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為台灣創造了一個流行詞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勿忘在莒」這個成語,對大陸人來說比較生僻,但對生活在台灣的人們來說可謂耳熟能詳。

因為蔣介石自1949年敗退台灣以後,基本以「勿忘在莒」為座右銘,並常以此提醒台灣軍民。

「勿忘在莒」成為台灣的一個流行口號。

莒(ju),是一春秋時期的一個小國,戰國時歸附齊國,在今山東省莒縣境內。

「勿忘在莒」,大體有兩個出處:一出自《呂氏春秋·直諫》:「齊桓公、管仲、鮑叔、寧戚相與飲酒酣,桓公謂鮑叔曰:『何不起為壽?』鮑叔奉杯而進曰:『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在於魯也,使寧戚毋忘其飯牛而居於車下。

』」

這段歷史說的是春秋時代,齊襄公昏庸,齊國內亂,公子齊小白為逃避殺身之禍,於公元前686年夏在鮑叔牙的保護下逃到莒國的姥姥家避難,第二年,齊襄公去世,小白歷經艱險回齊國做了國君,他就是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主為齊桓公。

「勿忘在莒」,在這裡是比喻「不要忘本」。

「在莒」還有另一出處,據《史記》等史料記載,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攻占齊國都城臨淄等七十餘城,惟莒與即墨二城未被攻占,齊緡王出奔莒城,次年被臣下所殺。

其子法章在莒被擁立為襄王,率眾保莒以拒樂毅;田單堅守即墨,後來燕軍被田單的火牛陣所破,奪回了七十餘城,襄王守莒而最終復國。

在這裡「勿忘在莒」,就是告誡「不要忘記復國」。

蔣介石所引用「勿忘在莒」,一定是「田單復國」這一歷史典故。

1952年1月,蔣介石到金門島視察,特意給金門守軍題詞:「勿忘在莒」,當時,國民黨軍隊駐防金門的司令官胡璉將軍對此心領神會。

當年就在金門督造了一座「莒光樓」,樓內有「勿忘在莒」匾額和「莒光」二字,大概是「勿忘在莒」與「光復大陸」的縮寫吧。

現在「莒光樓」已成為觀光景點。

據說,1964年12月2日,蔣介石視察金門時又發起了「勿忘在莒」學習運動。

蔣介石的用意非常明確,就是想借著這個歷史典故,鼓勵台澎金馬的「國軍」勵精圖治,臥薪嘗膽,向莒人學習,有朝一日「反攻大陸」,統一中國。

蔣介石親筆題寫的「勿忘在莒」四個大字,被鐫刻在金門最高點的太武山的石壁上。

還讓「國防部」制發了「勿忘在莒」徽章。

總之,蔣介石到台灣後,終生念念不忘「勿忘在莒」。

他是把台灣當作「莒」,效法田單、齊襄王以小莒而成就「復國」之志。

台灣的「勿忘在莒」之聲直到蔣經國去世後方才消停下來。

兩蔣時代的台灣歌曲中也貫穿著「勿忘在莒」精神。

如《反攻復國歌》:

「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反攻,反攻,反攻大陸去!大陸是我們的國土,大陸是我們的鄉親。

我們的國土,我們的鄉親。

不能讓俄寇欺侮,不能讓血肉屈辱。

我們要反攻回去,我們要反攻回去,把大陸收復,把大陸收復!」

今天,站在歷史的高度去看蔣介石的「勿忘在莒」,無疑會發現蔣介石終其一生堅持的「一個中國」立場,終其一生念念不忘的「中華民族的大一統」大業!在「一個中國」的理念上,國共兩黨是認同的,這是不爭的事實。

「台獨」分子發起的看似可笑的「去蔣化」活動,其目的也就是挖掉蔣介石所堅持「一個中國」的「勿忘在莒」精神。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