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獨立思考的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亞瑟·叔本華(1788-1860),德國哲學家,他堅持物自體,並認為它可以通過直觀而被認識,將其確定為意志。

意志獨立於時間、空間,所有理性、知識都從屬於它。

著有《論充足理由率的四重根》、《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論道德的起源與基礎》等。

1860年9月21日叔本華逝世,死後將所有財產都捐獻給了慈善事業。

文 / 叔本華

真正獨立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是君主。

哪怕是再大的圖書館,如果它藏書豐富但卻雜亂無章,其實際用處就反不如那些規模雖小卻條理井然的圖書館。

同樣,如果一個人擁有大量的知識,卻未經過自己頭腦的獨立思考而加以吸收,那麼這些學識就遠不如那些雖所知不多但卻經過認真思考的知識有價值。

因為,只有當一個人把他的所知結合各方面來考察,把每一真知相互比照之後,他才能真正理解、掌握這些知識,並使其為己所用。

一個人只能對自己知道的事情加以仔細思考,因此他必須要學習新東西;但是,也只有那些經過深思熟慮的東西才能成為他的真知。

一個人可以隨意地閱讀和學習,卻不能隨意地思考。

思考與閱讀會對人的精神產生不同的影響,其差別之大令人難以置信。

因此,這就愈發加大了人們之間本來就存在的思想差異——因為天性的不同,導致有的人熱愛思考,有的人喜歡閱讀。

閱讀是把某些外來、異質的思想強加於我們的頭腦,這些思想與我們的精神是不相吻合的,就像印章強行在石蠟上留下印記一樣。

因此,我們的頭腦就承受了完全來自外在的壓力,一會兒思考這個,一會兒考慮那個,既非出於本能,亦非因為喜歡。

大量的單純的閱讀會使我們的精神喪失靈敏性,就像是一根彈簧連續不斷地受到重壓就會推動彈性。

如果一個人不想動腦思考,最保險的辦法就是一旦空閒了就拿起一本書。

這就解釋了何以博學多識常使很多人變得比原來更加愚蠢麻木,並阻礙他們的作品獲得成功。

正如蒲柏所說,他們始終是:不停地閱讀別人,卻從來不會被別人閱讀。

學者是成天閱讀、研究書本的人。

而思想家、天才,以及那些照亮世界、推動人類發展的人,則是直接運用世界這本大書的人。

實際上,只有自己本身的根本思想才具有真理和生命力。

因為,只有這些才是一個人能真正、完全理解的。

閱讀別人的思想,如同吃別人的殘羹剩飯,或穿陌生人丟棄的舊衣。

通過閱讀獲得的思想與自己心中萌發的思想相比,正如史前植物的化石遺蹟與春天裡蓬勃茂盛的植物相比一樣。

閱讀只是獨自思考的代替物。

閱讀時,一個人本身的思想是在被別人的思想牽引管束。

此外,很多書籍都無甚益處,除了向我們表明錯誤的路徑如此之多,如果一個人聽從這類書的引導,就會誤入岐途。

但是,受天賦指引的人,亦即獨立、自發、正確思考的人,卻擁有能夠找到正確方向的羅盤。

因此,一個人應當只有在自己的思想源泉乾涸的時候才去讀書——即使是最優秀的頭腦也會經常發生思維停滯不前的情況。

因手拿書本閱讀而趕跑自己的原創思想,不啻是冒犯神靈的罪過。

只有通過自己獨立思考獲得的知識,才能融入我們的思想體系,成為整個思維體系的一個鮮活部分,並與整體保持一種完整、堅實的聯繫。

獨自思考的人只是在形成自己的見解之後才知道與權威暗合,此時的權威也同時增強了他們二者的力量。

閱讀是在用別人的、而非自己的頭腦來思考。

自己的獨立思考是要努力形成一個連貫的整體、一個系統,即使它不是嚴密、完備的。

沒有什麼比孜孜不倦地不斷閱讀,讓別人的思想源源不斷地進入自己腦中更為有害的事了。

那些將一生的時光都花在了閱讀中並從書籍中獲取智慧的人,就像是從旅行者的描述中了解一個國家的詳細狀況的人。

這些人可以提供關於這個國家的很多信息,但實際上他們對此地的真實情況並沒有連貫、清晰、透徹的了解。

而那些一生致力於深思的人,則像是親自到過某個國家的人。

只有他們才真正知道自己所談的事情,他們對此地的狀況完全了解,說起來如數家珍。

但是這裡有一個小小的困難需要克服:思考這種事並不能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意志。

一個人只要願意就可以隨時坐下讀書,卻不能隨時坐下思考。

思想如同客人,我們不能隨自己高興去召喚他們,而只能耐心等待他們的到來。

我們必須要等待恰當的時機,即使最偉大的天才也不能每時每刻都在獨自思索。

因此,把思考之外的空餘時間用來閱讀是可取的做法。

正如我說過的,閱讀是對獨自思考的替代物,它可以借別人的思考為我們提供精神材料——雖然常以一種與我們自己的思維完全不同的方式。

出此原因,一個人也不應該讀書太多。

這樣,我們的頭腦才不會習慣于思考的替代物,因此而忘卻了認識事物的能力;才不會習慣於踏上別人已經走過的道路,遵循別人的思路而忘記自己的思維。

當然,更不應該僅僅為了讀書而完全放棄對現實世界的關注。

單純的經驗和閱讀一樣,並不能取代思考。

純粹的經驗與思考的關係,猶如進食之於消化吸收的關係。

當經驗吹噓說只有通過它的發現,才推動了人類知識的進步時,就像是嘴巴揚言整個身體的生存只是它的功勞。

有思想之人的作品與其他庸人作品的區別,就在於它主題鮮明、內容明確的特點,及由此而來的清晰、流暢。

因為這些人明確、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不管是以散文、詩歌或者音樂的形式。

而普通之人卻沒有這種果斷、清晰,因此二者之間就很容易區分開來。

具有最高思想能力的人的特徵是,他們對事物的判斷都是直接、明確的。

他們說的任何東西都是自己思考的結果,其表達見解的方式中也完全顯示出這一點。

因此,這些人像精神王國的王侯一般,擁有無可辯駁的權威。

而其他人只是處在從屬的地位,這從他們那缺乏自己特色的表達風格中就可看出。

因此,每個真正獨立思考的人,在精神領域內全然是位君主。

相比之下,那些頭腦庸俗的普通大眾,隨波逐流於各種各樣的流行觀點、權威說法與世俗偏見之間,使自己的思維受到限制,就像是那些默默服從法律和命令的平民。

在現實世界中,哪怕它被認為是多麼的美麗、愉悅和迷人、愜意,我們還是不得不受制於萬有引力定律來活動,一生都在不停地克服它。

但在精神的世界裡,我們是了肉體束縛的精靈,不再受重力的控制,也沒有了貧困之苦。

這就是為何一個完美充沛的精神頭腦,在某一神妙時刻從其自身中所得到的快樂、幸福,在現實世界是完全找不到的。

浮現在腦中的思想,猶如站在眼前的戀人。

我們幻想著自己永遠不會忘記這一思想,自己的戀人也永遠不會變心。

但是,眼不見,心不想!最精妙的思想如果不及時寫下,也會有被遺忘的危險,再也無法挽回;最心愛的人如果我們不與之結婚,也難逃被遺棄的命運。

來源: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