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等領袖的讀史人生:生命不息 讀史不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與毛澤東謀過面的總統尼克森,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毛澤東「不僅是一位完全獻身的和重實際的共產黨人,而且他也是一位對中國人民的歷史造詣很深的富有想像力的詩人」。
如果說,「詩人」是特指毛澤東的個性化特徵,那麼,「歷史造詣很深」則適用於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
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不僅「歷史造詣很深」,且讀史、鑒史是他們共同的精神志趣,也是他們獨樹一幟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智慧。
毛澤東:「只有講歷史才能說服人」
毛澤東嗜書如命,史書為最。
早在1920年12月1日,毛澤東在致好友蔡和森等的書信中分析袁世凱稱帝、段祺瑞執政之所以失敗時,就提出「均系不讀歷史之故」,因之「勸大家讀歷史」,並指出,。
正是在對歷史典籍充分研讀之後,他得出了歷史演進的基本規律,「歷史上凡是專制主義者,或帝國主義者,或軍國主義,非等到人家來推倒,決沒有自己肯收場的」。
走上革命道路後,毛澤東更是以史書為伴,馬背上讀書,行軍中讀書,吃飯前後讀書,夜深人靜時讀書,病魔纏身時讀書,罹患眼疾時還「聽」書。
毛澤東一生到底讀了多少史書已無從統計,一部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他反覆閱讀,直至逝世;一部300萬字的《資治通鑑》,他讀了17遍之多。
「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歷史」,毛澤東不僅自己重史、讀史,還號召和帶領全黨學習歷史。
延安時期,他要求「一切有相當研究能力的共產黨員」,「都要研究我們民族的歷史」。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號召全黨「都要讀歷史」,並多次強調,「我們是歷史主義者」,「只有講歷史才能說服人」。
上世紀50年代曾任山西省委第一書記的陶魯笳回憶:1959年第二次鄭州會議期間,毛澤東一口氣看完了吳晗主編的一套中國歷史小叢書,「並建議我們買一套,瀏覽一下。
之後,我照辦了。
讀後感到很通俗、很生動、很受教益。
」
周恩來:歷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記憶」
周恩來早在童蒙時代,就史書不離左右。
到南開中學後,開始涉獵西方思想家盧梭、孟德斯鳩等的經典著作。
走上革命道路後,他以歷史作為革命武器,領導文化界積極開展鬥爭。
歷史學家侯外廬曾回憶說:抗戰時期在重慶,周恩來「把我們一群渴望為抗戰出力,有志於研究而困難重重的學術工作者組織起來……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學風正派、方向明確、大家同舟共濟、人人腳踏實地的研究環境。
」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致力於傳承和發揚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
他說:「一個民族如果忘記了歷史,就會成為一個愚昧的民族。
而一個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的。
」1959年4月29日,他發表《把知識和經驗留給後代》的講話,強調「我們要把自己所掌握的歷史遺產貢獻出來」。
1971年4月20日,接見全國出版工作座談會領導小組成員時指出:要多出歷史書,「不講歷史、割斷歷史怎麼行呢?中國人不講中國歷史總差點勁」。
在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筆下,周恩來渾身散發著中國古典文化氣息,「他的教養,來自孔子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君子』和『人上人』應具有的品德、智慧、尊嚴、寬厚、仁慈、決心、剛毅」。
周恩來的讀史狀態同樣令人頗多感慨。
1973年3月26日,他在送給毛澤東的一個報告中說:「凌晨讀《史記·汲黯、鄭莊列傳》及太史公曰云雲,深有所感,愧未能及。
」要知道,兩周前他剛剛寫了治病請假報告。
作為日理萬機的國家總理,在病重體衰之際依然堅持讀史,一句「愧未能及」,足以見出周恩來以歷史先賢為標尺磨練和提升品格修養的不倦追求。
劉少奇:「歷史裡邊也有普遍真理」
劉少奇幼年時代酷愛讀古書,小小年紀就成了方圓十里有學問之人。
因在家中排行第九,同學和鄉人送他一個雅號「劉九書櫃」。
20歲準備考大學時,他還閱讀了《御批增補袁了凡綱鑑》、《御批資治通鑑綱目》等。
長沙寧鄉紀念館保存著他當年讀過的《資治通鑑》,從其批註內容來看,他已注意到不少關於經濟方面的內容。
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後,他依然持之以恆地研習歷史,書架上除了馬列著作外,基本上都是文史古書。
1951年秋天,劉少奇積勞成疾,毛澤東讓他到杭州休假一個月。
動身時,他把厚厚的幾本《中國通史》塞進了行李包,每天戴著老花鏡,一邊讀,一邊思考,不時在書上圈圈點點。
劉少奇的「坐功」是有名的,有時一天十幾個小時廢寢忘食地讀書。
幾大本《中國通史》讀完了,他的假期也結束了。
劉少奇多次號召黨員幹部要知史、懂史。
1948年12月14日,他在對馬列學院第一班學員的講話中高屋建瓴地指出,要掌握理論須先學習歷史,「歷史裡邊也有普遍真理」,不研究歷史「就理論不起來」;不僅要學習中國歷史,還要學習西方歷史,不懂得西方史,就是「跛足的馬克思主義者」。
朱德:找到「了解過去和現在的鑰匙」
朱德一生戎馬倥傯,卻篤愛歷史。
他回憶說:我小時候非常喜歡拿破崙,也喜歡喬治·華盛頓,「美國革命中農民志願軍的成功史大大地鼓舞了我,我知道將來總有一天中國農民也會像他們那樣,為自由和獨立而戰鬥」。
1916年護國運動結束後,朱德駐防四川瀘州,隨即利用這一相對安定的時間閱讀史書,至今瀘州市圖書館還收藏著1900多冊他當年購置的經史子集。
後來到德國和蘇聯留學,他特意購買一部德文版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役彙編,並研習蘇聯軍事歷史和理論。
作為戰友的徐向前說:朱德在「長年的戰爭歲月里,經常手不釋卷,熟讀古今中外兵法,創造性地運用到戰爭實踐中去」。
通過讀史、研史,朱德深刻地體會到:「認識了歷史發展的規律,結合其他的研究和經驗,我就找到了了解歷史——過去和現在——的一把鑰匙。
」
在四川儀隴朱德紀念館保存的一套33冊的線裝本《簡明中國哲學史》中,留下了朱德的大量批劃,每冊均寫明閱讀時間。
如第33冊末頁用紅筆寫道:「自1976年3月18日至1976年4月5日閱完,共18天……建議同志們都看這本書。
朱德。
」在即將走向生命終點時,朱德的這些批註依然彰顯出以史育人、借史資政的革命家情懷。
大致說來,毛澤東等中共領袖們的讀史,早年是出於天然的主觀興趣,一種求知若渴的少年抱負;走上革命道路後,主要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以把握中國革命的規律和歷史發展的航向;步入晚年後,他們依然孜孜不倦地研習歷史,如毛澤東、朱德等在身體狀況已不允許的情況下,還要請工作人員幫著念書。
這種「生命不息,讀史不止」的精神狀態,古今罕見。
讀史,是偉人與古人的對話與交流,是他們思維方式保持活躍的精神養料,也是他們感受生命律動的獨特方式。
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編審 王香平
更多閱讀:
張蘊嶺:中日應把握大局「爭而不戰」
中國大批艦機西太遭美日軍艦尾隨 近在咫尺
南非扣押3艘中國漁船100名船員 指其涉嫌非法捕撈
文章來自中華網軍事頻道,如想瀏覽更多精彩內容可前往App store 下載
為什麼朱德的畫像可以和毛主席在天安門並列懸掛呢?你猜
1949年7月7日是抗戰全面爆發12周年紀念日。這一天,天安門城樓上同時懸掛了毛主席畫像和朱德畫像,兩位偉人的畫像之間,一顆巨大的紅星光彩閃爍,這也是歷史上唯一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同時出現兩位領袖畫像。
毛澤東等領袖的讀史人生:生命不息 讀史不止
美國 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與毛澤東謀過面的總統尼克森,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毛澤東「不僅是一位完全獻身的和重實際的共產黨人,而且他也是一位對 中國 人民的歷史造詣很深的富有想像力的詩人」。如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