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關羽並沒有青龍偃月刀,張飛也沒有八丈蛇矛,你被吳承恩騙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提到三國演義里的關羽和張飛的武器,人們對其的印象便是蛇形矛和青龍偃月刀了,然而最近有史學家研究得出,張飛和關羽的兵器在歷史中並非真實存在。

張飛的八丈蛇矛

長矛歷來是騎兵在馬上衝刺突陣的第一兵器,秦兵馬俑出土的長矛最長能達到7米。

一丈八尺相當於現代的6米,這樣的尺寸在明清時期偏長,但是在東漢魏晉時期是靠譜的。

至於蛇形矛頭,這就是純粹演繹了。

明清時期的確有蛇矛存世,但這樣的造型使得矛頭的穿刺功能大大受阻,不會是實戰之器。

明代《三關四鎮志》記錄的蛇槍也應為禮儀器。

在《三國演義》所描述的東漢魏晉時期是沒有蛇矛的,這一時期馬上使用的長杆穿刺兵器,最有名的並非是槍,而是槊、鈹和鎩。

槍頭

這是因為早期騎兵沒有馬鐙和高橋馬鞍,所以騎槍都很長以增加對騎手的緩衝。

丈八矛本來就不是用來像步戰耍花槍那樣揮舞的兵刃,而是用來一擊制敵挑敵御馬下的實戰器械。

鎩的刃長寬適中,鎩刃的形制也與劍相似,鎩的特色是有個非常誇張的青銅格,使得對方的兵器可以被擋住,不會順著杆下來砍著己方的手。

張飛

作為猛將的張飛,最有可能使用的是槊,他當年單槍匹馬在長坂坡前所持的兵器很可能是丈八長槊。

《三國演義》里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也是虛構的。

為何這麼說呢?

首先,考察中國歷代兵器文獻和實物,宋代之前沒有出現過青龍偃月刀這樣形制的武器,生活在元末明初的作者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一書中對兵器描述上是有歷史局限的。

關羽最有可能使用的兵器,和張飛一樣,還是槊、鈹或鎩。

也就是說被香港黑白兩道每天拜祭的關公像,被現在的商家追捧拜祭的關公像,被明清關帝廟陳列的關帝像都是錯誤的形象。

關羽

真實的青龍偃月刀是在唐代才出現的兵器。

而關羽的偃月刀之名,原稱「掩月刀」,最早見於《武經總要前集·器圖》。

《武經總要》成書於北宋初期仁宗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是中國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編修的軍事和兵器大百科全書。

書中「刀八色」章節共繪製了當時軍隊中使用的八種刀形,除手刀為短柄武器外,其餘七色均為長杆刀,包括「掩月刀」。

根據圖式,「掩月刀」之刀頭闊長,形似半弦月,背有歧刃,刀身穿孔垂旄,刀頭與柄連接處有龍形吐口,長杆末有鐏。

龍口大刀

「刀八色」中的「屈刀」、「鳳嘴刀」與「掩月刀」形式相仿,當時雖有細分,在後世則基本以「偃月刀」通稱這一類帶背刃的長柄大刀。

作為重型兵器,偃月刀劈砍的威力巨大,但因太過笨重且製造成本昂貴,在格鬥戰場並不普及,更多用在演武、陣列和操練時顯示軍威,或成為宮殿侍衛和鹵簿的儀仗兵器,在清代早期甚至變成了武舉考核膂力的道具。

據三國志記載並未提出關羽所用武器是青龍偃月刀,而關於關羽的打鬥用詞多次出現「刺」這個詞,所以推斷應該是可以刺殺的武器所以應該不是刀

再者,「青龍偃月刀」的叫法並不準確。

吞刀口的動物叫睚眥,是傳說中龍所生九子中的老二,嗜殺好鬥,歷來引用作刀劍吞口的造型。

成語裡的「睚眥必報」就是描述此子的性格。

也就是說這種宋後才出現的長刀,科學的名稱應該叫「睚眥吞口長刀」,「青龍偃月」可能只是為了襯托關羽的英勇忠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羽打仗到底用的啥兵器?

青龍偃月刀是整個三國故事中最為著名的兵器,它幾乎與關羽融為一體,關於它的傳說人們耳熟能詳: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但歷史上,關羽使用的並非青龍偃月刀,而是類似於矛一類的兵器。

歷史上的關羽手持並非青龍偃月刀?

我們口口相傳的「關羽大帝」不僅僅至於忠義,其相貌的刻畫也十分出彩。《三國演義》中描述關羽的外貌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若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其丹鳳眼和臥蠶眉乃...

歷史鉤沉三國中最恐怖的五種兵器

點擊上方「央視百家」可訂閱哦!三國時期(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三個國家的英雄豪傑們在這片土地上拋頭顱灑熱血,視死如歸。除了他們的武勇...

張飛的矛和關羽的刀根本不存在

一提到三國演義里的關羽和張飛的武器,人們對其的印象便是蛇形矛和青龍偃月刀了,然而最近有史學家研究得出,張飛和關羽的兵器在歷史中並非真實存在。 長矛歷來是騎兵在馬上衝刺突陣的第一兵器,秦兵馬俑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