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皇帝的救命恩人,當他被奸人誣陷後,皇帝下手毫不手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古君王就是多疑的代名詞,第一類是以曹操、雍正為代表的皇帝,他們才華橫溢,同時也有著敏感多疑的個性。

這樣的個性在坐上皇位之後就轉變成了對他人的懷疑提防,以鞏固自己的皇權。

另外一類則是以朱元璋、趙匡胤為代表的皇帝,他們的江山是從別人手中搶來的。

所以,這皇位他們坐得也並不安穩,時時刻刻擔心著別人也要來搶走自己的江山。

歷來死在皇帝多疑性格下的人不在少數,古有名將岳飛,近有清代文字獄。


然而,還有這樣一類人,他們曾經隨皇帝開闊疆土,隨帝王爭奪江山。

但是,這樣的人只能與皇帝同患難,往往落得一個悲慘的含冤而死的下場。

今天就介紹一位這樣的將軍——張瓊。

據正史記載,張瓊曾兩次救過宋太祖趙匡胤的性命。


九五七年,趙匡胤奉周世宗之命攻打十八里灘砦。

期間,趙匡胤所在的船隻被團團包圍,戰事愈演愈烈,期間更是有一驍勇戰士直奔趙匡胤而來,意在直取趙匡胤的性命。

在場包括趙匡胤在內的所有人都被這突如其來的狀況嚇得目瞪口呆,不敢妄動。

只有張瓊一人沉著冷靜,暗自拔弓,將敵軍一箭射死。

之後,趙匡胤在壽春之戰前夕奉命探查敵軍軍情,不幸被敵軍察覺,隨即,敵軍動用了攻勢猛烈的車弩。

刀林劍雨之中,張瓊以身蔽太祖,身中數箭。

最後,幸運大難不死,隨即,成為宋太祖趙匡胤的左膀右臂。

趙匡胤對這位救命恩人一直都十分信賴,「杯酒釋兵權」時很大程度上是靠著禁軍的支持走上皇位。

自然而然的,趙匡胤對禁軍首領的人選考量再三,最終,還是選擇了張瓊。


張瓊作為禁軍首領,之後又接替了趙匡胤胞弟的殿前都虞侯的職位。

這些種種都不難看出,趙匡胤對張瓊還是十分信任的。

那後來,張瓊又是怎麼失去趙匡胤的信任最終落得含冤而死的結局呢?

因為,趙匡胤這個人本身的多疑性格,再加上,特定的歷史大環境下,趙匡胤當政時曾大肆宣揚特務政治。

即,皇帝培養耳目,監視臣子的所作所為。

史珪和石漢卿就是當時著名的「小人」,也是造成張瓊冤死的罪魁禍首。


因為,張瓊長時間征戰沙場,不諳官場的勾心鬥角,加之其性格火爆,無意之間就得罪了許多人。

史珪和石漢卿十分厭惡張瓊的為人作風,張瓊也同樣看不上他們進讒言換取官職的不堪手段。

後來,乾德元年(965)八月,在張瓊外出行動時,史珪和石漢卿藉機向上進讒言,污衊張瓊。

罪名有四:

一是「擅選官馬乘之」;

二是「納李筠僕從於麾下」;

三是「養部曲百餘人」;

四是「巫毀皇弟光義為殿前都虞候時事」。

這樣的四條罪名,就將張瓊置於死地。

也許是罪名三觸動了皇帝敏感的神經,張瓊被從外調回,由皇帝親自審問。

由於,張瓊征戰沙場數年,一身傲骨,所以,不肯認罪,也不願意求饒。

最後,在監獄中自殺,並且,自殺以前將一直隨身攜帶的佩玉留給母親,以死明志。

本紀本著為尊者諱的原則,說張瓊是自殺,也沒有錯,但實際上他自殺是皇帝所賜的——「賜死於城西井亭」。

後來,清查張瓊府邸時,只發現奴僕僅三人。

面對這樣的污衊,趙匡胤卻沒有對史石二人多加指責,甚至,沒有處罰。

只是簡單的責備石漢卿一句:「你說張瓊有奴僕部曲百人,在哪裡呢?」

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也許是趙匡胤本身就已經對這位手握兵權的老部下心懷忌憚,史珪和石漢卿也正是看透皇帝這樣的心思,才敢肆無忌憚的污衊這位作風端正、剛正不阿的老將軍。

後來,史珪和石漢卿二人去世時,萬人稱快,這也足以看出史珪和石漢卿在當時並不受廣大的群眾的歡迎,當然,他們害過的人也不僅僅是張瓊一人。

在那樣的歷史壞境下,我們不得不承認史珪和石漢卿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朝堂是需要敢於直言的君子,但是,也需要鄉史珪和石漢卿兩人一樣的小人。


與其說張瓊死在史珪和石漢卿手裡,不如說張瓊死在競爭慘烈的官場鬥爭中,死在自己的不諳世事,死在君主的懷疑之下。

之後,太祖遂優恤其家,以其子尚幼,乃擢其兄進為龍捷副指揮使。

參考資料:

『《宋史》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十八、《宋史·太祖本紀》、《宋史·張瓊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