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和司馬懿專權有何不同?曹爽只是要權,司馬懿還要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年曹叡病危,將大魏傳位給曹芳。

由於曹芳年幼,郭太后身後又沒有門閥士族支持,再加上曹丕有嚴格的規定,不允許太后專權,因此郭太后自然無法垂簾專政。

本來曹叡想讓同自己一起長大的燕王曹宇、曹仁的兒子曹肇和武衛將軍的曹爽一同輔政,但由於自己的兩位秘書郎在曹叡耳旁不斷進言,病入膏肓的曹叡喪失了判斷能力,最終安排宗親的曹爽,與非宗親的司馬懿兩人一同輔政。

這樣的安排從官職上看沒有太多問題,畢竟一個大司馬,一個大將軍,這與曹叡登基之初頗為相似。

然而此時的情況又與當時有所不同,畢竟大司馬換成了外姓之人。

正因為司馬懿並非曹氏宗親,而郭太后又因為曹丕立下的規定而沒有什麼權勢,因此曹爽在逐漸開始專權。

他不但開始大肆享受權勢帶來的種種好處,極盡奢華,而且開始對朝中大臣進行大洗牌。

所謂的大洗牌,就是給那些資歷高,背景深的二朝,三朝元老們加官進爵,給予優待,但卻逐步收回他們手中的權勢,同時不遺餘力的提拔自己身邊的人,如夏侯玄,何晏等人,還讓自己的兩個弟弟掌握宮廷禁軍。

這樣一來,曹魏大權盡歸曹爽所有。

只不過曹爽再過分,他畢竟是曹氏後裔,無論如何都不會超過這樣的範疇。

而司馬懿不同,一旦司馬懿專權,曹魏的皇權落入司馬家手中,那就不僅僅只是專權,而是要謀權篡位了。

而這,就是曹爽與司馬懿的不同。

雖然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後已在表示,自己不過是奉了郭太后之命,除掉曹爽,為曹芳爭奪回應有的權力,以避免曹爽在大權在握後,可能出現的廢曹芳而自立為帝的情況。

但實際上,曹爽根本就沒有成為帝王的能力,他也沒有成為帝王的心思。

要知道政變之時,他手中可是握著曹芳這張寶牌的,此時司馬懿不過是占據著洛陽,手中握著郭太后,相比之下,當然是曹爽更有優勢。

如果當初他一意孤行,以皇令召集各路大軍攻打洛陽,或者就此不要洛陽,到別處讓曹芳禪讓,自立為帝,都比交出手中大權,坐以待斃要好得多。

可見曹爽此人只有專權之能,而無謀皇位之心。

而真正想要謀權篡位的,只能是司馬懿。

要知道曹爽當初對待朝中的元老大臣,不過是用高官厚祿養起來,並逐漸用官二代來替代他們,形成自己手中的政權。

而這也是後來這些元老支持司馬懿發動政變的主要原因。

畢竟曹爽侵犯到了他們,甚至他們身後家族的利益,這些朝中的元老自然不會坐視不理。

再加上曹爽窮兵黷武,鋪張浪費,舉國上下一片罵聲,如果曹爽還繼續專政,只怕曹魏政權都要支撐不下去了,因此這些人站出來支持司馬懿,不過是為了曹魏政權的大局著想。

那司馬家專權之後呢?司馬懿專權後可就沒有曹爽那麼好說話了,他也對朝廷大臣們進行了一次大洗牌,而且司馬懿不但要權,還要這些人的命。

司馬懿政變成功,手握大權後,他開始用司馬家的親戚,門生等「自己人」掌握曹魏內外軍政大權。

而這些曹魏大臣們只要表達出自己的一絲不滿,或者忠於曹魏之心,就會被司馬懿無情的清洗掉。

如在政變中支持司馬懿的老臣王凌,在司馬懿手握大權後不僅沒有掌握更多的權勢,反而因為可能威脅到司馬懿收回權力,而被司馬懿上奏任命為司空,為的就是要收回王凌手中的兵權。

而王凌也發現了司馬懿居心叵測,這才發動兵變,想要阻止司馬家專權,只可惜他還是晚了一步,最終事情敗露,只能服毒自盡。

司馬懿不僅要回了兵權,還要了王凌的性命。

筆者認為,曹爽與司馬懿最大的區別,正是在於曹爽僅僅只是為了專權,而司馬懿則是為了他個人和司馬氏家族,還要了其他大臣的命,雖然他在死前都不曾謀權篡位,但實際上這樣的行徑,已經與謀權篡位無異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