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金滅遼、聯蒙滅金,宋朝是自掘墳墓還是明智之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文出自微信公眾號: 書目)

(ID: shulist-cn)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聯金滅遼,北宋亡。

聯蒙滅金,南宋亡。

重蹈覆轍,是宋朝無人才?還是歷史形勢至此,即使換一種選擇,可能也改變不了最終的結局。

今天我們來談一談宋朝兩次抉擇。

(聯金滅遼)

聯金滅遼是宋徽宗年間的北宋國策。

北宋朝廷念念不忘收復燕雲十六州,於是趁著遼國衰落,與新興的金國結為同盟,共同滅遼。

北宋聯金滅遼想奪回燕雲十六州,想重建漢人北方國防生命線,在宋金聯合滅遼的過程中,女真統治者看到了宋王朝的腐敗,宋軍中無能的將士較多,其中攻燕之戰把宋朝的腐朽虛弱,暴露無遺。

滅遼後,更使北宋完全暴露在金的侵略威脅之下,金兵揮師南下擄北宋二帝及宗室而去,北宋滅亡。

(聯蒙滅金)

聯蒙滅金是南宋末年臨安朝廷經過深思熟慮做出的軍事外交戰略,以報靖康之恥。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年),金朝政權在蒙古和南宋的聯合夾擊之下終告滅亡,結束了宋金之間長達100餘年的對峙。

但這一結果對南宋而言並非福音,因為繼而面對的是比女真人更為強悍的蒙古人。

蒙古人在滅亡金政權之後並沒有停止南下的步伐,而是繼續南進。

將滅亡南宋政權作為他們的下一個目標。

1279年南宋與元軍在厓山展開決戰,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跳海自殺,南宋滅亡。

(崖山)

一種論調是人才缺失派,認為關鍵在於宋朝缺一個漢武帝式雄才大略的君主,在北方遊牧民族崛起的時候沒壓下去,所以後來就亡在這方面了。

人才缺失的另一個方面是用人不當。

認為當時北宋軍隊最大的問題感覺還是將領的問題。

士兵還是能打的。

後來富平會戰時,宋軍的戰鬥力還可以。

而第一次汴梁圍城戰時,宋軍劫營失敗但是殺傷和金軍相當。

所以出問題還是處在將領太爛上和指揮政出多門上。

宋朝皇帝不像歐洲的國王那樣接受軍事訓練,懂得打仗。

可是又怕武將造反,不肯給一個武將太多兵力。

總指揮常安排文官。

文官又P都不懂。

永樂城之戰,後來太原解圍戰的失敗問題都在這裡。

另外,五代十國教訓太深刻了,有宋一朝都不敢信任武將,武備孱弱是必然的結果。

漢朝武帝時期就很少猜忌衛青霍去病,而這種程度的放權,放在宋朝基本不可能。

(霍去病封狼居胥山)

另一種觀點是歷史必然派。

公元938年,兒皇帝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權倍感威脅。

可以說是先天不足,開局的時候,契丹已經先落子好多步了。

但中原北宋政權優勢在於中原的資源豐富,可以死耗。

一旦和談就是承認了契丹人的燕雲成果了。

(燕雲十六州)

所以有人認為北宋建國初對主要威脅策源地的北邊,一開始就不該試圖長期和平,就是遼人拿出一百遍一千遍的誠意,都得永遠打下去,一直死磕,把幽雲打爛,直至收回。

對北方、東北永遠地戰爭勢態,才是符合千百年來的邏輯。

宋遼百年和平,放在幾千年來,是異數,是不正常的。

所以必然以更兇猛、破壞性更大的南北戰爭而結束。

換一個角度考慮,也許不是北宋南宋的抉擇做錯了,也許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歷史老人先後選擇了金和蒙。

金朝建國後的發展道路並不平坦,但是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太過生猛,滅遼可以說全在他的戰略規劃內完成的。

對於宋朝的另一個死敵蒙古,更是誕生了世界聞名的大軍事家成吉思汗以及後來的忽必烈。

北宋南宋分別殘喘於兩個蓋世強敵之下,真可謂是「不是GUO軍無能,只是GONG軍太狡猾」。

弱國無邦交啊!遠交近攻有錯嗎?也許怎麼選都是錯的,因為結局逃不脫。

其實南宋對於元軍的抵抗,並非一無是處,反倒是可圈可點。

這裡不得不說說南宋名將孟拱。

南宋中期宋蒙戰爭爆發後,孟珙曾以一人之力統御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由於其在抵抗蒙古軍的傑出表現,被後世軍史家稱之「機動防禦大師」。

曾經完敗金國恆山公武仙;江陵之戰連破敵二十四座營寨,打破蒙古軍不可戰勝神話;保衛黃州,致使來敵傷軍「十之七八」;反攻荊襄戰場,收復中路重鎮襄陽府,史稱「鄧襄之戰」。

可以說,有孟拱的防守,南宋成為了蒙古鐵蹄征服世界最難啃的一塊骨頭!

歷史沒有假設,但允評說。

下期我們再會南宋長城孟拱!

(原文出自微信公眾號: 書目)

(ID: shulist-cn)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