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潁川士族(荀氏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於三國時期士族的論述,我在前面的文章里曾經進行過淺談的分析,應我的好朋友尚尚的邀請,今天一起來聊一聊潁川士族;潁川作為中原腹地,是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大郡,相傳黃帝出生於潁川,大禹曾建都於此,因此潁川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蘊,自然衍生了諸多「大戶人家」,而在三國時期,最著名的當屬「荀、陳、鍾、韓」四大家族,四大家族的門生故吏遍布於天下,共性與差異性並存,在歷史的變遷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潁川郡今在河南省登封市附近區域

對於潁川第一大士族,我個人偏向於荀氏家族,荀淑對於荀氏的發跡功不可沒,荀淑官居侍郎,是荀子的第十一世孫,荀淑共有八個兒子,素有「荀氏八龍」之稱,八子在朝廷都任有官職,其中以六子荀爽最為出名,曾任司空,是漢代著名的經學家,淑生爽、爽生彧,荀淑的孫子荀彧,曾孫荀攸都是曹魏集團的重臣,荀氏是真真正正的名門士族。

荀氏家族的共性就是具有強烈的正義感,在漢末「黨錮之禍」中,三君中的陳蕃、以及李固、李膺、王暢等黨派人士都是荀淑的弟子,荀淑不滿外戚專權,辭官而不就,桓帝借官宦勢力剷除外戚集團,士族階層又十分討厭官宦勢力,最終引發了「黨錮之禍」,荀淑捲入黨錮之爭的同時,他的兩個兒子也相繼死於國難,從此荀氏家族進入漫長的冰凍期,不再過問朝政,荀氏家族開始潛心研究儒學,好學者終有大業。

不久黃巾起義爆發,荀爽受王允之邀出任司空,荀爽出任司空一職,標誌著荀家正式從潁川走向中央,但是好景不長,荀爽在董卓之亂後,不久便病死。

荀爽,號為「碩儒」

董卓專權後,大漢王朝風雨欲墜,到了荀彧這一代,荀氏家族為躲避戰亂,舉家搬遷至冀州,荀氏家族曾投靠於袁紹,荀諶、荀攸等都成為了袁紹的上賓,但荀彧在袁紹身上看不到出路,轉而投靠了曹操,荀彧為曹操立下了汗馬功勞,荀氏家族從荀彧開始在曹魏集團中站穩了腳跟,舉賢任能,荀彧為曹操推薦了華歆、王朗、郭嘉、杜畿等許多名士,包括他的侄子荀攸,為曹操獻計破呂布、降張繡,敗袁紹,其兄荀衍、荀悅在曹魏集團都官居要職,可以說曹操時代非常倚重荀氏家族,但是荀家獨有的正義感也給荀彧帶來了殺生之禍,在漢室的態度上,荀彧始終與曹操分歧很大,建安十七年,荀彧自殺而亡。

到曹丕篡漢時,由於荀惲與曹植的關係十分微妙,曹丕深為所恨,但是荀惲娶了曹操的女兒安陽公主,是曹丕的姐夫,又因陳群娶了荀彧的女兒荀氏,曹丕又不敢做出什麼出格的動作,所以一直邊緣荀氏,而此時的荀氏家族似乎已經到達了一個瓶頸期。

荀令留香,荀彧其實是一個美男子

然而曹魏集團命運多舛,公元249年,司馬氏發動高平陵之變,篡奪了曹魏政權,作為荀氏家族代表的荀顗、荀勖在利益面前選擇了拋棄曹魏集團,歸附於司馬氏,與陳泰、鍾會等人形成鮮明的對比,此時的荀氏家族早已經把祖輩的「正義感」拋之腦後,荀顗依附於賈充,作惡多端;荀勖勾結私黨,排除異己,二人善於鑽弄權術,可謂是「好事多為」。

荀勖不僅善於權術,更是一名出色的音樂家

然而到了晉代,中原大地歷經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浮屍千里,餓殍遍野,漢人幾乎慘遭滅絕;後五馬渡江,東晉王朝建立,然而此時的荀氏早已不是曾經的名門望重,荀氏家族曾發跡於漢末,盛於曹魏,歷經幾代人的心血,但最終消逝在東晉王朝,荀氏在中華文化的傳承,以及藝術上的造詣對後世影響很大,荀淑尊師尊儒,荀爽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政治家,而荀彧、荀攸為中國北方的統一立下悍馬功勞,荀氏作為傳統的士族階級代表曾與官宦勢力、與外戚勢力作鬥爭,為國為民,尊儒重道,可以說是一支非常具有正義感的名門望族,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潁川士族階級的立場,奈何後世無人繼成正統,徹底拋棄了士族階級的氣質,淪為了統治階級的附庸,在經歷東晉時期荀羨的短暫回暖後,潁川荀氏再無東山再起之力,從而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淺談潁川士族(陳氏、鍾氏)

潁川陳氏發跡於漢太丘長陳寔,到陳群時達到頂峰,歷經魏晉南北朝經久而不衰,是潁川氏族中難得的常青樹,潁川陳氏更是在北魏時期被認定為潁川首姓,可見地位之不凡;從源頭來看,作為「潁川四長」之一的陳寔...

他是曹操最重要的助手,曹操為什麼要殺掉他

曹操手下有很多武將、謀士,個個叱吒風雲,身手不凡,為曹操平定群雄立下汗馬功勞。然而要問哪個功勞最大,曹操最器重哪個,你知道嗎?不是曹洪曹仁,不是夏侯惇夏侯淵,不是典韋張遼,不是程昱,不是郭嘉,不...

門閥士族之潁川荀氏影響力到底有多大?

門閥士族是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在社會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官僚士大夫組成的政治團體。在東漢時期萌生,魏晉時期形成並大力發展,南北朝期間逐漸走向衰落,隋唐時期一蹶不振,直至唐末消亡殆盡。

三國說之淺析強大的潁川荀氏

潁川荀氏是後漢至西晉時期的典型士族之一,經歷了從後漢末年形成世家大族再變成魏晉高門的整個時期,在晉室南渡後式微,並最終湮滅於南朝。從漢至隋,史書記載者百人,從政者諸多,各代人先後不同程度的參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