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節大家都說「新年快樂」,為什麼中國不在元旦過年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 長 安 詩 社 | 科 普 ——

范雲飛:為什麼中國不在元旦過年

歷史上的「元旦」和「春節」之爭

引言 現在中國通行公曆紀年,所有單位的工作日程都是按照公曆來安排的,農時也是按照公曆更加科學。

過年代表了舊年結束、新年開始,過年要休長假。

從這些方面看來,元旦過年都更方便大家安排時間。

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絕大部分傳統節日也都按照公曆來過了,過年是元月1日,七夕是7月7日(唯有中秋節,因為需要有滿月,所以仍按照陰曆來過)。

為什麼現在的中國不在公曆的元旦過年呢?

為什麼中國不在元旦過年?故事要從民國元年說起。

1912年1月1日以前,中國使用農曆,但是1月2日,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向各省發了一通電報:

各省都督鑒:

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旦。

經由各省代表團議決,由本總統頒行。

訂定於陽曆正月十五日,補祝新年。

請布告。

孫文

這個月的隨後,孫中山又頒布一道命令: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令:

按照改用陽曆,前經本總統派員交參議院公議,當由該院全員議決,並通電各省在案。

茲惟參議院緘稱:「應即頒布曆書,以崇正朔,而便日用。

」並由該院開會議決編歷辦法四條,等因到府。

合即責令行貴部查照,斟酌美備,趕於陰曆十二月前編印成書,以便頒發各省施行。

至要。

此令。

內務部知照

從此,中國開始實行陽曆,開始了很長時間的「陽曆新年」與「農曆新年」之爭。

但是,這個「陽曆新年」與「農曆新年」之爭,你以為只是簡單的「新曆」與「舊曆」之爭麼?如果你這樣想的話,naive! 所謂曆法,其實還是個政治問題,這兩個「新年」之爭,其實還反映了政府與一般民眾之間的矛盾。

如果你問,孫先生這個陽曆,當時名流知識分子支持不支持?那當然茲支持。

孫先生是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怎麼能不支持他呢?

我們來看前清狀元、大實業家張騫的《柳西草堂日記》在那1912年陽曆新年和農曆新年的日記:

我們要知道:曆法其實還是個政治問題。

然後再看當時參議院的決議強調的「以崇正朔,而便日用」,再聯想到歷次改朝換代的「改正朔,易服色」,就不難理解了:民國改用陽曆,其實不只是我們想像的那樣,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引進西方科學的「陽曆」,放棄了中國舊有的「陰曆」。

實際上,「改朝換代」的思想暗流還在涌動,而放棄陰曆、改用陽曆,只不過是古代「改正朔」的一個翻版而已。

張騫茲瓷新曆,那是理所當然的:民國成立的第二天,他就被推舉為實業部總長了。

但是,雖然政府規定使用陽曆,但民間並不認帳。

在當時官方與民間的觀念里,所謂「過年」,只能過一個「年」。

那麼問題來了:是過你政府的「年」?還是過我們老祖宗的「年」?

1914年,北京政府內務部向袁世凱遞交了一封呈文:「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

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給假一日。

」袁世凱批准了。

在這裡,陰曆元旦被稱作「春節」,成為政府的法定假日。

我們稱陰曆年的第一天為「春節」,其實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算起來,也不過是最近一百年的事情而已。

從此,中國人所說的「過年」,就成了過兩個「年」:官方過陽曆的「年」,民間過農曆的「年」

但是,官方與民間的衝突仍然存在。

當時有一位劉大鵬,在他的《退想齋日記》的1919年2月1日農曆新年這一天寫到:

五更各廟鳴鐘,驚醒世人早起迎神,里中放炮接連不斷,此其新年也。

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過陽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為然,惟官廳慶賀,民皆睨而視之,且謂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

民情大可見矣。

在這裡,劉大鵬認為,民間慶祝農曆新年的現象,可以反映出「民情」,即民間對官方曆法的不屑。

我們說過,曆法的推行,其實就是權力的推行。

民間不願奉行官方的曆法,也可看出,當時的國家權力之弱。

所以簡要地說,公曆的1月1日和農曆的正月初一都是元旦,民國政府規定大家過公曆的元旦,但是老百姓不買帳。

而袁世凱時期又立法將農曆的元旦定為「春節」,老百姓過這個春節非常積極,從此過春節就是過年了。

還不滿足於這篇文章的小夥伴,還可以接著讀下去……

為什麼說曆法還是一個政治問題呢?我們看看《春秋公羊傳》怎麼說。

誒等等……《春秋公羊傳》是個神馬玩意兒?這麼說吧,《春秋》差不多就是漢代的憲法……

但是!因為《春秋》的原文太簡略,一般人看不懂,於是就需要憲法解釋學,其中影響最大的一部憲法解釋學著作,就是《春秋公羊傳》。

《春秋》開頭第一句說:「元年春,王正月。

」這句話的意思非常簡單:魯隱公元年的春天,是周代曆法的正月。

但《春秋公羊傳》卻把它解釋得無比複雜(前方高能,非戰鬥人員請繞行):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歲之始也。

王者孰謂?謂文王也。

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這一段是不是很繞很複雜?如果覺得不複雜的話,那就來一段更繞更複雜的董仲舒:

《春秋》謂一元之義,一者謂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

謂一為元者,示大始而欲正本也。

《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貴者始。

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

四方正,遠近莫不壹於正,而無有邪氣奸其間者……

這麼長的一段,讀完了似乎還是不懂《春秋》開頭的「元年春,王正月」到底啥意思……當然不懂啦,因為這一大段只是解釋第一個「元」字,要講完這六個字,還得好長呢~

不過我們不必在意這些細節,還是回到剛才的問題:為什麼制定曆法是個政治問題、哲學問題?

因為,在古代,只有天子才有權制定曆法,其他諸侯是沒有這個權力的。

每個月的月初,天子把曆法頒布給各個諸侯,諸侯在祖宗的廟裡祭祀,跟祖宗匯報:我們這個月又要奉行天子的曆法啦。

這個稱為「告朔」。

然後,諸侯又在宗廟裡處理政事,這個稱為「聽朔」。

同樣,只有天子才有權頒布曆法,是因為,天子嘛,顧名思義,就是天的兒子,只有天的兒子才能從老天爺那裡接受曆法,然後再讓這曆法推行於天下。

所以,制定曆法,表明自己有天賜予的正統性;把曆法推行於天下,表明自己有統治天下的權力;你奉行天子的曆法,表明你服從天子的統治。

所以說,制定曆法,不僅是個科學問題,還是個政治問題、哲學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改朝換代之後,前朝的曆法怎麼辦?一個字:改!

所以,每次改朝換代之後,都會有個「改正朔,易服色」的程序。

也就是說,新的朝代要使用新的曆法,換上不同顏色的官服。

所以,夏代的曆法,稱為《夏小正》,以夏曆的一月(寅月)為正月,商代以夏曆的十二月(丑月)為正月,周代則以夏曆的十一月(子月)為正月。

到了秦朝,就以夏曆的十月(亥月)為正月。

西漢初年,曆法也經過多次改變,後來漢武帝讓司馬遷等人制定《太初曆》,仍以夏曆的一月為正月。

司馬遷非常興奮,稱這次改歷之後,「諸神受紀」。

之後,歷朝歷代又改了很多次曆法,有過很多種不同的「正月」,但基本上還是以《太初曆》為藍本。

為什麼以夏曆的一月為正月呢?因為夏曆跟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產時令的關係最密切,最方便實用。

孔子就說過:「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

」就是說,使用夏代的曆法,乘坐商代的車子,穿著周代的禮服:這應該就是比較完美的制度了吧。

說到最後,有必要指出一點:我黨和人民政府關於「過年」的做法就聰明很多了。

關於「過年」,我們並不製造兩個矛盾的「過年」,而是沿用袁世凱以來「春節」的叫法,把「春節」那幾天稱作「過年」。

而陽曆的新年,則稱作「元旦」,雖然「元旦」的原意就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但現在說「元旦」,則專指陽曆新年。

並且,「元旦」作為引進西洋曆法的嫁妝,又給咱們增加了一個放假的理由。

這樣一來,老祖宗的「年」還是照過不誤,又憑空多出一個「元旦」三天假,何樂而不為呢?

祝大家元旦快樂!

點擊查看作者其他文章

策劃 |李四 作者 |范雲飛 編輯 |李四

長安詩社 | changanshishe

締 · 結 · 高 · 校 · 詩 · 詞 · 陣 · 營

投稿:[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