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曾國藩為什麼會同時受到毛主席和蔣介石的推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曾國藩,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頗受爭議的人物。
他主持領導的湘軍集團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主力,而他晚年處理天津教案的結果又廣受非議,所以有些史家在評論曾國藩時,往往稱之賣國賊、劊子手。
然而,事物總有兩個方面,排除政治因素,近代對曾國藩的思想理念、處世哲學推崇備至的名人也能數出一大串來,如李鴻章、梁啓超、毛澤東、蔣介石等。
能讓毛主席佩服的人極少,曾國藩就是這些為數不多的人之一。
主席年輕時說他自己「獨服曾文正公」,晚年又評論曾國藩「是地主階級中最厲害的人物」。
蔣介石對曾國藩也極為推崇,說其足以任自己的老師。
毛澤東、蔣介石二人無論在意識形態還是性格特點上,都是迥然不同的,他們分別領導的政治集團還是相互對立、征戰多年的,而他們對曾國藩的認知上卻是一致的。
究竟是什麼使得毛蔣二人對曾國藩如此推崇呢?
曾國藩是清朝咸豐、同治兩朝權勢最重的漢臣。
在他政治生涯的鼎盛時期,不但自身官至兩江總督,手下總攬江蘇、江西、安徽、浙江四省(清政府的稅賦重地)的軍政大權,全國十八個省(當時)中有十三個省的督撫由其門生故吏出任,而且其一手組建起來的湘軍更是擴至五十萬之眾。
湘軍集團所擁有的政治、軍事力量空前強大,足以與滿族貴族為主導的清廷分庭抗禮。
在這種情勢之下,湘軍集團內部擁立曾國藩「更進一步」以使自己飛黃騰達的人大有人在。
1864年,隨著太平天國被鎮壓後,湘軍的發展到了頂峰,曾國藩被歷史推到了風口浪尖。
有一則小「故事」,說明了當時的情景——
在天京被攻陷後的一天晚上,湘軍的三十幾員高級將領齊聚曾國藩的住所求見大帥。
曾國藩整裝步入大廳,態度嚴肅地命眾將就坐,也不問眾將來意。
眾將見主帥表情如此,也不敢出聲。
如此相對片刻,曾國藩命人取紙筆,進以簿書紙,命換大紅箋,曾國藩就案揮筆,寫了一副對聯,寫後擲筆而起,一語不發,從容退入後堂。
眾將不值所措,屏息良久,才由曾國荃趨前拿起紅箋,只見曾國藩寫了十四個大字:
倚天照海花無數
流水高山心自知
由此可見,曾國藩當時完全了解眾將的來意是什麼,但他卻不點破,只是以很隱蔽的方法,很明確地表明了心跡。
與手下所期望的截然相反,為了向清廷表明自己沒有擁兵自重,更沒有其他的非分之想,曾國藩一方面壓制平亂有功的九弟曾國荃向朝廷要官;另一方面自剪羽翼,主動裁撤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湘軍。
他未雨綢繆,在兩江總督的任內拚命籌錢,兩年內募集到五百萬兩軍費,1864年7月攻下天京,他在次月就開始裁兵,沒有向朝廷要一文錢的裁兵費。
曾國藩的這番以退為進的苦心之舉,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自然是看在眼裡,心照不宣的。
曾國藩生前曾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在他死後,清政府給他諡號「文正」(按諡法:道德博聞曰文,靖共其位曰正)便是對他最好也是最高的回報!
功高震主,古來有之。
不管哪朝哪代,統治者對手下的功臣總有一份顧忌,這點在改朝換代的初任統治者身上尤為明顯,漢高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莫不如此。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這似乎成了成功的統治者對待功臣們慣用的手法。
曾國藩自幼接受孔孟之道的教育,一心希望通過「修齊治平」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實際上他也確實按照這個步驟一一做到了)。
曾國藩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某些方面已經到了苛刻的地步。
他在不斷完善自身修養的同時,還不時地將自己的心得經驗灌輸給弟弟和學生們,而其中積極的部分也確實影響了許許多多的後人。
曾國藩在他政治生涯頂峰時,仍能保持十分清醒的頭腦,是因為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知足哲學無時不在敦促其「功成身退」。
對歷史上那些功高震主的名臣們的下場,他是再熟悉不過了,當部下們希望其更進一步的時候,他卻想著如何全身而退。
在建下鎮壓太平天國這一不世奇功之後,曾國藩並沒有效法范蠡、張良,立即抽身而退,而是不露聲色地繼續為朝廷收拾戰亂帶來的殘局。
天津教案為他帶來諸多罵名,他也默默地承受了。
之後不久,曾國藩便因病死在兩江總督的任上。
曾國藩的一生無疑是非常成功的。
使其成功的原因很多,如高深的學問素養,近乎完美的傳統文化人格等等,不一一贅述。
其中最最重要的是一個「度」字!曾國藩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能做到審時度勢、把握分寸,為人為己都留有三分餘地,其對「度」字的把握功夫已是爐火純青,這才使得他在官場安身立命、進退自如、遊刃有餘。
他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為當時的統治者立下很大的功勞,卻仍然一如既往的老實本分。
象曾國藩這樣一個讓統治者放心的、近乎完美的輔臣古往今來,屈指可數。
毛主席身邊有一個——周恩來,是其成就大事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蔣介石則一個也沒有!
作者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