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軍事常識:城牆到底有多堅固?又是怎麼建成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城池堡壘,是古代最重要的防禦工事。

古書記載,大概中國自進入文明時代以來,就已經開始修築城池了。

考古發掘也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古人就學會了修築城池。

中國古代的城牆,大多用夯土修築。

在少數地區,則有用石頭修築的城牆。

石頭城牆的修築成本較高,而且合適的石材並不是到處都有。

夯土城牆的主要原料就是土,便於就地取材。

夯土城牆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可以一體築造成型。

築城用的土,是經過處理的泥土。

古代的築城工匠們,往往用羊血、雞蛋等材料加入泥土當中攪拌,以增加泥土的粘性。

修築城牆的時候,每鋪上一層土,就要夯實、壓牢,然後再鋪第二層。

這樣一層一層累加起來,就形成了高達十幾米的城牆。

很多夯土城牆外面還包上了磚,成為包磚城牆。

這樣就比單純的夯土城牆更為堅固。

夯土包磚城牆保留至今的代表作,就是南京城牆。

古代的城池往往依山傍水修建,城池周圍有水環繞,稱為「護城河」。

城牆頂部是平坦的,供士兵站在上面守城。

城牆頂部還設置帶有垛口的矮牆,稱「女牆」,士兵可以躲在後面發射箭矢。

城牆往往高達十幾米,攻城的士兵如果在城牆腳下進行破壞作業,城頭上的士兵就難以擊中他們。

為了消除這種射擊死角,人們在築城時就每隔一段距離,設置一個突出城牆的墩台,稱為「馬面」或者「敵台」。

馬面與主城牆配合,就能有效消除射擊死角。

城池需要有對外通道,所以就在四面開設城門。

城門是城牆防禦的薄弱處,在攻城戰中是敵方的重點進攻目標,所以古人很重視對城門的防禦。

城門的正上方設有望樓,供主將在上面指揮守城。

在主要的城門處設置有吊橋,平時放下,戰時拉起,保護城門。

城門後面還設置懸門,以便在城門被攻破之後作為備用城門。

後來又有了「瓮城」這種設計,就是在城門處額外修築一圈城牆。

敵人如果攻破城門,還會有瓮城的阻擋,甚至被瓮城上埋伏的守城士兵打得措手不及。

夯土城牆、女牆、望樓、敵台、吊橋、瓮城,再加上環繞城牆的護城河,這些構成了中國古代的城池防禦體系。

有了這樣一套完整的防禦體系,古代的城池就成為了一個個易守難攻的堡壘。

保存至今的北京宛平城牆,在「七七」事變中遭到了日軍野戰火炮的轟擊,但依然屹立不倒,至今我們還可以看到城牆上的彈坑。

可見,即使是一般的近現代火炮,也難以完全摧毀城牆,而在缺乏大威力爆炸性火器的冷兵器時代,攻打這樣的城池無疑是進攻方的噩夢。

所以我們在史書中看到了很多曠日持久、慘烈無比的攻城戰。

有鑒於此,攻城之法,唯不得已,不到萬不得已誰都不願做攻城的一方!(喜歡古代歷史的歡迎收藏轉發和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