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淹七軍,龐德慷慨赴死,于禁投降被關——關羽(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話說劉備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自稱漢中王,並任命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

關羽接到任命的旨意後,聽說自己和黃忠官階相同結果勃然大怒,說:「大丈夫絕不能和老兵同列!」並且拒絕接受任命!

被劉備派去宣布任命的是益州前部司馬、犍為人費詩,費詩見到關羽如此反應,便對關羽說:「創立王業的人,所用的人不能都一樣。

當年蕭何、曹參和漢高祖年幼時就關係很好,而陳平、韓信是後來前來投靠的亡命之人;可到後來排列地位時,韓信位居最上,沒有聽說蕭何、曹參對此有過任何怨恨。

如今漢中王因為一時的功勞,尊崇黃忠,而在他心中,諸將的遠近輕重,黃忠怎能和您相比呢!況且漢中王與您猶如一體,休戚相關,禍福與共。

我認為您不應如此計較官號的高下,以及爵位和俸祿的多少。

我呢,不過就是一個傳令的使者,奉命之人,您如果不接受任命,我就這樣回去也是復命。

只是我為您這樣感到惋惜,恐怕您以後要後悔的。

」關羽聽了他的話以後,如同醍醐灌頂一般醒悟過來,大為感動,立即接受了任命。

雖然如此,大家也不難發現關羽的胸襟總歸是有些狹窄和局限的,自恃功勞大,已經驕傲得很了。

而且從關羽對待東吳這個同盟的態度來看,關羽並沒有魯肅的認識和覺悟,沒有把孫劉聯盟作為共同抗曹的基礎,也說明了關羽在政治和外交上是存在著很大欠缺的,當然這也是和關羽本人的驕傲自大有著密切的關係。

而且這次關羽雖然明白了團結不攀比,不打壓同僚,但是他驕傲自大的性格和思維方式並沒有因此改變,也因此為日後激怒孫權導致江東突襲荊州埋下了伏筆。

而在當時孫權正在進攻合肥,曹魏的主力都駐守在淮南來抵禦孫權的進攻。

揚州刺史溫恢對兗州刺史裴潛說:「此處雖然有賊人(指孫權),卻不值得擔憂。

現在剛剛漲水,征南將軍曹仁卻孤軍深入,而且並沒有做長遠的準備。

關羽強悍狡猾,只恐怕征南將軍會遭遇變故啊。

」不久,關羽果然令南郡太守糜芳守衛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以防備江東,他自己則率軍向樊城的曹仁發起進攻。

曹仁被關羽圍在樊城,向曹操求救,曹操派出大將于禁率領七軍援救襄樊。

立義將軍龐德當時剛剛與曹仁一起平定了宛城的叛亂不久,儘管如此,樊城諸將因為龐德的堂兄龐柔在漢中(此時,漢中已屬劉備),對龐德仍然頗有猜疑,很有些不信任。

龐德因此時常說:「我身受國恩,義在效死。

如今關羽來犯,我一定要親自上陣與他對戰。

不是我殺他,就是他殺我。

後來在兩軍對陣時,龐德勇猛出擊與關羽交戰(我覺得這次交戰很可能是三國時期少有的單挑之一),龐德本身武藝出眾驍勇善戰,而且有一個特長就是射箭,於是在和關羽交戰時,居然騰出手來,引箭射中了關羽前額(不過傷勢不重)。

當時龐德經常騎白馬,因此關羽軍稱他為白馬將軍,對他頗為忌憚。

當時曹仁讓龐德在樊城北邊十里的地方屯紮,與樊城的守軍相互呼應,防止被關羽派兵切斷糧道水道或者援軍兵道,將樊城圍成一做孤城。

到了八月份,雨季到來,天降大雨十餘日,導致漢水暴漲。

關羽因此掘江堤以大水灌于禁軍,致使樊城城牆外的平地積水竟然有五六丈之深。

五六丈是什麼概念?那時候一丈大概相當於現在2米3到2米4左右吧,五六丈就是11~14米深的水,差不多得有4~5層樓那麼高的水位了。

於是于禁、龐德與諸將都到堤上避水,除此之外,也沒有其他地方可以迴避了。

於是關羽便乘船攻擊于禁和龐德軍,以大船四面發箭射向堤上。

龐德披甲持弓,箭不虛發。

將軍董衡、部曲將董超等因為水勢太大,加上關羽軍的箭矢如蝗,抵擋不住,欲降關羽,都被龐德臨陣處斬。

龐德從早上力戰至過了中午,關羽的攻勢逐漸越來越急,箭矢用盡,雙方短兵相接。

龐德對督將成何說:「我聽說良將不怕死,不苟且偷生,烈士不毀大節來求活命。

今天就是我戰死沙場的日子。

」於是戰意更盛,氣士更壯,但是水位還在不斷升高,魏軍官吏士卒都不得已投降了。

龐德與麾下部將一人、伍伯(相當於咱們現在軍隊的小班長)二人,收弓帶矢,乘上小船,想要回奔曹仁的樊城大本營。

不過由於水勢太猛,小船沒能掌控好,結果翻了船,弓矢盡失,只剩下龐德自己抱著小船浮在水中,結果為關羽所擒,被押解回關羽大營,立而不跪。

關羽也知道龐德的堂兄龐柔在漢中,因此以此來勸龐德說:「你哥哥如今在漢中,我正打想用你為將軍,為什麼不早點投降呢?」關羽本以為龐德會因此投降,哪知卻失算了,而且不僅僅是失算,身在魏營的龐德,因為堂兄龐柔在漢中,本來就經常受到魏軍諸將的猜忌,這本就是龐德的一塊心病,觸碰不得。

關羽如今不提龐柔還好,這一提,龐德立刻情緒爆發,大罵關羽道:「豎子,什麼叫投降!魏王率領雄兵百萬,威振天下。

你們的劉備不過只是個庸才而已,豈能匹敵我們的魏王啊!我寧肯做國家的鬼,也不當賊人的將。

於是關羽便將龐德斬首,而同時被俘的于禁則投降關羽,被關押在荊州的江陵城。

曹操得知後,哀嘆良久,說:「于禁跟從我三十年,面臨險境時,竟然反不如剛跟我不久的龐德啊!」

話說到這裡,我不得不插一句,龐德由於長期受到無端的猜忌,因此這次對戰關羽,是不管勝負的,他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和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覺悟的。

所以,最終戰敗被俘,對於龐德來說就是一個慷慨赴死,以死明志的過程。

而對於于禁來說,儘管他追隨曹操爭戰了三十年,已經是屢立戰功的老將,他並沒有戰敗被擒的心理準備,驟然被擒,我想于禁的內心是接受不了的,搞不好是崩潰的。

爭戰了三十年啊,到了晚年竟然成了俘虜,階下囚,自己該當如何是好啊?和龐德一樣以死明志嗎?擁有三十年的戰功的于禁覺得自己完全不需要如此,投降關羽,為蜀國效力?那更是不可能啊。

於是乎,于禁的結果自然是被關押起來。

然而就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文化渲染的影響,投降做俘虜的結果往往比被處死或者戰死沙場更加悲慘,這種恥辱和被其他人看不起甚至羞辱是會伴隨整個餘生的。

于禁自然也是難逃這個結局。

後來,孫權襲取了荊州釋放了被關押的于禁,並將于禁帶到了江東,不管是江東武將對其的態度,還是後來孫權將他送返回魏國,魏國將領對其的嘲笑,都讓于禁感到生不如死,最終因長期心情壓抑和鬱悶,鬱鬱而終。

這便是我國自古以來對於投降武將的不寬容和鄙視的文化特點,對於統帥武將來說,如果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要麼戰死沙場,要麼率軍撤退。

如果一旦戰敗被俘,便只能慷慨赴死,再無它路,否則就只能像于禁這樣在羞辱中度過餘生。

(介紹完五虎上將,我將在五子良將中詳細介紹于禁)

喜歡看的朋友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知興替(History_Talk)

我在那裡面更新得比較及時,謝謝大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羽的最後一戰

樊城之戰,亦可稱為關羽北伐、襄樊戰役或襄樊戰爭,是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一場重要戰役。此役中蜀漢大將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蜀漢失荊州,與東吳關係惡化,最後發生夷陵之戰。

葬在隴西碧岩里的三國龐德墓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平定漢中,龐德隨眾投降。曹操素聞其驍勇,拜龐德為立義將軍,封關門亭侯,邑三百戶。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侯音、衛開等在宛城作叛,龐德領軍與曹仁共攻拔宛城,斬侯...

大意失荊州?大家都誤解關二爺了

提到關羽,相信大家一定都不會陌生。作為劉備集團中的頭號大將,關羽在三國中的地位是非常的高的。但是,一些蜀漢黑們總是喜歡拿關羽大意失荊州來說事,貶低關二爺的軍事能力。但是,關羽失荊州真的是因為大意嗎?

武聖關羽的傳奇一生

關羽(?-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