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台湾省(臺灣話:Tâi-oân-séng,臺羅: Tâi-uân-síng),簡稱「臺」,為中華民國已虛級化的省份,全省劃分為11縣、3市,範圍為臺灣本島去除直轄市(因為直轄市與省 ... 臺灣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條目介紹的是目前中華民國的省份。

关于其他用法,请见「臺灣省(消歧义)」。

臺灣省TaiwanProvince簡稱:台省(已虛級化)由上圖逆時針依序為:巴洛克風格的臺鐵新竹車站、嘉義檜意森活村入口木牆、彰化八卦山大佛、屏東恆春鵝鑾鼻燈塔、澎湖跨海大橋、雲林北港朝天宮、基隆市大武崙砲台 臺灣省政府旗臺灣省政府徽 中華民國臺灣省範圍為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但不包含直轄市坐标:23°48′N121°00′E/23.8°N121°E/23.8;121國家 中華民國設立1945年省會臺北市(1945-1956)南投縣(1956-2018)省建制去任務化(2018至今)下級區劃3市、11縣政府 • 行政机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5-1947)臺灣省政府(1947-2018)(立法機關:臺灣省參議會(1946年5月1日)臺灣省臨時省議會(1951年12月11日)臺灣省議會(1959年6月24日)臺灣省諮議會(1998年12月20日-2018年12月31日)) • 政府主席首任:魏道明末任:吳澤成省行政長官:陳儀(1945-1947)省長:宋楚瑜(1994-1998)(臺灣省政府主席列表)面积 • 总计25,110.0037 平方公里(9,695.0266 平方英里)人口(2022年5月) • 總計6,960,939人 • 密度277.22人/平方公里(718.0人/平方英里)时区國家標準時間(UTC+8)戶政資料代碼10000、10000000毗鄰省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福建省(隔海相望) 台湾省(臺灣話:Tâi-oân-séng,臺羅:Tâi-uân-síng),簡稱「臺」,為中華民國已虛級化的省份,全省劃分為11縣、3市,範圍為臺灣本島去除直轄市[註1](因為直轄市與省同級)以外的地區、澎湖群島,以及鄰近臺灣本島之離島。

全省面積佔中華民國實際控制國土面積的69.38%,而人口則佔總人口的30.68%[1]。

彰化縣為該省第一大縣、新竹市為該省第一大市[2]。

臺灣之建省,可追溯至清朝1887年(光緒13年)成立的福建臺灣省。

中華民國臺灣省於1945年(民國34年)設立時,其範圍包含了臺灣全島及離島與澎湖列島。

因臺灣省與1949年第二次國共內戰之後中央政府實際控制領土大部份重疊。

故在1998年12月21日起實行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省政府而成為中央政府的派出機關,原省政府大部份業務移交中央及縣市。

2018年6月28日,行政院決議將臺灣省政府去任務化[3],自翌年起省級機關預算歸零,所存省級行政組織及業務自同年7月1日完全移交中央政府,臺灣省政府實質上廢除[4]。

2022年(民国111年)臺灣省所屬縣市的低收入戶最低生活費公告金額定為新臺幣1萬4230元[5]。

目录 1行政隸屬 2歷史 2.1早期歷史 2.2戰後時期 2.3虛級化 3地理 3.1地形 3.2水文 3.3氣候 3.4人口 4行政區劃 4.1行政區域變遷 4.2現今行政區域 4.3行政區劃演變 4.4行政區劃年表 5政治 5.1省政首長 5.2省政組織 6經濟 6.1第一產業 6.2第二產業 6.3第三產業 7文化 7.1方言 7.2飲食 8教育 9交通 9.1鐵路 9.2公路 9.3海運 9.4空運 10注釋 11参考文献 12外部連結 13延伸閱讀 14参见 行政隸屬[编辑]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政府与政治系列条目 政府(沿革) 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憲政史)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總統及副總統在臺灣之直接選舉與罷免 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 國民大會(已凍結) 一府五院 總統 總統:蔡英文 副總統:賴清德 總統府 秘書長:李大維 國史館 中央研究院 國家安全會議 主席:蔡英文 秘書長:顧立雄 國家安全局 行政 行政院(內閣) 院長:蘇貞昌 副院長:沈榮津 秘書長:李孟諺 政務委員 行政院會議 中央行政機關(部會) 立法 立法院(國會) 院長:游錫堃 副院長:蔡其昌 秘書長:林志嘉 立法委員 立法院會議 司法 司法院 院長:許宗力 副院長:蔡炯燉 秘書長:林輝煌 司法院大法官 司法院會議 憲法法庭 最高法院 最高行政法院 懲戒法院 考試 考試院 院長:黃榮村 副院長:周弘憲 秘書長:劉建忻 考試委員 考試院會議 考選部 銓敘部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 監察 監察院 院長:陳菊 副院長:李鴻鈞 秘書長:朱富美 監察委員 監察院會議 審計部 國家人權委員會 地方自治 行政區劃(沿革) 地方政府 省(已虛級化)/直轄市 縣/市 政治 政黨 中華民國政黨(列表) 立法院政黨: 民主進步黨 中國國民黨 台灣民眾黨 時代力量 選舉與罷免 中央選舉委員會 中华民国选举 總統、副總統選舉 最近選舉:2020年 立法委員選舉 最近選舉:2020年 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最近選舉:2018年 中華民國罷免 最近罷免:2022年 中華民國公民投票 全國性公民投票 地方性公民投票 最近投票:2021年 其他相關條目 中華民國外交 中華民國軍事 海峽兩岸關係(關係史) 臺海現狀 臺灣問題 政治主题中華民國主题中國主题臺灣主题查论编 自1945年日本戰敗後,中華民國政府開始管轄臺灣。

1949年國共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從中國大陸退至臺灣地區,臺灣海峽兩岸進入分立分治狀態。

中華民國政府在1991年前將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視為叛亂團體;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則從1949年成立至今一直對從未管轄過的臺灣宣稱擁有主權。

行政院之下設立臺灣省政府,並指派省政府主席,期間於1994-1998年設一任民選臺灣省省長。

現在行政規劃上已不屬臺灣省的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和高雄市則改制為直轄市[6][7] [8]。

歷史[编辑] 臺灣歷史、臺灣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荷治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1933 明鄭時期1661-1683 清治時期1683-1895 日治時期1895-1945 戰後時期1945迄今 其他政權 宋治澎湖 ·元治澎湖 ·明治澎湖 ·法佔澎湖 淡水國 ·雞籠國 ·荷治雞籠 '蛤仔蘭'卑馬巴 大肚王國中部  ·大龜文 ·加祿堂 ·崩山八社 ·普卡爾 ·斯卡羅酋邦 ·魍港十寨(諸羅外九莊) ·大明永和 ·林氏天運順天 ·陳氏天運 ·鎮海光明 ·張氏天運 ·戴潮春政權 ·大南澳政權 ·臺灣民主國 ·鐵國山 ·大靖政權 ·大明慈悲國 ·臺中地區治安委員會 臺灣專題史 政治史(憲法史-外交史-軍事史-戰爭史) 經濟史(货币史-鹽業史-糖業史-農業史-漁業史-林業史-建築史(百大建設-十大土木史蹟)-工業史-礦業史-煤礦史-茶業史-彩券史) 文化史(文學史-藝術史- 電影史-攝影史-漫畫史- 動畫史-臺語文史) 媒體史(報業史-電視史) 交通史(鐵路史-航空史-公路史-古道史-郵政史-通訊史) 體育史(棒球史-賽馬史) 教育史 社會史(人口史-猶太人史) 科學史(地質史-地圖史-氣象史-天文史- 鳥類學史-昆蟲學史) 臺灣地方史 臺北史(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 宜蘭史-桃園史 新竹史-苗栗史-臺中史 彰化史-南投史-雲林史 嘉義史-臺南史 澎湖史-高雄史-屏東史 花蓮史-臺東史-小琉球史 綠島史-蘭嶼史-龜山島史 歷史列表 臺灣歷史年表 臺灣古蹟列表-臺灣遺址列表 臺灣第一列表 臺灣舊地名列表 臺灣城市歷史人口列表 臺灣行政中心列表 臺灣歷代行政機關職稱列表 臺灣社會運動(黨外-臺獨-學運-環保-勞工運動) 臺灣統治者(總統) 史前臺灣歷史年表 荷治臺灣歷史年表 西治臺灣歷史年表 明鄭臺灣歷史年表 清治臺灣歷史年表 日治臺灣歷史年表 戰後臺灣歷史年表 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列表 其他史料 臺灣史-東亞史-世界史 新帝國主義-臺灣抗日運動 太平洋戰爭-國共內戰 二二八事件-臺灣白色恐怖 美麗島事件-本土化運動 臺灣問題-臺海現狀 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族群-經濟-交通 地理-文化-教育-法律 政治-政府-軍事-外交 臺灣主題首頁 查论编 参见:臺灣歷史 遠古時代,因地殼運動,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造生,出現臺灣島[9]。

臺灣原住民族是已知最早居住於臺灣的現代人類,其各部族散居臺灣,並未建立統一的治理機構。

1971年和1974年,在臺南縣左鎮鄉(今臺南市左鎮區)發現臺灣目前最早的人類化石,命名為「左鎮人」[10]。

還有少部屬於尼格利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11][12]。

有文字記載疑似臺灣的歷史可能追溯到東吳黃龍2年(西元230年),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留下對臺灣最早的記述。

三國東吳孫權派兵到「夷洲」[註2],現代十三行的挖掘九十幾枚中國的錢幣,大多數屬於唐宋時代銅錢、少數為出自近代漢人文化層的清代銅錢,還有一枚能早至魏晉南北朝時代的五銖錢,足以佐證台灣原住民早已與中原貿易聯繫。

隋唐時期(西元589年—907年)似稱臺灣為「流求」。

隋朝大業六年(西元610年)隋煬帝派陳稜、張鄭州擊流求。

宋元時期(西元960年—1368年),漢族於澎湖地區已開始有定居人口。

西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戌守[13]。

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

明朝时期福建省和鄭芝龍集團曾有組織地移民臺灣。

廈門自古有“扼臺灣之要,為東南門戶”之稱,人民密切關係與往來。

臺灣人民70%的祖籍地源於閩南地區,因此臺灣人日常生活中時常使用閩南語,閩西、粵東移民則多用客家語。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歐洲列強開始把觸角伸向亞洲并殖民台湾。

早期歷史[编辑] 臺灣本島出現政權可追溯到17世紀。

當時,臺灣中部有一部落共主式的大肚王國[14][15]。

而荷蘭及西班牙則分別在臺灣西南部及西北部進行統治[16][17]。

1642年荷蘭人派艦攻佔雞籠,將西班牙人趕走,統治臺灣西部的大部分[18][19][20]。

1661年,南臺灣由鄭氏王朝统治,設置承天府,管轄天興縣與萬年縣[21]。

1662年,鄭經於明昭宗死後,改東都為東寧[22]。

1664年至1683年之間,鄭經將原屬承天府轄下的兩縣則升格為天興州與萬年州,並增設澎湖、南路與北路三個安撫司,形成「一府二州三司」六個層級平行的行政單位。

1683年,鄭克塽歸順清朝,次年,康熙帝設立「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23]。

1737年5月10日(乾隆二年四月十一日),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吳金提議的臺灣設省,[24][25],但當時朝廷認為臺灣在官制方面設有總兵、御史已經足夠,且臺灣一地不過一府四縣竟要改為省,於是此奏議並未被採納[24]。

清光緒年間因英法列強先後覬覦臺灣,閩浙總督上書朝廷,要求福建與臺灣兩地「巡撫分駐」、「建省分治」。

於1885年慈禧太后下旨創建海軍的同時,下詔閩臺分治;9月5日,宣布臺灣建省,但建省行政工作至1887年才完成,正式名稱則為福建臺灣省[26],首任臺灣巡撫(西元1887年更名為福建臺灣巡撫[註3])為劉銘傳。

臺灣省下設三府(臺北府、臺灣府、臺南府),以及1直隸州(臺東直隸州)[27]。

三府下總轄11縣(宜蘭縣、淡水縣、新竹縣、苗栗縣、臺中縣、彰化縣、雲林縣、諸羅縣、安平縣、鳳山縣、恆春縣),4廳(基隆廳、南雅廳、埔里社廳、澎湖廳)[27]。

1894年,大清與日本發生甲午戰爭,翌年大清戰敗,於4月17日簽訂《馬關條約》,把臺灣及澎湖割讓給日本,成為日本的「外地」[註4]。

初期,丘逢甲倡議的臺灣民主國曾短暫成立,以對抗日本統治,但不久後即宣告滅亡。

從此,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日本統治早期承襲清朝區劃[註5],中期後改劃為二十廳,後整併為十二廳,後期則將臺灣劃分為五州三廳(臺北州、新竹州、臺中州、臺南州、高雄州、花蓮港廳、臺東廳、澎湖廳)。

先後採用特別統治主義、內地延長主義以及皇民化運動等政策統治臺灣[註6]。

1937年對日抗戰爆发,臺灣總督府推動皇民化運動,第一階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重點在於「確立對時局的認識,強化國民意識」。

第二階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運動時期」,主旨在徹底落實日本皇民思想,強調挺身實踐,使台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28]。

1940年公佈改姓名辦法,推動廢漢姓改日本姓名的運動,主旨在驅使臺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鼓勵臺灣人說日語並推行日式教育,改日本姓名,穿日本服飾,奉祀傳統日本信仰神道教,全盤接受日化生活[29]。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由於戰爭規模不斷擴大,所需兵員越來越多,1942年開始在臺灣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高砂挺身報國隊、1943年實施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並於1945年全面實施徵兵制,召集臺灣人從軍或負擔軍隊勞役、徵召慰安婦,投入東南亞戰場[30]。

1944年後,受到盟軍25次大空襲影響,受波及的臺灣農工生產值於戰爭結束前的1945年降到最低點[31]。

1945年,昭和天皇頒布《朝鮮及臺灣住民政治參與相關詔書》,日本帝國同時通過眾議院議員選舉法改正案,給予臺灣人與日本內地相同的參政權及參戰權[32] 。

1945年8月14日,昭和天皇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代表於9月2日簽署《降伏文書》[33]。

戰後時期[编辑] 主条目:臺灣戰後時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佈《一般命令第一號》,命令在中国大陆、臺灣、澎湖及越南北部的日軍向同盟國之代表人蔣中正投降。

8月31日,國民政府頒布《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大綱》,隔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在重慶成立臨時辦公處;9月20日公布《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條例》;10月25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開始在臺灣運作,國民政府將臺灣設置為中華民國的一省。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將臺灣劃分行政區為8縣(由日治時期的五州三廳改制)、9個省轄市(由日治時期的州轄市改制)。

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臺灣省政府。

隨着第二次國共內戰中華民國國軍的失利,1949年,行政院決議將中央政府遷往臺灣島,臺灣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

1950年4月5日,「行政院核准臺灣省試辦地方自治」[34]。

臺灣省政府頒布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以行政命令方式,實施地方自治,調整行政區為5市16縣1管理局。

1951年6月28日,本省成立省行政設計委員會。

[34]1956年,臺灣省政府原位於臺北市,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利,而国民政府於1949年12月遷往臺北後,為防範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轟炸臺北而导致行政中樞瘫痪,臺灣省政府於1956年遷至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

[35] 1967年7月1日,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轄區減為4市16縣1管理局。

1968年7月1日,原臺北縣景美鎮、南港鎮、木柵鄉、內湖鄉及陽明山管理局之士林鎮、北投鎮併入臺北市,轄區減為4市16縣。

1971年5月15日,臺灣省政府析臺中縣和平鄉的梨山、平等2村置梨山管理局(後改稱梨山建設管理局)。

1973年7月1日正式升格,直轄於臺灣省政府。

1981年3月1日,降編為梨山風景特定區管理所,改隸於臺灣省交通處之下,原轄區仍改為臺中縣和平鄉。

1979年7月1日,高雄市升格為直轄市,原高雄縣小港鄉併入高雄市,轄區減為3市16縣。

1982年7月1日,新竹市、嘉義市升格為省轄市,行政區變更為5市16縣。

1994年12月3日,臺灣省舉行民選省長選舉,由中國國民黨所提名的原省政府主席宋楚瑜當選,宋楚瑜成為唯一民選的省長。

虛級化[编辑] 1998年12月20日,依照第四次憲法增修條文第九條第三項規定,將臺灣省虛級化,移除省的地方自治法人地位,省辦理之政務移交中央政府辦理。

但省仍具有公法人資格,臺灣省政府、臺灣省諮議會改為行政院的派出機關,組織精簡(福建省亦同)。

2010年12月25日,縣市改制直轄市,原臺北縣、臺中縣市及臺南縣市改制為直轄市,而原高雄縣則與現有直轄市高雄市改制合併為一新直轄市,轄區減為3市12縣[6][7]。

2014年12月25日,原桃園縣改制為直轄市,轄區減為3市11縣[8]。

2018年施行省政機關去任務化,所有員額與預算歸零;7月1日,臺灣省政府所剩政務及組織全數移交中央政府;12月31日,臺灣省諮議會解散[4]。

現僅依照憲法增修條文保留臺灣省之名號、臺灣省政府與臺灣省諮議會之機關名稱、省政府主席與省諮議會諮議會長之職銜,實際上省政機關已不再運作,亦不再任命相關官員。

地理[编辑] 主条目:臺灣地理 地形[编辑] 臺灣省是位於臺灣本島上的一個省份,地處臺灣本島部分地區及澎湖群島,隔臺灣海峽與中國大陸相對。

中部偏西接臺中市,北界新北市、桃園市,西南與臺南市、高雄市相鄰,南連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望,東臨太平洋,西濱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另基隆不與省相鄰[36][37][6][7][8]。

土地總面積25,110.0037平方公里,佔臺灣地區總面積36,006.1794平方公里之69.38%[1]。

水文[编辑] 氣候[编辑] 人口[编辑] 主条目:臺灣人口 行政區劃[编辑] 主条目:臺灣行政區劃和臺灣省二級行政區列表 行政區域變遷[编辑] 臺灣省是中華民國法定35省之一1949年行政區劃重劃前的臺灣省行政區劃臺北市與臺灣省界牌 民國34年(1945年)10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開始在臺灣運作,將原日治時期五州三廳的行政區劃改為8縣9市 8縣:臺北縣、新竹縣、臺中縣、臺南縣、高雄縣、花蓮縣、臺東縣、澎湖縣 9市:基隆市、臺北市、新竹市、臺中市、彰化市、嘉義市、臺南市、高雄市、屏東市 民國38年(1949年)8月,析置1管理局(草山管理局)。

民國39年(1950年)8月,全臺重劃分為16縣5市及1管理局(除基隆、臺北、臺中、臺南、高雄外均降為縣轄市)。

以後臺北、高雄兩市改制直轄市脫離臺灣省;復置新竹、嘉義兩市及梨山管理局(1973年升格[38][39],1981年降級[40])。

至民國87年(1998年)臺灣省虛級化前,全省轄有16縣5市 16縣:臺北縣、宜蘭縣、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臺中縣、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臺南縣、高雄縣、屏東縣、花蓮縣、臺東縣、澎湖縣 5市:基隆市、新竹市、臺中市、嘉義市、臺南市 臺灣省虛級化後,各縣市名義上仍列省之下,但實際上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2010年(民國99年)12月25日臺北縣、臺中縣、臺南縣、高雄縣、臺中市、臺南市等縣市改制直轄市脫離臺灣省;2014年(民國103年)12月25日桃園縣改制直轄市脫離臺灣省;現臺灣省下共有11縣3市。

現今行政區域[编辑] 臺灣省為中華民國的一級行政區,實際管轄範圍包括臺灣本島的部分區域(不含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與高雄市等直轄市範圍)與其附屬島嶼、以及澎湖群島。

全省共劃分為11縣、3市(原依據省縣自治法稱「省轄市」;1999年地方制度法通過後,回歸憲法條文規定稱為「市」)。

臺灣省行政區劃圖 No. 區劃名稱 轄屬區域 政府所在 面積(km²) 人口 市 1 基隆市 7區 中正區 132.7589 361,320 2 新竹市 3區 北區 104.1526 450,347 3 嘉義市 2區 東區 60.0256 262,983 縣 4 新竹縣 1市3鎮9鄉 竹北市 1,427.5369 576,027 5 苗栗縣 2市5鎮11鄉 苗栗市 1,820.3149 535,414 6 彰化縣 2市6鎮18鄉 彰化市 1,074.3960 1,247,683 7 南投縣 1市4鎮8鄉 南投市 4,106.4360 481,670 8 雲林縣 1市5鎮14鄉 斗六市 1,290.8326 666,425 9 嘉義縣 2市2鎮14鄉 太保市 1,903.6367 490,423 10 屏東縣 1市3鎮29鄉 屏東市 2,775.6003 801,201 11 宜蘭縣 1市3鎮8鄉 宜蘭市 2,143.6251 448,933 12 花蓮縣 1市2鎮10鄉 花蓮市 4,628.5714 319,351 13 臺東縣 1市2鎮13鄉 臺東市 3,515.2526 212,924 14 澎湖縣 1市5鄉 馬公市 126.8641 106,238 注:基隆市與臺灣省中間隔著直轄市新北市,不與省相鄰,故為臺灣省的飛地。

行政區劃演變[编辑] 臺灣省 代碼 縣/市/局 治所 日治時期州域 沿革 10001 臺北縣 臺北縣板橋市(原稱板橋鎮,今新北市板橋區),1946年(民國35年)前治臺北市城中區樺山(今臺北市中正區) 臺北州 1920年(大正9年)10月設立臺北州。

[41][42]1945年(昭和20年、民國34年)10月改制為「臺北縣」。

[43]2010年(民國99年)12月25日改制為直轄市,脫離臺灣省。

[6][7] 10002 宜蘭縣 宜蘭縣宜蘭市 臺北州 1950年(民國39年)8月析臺北縣宜蘭、羅東、蘇澳3區及北峰區南澳、太平2鄉置「宜蘭縣」。

[43][44]因清治時期後期曾設宜蘭縣於此,故名。

10003 桃園縣 桃園縣桃園市(原稱桃園鎮,今桃園市桃園區) 新竹州 1920年(大正9年)10月設立新竹州。

[41][42]1945年(昭和20年、民國34年)10月改制為新竹縣,1950年(民國39年)8月改名「桃園縣」。

[45]因縣駐地而得名。

2014年(民國103年)12月25日改制為直轄市,脫離臺灣省。

[8] 10004 新竹縣 新竹縣竹北市,1989年(民國78年)5月前治新竹市原新竹市役所 新竹州 1950年(民國39年)8月析新竹縣新竹、竹東2區及新峰區尖石、五峰2鄉,與新竹市合併改制,仍稱「新竹縣」。

10005 苗栗縣 苗栗縣苗栗市(原稱苗栗鎮) 新竹州 1950年(民國39年)8月析新竹縣苗栗、竹南、大湖3區及新峰區大安鄉置「苗栗縣」[46]。

因清治時期後期曾設苗栗縣於此,故名。

10006 臺中縣 臺中縣豐原市(原稱豐原鎮,今臺中市豐原區),1950年(民國39年)前治員林鎮(今彰化縣員林市) 臺中州 1920年(大正9年)10月設立臺中州。

[41][42]1945年(昭和20年、民國34年)10月改制為「臺中縣」。

2010年(民國99年)12月25日與臺中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脫離臺灣省。

[6][7] 10007 彰化縣 彰化縣彰化市 臺中州 1950年(民國39年)8月析臺中縣彰化、員林、北斗3區,與彰化市合併置「彰化縣」。

因清治時期曾設彰化縣於此,故名。

10008 南投縣 南投縣南投市(原稱南投鎮) 臺中州 1950年(民國39年)8月析臺中縣南投、竹山、能高、玉山4區及中峰區信義、仁愛2鄉置「南投縣」。

因縣治設南投鎮而得名。

10009 雲林縣 雲林縣斗六市(原稱斗六鎮) 臺南州 1950年(民國39年)8月析臺南縣斗六、虎尾、北港3區置「雲林縣」[47]。

因清治時期後期曾設雲林縣於此,故名。

10010 嘉義縣 嘉義縣太保市(原稱太保鄉)[48]:39[49]:86,1991年(民國80年)前治嘉義市原嘉義郡役所[50] 臺南州 1950年(民國39年)8月析臺南縣嘉義、東石2區,與嘉義市合併置「嘉義縣」[51]。

因清治時期曾設嘉義縣於此,故名。

10011 臺南縣 臺南縣新營市(原稱新營鎮,今臺南市新營區) 臺南州 1920年(大正9年)10月設立臺南州。

[41][42]1945年(昭和20年、民國34年)10月改制為「臺南縣」。

2010年(民國99年)12月25日與臺南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脫離臺灣省。

[6][7] 10012 高雄縣 高雄縣鳳山市(原稱鳳山鎮,今高雄市鳳山區),1946年(民國35年)4月1日前治高雄市三民區高雄中學(今行政區同名) 高雄州 1920年(大正9年)10月設立高雄州。

[41][42]1945年(昭和20年、民國34年)10月改制為「高雄縣」。

2010年(民國99年)12月25日與高雄直轄市合併改制為新直轄市,脫離臺灣省。

[6][7] 10013 屏東縣 屏東縣屏東市 高雄州 1950年(民國39年)8月析高雄縣屏東、潮州、東港、恆春、高峰5區及雄峰區霧台、瑪家、三地3鄉,與屏東市合併置「屏東縣」。

[50][52]因縣治設屏東市而得名。

10014 臺東縣 臺東縣臺東市(原稱臺東鎮) 臺東廳 1897年(明治30年)5月設立臺東廳。

[41][42]1945年(昭和20年、民國34年)10月改制為「臺東縣」。

10015 花蓮縣 花蓮縣花蓮市 花蓮港廳 1909年(明治42年)10月設立花蓮港廳。

[41][42]1945年(昭和20年、民國34年)10月改制為「花蓮縣」。

10016 澎湖縣 澎湖縣馬公市(原稱馬公鎮) 澎湖廳 1926年(大正15年)7月設立澎湖廳[41][42]1945年(昭和20年、民國34年)10月改制為「澎湖縣」。

[53] 10017 基隆市 基隆市中正區 臺北州 1924年(大正13年)12月臺北州下設立州轄市基隆市。

[42]1945年(昭和20年、民國34年)10月改制為省轄市。

[50] 10018 新竹市 新竹市北區,1950年(民國39年)前治今新竹市東區原新竹市役所 新竹州 1930年(昭和5年)1月新竹州下設立州轄市新竹市。

[42]1945年(昭和20年、民國34年)10月改制為省轄市。

1950年(民國39年)8月裁撤,歸新竹縣轄[50]。

1982年(民國71年)7月1日復置[50]。

10019 臺中市 臺中市西區原臺中州廳(今行政區同名) 臺中州 1920年(大正9年)10月臺中州下設立州轄市臺中市。

[42]1945年(昭和20年、民國34年)10月改制為省轄市。

[50]2010年(民國99年)12月25日與臺中縣合併改制為直轄市,脫離臺灣省。

[6][7] 10020 嘉義市 嘉義市東區 臺南州 1930年(昭和5年)1月臺南州下設立州轄市嘉義市。

[54][42]1945年(昭和20年、民國34年)10月改制為省轄市。

1950年(民國39年)8月裁撤,歸嘉義縣轄,設新東、新西、新南、新北四鎮。

1951年(民國40年)11月合併四鎮為嘉義縣轄市。

1982年(民國71年)7月1日復置。

[50][51] 10021 臺南市 臺南市安平區(今行政區同名),1997年(民國86年)10月1日前治臺南市中區原臺南州廳(今臺南市中西區) 臺南州 1920年(大正9年)10月臺南州下設立州轄市臺南市。

[42]1945年(昭和20年、民國34年)10月改制為省轄市。

[50]2010年(民國99年)12月25日與臺南縣合併改制為直轄市,脫離臺灣省。

[6][7]。

不適用 臺北市 臺北市建成區(今臺北市大同區臺北市政府舊廈) 臺北州 1920年(大正9年)10月臺北州下設立州轄市臺北市。

[42]1945年(昭和20年、民國34年)10月改制為省轄市。

[50]1967年(民國56年)7月1日改制為直轄市,脫離臺灣省。

[50] 不適用 彰化市 彰化市彰南區(今彰化縣彰化市彰化縣政府大樓) 臺中州 1933年(昭和8年)12月臺中州下設立州轄市彰化市。

[42]1945年(昭和20年、民國34年)10月改制為省轄市。

1950年(民國39年)8月裁撤,歸彰化縣轄。

[50] 不適用 高雄市 高雄市鹽埕區(今行政區同名,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州 1924年(大正13年)12月高雄州下設立州轄市高雄市。

[42]1945年(昭和20年、民國34年)10月改制為省轄市。

1979年(民國68年)7月1日改制為直轄市,脫離臺灣省。

[50]2010年(民國99年)12月25日與高雄縣合併改制為新直轄市。

[6][7] 不適用 屏東市 屏東市中區(今屏東縣屏東市屏東縣政府大樓) 高雄州 1933年(昭和8年)12月高雄州下設立州轄市屏東市。

[42]1945年(昭和20年、民國34年)10月改制為省轄市。

1950年(民國39年)8月裁撤,歸屏東縣轄。

[50] 不適用 陽明山管理局 陽明山管理局北投鎮(今臺北市北投區建國街) 臺北州 1949年(民國38年)8月析臺北縣淡水區下北投與士林二鎮置「草山管理局」[50][55]:1381950年(民國39年)4月26日改名「陽明山管理局」。

[50][55]:138.1391968年(民國57年)7月1日起劃入直轄市臺北市,脫離臺灣省。

[50][55]:140 不適用 梨山建設管理局 和平鄉梨山村(今臺中市和平區梨山里梨山賓館) 臺中州 1973年(民國62年)7月1日正式升格析臺中縣和平鄉下梨山、平等二村置「梨山管理局」(後改稱「梨山建設管理局」)。

[38][39]1981年(民國70年)3月1日降編為梨山風景特定區管理所,改隸於臺灣省政府交通處之下,民政業務復歸臺中縣辦理。

[40] 行政區劃年表[编辑] 臺灣省行政區劃年表 說明:「?」表示不能確定其發生年份或月份,故放於最有可能的一年內,詳見注釋 西元 民國紀元 縣 市 管理局 行政區劃變更 1945年 民國34年 8 9 改臺北州為臺北縣(10月) 改新竹州為新竹縣(10月) 改臺中州為臺中縣(10月) 改臺南州為臺南縣(10月) 改高雄州為高雄縣(10月) 改臺東廳為臺東縣(10月) 改花蓮港廳為花蓮縣(10月) 改澎湖廳為澎湖縣(10月) 原臺北州轄市基隆市基隆市,升格為省轄市(10月) 原臺北州轄市臺北市,升格為省轄市(10月) 原新竹州轄市新竹市,升格為省轄市(10月) 原臺中州轄市臺中市,升格為省轄市(10月) 原臺中州轄市彰化市,升格為省轄市(10月) 原臺南州轄市嘉義市,升格為省轄市(10月) 原臺南州轄市臺南市,升格為省轄市(10月) 原高雄州轄市高雄市,升格為省轄市(10月) 原高雄州轄市屏東市,升格為省轄市(10月) 1946年 民國35年 8 9 1947年 民國36年 8 9 1948年 民國37年 8 9 1949年 民國38年 8 9 1 析臺北縣置草山管理局(8月) 1950年 民國39年 16 5 1 草山管理局改名陽明山管理局(4月) 析臺北縣置宜蘭縣(8月) 析新竹縣置桃園縣、苗栗縣(8月) 析臺中縣置彰化縣、南投縣(8月) 析臺南縣置雲林縣、嘉義縣(8月) 析高雄縣置屏東縣(8月) 新竹市降格為新竹縣轄市(8月) 彰化市降格為彰化縣轄市(8月) 嘉義市降格為嘉義縣轄市(8月) 屏東市降格為屏東縣轄市(8月) 1951年 民國40年 16 5 1 1952年 民國41年 16 5 1 1953年 民國42年 16 5 1 1954年 民國43年 16 5 1 1955年 民國44年 16 5 1 1956年 民國45年 16 5 1 1957年 民國46年 16 5 1 1958年 民國47年 16 5 1 1959年 民國48年 16 5 1 1960年 民國49年 16 5 1 1961年 民國50年 16 5 1 1962年 民國51年 16 5 1 1963年 民國52年 16 5 1 1964年 民國53年 16 5 1 1965年 民國54年 16 5 1 1966年 民國55年 16 5 1 1967年 民國56年 16 4 1 臺北市改制為直轄市,直隸於行政院(7月) 1968年 民國57年 16 4 陽明山管理局改隸臺北市(7月) 1969年 民國58年 16 4 1970年 民國59年 16 4 1971年 民國60年 16 4 1972年 民國61年 16 4 1973年 民國62年 16 4 1 析臺中縣置梨山建設管理局(7月) 1974年 民國63年 16 4 1 臺北市政府去除陽明山管理局的地方行政權,只負責風景區維護與管理(1月)。

1975年 民國64年 16 4 1 1976年 民國65年 16 4 1 1977年 民國66年 16 4 1 陽明山管理局降格為管理處(1月) 1978年 民國67年 16 4 1 1979年 民國68年 16 3 1 高雄市改制為直轄市,直隸於行政院(7月) 1980年 民國69年 16 3 1 1981年 民國70年 16 3 梨山建設管理局降格為管理所(3月) 1982年 民國71年 16 5 析新竹縣置新竹市(7月),再度成為省轄市 析嘉義縣置嘉義市(7月),再度成為省轄市 1983年 民國72年 16 5 1984年 民國73年 16 5 1985年 民國74年 16 5 1986年 民國75年 16 5 1987年 民國76年 16 5 1988年 民國77年 16 5 1989年 民國78年 16 5 1990年 民國79年 16 5 1991年 民國80年 16 5 1992年 民國81年 16 5 1993年 民國82年 16 5 1994年 民國83年 16 5 1995年 民國84年 16 5 1996年 民國85年 16 5 1997年 民國86年 16 5 1998年 民國87年 16 5 臺灣省虛級化,移除「自治法人」地位,臺灣省政府簡併改組為中央之派出機關(12月21日) 1999年 民國88年 16 5 2000年 民國89年 16 5 2001年 民國90年 16 5 2002年 民國91年 16 5 2003年 民國92年 16 5 2004年 民國93年 16 5 2005年 民國94年 16 5 2006年 民國95年 16 5 2007年 民國96年 16 5 2008年 民國97年 16 5 2009年 民國98年 16 5 2010年 民國99年 12 3 臺北縣改制為直轄市,改名新北市(12月) 臺中縣、臺中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仍名臺中市(12月) 臺南縣、臺南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仍名臺南市(12月) 高雄縣與高雄市(直轄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仍名高雄市(12月) 2011年 民國100年 12 3 2012年 民國101年 12 3 2013年 民國102年 12 3 2014年 民國103年 11 3 桃園縣改制為直轄市,改名桃園市(12月) 2015年 民國104年 11 3 2016年 民國105年 11 3 2017年 民國106年 11 3 2018年 民國107年 11 3 臺灣省政府去任務化,省級行政組織移交中央政府,臺灣省政府實質上解散。

(7月1日) 2019年 民國108年 11 3 2020年 民國109年 11 3 2021年 民國110年 11 3 2022年 民國111年 11 3 政治[编辑] 省政首長[编辑] 主条目:臺灣省行政長官和臺灣省政府主席 1945年10月25日,在臺日軍向同盟國的代表人蔣中正投降,臺灣納入中華民國管轄。

不同於中華民國其他省份,國民政府當時以「臺灣省行政長官」作為臺灣省的最高行政首長,由前福建省主席陳儀出任。

由於政府歧視臺人、排斥臺人參與政府與經濟活動的種種倒行逆施,民不聊生之下[56]:160,於1947年2月底發生二二八事件,民怨至此總爆發,各地發生軍民衝突,政府增援國軍抵臺鎮壓屠殺與清鄉[57]:8318。

3月23日,國民黨三中全會通過將陳儀撤職查辦。

4月22日,鑒於行政長官公署治臺失敗,行政院會議通過撤銷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臺灣省政府。

5月16日,臺灣省政府正式成立,臺灣省政府主席(簡稱省主席)取代臺灣省行政長官成為臺灣省的最高行政首長,由魏道明出任首任主席[57]:8305[58]。

臺灣省政府主席在1991年以前一直負責臺灣省內事務,由中央政府任命省府委員,並舉派其中一員任職主席。

1994年,首次舉行臺灣省省長直接民選,由宋楚瑜當選。

1997年中華民國憲法修正後,臺灣省政府進行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通稱「精省」或「凍省」),省長職務再度改為省主席,由總統指派。

因《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規定,精簡臺灣省的行政組織與功能。

2006年1月24日,因立法院未批准臺灣省主席、副主席、及省府委員的預算,時任行政院院長蘇貞昌據此宣佈停止任命臺灣省相關公職,持續向精省、政府架構精簡化的方向努力。

1月25日由鄭培富以臺灣省政府秘書長兼任代理臺灣省政府主席。

2007年12月7日發布總統令任命行政院政務委員林錫耀兼任臺灣省主席。

2008年5月20日發布總統令任命政務委員蔡勳雄兼任臺灣省主席,政務委員兼任省主席漸成慣例,從此維持至2018年6月30日,行政院停止派任省主席為止[59]。

省政組織[编辑] 主条目:臺灣省政府和臺灣省諮議會 1957至2018年之臺灣省政府大樓,現為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興辦公區中興新村活化專案辦公室1998至2018年之臺灣省諮議會議事堂,現為臺中市政府管理之直轄市市定古蹟 中華民國政府於民國38年(1949年)底遷臺後,中央政府所在地及臺灣省省會都設在臺北市。

為防範中共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轟炸臺北而直接癱瘓行政中樞,中央政府於民國45年(1956年)著手疏遷計畫,規劃將臺灣省政府、臺灣省議會與故宮遷移至臺中縣霧峰鄉坑口村(今臺中市霧峰區坑口里),興建辦公及宿舍群,作為戰時指揮中樞,並命名為光復新村。

因土地徵收作業未趕上中央疏遷的期限,政府改在南投縣南投市虎山山麓營盤口庄建設,民國46年(1957年)建造完成,占地約200公頃,命名為中興新村,6月30日,省府正式遷南投縣中興新村;在臺中市亦有黎明辦公區(精省後,改為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園區)。

2018年7月1日,行政院宣佈省及機關預算歸零、所有員額與業務由中央相關部會承接,[60]臺灣省政府及臺灣省諮議會行政組織開始移交國家發展委員會及其他中央政府機關。

2018年7月20日,臺灣省政府大樓原址成立「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興辦公區中興新村活化專案辦公室」。

[61] 目前臺灣省政府及省諮議會下無任何行政組織或實體辦公場所,實質上解散,僅保留憲法中省府名稱和省主席職稱。

經濟[编辑] 主条目:臺灣經濟 第一產業[编辑] 第二產業[编辑] 第三產業[编辑] 文化[编辑] 主条目:臺灣文化 方言[编辑] 主条目:臺語、臺灣客家話、臺灣原住民族語和臺灣語言 中華民國國語是全國通用的官方語言,使用傳統的繁體字書寫。

臺灣省常見的地方語言為臺語,其次為臺灣客家話與臺灣原住民諸族語。

臺語是目前多數臺灣人所使用的語言,無論是一般生活中的口語對話,或者是各種文章或名稱,皆以臺語為主要用語。

依據學者預測,因近年來國語(官話)完全普及且佔優勢,加上經歷臺灣話斷層的老一輩不常用之與晚輩交談,且在學校並未學得適當工具來表達,若無加強教育傳承,該語言恐在二十一世紀末到二十二世紀初(甚至更早)便會消逝[62],各世代說臺語的比例急速下降,從65%到18%[63][64]。

中華民國教育部自2010年起開辦臺灣閩南語能力認證,累積超過4萬6千多人報名,每年超過1萬人報考[65]。

臺灣客家語是臺灣客家人所使用的客家語,主要源於粵東,及少部份的閩南、閩西地區,有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詔安腔、永定腔、長樂腔、豐順腔、揭西腔、汀州腔、平和腔、南靖腔、四海腔、混合腔等十四種客家腔調,以使用四縣腔及海陸腔為最多,在公眾播音場合(如鐵路、捷運車站)皆以使用四縣腔為主,由於使用海陸腔最廣、最常使用的地方是在新竹縣,所以或被稱作新竹腔,其次為花蓮縣(因日治時代有不少新竹州的客家人前往花蓮移民墾拓[66]),海陸腔各聲調的調值與四縣腔幾乎相反,與粵語相近。

臺灣原住民族語,又稱「臺灣南島語言」,屬南島語系,是臺灣省各原住民部落所使用的語言,有泰雅語、賽德克語、寒溪語、賽夏語、道卡斯語、巴宰語、噶哈巫語、邵語、巴布拉語、巴布薩語、虎尾壟語、洪雅語、巴賽語、噶瑪蘭語、猴猴語、撒奇萊雅語、阿美語、西拉雅語、大滿語、馬卡道語、鄒語、排灣語、卑南語、魯凱語等二十四個語種。

位於臺東蘭嶼島上的達悟語為臺灣原住民族中唯一屬於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的語言。

飲食[编辑] 主条目:臺灣菜、臺灣小吃和臺灣茶文化 教育[编辑] 主条目:臺灣教育和臺灣大專院校列表 位於雲林斗六的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臺灣省的教育發展始於明鄭時期,1666年,陳永華於當時臺灣首府承天府(今臺南市)建造全臺灣第一座孔廟,也是第一座官立的儒學學堂,人稱全臺首學[67]。

清治時期,1683年,靖海侯施琅在臺灣設立第一所名為「西定坊書院」,但初期只為義學性質,直到1704年清廷於臺設立而真正具有漢人傳統的書院崇文書院[68]:14[69]:21。

在清廷統治期間,共設立了數十所官辦或官民合辦的書院。

日治時期,1895年臺灣總督府於芝山岩設置臺灣第一所西式教育小學。

1896年設置國語傳習所[70],1898年國語傳習所改制為公學校[71]:2,1941年再改為國民學校[72]。

日治時期的初等教育以種族分設學制,共有公學校、小學校、蕃童教育所、蕃人公學校[73]。

中等教育方面, 1919年,依第一次《臺灣教育令》規定,分為普通教育、實業學校、專門學校及師範學校。

1922年,第二次《臺灣教育令》明文規定,將「國語學校附屬高等科」改為「中學校、高等女學校」。

1928年,總督府設立臺灣第一所大學,方奠定臺灣學術的基礎。

國府遷臺早期,大力推行去日本化,強力推行國語教育[74],教育資源與體制則約承襲日治時期後期與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大陸時期的綜合體制。

1968年全省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75]:187,後來發展為九年一貫課程[76][77]。

2014年起正式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78]。

全省設有大專院校44所[79],分別為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國立聯合大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國立嘉義大學、國立宜蘭大學、國立東華大學、國立臺東大學、國立屏東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中華大學、大葉大學、慈濟大學、南華大學、玄奘大學、佛光大學、明道大學19所綜合型大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明新科技大學、敏實科技大學、元培醫事科技大學、建國科技大學、大仁科技大學、慈濟科技大學、育達科技大學、吳鳳科技大學、美和科技大學、中州科技大學、環球科技大學、南開科技大學、崇右影藝科技大學、大漢技術學院、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大同技術學院20所技職型大學及國立臺東專科學校、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慈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崇仁醫護管理專科學校5所專科學校[80][81]。

另有9所大專院校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成功大學、淡江大學、中國醫藥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中華科技大學、中國科技大學、長庚科技大學、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也在臺灣省設置分校。

交通[编辑] 鐵路[编辑] 主条目:臺灣鐵道史和臺灣鐵路運輸 臺鐵推拉式自強號E1027型列車 臺灣省的鐵路運輸始建於清治時期,1887年,臺灣巡撫劉銘傳奏請清廷興建鐵路,並成立「全臺鐵路商務總局」負責籌辦臺灣鐵路的興建[82]:27[83]:70[84],後於1891年11月底臺北基隆段完工通車[85]:24[86]:15,1893年10月延伸至新竹[83]:109。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於1899年起陸續完成臺灣鐵路縱貫線的興建[87]:244、255[83]:111[85]:39,1908年4月20日正式完工通車[88]:37、38。

戰後,1948年,鐵路縱貫線由臺灣鐵路局負責經營,之後隨著北迴線、南迴線的興建完成,構成臺灣環島鐵路網[85]:63[88]:92[82]:43[88]:102[82]:43。

1979年鐵路縱貫線完成鐵路電氣化,成為臺灣省內第一條的電氣化鐵路[88]:95、96[85]:99。

1992年起進行了北迴線的雙軌化、電氣化等改良工程,過程中因改線而開挖不少新隧道,之後於2003年6月底完工,7月4日在花蓮舉行通車典禮[85]:63[88]:103、104。

之後陸續進行高雄到屏東的鐵路雙軌化(1983年-1987年)、電氣化及山線竹南豐原段改線與雙軌化工程(1987年-1998年)等改良工程[88]:104、106。

台灣高速鐵路於2007年2月1日正式營運[85]:104,是臺灣第一個採用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BOT模式)的公共工程,車輛使用日本新幹線系統的700T型列車[89][90] [91],全線貫穿臺灣省境,路線全長349.5公里,最高營運時速300公里,往返臺北、高雄南北兩直轄市間,最快只需105分鐘[92],使得高鐵的通車,形成臺灣西部南北一日生活圈[85]:104。

公路[编辑] 主条目:中華民國國道、臺灣省道和臺灣省道快速公路 東西橫貫公路入口 通過臺灣省境內國道高速公路有二條縱貫臺灣西部走廊的中山(國道一號)、福爾摩沙(國道三號)之南北高速公路,以及二條橫跨東、西部的蔣渭水(國道五號)、水沙連(國道六號)等四條高速公路[93]。

中山高速公路,北起基隆港南抵高雄市高雄港,全長374.3公里。

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北起基隆,南抵屏東大鵬灣,全長431公里[93]。

蔣渭水高速公路,自國道三號南港系統交流道分出,穿越雪山隧道,終點宜蘭蘇澳,全長54.3公里[94][95]。

水沙連高速公路,自國道三號霧峰系統交流道分出,終點南投埔里端,全長37.6公里[96]。

臺灣省的省道系統共有九十七條路線(含支線),十五條省道快速公路,八十二條一般省道[97]。

省道台61線(西部濱海快速公路),北起新北市淡水沙崙,南抵臺南市安南青草崙,全長301.834公里,是聯絡省與各直轄市間省道快速道路的主要幹道[98]。

省道臺1線,北起臺北市臺灣公路原點,南抵屏東楓港,全長461.081公里[99],沿途經過臺灣西部六都及八個縣市,是臺灣西部重要的幹道。

省道臺9線,北起臺北市市臺灣公路原點,南抵屏東楓港,全長454.566公里[97],由北到南縱貫所有臺灣東部四個縣市,是臺灣東部重要的幹道。

臺1線(西部幹線)及臺9線(東部幹線),總長約935.8公里,為環繞臺灣本島東西部地區的主要幹道。

省道臺7線(含北部橫貫公路)、省道臺8線(中部橫貫公路,即東西橫貫公路)、省道臺20線(南部橫貫公路)等四條橫貫公路,是橫向連貫東西部地區的幹道。

省道臺3線、省道臺13線、省道臺19線、省道臺21線、省道臺29線等五條縱貫公路,總長約962.1公里,為西部平原輔助幹道。

省道臺2線、省道臺11線、省道臺15線、省道臺17線、省道臺26線等五條濱海公路,為環繞台灣本島行經濱海地區的主要幹道。

臺灣省各縣、市道合計一百五十六條(含支線),總長度3,638.137公里[100]。

海運[编辑] 主条目:臺灣港口和臺灣漁港列表 蘇澳港全景,圖中右側可以見到南方澳大橋 臺灣省境內有基隆港、花蓮港、蘇澳港等三座國際商港及布袋港、馬公港等二座國內商港[101],由國營公司臺灣港務公司負責經營[102],管轄單位為交通部航港局[103]。

其中,蘇澳港為輔助港[104],布袋港及馬公港(澎湖港兩大港區之一)主要是以離島運輸及觀光為主。

所有商港均兼有軍港性質,為軍民共用港,於商港中撥用若干碼頭使用,蘇澳港與馬公港擁有較完整的軍用港埠設施,形同商港內的附屬軍港。

軍港部分管轄單位為中華民國海軍,稱為「海軍基地」。

臺灣省的工業專用港有麥寮工業港[105][106]及和平工業港[107]二座,管轄單位為經濟部工業局。

麥寮工業港配合臺灣第六套輕油裂解廠建設,港域面積476公頃,可供26萬噸級船舶進出,貨物吞吐量近7000萬公噸,出口貨物以油品為大宗[108] [109] [110][111]。

和平工業港由臺灣水泥公司興建營運,負責臺灣東部砂石外運和臺泥公司原料成品的進出口任務[107]。

臺灣省的漁港設立於沿海各縣市,分為第一類漁港、第二類漁港等兩大類型[112][113],第一類漁港共有六處,分別是基隆正濱漁港、八斗子漁港,宜蘭烏石漁港、南方澳漁港,新竹市新竹漁港,屏東東港鹽埔漁港,其中以八斗子漁港、南方澳漁港為最大[112],其餘一百四十八處為第二類漁港[113]。

空運[编辑] 主条目:臺灣機場、臺灣航空公司列表和中華民國民航相關事業列表 位於花蓮縣的花蓮航空站 臺灣省主要的九座國內機場,分別為澎湖、花蓮、豐年、水上四座軍民合用機場及恆春、望安、七美、綠島、蘭嶼五座民用機場[114]。

民用部分管轄單位為中華民國交通部民用航空局[114],軍用部分管轄單位為中華民國空軍與中華民國陸軍。

花蓮機場於2001年4月27日,奉行政院核定日本包機可在花蓮機場內起降,為臺灣第一個開辦國際航線之乙種航空站,也是東臺灣第一個飛國際航線的機場[115]。

2004年3月18日啟用新航廈,3月19日正式營運[115],現主要二條定期國際航線是由易斯達航空營運,2019年10月15日開通,每週二、四、六,每週三班,往返花蓮仁川及每週五、日,每週二班,往返花蓮釜山的韓國包機首航[116][117]。

臺灣省境內各機場間國內航線皆有常態班機往返,以及飛往臺北、高雄、臺中、臺南、金門、南竿、北竿等地的航班。

主要營運的航空業者是立榮、華信、德安等三家航空公司。

注釋[编辑] ^直轄市是指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6個直轄市。

^日治時期學者伊能嘉矩在《臺灣文化誌》中,推斷其所描繪的「夷洲」可能就是現今的臺灣。

^西元1887年更名為福建臺灣巡撫。

^外地乃有別於內地的稱呼,但仍屬於日本國土的一部分。

^三府改為三縣,11縣4廳改為縣下支廳。

^日本史載,古代日本人稱臺灣為高砂、高山國等。

参考文献[编辑] ^1.01.1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月報2011.4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10-26.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處 ^民國106年7月全國各縣市人口統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內政部統計處 ^行政院第3606次院會決議(新闻稿).中華民國行政院.2018-06-28[2019-01-0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2)(中文(臺灣)).  ^4.04.1不只「福建省政府」說掰掰,台灣省政府2019年也將「預算歸零」.關鍵評論網.  ^公告111年臺灣省及福建省低收入戶最低生活費、家庭財產一定金額與中低收入戶家庭總收入、家庭財產一定金額及無扶養能力家庭財產一定金額 ^6.06.16.26.36.46.56.66.76.86.9教育部.五都改制相關自治法規適用公告.[2019-11-1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30).  ^7.07.17.27.37.47.57.67.77.87.9如2010-12-27自由電子報:五都升格營建、水泥起高樓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2-11-07.。

^8.08.18.28.3桃園升格第6都 內政部審查通過.蘋果日報.2012年11月23日[2017-08-1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6)(中文(臺灣)).  ^陳培源.《台灣地質》.臺北市:科技圖書.2008.ISBN 9789576554421(中文(臺灣)).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帮助) ^何顯榮、林勝義.〈台灣與環太平洋地區原住民相關性的研究〉.《飛碟探索季刊》:10(中文(臺灣)).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帮助) ^神秘矮黑人流傳原住民部落(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台灣新聞週刊,2004/07/26 ^前進南排灣傳說中的矮黑人遺址,公視新聞,2004/7/24 ^諸蕃志 ^大肚番王傳奇.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所.(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2).  ^李建霖.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歷史大辭典:大肚王國.中華民國教育部、中華民國原民會.  ^李毓中,從大航海時代談起:西班牙人在淡水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5-12. ^ 丁榮生.福爾摩沙特展專輯明朝中國帶荷蘭人登陸台灣.中時電子報.2003-01-13[2013-04-1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7)(中文(臺灣)).  ^〈荷軍攻略基隆史料〉,頁79 ^《西班牙人的臺灣體驗》,頁395 ^《西班牙人在臺灣》,頁110-111 ^小松田直.《圖解世界史》.臺北市:城邦文化. :138–141.ISBN 9789866434280(中文(臺灣)).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帮助) ^用歪曲歷史來「撥亂反正」?.[2015-05-2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5).  ^鄭氏王朝的滅亡.Taiwanus.net.[2017-05-26].  ^24.024.1劉寧顏(總纂)、王世慶.《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建置沿革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06-30. ^楊正寬.〈臺灣建省演繹〉.《臺灣文獻》.1998-12,第49卷(第4期):79-126頁. ^廈門日報,閩臺密不可分:臺灣省由來,2005-10-11.[2006-07-2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27.027.1施雅軒.《台灣的行政區變遷》.新北市:遠足文化.2003.ISBN 9867630122(中文(臺灣)). 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帮助) ^賴建國,1997,台灣主體意識發展與對兩岸關係之影響 ^賴建國,1997,臺灣主體意識發展與對兩岸關係之影響 ^張炎憲,1994,五十年政治血淚、周婉窈,1996,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年) ^台灣電力公司歷史.[2006-05-14].(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14).  ^朝鮮及台湾住民政治参与ニ関スル詔書・御署名原本・昭和二十年・詔書四月一日.日本国立公文書館.[2021-07-0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3)(中文(臺灣)).  ^勞特派特修訂;王鐵崖、陳體強譯.奧本海國際法.下卷第二分冊.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89年:第73頁.ISBN 7-100-00646-5.  ^34.034.1張之傑等《20世紀臺灣全紀錄》,台北,錦繡出版社,1991年 ^李錫璋.臺灣省會所在地省府:中興新村.中央社.2010-03-08[2010-03-0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中文).  ^C.ReidNichols;RobertG.Williams.EncyclopediaofMarineScience.InfobasePublishing.1January2009:298–[22January2013].ISBN 978-1-4381-1881-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8).  ^T.Ichiye.OceanHydrodynamicsoftheJapanandEastChinaSeas.Elsevier.1April2000:301–[22January2013].ISBN 978-0-08-087077-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3).  ^38.038.1〈(62)府人丙字第67332號函〉.《臺灣省政府公報》.臺灣省政府.1973-06-30,62:秋:2:12-13.  ^39.039.1〈(63)府民四字第3177號函〉.《臺灣省政府公報》.臺灣省政府.1974-01-18,.63:春:14:5.  ^40.040.1〈(69)府人一字第105431號函〉.《臺灣省政府公報》.臺灣省政府.1980-12-03,.69:冬:51:19.  ^41.041.141.241.341.441.541.641.7日治時期臺灣行政區域沿革-大正九年.臺灣歷史文化地圖.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9-07-2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5).  ^42.0042.0142.0242.0342.0442.0542.0642.0742.0842.0942.1042.1142.1242.1342.1442.1542.16〈臺灣州制、臺灣廳地方費令、臺灣市制、臺灣街庄制施行ノ件〉.《臺灣總督府府報》.1920-07-30,(1070):61.  ^43.043.1地方沿革.新北市政府.[2019-04-14].(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1).  ^宜蘭縣政府-戰後的宜蘭.宜蘭縣政府.[2021-06-02].(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中文(臺灣)).  ^歷史-桃園市政府.桃園市政府.[2021-06-02].(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中文(臺灣)).  ^苗栗縣政府全球資訊網-中文網-歷史沿革.苗栗縣政府.[2021-06-02].(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中文(臺灣)).  ^雲林縣政府全球資訊網-歷史沿革.雲林縣政府.[2021-06-02].(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中文(臺灣)).  ^陳淳斌(编).《嘉義縣志·卷四·政事志》.嘉義縣:嘉義縣政府.2009(中文(臺灣)).  ^黃阿有(编).《太保市志·第二篇·歷史篇》.太保市:太保市公所(中文(臺灣)).  ^50.0050.0150.0250.0350.0450.0550.0650.0750.0850.0950.1050.1150.1250.1350.1450.15臺灣建制市的市轄區變遷.臺灣建制市的市轄區變遷.[2017-02-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4)(中文(臺灣)).  ^51.051.1本縣的發展-1945年二戰後迄今-嘉義縣政府.嘉義縣政府.[2017-04-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4)(中文(臺灣)).  ^屏東縣政府全球資訊網-根尋屏東.屏東縣政府.[2021-06-0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中文(臺灣)).  ^縣府沿革-澎湖縣政府革.澎湖縣政府.[2021-06-0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中文(臺灣)).  ^認識嘉義-歷史沿革.嘉義市:嘉義市政府.[2011-02-1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0)(中文(臺灣)).  ^55.055.155.2高純淑.〈蔣介石的草山歲月——從日記中觀察〉.《蔣介石的日常生活》.香港:天地圖書.2014.ISBN 9789866475283.  ^葛超智(GeorgeH.Kerr)、託管論與二二八事件之關係(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蘇瑤崇,國史館學術集刊第4期,20040901 ^57.057.1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编).《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  ^責任歸屬研究報告,132-136、161-169、214-220;二二八事件研究下卷,595-602 ^行政院吳澤成政務委員 ^臺灣省政府全球資訊網停止更新公告.[2018-12-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6).  ^中興新村活化專案辦公室揭牌 ^瀕危的母語(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台語漸式微學者:21世紀恐消失.[2021-02-0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台灣的語言政策何去何從(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年齡層越低,華語的使用率越高。

^閩南語認證考試今起網路報名-生活-自由時報電子報.自由電子報.2017-04-05[2020-02-0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4).  ^客家族群在東臺灣的移墾花蓮市公所-好客文化會館 ^戴寶村,《臺灣政治史》,台北:五南圖書,頁57 ^林文龍.《彰化書院與科舉》.晨星.2012-02-20.ISBN 978-986-177-583-8.  ^李鎮岩.《台灣的書院》.遠足.2008-01.ISBN 978-986-6731-02-0.  ^許錫慶.以培養通譯為目的而設立之國語傳習所.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2020-10-2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5).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近代教育的鏡像:一九三〇年代臺灣的教育與社會》.衛城.2015-12.ISBN 978-986-90476-9-2.  ^国民学校令(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野文庫 ^EP2魔法學校在台灣.gushi.tw.故事.[2017-10-24](中文(臺灣)).  ^中國人仇日是仇恨教育所致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2-21. ^李守孔.《中國現代史》.台北:三民書局.1973年9月.ISBN 9571406635.  ^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制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行政院.2014年3月25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發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行政院.2014年4月2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教育部發布版).[2018-03-1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3).  ^104學年度大專校院名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華民國教育部.2015年[2016年8月15日](繁體中文). ^《2013技職教育手冊》.臺灣臺北:中華民國教育部.2013年:第9頁(繁體中文). ^亞洲百大大學排名 台灣13所上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蘋果日報》.2014年6月19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82.082.182.2洪致文.《珍藏世紀台灣鐵道——幹線鐵道篇》初版二刷.時報文化.2003-12-15.ISBN 957-13-3284-4.  ^83.083.183.2吳小虹.《重回清代臺北車站——古鐵道和一座謎樣的火車站》.博楊文化.2006年4月.ISBN 957-0463-75-9.  ^俞怡萍.〈清末臺灣洋務政策下的建築活動(1863-1895)〉.中原大學建築學系.2002年7月:3–30、3–31、3–63.  ^85.085.185.285.385.485.585.6戴寶村、蔡承豪;(編纂委員)王志弘、吳泉源、林崇熙、陳其南、黃士娟、黃俊銘、戴寶村.《縱貫環島·臺灣鐵道》.國立臺灣博物館.2009年11月.ISBN 978-986-02-1091-0.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帮助)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著;江慶林譯.《臺灣鐵路史上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年6月.  ^張健豐.《乙未割臺憶舊路》.海峽學術.2010年11月.ISBN 978-986-6480-47-8.  ^88.088.188.288.388.488.5劉文駿、王威傑、楊森豪.《百年台灣鐵道》.果實出版.2003年9月.ISBN 986-7796-11-X.  ^Shima,Takashi.TaiwanHighSpeedRail(PDF).JapanRailway&TransportReview.2007-08-15,(48):40–46[2010-10-08].(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1-01-13)(英语).  ^Highspeedrailcommencesoperations.台北時報.2007-01-06[2010-09-28](英语).  ^高鐵車輛發展趨勢.科技部:科技大觀園.2007-09-05[2015-07-1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1)(中文(繁體)).  ^汪淑芬.南港變高鐵端點站直達高雄105分鐘.中央社.2016-05-27.  ^93.093.1中華民國交通部.陸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行政院.2013年8月1日[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雪山隧道命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國立交通大學.[2014年2月23日](繁體中文). ^行政院新聞局.Transportation.臺灣臺北:TheRepublicofChinaYearbook2009.2009年(英文). ^國道6號工程.國道新建工程局歷史專頁-國道路網規劃及建設成果.交通部高速公路局.2018-02-11[2019-06-14].  ^97.097.1公路總局-省道公路路線.中華民國交通部公路總局.[2017-08-2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4).  ^行政院公告:公告調整省道台61線及台61甲線等2條路線.行政院公報資訊網.行政院公報第26卷第123期(中華民國行政院).2020-06-29[2020-07-04].  ^行政院.=e6142c0e-4169-4867-8739-6757bd2d0981108年底_省道各路線統計資料请检查|url=值(帮助).公路總局.2018年3月2日,24卷(39期).  ^縣、市道公路路線.[2013-08-1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30).更新時間:2012/12/27維護單位:規劃組資料科  ^海運(國情簡介-交通運輸)-行政院全球資訊網.行政院.[2021-06-27].(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7)(中文(臺灣)).  ^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簡介.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2021-06-2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8)(中文(臺灣)).  ^航港局沿革—關於本局.交通部航港局.[2021-06-2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8)(中文(臺灣)).  ^臺灣地區商港整體發展規劃(101~105年)-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出版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2-02. ^《1:20,000麥寮鄉行政區域圖》.內政部.2004年4月.ISBN 9860006326(中文).  ^麥寮港介紹.麥寮工業專用港管理小組網站.工業局.[2010-02-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4)(中文).  ^107.0107.1王志成、張文欽.和平工業專用港規劃與設計.《海下技術季刊》頁14-24.2012年6月[2018-09-1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2).  ^麥寮港概述.台塑關係企業網站.台塑關係企業.[2010-02-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1)(中文).  ^麥寮工業專用港.台塑石化網站.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2010-02-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13)(中文).  ^六輕的規模.台塑石化網站.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2010-02-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1)(中文).  ^中港貨量成長不如麥寮港.中華日報航運電子報.中華日報社.2008-01-29[2010-02-26](中文). [永久失效連結] ^112.0112.1臺灣地區各直轄市、縣(市)漁港類別及名稱一覽表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07-14.《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告中華民國103年2月18日農漁字第1031313239A號》 ^113.0113.1漁業署.公告「臺灣地區各直轄市、縣(市)漁港類別及名稱一覽表」如附件,並自即日生效。

(.doc).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4-02-18[2015-09-3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4).中華民國103年2月18日農漁字第1031313239A號  ^114.0114.1航空站簡介-交通部民用航空局.交通部民用航空局.[2021-06-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中文(臺灣)).  ^115.0115.1關於本站-交通部民用航空局花蓮航空站.交通部民用航空局花蓮航空站.[2021-06-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6)(中文(臺灣)).  ^王錦義.韓國仁川直飛花蓮首航每週3班.自由時報.2019年10月29日[2021-06-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6).  ^蔡玟君.東部人玩韓國更方便!易斯達航空開飛「花蓮-釜山」航線.ETtoday新聞雲.2019年11月11日[2021-06-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6).  外部連結[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臺灣省 臺灣省政府(停止更新) 臺灣省諮議會(停止更新) 延伸閱讀[编辑] 國史館地理志編纂委員編:《中華民國史·地理志》,中華民國國史館。

ISBN957-9042-02-0 参见[编辑] 中华民国主题 台湾主题 臺灣省政府 臺灣省政府主席 臺灣省諮議會 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 臺灣 臺灣历史 臺灣統治者 臺灣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臺灣族群 大清帝國 福建台湾省  臺灣省相關導航模板查论编臺灣各時期最高行政區劃及最高政府機構  荷西時期 福爾摩莎 荷蘭東印度公司 艾爾摩莎 西班牙帝國 明鄭時期 東都明京(承天府) 東寧  清治時期 臺廈道(臺灣府)→臺灣道→福建臺灣省  臺灣民主國臺灣民主國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 中華民國時期 臺灣省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臺灣省政府(自1998年起已虛級化)) 中華民國 東南軍政長官公署(1949年-1950年) 中華民國政府 查论编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疆域 首都 行政區面積 大陸時期 臺灣時期 行政區人口 大陸時期 行政首長 現任 大陸時期末任 二級行政區列表 臺灣省 福建省 廣東省 6一級行政區(6直轄市、2省註2)、16二級行政區(3市、13縣)現行自由地區行政區劃直轄市 臺北市註1 高雄市 新北市 臺中市 臺南市 桃園市 省註2臺灣省縣 宜蘭縣 新竹縣 苗栗縣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嘉義縣 屏東縣 臺東縣 花蓮縣 澎湖縣 市 基隆市 新竹市 嘉義市 福建省縣 金門縣 連江縣 公告疆域行政區劃(2005年)註3直轄市 南京市 上海市 北平市 青島市 天津市 重慶市 大連市 哈爾濱市 漢口市 廣州市 西安市 瀋陽市 臺北市 高雄市 省華中 江蘇省 浙江省 安徽省 江西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四川省 華南 福建省 臺灣省 廣東省 廣西省 雲南省 貴州省 華北 河北省 山東省 河南省 山西省 陝西省 甘肅省 塞北 寧夏省 綏遠省 察哈爾省 熱河省 東北 遼寧省 安東省 遼北省 吉林省 松江省 合江省 黑龍江省 嫩江省 興安省 西部 西康省 青海省 新疆省 特別行政區 海南特別行政區 地方 西藏地方 蒙古地方 大陸時期行政區劃 1949年直轄市 南京市 上海市 北平市 青島市 天津市 重慶市 大連市 哈爾濱市 漢口市 廣州市 西安市 瀋陽市 省 江蘇省 浙江省 安徽省 江西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四川省 西康省 福建省 臺灣省 廣東省 廣西省 雲南省 貴州省 河北省 山東省 河南省 山西省 陝西省 甘肅省 寧夏省 青海省 綏遠省 察哈爾省 熱河省 遼寧省 安東省 遼北省 吉林省 松江省 合江省 黑龍江省 嫩江省 興安省 新疆省 特別行政區 海南特別行政區 地方 西藏地方 蒙古地方  1933年(院轄)市 南京市 北平市 青島市 省 江蘇省 浙江省 安徽省 江西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四川省 西康省 福建省 廣東省 廣西省 雲南省 貴州省 河北省 山東省 河南省 山西省 陝西省 甘肅省 寧夏省 青海省 綏遠省 察哈爾省 熱河省 遼寧省 吉林省 黑龍江省 新疆省 行政區 威海衛行政區 地方 西藏地方 蒙古地方  1927年省 直隶省 奉天省 吉林省 黑龍江省 山東省 河南省 山西省 江蘇省 安徽省 江西省 福建省 浙江省 湖北省 湖南省 陝西省 甘肅省 新疆省 四川省 廣東省 廣西省 雲南省 貴州省 特別區 川邊特別區 綏遠特別區 察哈尔特别区 热河特别区 東省特別區 地方 京兆地方 青海地方 西藏地方 蒙古地方 商埠 淞滬商埠 胶澳商埠  1914年省 直隶省 奉天省 吉林省 黑龍江省 山東省 河南省 山西省 江蘇省 安徽省 江西省 福建省 浙江省 湖北省 湖南省 陝西省 甘肅省 新疆省 四川省 廣東省 廣西省 雲南省 貴州省 特別區 川邊特別區 綏遠特別區 察哈尔特别区 热河特别区 地方 京兆地方 青海地方 西藏地方 蒙古地方 區域 阿爾泰區域 塔爾巴哈臺區域 註1:在國府遷臺後,自1949年(民國38年)12月起成為中央政府所在地註2:自1999年(民國88年)起虛級化,不再具有地方自治團體地位註3:中華民國各省(市)縣(市)行政區域代碼自2005年(民國94年)起停止適用 區劃索引:單位:省級(史)>縣級:北|高|新北|中|南|桃|宜|竹(縣)|苗|彰|投|雲|嘉(縣)|屏|東|花|澎|金|馬|基|竹(市)|嘉(市) 查论编臺灣省行政區劃國別:中華民國 省會:臺北市(直轄市兼)註114二級行政區(3市、11縣)現行行政區劃縣 宜蘭縣 新竹縣 苗栗縣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嘉義縣 屏東縣 臺東縣 花蓮縣 澎湖縣 市 基隆市 新竹市 嘉義市 2010年五都改制註2前縣 臺北縣 宜蘭縣 桃園縣註3 新竹縣 苗栗縣 臺中縣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嘉義縣 臺南縣 高雄縣 屏東縣 臺東縣 花蓮縣 澎湖縣 市 基隆市 新竹市註4 臺中市 嘉義市註4 臺南市 1950年國府遷臺後縣 臺北縣 宜蘭縣 桃園縣 新竹縣 苗栗縣 臺中縣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嘉義縣 臺南縣 高雄縣 屏東縣 臺東縣 花蓮縣 澎湖縣 市 基隆市 臺北市註5 臺中市 臺南市 高雄市註6 管理局 陽明山管理局 梨山管理局 1950年區劃調整前省政府直轄 基隆市 臺北市 新竹市 臺中市 彰化市 嘉義市 臺南市 高雄市 屏東市 臺北縣 新竹縣 臺中縣 臺南縣 高雄縣 臺東縣 花蓮縣 澎湖縣 草山管理局 註1:南投縣中興新村自1956年(民國45年)起成為臺灣省政府疏遷地,實際肩負省會之功能;自1999年(民國88年)起,省虛級化,不再具有地方自治團體地位。

註2:自2010年(民國99年)起,新北市、臺中市(臺中縣市合併)、臺南市(臺南縣市合併)、高雄市(高雄縣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

註3:自2014年(民國103年)起,桃園市改制為直轄市。

註4:自1982年(民國71年)起,新竹市、嘉義市升格為省轄市。

註5:自1949年(民國38年)12月起,臺北市成為中央政府所在地,1967年(民國56年)起,改制為直轄市。

註6:自1979年(民國68年)起,高雄市改制為直轄市。

區劃索引:單位:省級(史)>縣級:蘇|浙|皖|贛|鄂|湘|川|康|閩|臺|粵|桂|滇|黔|冀|魯|豫|晉|陝|隴|寧|青|綏|察|熱|遼|安|洮|吉|松|合|黑|嫩|興|新|瓊|藏|蒙|京|滬|平|膠|津|渝|連|哈|漢|穗|鎬|瀋 查论编臺灣海峽兩岸關係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大陆 中国内地 香港 澳門  中華民國 臺灣地區 臺灣 澎湖 金門 馬祖 概述 臺灣問題 臺灣海峽現狀 臺灣與福建關係 臺灣與香港關係 臺灣與澳門關係 國共關係 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對臺工作領導小組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統一戰線工作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政黨 中国共产党 民主党派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臺灣民主自治同盟 其他政黨 中華民國 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 國家統一委員會 大陸委員會 海峽交流基金會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委員會大陸事務部 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委員會 政黨 中國國民黨 民主進步黨 其他政黨 列表 術語一个中国中国统一 一中兩國 一中兩憲 一中三憲 一中共表 一中各表 一中同表 一五新觀點 一国两制 一国两区 一国两府 一國兩制臺灣方案 一國良制 一纲四目 兩岸一中 兩岸共同議會 兩岸和平協議 三个可以谈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九二共識 中國臺灣 中國臺北 中華臺北 中華北京 各表一中 憲法一中 大一中架構 去臺灣化 反攻大陸 殺朱拔毛 漢賊不兩立 終極統一 統派 统战团 葉九條 邓六条 江八点 胡四点 胡六点 习五条 解放臺灣 两个中国一中一臺臺灣獨立 一個原則、三個堅持、五個反對 一邊一國 兩國一制 四不一沒有 四個堅持 四要一没有 四階段論 九六共識 中國分裂論 中華民國第二共和 中華民國在台灣 中華民國是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 中華民國軍事佔領臺灣論 去中國化 臺灣主體性 臺灣價值 臺灣共和國 臺灣共識 臺灣地位未定論 臺灣本土化 臺灣民族主義 臺灣正名 天然獨 法理臺獨 獨派 獨臺 華獨 憲法各表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其他 協防臺灣 美國 日本 棄臺論 美屬臺灣群島方案 歷史查论编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史海峡两岸关系·台湾问题·台海现状1949年前 澎湖寨巡检司 澎湖之战 崇禎明荷海戰 鄭荷之戰 丁未漂人事件 康熙平定台灣 澎湖海戰 渡台禁令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 福建台湾省 马关条约 厦门事件 开罗宣言 台湾光复 1949-1979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 朝鲜战争战俘遣返问题 台湾海峡危机 金门战役 舟山战役 登步岛战役 舟山撤退 台海空战 上海空战 1958年空战 大膽島戰役 南日島戰役 湄州島戰鬥 東山島戰役 中美共同防御条约 臺灣海峽危機 九三砲戰 一江山岛战役 大陳島撤退 金剛計劃 臺山列島海戰 臺海心戰 國光計劃 閩江口海戰 金门炮战 九二海戰 六一九砲戰 東引海戰 東山海戰 烏坵海戰 吳文獻事件 台湾海峡中线 金门炮战 洪進山事件 陶普斯號事件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关闭政策 打通南北航线 海军舰队首航台湾海峡 臺湾海峡复航 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 1979-1996 告台湾同胞书 三不政策 六二七事件 中华航空334号班机劫机事件 三七事件 開放兩岸探親 閩平漁事件 金门协议 闽狮渔事件 九二香港會談 汪辜会谈 千岛湖事件 1996-2008 戒急用忍 小三通 臺灣海峽飛彈危機 中国国民党和平之旅 兩岸定期航線 2008-2016 活路外交 兩岸兩會高層會談 野草莓運動 两岸互赠保育类动物 陆客赴臺 陆生赴臺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小三通 大三通 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 服貿協議 太陽花學運 习连会 张王会谈 貨貿協議 M503航路事件 习朱会 习马会 周子瑜国旗事件 羅志祥國族事件 2016至今 臺灣詐騙犯遣返案 雄三誤射 桃園火燒車案 退將赴陸 周泓旭案 李明哲事件 2019年東亞青年運動會 习洪会 解放軍對臺飛彈 解放軍機艦繞臺 反紅媒遊行 中國大陸電影局抵制金馬獎 陸客赴臺自由行停簽 武漢返臺包機事件 李孟居事件 2019年解放軍軍機越線 2020年台海演练 黄郁婷队服事件 2021年所羅門群島騷亂 2022年美国教堂枪击案 台湾海峡·台湾地区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反分裂國家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 “台独”顽固分子清单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憲法》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國家統一綱領》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 《反渗透法》 《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草案) 《反併吞中華民國法》(草案) 美國查论编美國國會所認可通過之臺灣相關重要文件基於《美國憲法》之三權分立政府權限 舊金山和約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臺灣關係法 六項保證 臺灣安全加強法案 台灣旅行法 亞洲再保證倡議法 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 台灣保證法 其他 《马关条约》 《开罗宣言》 《波茨坦公告》 《降伏文書》 《聯合國安理會第87號決議》 《聯合國大會第505號決議》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 《中日和約》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分類 共享資源 文庫 规范控制 GND:141008-8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臺灣省&oldid=72308347” 分类:​中华民国省份臺灣省1945年建立的行政區劃1945年台灣建立臺灣的稱號隐藏分类:​含有非数字formatnum参数的页面Webarchive模板wayback链接含有访问日期但无网址的引用的页面含有內容需登入查看的頁面含有过时参数的引用的页面CS1英语来源(en)含有网址格式错误的引用的页面自2019年12月带有失效链接的条目条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链接使用多个图像且自动缩放的页面含有閩南語的條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使用ISBN魔术链接的页面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العربيةMìng-dĕ̤ng-ngṳ̄CebuanoČeština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فارسیFrançais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Lietuvių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РусскийSimpleEnglishSvenska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Việt吴语Vahcuengh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