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之地,遍地英傑 細數運城的那些風流人物(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薛仁貴(唐 河津)

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

漢族,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

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唐朝初年名將,著名軍事家。

薛仁貴出身於河東薛氏世族,在貞觀末年投軍,征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故事。

官至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封平陽郡公。

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貴去世,年七十。

追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

著有《周易新注本義》十四卷,今已佚。

盧綸(唐 詩人 永濟)

盧綸(739-799年),字允言,今保定涿州市盧家場村人。

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

唐玄宗天寶末年舉進士,遇亂不第;唐代宗朝又應舉, 屢試不第。

大曆六年,經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後由宰相王縉薦為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升監察御史。

出為陝州戶曹、河南密縣令。

之後元載、王縉獲罪,遭到牽連。

唐德宗朝,復為昭應縣令,出任河中元帥渾瑊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

不久去世。

著有《盧戶部詩集》。

柳宗元(唐 永濟)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

柳宗元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

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

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

柳宗元遺族所建柳氏民居,現位於山西晉城市沁水縣文興村,為國家4A級景區。

高克明(宋代 畫家 新絳)

高克明,生卒年不洋,宋化絳州(今山西新絳) 人,主要活動時期在太宗,仁宗二朝,為當時著名的山水畫家。

高克明的山水畫創作,大多是從實地觀察獲得素材,復經自己深思熟慮、苦心經營中得來,並不專師於一家,卻能注意採擷諸家之美,參成一藝之精,自為體格,頗有創新的味道。

司馬光(北宋 史學家 夏縣)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

漢族。

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 ,世稱涑水先生 。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司馬光登進士第,累進龍圖閣直學士。

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

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司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趙鼎(宋朝 宰相 聞喜)

趙鼎(1085年—1147年), 字元鎮,號得全居士。

南宋解州聞喜東北(今屬山西聞喜禮元鎮阜底村)人。

宋高宗時政治家、詞人。

趙鼎早孤,由母樊氏撫養成人。

崇寧五年(1106年)登進士第。

累官河南洛陽令。

高宗即位,除權戶部員外郎。

建炎三年(1129年),拜御史中丞。

建炎四年(1130年),簽書樞密院事,旋出知建州、洪州。

紹興年間幾度為相,任內推崇洛學,鞏固政權,號稱「小元祐」。

後因反對和議,為秦檜所構陷,罷相,出知泉州。

尋謫居興化軍,移漳州、潮州安置。

再移吉陽軍(今海南三亞)。

趙鼎在吉陽三年,知秦檜必欲殺己,自書銘旌曰: 「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

」不食而卒,年六十三。

宋孝宗時,贈太傅、豐國公,諡忠簡。

淳熙十五年(1188年),配享高宗廟庭。

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趙鼎被稱為南宋中興賢相之首。

與李綱、胡銓、李光並稱為南宋四名臣。

趙鼎善文、詩、詞。

著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詞》等。

關漢卿(元代 戲曲作家 運城)

關漢卿(1219-1301年),元代雜劇奠基人,元代戲劇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

晚號已齋(一說名一齋)、已齋叟。

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城),其籍貫還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人等說,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

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為他所作,無定論。

最著名的是《竇娥冤》。

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

他的散曲,內容豐富多彩,格調清新剛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曲聖」。

薛瑄(明代 思想家 河津)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 ),字德溫,號敬軒。

河津(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裡望鄉平原村人)人。

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學家、文學家,河東學派的創始人,世稱「薛河東」。

薛瑄為永樂十九年(1421年)進士,官至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

天順八年(1464年)去世,贈資善大夫、禮部尚書,諡號文清,故後世稱其為「薛文清」。

隆慶五年(1571年),從祀孔廟。

薛瑄繼曹端之後,在北方開創了「河東之學」,門徒遍及山西、河南、關隴一帶,蔚為大宗。

其學傳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呂大鈞兄弟為主的「關中之學」,其勢「幾與陽明中分其感」。

清人視薛學為朱學傳宗,稱之為「明初理學之冠」,「開明代道學之基」。

高攀龍認為,有明一代,學脈有二:一是南方的陽明之學,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學。

可見其影響之大。

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王崇古(明朝 重臣 永濟)

王崇古(1515年-1588年),字學甫,號鑒川,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濟)人。

嘉靖二十年(1541年)進士,為安慶(今安徽安慶市)、汝寧(今河南汝南縣)知府。

喜論兵事,悉諸邊隘塞。

歷任刑部主事、陝西按察使、河南布政使。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為常鎮(今江蘇常州市)兵備副使,擊倭寇於夏港,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升任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身歷行陣,修戰守,納降附,數出兵搗巢」。

隆慶初年,受任總督陝西、延、寧、甘肅軍務。

隆慶四年(1570年),改總督山西、宣、大軍務,力主與俺答議和互市,自是邊境休寧,史稱「俺答封貢」,「邊境休息,東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鎮,數千里軍民樂業,不用兵革,歲省費什七」。

《明史》謂「崇古身歷七鎮,勛著邊陲」。

萬曆元年(1573年)九月,入京,督理軍營,萬曆三年(1575年)九月,任刑部尚書。

萬曆五年(1577年)任兵部尚書。

是年十月,告老還鄉。

萬曆十六年(1588年)病故,贈太保,諡襄毅。

楊深秀(清 戊戌六君子之一 聞喜)

楊深秀(1849年–1898年9月28日),號孴孴子,字漪村或儀村,山西聞喜人。

清末維新變法人士。

光緒進士。

精通中西數學。

授刑部主事,累遷郎中,後授山東道監察御史。

1898年3月,與宋伯魯等在北京成立關學會,又列名保國會。

6月上疏請定國是,彈劾禮部尚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許應騤阻撓新政事。

維新派湖南巡撫陳寶箴被人脅制時,他上疏辯護。

戊戌政變中,不避艱危,援引古義,請慈禧撤簾歸政,遂遇害,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李毓秀(清初 學者 新絳)

李毓秀,字子潛,號采三。

山西省新絳縣龍興鎮周莊村人,生於清代順治年間,卒於雍正年間,享年83歲。

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

他的著作有《訓蒙文》,後來經過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他的著作還有《四書正偽》、《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讀大學偶記》、《宋孺夫文約》、《水仙百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