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手下第一先鋒猛將,每戰先登,演義中卻無存在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猛將傳|曹操手下第一先鋒猛將,每戰先登,演義中卻無存在感

曹操手下猛將如雲,比如典韋和許褚,徐晃和張遼,都是萬里挑一的猛將,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曹操起兵之時就跟著的大將—樂進,每戰先登,完全就是曹操第一先鋒猛將,後來與張遼,于禁,張頜,徐晃並稱「五子良將」。

樂進,字文謙,陽平衛國(今山東莘縣)人。

東漢末年曹操部將。

以膽識英烈而從曹操,隨軍多年,南征北討,戰功無數。

在羅貫中「尊劉貶曹抑孫」的情感路線之下,這位先鋒猛將,在《三國演義》中成為打醬油的存在,毫無存在感。

那麼樂進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

據史書記載,樂進又矮又丑,「容貌短小」,是憑著膽氣過人才得以跟隨曹操作戰。

而曹操一開始也不把他當回事,只安排他做「帳下吏」。

(《三國志·魏書·樂進傳》)

樂進雖然其貌不揚,卻絕非毫無根基,同樣也是地方豪族,還自稱是戰國名將樂毅的後代。

曹操派他回家鄉募兵,樂進一次就招募到千餘人。

千餘人是什麼概念?曹操堂弟,同為曹氏豪族一員的曹仁,「豪傑並起,陰結少年」,也不過「得千餘人」而已。

(《三國志·魏書·曹仁傳》)

正因為如此,曹操立刻提拔他為「軍假司馬,陷陳都尉」。

(《三國志·魏書·樂進傳》)

樂進不但招兵買馬了得,打仗也有一手。

「從擊呂布於濮陽,張超於雍丘,橋曨於苦,皆先登有功。

」幾次都是他身先士卒,率先登城。

(《三國志·魏書·樂進傳》)

濮陽之戰絕非記載這麼簡單。

據曹操的本紀記載,此戰中「布出兵戰,先以騎犯青州兵。

青州兵奔,太祖陳亂,馳突火出,墜馬,燒左手掌。

」可謂十分狼狽。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不但曹操狼狽,曹操手下大將們在此戰中也表現不佳。

夏侯惇此前正駐守濮陽,慘遭呂布襲擊,丟掉了濮陽,自己也被劫持。

(《三國志·魏書·夏侯惇傳》)

樂進能在這樣的苦戰中獲得先登有功的評價,實在不易。

更不容易的是,「容貌短小」的樂進卻屢屢能斬殺大將,常勝不敗。

曹操與袁紹決戰於官渡,淳于瓊鎮守烏巢。

這裡的故事為人熟知:曹操派兵偷襲烏巢,燒毀了袁紹的糧草,獲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三國演義》中寫此戰是曹操親征,其實不然。

率軍偷襲烏巢、陣斬淳于瓊的,正是這位「容貌短小」、「打醬油」的樂進。

後來曹操南征荊州,又是樂進替代了此前在博望坡被擊敗的夏侯惇作為前鋒,屯守襄陽,「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

」南郡附近山谷中的蠻夷紛紛請降。

(《三國志·魏書·樂進傳》)

雖然此時劉備大勢已去,正在逃奔東吳。

但無論如何,正面戰場上擊敗關羽,還是值得誇耀的戰績。

因此曹操從赤壁敗歸後,留下樂進和張遼、李典共同駐守合肥時。

因為知道李典和張遼不和睦,從曹操留下的方略來看:「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

」是以樂進為核心,統一指揮另外兩人(《三國志·魏書·張遼傳》),即使張、李出戰不幸敗績,也有樂進鎮守城池,不至於一敗塗地,這是曹操的戰略。

可結果,三人在逍遙津之戰緊密配合,大破吳軍,幾獲孫權。

只可惜,樂進在五子良將中去世最早,建安二十三年便撒手人寰,而此時的曹操還在漢中與劉備搏殺。

樂進在早期軍事生涯中,攻戰中每每捷足先登,衝鋒陷陣。

在後期為荊州的守護也做出了傑出貢獻,被評為「驍果」的將領。

他的功績又主要集中在曹操征戰的前期,因此史書中的記載十分簡略,致使這樣一位名將沒有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時期魏國的十虎上將是誰

No.1悍將無敵-- 夏侯惇[字 元讓] 《三國志 夏侯惇傳》中記載沛國譙人,夏侯嬰之後也。年十四,就師學。人有辱其師者,惇殺之,由是以烈氣聞。太祖自徐州還,惇從征呂布。為流矢所中,傷左目。復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