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為台灣創造了一個流行詞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勿忘在莒」這個成語,對大陸人來說比較生僻,但對生活在台灣的人們來說可謂耳熟能詳。
因為蔣介石自1949年敗退台灣以後,基本以「勿忘在莒」為座右銘,並常以此提醒台灣軍民。
「勿忘在莒」成為台灣的一個流行口號。
莒(ju),是一春秋時期的一個小國,戰國時歸附齊國,在今山東省莒縣境內。
「勿忘在莒」,大體有兩個出處:一出自《呂氏春秋·直諫》:「齊桓公、管仲、鮑叔、寧戚相與飲酒酣,桓公謂鮑叔曰:『何不起為壽?』鮑叔奉杯而進曰:『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在於魯也,使寧戚毋忘其飯牛而居於車下。
』」
這段歷史說的是春秋時代,齊襄公昏庸,齊國內亂,公子齊小白為逃避殺身之禍,於公元前686年夏在鮑叔牙的保護下逃到莒國的姥姥家避難,第二年,齊襄公去世,小白歷經艱險回齊國做了國君,他就是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主為齊桓公。
「勿忘在莒」,在這裡是比喻「不要忘本」。
「在莒」還有另一出處,據《史記》等史料記載,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攻占齊國都城臨淄等七十餘城,惟莒與即墨二城未被攻占,齊緡王出奔莒城,次年被臣下所殺。
其子法章在莒被擁立為襄王,率眾保莒以拒樂毅;田單堅守即墨,後來燕軍被田單的火牛陣所破,奪回了七十餘城,襄王守莒而最終復國。
在這裡「勿忘在莒」,就是告誡「不要忘記復國」。
蔣介石所引用「勿忘在莒」,一定是「田單復國」這一歷史典故。
1952年1月,蔣介石到金門島視察,特意給金門守軍題詞:「勿忘在莒」,當時,國民黨軍隊駐防金門的司令官胡璉將軍對此心領神會。
當年就在金門督造了一座「莒光樓」,樓內有「勿忘在莒」匾額和「莒光」二字,大概是「勿忘在莒」與「光復大陸」的縮寫吧。
現在「莒光樓」已成為觀光景點。
據說,1964年12月2日,蔣介石視察金門時又發起了「勿忘在莒」學習運動。
蔣介石的用意非常明確,就是想借著這個歷史典故,鼓勵台澎金馬的「國軍」勵精圖治,臥薪嘗膽,向莒人學習,有朝一日「反攻大陸」,統一中國。
蔣介石親筆題寫的「勿忘在莒」四個大字,被鐫刻在金門最高點的太武山的石壁上。
還讓「國防部」制發了「勿忘在莒」徽章。
總之,蔣介石到台灣後,終生念念不忘「勿忘在莒」。
他是把台灣當作「莒」,效法田單、齊襄王以小莒而成就「復國」之志。
台灣的「勿忘在莒」之聲直到蔣經國去世後方才消停下來。
兩蔣時代的台灣歌曲中也貫穿著「勿忘在莒」精神。
如《反攻復國歌》:
「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大陸是我們的國土,大陸是我們的鄉親。
我們的國土,我們的鄉親。
不能讓俄寇欺侮,不能讓血肉屈辱。
我們要反攻回去,我們要反攻回去,把大陸收復,把大陸收復!」
今天,站在歷史的高度去看蔣介石的「勿忘在莒」,無疑會發現蔣介石終其一生堅持的「一個中國」立場,終其一生念念不忘的「中華民族的大一統」大業!在「一個中國」的理念上,國共兩黨是認同的,這是不爭的事實。
「台獨」分子發起的看似可笑的「去蔣化」活動,其目的也就是挖掉蔣介石所堅持「一個中國」的「勿忘在莒」精神。
35字祝酒詞 道出君臣間動人故事 君臣暢所欲言 成就齊桓公霸業
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前643年)有一次宴請管仲、鮑叔牙、甯戚。這幾位大臣都是輔佐桓公稱霸的功臣。君臣喝到酒興酣暢時,齊桓公請鮑叔牙起身,為大家敬酒。
諸葛亮常以管仲、樂毅自比,管仲是齊桓公名相,樂毅是誰?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先生,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發明家,曾未出山崗已三分天下,六出祁山更是感人肺腑。在中國諸葛亮是家喻戶曉,實力更是非常強大,他常以管仲、樂毅自比,管仲是春秋...
【成語一則】勿忘在莒:齊桓公小白早期的苦難人生
【出處】《呂氏春秋·春秋》【故事】「勿忘在莒」出自《呂氏春秋·春秋》,講的是小白此時已經成功繼承君主之位後,鮑叔牙進言的故事:齊桓公、管仲、鮑叔、甯戚相與飲。酒酣,桓公謂鮑叔曰:「何不起為壽?」...
蔣中正念念不忘「毋忘在莒」,兩岸統一卻從做生意開始
台灣歷史上,有一個名詞,叫反攻大陸。蓋言被打到寶島上去的老蔣,時刻不忘自己從哪裡來的,要回哪裡去。而相應的,在大陸,也有個詞,叫解放台灣,意思是,中國統一大業,只余台灣了。針鋒相對,想看誰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