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啥能成為三國的最大贏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曹操為啥能成為三國的最大贏家
趙汗青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
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
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為何說三國爭雄,曹操才是真正的最大贏家?
傳說,曹操事業上初起時,曾多次到其祖藉地費亭邑北35里的今太丘鎮丘廟村境內的「太丘社」神社祀天祭地,得到「天命所授」所致。
「太丘社」是商族的保護神社,公元前336年被水土覆沒,西漢又立漢社至東晉重被水土覆沒,直到元明建官方土地神廟現「丘廟」至今。
《三國演義》,之所以褒劉貶曹是因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君主正統思想,認為帝王宗族才是天下的統治者,其他人要是想取而代之就是大逆不道,就是亂臣賊子,劉表作為皇叔自然是所謂民心所向,眾望所歸了,當然在文學作品裡是正面形象,也不足為怪了。
曹操雖然在《三國演義》書裡面被寫成反面典型,可是他的文韜武略可以說在當時也是數一數二的,作為一個被所有人指責漫罵的賊子,都能把魏國治理的國力昌盛,足可見此人比劉表更適合做帝王。
另外,以發展的眼光看來,大漢到了漢獻帝已是氣數將盡了,因此需要一個新的政權來取而代之,這樣才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劉表陣營極力阻撓歷史車輪的前進屬於守舊派,然而曹操一方則是順應歷史發展要求屬於革新派,所以劉表失敗不是某個人的原因,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啊。
書,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和認識,不同的人可以寫出不味道的書,而歷史是不隨哪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她是公正的!
曹操、劉備、孫權。
三足鼎立,三分天下,但是最後這局面都隨著時間的流逝分崩離析。
劉備有一個樂不思蜀的兒子劉阿斗——劉禪,自然不能將他的漢室江山鞏固發展。
孫權之後,也再無人能將吳國鞏固。
反觀曹操,在他之後也有一個算得上明君的曹丕,魏國江山比起其他二者算得上長久了。
再加上後來魏臣司馬家族謀權篡位,將天下一統,也算得上贏了。
在魏、蜀、吳三國中,魏國地廣人多,經濟發展快,實力最強,但大權逐漸落入司馬氏家族手裡。
曹丕建立魏國時,得到大將司馬懿的支持。
曹丕死後,魏明帝曹睿即位,司馬懿和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專權時,篡位野心日益顯露,魏帝曹髦曾氣憤地對大臣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我不能坐等他來奪走皇位。
」不久,曹髦策劃除掉司馬昭,結果事情敗露,反被司馬昭殺死。
司馬昭立曹奐為帝。
從此,在曹魏政權中,再也沒有人敢公開反對司馬氏的統治啊了。
263年,魏國滅蜀。
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魏帝,自稱皇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
司馬炎就是晉武帝。
280年,西晉大舉進攻吳國,吳國投降。
西晉統一南北,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局面 !
從這簡單的歷史來看,余以為司馬炎雖廢魏帝,將曹「魏國」改了國號「晉國」。
但是「晉國」的強盛都是「曹操」之功!從「曹操」詩中可知「如果再給他年華,他將統一中國。
」
余認為:三國最後的最大贏家就是「曹操」。
《司馬懿對曹操說:「是你兒子教會我孫子的」》
歷史上的三國時期,大家都知道,群雄逐鹿中原,紛爭不斷,從一開始的孫策、袁紹、張繡、公孫瓚等等諸如此類的刺史、諸侯稱霸一方。到後來局勢漸漸明朗,逐漸形成魏、蜀、吳三國鼎力的局面。
三國第一壽星: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期,此人活了93歲!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詩聖杜甫曾經在《杜工部詩·曲江二首》中表示「人生七十古來稀」,也即對於古人來說,壽命相對較短,到六十歲就是花甲之年了,到七十歲那就真的是非常稀少了。而就三國時期來說,因為戰爭...
東漢末年到晉國這段歷史很有意思,江山都是被人給篡奪的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歷史的年輪轉到了東漢末年,大漢王朝經歷了西漢文景之治、漢武強盛到了昭宣中興到達頂峰,隨後開始衰落,到了劉秀再造光武中興,大漢已經到了暮年,再也無力回天,到了東漢末年...
三國統一最重要的人物司馬懿:他是如何在分裂的亂世中拔得頭籌?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東漢末年自從黃巾起義以來,天下就出現了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的態勢,赤壁一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然而,歷史的發展就像那八個字所說的那樣,三國的分裂最終還將歸於一統。雖然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