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負荊請罪,為國家而團結,從此結為生死之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藺相如從秦國回到趙國,趙王欣喜萬分,由於藺相如的機智和勇敢,使趙國沒有丟掉和氏璧,也沒有受到屈辱,更沒有引起秦趙兩國的戰爭,所以趙王對藺相如給予極高的獎勵,封藺相如為上大夫。

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8),秦王約趙王在澠池的地方相會,表示兩國和好。

對這個約會,趙王心裡有些害怕,不知道秦王會玩什麼把戲,所以不想赴約。

但是,趙國的名將廉頗和藺相如都主張要去,否則便是示弱。

於是,君臣們商量妥當,由藺相如陪同趙王赴約,廉頗則調重兵駐守趙國邊境,並且約定如果趙王三十天還沒回國,廉頗就在國內擁立太子為王,以免秦國挾持趙王,向趙國勒索。

澠池之會,秦國倚仗著強大的兵力,對趙王十分輕視。

酒至半酣,秦王忽然請趙王鼓瑟,瑟是一種樂器,趙王不敢得罪秦王,只好鼓瑟。

當時站在旁邊的秦國史官便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命令趙王鼓瑟。

」這條記錄分明是侮辱趙國。

藺相如立刻拿了一個盛酒的瓦盆,走到秦王面前,對秦王說:「趙王聽說秦王也會音樂,現在就奉上一個瓦盆。

請秦王敲擊,以為娛樂。

秦王看到藺相如的舉動,大為生氣,當然不肯敲擊,藺相如手捧瓦盆,跪在秦王面前,嚴肅地說:「五步之內,我藺相如願意以頭碩上的血濺到大王身上。

藺相如的話,充滿了威脅,很明顯地,如果秦王不肯敲擊瓦盆,藺相如就要行刺秦王,和秦王同歸於盡。

秦王的左右拔出刀來,藺相如用憤怒的眼神掃射過去,秦王的左右嚇得不敢動。

秦王眼見情勢不妙,藺相如距離自己太近,如果動起手來,左右的人恐怕來不及救援,自己非死即傷。

於是,只得勉強對瓦盆敲擊一下。

藺相如馬上召來趙國的史官,叫史官寫下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瓦盆。

」這算是對秦國的回敬。

混池之會,秦趙兩國針鋒相對,由於藺相如的機智勇敢,秦國一點便宜也沒占到。

秦國又想以武力劫持趙王,卻怕廉頗屯集在邊境上的精兵,最後只好作罷,放趙王回去。

趙主對菌相如的表現萬分激賞,回國以後,論功行賞,封藺相如為上卿,也就是宰相,成為群臣中官位最高的人。

廉頗是趙國的名將,戰功能病,他十分不服氣商相如竟然官位創比他高。

於是對朋友們說:「我有戰場上的大功,而商相如不過有口舌之勞,他憑什麼官位比我高?我不願意居他之下,我如果見到藺相如,非羞辱他不可。

」藺相如聽到廉頗對他不滿意的消息,便設法躲避,不肯和廉頗見面。

上朝的時候,如果廉頗來了,藺相如就請病假。

有一次,藺相如坐車上街,遠遠望見廉頗迎面而來,立刻命令車夫把馬車駛入另一條街,躲避起來。

藺相如的隨從人員看到這種情形,心裡大不以為然,就向藺相如說:「我們跟隨你,是佩服你的勇敢。

現在你的地位和廉頗相等,你卻那麼害怕廉頗,見了廉頗竟要躲起來,連平常的人這樣做都會覺得沒有面子,何況你身為宰相啊!我們實在看不慣,感覺到真是丟臉,我們不想再跟隨你了!」

「慢點!」藺相如舉手阻止那些準備離去的部下,「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哪一個比較厲害?」

「當然是秦王比較厲害。

」部下們異口同聲地說。

藺相如點點頭,用爽朗而堅定的語調說:「以秦王那麼大的威勢,我藺相如競敢在宮殿上指責他,而且沒有把秦國的群臣放在眼裡。

我雖然笨,但怎會單單只害怕廉將軍呢?我只是想到,強大的秦國為什麼最近不敢來侵犯趙國,那是因為害怕廉將軍和我兩個人。

如果我和廉將軍互鬥起來,造成兩敗俱傷,甚至兩個人都死了,這正是秦國求之不得的事。

我要躲廉將軍不是怕廉將軍,而是怕萬一和廉將軍衝突起來,對國家不利,我覺怨恨放在後面慢慢解決啊!」青原諒我們的無知吧!」隨從的人都跪在藺相如是一個多麼令人敬佩的大丈夫。

「先公而後私,多偉大的胸襟啊,請原諒我們的無知吧!」隨從的人都跪在藺相如的腳下,他們現在才真正了解,藺相如是一個多麼令人敬佩的大丈夫。

藺相如的話很快傳到廉頗的耳朵里,廉頗深受感動,立刻跑到藺相如的家裡,肉祖負荊(肉祖就是把衣服脫下,露出肌膚;負是背的意思;荊是一種灌木,可以削來做成鞭子打人。

肉祖負荊就是裸露上身,背上背著一根鞭子)向藺相如請罪。

「我是一個鄙賤的人,不知道你是如此寬大,請原諒我吧!」廉頗在藺相如面前跪下來。

「請起,請起!」藺相如連忙扶起了廉頗,「只有我們內部團結,敵人才不敢前來侵犯,如果我們內部相爭,秦國很容易就會消滅掉我們。

」「是的,我們要團結,為了國家而團結!」廉頗緊緊地握住藺相如的雙手。

這兩個趙國的將相從此結為生死之交,是趙國之幸。

同時,廉頗的「負荊請罪」也成為一段歷史佳話。

摘自《吳姐姐講歷史故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負荊請罪的故事!

1、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wèi)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