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付費知識內容後,是真能有效提升還是只是原地踏步?|狗熊有話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前幾天有一篇帖子在網絡上流傳的特別火,是關於知識付費的。
帖子的作者說自己一年時間花了 5000 塊錢在知識付費上,但一年下來自我評估,感覺幾乎對自己沒有什麼幫助。
這篇帖子發出後,在網絡上有很多共鳴,但我今天想分享一點相反的觀點。
知識付費是什麼?簡單說就是為了知識而支付費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買書、上學、上培訓班、參加研討會、聽講座,甚至你請人吃飯諮詢點事兒,都算是知識付費。
但要明確的是,你只是通過付費買到了他人的知識講述,或者說是通過付費買到了學習知識的機會,而不是付費就直接學到了知識,完成了學習的過程。
搞清了這個基本概念,我們就繼續往下聊。
知識需要付費嗎?
首先的問題是知識是否需要付費?其實自古知識以來就是昂貴的,在古登堡發明印刷術之前,一本書的價值幾乎相當於一個農民一輩子的收入。
你看取材中世紀的架空美劇《權力的遊戲》,一本厚厚的書上還得掛著一堆鎖鏈。
知識是很貴的。
不過,在那個時代,昂貴的是存儲在外界的知識。
網絡時代信息大爆炸,用個裝逼的詞就是信息與知識 「無遠弗界」,而很多人聽了別人說的 「網際網路的東西是免費的」 皮毛,就真的以為所有網絡上的知識都是免費的了(說這話的,還往往大多都是盜版的人或是用盜版的人)。
免費最初是上世紀 70
年代矽谷的那群留著大鬍子的工程師對於商業世界的挑戰,這也是經典黑客文化的基礎。
但人的行為基本上離不開經濟規律,現在的黑客、暗網和網際網路上的大部分內容,根本目的都是利益驅動。
哪怕看似是免費的資源,也需要你付出時間或流量。
這道理大家都懂,我就不多說了。
知識還不同於信息,知識是內化在人的行為和思想中的信息,或者說是 「算法」,它可以真真正正改變人的行為,增加選擇的可能性,改變我們的處境。
比如你有英語能力,碰到一份要求英語水平的工作,你就可以比別人多賺幾千塊工資。
而你有一柜子英語書,但英語能力為零,那柜子書不是知識,只是存著的數據而已。
在這個時代,昂貴的不是放在外面的知識,而是你內在的知識。
知識需要付費嗎?廢話,你連買那柜子書都花了錢了,更何況你腦中的知識?
一位設計師曾經對質疑他報價過高的客戶說,你不只是為了這個設計稿買單,你同時買下的,還有我讀過的書,去過的各國城市與美景,喝過的美酒,見過的有智慧的人,等等等等(好吧,這個設計師也夠裝逼的)。
但的確是這樣,人的很多積累本身就是需要花錢的。
連我胖胖的肚子都是花了很多錢吃出來的,更何況是我頭腦中的知識?
買了知識產品沒有提高是神馬情況?
上面說到,那篇帖子的作者說自己一年時間花了 5000
塊錢在知識付費上,但一年下來自我評估,感覺幾乎對自己沒有什麼幫助,自己去年在做什麼,如今還是在做什麼。
且不說真正要做成什麼事或是要有什麼實質性的改變,一年根本不夠,至少需要三年,我從那篇文章里,可以感覺到一股濃濃的淘寶買家的怨念:我買了東西了啊,還買了那麼多,但怎麼沒有提高呢?你們賣知識付費的一定是騙子!差評!這就是把消費與學習混淆的典型情況。
學習知識一定是要有自己清晰的長期目的與階段性目標的,沒有這兩者,我可以斷定你買再多的書和課,聽再多的講座也沒什麼卵用。
比如學英語,很多人完全是覺得自己生活太無聊沒什麼目標而學,或者是跟風,這樣的學習狀態你就是報了俞敏洪親自上的課,也沒用。
你需要一個非常明確的,想要改變自己生活狀態的願望,或是學會某項技能的願望,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習才會有實際的效果,你才會主動去獲取知識。
而反過來,有很多現在的知識付費用戶,其實是在各個平台閒逛時,看到某個付費產品的相關信息後隨手點進去,看完介紹後一個衝動,買了!然後拿回去看完或聽完,也就放那裡,過段時間一想,花了這點錢沒啥成長啊,有點點不爽。
我把這種購買模式稱為 「宜家式購買」:
你去到宜家,坐在沙發上一看面前的布置與陳列,哇,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啊!有了這張沙發,我的家就是這樣啊,買了!然後拿回家一放,好像和自己的小窩有點不搭,至少不像是在店裡那麼漂亮。
你覺得問題在於知識付費,在於平台,或者是因為某人太具有煽動性,都不是,那些都不是主要問題。
問題在於你沒搞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要學什麼,或者說你沒有清晰的目的和目標,這才是你的根本問題。
購買知識產品一定能獲得回報?
就像上面說的,最傳統的知識付費產品,應該就是書籍了。
你買書就能學到知識嗎?如果是這樣,那學習太 TM 簡單了,知識能力與亞馬遜購物車內書的數量成正比。
實際上很多學生就有這種誤區:買一大堆學習資料,就有了我學成了學霸的幻覺,嗯,這只是宜家式購買而已。
我去年買書大概有 100 多本(紙質、電子加到一起),花了一兩千塊錢。
我讀完的有 50 本不到,真正精讀並在 「狗熊月讀」 的節目裡輸出的,有 24 本。
而這 24 本書里,可以說有 10 本是對我的思想與行為有著一定的影響的。
比如說我讀完了克里斯·安德森的《免費》,就實際執行了一次試驗:將我 2012
年出版的書《蘋果物語》電子版免費贈送給我的郵件訂閱用戶。
這樣來說,如果按照轉換率來看,我買的 100 本書里,有 10 本對我產生了一定影響,有 24 本是我認為可以認真讀後向別人推薦的,這也符合 91 法則和 28 定律。
購買書籍這種知識類產品,是要允許冗餘的,除了你必須要啃的那種書,你也應該允許自己有一些支出,是花在那些暫時還不會讀到的書上。
否則,生活會多麼無趣啊。
我個人覺得購買知識類產品也應該有著這樣的態度,一些這類產品,對你的影響並不是馬上就呈現出來。
比如 「狗熊月讀」
的書籍推薦里經常有科幻小說,科幻小說能讓你發家致富改變命運麼?呵呵不能。
但多讀科幻哪怕是多了解一些科幻故事,能讓你不對生活中的雞毛蒜皮斤斤計較,能讓你有著更遠的視野。
這也是為什麼賈伯斯、埃倫·馬斯克、馬克·扎克伯克和貝索斯最喜歡的書目里,一定會有科幻小說身影的原因。
我去年也買過一些知識付費的產品和服務,我在微博花了 100 多元訂閱了京虎子的健康文章專欄,在得到花 199 元訂閱了叨叨魏的育兒課,在許岑的公眾號購買了兩次在線直播,參加了兩場知乎 Live,在 Coursera 花 1000 多元上了一門關於互動設計的課程,總共花了 1500
元左右。
但我不能強求說這些在線的知識付費產品一定能讓我有多少提高,因為我知道提高和成長這件事,問題的關鍵在於自己,而且購買的這些資料,能有 20% 真正起到效果,就已經很不錯了。
畢竟連書籍這種已經發展了那麼多年的知識付費產品,對於我也只有 20% 的轉化率,更何況是目前魚龍混雜的網絡付費產品呢?
如何把知識付費產品的價值最大化?
我是金牛座,嗯就是貪財好色的那種,所以我有個習慣就是,如果自己購買了某種資料花了很多錢,那麼我一定要把它物盡其用。
在我還沒有開始做讀書會員的 2013 年,我曾經看上一本 Kindle 電子書:《字體故事》 (西蒙·加菲爾德),但它賣得太貴了,要 60
塊錢,算是那時我見過最貴的一本電子書,於是我猶豫了很久才買下。
買下之後,我把它讀完,決定不能就這麼把它讀完就算,我必須認真地做輸出,才算對得起這 60
塊。
於是我製作了一份非常詳細的讀書思維導圖,錄製了一期很有信息量的播客專題節目聊字體,當然還寫了短短長長的一些讀後感。
這事帶來什麼收穫呢?我對於英文字體的知識框架算是基本建立了起來,從此西文字體里那些完全不知道什麼來歷的字體們也都有了自己的故事。
而最大的收穫則是我開始關注字體的細節,並更加了解字體的文化背景,這對於我的設計師本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提升。
這就算是一次很好的知識付費效能最大化的過程。
上面的例子是閱讀,是我擅長的領域,那麼如果是目前的網絡知識付費,如何把價值最大化呢?還是我剛剛說的,你需要有目的和目標。
網絡知識付費產品目前有兩種主要形式:長期訂閱型(比如 「狗熊月讀」 的年度會員)和一次性課程型(比如我做過的直播
Live:「如何在國外找工作」)的價值,兩種形式獲得價值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通過長期的訂閱,主要是可以持續獲得某一類別的有效信息,這是一種滋養型的獲得信息的方式。
一次性課程的價值主要在於獲得一份
「路線地圖」,快速地對於某一類知識領域有一個框架類的了解,然後再根據其中的信息,進入真正有價值的下一步:自我學習與實踐。
長期訂閱型的專欄或課程,合適時間稍長,非實用類的非技能領域,一次性課程更合適選擇那些你想快速對其有個基本的了解的領域或方面。
我之前做分享時遇到的一個聽友算是真正把收聽付費課程的價值發揮到最大了。
我在 「如何在國外找工作」 里詳細講了在國外求職時 LinkedIn 的重要性,也講了可以如何維護自己的 LinkedIn 帳號。
這位在澳洲墨爾本的聽友聽完後就按我介紹的方法,更新了個人照片,邀請好友和師長做 Endorse 和推薦,也添加了一批 LION 用戶讓自己的聯繫人數量達到
500+。
但之後她更進一步,自己查了十幾家有意向想去工作的公司,然後通過 LinkedIn 查到了人家公司的相應部門主管的姓名,直接打電話給了前台,請前台幫接到部門主管,這樣的 Cold call 10 次有 5、6 次成功,然後她再用我在分享里提到的 「請喝杯咖啡,傳授點行業經驗」 的邀請方式,見到了 4 位負責主管。
然後呢?現在人家拿到了兩份
Offer,正在選去哪一家呢。
這是真正的有效學習:知道自己的目的,設定了目標,找到合適的課程,汲取了相應的知識,再根據知識搜索其他相關的信息,結合實際情況制定計劃,實踐並調整。
如果你也參加知識付費,反過來看看,你是否有自己的目標?你有沒有主動去搜索目標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是什麼?你有沒有在學習了付費知識後舉一反三結合自己情況制定計劃?你有沒有真正去實踐?這些都沒有做到,你也好意思說付費的知識沒用?
沒有實踐和帶目的地主動學習作為前提,聽一場付費的知識分享,就和聽一場相聲一樣,不會改變你的生活。
有獨立思考最重要
抱怨羅振宇們很容易得到大家的共鳴,因為買了知識付費然後不去看,之後覺得自己沒有啥改變的人畢竟占多數。
多數人的問題其實是還沒有理清自己的問題:我要改變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態嗎?為什麼?我想學習什麼東西?我要通過什麼方式學習?有什麼相關的學習資源?我的學習計劃是什麼?我要如何去實踐?這些問題,大部分都可以通過搜索和免費的信息獲得答案。
但就像我在上面說的,通過一些付費的知識內容,你可以縮短自己所花的時間,或是獲得不一樣的視角。
付費內容是否魚龍混雜?當然了!每年出版的那麼多書,不是也有好有壞嗎?如何選擇付費內容?那是另外的話題了。
要照我金牛座的觀點,就是只對你考慮了兩天還是覺得自己會很需要的內容付費就好。
買過的東西,埋怨它的價值是沒用的,你要麼想辦法退換貨,要麼就物盡其用。
最後得做個廣告,最有價值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其實還是閱讀書籍,但在碎片化的網絡時代,如何有效讀書並輸出也成了一個問題。
如何選擇合適自己的閱讀和輸出方式?如何將書的信息存儲為自己的資料庫?如何整理紙質書的讀書筆記?如何整理電子書的讀書筆記?從 2013 年到現在的三年半時間裡,我一共閱讀了近 200
本書籍,通過閱讀這些書籍,我逐漸整理出了自己一套高效閱讀的方法。
我掌握了如何閱讀紙質書和電子書的不同技巧,也通過大量實踐掌握了製作高水準的讀書思維導圖與讀書筆記的有效方法,我知道了如何制定合適自己的讀書計劃,如何尋找並選擇好書,最重要的一點是:我深刻地理解了如何通過有效輸出來提高自己的閱讀效率。
這些內容,我將在稍後進行的一次知乎
Live:如何高效閱讀書籍並有效輸出里毫無保留地與你分享。
歡迎來參加!掃下面的二維碼或點擊 「閱讀原文」 都可以。
別忘了,學完任何內容,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情況制訂一個實踐計劃,否則,再怎麼認真聽,也不會對你有什麼實質性的改變。
最後再強調一下上面提到的學習方式,記得用這些步驟去把自己花了錢的知識付費內容再捋一遍。
真正的有效學習:
-
知道自己的目的
-
設定了目標
-
找到合適的課程
-
汲取相應的知識
-
根據知識搜索其他相關的信息
-
結合實際情況制定計劃
-
實踐運用並調整
-
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或能力
既然都花了錢,就先把東西用好,別忙著去轉發 「羅振宇永遠不會告訴你的秘密」 這類文章,否則你就真成了既花了錢買東西卻又沒用起來,又給反對方增加閱讀量的冤大頭。
附:關於知識付費,你們怎麼看?
這次寫這篇文字前,我在「狗熊月讀」的會員群里問了一下大家對於付費閱讀的看法,以下是一些反饋,不妨看看實實在在花了錢購買過知識產品的朋友,對於這個話題是怎麼看的。
如果你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郝冉:我覺得讀書類的,都是剛需,那些教人成功的,就呵呵了。
一個人一年 時間有限 讀不了幾本書 但是聽書 可以聽很對還有別人願意為你篩選好好書 讀出來給你聽 這個我願意付費。
見仁見智吧 獨立思考最重要。Cindy霏湖:我買過喜馬拉雅FM上許知遠的《單讀》看了得到上什麼很火的羅胖和劉潤都不適合我😂。
對兜售有「成功學」概念的都有點本能排斥,如果有梁文道的讀書 我也會買,不過找不到他了😂。曾沙:我算是「得到」的忠實粉絲了,訂閱了四個專欄,現在會每天聽嚴伯鈞的「西方藝術課」,基本沒有落下一集,其他的現在只是偶爾看一下,最開始訂閱的是李笑來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很多人可能覺得是雞湯,但我覺得對我來說還是很有用的,至少想問題會更加深入一些,羅永浩和萬老師的專欄也給我不同的觀察生活的視角,雖說並沒有每集都看,但訂閱這些專欄我還是覺得超值的。
同時我還會在得到上買一些感興趣的音頻或紙質書。
狗熊的專欄也訂閱兩年了,最開始是同事推薦的,最後他們都沒有訂閱,邊跑步邊聽是我最享受的一件事情,好久沒跑步了,狗熊月讀也落下很多集了,我想我之後會補上的,謝謝狗熊給我們帶來這麼優秀的內容,我最愛的不是你每次說你讀了什麼書,而是你分享你的觀點,並且讓我們看到你美好的生活和不斷往前的生活態度,這些無形中都給我們溫暖和前進的力量。張熙:聽到容易,得到很難。
朱利強:不要說我酸,我有時候覺得好多販賣知識的平台,都像以前賣糧食的奸商,無所區別的吹噓他們的一切貨色,自己也不知道哪些是真正有益的或有害的,他們的顧客們也不知道,除非是偶爾向他們買糧食的清醒者。
墨梅:讀書是自己的事情,只是去看他人碎片知識價值並不是很大的,知識需要系統的去學習,並主動去進行轉化為自己的。
師父領進門 修行在個人 付費知識是他人的總結與感悟,作為聽眾來講就是一個「引子」,感興趣了就多去系統化的進行了解;不感興趣你的損失也不大;還有就是花最少的代價去嘗試了解未知的內容。凌燕:最早購買的知識付費產品就是狗熊月讀,後來聽過李笑來的一節講執行力的課,加了一個新生大學APP的群。
單純講下我對這兩個節目的感受吧,我喜歡狗熊的節目,一是聲音聽著舒服,二是內容量適合我,不會多到吸收不了;聽那節李笑來的課,一是之前聽狗熊講過和時間做朋友,二是微信恰好推送,當時聽的感覺一般,就是聽到一些類比和概念,以前知乎上也看過類似的回答,比較難實踐,但是這個課結束會推薦大家加一個群,需要先下載新生大學APP,還要身份證自拍實名註冊。
剛聽完當然就是打了雞血,直接就加了群,後來就越想越奇怪,感覺是在強行推廣新生大學,上面有一些付費學習,後來就刪掉了APP。
這次體驗可以說是不太好。
狗熊能不能聊聊知識付費產品的意義或者本應有的價值是什麼。
或者說,我們獲得知識的意義是什麼呢?看了讀友的發言,越發困惑了。小林子:去年還是前年有句話很火,就是知道這麼多道理我還是過得不好,而前幾天有篇文章大概是說知識付費花了很多錢依然沒啥效果。
這兩篇文章有相似之處,我個人觀點是知識這東西是需要主動吸收和消化的,光聽光看不想不總結,它的轉換率可能不足百分之十,關鍵還是自己怎麼知識內化,而知識付費平台的意義在激勵更多的知識創造者創造更好更精的內容,當然會有良莠不齊的情況,就需要去識別適合自己的。朱朱的567:最早的付費就狗熊月讀,原因在你的基礎上加一點 就是有帶動我去閱讀。
大狗熊推薦的書 聽過之後都會找來讀一讀 感受一下和狗熊理解的是不是一樣。
聽狗熊 拓展了好多閱讀量以及如何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思路。
後來有在得到平台 訂購幾個付費的欄目。
一開始都很喜歡,感覺知道好多新的東西。
不過因為 有些道理真的是需要實踐了才能真的有感悟 ,真正轉化成為自己的東西 不多。
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深度研讀和學習啊!最大感受是 知道與做到才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看起來近在咫尺 實際遠在天涯。
到用的時候都想不起來了 哈哈!段楠:感覺比書內容更新,互動方式也更便捷,一般會選擇實用性強的產品。
S:有質量,平台有秩序有門檻的,我都願意付費
小禹:我對知識付費的定義不是很清晰,我覺得或許是對別人加工過的知識或信息付費才算是知識付費。
我在網校學習、醫生網上問詢跟蹤病情建檔方面有很大的支出,但我覺得這應不算只是付費。
像得到、知乎live這種才算只是付費,這一部分費用占比很小,一般我都不會選擇我的工作領域,大多選擇想要了解但不需要深入了解的領域,比如得到中雪楓音樂會、叨叨魏的家庭教育(我沒有孩子)、5分鐘商學院,live就範圍比較廣,感興趣的都會聽一聽,但基本不會聽自己專業領域。
狗熊月讀也算是知識付費,知識付費對拓展來說確實節省了很多時間。曳:買過閱讀,新聞,醫療類的,當免費渠道受限時,就會為急需的內容付費,畢竟時間成本也是成本,快速準確的找到目標內容是最終目的。
狗熊可以分享一下如何快速找到靠譜的付費內容嗎?珊小懶:我是一名設計師:非科班 猶豫工作原因總會找一些線上的課程來充實自己 自己也提升很多 我感覺找一個靠譜的班級比較難,考慮的緯度很多,我有時候還會買一些盜版的課程,通常很便宜,但自己也沒有很大的動力看下去。
我個人感覺知識付費是必然的。
打擊盜版也是一個難題。
還有就是篩選困難吧。簡簡:大狗熊你好,期待關於知識付費的文章。
發在群里的調查,我整理了自己的情況。
買過喜馬拉雅的音頻,知乎live和編程類的gitchat。
整體感受是對自己有增益但是需要火眼金睛去辨別信息的質量。
具體體現在:1.圍繞某一主題的多期節目帶來的收穫多一些,一場的那種更多空空奇談;
2.優秀的知識產出方給出的信息的確能啟發到自己,改變自己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或者激發自己了解一些領域的興趣。
對於知識付費,我覺得首先要擺正態度,選擇自己需要的。
付費的知識信息是學習之路的一小步,並不是一個直升梯,也不是捷徑。
這一小步也很重要,所以我還是願意為高質量的產出付費。閔祥賀:關於只是付費我買了很多,聽不完,盜版很多,淘寶上、朋友圈裡都有!其實,我覺得知識付費很好,但問題在於我們對自己的發展和時間沒有好的規劃!也是對現有掌握和學習的知識整理不夠,無法形成聯繫,路七八雜一鍋粥!
本文題圖購買自 ShuttleSto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