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最後都城:統萬城 距今已有近1600年歷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統萬城遺址

陽光訊 統萬城,是十六國時夏國的都城,始建於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是中國北方最早也是最著名的都城,距今已有近1600年歷史。

統萬城位於靖邊縣城北58公里處的紅墩間鄉白城子村,城址東北有淖泥河,向東南注入無定河。

因其城牆為白色,當地人稱白城子,又因系赫連勃勃所建,故又稱為赫連城,為南匈奴遺族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都城遺址。

( 郭鳳雛 記者 高慧鵬 李源)

一代名城盡顯西夏輝煌,城高牆堅一統萬邦

據了解,十六國中葉,匈奴鐵弗部劉衛辰為魏所敗,其少子劉勃勃南逃投後秦,秦王姚興對他很器重,遂命為安北將軍,使鎮朔方。

勃勃兵權在握當即與後秦反目,於東晉義熙三年(公元407年)自立為夏王,不久南下攻取秦屬嶺北諸城,又西吞南涼,從此一躍成為十六國之一。

夏鳳翔元年(公元413年)勃勃改姓為赫連,同年命叱干阿利調秦嶺以北10萬人築都城。

他說:「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萬為名」。

統萬城即由此定名。

統萬城城垣有四門,東六名招魏,南門名朝宋,西門名服涼,北門名平朔。

城牆高10仞,基厚20步,上寬10步,東西長倍於南北,周長約18里。

城內復有皇城,內營造有亭台樓閣,雕樑畫棟,富麗堂皇。

昌武元年(公元418年),勃勃還統萬,以宮殿大成,又改元真興(公元419年),並刻石歌頌功德。

據說,築城時叱干阿利督工採取殘酷的手段,以取得堅固的效果,他命工匠蒸土築牆,以鐵錐效檢,凡錐入一寸者,便立刻將其殺死,把屍體填於牆內,因此後人稱城牆的堅強程序可抵刀斧。

統萬城在長時間內是北方的重鎮之一。

此後北魏、西魏、東魏長隋唐曾在這裡置鎮、州、郡。

北宋初為党項人李繼遷占據稱西夏。

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因西夏軍隊常以此城為依託侵擾北宋,宋太宗下令毀掉統萬城,並將城內居民遷走。

統萬城修築時,「臨廣澤而帶清流」,水草豐美,但以後荒廢湮於沙漠,歷代遊人憑弔感嘆不已。

中國北方最早、最著名的都城

統萬城是中國東晉時匈奴族首領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都城,也是匈奴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是中國北方最早、最著名的都城,由漢奢延城改築而成,後來在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燾一統北方期間,統萬城被他攻克,從此設置為統萬軍鎮。

統萬城整個城池由內城和外城組成,內城分東城和西城,其遺址全部為夯土建築遺存。

西城為當時的內城,四面各開一門,城垣外側建馬面,四隅角樓的台基用加寬作法;城內中部偏南有一長方形宮殿建築台基,附近出土有花紋方磚。

郭城南北垣情況不詳,東西垣相距5千米,但遺蹟遺物很少。

憑藉其文化特質,統萬城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和人文旅遊價值,1996年統萬城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科研教學考古的旅遊勝地

統萬城繁華了五百多年,歷史文化信息豐富,反映了匈奴民族和古城的興衰,體現了中國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及其遊牧文化與中原漢族及其農耕文化的交融。

作為陝西省和全國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統萬城內珍貴文物眾多,是研究匈奴民族等多方面科學研究的重要文物資料,具有重大的考古意義。

另外,統萬城是沙漠歷史地理考察的典型例證,它的興衰反映了當地人地關係的變化和生態環境的變遷,揭示了人類活動對脆弱生態環境的巨大影響,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是城址周圍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當然,統萬城更是研究中國北方少數民族 (尤其是匈奴民族)、古代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科技、軍事、城市、建築藝術以及生態環境變遷等方面的基地,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如今的統萬城已然成為了一座歷史文化紀念碑,具有深厚的人文意蘊,它可以讓人們體味它歷史的輝煌與現實的悲涼,可以滿足遊客覓奇獵古、回歸歷史、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同時也是古代文化歷史、建築藝術、環境變遷、民族史等方面的科研教學考古的旅遊勝地。

編輯 陽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榆林歷史景點----統萬城

統萬城位於陝西省靖邊縣紅墩界鄉白城則村,陝北邊境納林河南,無定河北岸原頭上。地理座標為東經109度9分,北緯37度59分之間,城址內外被流沙所淹,周圍植被稀少。  城址由外城廓和內城構成,,內城...

白城子 東方大地匈奴最後絕唱

夏日再次來到毛烏素沙漠邊緣的白城子,這裡浩瀚的戈壁,遼闊的天空和風吹草低看見的那些城郭遺址,讓人感嘆匈奴在世界唯一都城遺址的堅固,走在遺址的草間,仿佛聽見這個匈奴在東方大地最後絕唱的餘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