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歷史乾貨丨中國四大古都之一的洛陽,到底有何特殊之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之前一篇文章的評論區,曾有網友問過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有南京、北京,卻沒有東京、西京?其實中國是有西京和東京的。
如果按傳統史學的說法,中國的四大古都為西安、南京、洛陽和北京,上世紀20年代學術界的說法是"五大古都",又加了一個河南開封。
而西安就是西京,東漢的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從西安遷都到洛陽,西安(當時稱長安)就被稱為西京了,都城位置的改變也是漢朝分稱為東、西的原因。
而開封就是東京,北宋時的國都「東京汴梁」,就是今天的開封。
當然,後期還有六、七、八大古都的說法,這篇文章暫不討論。
洛陽在四大古都中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是中國建都時間最早(自夏朝)、歷經朝代最多(十三朝)、歷史最長的一個城市(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1500多年的建都史),但北宋政治家司馬光卻在《過洛陽故城》中言:「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
那麼,洛陽這座古城在宋代之後是如何衰落的呢?
洛陽位於洛水之北,在中國人的陰陽觀中,山南、水北為陽,洛陽的名字就是由此而來。
我們知道,中國又有華夏九州之稱,九州就是冀州、兗(yǎn)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幽州和雍州,而洛陽市地處九州腹地,四周又有太行山、嵩山、秦嶺和伏牛山這樣的天然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因為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都將都城設在此處,這就是為何洛陽稱為「十三朝古都」的原因。
隋朝時,大運河的起點「通濟渠」和「永濟渠」的起點也設在洛陽,唐代女皇武則天還把洛陽改名為「神都」,完爆現在的北京「帝都」和上海「魔都」,更別提什麼天津「哏兒都」了……
直到「安史之亂」,安祿山建立的燕國政權首都定在洛陽,但他也是在洛陽遇刺身亡的,從此洛陽的情況便開始走下坡路。
比如唐末朱溫建立的後梁,再往後滅掉後梁的李存勖的後唐,還有他的倆兒子都是定都在洛陽。
五代以來,只要是定都洛陽的政權肯定會迅速滅亡,簡直成了魔咒。
到了北宋,太祖趙匡胤其實也想定都洛陽,但因洛陽常年戰亂,大運河也疏於管理,淤塞嚴重,錢糧資源很難運過去。
前文說過洛陽四面環山,就算運過去,也必須要依靠洛河,無論怎麼走都要經過汴梁(開封),於是趙匡胤在開國功臣趙普的建議下,定都在了汴梁。
等到汴梁成為《清明上河圖》中那麼繁華的時候,洛陽的資源早已被榨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