在每一個人應該知道這種情形,因為我們現在這個基礎沒有做好了,所以要有一點定力來降魔。

裏邊的這些個大小孩子,不要盡有一些個玩耍的心;那麼外邊的小小孩就不會來了。

這是我看見的情形。

那麼還有一個情形,我覺得我們道場裏邊有很多的芝麻,這芝麻都摻到沙子裏邊沒有了;所以我們各位都要小心一點,不要把芝麻都掉到垃圾桶裏去。

(錄音帶中,此段上下俱被剪斷,或屬別處衍文。

) 由生至死我一定要信佛,我一定要為佛教來服務,我要做佛教的護法,我要做一個真正的護法,不要馬馬虎虎的;不要今天這樣子,明天就變了!不可以的。

你這一變,就沒有堅固信心。

L6.明發勸請願 次應復發勸請之願,願令十方一切菩薩未成正覺者,願速成正覺;若已成正覺者,願常住在世,轉正法輪,不入涅槃。

  「次應復發勸請之願」:次,就是其次。

在這個前邊講第五,現在講第六了。

這個是發勸請願。

在這個發勸請願,有什麼用處呢?因為諸佛要有人勸請他常住在世,不入涅槃;佛是慈悲的,他就慢一點入涅槃。

那麼這個魔王就不同了。

魔王希望人不修行,希望人不成佛;他希望人成佛了,趕快入涅槃不要轉法輪。

這是魔王他的宗旨。

魔王請佛速入涅槃。

那麼現在,我們想學這種占察善惡法的人,就應該發勸請佛常住的這種願。

所以他說次應發勸請之願。

勸,就是哀求的意思。

哀求,你要自己發一種誠心來哀求, 「願令十方一切菩薩未成正覺者,願速成正覺」:現在十方一切菩薩沒有成佛的,我發願他們都快一點成佛。

速成,就是快一點成。

這個十方,就不是單單東方,或者西方、南方、北方。

這十方就是東、西、南、北這四方,又加上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這四隅,這合成八方,再加上上方和下方這合成十方。

這十方所有一切的菩薩。

這個菩薩,包括初發心菩薩和久發心菩薩,有初地的菩薩,有等覺的菩薩,這十方一切菩薩。

正覺,就是成佛。

所以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他願願都是度眾生到眾生成佛為止。

他發願說是十方一切眾生,等到我成佛之後,他稱誦我這個佛的名號,我就一定接引他來成佛;如果他不成佛的話,我也不成佛。

因為這樣子,所以現在末法時代,最好的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

這個法門又簡單、又不費金錢、又不費時間,是最容易修行的法門。

「若已成正覺者,願常住在世,轉正法輪,不入涅槃」:假設已經成了佛的這個菩薩,我又發願了,請他常住在世,轉大法輪教化眾生,不要入涅槃。

那個時候發願,我就不是發願說請那個已經成正覺的再速成正覺。

那就不對了。

為什麼?他已經成正覺了,你還發什麼願叫他成正覺?那變成兩個正覺了!一個人成兩個佛,沒有這個道理的!  魔王就希望我們人不成佛,希望我們人不轉法輪,希望我們人成佛了之後也快入涅槃;那麼現在我們要發願請佛成佛之後,轉正法輪,不入涅槃。

不入涅槃那麼做什麼呢?教化眾生,轉正法輪嘛!轉正法輪就不會入涅槃,入涅槃就不會轉正法輪了;所以就是請佛來大轉法輪。

*                                 *                                  * 看今天白天來這麼多人,連念佛是什麼意思、繞佛是個什麼意思,他都不懂,真是小孩子!你說問這個問題,這簡直一點意思都沒有。

還問說:「這佛像個個都不同,是什麼意思?」你說這有什麼意思?根本就沒有意思。

所以在這個沒有意思的期間,我就答覆他說:「佛就和人一樣的嘛!每一個人都不同樣子,你怎麼可以叫佛是一個樣子?」這是答覆小孩子的問題,只可以這樣子叫他明白了;他若明白,他就知道佛的樣子每一個不同的,就是和人每一個樣子不同,一樣的道理。

最可笑的,他就問說:「想要成佛,是不是要學佛?」這還用問?好像你想要識字,你一定要讀書嘛;你若不讀書,你怎麼會識字呢?所以我就用一個最淺顯的道理來對他講--大約翻譯的翻譯得很深,所以他們就不懂了,就不明白了。

本來,為什麼我要這麼樣對他們講?就因為我看他太小孩子見識;雖然是在大學裏頭讀書,簡直幼稚得不得了。

幼稚,就是很小孩子這種見解。

所以我說,這不會說話的小孩子想要說話,是不是要跟著大人學著講話?如果他不學著講話就會講,那一定沒有這個道理的。

是不是要跟著大人學呢?這個問題都是很淺顯的,但是他來問! 今天來這些個參觀的人,連繞佛他都不懂,都要問一問。

這要是真有知識的,繞佛來回走有什麼好問的?你在家都會走路的,不是一天坐的、一天站的,或者一天躺,都要走路嘛!念佛走路,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何必問呢?他就要問!這麼一個儀式都不懂,你說還讀大學?讀大學的學生為什麼不懂呢?就因為他沒有聽過佛法,也沒有參觀過佛教的道場。

這正是有這麼兩句話說的:「見所未見,聞所未聞。

」今天他見的,是他從來所未見;今天我們念觀音菩薩,他從來就沒有聽說過。

什麼是觀世音菩薩?沒有聽說過。

所以又有一句叫什麼呢?「少見多怪」,因為他沒有看見過什麼事情,所以他就認為很奇怪了:「你們這幹什麼呢?這轉來轉去的,轉得我頭都迷了、眼睛也花了,不知道東西南北都分不出來了!」所以難怪他問。

常住在世,轉正法輪;我們今天念佛幹什麼呢?這就是轉正法輪的嘛!那麼為什麼不答覆他說是轉正法輪?為什麼說是運動,又為什麼說是恐怕血都凝結一起了?因為若運動運動,這血就活動了,這個道理他會懂的。

你若說:「喔!我們這裏念佛、繞佛、拜佛、誦經,我們這兒就是轉正法輪哪!」什麼叫正法輪呢?他又給弄糊塗了。

所以就講一個淺顯的問題,就說是運動;這是運動,那他不能反對的。

為什麼?運動是強健身體的,所以就這樣來答覆他。

*                                 *                                  * L7.明發隨喜願  次當復發隨喜之願,願我及一切眾生,畢竟永捨嫉妒之心,於三世中一切剎土,所有修學一切功德及成就者,悉皆隨喜。

  上面是第六,發勸請的願。

這第七,就要發隨喜的願。

怎麼叫隨喜呢?你不要隨怒,就是隨喜。

你看見人家做好事,你就幫著做一點;比如有人放生,你也出或者五塊錢、十塊錢來一起放生,這隨喜。

有人修行拜佛,你看他那兒拜佛,也隨著跟著他後面拜,這也隨喜。

你看有人在那兒念經,你也跟他念經,這也是隨喜。

你看我們這繞佛,他們也跟著我們繞佛、念佛,這也是隨喜。

這都是隨喜!總而言之,隨,就是跟隨著其他的人;喜,就要歡喜。

你不要一邊隨、一邊發脾氣,那就是隨怒,不是隨喜了。

這喜,是歡喜;怒,就是發脾氣了,angry。

你要是隨著人家發脾氣,他打那個人,你也幫著他打,那就有很多麻煩了。

你要隨著人做善事,不要隨著人做惡事,這就叫隨喜。

也就是隨善不要隨惡,要發這個願。

「次當復發隨喜之願」:接著,應當要發隨喜眾生的這個願。

發什麼願?「願我及一切眾生,畢竟永捨嫉妒之心」:願意我和所有的眾生,一定要永遠地把這個嫉妒之心布施了它。

你看,要隨喜人,捨惡從善。

嫉妒是一個人最惡的心、最壞的心,但是我們人人不要學就會了;也沒有師父教,他就懂得怎麼樣嫉妒;也沒有怎麼樣去學習,他自己就明白了。

所以,現在我們要和一切的眾生發這個畢竟的願。

畢竟,也就是究竟,也就是最後。

布施給誰?誰要,就布施給誰;沒有人要,你把它扔到街上去餵狗,叫狗把它吃了。

因為嫉妒就和糞尿一樣的,那狗就各處找這個東西來吃;所以應該把它丟到街上去,不要你再保留著它,保留它那太骯髒!嫉妒比糞尿還骯髒、更厲害,因為它能把你心給染得不清淨了。

所以啊!無論哪一個學佛法,都要發願把這個嫉妒心快點把它捨了,你是越快越好。

你切記不要存一個嫉妒心,存一個嫉妒心就不會成佛的,所以要捨了它! 「於三世中一切剎土,所有修學一切功德及成就者,悉皆隨喜」:在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三世中,十方諸佛的一切國土,所有的佛菩薩、阿羅漢修學一切功德,及他所成就的,我都跟著隨喜。

佛修什麼行門,我就修什麼行門;佛怎麼樣成佛,我也就照那個樣去發願成佛,這就叫發隨喜之願。

*                                 *                                  * 明天是中國的農曆五月初一,在很久以前,就有人發願來皈依三寶;今天又有一位舊的人,發的一個心願來皈依三寶,所以我們準備明天三點鐘舉行皈依的儀式。

本來在以前皈依的時候,都很早就告訴,或者兩個禮拜以前,或者一個月以前告訴;這一次,因為這一位報名皈依的有另外的事情要到旁的地方去,所以就早一點為你們各位來舉行皈依的儀式。

我們人要皈依三寶,無論任何人都可以皈依三寶;不過皈依之後,一定要恭敬三寶,不要譭謗三寶。

這樣子,就是繼續向前修行,將來一定會成佛的。

不要把這個事情看得很平常! 那麼在這皈依之後,我們每一個人就要很慎重其事,不需要再皈依。

皈依只皈依一次就可以了,不要三次、五次的。

像中國人有一些個無知無識的愚夫愚婦,被太明白的這些個法師就給教化得糊塗了。

為什麼呢?這一些個太明白的法師,不像我這麼笨,他說:「你皈依越多越好!皈依一次,你可以再皈依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為什麼他叫你皈依這麼多次呢?就是皈依要拿錢來;皈依要有紅包來供養師父、供養常住,所以叫人多皈依幾次,就有多幾個紅包拿。

因為這個,我說他們比我聰明,我就學不會這個方法;所以我的皈依弟子只可以皈依一次,並且有皈依過其他人的,也就不必再皈依了。

在今天有一位就問說,在日本那兒住了一個時期,算不算皈依呢?那麼這一點,僅僅在那兒住,這不算皈依的,這皈依一定要有一種儀式,請十方三寶來給做證明,這才算皈依;所以,若沒有這種儀式,那不算皈依。

這一點你們各位要知道,要是已經皈依過的人,就不必再皈依;沒有皈依過的,可以皈依。

這是我的宗旨,我不希望拿多一個紅包來騙人,把人都教化愚癡了。

在中國人,有的人就說:「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拜了五十三個師父。

」不錯!善財童子拜了五十三個師父,那是他師父叫他去拜的,不是他自己去拜的。

因為五十三個師父都分別把所有的道德學問、智慧教他了,所以就介紹說:「你現在可以到某某地方去,向南方行,去參、去親近某某善知識!」不是他自己去的。

現在中國有一些個,都是偷著去拜另外的師父。

本來有一個師父,他覺得這個師父不知道有沒有道德,就偷偷摸摸又去拜一個師父;拜一個師父,覺得又他有沒有道德,又去偷著拜一個師父。

這就是拜師而背師。

所以中國的佛教一遢糊塗,很糟糕的,就是明明知道不對的,他也不告訴說不應該這樣子做;這就是因為師父太明白了,所以就把徒弟都教糊塗了! 今天來這個出家人,我在香港認識,所以來和各位談談話。

本來這個人在香港破壞我破壞得最厲害的,他的攀緣心也最大;那麼到美國來,我還對他好一點,所以我還請他來看果寧講 Lecture,讓他看一看美國人也會講經。

以後不但果寧,或者若有特別因緣,這幾位出家人隨時都可能替我來 lecture(講經),所以你們其他的人要把中國的本子學得多一點,隨時都會叫你們替我來上座講法。

我不會像其他的法師,因為他們從香港來是熟人,就故意來顯一顯我這種的光榮,怎樣的出風頭。

我不這樣子!本來我這樣,若不是今天果寧來 lecture,他不會來的。

他根本俗得不得了,很俗的!有錢的女人他也可以給人拎皮包、拎手袋,又可以給人家打洗臉水來;幫著女人服務是很殷勤的,他可以幫有錢的女人拎 suitcase(行李箱)!為什麼他這樣子呢?因為他也不認識多少字;如果不是這樣子,真是沒有辦法。

我希望你們美國的出家人,無論如何不要這樣卑鄙。

因為出家人餓死就餓死嘛!不要緊的,何必那樣子去攀緣呢! (以下缺漏一大段經文及講解) L8.明發迴向願  次當復發迴向之願。

願我所修一切功德,資益一切諸眾生等,同趣佛智,至涅槃城。

【編按:缺本段之講解】 L9.明稱念名號 如是發迴向願已,復往餘靜室,端坐一心,若稱誦、若默念我之名號,當減省睡眠;若惛蓋多者,應於道場室中,旋繞誦念。

【編按:缺本段之講解】 K2.略示夜時佛事 次至夜分時,若有燈燭光明事者,亦應三時恭敬供養、悔過發願;若不能辦光明事者,應當直在餘靜室中,一心誦念。

【編按:缺本段之講解】 J2.明懺期 日日如是行懺悔法,勿令懈廢。

若人宿世遠有善基,暫時遇惡因緣而造惡法,罪障輕微,其心猛利,意力強者,經七日後,即得清淨,除諸障礙。

如是眾生等,業有厚薄,諸根利鈍,差別無量。

或經二七日後而得清淨,或經三七日,乃至或經七七日後而得清淨。

若過去、現在俱有增上種種重罪者,或經百日而得清淨,或經二百日,乃至或經千日而得清淨。

若極鈍根,罪障最重者,但當能發勇猛之心,不顧惜身命想,常勤稱念,晝夜旋繞,減省睡眠,禮懺發願,樂修供養,不懈不廢,乃至失命,要不休退;如是精進,於千日中,必獲清淨。

【編按:缺本段之講解】 I3.明得清淨相(分三) J1.明相依輪顯 J2.明隨求剋獲 J3.明至心為因  J1(分三) K1.正明依輪 K2.兼明餘相 K3.簡非 今K1 善男子!若欲得知清淨者,始從修行過七日後,當應日日於晨朝旦,以第二輪相具安手中,頻三擲之;若身口意皆純善者,名得清淨。

【編按:缺本段之講解】 K2.兼明餘相 如是未來諸眾生等,能修行懺悔者,從先過去久遠以來,於佛法中各曾習善,隨其所修何等功德,業有厚、薄種種別異;是故彼等得清淨時,相亦不同。

或有眾生,得三業純善時,即更得諸餘好相。

或有眾生得三業善相時,於一日一夜中,復見光明遍滿其室,或聞殊特異好香氣,身意快然。

或作善夢,夢見佛身來為作證,手摩其頭,歎言:「善哉!汝今清淨,我來證汝!」或夢見菩薩身來為作證,或夢見佛形像放光而為作證。

【編按:缺本段之講解】 K3.簡非 若人未得三業善相,但先見聞如此諸事者,則為虛妄、誑惑、詐偽,非善相也。

【編按:缺本段之講解】 J2.明隨求剋獲(分三) K1.明得禪慧 K2.明得離惱 K3.明得淨戒  K1(分二) L1.明顯益 L2.明冥益 今L1 若人會有出世善基,攝心猛利者,我於爾時,隨所應度而為現身;放大慈光,令彼安隱,離諸疑怖。

或示神通種種變化,或復令彼自憶宿命所經之事、所做善惡;或復隨其所樂,為說種種深要之法。

彼人即時於所向乘得決定信,或漸證獲沙門道果。

  這是第二科,明隨求剋獲。

隨求,就是你隨著所求的什麼願,就都能得到,你求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

在這個第二科裏邊,又可以分出三小科:第一科,是明白得禪慧;得這個禪定的智慧。

第二科,是令你明白得離惱;能離開煩惱。

第三科,得淨戒;得到淨戒。

得這個禪慧,這就是屬於慧學;得離惱,這是屬於定學;得淨戒,這就是屬於戒學。

這是得到戒、定、慧的這種善相。

在第一科裏,又分出兩小科:第一科,是叫你明白很明顯的這種益處。

第二科,是叫你明白這個默默中、冥冥中,知道這得到好處了。

冥冥默默,就是人看不見、也聽不見;但是在看不見、聽不見,可能得到好處,這叫冥益。

這個「冥」,是暗;把眼睛閉上,這叫瞑目靜思。

「若人會有出世善基,攝心猛利者」:假設這個人他遇到有出家的好基礎,他能管住自己的心,他能自己做得了主,不為外境所搖動的。

出世,就是出家;就是出世法,不是想生在這個世界。

善基,就是好的基礎。

攝,就是把心攝住,它不打妄想了,不會東想西想地亂想。

比如他想要出家,就決定發願我一定要出家;不會我今天要出家,明天又不出家,後天又想出家。

不是這樣子,是決定性的出家;這個事情不是很好玩的,出家要修行、要吃苦頭,所以要有決定的心。

  「我於爾時,隨所應度而為現身」:我,就是地藏王菩薩自稱。

地藏菩薩說,我地藏菩薩在這個時候,隨其所應度,我就來度他。

哪個時候呢?就是有人有出世善基,他又攝心猛利那個時候。

什麼叫應度呢? 好像那《普門品》上說: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緣覺、比丘、比丘尼、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都現這個身來度。

甚至於這個眾生不孝順父母,他就現一個不孝順父母的身,來度這個不孝父母的人。

怎麼樣呢?他不孝順父母,他也不孝順父母;但是不孝順父母最後的結果受了果報了,令那個人一看:喔!不孝順父母不對!所以就改惡向善。

好像那〈濟公傳〉上,有一個人最不孝順父母,他還殺狗、賣狗肉。

有一天,他就磨刀預備殺狗,可是這隻狗有幾個狗孩子--就是小狗。

那麼,他要殺這隻老狗,這些小狗就掉眼淚、就哭;掉眼淚他也不理牠們。

他把刀磨快了,然後放到地下,就用一個盆子預備倒一盆水,等回來殺這隻狗,好用這個水洗刀。

這麼樣子,他去拿水回來,一看這刀沒有了。

他就各處找,找來找去一看,這個刀原來在兩隻小狗的身底下那藏著呢!是被這狗的兒子給偷去了。

這刀被偷去了,他也沒有注意到;一腳把兩隻小狗踢到一邊去,把刀就拿回來了。

那麼看這兩隻小狗又哭,他這回就有一點感覺;有一點感覺,但是他又把刀放下去拿另外的東西,預備拿繩子把這大狗給綁上,然後就殺這隻狗。

他去拿繩子的時候,回來一看,這刀又沒有了;又往這兩個狗兒子這兒一看,這刀還在牠們身底下,牠們兩隻狗就趴在這刀上哭。

這時候他開悟了!開什麼悟呢?啊!我要殺這隻大狗,這小狗就知道救牠母親。

我是個人,為什麼我天天要罵我母親,又打我母親?這麼樣不孝順!想到這個地方,他就生了懺悔心了,把刀也不要了,從此之後發心也不殺狗了。

那麼就跪到他母親的面前來懺悔,說是:「母親大人在上,我過去對你這麼樣不恭敬,又打你、罵你的,真是太不對了!我以後我一定改過自新了!」那麼他母親先先看他一來,就嚇得不得了,以為他又來打她。

等他給她跪下來,他母親就很驚奇地樣子:「為什麼你給我跪下?從來也沒有這麼樣子過!」他對她發露懺悔,說以前是錯誤了。

可是在這一天,這個殺狗的不孝人就應該被牆砸死--他若不懺悔,他就會被牆把他砸死。

他現在懺悔了,可是自己還有一些狗肉要拿出去賣;賣完了,就預備不殺狗了。

他就擔著這一擔子狗肉出去賣,走到一個牆角下,他就要出恭--就是要大便;他就蹲到牆角下大便。

濟公從那邊來,一看:啊!這個人我應該救他!他現在是一個大孝子,改惡向善了;如果我不救他,他就會被這個牆給砸死了!於是濟公把他的狗肉擔子挑起來就跑,他這個人也不顧大便了,一看狗肉擔子被一個窮和尚給偷跑了;他站起來,把褲腰帶栓好了,就在後面追。

這一追,後邊那堵牆「轟隆」就倒下了。

他一看:我若在那兒大便,我一定死的!這和尚救我一命,我趕快追上這和尚謝謝他,我也不要這一挑子狗肉了。

那麼追,追到有人的地方,濟公把這一挑子的狗肉已經都給賣了,賣了很多錢。

他怎麼賣的呢?濟公有神通,他念上一個咒,把這個狗肉本來都很小一塊,變成很大一塊,就賣得很便宜;這個人就貪便宜,你也買、他也買。

這買回去了,那麼這狗肉又變小了,也沒有法子找這個窮和尚了。

但是這個窮和尚得到很多錢,說:「好了!今天拿這個錢回去養活你母親了,以後你不要殺狗了!」這個殺狗的人給他叩頭頂禮,謝謝他;然後就跑回去,以後就孝順父母了。

那麼這也就是應以和尚身得度者,即現和尚身而為說法。

「放大慈光,令彼安隱,離諸疑怖」:放,就是放出來;慈光,就是慈悲之光。

放出來這種大慈悲的光到眾生的身上,令他感覺到很快樂,令這應該以哪一種身得度的這一類的眾生得到安隱,離開這一切的疑惑和恐怖。

安,就是平安;隱,也就是平安的意思。

離,就是離開;諸,就是一切。

疑,就有所懷疑;對於佛法將信將疑,又想要信,又有懷疑的心。

怖,是生出恐懼心。

又想要不信佛,又怕墮地獄;又想要信佛,又覺得沒有那麼方便,又要守規矩,所以他就疑怖。

「或示神通種種變化」:或者地藏王菩薩現出種種的神通變化,來感化這個眾生。

有的眾生,你就要給他一點靈驗的事情,他就相信了。

我記得在香港有過一次,正月間供天,這個天正要下雨水,啊!這水就好像要滴到地下似的。

我們供天是在外邊,就在西樂園旁邊那塊空地那個地方;因為人太多,西樂園裏邊不夠地方,就把桌子都擺在外邊。

正要供天的時候,這天就好像要下雨。

人人說:「不行了,不行了!要搬到裏邊去了,在這外邊就下雨了!」本來我告訴他們,我說:「你們不要搬,不會下雨的。

我們供天,天還下雨,那是太沒有感應了!供它,它還要哭?」那麼,他們就都聽我說。

這當然了,師父說了什麼就是什麼,說得對也是對,不對也是對;總而言之,這個做師父就是這麼很獨裁、很專制的,他們也就不敢搬了。

我們就供天,供天大約用了三個鐘頭的時間;供完了天,把所有的香爐、蠟臺,連桌子都搬到佛堂裏邊去了。

就在最後的那一次剛剛搬回來,外邊就下雨了,這雨下得非常大;所以這一般人一看,連出家人到在家人都說:「說不下雨就不下雨!」 那麼今天我又現個小神通,一早就叫果修說:「果修,妳要告訴這個神,告訴這個God(上帝),今天在下午四點鐘以前不准下雨;如果下雨,我就要發脾氣了!」那麼果然,你們大家知道,四點鐘以前沒有下雨。

這個我沒有對你打妄語吧?這是你聽見的。

那麼我這個不算神通,這個算什麼通都不通;一通也不通,還是我要這麼說,它就這樣子。

地藏菩薩有神通變化,他可以移山倒海,可以把這個山搬到一邊,把這個海也可以叫它搬家;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因為他有神通變化。

「或復令彼自憶宿命所經之事、所作善惡」:或者令他自己想起來,叫你能自己記憶你宿命所做過的事情,你作的善也想起來了,你作的惡也想起來了。

憶,就是想起來了,記憶起來了。

喔!原來我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就是個出家人的比丘尼啊!啊!原來這觀世音菩薩,和我都不太遠的!有的時候又看見自己:喔!我原來是個老比丘啊!我在山上那兒用功,那麼苦!受那麼多的難啊!喔!原來我有一次做過皇帝啊!做個昏君,又歡喜女人、又歡喜喝酒,以後把江山給丟了!啊!又有一次我做過國王,叫人受五戒、修十善。

啊!我原來是這樣子的!我有一次做女人,又去做娘娘。

我有一次做女人,又給人做妻室。

有這麼多的變化情景,他自己想起來了:喔!我有一次做女人,生了一百多個兒子。

這真太多了!有一次,又一個也沒有生。

啊!這太少了!又有一次,你說怎麼樣啊?啊!把自己的小孩子拿過去就吃了,吃自己生的小孩子。

有的,有一生我做女人,生出個小孩,隨時就掐死,掉到街上去了。

做這麼多糊塗事,都想起來了!做的糊塗事也想起來了,做的明白事也想起來了。

你作的善也想起來了:喔!我在前生,以前我護持道場,造一個叢林,我在那兒做了很多苦工啊!所以我現在才有聰明智慧,很聰明的。

有的很愚癡的人,他信佛了,地藏王菩薩也指示教化他,叫他想起了:為什麼我這麼愚癡呢?唉!我前生也不孝順父母,又殺生、又偷盜、又邪婬、又妄語、又飲酒,所以搞得智慧都沒有了!今生這麼愚癡,就因為作惡太多了! 你怎麼會想起來了?你怎麼會知道啊?就是地藏菩薩幫助你啊!叫你知道,令你好發菩提心。

好像果護無緣無故地就說自己前生是比丘尼,這就叫你憶宿世的所經之事,叫你以前的事情要記起來。

不單果護,有很多都知道自己是怎麼樣來的!「我想要知道,我信佛這麼多年,也沒有知道!」你信佛這麼多年?你嫌太多嗎?你認為時間太長了,我認為時間太短了!因為你就今生發菩提心,你信了三年佛;人家那兒知道宿世的事情,信了不知幾千萬年的佛了!生生世世他都發願,信仰三寶,所以這三寶冥冥中就知道了,他因為盡做這個事情來的。

若不是盡做這些事情,他信佛總有所懷疑,總不生信心,又生恐懼心:信佛沒有什麼大意思!我也沒有看見佛!這麼樣子,就生退悔心了。

「或復隨其所樂,為說種種深要之法」:或者隨他所願意的、所歡喜的,給他說種種最深、最要緊的法。

深,就是最深的;要,就是很要緊的。

比如,他歡喜密宗,認為這是秘密的,這一念咒,天也搖動了、地也震盪了,這真是靈!那麼地藏菩薩就給他說密宗法,說:「你啊!就修這個綠度母咒,或者修白度母咒,或者修觀音法!」叫他這個人一想:這密宗是靈驗,我一定要好好修!好好修,果然就得到感應。

那麼有的人就歡喜持戒,地藏菩薩就給他說戒律的重要性。

有的人歡喜講經說法,地藏菩薩就在夢寐之間,給他講經說法。

說:「某一段經文你不會講,是不是啊?現在我講給你聽!」說是:「如是,就是說的這個,法像這樣子。

我聞,就是我阿難親聞於佛。

你明白了嗎?」這麼在夢中就記住了。

這是在夢中給他說法。

你們誰有誠心,你可以試試看!若真有誠心念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就常常在夢寐中指示你、來教化你。

但是要有真心,不要打妄語!不要沒有見著地藏王菩薩,就說:「啊!我做夢見到過地藏王菩薩,他戴著地藏王帽,拿了一個錫杖,到這兒來就打我頭三下,於是乎就覺得很聰明的。

」這不行的!你要真有這樣子才可以講,不要講假話! 「彼人即時於所向乘得決定信」:這個人,即刻於他所想要修的那個乘,或者大乘,或者中乘,或者小乘,或者佛乘,或者上上乘,他所想要修的、嚮往的那個乘,他就不會懷疑了,一定決定信。

「我一定信,就有佛沒有佛,我都要信佛!我知道佛教一切一切講的真理,講的是對的;所以我無論如何,不能改變我的宗旨。

我不能再懷疑了!」這叫決定信。

「或漸證獲沙門道果」:或者漸漸地證得,而獲到了沙門道果。

沙門道果,也就是佛果。

得到佛得道果了。

在我過去的經驗,我知道有很多人都得到地藏王菩薩的教化;尤其很多人在夢中,常常看見地藏菩薩來指示他的迷途,而走到一個光明的正路上。

我在東北的時候,有一個火車站叫周家棧,這周家棧,就有個警察派出所,就是policemanoffice。

在這裏邊有一個人,他做沙展(粵語sergeant,警官),他就常常看見地藏菩薩;並且地藏菩薩還叫他念一個咒,可是地藏菩薩不准他告訴任何人。

這是密宗秘密法,是秘密的,任何人不准講的,地藏菩薩親口傳給他的;甚至於他太太他也不講,他的師父他也不講--他皈依我廟上方丈和尚,就是那個上常下仁老和尚。

有一次,到了廟上,他就很高興對他師父說:「師父,我常常夢見地藏菩薩,他教我念一個咒!這個咒很靈感的,但是他不准我說出口唸。

」方丈和尚說:「那你可以唸給我聽一聽啊!」他說:「這不行!這個對誰都不可以唸,不可以唸出口的,只可以我自己一個人知道,不可以叫人知道。

地藏菩薩這麼教我的!」 我說:「你有什麼了不起!就你一個人知道?我不相信,我就知道!」「喔!你知道?那你說一說!」我說:「我也不要在這兒說,等一等你到我房裏,我告訴你!」那麼他就給方丈和尚叩了三個頭,退出來了;到了我房裏,我說:「地藏菩薩教你是什麼什麼咒,是不是?」「喔!你怎麼知道?」「我?地藏菩薩告訴我的!」我說:「他告訴你,我聽見了嘛!」 以後他對我恭敬供養,叫小孩子也皈依我,叫他太太也皈依我,不皈依他師父去了,就皈依我;就這樣子,常常請我到他家裏去供養。

一見到任何人,就說──他和我是論師兄的,因為他皈依方丈和尚;他不懂佛法,本來在家人不可以叫出家人師兄的。

他說:「我師兄他什麼都知道!」我說:「你不要亂講!我什麼都知道?我吃幾粒米我都不知道,我怎麼會什麼都知道?」那麼這個事情很巧妙的,就這樣子;所以,他很相信我的。

我等從東北到內地,到天津去見一個翟省長。

這個翟省長和我是一縣的,就好像雷根這麼樣的官,他以後比雷根做得還大的官(編註:當時雷根還是加州州長,尚未競選總統)。

因為和我是一縣,他也信佛的;專門信佛,念佛很誠心的,那麼我就去見一見他。

正是我去見的時候,常常見地藏菩薩的這個馬喜五也在那兒,他就對這個翟文選翟省長給我大肆宣傳,做很多 announcement(公告)。

所以這個翟省長對我也很相信的:「真想不到我們這一個縣會出這麼高的高人!」然後我到普陀山去,他給我拿的錢。

我本來那個時候沒有錢到那兒,然後這個翟文選就拿錢給我去普陀山。

等我在普陀山受戒受完了,又要回到東北去;回到奉天,就沒有錢回了。

那時候恆越在奉天那兒遇到我的,恆越、恆越的師父,還有幾個人,他們也都沒有錢,都要我來拿錢給他們買船票,但是我也沒有錢。

正在沒有錢的時候,這個馬喜五又來了;他一看見我,跪下就叩頭:「啊!師兄,你來了!」我說:「那你幹什麼來的?」他說:「我來到這廟上看看,我不知道你來了!」我說:「我可知道你來!」他又望望我:「有什麼事情啊?」我說:「拿錢來!我現在沒有錢,要買船票了!」喔!他就出去各處找他的親戚朋友;一找,回來恰恰都夠買船票,還剩很多錢。

你看!我沒找他去,他來找我,這都是地藏王菩薩的感應。

L2.明冥益 復次,彼諸眾生,若雖未能見我化身轉變說法,但當學至心,使身、口、意得清淨相已;我亦護念,令彼眾生速得消滅種種障礙,天魔波旬不來破壞,乃至九十五種外道邪師、一切鬼神,亦不來亂,所有五蓋,展轉輕微,堪能修習諸禪智慧。

  是第二科,令一切眾生明白冥益,這是默默中的利益。

「復次」:我再給你說多一點。

「彼諸眾生,若雖未能見我化身轉變說法」:彼,是所有一般的眾生,連你、我現在都包括在內了。

所有的眾生,雖然他沒能見到我地藏菩薩的化身輾轉變化去給他說法。

這也不要緊,「但當學至心,使身、口、意得清淨相已」:至心,也就是真心,也就是沒有虛妄的心。

應該學習用至誠懇切的心,使令在占察的時候,身、口、意都得到清淨相;身惡也沒有了,口惡也消滅了,意惡也蠲除了、沒有了。

「我亦護念」:雖然他沒有看見我的化身,但是我地藏菩薩也保護這個人。

「令彼眾生速得消滅種種障礙」:令那一切的眾生,在很快的時間,就消滅了他種種的一切障礙--業障、果報的障和煩惱障都消滅了。

「天魔波旬不來破壞」:天魔,各位都知道。

波旬是個什麼意思?我講過很多次了。

惡者?不錯!就是魔王。

波旬,是梵語,翻譯過來叫「殺者」;這個「殺者」,不是被殺者,是殺人者、殺眾生者。

我問果寧他是殺誰?他說:「殺他所殺的,殺誰就殺誰!」這個你給一般講還可以,答覆我這個問題,就不可以這樣答覆。

這樣答覆,就是辭不達意,不是圓滿的答覆了,這個是沒有根據的答覆;這就是好像打禪機、打機鋒似的,這麼叫你摸不著邊際。

這對一般講可以,要是對於師父問到,這麼樣子答覆,這叫籠統;這就是沒有真認識,認識一半,沒有完全認識,所以才這麼樣子答覆。

殺者,就是殺人者、殺眾生者。

又叫「惡者」,就是一個最惡的人。

你看誰殺人、誰殺眾生,誰就是魔;誰最惡,盡做惡事,誰就是魔!你要是做一個惡者,你就是魔;我做一個惡者,我就是魔,就是不善。

他就是最不講道理的這種眾生,這叫波旬。

他專門破壞人修道,所以佛要成佛的時候,這魔王宮殿都震動了;於是乎就派魔女來破壞佛的道業,他認為這魔女是很漂亮。

到佛這兒一擾亂佛,佛如如不動,佛就作不淨觀:你看你自己認為很漂亮的、很美麗的,其實怎麼樣呢?你到老的時候,像九子之魔,臉上皺紋一堆一堆的,皺紋深得甚至於有一分那麼厚、那麼深,面上這個摺子、皺紋不知多少!鼻子也流鼻涕,又有眼眵,非常邋遢。

佛這麼給她一觀想,因為佛的定力,就把這個魔女相貌給轉變了,果然就變成了一個老態龍鍾、雞皮鶴髮的樣子。

這魔女自己也很慚愧了:我這麼醜陋!這麼樣難看!這我有什麼辦法可以擾亂佛的定力?於是乎就回去了。

這個波旬他專門破壞人修道,你誰若想修道,你有一點誠心了,這個魔王在那個地方就不高興;他就要想種種的方法來破壞你,令你趕快不要信佛了、趕快走了:「你趕快不要學佛法了!學佛法有什麼用呢?」就左來跟你講這種的話、右來跟你講這種話,總是跟你談修道不好。

這個魔就專門做這種的工作,可你若是能得到身、口、意三業清淨相,你又能得到地藏菩薩的護念你了,那麼消除你種種障礙,這個魔王波旬他也不來破壞你了。

「乃至九十五種外道邪師、一切鬼神,亦不來亂」:在印度當時有九十五種那麼多的外道邪師,好像婆羅門、瑜伽、印度教,很多很多的。

邪師,是邪的師父。

乃至於令九十五種外道邪師和一切的鬼神也都不來擾亂你、不來恐嚇你。

「所有五蓋展轉輕微」:五蓋,果寧一定也會知道;他已經知道,應該叫他講。

因為在禮拜一或是禮拜二,他替我講,有很多人都說他講得很好,說果逸也講得很好,比師父都講得好。

所以我這一聽也很高興,這師父現在可以退休了。

那麼這樣子,我不需要費這麼多神了。

所謂這五蓋: 第一,就是貪欲蓋。

蓋,就是蓋覆;蓋覆你的智慧、蓋覆你的般若、蓋覆你的自己心性,把你的智慧都給掩障住了,把你的光明也給蓋住了。

光明就是智慧,智慧就是一個覺;你蓋住了,所以就不覺了;不覺了怎麼樣呢?就睡覺了,睡覺就好像蓋上似的。

這怎麼叫睡覺?就是不明白了;什麼都不明白了,一切佛法也不明白,一切世間法也貪。

這第一蓋就是貪欲:貪財、貪色、貪名、貪吃的、貪睡。

啊!財、色、名、食、睡這五欲的境界他都貪。

貪欲,越貪越要貪,本來最初的貪心小一點:我若有十萬塊錢就夠了,我這一生都用不了!不知不覺就有了十萬塊錢;有十萬塊錢,自己一想:是不夠啊!若有一百萬,馬馬虎虎可以過得去了!那麼果然就得到一百萬,又想一千萬;得到一千萬,又想一萬萬;得到一萬萬:喔!說把那個金山都給我了,把那個金山都是我的!你看!他又要金山了。

這麼沒有止盡,沒有停止的時候,所以這就是貪欲蓋住了。

  第二,是瞋恚蓋。

這瞋恚對什麼不如意、違心的事情,就發起脾氣來了。

這一發起脾氣,也就把自己真正的智慧就蓋住了;啊!不明理了,把自己的心性也就迷住了。

第三個,是睡眠蓋。

有睡眠蓋,這聽經就坐不住了。

本來坐這個地方為了聽經,但是坐坐就睡覺了,沒有主宰了,本來想不睡又睡了。

你這一睡眠,就不能聽法了。

等講完了經,問他法師講了什麼?「我都忘了!」不是忘了,是睡著了;睡著了就不知道了,也不是入定了,這是睡覺。

因為你睡眠,也就把你智慧給掩蓋住,把你自己心性也都迷了;你本來想要聽經,聽經聽聽就睡了,就叫睡眠蓋。

第四,掉悔蓋。

怎麼叫掉悔呢?心裏總發煩躁,總想要發脾氣。

前面那個瞋恚蓋,那是已經發脾氣;這兒沒有發出來,但是心裏煩躁得不得了,好像用火燒的那個樣子,很不舒服。

這個煩躁,叫一個「掉」;悔,心裏總憂愁、總疑惑,對於什麼事情總覺得不如意。

第五,疑法蓋。

怎麼疑法呢?法師所講出的法,他總不生信心:「我聽法師講經,不過他講講而已,不一定是這樣子。

唉!真的不是這樣子!佛法?佛法也就是騙人的吧?」將信將疑,這叫疑法蓋。

這五種的蓋,能掩蓋住你光明智慧的自性,所以叫「五蓋」。

這五蓋把你蓋得看不見光明,所以你要是能以得到清淨相,鬼神也都不來惱亂你了,九十五種的外道邪師也沒有什麼辦法來擾亂你了。

展,好像一塊布你把它打開來,這叫展開;轉,就是這麼轉來轉去的;輕微,就少了,漸漸沒有了。

所有五蓋展轉輕微,這意思就是說,所有這五蓋也一天比一天蓋得薄了。

好像最初這個五蓋蓋得很厚的,有一尺厚;以後一天就減去一分、一天減去一分,減到一百天,這一尺厚的東西都沒有了。

  「堪能修習諸禪智慧」:堪能,就是堪可。

修,就是修行;習,就是學習。

諸禪,就一切的禪;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八定,這都叫諸禪。

那麼有禪定的功夫,然後才能有智慧;有智慧,才能明心見性。

所以你若先得到這個身、口、意清淨的相了,得到地藏菩薩的護念了,那麼以後一天比一天就會開大智慧了。

天天講經,天天說法,就認為聽經是很平常的,聽過去就把它忘了;那麼聽過去就應該記得,永遠都不忘了。

在前幾天我說:「誰要出家,要先讀會《法華經》!」以前要先讀會了〈楞嚴咒〉,這〈楞嚴咒〉又叫「愣半年」。

發愣,就在那站著不會動了,好像入了定似的;這一發愣,就叫「愣半年」。

我們這兒果逸和果前兩個人,都愣了一個月,就可以背得出了;他們就是來了一個月,就可以背〈楞嚴咒〉,所以他們出家都沒有什麼問題了。

你們現在想要出家的人,首先要〈楞嚴咒〉學會背了。

我現在一想:《法華經》太長了,如果你讀《法華經》,最聰明的恐怕不只半年,要一年多。

那麼現在還是先讀〈楞嚴咒〉,把〈楞嚴咒〉讀會了,然後再讀《法華經》,單讀出一品來。

讀什麼品呢?就讀〈安樂行品〉,把〈安樂行品〉能背得出,就可以了。

那麼有的人認為不認識中國字,我們現在有翻譯好英文的,可以讀英文,能背得出也可以的,這也合格的。

那麼《楞嚴咒》和〈安樂行品〉以後再想要出家,就再加一品;再有出家,就再加一品。

加得多多的,到最後一定要能把《法華經》能背得出來,這是這樣。

還有,我說我們這兒的規矩是男左女右;當時我沒有說明白。

這男左女右,在我這兒看是男左女右;在下面的人,從這兒往外看,這邊是左,那邊是右;從下面往上看,那邊是左,這邊是右。

這兩方面看,也沒有左,也沒有右;所以你們以後站,比如是夫婦,兩夫婦可以站在一起,不要分男女。

因為你們美國的夫婦走也在一起,坐也在一起,無論做什麼都要在一起的,那麼寸步不離。

因為這個,所以昨天晚上,我就把 Gary(果佑)拉到果萬那邊去,把果奎也拉到果宗那邊去。

以後夫婦可以站在一起,不一定要分;就是男女方面,你看如果女界人太少了,男界也可以站到那邊去。

總而言之,自己知道是左、是右就可以了,不一定要站在左、右。

這個是妙不可言的一種法。

今天我如果不這樣發表,有的美國人就說:「這個師父太不懂人情世故,太不近人情了!」所以,我今天要發表這個道理。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有這麼個一境界來了,所以對大家講這麼多的話;如果沒有這個境界,就沒有這麼多話講。

所以在今天,果逸告訴我說,她很歡喜聽今天的 lecture(講經),那我也就很歡喜她告訴我。

她告訴我這個聲音,我知道我講經還有人歡喜聽了;這不是講得把人講得都睡著了,沒有人歡喜聽。

(由此處經文起,至「而不能得善好戒師」淺釋,又缺一大部分) K2.明得離惱 復次,若未來世諸眾生等,雖不為求禪定智慧出要之道,但遭種種眾厄,貧窮困苦、憂惱逼迫者,亦應恭敬禮拜供養,悔所作惡,恆常發願,於一切時、一切處,勤心稱誦我之名號,令其至誠;亦當速脫種種衰惱,捨此命已,生於善處。

【編按:缺本段之講解】 K3.明得淨戒(分二) L1.明懺重得受 L2.明無師得受 今L1 復次,未來之時,若在家、若出家諸眾生等,欲求受清淨妙戒,而先已作增上重罪,不得受者;亦當如上修懺悔法,令其至心,得身、口、意善相已,即應可受。

【編按:缺本段經文及講解】 L2.明無師得受(分二) M1.明菩薩三聚戒 M2.明五眾木叉戒 今M1 若彼眾生,欲習摩訶衍道,求受菩薩根本重戒,及願總受在家、出家一切禁戒,所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化眾生戒,而不能得善好戒師,廣解菩薩法藏、先修行者;應當至心於道場內恭敬供養,仰告十方諸佛菩薩,請為師證。

一心立願,稱辯戒相;先說十根本重戒,次當總舉三種戒聚,自誓而受,此亦得戒。

【編按:從「若彼眾生」至「攝化眾生戒」,缺經文及講解】 「而不能得善好戒師」:這是說受這三聚戒--就是攝善法戒、攝律儀戒、攝眾生戒,這叫菩薩的三聚戒。

那麼,如果你不能得好戒師、善戒師。

什麼叫善好戒師呢?就是持戒精嚴,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他都依照戒律來修行得非常圓滿。

比如,拿很簡單的來講:食不語,寢不言;吃飯有不語戒,睡覺的時候有不講話的戒,這都是很小的地方的戒。

再有行、住、坐、臥:行如風,行好像風似的;立如松,好像一棵松樹一樣;臥如弓,躺著的時候好像一張弓似的;坐如鐘,坐著那兒好像一座鐘似的。

行、住、坐、臥四大威儀他都不錯亂,並且依照佛所說的戒律去修行的,這叫善好的戒師。

戒德精嚴,修行持戒這種德性,精益求精。

嚴,就是小小的一點,他也不犯戒。

比如修道的人,走路眼睛看腳前邊三尺的地方,他就修行這種威儀。

上好的戒師,就是持戒精嚴,絲毫不犯的。

在前幾天來這個出家人,他告訴我說:「你們這幾個美國人到香港,是威儀最好了!走路都是閉著眼睛走路,沒有一個東張西望的。

」他那時候在臺灣,他就知道這五個出家人都是威儀嚴整,威儀最好了。

來告訴我,但是我告訴他說:「他們在香港偷回來很多珠寶,你都不知道啊?」他說:「不會的!」我說:「不會?等偷到你的時候,你就相信我的話了!」他在臺灣也沒有看見你們,怎麼就知道你們到香港都眼睛不看人,都把眼睛收起來?又和出家人說話,都合起掌來講話的?你們個個都變成老修行了?但是這個名實不相符。

我知道這幾個人跑到香港去,就各處去亂講亂說的;但是這個亂講亂說,他大約沒有聽見,所以就不知道了。

「廣解菩薩法藏先修行者」:他廣大地、多多地解釋明白菩薩的法,又是個先你而修行菩薩法藏的人。

這菩薩法也有很多的妙法在裏邊藏著呢!每一個菩薩都有他秘密的行門。

好像觀音菩薩就慈悲大;慈悲,就是他的秘密的行門、秘密的法藏。

地藏菩薩就願力大;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所以願力就是他的秘密法藏。

普賢菩薩行門大;修行那種種的行門,以行門大做他秘密的法藏。

文殊菩薩就智慧大;以智慧做他秘密的法藏。

所以每一位菩薩都有他的所長。

在你沒有遇到善好戒師,或能給你解釋菩薩法藏的先修行人的時候,你應該先先地自己來修行。

怎麼樣修行呢?「應當至心於道場內恭敬供養」:至心,就是至誠懇切的心,就沒有雜亂的心,只有一個心。

你應該用至誠懇切的心,在道場的裏邊,先對十方諸佛也都恭敬供養。

「仰告十方諸佛菩薩,請為師證」:仰,就是向上對著十方諸佛和菩薩來說,請十方諸佛和十方菩薩來給做證明,證明受戒得戒了。

「一心立願,稱辯戒相」:就專一其心來發一個請求受戒的願,來稱揚而說明這戒相。

「先說十根本重戒,次當總舉三種戒聚」:先說《菩薩戒經》上面的十根本重戒。

其次,再總起來舉說這三種的戒聚。

這是三聚淨戒:說律儀戒、說善法戒、說眾生戒。

「自誓而受」:自己發誓願來受十重四十八輕菩薩戒。

「此亦得戒」:那麼能這樣,一樣可以得戒。

M2.明五眾木叉戒(分二) N1.明得 N2.簡不得  N1(分二) O1.明年滿者得二眾戒 O2.明年不滿者先得三小眾戒 今O1 復次,未來世諸眾生等,欲求出家及已出家,若不能得善好戒師,及清淨僧眾,其心疑惑不得如法受於禁戒者;但能學發無上道心,亦令身、口、意得清淨已。

其未出家者,應當剃髮,被服法衣,如上立願,自誓而受菩薩律儀三種戒聚;則名具獲波羅提木叉出家之戒,名為比丘、比丘尼,即應推求聲聞律藏,及菩薩所習摩德勒伽藏,受持讀誦,觀察修行。

  這是第二科,明五眾木叉戒。

明五眾的木叉戒又分出兩小科:第一科,是明白得戒。

第二,就是不得戒;簡不得戒,就和那個得戒不同了。

在第一明得戒又有兩小科:第一,是說明瞭年滿的人得二眾戒。

第二,是說明瞭這年不滿的人先得三小眾戒。

年滿二十的得二眾戒;就是比丘、比丘尼,這叫二眾戒。

那麼年沒滿,就是沒有夠十八歲,這叫不滿。

這不滿的,得三小眾戒;就是沙彌、沙彌尼,或式叉摩那,這三小眾戒。

現在這是第一科,說得戒。

「復次」:我再跟你講一講。

「未來世諸眾生等,欲出家及已出家者」:就是將來世所有一切的眾生,想要出家的人,和已經出家的人。

那麼想要出家而沒能出家的,也可以這樣做;已經出家的,也可以這樣的做,這都一樣。

怎麼樣呢?「若不能得善好戒師,及清淨僧眾」:如果不能得到一個真正修行、有道德的戒師,和修行清淨行的僧眾。

怎麼叫清淨行?清淨的僧人,頭一樣就不要錢;有錢就是不清淨。

這個錢就是個不淨物,來歷也不淨。

你看人都用手來數它,數錢的時候又用口水來沾它,這很不清淨的。

因也不淨,果也不淨;所以真正想要得清淨眾,就是不要錢。

前幾天來這一位出家人,他說看見臺灣這一些個大德高僧,每一個人都很會數錢的,都有很多錢。

有的法師就當眾來宣佈,把他所收的果儀撂這麼高,撂在人前面--用一個手捉著錢給人看,說他是一個有錢的和尚。

那麼要是能不拿錢,這是最好的。

現在在你們美國,果寧因為被我罵了幾次,罵得他不要錢了。

為什麼罵他呢?我說他盡貪心很大的,攀緣心很厲害!見了錢就帶到荷包裏,不交給我。

這一罵,罵得他大約發了覺悟心了:「我不拿錢了!」不拿錢,還一樣罵的;不是說不拿錢就不罵的,因為你怕罵。

若不怕罵,那時候就不罵了;你還有個「怕」在心裏頭,這一定要罵的。

什麼時候沒有這個「怕」了,那時候就沒有罵了!所以你怕罵就會有罵,怕打就會有打。

那說:「那我怕錢,怎麼這錢就不來呢?」你沒有真怕它;你若真怕,它就來了。

我怎麼知道呢?我因為有這個經驗。

我也很怕錢的,但是越怕它越來,越來我越怕。

我說:「你不要來了,不要來了!」它就源源而來,好像水似的往這兒流。

那麼,能以持銀錢戒,這就叫清淨僧了,清淨比丘。

「其心疑惑不得如法受於禁戒者」:在心裏頭懷疑:我受這個戒,是不是得戒了呢?我大約是受戒不如法、不合法 notlegal,大約佛不知道給我證明不證明呢?所以又生出一種法執,就生出一種懷疑了。

「但能學發無上道心」:可是你懷疑不要緊,你能以學習發無上道心。

「以令身、口、意得清淨相已」:占察這個身、口、意,也令身、口、意三輪都得到清淨相,得到好相了。

「其未出家者,應當剃髮,被服法衣」:在想要出家而沒有出家這樣的人,應該把你的鬚剃了它,把頭髮也剃了它,你披上出家人穿的衣服。

出家人搭的衣叫法衣。

所以你們受戒的人,最好每一逢拜佛時候,都穿上衣袍;不要圖省事,或者懶惰,就不穿衣袍。

拜佛、念佛、聽經,要是受過戒的人,一定要穿上衣袍。

你看果理和果珊從 SanDiego(聖地牙哥)這麼遠到這兒來,還是帶著衣袍來拜佛,這就見出他平時很重視這個戒衣法服;這麼遠路,他還帶來到這兒,穿袍褡衣來拜佛。

所以,你們各位不要馬虎,對於這個受戒的衣袍,你穿一次,就要消你一次的罪業。

本來我不想告訴你們的,但是我若不說明白了,你們不知它的好處;但是說明白了,你們這好處又少了一半。

我若不告訴你們,你們就自己自動去照著這樣去修行、這樣去做,那樣就圓滿的功德,因為是你自己發心。

我這一告訴你,變成那一半是我的了;因為什麼?因為我叫你這樣子的,不是你自己發心的,所以這功德只有一半。

說:「那我最歡喜這樣子,我的功德給師父一半!」你歡喜,我也歡喜,咱們大家都歡喜,皆大歡喜! 「如上立願,自誓而受菩薩律儀三種戒聚」:好像前邊這樣的立願、這麼樣地說,自己發誓,願來受這個十重戒,和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化眾生戒這三聚淨戒。

「則名具獲波羅提木叉出家之戒」:波羅提木叉,翻譯過來也就是個戒,就是戒律。

這就叫受出家之戒;你若受出家之戒,「名為比丘、比丘尼」。

「即應推求聲聞律藏」:求聲聞的律藏,聲聞所修行戒律的這個法,「及菩薩所習摩德勒伽藏」:摩德勒伽藏,叫「大智母」,大智慧的母;又叫一個「論」,大智慧的論藏。

這個大智慧的母,又叫「大莊嚴法身的母」。

所以,那麼菩薩所修的這種戒律,你受了之後,「受持讀誦」:你能受持讀誦這種戒律。

「觀察修行」:你做這種觀想,照著菩薩大智母的這種律藏來修習這行門。

方才我講說我怕錢。

為什麼要怕錢呢?因為錢能令你成佛,也可以令你做鬼。

你會用它,不錯因果,就會成佛道;你不會用它,就會墮地獄、變餓鬼、轉畜生。

因為這種的關係,所以在佛教裏,把它列到五欲之首;五欲的頭一個是財,這一點你們各位應該知道的。

我就怕它用得錯因果了,不是怕這個錢,是怕錯因果;如果你用錯了一分錢,你有很多的功德都被它消滅了。

所以這一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都注意!不單我要怕,我希望我的這些個皈依弟子,連出家人、在家人都對它怕一點,不要對它很親近的;你若怕它,它這個錢也就會守規矩的。

O2.明年不滿者先得三小眾戒 若雖出家,而其年未滿二十者;應當先誓願受十根本戒,及受沙彌、沙彌尼所有別戒。

既受戒已,亦名沙彌、沙彌尼;即應親近供養,給侍先舊出家學大乘心具受戒者,求為依止之師,請問教戒,修行威儀,如沙彌、沙彌尼法。

這是第二科,明年不滿者,先得三小重戒。

年不滿,就是沒有滿二十歲;這樣的人,先應該受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這個三小重戒。

「若雖出家,而其年未滿二十者,應當先誓願受十根本戒,及受沙彌、沙彌尼所有別戒」:假設雖然出家,他年歲沒有到二十歲的,就不能受比丘、比丘尼戒;應該先要發願,誓願先受十根本戒,和沙彌十戒、沙彌尼十戒,和式叉摩那六戒,先受這三小重戒。

十根本戒,就是菩薩十重戒,你想要詳細知道,看看《梵網經》就知道了。

別戒,就特別單為沙彌、沙彌尼立的沙彌十戒。

  所以我叫你們每一個人都發願,也就是這樣子。

在修道一定要有願,你有願又一定要信;有信、有願然後才能修行。

你如果沒有信,就不會發願;不發願,就不會修行。

所以,信、願、行,這是一定要有的。

所以在未滿二十想要出家的,不能先受比丘、比丘尼戒。

現在這末法時代,也可以說是原子時代,什麼都願意快;我在普陀山受戒的時候,有十三歲的、十四歲的,都在那兒受戒。

在臺灣,你們受戒的時候,相信也會有些年紀輕的,也好像小孩子,就去受戒的,這是不合法的。

不過末法時代,明明知道不合法,也要去那麼做去。

「既受戒已,亦名沙彌、沙彌尼」:既然受了十根本戒,又受了四十八輕戒,又受了沙彌、沙彌尼戒;受戒已了,也名字就叫沙彌、沙彌尼。

「即應親近供養,給侍先舊出家學大乘心具受戒者」:就應該親近供養比你先出家的比丘、比丘尼。

所以,沙彌、沙彌尼就應該供養比丘、比丘尼。

先舊出家者,是在你以前、比你先出家的人。

學大乘心具受戒者,就是比丘、比丘尼,他所學的是大乘菩薩戒,他行菩薩道,受這個圓滿具足戒。

先出家的,按照佛的戒律來講,先出家一個鐘頭,就比後出家的大,輩份就高一點;所以先出家的就是師兄,後出家的就是師弟。

那麼在受戒,也是先受戒的就是戒兄,後受戒的就是戒弟;所以,這以先出家為高。

比如你們誰願意出家,先要求要出家的這個人就是做師兄,後要求要出家的人就做師弟;所以在佛教裏,必須要恭敬先進者──就是先修行的這個人。

「求為依止之師」:你這個沙彌、沙彌尼應該求這個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做依止之師。

依止,就是親近這個師。

所以我們出家之後,可以有依止師,就是依止他道德也高,也有學問,又有智慧。

他單有學問沒有道德,那也沒有什麼用;他單有道德,沒有智慧,那也是個愚癡的師父,也沒有什麼用;他單有智慧,若沒有道德、沒有學問,那也沒有什麼用。

必須要又有道德、又有學問、又有智慧,這樣,可以做我們的依止師。

你不要依止一個愚癡的,比你更愚癡,你跟他學什麼呢?你本來想修行、講道德,他說:「這是騙人的!什麼叫道德?道德又多少錢一斤?」所以這也不能依止。

依止師一定要有道德,他為佛教來發揚光大,利益眾生。

道德從什麼地方來的呢?就是從利人那個地方來的。

你利益人,道德就充足。

所謂萬德莊嚴,佛為什麼叫萬德莊嚴?就是因為他利人利得太多了。

我們為什麼沒有萬德、沒有莊嚴呢?就是因為利益人的地方太少。

所以做沙彌想要找一個好依止師,一定要有道德、有學問、有智慧。

「請問教戒」:你請問這個依止師──就是這個先出家的,有道德、有學問、有智慧的這樣的上座。

要受戒過十年,這叫下座;二十年,叫中座;三十年,叫上座。

受戒以後,謹守戒律,過了三十年,這叫上座了。

要是他受戒沒有過十年,這連下座資格還不夠呢!這不可以依止的。

必須要老資格了──這叫老戒師;受戒過十年以後,你才可以拜他做依止師。

不是你們看見一個人坐單,也不知道他出家多少年,這就以為他是依止師。

這是錯誤的! 好像你們到臺灣,那個法師,他坐單,你們就都迷了,就以為他就是師父了。

這是錯誤的。

我知道他根本連出家大約五年,或者三年還不夠呢!你們就是因為不懂這個道理,所以就做事情做得不合法。

「修行威儀」:修行怎麼樣走路、怎麼樣坐、怎麼樣臥?這叫請教依止師這種威儀。

「如沙彌、沙彌尼法」:要依照沙彌、沙彌尼這種法去請教去。

怎麼叫沙彌、沙彌尼的法呢?你要請教,一定要穿上袍、褡上衣,拿起來這個具,到那兒大展具,頂禮九叩首。

那真是啊--好像慧光那個魔王似的,大展具、頂禮九叩首 。

大展具,拜九拜,然後合起掌來:「請問上座,請問依止師!這個戒律威儀怎麼樣修行?」要這麼樣去請教去;不是就這樣隨隨便便的我問你一個question(問題),你要答覆我這個 question。

不是這樣的。

所以這叫「如沙彌、沙彌尼法」。

為什麼我要說這個依止師要有道德?道德就是修行。

為什麼要有學問呢?就是他也聽過經,也學過教。

這有學問,又要有智慧;智慧,就是開悟的人,開悟了,無論什麼道理他都懂了。

如果不是這樣子,那就沒有什麼用。

若不能值如是之人,唯當親近菩薩所修摩德勒伽藏,讀誦思惟,觀察修行,慇勤供養佛、法、僧寶。

「若不能值如是之人」:假設遇不著有道德、有學問、有智慧的大德高僧來做你依止師的時候。

不能值,就是不能遇見前邊所講的那種人。

「唯當親近菩薩所修摩德勒伽藏」:遇不著這種的善知識,你就應該親近菩薩所修的那個大智謀,你依照這種的論藏來修行。

「讀誦思惟,觀察修行」:你常常來讀誦這個大智謀藏,你思想它這個道理;然後你觀察怎麼樣用功來修行。

「慇勤供養佛、法、僧寶」:你應該勤加供養佛、法、僧三寶。

勤供養,就是多供養,廣修供養佛、廣修供養法、廣修供養僧。

供養的法有十種這麼多,以前我對你們講過。

那麼,現在這有居士發心,在禮拜六要供養佛法僧寶,請到他家裏去應供;禮拜六有好東西吃,不要忘了!誰供養?果同。

結婚之後,先要供養三寶,發菩提心。

這果同和果通大約是宿生善根很深厚,所以今生一說要結婚,這果通就做了manager(經理);結婚之後,覺得一切的事情都很順利,所以要供養三寶。

我們到那去應供,要給他迴向;迴向所求如意、所願遂心,遂心如意,他想什麼就什麼都成功了。

你們各位不要忘了!不要單吃好東西,忘了給迴向。

  我聽人說在某個地方有個什麼規矩呢?供養一定要到佛教會去供養。

供養什麼呢?他不是供養三寶,他是供養四寶。

什麼叫供養四寶呢?因為它那出家人就那麼一個,在家人是多得很,就供養在家人;在家人去應供,應完了供,還要拿著剩的菜啊、什麼好吃的東西,每一居士拿一份。

這叫供養四寶。

我們這個是方便法門,誰願意到佛堂供也可以,願意請到家裏供養也可以,我們這是開佛教的這種風氣;我們人人都學著供養三寶,不要學著供養四寶。

你們在家居士,也不要盡以為受人供養是好事情。

在家的居士如果有人結緣,那麼你也應該結結緣;若不結緣,也應該做點功德,這真正的佛法是這樣說。

並且吃了也不要拿著,吃完了還要拿一份;除非多了,廟上送給你,說是:「我們菜飯太多了,每一個人拿到家裡去一點,大家來把它快點吃了,因為天氣很熱的,不能留得太久!」這可以的,事情有通權達便的。

這廣修供養,不是說盡供養在家人,不供養出家人。

那麼沒有人供養,我們還修行,這是真正的修道。

今天Nordeley(譯音)打電話來,我問他做什麼呢?他說李慶登(音)有一個tool(工具),比我們現在用的還好得多;他們現在搬到樓上去了,這個不用了。

還有一個舊沙發,也要送給我們。

他那個 truck(貨車)現在在哪裡?如果有truck的話,你們把它拿回來,看看可不可以用?不能用再說。

他還要送給我們幢幡,我叫他要弄得清清楚楚的,不要弄得亂七八糟的。

那麼這是禮拜六。

我記憶力不太好,你們每一個人幫我記一記,禮拜六是有人供養的。

我先要說明白了,這一次我又不高興,不要預備這個cottagecheese(鬆軟粒狀白乳酪)給我。

想起來前幾天--不是幾天,是禮拜天,果逸說她歡喜聽這個lecture(講經);完了自己又後悔,說是說錯話了,說是不應該告訴我。

這是錯中錯!本來她應該告訴我,那麼她就告訴我;她聽我一問:「願意聽的是那一個 lecture?」她就思想想錯了;想錯了,所以就說錯了,這叫錯中錯。

我本來的意思是問她:她不願意聽的,是誰講的lecture?那麼當時她就想說是不應該告訴我。

那麼在這個地方,你要是明白,就會開一點小悟:喔!根本這個lecture,好也是應該歡喜聽,不好也是應該歡喜聽的;不應該在歡喜聽的就打起精神來聽,不歡喜聽的時候就沈沈欲睡--就想要睡覺的樣子。

那麼我當時問,這就是叫她往這個地方想;啊!她就想到「不應該說」的那個地方去了。

她以後又講,說是不應該對我說。

這說是沒有關係,不過就落第二義了,不是第一義,是第二義;第二義,就是想錯了! 那麼還有一件事情,不知道誰有沒有時間去做這一件事情?什麼呢?我們這個雜誌,每一次要有一個出家人、一個在家人的新聞。

那麼現在這個如修法師他也到三藩市這兒來。

那麼這出家人是很少的,來一個,我們都應該替他來做一個新聞的報導。

那麼最好誰有影像機的,到那兒給他影一個相片;回來刊在那一期的雜誌上面,發表他一個消息。

這件事情,他一來我就想,我以為你們各人都知道這種情形;但是這麼多天,也沒有人想要做這個事情。

今天,跟你們各位講一講:以後凡是有居士來,或者出家人來,都應該給他照個相,發表他一個消息,把我們這雜誌上的內容也充足了,那麼他也很歡喜。

不論他對我好不好,我們是往佛教上來看,他就以前罵過我的、譭謗過我的,都沒有關係,儘量幫他們做一個宣傳。

並且以後再有什麼法會,我們應該照相的時候,不要問我:「有誰來應該影像?」;我不歡喜和人在一起影像,所以不要勉強我來和其他人影像。

你們都應該知道這種情形,不要什麼事情盡等著我來,或等著我說,才去做去。

你們自己都是些有智慧的人,尤其這是世間法,你們人人都應該懂的。

那麼,以後或者很多人來,到這兒想要影像,或想要做什麼事,你們都可以陪他影像。

好像 某人那天來要和你們影像,不要告訴他說我不影像。

你們應該告訴他,不要叫他和我囉哩八嗦的。

有人就問了:「為什麼你不歡喜照相呢?」我最歡喜照相了,因為照得太多了,好像吃 cottagecheese一樣的,就不願意再吃了;那麼照相照得太多了,也不願意再照了。

因為譬如我若有千百億化身,比如照相照出千百億;照完了相,這化身化完了,大約就要跑到土裡去了。

我現在留一點,不會那麼快跑到土裡去;所以我雖然願意照相,但是現在也不照。

那麼說:「我也學師父這樣!」那不行的,你還不夠資格呢!我是在佛教裡這麼多年,那個相片不知照了多少,可以說差不離整個世界各國都有了,你們現在才初學佛法;好像這果逸似的,她翻譯那個偈頌,她說不要登出她的名字。

「你的名字一定是很重要,所以才不要名了?」我問她。

她說:「不是的!」不是?為什麼妳這名根本沒人知道,就不要名?妳名已經有了,不要名可以的;妳名還沒有,怎麼可以說不要?我這個相,因為已經有了,所以不照了;你那還沒有化出來呢!為什麼你不照呢?所以有的人說:「我學師父!」你那廂還差得太遠了!再待二十年以後,你再學師父的那個樣子,那或者還可以,或者還不可以。

有一個人說:「我現在覺得我和師父是一樣的。

」或者是這樣的。

好像周某各處講某某人開悟了,他和某某人是一樣的。

但是不是我! 若沙彌尼年已十八者,亦當自誓受毘尼藏中式叉摩那六戒之法,又遍學比丘尼一切戒聚。

其年若滿二十時,乃可如上總受菩薩三種戒聚,然後得名比丘尼。

「若沙彌尼年已十八者」:沙彌尼,這是女人出家的。

若是沙彌尼年歲到十八歲了。

在佛的戒律上,必須要到二十歲才可以受比丘尼具足戒;十八歲的時候,不能受具足戒,只可以受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這三個戒。

「亦當自誓受毘尼藏中式叉摩那六戒之法」:也應該自己發誓願,來受持戒律裏邊這個式叉摩那戒。

式叉摩那,就是在沒受沙彌戒,先受式叉摩那這六戒;那麼現在不是受這個戒的時候,不必講它是什麼是法。

「及遍學比丘尼一切戒聚」:和學習所有比丘尼的一切戒聚。

「其年若滿二十時」:他的年紀若滿了二十歲的時候。

「乃可如上總受菩薩三種戒聚」:才可以受像前邊所說的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化眾生戒,也就是菩薩所受的十重四十八輕這個戒。

「然後得名比丘、比丘尼」:在這個年滿二十歲,受了菩薩三種清淨戒,然後才可以稱為比丘或者比丘尼。

N2.簡不得 若彼眾生雖學懺悔,不能至心,不獲善相者,設作受想,不名得戒。

這是第二科,簡別不得戒。

怎麼樣不得戒呢? 「若彼眾生雖學懺悔,不能至心,不獲善相者」:假使這個眾生,雖然他也學習這個懺悔的法門,他不能用至誠懇切的心,他也沒有得到身、口、意三業清淨相這樣的人,「設作受想,不名得戒」:這個時候他也假設他已經受戒了,就不能說他是得戒了。

J3.明至心為因(分二) K1.問 K2.答 今K1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所說至心者,差別有幾種?何等至心能獲善相?」 這是第三科,明至心為因;說明這個至心做為因地的種子。

這又分二:第一科,就是問;第二科,就是答。

現在是第一科,問。

「爾時,堅淨信菩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當時這位堅固而清淨有信心的這位菩薩,就又問地藏菩薩這一位大菩薩說,「所說至心者,差別有幾種」:仁者!你說的這個至心,有多少種的分別呢?「何等至心能獲善相」:要用什麼樣的至心,才能得到這個善相呢?請仁者給我講一講! K2.答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我所說至心者,略有二種。

何等為二?一者,初始學習求願至心;二者,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

得此第二至心者,能獲善相。

此第二至心,復有下、中、上三種差別。

何等為三?一者,一心;所謂係想不亂,心住了了。

二者,勇猛心;所謂專求不懈,不顧身命。

三者,深心;所謂與法相應,究竟不退。

若人修習此懺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終不能獲清淨善相,是名說占第二輪法。

」  這是第二科答,是地藏菩薩答覆堅淨信菩薩所問。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地藏菩薩摩訶薩這位大菩薩,最孝順父母的,專門行孝道,他也教化眾生行孝道。

這位菩薩就是地藏菩薩,在菩薩之中,他又是個大菩薩,所以就摩訶薩。

他就說了。

「善男子」!「我所說至心者,略有二種」:我這個至心的說法,這個道理我簡略地說一說,只有兩種。

若往多了說、詳細說,就有無量那麼多種。

「何等為二」:這兩種都是什麼? 「一者,初始學習求願至心」:第一,我告訴你,就是一開始專心來學習求願,發要立誓願的至心。

這個立誓願的至心,自己來發願。

「二者,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攝意,就攝持意念,不打妄想。

專,是專一;精,是精誠;專精,是誠到極點了。

第二,就攝持意念,專一精誠,能成就發大勇猛,與法相應、與道也相應的這種至心。

「得此第二至心者,能獲善相」:第一求願,這是你自己發願的心;第二專精勇猛相應至心。

你若能得到這兩種的心,就能得到身、口、意這三業清淨的善相。

「此第二至心,復有下、中、上三種差別」:這第二至心,就是這兩種至心,不是單說第二,第一種不算,這都是說的二種;有第二就有第一了,第一當然是比第二更重要。

所以你看這個經文,不要說這第二就是第二;這個第一就在第二裡邊呢!沒有出去這個第二。

你若沒有第一,怎麼會有第二?所以,此第二至心兩種裡邊,又分別出下、中、上三種差別。

總而言之,你發心發得真的,就是上;發得半真半假,就是中;你發得完全不真,就是下。

「何等為三」:這三種上中下、下中上,又都是哪一種呢? 「一者,一心;所謂係想不亂」:所謂,就所說的。

係,好像用繩栓住了,繫在這邊吊著;把什麼吊到這地方呢?把你的這個想,就專心致志這麼樣係想。

你想,就好像把思想栓在一個地方;栓到什麼地方呢?就栓到懺悔這個地方。

生懺悔心,不要我拜佛或者念經、念佛,我懺悔了,正在懺悔,這心又跑了;跑到什麼地方去了?跑到不信那個地方,跑到那個「不信」的家裡去了。

這個「不信」就說了:「唉!念經若能懺罪業、消罪業,以前沒有經的時候,那個佛又念什麼來著?這念經是沒有用的。

念佛懺罪業,這都是騙人的方法嘛!以前沒有佛的時候,又念什麼成的佛呢?」啊!這自己講得很有道理、很正確的,這個道理講得井井有條,理由非常充足。

這是這個「Miss不信」告訴你的;等這個「Miss信」再告訴他什麼,他說:「那個不對的!怎麼不對呢?他講得很有道理!」他信那個「Miss不信」,那個「Miss信」他就不相信了。

所以,你說這就亂了。

繫想不亂,就是「miss不信」說什麼我都不信,反正是不信你講的話,你是「Miss不信」;我要信「Miss信」,「Miss信」這講得對的! 我拜佛,我不管消不消罪業,我也拜佛;念經,我也不管消不消罪業,我也是念;念佛,我也不管它有沒有什麼好處,我也就念。

為什麼呢?你若貪有個好處,那就是一種貪心了嘛!你還想要有好處呢!你也想有好處、他也想要有好處,那不好處是誰的呢?所以你這麼樣一想:Miss信是應該信的好。

啊!你這個 Miss不信是個壞東西,你再來講什麼東西,我都不相信了!這就繫想不亂了。

「心住了了」:本來《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現在又叫「住」了呢?這是住,住到了了(音「瞭瞭」)那個地方。

什麼叫「了了」呢?就是明明了了地明白。

住到那個明白的地方,你就信了;你住到那個不明白的地方,你就不信了。

你們美國有一句話說,那就是不明了(音「瞭」)了,就是迷了。

了就不迷,迷就不了;這「了」就是明白,明白就是覺悟,覺悟就是般若智慧,所以看你怎麼用。

「啊!我做什麼事我也不知道啊!」你不知道,那就是不明了。

那麼為什麼我不吃飯呢?那就是不明了,Idon'tknow就是不明了,就沒能心住了了(音「瞭瞭」)。

「二者,勇猛心」:第二,就要有勇猛心。

「所謂專求不懈」:所謂勇猛心,就是不懶惰。

我今天拜了一百拜佛,明天我也不可以懶惰,只拜了九十九拜;也是一百拜,那後天還是一百拜。

不能說我今天拜了一百拜,明天連一拜也不拜了;這就是所謂「一日曝之,十日寒之」。

一天你在那地方用太陽曬它,然後你把它十天放在櫃裡凍起來它。

什麼呢?把你那個心,一天把太陽曬一曬,十天就放在雪櫃裡凍起來它。

你拜佛,就好像用太陽來曬你的心一樣;你懶惰了,就好像放到雪櫃裡把它凍起來了。

你看!所以你凍的時候,就比那個熱的時候多,所以始終也不會得到善相。

專求不懈也就是:有沒有什麼好處、有沒有什麼成就,我也照常做功課。

好像我們天天念〈大悲咒〉,跪那兒念〈大悲咒〉;誰得到什麼好處了?有沒有人得到甘露灌頂?有沒有人見光、見花?有沒有人聞到異香撲鼻這種種的好處啊?說:「沒有!」沒有,也還是照常這麼修行用功;有,更應該照常用功修行,不可以間斷。

不可以曬了一天太陽,跑到雪櫃裡去凍藏十天、去睡覺十天。

你醒了,一天去曬太陽;睡了,十天放到雪櫃裡,這一定不會有什麼好處! 「不顧身命」:不但不懶惰,就是身疲倦也不管它,甚至於生命沒有了也不管它。

好像我們這兒,今天來這一位翟居士,他說他是個做生意的,就先要打算打算:這用多少本錢,才能賺多少利錢?哎!怎麼樣想辦法能賺錢?這是他的生意經。

那麼我說:那不管的!今天有飯就今天吃飯,今天沒有飯就喝水,連水都沒有了就打餓七。

我們這兒不管!不顧身命嘛;你若管,那就是顧身命。

「三者,深心」:深心有多深呢?好像那個大海似的,不知道有多深;所謂「與法相應,究竟不退」。

你看!怎麼叫深心呢?不退就是深心,發不退心。

我今天拜佛,明天也是拜佛,後天還是拜佛;今天念佛,明天也念佛,後天還是念佛。

不是就像頭先講的「一日曝之,十日寒之」,那不行的! 「若人修習此懺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假設這個人修習這個懺悔法,連下品的至心都沒有;你都不發這個下品的至心。

「終不能獲清淨善相」:你始終不會得到身、口、意三業都沒有惡相,是善相了。

「是名說占第二輪法」:以上所講的,這就是說明瞭占察第二種輪相的方法。

*                                 *                                  * 要去臺灣受戒的,就早一點報名,這個八月間就停止報名了。

去受戒的人,要預備來回的飛機票,他那兒不供飛機票;飛機票連自己用,大約要一千塊錢的樣子。

如果沒有一千塊錢,就是沒有法子去了,沒有咒可以念,好叫你自己飛去。

那麼怎麼辦呢?可以等多一年、或者等多兩年,在金山寺或者也會傳戒;到那時候,可以減價一半的一半,二百五十塊錢夠了,那麼這是很便宜的。

各位想一想,願意早出家、早受戒、早做比丘,就到臺灣去;若願意晚一點出家、晚一點做比丘,就等著在金山寺美國第一次傳戒的時候,你再來受戒。

這是第一批,第一次是很好的。

所以,你要是沒有錢,最好的機會就是等著金山寺傳戒。

每一個願意出家的人,應該先寫一篇文章或寫一封信給我,說說你出家的理由:為什麼你要出家?你看不破什麼你要出家?你放不下什麼你要出家?說明白了這個理由,然後我看了可以,這才可以;許可你或者到臺灣出家,或者到臺灣去受戒,或者到金山寺來受戒。

一定要先寫一個申請書,說明瞭你出家的理由。

G3.示第三輪相 H1.正示輪相 H2.詳示占法 H3.勸修至心  H1(分二) I1.明相 I2.明義 今I1 善男子!若欲占察三世中受報差別者,當復刻木為六輪。

於此六輪,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等數,書字記之;一數主一面,各三面,令數次第不錯不亂。

  這是第三科,指示明白這第三個輪相。

這第三個輪相又分出三小科:第一科,是正示輪相;正當指示這個占察的輪相。

第二科,詳示占法;詳細指示怎麼樣占法?這第二科。

第三科,是勸修至心;勸你用至心來占察,你不能馬馬虎虎來占察。

在第一科正示輪相,又分出兩小科:第一科,明白這個相。

第二,是指示明白這個意思、義理。

  「善男子」:地藏菩薩叫了一聲善男子。

「若欲占察三世中受報差別者」:你若想要占察你過去生、現在生和未來生這三世因果報應,這樣有什麼分別的。

「當復刻木為六輪」:你應該用木頭再做六個輪相。

也和以前那個輪相是一樣的,中間是四方的,兩頭是尖尖的,又有一點圓形,做六個。

「於此六輪」:在這六輪相上,「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等數,書字記之」:用這個一的數目、二的數目、三的數目、四的數目、五的數目、六的數目、七的數目、八的數目,乃至於到第十八個的數目這個字,寫上它。

用這十八個數目寫到那個輪相的一面,就是每一個輪相寫三面,留著一面沒有字的。

「一數主一面,各三面」:每一個數目字寫到一面上,每一個輪相寫三面,還有一面是空的。

「令數次第不錯不亂」:令這個數目次第不錯不亂。

比如:一個上寫一、二、三,你不可以寫一、二、五,也不可以寫一、二、六。

你應該在這一個輪相寫一、二、三,那個輪相寫四、五、六,在那個輪相寫七、八、九,在那個輪相就寫十、十一、十二;每一個都這麼寫,不要數目寫錯了,這就是不錯不亂。

I2.明義 當知:如此諸數,皆從一數而起,以一為本。

如是數相者,顯示一切眾生六根之聚,皆從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一實境界而起;依一實境界,以之為本。

所謂依一實境界故,有彼無明。

不了一法界,謬念思惟,現妄境界;分別取著,集業因緣,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以依內六根故,對外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以依六識故,於色、聲、香、味、觸、法中,起違想、順想、非違非順等想,生十八種受。

  這是第二科,說明這個意義、這個道理。

「當知」:你應該知道。

「如此諸數,皆從一數而起,以一為本」:像前邊我所說的十八數,雖然數有十八,但是都從這個「一」數上生出來的,以這個「一」數目做為母體──好像母親似的,生出來這麼些個小孩子。

「如是數相者,顯示一切眾生六根之聚」:像前面所說十八個數目的相,它就是顯示出來所有世界一切眾生,都是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生出這六根來。

「皆從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一實境界而起」:這個六根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呢?就從如來藏清淨自性裡邊生出來的。

因為一念無明,而生出這麼多麻煩的事情;這有一念的無明,造成了這六根。

那麼無明,也是從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一實境界而起的。

就因為一念不覺,就生出無明來的;你若覺了,就沒有這麼多麻煩事生出來了。

因為你一念不覺,所以生出來內裡邊就有眼、耳、鼻、舌、身、意生出來;外邊就生出色、聲、香、味、觸、法。

在這個色、聲、香、味、觸、法的中間,又生出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

這合起來三六一十八,叫「十八界」,又叫「十八受」。

「依一實境界,以之為本」:根據著這一實境界,以這個一實境界為本。

「所謂依一實境界故,有彼無明」:【編按:缺本句之講解】 「不了一法界」:不明白這個一法界。

今天我給你們講一講這個「一」。

這個「一」是一個數目的開始,誰造出這個「一」呢?本來不要說二,連一個一也沒有;這一個「一」,就是那一個圓圈變化出來的。

這個「一」字是最妙的,可是雖然妙,就有了數目了;有了數目,就不是真正的妙了。

真正的妙就是這個「O」字。

這個「O」字,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它是無形無相,沒有一個數目可以表達出來它。

你單單寫這麼一個「O」字,就是代表什麼也沒有;沒有數目,單單這一個零字。

這「O」字旁邊你加一個「一」字,喔!那就變成十了。

你再加兩個「O」字,那就變成百了;加上三個「O」字就變成千了。

千千萬萬,都是從這個「O」字來表達出來;那麼這個「O」字的本體,它是沒有數目的,不過你若加上一個一,它就有了數目。

我們人的本性就是這個「O」,等到變了「一」了,那就有了執著了,生出一點執著。

執著什麼呢?執著這是個「一」了,不圓融無礙了。

這個「O」字,你找不著頭也找不到尾,沒有一個開始,也沒有一個終點;所以說「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沒有比這個「O」字再大的,也沒有比這個「O」字小的。

為什麼呢?你再大的數目,都離不開這個零字,所以它大而無外,沒有能超過這個零字再大的;小而無內,你就單單一個零字,什麼也沒有了。

那麼在這個「O」字搖身這麼一變,就變了一個「一」字;變出一個化身來,這化身就變出這個「一」來。

這個「一」,你若再能把它變回去,變成一個「O」字,那在佛教裡就是佛;在道教來說就是仙,不過它那個不究竟,還要往前再研究。

所以他說:「天得一以清」,天若得到這個「一」了,它就清淨。

它就到下雨的時候就下雨,到颳風的時候它就颳風;不會颳颶風,也不會下大雨。

它下的雨是「風不鳴條」。

怎麼叫「風不鳴條」呢?這個風不會把柳樹颳得響。

這風若大了,會把柳樹颳得沙沙響,它不響的;條,就是楊柳枝那個柳條子。

下雨呢?「雨不破塊」。

這雨不會把那個土塊下得沒有了。

土塊,就是泥土這麼一塊一塊地在那地方。

下雨不能把土塊鍘碎了,它下完雨,那個土塊還是在那裡,不會把這個土塊給破了。

這個雨,就下得「天街小雨潤如酥」,天上下那個小雨,就好像是那個油似的,下得一切萬物上都很舒服的。

這「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地要是得到這個「一」,就不會有地震的;地震,就是把這個「一」跑了,沒有這個「一」了。

這裡頭很玄妙的,講了,我知道你們也不懂的;不過,你若懂了,就是聖人。

所以說「人得一以聖」,人若得到這個「一」,那就是菩薩、聖賢;為什麼呢?他得到這個本體了。

我們人為什麼就流轉生死呢?就因為沒有得到這個本體,不知道這個「一」;你若知道這個「一」了,再能返本還原,返到那個「O」上,那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境界了。

講這個「一」沒有法講完,就是講幾個大劫也講不完的。

因為什麼呢?這個「一」道理太多了!  若講起來,一切經典都是從這個「一」生出來、從這個「O」生出來;一切諸佛都是從這個「O」生出來的,一切的天地也都是從這個「O」生出來的。

這個「O」雖然說是沒有,但是所有一切都是從這個「O」生出來的。

可是在這個「O」的時候是沒有的,到了這個「O」的;你把它伸開,就變成一個「一」了。

變成這個「一」,就生出很多麻煩:由一就生出二來,由二就生出三來,由三就生出四來,由四就生出五來;乃至於無量無量的數目,都從這個地方跑出來的。

若沒有這個「一」了,你還把這個「一」能變成一個「O」,那你就返本還原了。

那麼我再舉一個例子。

這個例子,是和這個道理是相同、相近的。

什麼呢?這個「一」就是不是人的時候。

那麼說,是個什麼呢?什麼也不是的時候,還沒有人的時候,沒有人、沒有我、沒有眾生、沒有壽者這時候;等一到這個「一」上了,就有了人了。

這個「人」就是個心;這時候,有了人就有了我,有了我就有了眾生,有了眾生就有了壽者了,這些個麻煩的事情就出來了。

你懂沒懂呢?說:「我還有點不明白!」你不單有點不明白,根本你就不明白! 「謬念思惟,現妄境界;分別取著,集業因緣,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以依內六根故,對外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以依六識故,於色、聲、香、味、觸、法中,起違想、順想、非違非順等想,生十八種受」:【編按:缺本段之講解】  H2.詳示占法(分二) I1.明自占 I2.明為他  I1(分二) J1.明占 J2.明察  J1(分二) K1.總示占法 K2.別示果報 今K1 若未來世佛諸弟子,於三世中所受果報,欲決疑意者,應當三擲此第三輪相,占計合數;依數觀之,以定善惡。

這一段文是第二科,詳示占法。

詳示占法這一科,又分出兩科:第一,說明瞭自己占的方法。

第二科,說明瞭為他人占,觀察這三世的果報。

現在這第一科,又分出兩小科:第一科,就是說明瞭這個占。

第二科,就是說明瞭這個察,觀察。

那麼第一科,說明瞭這個占的方法,又有兩小科:第一,是總示占法;總起來指示這個占察善惡的方法。

第二科,是別示果報;特別地指示出來這種果報,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報。

現在是第一科,這個明這個占的總示占法。

「若未來世佛諸弟子」:若,是或者之詞、不定之詞、假設之詞。

假設未來世,沒有到來的時候。

在過去的未來,就是現在;現在也就是過去的未來。

為什麼說過去的未來是現在?好像釋迦牟尼佛那時候說未來,我們現在就是當時的未來。

所以釋迦牟尼佛知道將來在這個U.S.A.(美國)有這麼一個金山寺,這金山寺又有這麼多的金山人,金山人就要度這個金山的眾生,金山的眾生將來同成金山的佛道;釋迦牟尼佛當時知道,地藏菩薩也知道。

所以地藏菩薩替釋迦牟尼佛代表來說法,說是「未來若未來世佛諸弟子」。

你看!你們各位都皈依三寶,這都是佛的弟子。

「於三世中所受果報欲決疑意者」:三世,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

那麼這個三世的因果中所受的果報,自己不知道我前生種的是善因、是惡因?是種的什麼因?我現在要占算占算。

算一算,這叫欲決疑意者。

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就結惡果;你種的實在的因,就結的實在的果;你種一個謊花,就結一個假果。

什麼叫假果呢?單單開了一個花,它沒有果,這叫假果;本來以為開這個花會有果的,但是沒有。

我再給你們舉一個例子證明這個謊花不結果。

好像某一個人去競選總統,競選已經要選上了,可是他失敗了;就差一票沒有選上,這就開了一個謊花,結了一個假果。

這是你們都懂的,選總統是這樣的。

好像那個 RobertKennedy(羅勃.甘迺迪),本來一定可以勝了,又死了,這也叫一個假果;就是將將要成功,而又失敗了,這都是假果。

在這個國家很少這種的情形,拿中國來講,給人做第二個太太,這也都叫開謊花、結個假果。

那麼或者你想做總統,不做總統做副總統,這也叫開謊花、結個假果。

總而言之,這個鏡中花是假花,水中月是一個假月;但是假月,這個李太白喝醉了酒,就要去把它拿下。

所以世界上多麼愚癡的人都有!這就是開假花結一個假果,這是不實在;你本來得到手裡了,一轉眼的時候又丟了。

那麼這個真果、假果從什麼地方來的?就因為你種因那兒來的。

你種了真因,就結真果,就結實果;你種了假因,就結了假果,就結了一個虛妄的果。

好像那個人做夢,夢見他做皇帝了;醒了,原來不是那麼一回事。

做夢的時候,文武百官、丞相元帥什麼都有;醒了,完全都是空的,這就叫假果。

「應當三擲此第三輪相,占計合數」:應該把這六個輪相拿到一起,這麼擲三次;看看頭一次是多少個數目,第二次又是多少個數目,第三次又是多少個數目,那麼這三次的數目集合起來,看看是有多少個數目?「依數觀之,以定善惡」:你依照這個多少的數目,觀察你這種的三世因果,來定善惡。

K2.別示果報(分三) L1.標徵 L2.詳列 L3.結指 今L1 如是所觀三世果報善惡之相,有一百八十九種。

何等為一百八十九種? 這是第二科,別示果報;特別指示出來果報的這種名稱。

這又分出三小科:第一,是標徵;就是標出來徵問。

第二科,是詳列。

第三科,就是結指。

現在是第一科,標徵。

「如是所觀三世果報善惡之相」:像前邊我所說的這麼三擲,然後知道它的數目,來觀察你的善惡,你就能知道你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種三世果報的輪相。

這種輪相有多少呢?「有一百八十九種」。

敘述這個叫標徵;徵,就是徵問。

「何等為一百八十九種」:什麼叫一百八十九種輪相呢? L2.詳列(分三) M1.有百六十數明現世果報 M2.有十一數明過去果報 M3.有十八數明未來果報 今M1 一者,求上乘得不退。

二者,所求果現當證。

三者,求中乘得不退。

四者,求下乘得不退。

五者,求神通得成就。

六者,修四梵得成就。

這就是第二科,詳列;詳細列明這數目的善惡果報。

這詳列裡面,又分出來三小科:第一,有百六十數目;這是指示明白現世的果報。

第二,有十一個數目;是指示明白過去的果報。

第三科,有十八個數目;是將來的果報。

所以這合起來,就是一百八十九種的果報。

現在講第一科,有一百六十數目。

「一者,求上乘得不退」:得第一個數目,這個人想求得修上乘,可不可以?這是問現在世的事情。

那麼怎麼會得第一個數目?因為你擲三次只得到一個數目。

那麼三次怎麼只得一個數目呢?因為這個輪有一面沒有數目字。

你若前二次都一個字沒有,最後那一次得到一這個字,就得到一個字。

或者最先那個得到一這個字,以後擲兩次也都沒有數字;或者是最先沒有字,中間只有一個數目字,那麼以後也沒有,所以這叫第一。

什麼叫上乘呢?上乘也就是佛乘,佛乘是最上乘。

就想求成佛,問一問我現在修行能不能成佛呢?你若得到這一個數目字,你一定會成佛的,一定會得到三不退:住不退、念不退、行不退。

你這個地位不會退於二乘,你是在大乘上;你這個念,念念是菩提覺法樂,得到這種智慧,念念不退;行不退,行是修行,修行只有精進沒有退。

那麼這第一個數目是最好的。

說是:「我想試試我得到這個第一,我占察一下看看!」這就妄想。

你想得第一,那是你想的,不是你占的。

你要是得到第一,你占也會得到第一;不占也是得第一,就不必打妄想。

人呢,就是在這個地方很不容易明白,被境界轉,不能轉境界。

遇到一個好境界,就生歡喜心;遇到一個壞境界,就生了憂愁。

這都是被動的,就好像那個牛似的;那個牛有一個韁繩,被人牽著韁繩走,牽著往東去就跟著往東去,牽著往西去就跟著往西去。

你不能轉境界的人,也好像有一個繩子,牽著你跑似的;說這個,你打這種妄想;說那個,你打那種妄想。

說:「天上有一條龍!」你就往天上看了。

說:「喔!那水裡有一隻虎!」你又往水裡看去。

你要是有定力,天上龍牠就飛牠的,「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這很平常的事情。

說:「水裡有隻老虎!」這根本就沒有的事情;為什麼呢?虎不是在水裡,虎都是在山上。

說是:「那個老虎熱得太厲害了,牠跑到水裡去沖涼、去洗澡了!」那牠也不是在水裡,牠洗完了還要出去的。

所以你若有定力,你明白這個道理了,就不會被人家牽著鼻子來跑。

我們人這個業力,就好像牛的一個韁繩一樣,我們被業力牽著那麼來各處跑。

你若能以有定力了,把這個業力勝了,就可以轉變這種境界;若能轉變境界,那就是真正自由了。

「二者,所求果現當證」:這第二個數目,你所要求的果位,現在應該證得。

「三者,求中乘得不退」:第三個數目,求菩薩道,也得到不退轉菩薩行。

「四者,求下乘得不退」:下乘,就是小乘;小乘就是聲聞、緣覺二乘。

那麼你若願意做一個自了漢,說我不能發菩薩心,菩薩要利益他人,不是利益自己;我這個性情,只知道利益自己,不願意利益他人。

那麼,得到這第四個數目,要求這聲聞、緣覺二乘,就可以得到不退二乘的果位。

  「五者,求神通得成就」:第五個數目,是你願意求種種神通,飛行變化,在空中現十八變:身上出水、身下就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又出火,在空中可以躺著、可以坐著,可以頭下腳上,練這個 yoga(瑜伽)。

那麼練 yoga是在地上,要藉著地的力量,才能頭下腳上豎起來;若得到羅漢十八變,就在虛空中也可以頭下腳上倒豎起來。

在虛空願意飛就飛,願意走路也可以走路,這個叫神通。

這神通,就是在什麼事情沒有來以前他就知道了,所謂「未卜先知」;不用像那個《易經》似的算一算,「乾為天,天風姤,天山遯,天地否,風地觀」,看看是哪一卦?不用的!也不用算這個「坎為水,水澤節,水雷屯,水火既濟」,不用算都知道;這叫「未卜先知」,不要蔔、不要占察。

若等占察再知道,那就是凡夫的境界。

  若不占察就知道,怎麼樣子呢?你在觀察;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這個萬物的道理,靜坐這一觀察,就都得著了、知道了。

為什麼木就是直的?為什麼荊棘是彎的?為什麼這烏鴉就是黑的?為什麼這白鵠就是白的?這種種的道理他都知道,這叫「萬物靜觀皆自得」。

「四時佳興與人同」,四時,就春、夏、秋、冬;四時很高興的,這種快樂和人人都是一樣的。

「六者,修四梵得成就」:四梵,就是四種清淨的梵行,也可以說是修大梵天、梵眾天、梵福天,這些梵天的行;梵天的行,就是清淨行。

第六,若修清淨行,也會得成就。

四梵行也可以說修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也叫四梵行。

七者,修世禪得成就。

八者,所欲受得妙戒。

九者,所曾受得戒具。

十者,求上乘未住信。

十一者,求中乘未住信。

十二者,求下乘未住信。

十三者,所觀人為善友。

十四者,隨所聞是正法。

「七者,修世禪得成就」:第七,修世間這個禪,也得成就了。

世禪,就是根本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四禪天,叫世間禪。

「八者,所欲受得妙戒」:第八者,想要受戒,就得受圓滿的妙戒。

「九者,所曾受得戒具」:你要是問一問我受的戒不知得不得戒呢?那麼得到第九的數目,所受的戒得具足戒了。

「十者,求上乘未住信」:第十者,想要求上乘,可以到十信的位子。

「第十一者,求中乘未住信。

十二者,求下乘未住信」:第十一,想要求中乘,也可以到十信的位子。

第十二,想要求小乘,也可以到十信的位子。

上乘有十信,中乘也有十信,下乘也有十信;這是修行的果位,你若想詳細知道,就看看《楞嚴經》,或者看看佛學辭典。

  「十三者,所觀人為善友」:第十三,你所想要知道的這個人,他是你一個最好的善友。

「十四者,隨所聞是正法」:十四,隨所聽的,它都是個正法。

十五者,所觀人為惡友。

十六者,隨所聞非正教;十七者,所觀人有實德;十八者,所觀人無實德;十九,所觀義不錯謬。

二十者,所觀義是錯謬;二十一者,有所誦不錯謬;二十二者,有所誦是錯謬。

「十五者,所觀人為惡友」:你若得到第十五數目,你所觀察的這個人,他是惡友。

你若是有這種朋友,應該離他遠一點。

「十六者,隨所聞非正教」:十六者,隨所聞的這個法,也不是正教。

「十七者,所觀人有實德」:第十七者,所觀的人,他有真正的德行。

「十八者,所觀人無實德」:所觀察的人,沒有實在的德。

「十九者,所觀義不錯謬」:十九這個數目,所觀的這個道理,是不錯謬的。

「二十者,所觀義是錯謬」:二十這個數目,所觀察這個義理,是不對的、是錯的。

「二十一者,有所誦不錯謬」:若在二十一這數目,你要是念什麼經、誦什麼咒,這是對的,不是錯的。

「二十二者,有所誦是錯謬」:若在二十二這數目,你所念的經典,都有念錯的;所持的咒,這個字都有不清楚的。

二十三者,所修行不錯謬。

二十四者,所見聞是善相。

二十五者,有所證為真實。

二十六者,有所學是錯謬。

二十七者,所見聞非善相。

「二十三者,所修行不錯謬」:二十三這個數目,你有所修行,是對的,就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

「二十四者,所見聞是善相」:二十四這個數目,你所見所聞,都是好的現象。

「二十五者,有所證為真實」:第二十五的數目,你有所證得,這是真實的一種證得。

「二十六者,有所學是錯謬」:若得到第二十六的數目,你無論學什麼,是錯謬的,你就應該再詳細學一學你所學習的。

「二十七者,所見聞非善相」:二十七這個數目,你所看見、所聞見的,不是一種善相;不是善相,就是惡相。

二十八者,有所證非正法。

二十九者,有所獲邪神持。

三十者,所能說邪智辯。

三十一者,所玄知非人力;三十二者,應先習觀智道。

  「二十八者,有所證非正法」:這二十八個數目,你覺得自己有所證,這不是正法。

好像有一些個外道、婆羅門教,他也說他證果了,但是他所證的不是一種正法。

在中國有一種混元門教,他講這八百大典;他那一坐,今天有什麼樣人來,這個人是在東方來的、是在西方來的、南方來的、北方來的,他都知道;這個人是男的、是個女的、是個老的、是個少的、是個黑的、是個白的,啊!什麼他都知道。

這種知道不是正知正見、不是正法;但是他認為這是寶貝了,認為這是他知道了。

「二十九者,有所獲邪神持」:獲,也就是得到;得到什麼呢?得到靈感,他以為是神通了。

這二十八個數目,若得到靈感了,這是邪神來幫著你做這個事,不是你自己的能力。

好像他自己本來不能治病,但是有一個神來幫著他,他就會給人治病了,這就叫有所獲邪神持。

三十三者,應先習禪定道。

三十四者,觀所學無障礙。

三十五者,觀所學是所宜。

三十六者,觀所學非所宜。

三十七者,觀所學是宿習。

三十八者,觀所學非宿習。

三十九者,觀所學善增長。

四十者,觀所學方便少。

四十一者,觀所學無進趣。

四十二者,所求果現未得。

四十三者,求出家當得去。

四十四者,求聞法得教示。

  「三十三者,應先習禪定道」:得到這三十三這個數目,你就應該先修習這個禪定道。

禪定是修行很要緊的一種行門。

禪,是梵語,翻譯過來叫「思惟修」;定,是一種定力,梵語叫「三昧」,又叫「三摩地」。

那麼這個思惟,叫「入定」;入定才能開智慧,開智慧這就得道了,所以這叫禪定道。

「三十四者,觀所學無障礙」:得到三十四這個數目字,是觀察你自己所學的,不會發生魔障。

你人想要學好,這冤孽就來找你;你想要成佛,就先要受一點魔。

所以你想學佛法,有的時候就會有障礙;有的生出自心魔來,自己心裡頭就不願意學佛法了。

有的生煩惱魔煩惱來了:「啊!我學佛法有什麼用呢?不學了!」其實你學也是給自己學,不學也是給自己不學,並不是給旁人來學學佛法;你學你就明白,你不學就不明白。

沒有障礙,就是沒有自心魔、也沒有煩惱魔、也沒有病魔。

有的人想要學佛法很誠心的,生出病來了,病得也沒有知覺了;所以想學佛法也不行了,這就是病的障礙。

或者有事的障礙,有什麼特別的事障礙你不能學佛法。

所以你這個觀得到這三十四的數目了,你就知道你所學沒有障礙了,好好去學去了! 「三十五者,觀所學是所宜」:這個三十五觀所學:觀所學習的法,是所宜,是你應該所學的,就對你正相當,合你。

你應該學這個法。

「三十六者,觀所學非所宜」:你若得到這三十六個數目,你所學的就應該改了;因為你所學的,與你這種因果三世的業不合。

「三十七者,觀所學是宿習」:三十七個數目,你觀察你所學的,為什麼你學得那麼快?為什麼學〈楞嚴咒〉一看就記住了?學《楞嚴經》一念也就能背出來?這都是在往昔你學習過。

就好像走路似的,這條路你走過了,你再從這兒走,就覺得認識了。

那麼你宿生所讀誦過的經典和咒,今生很快就記住了。

又者,你往昔因為學過三藏的佛法,所以今生對於一切佛法一聞千悟,你聽見一個道理,就一千個道理都明白了;聽一點,你就明白很多。

這一部經聽了明白,那一部經沒有聽的那個道理你也明白;這都是因為宿世你都學習過,所以才很快都認識了,就會了。

「三十八者,觀所學非宿習」:第三十八,你若得到這個數目,你就知道你所學的,不是你前生或是過去所學過的。

「三十九者,觀所學善增長」:第三十九個數目,你所修行的,善根一天比一天增長。

「四十者,觀所學方便少」:你若得到四十這個數目,你所學的是真實法,不是方便法;就是有一點方便法,也很少的。

「四十一者,觀所學無進趣」:第四十一個數目,你知道你所學習、所修行的不精進;沒有進步、沒有進取心,盡是在那兒站著,等著這個法來,不是你去找這個法。

你想等這個法來找你,所以這是沒有進取的心,也就是沒有精進的心。

「四十二者,所求果現未得」:第四十二個數目,你想要修行,最初發心想要求菩提果,可是現在沒有得到。

「四十三者,求出家當得去」:這四十三個數目,你要是想要出家,應該快點出家去,不要拖!不要想:我是出家好呢?還是不出家好呢?不要想了,不要猶豫了!出家,出什麼家呢?出家就得到自由了,沒有家枷住了,和那個披枷戴鎖那個「枷」一樣的。

所以,不要被這個家枷住了!「四十四者,求聞法得教示」:第四十四個數目,你要是想要聞正法,就得到善知識來教化你、來指示你。

其實這個占察,是給那些個沒有道心的人說的;你若有道心,你管它怎麼樣子,你就修你的嘛!不要問過去、不要問現在、不要問未來,就是去修行。

也不要有什麼希望,不要說我修行會得到什麼好處?為什麼要得到好處呢?你能以把這個貪心停止下來,你占察、不占察都是一樣的。

比如占察不好,那麼你覺得:唉!我沒有善根!就覺得不高興去修行。

你若占察好,你又生了懶惰心;占察不好,也生了懶惰心。

怎麼呢?說:「我沒有什麼善根就算了。

唉!我都是不要這麼辛苦了!」這就懶惰下來了;因為沒有善根,所以不精進了。

你占察如果善根好,說:「我的善根過去種得很深很深地,這地藏菩薩指示我,我懶惰一點也不要緊的,因為我很多的善根了。

」就好像有錢的人似的:「我用一點錢也沒關係的,因為我這麼多!」用一點錢,也就是懶惰一點,不精進了。

所以,我認為真正修道的,不用占察了,不要問!「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你做好事,不管前邊那個路是怎麼樣、好不好?你做你的好事就是! 四十五者,求經卷得讀誦。

四十六者,觀所作是魔事。

四十七者,觀所作事成就。

四十八者,觀所作事不成。

四十九者,求大富財盈滿。

五十者,求官位當得獲。

「四十五者,求經卷得讀誦」:在四十五個數目字,你要是想求一卷好的經卷,你就會得到這個經卷,又會讀誦。

好像唐玄奘去求法,這都是請求經卷;因為不怕那麼樣子苦,所以就得到經卷,取回來到中國。

「四十六者,觀所作是魔事」︰四十六個這個數目,你若想知道你所做的,那它有一些個魔事。

怎麼叫魔事?這個魔王他也有神通,他能以令你有種種靈感,但是是不正當的。

「四十七者,觀所作事成就」︰你若得到這第四十七個數目,你想知道你所做的事,就是做什麼事都會成就的。

「四十八者,觀所作事不成」︰這第四十八個數目,你若想知道你所作的事,就做什麼事都不成就。

「四十九者,求大富財盈滿」︰這是求富的,第五十是求貴的。

第四十九個數目,你想要得到大富,這個錢財就會很充足的、很多的。

「第五十者,求官位當得獲」︰第五十個數目,你若想做一個大官,也可以得到。

五十一者,求壽命得延年。

五十二者,求世仙當得獲。

五十三者,觀學問多所達。

五十四者,觀學問少所達。

五十五者,求師友得如意。

五十六者,求弟子得如意。

五十七者,求父母得如意。

五十八者,求男女得如意。

五十九者,求妻妾得如意。

六十者,求同伴得如意。

六十一者,觀所慮得和合。

六十二者,所觀人心懷恚。

六十三者,求無恨得歡喜。

六十四者,求合和得如意。

六十五者,所觀人心歡喜。

  「五十一者,求壽命得延年」︰在五十一這個數目,你願意長命一點,就會得到延年益壽,你命就長了。

這個求壽命得延年,可以說是:現在知道壽命要斷了,那麼得到這個數目,這壽命就會長了。

「五十二者,求世仙當得獲」︰第五十二這個數目,這個世界的人想要修行成神仙,那麼也就可以做世界上的神仙。

「五十三者,觀學問多所達」︰五十三這個數目,你若想觀察學問,就大都通達明白。

什麼叫學問呢?所謂「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個「下問」,是向你以下那個人來問,就是向比你沒有知識的人來問;這叫「敏而好學」,很快地願意學。

不恥下問,不要以為向在你下面的人問,就是一種恥辱了;恥辱,就是很不好意思了。

這學問、學問,所謂「練達人情皆學問,洞明世事即經綸。

」練達人情,也就是練習而通達這世間的人情;人情,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這種感情。

皆學問,這都是一種學問。

洞明世事,這個世間的事,你都明白了,了然於心;即經綸,這就是經,就是一切的學問。

「五十四者,觀學問少所達」︰第五十四個這個數目,就是你若想觀察你的學問,就很少通達。

「五十五者,求師友得如意」:第五十五個數目,你現在要想求一個好的師父、或者一個好的朋友,你一定得到圓滿,也能遂心滿願的。

說求善知識,善知識他所行所作,你是測量不透的,你是不能知道的;你若能知道這個善知識的一舉一動,那你也就是個善知識。

善知識他教化人,不一定盡叫你歡喜,也不一定盡叫你不歡喜,他是看因緣的。

這個因緣應該用什麼法幫助你成就道業,他就用什麼方法來教化你;所以善知識難遇也就是這樣子,真正善於教化眾生的善知識,是不容易遇著的。

那麼,那個不是善知識呢?什麼地方都有,很容易就遇著了;所以求一個良師善友,這是不容易。

良師,他是叫你去你的習氣毛病,令你性情變得很柔和的,也沒有剛強,也沒有脾氣了,就修六度:布施,布施是給人,不是布施給自己。

持戒,是要自己持戒,不是叫人家持戒。

忍辱,忍辱也是要自己忍辱。

常常給你們講,說是:有人罵你,你當唱歌;有人打你,你當撞到門框上了、撞到牆上了。

若真能這個樣子,這就是忍辱,不會發火了。

精進,精進是要天天精進的,不是精進一天休息十天,這不是精進。

禪定,行、住、坐、臥都是禪,行、住、坐、臥都是定;你若行、住、坐、臥都是在禪定之中,也就沒有我相、沒有人相、沒有眾生相、沒有壽者相。

第六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你若有智慧就會明,你若沒有智慧就會暗。

「五十六者,求弟子得如意」:第五十六個數目,是你要是想要收一個好徒弟,說我這個徒弟又孝順、又聰明、又修行;我想找個這樣的徒弟,那就有這樣的徒弟就來了。

你罵他,他也不怕;打他,他也不跑。

說:「喔!這個要是我,做不到!」所以你就不是好徒弟。

那不是個好徒弟,可以變好徒弟;你可以學一學,就變成好的,所以得如意了。

「五十七者,求父母得如意」︰第五十七個數目,你以前有這麼個心願,想要生生世世得到一個富貴、有道德、又聰明的父母,那也就遂心滿願,也得如意。

「五十八者,求男女得如意」︰第五十八個數目,你若想發願,說我做人的時候,我一定要得到孝順的兒子、孝順的女,那麼也就遂心滿願了。

「第五十九,求妻妾得如意」︰第五十九個數目,你想得到一個好的太太,也就得如意;那麼要是女人想要得一個好丈夫,也是遂心滿願。

因為什麼你沒有得到一個好丈夫?就因為你以前沒有發這個願,所以得不到一個好太太,也得不到一個好丈夫。

現在你明白佛法了,就不要發願求一個好丈夫,也不要發願求一個好太太;要發願得到一個好身體,沒有什麼病,好可以用它來修行。

「六十者,求同伴得如意」︰這六十的數目,你若想得到一個好伴侶一同修行,也會得到遂心滿願。

「六十一者,觀所慮得和合」︰六十一這個數目,你想要知道你所憂慮的事情,就得到和合,沒有問題了。

「六十二者,所觀人心懷恚」:六十二這個數目,你所觀察這個人,他心裡懷著一種瞋恚。

瞋恚,就是一種嫉妒、恚恨的心。

「六十三者,求無恨得歡喜」︰六十三這個數目,你要是發願不恨人,你就常常得到歡喜。

「六十四者,求和合得如意」︰六十四,你要求一切都是和合的、很快樂的,這也得到如意。

「六十五者,所觀人心歡喜」︰六十五這個數目,你所想觀察的人,看他對你好不好?他心裡對你很歡喜的。

【編按:老和尚講解至此為止,以下只補足經文及科判以供參考】 六十六者,所思人會得見。

六十七者,所思人不復會。

六十八者,所請喚得來集。

六十九者,所憎惡得離之。

七十者,所愛敬得近之。

七十一者,觀欲聚得合集。

七十二者,觀欲聚不合集。

七十三者,所請喚不得來。

七十四者,所期人必當至。

七十五者,所期人住不來。

七十六者,所觀人得安吉。

七十七者,所觀人不安吉。

七十八者,所觀人已無身。

七十九者,所望見得?之。

八十者,所求見得見之。

八十一者,求所聞得吉語。

八十二者,所求見不如意。

八十三者,觀所疑即為實。

八十四者,觀所疑為不實。

八十五者,所觀人不和合。

八十六者,求佛事當得獲。

八十七者,求供具當得獲。

八十八者,求資生當如意。

八十九者,求資生少得獲。

九十者,有所求皆當得。

九十一者,有所求皆不得。

九十二者,有所求少得獲。

九十三者,有所求得如意。

九十四者,有所求速當得。

九十五者,有所求久當得。

九十六者,有所求而損失。

九十七者,有所求得吉利。

九十八者,有所求而受苦。

九十九者,觀所失求當得。

一百者,觀所失求不得。

一百一者,觀所失自還得。

一百二者,求離厄得脫離。

一百三者,求離病得除愈。

一百四者,觀所去無障難。

一百五者,觀所去有障難。

一百六者,觀所住得安止。

一百七者,觀所住不得安。

一百八者,所向處得安快。

一百九者,所向處有厄難。

一百一十者,所向處為魔網。

一百一十一者,所向處難開化。

一百一十二者,所向處可開化。

一百一十三者,所向處自獲利。

一百一十四者,所遊路無惱害。

一百一十五者,所遊路有惱害。

一百一十六者,君民惡饑饉起。

一百一十七者,君民惡多疾疫。

一百一十八者,君民好國豐樂。

一百一十九者,君無道國災亂。

一百二十者,君修德災亂滅。

一百二十一者,君行惡國將滅。

一百二十二者,君修善國還立。

一百二十三者,觀所避得度難。

一百二十四者,觀所避不脫難。

一百二十五者,所住處眾安隱。

一百二十六者,所住處有障難。

一百二十七者,所依聚眾不安。

一百二十八者,閑靜處無諸難。

一百二十九者,觀怪異無損害。

一百三十者,觀怪異有損害。

一百三十一者,觀怪異精進安。

一百三十二者,觀所夢無損害。

一百三十三者,觀所夢有損害。

一百三十四者,觀所夢精進安。

一百三十五者,觀所夢為吉利。

一百三十六者,觀障亂速得離。

一百三十七者,觀障亂漸得離。

一百三十八者,觀障亂不得離。

一百三十九者,觀障亂一心除。

一百四十者,觀所難速得脫。

一百四十一者,觀所難久得脫。

一百四十二者,觀所難受衰惱。

一百四十三者,觀所難精進脫。

一百四十四者,觀所難命當盡。

一百四十五者,觀所患大不調。

一百四十六者,觀所患非人惱。

一百四十七者,觀所患合非人。

一百四十八者,觀所患可療治。

一百四十九者,觀所患難療治。

一百五十者,觀所患精進差。

一百五十一者,觀所患久長苦。

一百五十二者,觀所患自當差。

一百五十三者,觀所患向醫堪能治。

一百五十四者,觀所療是對治。

一百五十五者,所服藥當得力。

一百五十六者,觀所患得除愈。

一百五十七者,所向醫不能治。

一百五十八者,觀所療非對治。

一百五十九者,所服藥不得力。

一百六十者,觀所患命當盡。

M2.有十一數明過去果報 一百六十一者,從地獄道中來。

一百六十二者,從畜生道中來。

一百六十三者,從餓鬼道中來。

一百六十四者,從阿修羅道中來。

一百六十五者,從人道中而來。

一百六十六者,從天道中而來。

一百六十七者,從在家中而來。

一百六十八者,從出家中而來。

一百六十九者,曾值佛供養來。

一百七十者,曾親供養賢聖來。

一百七十一者,曾得聞深法來。

M3.有十八數明未來果報一百七十二者,捨身己入地獄。

一百七十三者,捨身己作畜生。

一百七十四者,捨身己作餓鬼。

一百七十五者,捨身己作阿修羅。

一百七十六者,捨身己生人道。

一百七十七者,捨身己為人王。

一百七十八者,捨身己生天道。

一百七十九者,捨身己為天王。

一百八十者,捨身己聞深法。

一百八十一者,捨身己得出家。

一百八十二者,捨身己值聖僧。

一百八十三者,捨身己生兜率天。

一百八十四者,捨身己生淨佛國。

一百八十五者,捨身己尋見佛。

一百八十六者,捨身己住下乘。

一百八十七者,捨身己住中乘。

一百八十八者,捨身己獲果證。

一百八十九者,捨身己入上乘。

L3.結指 善男子!是名一百八十九種善惡果報差別之相。

(所補經文至此為止) ▲Top 法界佛教總會‧DRBA/BTTS/DRBU │目錄‧下 一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