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 | 為國家奉獻青春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01
▼
丞相祠堂何處尋
剛到成都安頓下來,翻過年的春天,杜甫便獨自一人尋訪舊跡,四處打聽之下,終於在城外松柏掩映之中找到了嚮往已久的地方——武侯祠。
斯人已逝,眼前唯有古樸而簡陋的祠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此情此景,杜甫不禁黯然神傷。
02
▼
錦官城外柏森森
劉備和諸葛亮這對君臣,歷來被人稱頌。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委以重任,他曾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終劉備一生,始終全心全意信任諸葛亮,給予諸葛亮施展才華的廣闊空間。
臨終前,劉備託孤於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在劉備最危難之時,是諸葛亮挺身而出,說服孫權聯劉抗曹;他為劉備、為蜀漢指明了出路,為蜀漢的建立和鞏固傾盡了畢生的才智,用一生的忠誠回報劉備的知遇之恩。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
」如此君臣,何以用陰謀論來揣測?
如今,這對傳頌千古的君臣被合祀在這錦官城,足見後人對他們的稱頌和景仰。
劉備病故白帝城後,靈柩運回成都下葬於此,稱惠陵。
古時有陵必有廟,故而建有昭烈廟以祭祀劉備。
後世將武侯祠遷入昭烈廟中,形成了如今的格局。
祠堂正門牌匾書「漢昭烈廟」,大門兩側各有碑廊,往裡面是劉備殿,內有劉備貼金塑像,及其孫劉諶(chén)像。
(劉備殿)
兩側的偏殿里,供著關羽和張飛的塑像,東、西廊分列著以龐統為首的文臣塑像和以趙云為首的武將塑像。
一個個熟悉的名字,一段段激盪人心的傳奇,不禁讓人遙想那個風雲際會的時代。
(文武廊)
過昭烈廟向下一級台階,便是武侯祠(諸葛亮殿)。
昭烈廟稍高於武侯祠,一如二人生前關係。
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後諡號「忠武」,故而習慣尊其為武侯。
諸葛亮正殿高懸「名垂宇宙」匾額,殿內正中供奉諸葛亮頭戴綸巾、手執羽扇的貼金塑像,及諸葛亮祖孫三代的塑像。
三義廟大殿外廊懸掛「義重桃園」匾,裡面供奉著劉關張三人,兩側有據《三國水滸全傳》插圖刻成的精美石刻。
如果說昭烈廟和武侯祠體現了歷史的厚重,那麼其後的三義廟和桃園則更多地表現了文學和民俗。
03
▼
三顧頻煩天下計
《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可謂神機妙算、無所不能,魯迅先生都曾說:狀諸葛多智而近妖。
或許大多數人對諸葛亮印象是三顧茅廬、草船借箭、六出祁山……當然,托X網站的福,現在丞相最廣為人知的故事必須是罵死王朗了。
(安敢在此饒舌?)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廣為流傳之前,歷來基本都認為,諸葛亮一生最可圈可點的不是北伐,也不是赤壁之戰,而是他的治國之才。
諸葛亮治國治軍,法度嚴明,賞善罰惡,不徇私情,《三國志》稱讚諸葛亮「可謂識治之良才」,可以上比於管仲、蕭何。
蜀國在他的治理下,「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疆不侵弱,風化肅然」,一片和諧社會的景象。
諸葛亮北伐時,為確保糧草充足,分兵屯田。
歷史記載,蜀軍雜居百姓之間,絲毫沒有對當地民眾的生活產生任何妨礙。
(丞相病逝於此)
諸葛亮病逝後,當地百姓無不追思,稱頌其德,這在整個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蜀軍撤退之後,司馬懿曾來到蜀軍駐紮過的營地,不禁嘆道「天下奇才也!」
在今天的武侯祠中,保留著一座唐代的碑刻,名為「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
碑文的內容為唐代中期名相裴度所作,由書法名家柳公綽(柳公權的哥哥)所書,名匠魯修所刻,從內容到碑文再到刻石,皆出自名家之手,人稱「三絕碑」。
(三絕碑)
裴度極力稱頌諸葛亮的法治之舉,並對其高風亮節極為傾服,甚至說「若其人存,其政舉,則四海可平,五服可頃」。
04
▼
長使英雄淚滿襟
丞相因忠義和勤勉為後人景仰,為報知遇之恩,輔佐先主立足益州,安定蜀中;先主逝後,又一力輔佐後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一次次北伐,為偏安一隅的蜀漢守住生存的底線,又仿佛是在守護當年與先主的興復漢室之約。
(茅廬一諾,半生知己)
北伐之初,丞相上《出師表》,勸勉後主,追憶先主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並闡明己志,言辭懇切,飽含真情。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引起後人無限的共鳴與慨嘆。
只可惜造化弄人,屢次北伐均未取得顯著成效,常年奔波勞頓、積勞成疾,在第六次北伐之時,病逝五丈原。
功業未竟,天妒英才,想必丞相也是帶著遺憾與不甘撒手人寰的吧!
雖有遺憾,但縱觀丞相一生,上無愧於君王、下無愧於百姓,他成就了蜀漢,也成就了自己。
若九泉之下得見先主,復於茅廬之中縱論天下,必當是無怨無悔吧!
更多歷史小故事請關注WX公眾號:采芹於泮
註:本文部分內容來自網絡,因未找到原作者故未標明出處,特此說明。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