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第一大才子的「杯具」人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永樂大典》是一部大型類書,凡是被收錄進《永樂大典》的著作,都沒有遭到一個字的刪改。

到21世紀的今天,《永樂大典》已經上升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提到《永樂大典》,就不能不說它的主要編撰者,大明的大才子解縉。

解縉是江西吉安府(今江西吉安市)人,生於洪武二年(1369年)。

上天賜予他讀書、寫詩、作對子的才華,從小他就被譽為天才。

例如,「門對千竿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閒人免進賢人進,盜者休來道者來」等出名的對子,都出自解縉之手。

明人吳寬認為,「永樂時,人多能書,當以學士解公為首,下筆圓滑純熟」

解縉還未走出家門,他的才氣已經馳譽大江南北。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縉一舉考中進士,名播全國。

在朱元璋的大力提拔下,解縉平步青雲,官越做越大。

當著眾人的面,朱元璋多次對解縉說,「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名分上,朱元璋與解縉是君臣關係;在情分上,就是父子關係。

如果朱元璋有什麼錯漏,解縉應該全部指出。

洪武年間,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只有解縉敢上書勸止,前期朱元璋還能接受批評,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告訴解縉,大凡高才,都是大器晚成。

解縉鋒芒過露,應該先回地方去鍛鍊十多年。

十年之後,再來京師。

解縉被貶的原因很簡單,解縉不畏暴政,大膽說話。

被貶的這段日子,在寂靜的時光和賦閒的寂寞中,解縉似乎變了一個人。

知道圓滑權變了。

抓住新皇朱允炆剛剛登基,求爺爺、告奶奶終於留在京城在翰林院任職。

可是好景不長,靖難之役發生,朱允炆被趕下皇位,解縉轉身投靠朱棣。

朱棣在滅了方孝孺的十族後,為了證明天下讀書的種子沒有絕,朱棣重用解縉,命他主持編撰一部百科全書。

凡是編書,就需要知識分子。

編撰的規模越大,需要的知識分子就越多,為了廣招天下有才之士,朱棣下令,編一部「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的方便檢索的百科全書。

通過編書一事,大批知識分子被籠絡到朱棣身邊。

這本書編成後,就是名流史冊,令無數學者嘆為觀止的《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修好後,朱棣不只一次向人誇耀,贏得解縉的歸附,是上天對他的垂憐。

但是,朱棣本人,一點兒都不垂憐解縉。

國內局勢剛穩,就陷入爭奪繼承權的大戰,解縉深受長幼觀念影響,全力支持朱高熾。

當朱棣問解縉繼承人時,解縉回答朱高熾,後朱棣說朱高熾身體不好,於是解縉回答:「好聖孫」。

因此朱棣打消了顧慮,他非常喜愛自己的孫子,經常帶在身邊。

但之後解縉遭到了朱高煦的報復,陷害解縉,進讒言中傷解縉,還有一次解縉進京匯報工作,不巧朱棣北征,於是私下見了太子,這一舉動被朱高煦一夥抓住,說他「伺上出,私見太子,徑歸,無人臣禮」。

這次大難,讓謝晉開始了牢獄生活。

如果不是錦衣衛紀綱向朱棣匯報囚犯名字,解縉一定會死在黑暗的牢獄裡,朱棣日理萬機,早把解縉忘到腦後了。

看到解縉的名字,朱棣問了一句:「縉猶在」。

紀綱立刻明白朱棣的意思,回牢後,拖出解縉,活埋在大雪裡。

《永樂大典》的主要編撰者,大才子解縉,死於活埋,年僅四十七。

影視劇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